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寄 - 博碩士論文行動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論文摘要摘要 責任為現今社會所重視的品格特質之一,然而國內較少相關研究從父母的角度探討其對學前幼兒「責任」的看法,基於此,本研究以六位雙親家庭中,育有二個以上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8.166.176.73)您好!臺灣時間:2021/12/2306:15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張雅晴論文名稱:幼兒母親對幼兒日常生活責任培養之探討指導教授:劉慈惠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系所名稱: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學門:教育學門學類:學前教育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09畢業學年度:98語文別:中文中文關鍵詞:責任、幼兒、教養外文關鍵詞:responsibility、youngchildren、parenting相關次數: 被引用:7點閱:1306評分:下載:379書目收藏:8 摘要責任為現今社會所重視的品格特質之一,然而國內較少相關研究從父母的角度探討其對學前幼兒「責任」的看法,基於此,本研究以六位雙親家庭中,育有二個以上學齡前幼兒之大專教育程度以上的母親為研究對象,透過訪談了解母親之於幼兒責任的觀點與期望。

研究結果發現,受訪者受到自己成長經驗、孩子特質、傳統文化與社會資源等多重因素影響,對孩子責任期望與觀點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在責任期待上,受訪者皆贊同從小培養孩子責任的重要性,對於幼兒責任的期許多圍繞在家庭環境的日常生活,其中包括生活自理、物品收拾與整理、學習、家事協助、老大責任等五個面向。

從受訪者的認知中發現,「進入小學」被視為孩子能承擔更多生活自理與家事協助責任的一個分水嶺。

對受訪者而言,孩子的性別並不會影響她們對孩子責任期待的差異性;不管男生和女生都要學習做家事。

另外,受到華人文化的影響,受訪者仍會期待老大較多的責任,如做榜樣、照顧弟妹等。

在責任養成上,受訪者通常會以溫和態度及說理從旁引導孩子,但是當孩子在同一件事情上屢勸不聽時,受訪者就會採取較為強烈的警告或威脅的方式,來督促孩子對自己的事情負責任。

