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方便品淺釋(五) @ 大手印弘法中心 - 隨意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淺釋(五)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舍利弗。

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佛告舍利弗。

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

諸有所作。

大手印弘法中心讚嘆…要取代毀謗佈施…要取代堅貪慈悲..要取代嗔恨智慧....要取代愚癡忍辱…要取代鬥爭平等....要取代分別謙卑…要取代貢高精進是為了渡化內心懈怠禪定是為了渡化內心散亂包容是因為眾生無明學習是因為要不斷成長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1106271916妙法蓮華經方便品淺釋(五)?法華部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淺釋(五)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舍利弗。

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佛告舍利弗。

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

諸有所作。

常為一事。

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舍利弗。

如來但以一佛乘故。

為眾生說法。

無有餘乘。

若二若三。

舍利弗。

一切十方諸佛。

法亦如是。

舍利弗。

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

種種因緣譬喻言辭。

而為眾生演說諸法。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

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前面我所說的「開示悟入」佛知佛見,使眾生了生脫死,離苦得樂。

這就是「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釋迦牟尼佛又告訴舍利弗說:「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所有的一切作為。

「常為一事」:常常就為這一大事因緣,即「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示悟眾生入佛之知見。

「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十方諸佛如來,為的只是以這個唯一佛乘,來教化眾生,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

「若二若三」:也沒有大乘和小乘。

若二就是大乘、小乘;若三就是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也沒有這三乘。

沒有大乘,沒有小乘,也沒有聲聞、緣覺、菩薩乘。

那麼是什麼乘呢?就是唯一佛乘!「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所有十方諸佛,他們說法的時候,也是說唯一佛乘,更無餘乘。

「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何種因緣呢?就是你種善因結善果,種惡因結惡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種種的因緣果報。

「譬喻言辭」:又用種種的譬喻,種種的美妙言詞來教化眾生。

「而為眾生演說諸法。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雖然說是有小乘、大乘;或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可是佛究竟的本懷,只為了說這個佛乘,以接引眾生,早成佛道。

「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一切眾生,從諸佛開始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智有:1、一切智。

2、道種智。

3、一切種智。

一切智是屬於空,是二乘所證得的「空」理。

道種智是權乘菩薩所證得的理,也叫做「有」,又叫「假」。

這有是假有,不是真的。

所以一切種智,就是「中道」,不落於空,不落於有,這是諸佛所證得的中道智慧。

  舍利弗。

未來諸佛當出於世。

亦以無量無數方便。

種種因緣譬喻言辭。

而為眾生演說諸法。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是諸眾生從佛聞法。

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

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

多所饒益。

安樂眾生。

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

種種因緣譬喻言辭。

而為眾生演說諸法。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是諸眾生從佛聞法。

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

是諸佛但教化菩薩。

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

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

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

  舍利弗!過去諸佛是這樣為眾生說法,那麼未來諸佛呢?也是這樣。

當諸佛出現於世的時候,「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諸佛所說的法,都是為著唯一佛乘,更無餘乘。

「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佛說諸法,最終的目的,就是使一切眾生得到一切種智。

「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現在所有十方這麼多的佛土之中。

「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也都是滋潤利益一切眾生,令眾生得到安隱和快樂。

「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

是法旨為一佛乘故。

」「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佛說諸法,究竟的指歸,就是令眾生得到一切種智,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舍利弗!是諸佛」:所有過去、現在、未來諸佛。

「但教化發菩薩心」:他們的目的就是教化令發菩薩心,使之成佛。

「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為這個唯一佛乘,而先宣說善巧方便的法門,最後的目的是令一切眾生,得到佛的知見,得到佛的智慧,得到佛的果位。

  舍利弗。

我今亦復如是。

知諸眾生有種種欲。

深心所著。

隨其本性。

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

而為說法。

  「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我現在教化眾生亦是用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說法。

「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我知道所有的眾生,每一個均有無量無邊的欲念。

「深心所著」:這些欲念不是一生一世的,或幾世所作的,而是由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習染而來的。

這些欲念深深印到眾生的八識田裡,於是就著住不捨離,這種習染的力量非常之大,所以這執著心,很不容易得到解脫。

因為這緣故,所以我就「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

」   舍利弗。

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舍利弗。

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

何況有三。

舍利弗。

諸佛出於五濁惡世。

所謂劫濁。

煩惱濁。

眾生濁。

見濁。

命濁。

如是舍利弗。

劫濁亂時。

眾生垢重。

慳貪嫉妒。

成就諸不善根故。

諸佛以方便力。

於一佛乘。

分別說三。

舍利弗。

若我弟子。

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

不聞不知諸佛如來。

但教化菩薩事。

此非佛弟子。

非阿羅漢。

非辟支佛。

  「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如前面所述,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所說的法都是相同的,都是為得一佛乘、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的緣故。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在十方諸佛的世界中,尚沒有二乘這種權法,何況有三?二乘可以說是大乘、小乘,又可以說是「藏教」和「通教」。

