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智慧:貴在自知之明 - 人人焦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意思就是說,能知人,是智慧;能自知,才是高明;能勝別人,說明你有能力,能戰勝自己,才說明你是強者。

這就說明了一個道理:人要懂得看清自己,人貴在有 ...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論語》智慧:貴在自知之明 2020-10-18三絕韋編 原 文:子使漆雕開仕。

對曰:「吾斯之未能信。

」子說。

釋 文:孔子讓漆雕開去做官。

漆雕開說:「我還沒有信心能做好官。

」孔子聽了很高興。

今 解: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一個人最能難得可貴的是具有自知之明。

知道自己的能力與水平,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只有這樣的人才是真正聰明的人。

相關焦點 賞讀:先見之明是智慧,自知之明是成熟,知人者智,知己者明 ▌先見之明是智慧先見之明是能見微知著的智慧,善於通過細節來判斷事物的發展趨向,並做出有利於自己的選擇。

一葉落知天下秋,世間萬物都不是孤立的,都是有聯繫的,蝴蝶效應處處存在。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自知之明)  所謂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

常言道:「人貴有自知之明」,把人的自知稱之爲「貴」。

自知之明出自《老子》:「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但人要做到這一點,往往是比較難的,解剖別人易,解剖自己難。

人貴有自知之明,一個人有自知之明的4個跡象 人貴有自知之明幾天前,我讀了一本書,看到了一個小故事。

這很有趣,引發了我對「自知之明」這個話題的思考。

在古代,有一個人字寫得不好,但自我感覺良好。

他喜歡給別人題詞。

一天,他遇到一個熟人,看到另一個人拿著一把白紙扇子,上面一個字也沒有。

他抓起它,要題字。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貴在有自知之明 意思就是說,能知人,是智慧;能自知,才是高明;能勝別人,說明你有能力,能戰勝自己,才說明你是強者。

這就說明了一個道理:人要懂得看清自己,人貴在有自知之明。

翻開人類歷史,那些有所作爲的偉人,大都是有自知之明的人。

曾經在古希臘有一座神廟,裡面有一道神諭,說的是我們現代人普遍認爲的最聰明的人蘇格拉底,可是蘇格拉底卻說:「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

」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貴在有自知之明 意思就是說,能知人,是智慧;能自知,才是高明;能勝別人,說明你有能力,能戰勝自己,才說明你是強者。

人生一世,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的,人要提高自己的修養,自守最重要。

河上公曾經校注道:能勝任者,不過以威力也。

人能自勝己情慾,則天下無有能與己爭者,故爲強也。

做人,有自知之明,會少走很多彎路 常言道:「人貴有自知之明」。

把人的自知稱爲「貴」,可見人是多麼不容易自知;把自知稱之爲「明」,又可見自知是一個人智慧的體現。

自知之明,其實就是自己能了解自己,自己能認識自己,自己能把握自己。

自知爲智慧,自律爲修養,自立自強爲目的。

具備了自知之明的人,胸臆和襟懷坦蕩,德行好,做事周到,分寸把握好,事業會順利很多。

人貴有自知之明 作爲中國文學史中的經典作品,四大名著寫盡了人世百態,我們每個人似乎都可以從中找到自己人生的影子,從中汲取所需要的人生智慧。

如果仔細體會:其中一些普通的小人物謹言慎行,人生反而不會有什麼大的波折。

倒是那些所謂成功的人,卻經常會犯下一些嚴重錯誤,給自己的人生帶來顛覆性,甚至是毀滅性的後果。

我讀《論語》—《論語學而篇》之四:「巧言令色」與自知之明 所以,《論語學而篇》中有: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巧言令色」,語出《尚書·皋陶謨》,若直譯過來,就是「好聽的語言,美好的臉色」。

但這四個字有個潛台詞:這個「語言」和「臉色」好得有點過,讓人感覺一點也不誠懇。

自知之明,老子和蘇格拉底共同推崇的哲理 蘇格拉底中國古代的哲學家老子,也提出要認清自己,要有自知之明。

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做事情才能成功。

高智慧者則不同,不懂的事能承認不懂,自己有缺點也能承認。

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都認清,才是真正認清了自己。

承認自己的優點是容易的,難的是承認自己的缺點。

能承認自己的缺點,才稱得上有自知之明。

老子《道德經》講「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就是說,真正知道的人,並不往外說。

總是誇誇其談的人,並不真正知道。

人貴在謙虛和自知之明——《論語》學習100 孔子笑眯眯地看著子貢,他沒想到子貢的品行思想經過這一段的努力,進步這麼快,謙虛而且自知之明。

孔子輕輕拍了一下子貢的肩膀,微笑著說:「是啊!你是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啊!」註:引用章節1、《論語2、《論語·述而10》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人貴有自知之明,自知者避禍 中國有句古話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古人的智慧只能敬佩嘆服,他們總結的這一真理貫通古今。