受訪者會透過閱讀報章雜誌、網路的訊息,以及尋求幼兒園老師的意見等,來增加責任養成的能力。

在教養過程中,這六位受訪者都體驗到理想期望與現實之間存在著落差,主要原因包括時間與精力的不足、自己缺乏以身作則、與公婆教養不同調的為難等。

不過受訪者皆反映在自省的能力,期許自己能不斷調整對孩子的責任養成方式及期望。

過程雖然不容易,但是孩子的進步與成長成為受訪者持續培養孩子責任的動力。

關鍵字:責任、幼兒、教養 Responsibilityisoneofthecharactertraitsvaluedbysociety.However,researchrelevanttoparents’perspectivesonthisissuehasbeenrarelyavailableinTaiwan.Withanattempttofillthisgap,thisstudyexploreshowcollege-educatedmothersofpreschoolersthinkaboutresponsibilityandtheirexpectationsfortheirchildren.Sixmotherswhocomefromintactfamilieswithatleasttwochildrenwererecruitedtosharetheirviews.Thefindingsindicatethattheparticipatingmothersallrecognizedtheimportanceofcultivatingthistraitfromanearlyage.However,theparticipantsalsoshareddifferentviewstowardsresponsibilitybecauseoftheirbeingshapedbyfactorssuchaspastexperiences,theirchildren’suniquecharacteristics,traditionalculturalvalues,andotherfactorsaswell.Theexpectationstowardsyoungchildren’sresponsibilityweremainlycenteredonthedailyroutinesofyoungchildreninfamilysettings,whichincludedcleaningupone’sownmess,academiclearning,assistanceinhousework,andtheroleasthefirstchild.Accordingtotheperceptionsoftheparticipants,“enteringfirstgrade”wasregardedasanimportantmilestoneforyoungchildrentobeabletotakeonahigherlevelofresponsibility.Achild’sgenderdoesnotmakemajordifferencesintheparent’sexpectationsofachild’sresponsibility;boysandgirlsbothneedtolearntohelpoutwithhousework.Influencedby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participantsexpectedthefirstchildtotakeonmoreresponsibility,suchasthroughservingasarolemodelandtakingcareofyoungersiblings.Inthecultivationofresponsibility,theparticipantsusuallyguidedchildrenwithgentlenessandreasoning.However,whenchildrendonottakeresponsibilityafterrepeatedreminders,moreseverestrategiessuchaswarningsorthreatswereemployed.Tolearnmoreabouthowtofacilitatechildren’sresponsibility,theparticipantsutilizedtheknowledgegainedfromnewspapers,magazines,andthechild’steachers.Intheprocessofparenting,theparticipantsallexperiencedandrecognizedthegapsbetweentheiridealsandreality,mainlyinducedbytheconstraintsoftimeandenergy,theirowninadequaciesinsettingarolemodelfortheirchildren,anddifferentbeliefstheirparents-in-lawhaveonchild-rearing.Nevertheless,theyallreflectedtheabilityofintrospectionandthewillingnesstoadjusttheirexpectationsandstrategiesinparenting.Althoughtheprocessitselfwasnoteasy,theprogressofthechildprovidesimportantmotivationfortheparticipantstomovealong. 第一章研究動機與問題壹、孩子,我來做就好─我的困惑……………………………………………01貳、現代的孩子跟以前都不一樣了─初探性研究的啟示……………………03?、以責任為焦點的相關研究─尚待探尋……………………………………04第二章文獻探討第一節責任教育推動的背景與相關名詞間的關係壹、責任教育推動的情形…………………………………………………………07一、美國社會責任教育的推動…………………………………………………07二、國內的責任教育推動………………………………………………………08貳、責任、責任感與負責三者間的關係…………………………………………10第二節責任之於學前幼兒父母的期許壹、傳統文化之於幼兒父母責任期待的影響…………………………………14貳、社會變遷之於幼兒父母責任期待的影響……………………………………16?、孩子特質之於幼兒父母責任期待的影響……………………………………19第三節父母之於學前幼兒責任養成之方式與感受壹、父母之於學前幼兒的責任養成方式…………………………………………23一、透過不同的管教方式………………………………………………………24(一)內控的管教方式…………………………………………………………24(二)外控的管教方式…………………………………………………………27二、其他媒介的運用…………………………………………………………28貳、父母責任教養過程之感受……………………………………………………30第三章研究設計與實施第一節選定研究對象之過程……………………………………………………33第二節資料蒐集與分析壹、資料蒐集的方法………………………………………………………………35貳、資料分析的方法………………………………………………………………37第三節研究信賴度壹、投契關係的建立………………………………………………………………39貳、資料的檢核……………………………………………………………………40第四章幼兒母親之於責任觀點的生活寫照壹、湘芸之於幼兒責任看法的素寫……………………………………………41貳、怡靜之於幼兒責任看法的素寫……………………………………………43?、沛文之於幼兒責任看法的素寫……………………………………………45肆、杏芬之於幼兒責任看法的素寫……………………………………………47伍、薇薇之於幼兒責任看法的素寫……………………………………………49陸、曼菲之於幼兒責任看法的素寫……………………………………………52第五章幼兒母親之於責任觀點背後的發現第一節學前幼兒責任之母知壹、學前幼兒母親對責任相關詞彙的解讀……………………………………55貳、學前幼兒母親眼中的責任是什麼一、生活自理篇………………………………………………………………58二、物品收拾與整理篇…………………………………………………………64三、學習篇………………………………………………………………………70四、家事協助篇…………………………………………………………………71五、老大責任篇…………………………………………………………………73第二節學前幼兒責任養成之母行壹、溫和的循循善誘………………………………………………………………79一、示範與引導…………………………………………………………………79二、正向肯定並提供練習的機會………………………………………………82三、尋求外在資源協助…………………………………………………………86貳、強烈的警告威脅………………………………………………………………88第三節學前幼兒責任養成之母情壹、要求與妥協間的掙扎…………………………………………………………93貳、自省中不斷調整…………………………………………………………100參、孩子逐漸進步成長的欣慰………………………………………………102第六章研究結論與建議第一節母親對學前幼兒責任的圖像與理解壹、母親們對學前幼兒責任的期望,強調於日常生活習慣的養成………105貳、幼兒的特質影響母親對孩子責任期望程度有所差異…………………106?、理想與現實有所落差……………………………………………………108肆、幼兒責任的養成方式是不斷調整的歷程………………………………109第二節研究建議與省思………………………………………………………110參考文獻中文部分………………………………………………………………………111西文部分………………………………………………………………………119附錄附錄一:家長訪談意願函………………………………………………………122附錄二:訪談題綱………………………………………………………………123 中文部分內政部(2008)。