三呢?就是指「別教」。

華嚴經講的是「頓教」,這是教菩薩法,但是它也兼有不定教。

「藏教」和「通教」是教羅漢和緣覺。

「別教」是對於聲聞緣覺將要迴小向大,要迴向到圓教。

「何況有三」:這個三,也可以說是藏、通、別教。

因為法華經是純圓獨妙,「純圓」就是單單講圓教;「獨妙」就是只有法華經才是最妙,其餘藏、通、別皆不能比的。

所謂唯一佛乘,也就是說圓教。

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都是權教。

  「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劫,就是時間。

本來,時間不存在,但因為在眾生份上,產生分別心,才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才有這個劫。

劫是梵語,具云劫波,譯為時分。

在這個充滿罪惡的時代,連時間都污濁了。

「煩惱濁」,就是有許多五鈍使——貪、瞋、癡、慢、疑。

這是生煩惱的根本。

還有「見濁」,即是五利使——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

鈍,是因它來得慢;利,是因它來得快。

「眾生濁」,眾生種種的善惡夾雜因緣。

每個眾生有他特別的惡業,所以眾生也污濁了。

「命濁」,「命」就是眾生報身這一個段落的時間——生命。

生命也是污濁的。

什麼叫「濁」呢?濁就好像把泥土放在水裡,用手一攪,就渾了,看不清了。

這個世界就是由這五種渾濁造成,故世界也不清淨了,所以叫五濁惡世。

「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眾生的罪垢非常重。

「慳貪嫉妒」:壓就是慳吝,不能捨一文。

貪是不但不能捨,而且還要貪圖他人的財產,貪而無厭。

慳貪的人,將來要受赤貧的果報。

  現在說個有關貪心的公案給大家聽:某人死了,死後到閻羅王那兒,閻羅王就問他說:「你這個人很聰明,你活著的時候,也沒有吃過什麼虧,你來生做人,頤意吃人家的呢?還是吃自己的?」他一想:「吃我自己的不划算,吃人家的可以省下自己的。

」便對閻羅王說:「我喜歡吃人家的,不喜歡吃自己的。

」閻羅王說:「好,那你去做豬,豬是專門吃人家的,不吃自己的。

」於是這個貪心的人才知道,吃人家的是吃錯了,但已經向閻羅王要求,也不能改變了。

於是就去做豬,這豬一天到晚吃人家的東西,就是因貪心而上當的。

「嫉妒」,嫉就是嫉賢,即是看到任何人如果好過我,就不高興。

妒是妒能,這個人才能超過我,就生了一種妒,所以合起來叫「嫉妒」,就是嫉賢妒能之意。

有嫉妒心的人,將來都要墮落,來生或者做畜生,因為瞋恨心重嘛!   「諸不善根」:因為眾生貪、慳、嫉妒,所以所做的事情,都不是好事,成就不善根。

不善根就是惡根。

「諸佛以方便力」:諸佛用方便權巧的力量。

「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本來是唯一佛乘,更無餘乘,如果一開始,就叫眾生成佛,那一切眾生都不會相信。

所以十方諸佛,都是先說小乘法,引導一切眾生,由小而大。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假如他自己說已經得到阿羅漢果。

「辟支佛」:已經得到辟支佛果了。

「不聞不知」:也不曾聽這個唯一佛乘的真實妙法,也不知道「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他也不知道諸佛如來是為了教化菩薩而成佛果。

「此非佛弟子」:這一種人不是菩薩。

「非阿羅漢」:不是聲聞乘。

「非辟支佛」:也不是緣覺。

為什麼他不是菩薩?不是阿羅漢?不是辟支佛?因為他既然得了阿羅漢果、辟支佛果、菩薩果,就一定會相信我所說的這個妙法,其根性一定是很深厚的。

如果他不信呢?他就沒證得阿羅漢果,沒證得辟支佛果,也沒證得權乘的菩薩果,他只是增上慢的種族。

  又舍利弗。

是諸比丘比丘尼。

自謂已得阿羅漢。

是最後身。

究竟涅槃。

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當知此輩。

皆是增上慢人。

所以者何。

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

若不信此法。

無有是處。

除佛滅度後。

現前無佛。

所以者何。

佛滅度後。

如是等經。

受持讀誦解義者。

是人難得。

若遇餘佛。

於此法中,便得決了。

舍利弗。

汝等當一心信解。

受持佛語。

諸佛如來。

言無虛妄。

無有餘乘。

唯一佛乘。

  釋迦牟尼佛,又告「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這一些比丘、比丘尼,他們說自己已證得阿羅漢果。

