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論血與氣、精、津、液的關係 - 隨意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這是氣與血在屬性和生理功能上的區別。
但兩者都源於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腎中精氣。
在生成、輸布(運行) ...
文武海這裡記錄了我的點點滴滴!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1002192338中醫論血與氣、精、津、液的關係?學習養生–身体保健
中醫論血與氣、精、津、液的關係
中醫認為,氣、血、津液、精均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均賴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不斷地補充,在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和神的主宰下,它們之間又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相互轉化。
在生理功能上,又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和相互為用的密切關係。
(一)氣與血的關係
氣屬陽,主動,主煦之;血屬陰,主靜,主濡之。
這是氣與血在屬性和生理功能上的區別。
但兩者都源於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腎中精氣。
在生成、輸布(運行)等方面關係密切。
故曰:「氣中有血,血中有氣。
氣與血不可須臾相離,乃陰陽互根,自然之理也」(《難經本義》),「人之一身,皆氣血之所循行,氣非血不和,血非氣不運,故曰:氣主煦之,血主濡之」(《醫學真傳》。
這種關係可概括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
1、氣對血的作用
氣為血帥包含著三方面的意義: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
(1)氣能生血是指氣的運動變化是血液生成的動力。
從攝入的飲食物轉化成水谷精微,從水谷精微轉化成營氣和津液,從營氣和津液轉化成赤色的血,其中每一個轉化過程都離不開氣的運動變化,而氣的運動變化又是通過臟腑的功能活動表現出來的。
氣的運動變化能力旺盛,則臟腑的功能活動旺盛,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強;氣的運動變化能力減弱,則臟腑功能活動衰退,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弱。
氣旺則血充,氣虛則血少。
故在臨床治療血虛疾患時,常配合補氣藥,就是補益生血的動力。
所以周學海說:「前賢謂氣能生血者……人身有一種氣,其性情功力能鼓動人身之血,由一絲一縷化至十百千萬,氣之力止而後血之數亦止焉。
常見人之少氣者,及因病傷氣者,面色絡色必淡,未嘗有失血之症也,以其氣力已怯,不能鼓化血汁耳。
此一種氣,即榮氣也,發源於心,取資於脾胃,故曰心生血,脾統血,非心脾之體能生血統血也,以其藏氣之化力能如此也。
」(《讀醫隨筆·氣能生血血能藏氣》)
(2)氣能行血指氣的推動作用是血液循行的動力。
氣一方面可以直接推動血行,如宗氣。
另一方面又可促進臟腑的功能活動,通過臟腑的功能活動推動血液運行。
「運血者即是氣」(《血證論》),「氣行乃血流」(《素問·五臟生成篇》王冰注)。
氣生成於血中而固護於血外,氣為血之帥,血在脈中流行,實賴於氣之率領和推動。
故氣之正常運動,對保證血液的運行有著重要意義。
總之,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氣有一息之不運,則血有一息之不行。
所以臨床上治療血行失常,常以調氣為上,調血次之。
如氣虛不能行血則面色═白,補氣行血則面色潤澤;氣滯則血瘀,婦女月經閉止,行氣活血則經通。
(3)氣能攝血即氣對血的統攝作用,使其正常循行於脈管之中而不逸於脈外。
「人身之生,總之以氣統血」,「血之運行上下,全賴乎脾。
」(《血證論》)「血所以麗氣,氣所以統血。
非血之足以麗氣也,營血所到之處,則氣無不麗焉;非氣不足以統血也,衛氣所到之處,則血無不統焉。
氣為血帥故也。
」(《張聿青醫案》)氣攝血,實際上是脾統血的作用。
」
諸血者皆運於脾」(《類證治裁》),脾為氣血運行上下之總樞,「其氣上輸心肺,下達肝腎,外灌溉四旁,充溢肌膚,所謂居中央暢四方者如是;血即隨之運行不息,所謂脾統血者亦即如是」(《血證論》)。
若脾虛不能統血,則血無所主,因而脫陷妄行。
氣不攝血則可見出血之候,故治療時,必須用補氣攝血之法,方能達到止血的目的。
如臨床上每見血脫之危候,治本「血脫者固氣」之法,用大劑獨參湯補氣攝血而氣充血止。
2、血對氣的作用
血對氣的作用,是血為氣之母。
血為氣母是指氣在生成和運行中始終離不開血。
其一,血能生氣。
氣存血中,血不斷地為氣的生成和功能活動提供水谷精微。
水谷精微是全身之氣的生成和維持其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質基礎。
