麥克斯·霍克海默-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麥克斯·霍克海默(德語:Max Horkheimer,1895年2月14日-1973年7月7日), 德國哲學家,法蘭克福學派的創始人之一。

霍克海默1895年2月14日生於斯圖加特一個工廠主 ... 麥克斯·霍克海默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7年2月10日)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請協助補充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

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麥克斯·霍克海默MaxHorkheimer1964年時的霍克海默出生(1895-02-14)1895年2月14日德意志帝國斯圖加特逝世1973年7月7日(1973歲-07-07)(78歲)西德紐倫堡時代20世紀哲學地區西方哲學學派法蘭克福學派主要領域社會哲學、批判理論著名思想批判理論、文化工業理論、權威主義人格、理性的黯然失色(英語:EclipseofReason) 受影響於 康德、黑格爾、馬克思、尼采、叔本華[1] 影響於 阿多諾、瓦特·本雅明 系列條目法蘭克福學派 主要著作 《理性和革命(英語:ReasonandRevolution)》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 《殘蝕的理性(英語:EclipseofReason(Horkheimer))》 《逃避自由》 《最小道德學(英語:MinimaMoralia)》 《愛欲與文明(英語:ErosandCivilization)》 《單向度的人》 《否定的辯證法(英語:NegativeDialectics)》 《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 《溝通行動理論(英語:TheTheoryofCommunicativeAction)》 《啟蒙辯證法》 知名理論家 馬爾庫塞 阿多諾 霍克海默 本雅明 弗羅姆 波洛克(英語:FriedrichPollock) 洛文塔爾(英語:LeoLöwenthal) 哈貝馬斯 施密特(英語:AlfredSchmidt(philosopher)) 霍耐特 科拉考爾 基希海默爾(英語:OttoKirchheimer) 重要概念 發達資本主義(英語:Advancedcapitalism) 反實證主義(英語:Antipositivism) 溝通理性(英語:Communicativerationality) 批判理論 文化工業 辯證法 合法性危機(英語:Legitimationcrisis) 非同一性 大眾文化(英語:Popularculturestudies) 實踐 私利主義(英語:Privatism) 精神分析(英語:Freudo-Marxism) 相關主題 文化馬克思主義陰謀論 弗洛伊德-馬克思主義(英語:Freudo-Marxism) 馬克思人文主義(英語:Marxisthumanism) 西方馬克思主義 社會異化 哲學主題 社會主題閱論編 麥克斯·霍克海默(德語:MaxHorkheimer,1895年2月14日-1973年7月7日),德國哲學家,法蘭克福學派的創始人之一。

霍克海默1895年2月14日生於斯圖加特一個工廠主家庭。

1922年在法蘭克福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

1925年任該大學教授,後兼任哲學系主任。

1930年任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英語:InstituteforSocialResearch)所長,創辦了《社會研究雜誌》(Between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廣泛吸收了一批經濟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歷史學,致力於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進行多學科的綜合研究。

1933年希特勒執政後,他把社會研究所先後遷到日內瓦、巴黎、美國,並先後在哥倫比亞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大學工作。

1949-1950年他把社會研究所遷返法蘭克福,仍任所長。

1953年退休。

1973年7月7日卒於德國紐倫堡。

主要著作[編輯] 《啟蒙辯證法》(與阿多諾合寫,1947) 《工具理性批判(英語:EclipseofReason(Horkheimer))》(1947) 《批判理論》(1967) 《社會哲學研究》(1972) 參考文獻[編輯] ^ZoltánTarr,TheFrankfurtSchool:TheCriticalTheoriesofMaxHorkheimerandTheodorW.Adorno,TransactionPublishers,2011,p.52. 閱論編主要社會學家古典社會學 亞歷西斯·托克維爾 奧古斯特·孔德 赫伯特·斯賓塞 卡爾·馬克思 馬克斯·韋伯 艾彌爾·涂爾幹 維爾弗雷多·帕累托 格奧爾格·齊美爾 斐迪南·滕尼斯 托斯丹·范伯倫 現代與後現代社會學功能主義 塔爾科特·帕森斯 羅伯特·金·莫頓 傑弗里·亞歷山大 尼克拉斯·盧曼 衝突理論 拉爾夫·達倫多夫 劉易斯·科塞 蘭德爾·柯林斯(英語:RandallCollins) 埃里克·歐林·賴特 符號互動論(英語:Symbolicinteractionism)與現象學 威廉·詹姆士 約翰·杜威 查爾斯·庫利 喬治·賀伯特·米德 阿爾弗雷德·舒茨 厄文·高夫曼 哈羅德·加芬克爾(英語:HaroldGarfinkel) 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 安東尼·紀登斯 皮耶·布迪厄 米歇爾·福柯 批判理論 安東尼奧·葛蘭西 盧卡奇·捷爾吉 麥克斯·霍克海默 狄奧多·阿多諾 赫伯特·馬爾庫塞 埃里希·弗羅姆 尤爾根·哈貝馬斯 後現代理論 諾博特·伊里亞思 尚·布希亞 齊格蒙·鮑曼 參見:社會學家列表 社會學 社會學史 規範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IBSYS:90113927 BNE:XX864740 BNF:cb11907731r(data) CiNii:DA00424018 CONOR:5832035 FAST:49292 GND:118553615 ISNI:0000000121214014 LCCN:n80009998 LNB:000020275 NDL:00443750 NKC:jn19990003658 NLA:35206271 NLP:A11793879 NNL:000064842 NSK:000009708 NTA:068723571 ICCU:BVEV000532 SELIBR:61672 SNAC:w6j10w54 SUDOC:026924498 VIAF:14771315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麥克斯·霍克海默&oldid=67382369」 分類:​1895年出生1973年逝世20世紀德國哲學家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猶太哲學家猶太社會學家批判理論家法蘭克福學派芝加哥大學教師哥倫比亞大學教師法蘭克福大學教師法蘭克福大學校友慕尼黑大學校友德國猶太人巴登-符騰堡人德國猶太裔美國人隱藏分類:​自2017年2月缺少來源的條目頁面同時使用了collapsiblelist的titlestyle的background和text-align使用受影響於參數的人物信息框含有hCards的條目本地相關圖片與維基數據不同含有德語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包含BIBSY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CINI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CONO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NB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P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N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SK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B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ELIB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NAC-I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22元素的規範控制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AfrikaansAlemannischالعربيةمصرىБеларускаяБългарскиBosanskiCatalàČeštinaCymraeg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legoעבריתMagyar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ქართულიҚазақша한국어KurdîКыргызчаLatinaLietuviųМакедонскиNederlandsNorskbokmålOccitanਪੰਜਾਬੀPolski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cots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YorùbáBân-lâm-gú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