「是最後身」:這個報身也是最後一個報身,以後不再受後有。

「究竟涅槃」:說他們已經得到究竟涅槃,常樂我淨了。

「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不再向上發願求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

「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這一類人都是聰明反被聰明誤,貢高我慢,增上慢的人。

「所以者何」:是什麼原因呢?「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假設他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他再不相信這「妙法蓮華經」的話,是沒有道理的。

「除佛滅度後」:除非在佛滅度之後。

「現前無佛」:現在沒有佛。

「所以者何」:是什麼原因呢?「佛滅度後」:在佛滅度後。

「如是等經」:像「妙法蓮華經」這一種經。

「受持讀誦解義者」:能受持、能讀誦、能明白這種道理者。

「是人難得」:不容易找到能講解妙法蓮華經的人,因為沒有人明白,所以眾生不相信。

「若遇餘佛」:或者遇見他方世界的佛。

「於此法中」:對「妙法蓮華經」中這種開權顯實的道理。

「便得決了」:他們就可以明白了解。

「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你們這一切聲聞等眾,和菩薩等眾,應該專一其心的信解受持。

「受持佛語」:受持佛所說的這種法。

「諸佛如來,言無虛妄」:諸佛所說的話,沒有假的,都是真實不虛的。

「無有餘乘,唯一佛乘」:沒有其他的三乘法,唯一的只有這個佛乘,所以你們切不要生出懷疑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世尊。

「欲重宣此義」:想把這一種意思重說一遍。

「而說偈言」:而說愒頌。

  比丘比丘尼 有懷增上慢 優婆塞我慢 優婆夷不信 如是四眾等 其數有五千   佛剛要講法華經時,會中有五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眾弟子皆退席。

為什麼?因為他們有增上慢,或者就是狐疑不信。

  不自見其過 於戒有缺漏  護惜其瑕疵 是小智已出 眾中之糟糠 佛威德故去   他們也不明白自己的過錯、毛病,乃因戒德不充足、有缺憾,而又緊守護著自己的毛病。

「瑕疵」即毛病。

凡是受了戒的人,必定要持戒。

不管是菩薩戒、八關齋戒,或沙彌十戒,必要持戒精嚴。

否則,就像水瓶有一個窟窿,總是裝不滿,總是有漏。

「護惜其瑕疵」。

瑕疵,本是玉石上的缺憾,或者有一邊顏色太深了,或有其他不圓美處。

此處是指人的品德上有毛病,戒德有缺漏。

  「眾中之糟糠」:他們像舂米之後,遺棄的殘糠。

亦可以說是人造酒之後所剩下來的酒糟,已經沒有用處。

那麼,他們為什麼離去呢?乃因「佛威德故去」。

因為自己德行不足,待不住,故要退席。

  斯人少福德  不堪受是法 此眾無枝葉 唯有諸真實 舍利弗善聽 諸佛所得法 無量方便力  而為眾生說 眾生心所念 種種所行道  若干諸欲性 先世善惡業 佛悉知是已 以諸緣譬喻 言辭方便力 令一切歡喜 或說修多羅 伽陀及本事 本生未曾有  亦說於因緣 譬喻並祇夜 優波提舍經 鈍根樂小法 貪著於生死 於諸無量佛 不行深妙道 眾苦所惱亂 為是說涅槃 我設是方便 令得入佛慧  未曾說汝等 當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說 說時未至故 今正是其時 決定說大乘 我此九部法 隨順眾生說 入大乘為本  以故說是經 有佛子心淨 柔軟亦利根 無量諸佛所 而行深妙道 為此諸佛子 說是大乘經 哉記如是人 來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 修持淨戒故 此等聞得佛 大喜充遍身 佛知彼心行  故為說大乘  聲聞若菩薩 聞我所說法 乃至於一偈  皆成佛無疑   「斯人少福德,不堪受是法」:這些人福薄根劣,不夠資格受持這種妙法。

「此眾無枝葉,唯有諸真實」:現在留在法會裡的人,皆是菩薩及阿羅漢,已沒有碎枝殘葉,渣滓已除。

只留下真實,大乘根器者。

「舍利弗善聽,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而為眾生說」:佛是用無數善巧方便法門,來引導眾生迴小向大,發菩提心成佛道。