而水谷精微又賴血以運之,藉以為臟腑的功能活動不斷地供給營養,使氣的生成與運行正常地進行。
所以血盛則氣旺,血衰則氣少。
其二,血能載氣,「守氣者即是血」,「載氣者,血也。
」(《血證論》)「血氣之常,陰從乎陽,隨氣運行於內,苟無陰以羈束則氣何以樹立。
」
(《證治準繩》)氣存於血中,賴血之運載而達全身。
血為氣之守,氣必依附於血而靜謐。
故云:「氣陽而血陰,血不獨生,賴氣以生之;氣無所附,賴血以附之。
」(《醫論三十篇》)否則,血不載氣,則氣將飄浮不定,無所歸附。
因為人身之血用以載氣,故氣不得血,則散而無所附。
所以在臨床上,每見大出血之時,氣亦隨之而渙散,形成氣隨血脫之候。
綜上所述,氣與血,一陰一陽,互相維繫,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
「一身氣血,不能相離,氣中有血,血中有氣,氣血相依,循環不已」(《不居集》)。
若血氣不和,則百病叢生。
(二)血與精的關係血和精的關係密切,精能化血,血能生精,精血互生,故有「精血同源」之說。
1、血對精的作用精者,血之所成也。
」(《諸病源候論》)「夫血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男子化而為精,女子上為乳汁,下為經水。
」(《赤水玄珠》)「精者,血之精微所成。
」(《讀醫隨筆·氣血精神論》)血液流於腎中,與腎精化合而成為腎所藏之精。
由於血能生精,血旺則精充,血虧則精衰。
臨床上每見血虛之候往往有腎精虧損之征。
2、精對血的作用血即精之屬也,但精藏於腎,所蘊不多,而血富於沖,所至皆是。
」(《景岳全書》)
腎藏精,精生髓,髓養骨,「骨髓堅固,氣血皆從。
」(《素問·生氣通天論》)由此可見,精髓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物質基礎。
「精足則血足」(《類經》),所以腎精虧損可導致血虛。
目前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用補腎填精之法而獲效。
以補腎為主治療血虛,就是以精可化血為理論依據的。
(三)血與津液的關係
血與津液均是液態物質,均有滋潤和營養作用,與氣相對而言,二者均屬於陰,在生理上相互補充,病理上相互影響。
1、血對津液的作用運行於脈中的血液,滲於脈外便化為有濡養作用的津液。
「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氣之津液,皆上熏於面。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
當血液不足時,可導致津液的病變。
如血液瘀結,津液無以滲於脈外,以濡養皮膚肌肉,則肌膚乾燥粗糙甚至甲錯。
失血過多時,脈外之津液滲入脈中以補償血容量的不足。
因之而導致脈外的津液不足,出現口渴、尿少、皮膚乾燥等表現。
所以,中醫有「奪血者無汗」,「衄家不可發汗」,「亡血者,不可發汗」之說。
2、液對血的作用津液和血液同源於水谷精微,被輸佈於肌肉、腠理等處的津液,不斷地滲入孫絡,成為血液的組成成分。
所以,有「津血同源」之說。
汗為津液所化,汗出過多則耗津,津耗則血少,故又有「血汗同源」之說。
如果津液大量損耗,不僅滲入脈內之津液不足,甚至脈內之津液還要滲出於脈外,形成血脈空虛、津枯血燥的病變。
所以,對於多汗奪津或精液大量丟失的患者,不可用破血逐瘀之峻劑,故《靈樞·營衛生會》有「奪汗者無血」之說。
「吐血咳血,必兼痰飲,血虛則精竭水結,痰凝不散,失血家往往水腫,瘀血化水,亦發水腫,是血病而兼水也。
」(《血證論》)例如心咳、肺咳,往往可以繼發水腫。
另外,血、水還可以同時發病,例如婦女經閉水腫、外傷瘀血水腫等。
由於血液與津液在病理上常互相影響而並存,故在治療上應注意水病治血、血病治水、水血兼顧等。
ooppuu0857/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回應
加我為好友日誌相簿影音
我的相簿
okm6589's新文章午睡,誰不午睡誰吃虧黑木耳打通血栓塞天然養生食材黑木耳行之有效還陽臥固腎壯陽功法二十四貴五指養生保健操養鴿成功手冊紅糖的好處中醫穴位按摩強身養腎如何讓身體一年比一年好?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okm6589'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關鍵字
延伸文章資訊
- 1氣血_百度百科
人生所賴,唯斯而已。”氣與血都由人身之精所化,而相對言之,則氣屬陽,血屬陰,具有互根互用的關係。氣有推動、激發、固攝等作用,血有營養、滋潤等作用。故《難經·二十二 ...
- 2氣和血的關係| 大紀元
- 3中醫基礎/氣血精津液的關係 - A+醫學百科
陰陽水火氣血論》),「氣行乃血流」(《素問.五臟生成論》王冰注)。氣生成於血中而固護於血外,氣為血之帥,血在脈 ...
- 4醫砭» 線上醫書» 中醫病因病機學» 氣血病機
- 5中醫基礎理論第36講
就是「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要求同學們,這個原理必須牢牢記住,這是我們講氣、血、精、津液的關係重點,接著我們往下講。 二、氣與精的關係. 講二,氣與精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