自知對於人的一生太重要了,不自知的人常常取禍損人害己,有自知之明的人常能避禍利己悅人。

若李建成有古人的智慧,審時度勢,在李淵被大臣頂撞無法違祖宗禮法廢嫡立幼之時,在李世民聲望日增擁兵自重之時,在李世民一次次征戰功勳卓越之時,知繼承大統之事不可爲,若主動退讓假意沉迷於酒色,讓滿朝大臣皆認爲太子無能,也能給李淵一個廢太子立秦王的機會,也給自己一條活路。

可李建成偏偏舍不下權勢,勤於政務,把行政部門牢牢地攥在自己手裡。

人貴有自知之明,則無往而不樂 人貴有自知之明,自己有多大本事,自己有多大能量,應該清清楚楚。

不做沒把握的事,不打沒把握的仗,不一味去追求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目標。

不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要以力所能及爲基礎,以量力而行爲標準,既不妄自菲薄、自卑自棄,也不自以爲是、自高自大,恰到好處,才是真智慧。

理想和目標不可或缺,但腳踏實地、盡力而爲才是根本。

如果總是好高騖遠、眼高手低,這山望著那山高,不僅會使自己疲憊不堪,還將會一事無成。

一天一篇文言文:自知之明 自知之明【原文】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

失之己,反之人,豈不迂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選自《荀子·榮辱》)【注釋】自知者:有自知之明的人。

怨:埋怨。

知命:懂得命運。

窮:走投無路。

無志:沒有見識。

失:過失,過錯。

反:反而。

豈:難道。

迂:拘泥守舊,不合時宜。

【文言知識】釋「君子」與「小人」「君子」與「小人」在西周及春秋時期是指貴族統治者和被統治的勞動百姓。

一個人有自知之明的4個跡象 作者:武小五(富書主筆)人貴有自知之明前幾天翻書,看到一個小故事,挺好笑的,引發了我對「自知之明」話題的思考。

古時候,有一個人,字寫得很差卻自我感覺良好,最喜歡給人題字。

很顯然,故事中喜歡給人題字的老兄缺乏自知之明,高估了自己的水平,最後活成了一個笑話。

中國有句俗話,叫「人貴有自知之明」。

自知,就是要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把人的自知稱之爲「貴」,可見人是多麼不容易自知。

把自知稱之爲「明」,又可見自知是一個人智慧的體現。

《道德經》中的俗語,「自知之明」,從淺白的語言中汲取人生智慧 俗語,從淺白的語言中汲取人生智慧。

今天與朋友們分享的一句俗語是「自知之明,」這四個字,恐怕人人皆知吧!語出《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明」是聰明、明智。

它的意思是,自己要有了解自己的明智,同時能正確看待自己的能力。

《知否》繡巧:不如海氏強大,不如柳氏能幹,但貴有自知之明 03.繡巧有自知之明,從不爭強好勝,反而與妯娌相處融洽。

帕斯卡爾說:「人必須有自知之明,如果這無助於發現真理,他至少也是一項生活準則,沒有比其更重要的了。

」繡巧雖能力不如兩個嫂子,但貴在她有自知之明。

知道自己這方面不行,她也從沒有爭強好勝的心。

人有三明:先見之明、自知之明、知人之明! 先見之明是一種智慧,有先見之明的人能夠見微知著,通過蛛絲馬跡推斷出事物發展的大致方向。

劉備求賢若渴,三顧諸葛亮於草廬之中,二人進行了一番對話,這也就是有名的「隆中對」。

在與劉備的對話中,諸葛亮分析了天下形勢,給劉備指出了一條「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之路。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論語》的教育智慧第65集 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

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泰伯篇第八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其中蘊含著豐富而至高的教育智慧及管理智慧。

作者的講述深入淺出,既貫通儒釋道中國傳統文化,又能貼近普通人的生活實際,對我們提高生命智慧、實現人生價值大有裨益。

古人說人貴有自知之明 但當這樣的話一遍又一遍地迴響在耳畔的時候,不管說者有否有心,聽者是一定要有意了,都說聽話聽音,而人呢貴在有自知之明。

不然既讓人厭,又自找沒趣。

假如即沒顏值又沒酒量者還有奢望,還有利益可求,那麼厚著臉皮也要繼續混下去,否則,三十六計走爲上,即便不走,也總儘量避而遠之,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自知之明的真正意思你懂嗎?其實它包含了道家大智慧、大格局 但奮鬥路上難免碰壁,此時往往會有人勸你有點自知之明吧!這裡的自知之明明顯帶有貶低的成分,閱讀完本文後,如果再有人如此認爲並對你說的話,你可以大聲告訴他,自知之明真正意思他理解錯了!其實,這句話大有來頭,它出自道德經,作者爲春秋時期道家思想開創人老子,只有了解其前後語句,才會發現它包含道家的大智慧、大格局! 網評:「人貴有自知之明」,願小瀋陽自警自省 網評:「人貴有自知之明」,願小瀋陽自警自省  日前,看了新華網《陰陽怪氣的小瀋陽還能火幾天》的網評頗有同感。

小瀋陽因在2009年度央視春晚小品《不差錢》中上演「模仿秀」而嶄露頭角,名噪一時。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