「眾生心所念,種種所行道,若干諸欲性,先世善惡業,佛悉知是已」:每個眾生心裡的思想,他的行為,種種根性,皆是不同的。

善業多者欲念較輕,惡業多者欲念則重。

由這一點諸位可以各自衡量,問問自己:「我的欲念是輕還是重呢?若輕,那麼我的善根就很深厚。

若重,我的善根就很微薄。

」欲念其賓就是煩惱的一個別名,也即是無明。

凡是你看不破、放不下的,都是欲念、煩惱。

這一切的一切,「佛悉知是已」。

一切眾生若干種性,如來悉知悉見。

  「以諸緣譬喻,言辭方便力,令一切歡喜。

或說修多羅」:因此,佛就用種種譬喻,巧妙美好的言辭,說出佛法來令一切眾生法喜充滿。

修多羅,是梵語,即契經——上契諸佛之理體,下契眾生之根機。

亦可以說,上與佛性同一,下與眾生因緣冥合。

  「伽陀及本事」:伽陀(GATHA)即頌。

有些頌亦叫孤起,即與前後的長行沒有連帶關係。

譬如金剛經上有一首伽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通常,伽陀是用來表示經中之主旨,如金剛經內另有一首頌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本事,是敘述諸佛過去生的故事。

「本生未曾有」:本生,是十二部經中之一部,專述某大弟子、諸大菩薩過去生的事情。

未曾有,是從前未曾說過,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亦說於因緣,譬喻並祇夜」:因緣,就是說種種因緣果報的事情。

譬喻,佛用種種譬喻,來闡明經中深奧的道理。

祇夜(GEYA),即重頌,把前邊已說的長行,重複詳細再說一遍。

正如現在這一段,就是祇夜。

  「優婆提舍經」(UPADESHE),即論議。

在此,佛陀提出十二部經內九部的名目。

為什麼呢?下邊佛就解釋說:「鈍根樂小法,貪著於生死」:鈍根的人愛樂小乘法,不樂大乘法,也貪戀耽著生死輪迴。

「於諸無量佛,不行深妙道」:他們過去在無量佛前,未曾修行無上甚深的佛道。

「眾苦所惱亂」:並且,終日受三苦、八苦、無量諸苦所煎逼。

「為是說涅槃,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於是,為這些淺根的人,我就說涅槃,常樂我淨的這個法門。

而巧設種種方便法門,引領他們逐步進入佛的智慧。

  可是,「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我從未跟小乘人說,你們將來皆當作佛。

為什麼不說?因為時機未到,因緣未曾成熟之緣故。

「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佛說法前,先觀機逗教,因人說法,在他觀察之下,今正是時候,應該說此大乘的妙法。

「我此九部法」:前面所說的這個九部法門,都是隨順眾生而說的。

「入大乘為本」:最終目的就是令小乘人入於大乘之根本。

「以故說是經」: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就說妙法蓮華經。

  「有佛子心淨,柔軟亦利根」:有佛弟子其心清淨,心意柔軟亦聰明有智慧,這是大乘的根基。

「無量諸佛所」:因為這些佛子已在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道」。

「為此諸佛子,說是大乘經」:我為這一切的諸佛弟子,說「大乘妙法蓮華經」。

「我記如是人,來世成佛道」:我現在給這一類的弟子授記,他們來生一定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修持淨戒故」:因為他們以深心,就是大乘心,來修持佛法,修持淨戒故。

「此等聞得佛」:這一類的眾生得聞佛。

「大喜充遍身」:歡喜遍佈身體。

「佛知彼心行」:佛知道這一類眾生的思想及修行。

「故為說大乘」:所以為其說大乘法。

「聲聞若菩薩」:或者聲聞乘,或者菩薩乘。

「聞我所說法,乃至於一偈」:聞我所說的妙法,或者只聞一首偈頌。

「皆成佛無疑」:將來都可以成佛,而無絲毫疑問。

                 大手印弘法中心/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平靜的心|日誌首頁|不著佛魔上一篇平靜的心下一篇不著佛魔回應 加我為好友   日誌相簿影音 DianeTai建立你的名片貼大圓覺相關法訊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大圓覺連結大圓覺弘法中心 大手印弘法中心 大威德閉關中心 大圓覺慈善事業 大圓覺本尊法相 大圓覺觀音部落 大圓覺蓮師部落 大圓覺準提部落 大圓覺財神部落 大圓覺空行部落 大圓覺金剛部落 大圓覺法音部落 大圓覺神咒部落 大圓覺佛母部落 大圓覺佛教文物 大圓覺寶珠部落 大圓覺韋馱部落 大圓覺龍天部落 大圓覺心光部落 大圓覺法幢部落 大圓覺天慈部落 大圓覺藥師部落 大圓覺彌陀部落 大圓覺心地道場 dyj002'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關鍵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