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造口之照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腸造口又稱腸造廔口,或俗稱人工肛門。

其原理為取用一截腸道,將其開口置於皮膚表面,使消化過的食物殘渣由此開口流出體外, ... 衛教資訊 HealthEducationInformation 首頁 衛教單張 腸造口之照護 衛教資訊 衛教單張 衛教影片 衛教講座 衛教諮詢 腸造口之照護 2020/9/16 文章分享 首頁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你/妳有聽過腸造口嗎?在機場,捷運站,高鐵站的廁所是否有看過以下標誌呢? 腸造口又稱腸造廔口,或俗稱人工肛門。

其原理為取用一截腸道,將其開口置於皮膚表面,使消化過的食物殘渣由此開口流出體外,避免經過遠端腸道,以達到治療目的。

腸造口依型態可以分為終端型(End)或環形(Loop),依取用的腸段部位可分為空腸造口(Jejunostomy),迴腸造口(Ileostomy)或結腸造口(Colostomy)。

就大腸直腸外科的觀點來看,低位直腸腫瘤切除手術,腫瘤阻塞,腫瘤或憩室炎造成的結腸破裂是病患接受腸造口較常見的適應症(indication)。

一般人因為對於腸造口不夠了解,容易心生恐懼,但只要經由專業的腸造口師指導,大部份的病患都能做到良好的自主照護,對於保持工作甚至是出國旅行都不是問題喔!               左為環行結腸造口(Loopcolostomy),右為環形迴腸造口(Loopileostomy)   初期照護 腸造口手術剛完成的4至6週內,造口會水腫並且脹大至正常狀態的2至3倍。

這段期間必須天天觀察腸造口的顏色及血液循環,正常狀態下必須是粉紅色的,表面濕潤有光澤,並突出於皮膚表面。

如果有使用造口支撐架(stomarod)的話,除非有特殊狀況,一般在術後第3至第5日移除。

腸造口在手術後要等待幾天才會開始發揮正常生理功能,一開始會先排出腸氣,此時會觀察到造口袋如氣球般脹大,之後才會排出消化過的食物殘渣:小腸造口排出的為墨綠色水狀至泥狀腸液,大腸造口排出的為泥狀至成型的糞便。

總結來說,被選作為腸造口的腸子,越靠近肛門者排出的腸液越濃稠,甚至像正常糞便,反之則越清澈。

由於小腸造口的腸液較清澈,內含的水分較多,每日總排放量也較大,因此小腸造口有較高的風險會造成脫水現象(dehydration)。

根據統計,高達30%接受迴腸造口的病患有脫水併發症,15%的患者因此會在出院後,再次入院接受治療。

所以接受小腸造口的患者,一定要每日詳實記錄造口總量,如果有腸液過多的情形需適當補充水分以避免脫水。

腸造口的術後照顧,除患者本人之外,配偶及子女也經常是主要照顧者,因此需一併學習如何做腸造口照護,包括清洗造口袋,貼好造口底座,或處理造口腸液滲漏等等問題。

腸造口支撐架(stomarod)   造口袋系統 造口袋系統由造口袋(collectingbag)及造口底座(adhesiveflange)兩個構造組成,可粗略分為單片式系統及雙片式系統。

造口袋的功用為收集腸造口排出物,而造口底座則是跟腸造口及周圍皮膚緊貼的構造。

單片式系統的造口袋與底座為一體成型,每次清潔都必須整組移除,為單次性使用;雙片式系統的袋子與底座是分開的,每次清潔時可單獨移除造口袋,清洗完後再與底座組合在一起,一般情況下清洗後可多次使用。

造口底座的內圈為可剪式膠膜,可剪式膠膜可以適度地做修剪,以符合每個患者腸造口的大小。

可剪式膠膜經過修剪後,必須盡可能覆蓋住腸造口周圍的皮膚,不要讓正常皮膚接觸到腸造口的排出物,以避免皮膚炎。

正常使用下的底座,一般可維持3至7天再做更換。

如遇到腸造口邊緣不完整的情況,導致底座黏貼環不易完整包覆皮膚,可適量使用造口膠,使底座與造口周圍的皮膚更緊密的貼合。

單片式造口袋系統 圖片來源:ConvaTec 造口袋(collectingbag) 圖片來源:ConvaTec 造口底座(adhesiveflange) 圖片來源:ConvaTec   目前本院患者接受完腸造口手術後,在醫院有專業的護理人員協助做造口護理,出院前會有專科護理師及護理人員作完整的造口衛教工作,讓患者及家屬可以居家完整照顧。

    大腸直腸外科邵彥誠醫生 回上頁 相關文章 關於懷孕的七件事 安全的睡眠環境您幫寶寶盤點了嗎? 一起來洗手,腸病毒快走 回家抱寶寶前,記得洗手+換衣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