內政統計通報九十六年第三十九週:96年6月底托育機構概況。

2008年9月17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week/list.htm王雪貞、林翠湄、連廷嘉、黃俊豪(譯)(2005)。

DavidR.Shaffer著。

發展心理學。

台北市:學富。

王鍾和(1996)。

你了解二歲至三歲的幼兒嗎?載自丁淑芳等著,0~6歲幼兒發展入門(頁36-43)。

台北市:信誼。

王鍾和(2003)。

王鍾和與父母談心:生活教育。

台北市:道聲。

朱瑞玲(1994)。

中國人的慈善觀念。

載於楊國樞、余安邦(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文化、教化及病理篇(一九九二)(頁1-38)。

台北市:桂冠。

行政院主計處(2005)。

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臺灣地區十五至六十四歲已婚生育女性對子女之養育方式。

2008年8月7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8886&ctNode=3303行政院主計處(2008)。

勞動力、就業人數、失業人數、非勞動力、失業率、勞動力參與率。

2008年9月17日,取自http://www.stat.gov.tw/lp.asp?ctNode=517&CtUnit=358&BaseDSD=7行政院主計處(2009)。

出生數、出生率、死亡數、死亡率。

2009年2月2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5409&CtNode=4595江素芬(1999)。

喪偶母親之教養信念及其影響因素之個案研究。

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何友輝、陳淑娟、趙志裕(1999)。

關係取向:為中國社會心理學方法論求答案。

載於楊國樞、黃光國(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一九八九)(頁49-66)。

台北市:桂冠。

何琦瑜(2003)。

品格,大不如前。

天下雜誌,287,42-46。

吳英長(1981)。

中華兒童叢書內容的價值分析。

台東師專,9,189-264。

李佳瑩(2007)。

父母對幼兒品格的想法之調查研究。

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宣俞(2005)。

國小品格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

屏東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李珀(2005)。

品格教育。

教師天地,135,66-71。

李若琦(2003)。

一樣不一樣?--學齡前幼兒父母眼中的男孩女孩。

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萍(2007)。

培?大?生社??任感的有效途?。

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7(1),72-74。

李瑟(2003)。

簽訂生活公約:澳洲中小學自己的事自己擔。

天下雜誌,287,76-80。

周均育(2002)。

兒童圖書館員、父母與幼稚園教師對幼兒閱讀行為的影響之調查研究。

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周煥臣(1992)。

從十大教養問題排行榜,談現代之幼兒教育問題。

教師之友,33(2),p19-23。

周慧菁(2003)。

品格要怎麼教?天下雜誌,287,58-66。

房柏成(2005)。

探索兒童繪本的秘密花園。

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6(3),78-81。

林文瑛;王震武(1995)。

中國父母的教養觀:嚴教觀或打罵觀?本土心理學研究,3,2-92。

林惠娟(1997)。

父母教養方式對幼兒利社會發展之影響。

台灣人文生態研究,1(1),73-93。

林惠娟(2003)。

親子關係對幼兒利社會發展之影響。

幼教資訊,156,2-13。

林惠雅(1999)。

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為(一):內涵意義之探討。

應用心理研究,2,143-180。

林惠雅(2000a)。

母親與幼兒互動中之教養行為分析。

應用心理研究,6,75-96。

林惠雅(2000b)。

父母教養觀之探討。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9-2413-H031-006)。

台北市:東吳大學心理系。

林稚惠、崔文沛(2009)。

都是媽用好!大學生吃麵自己不會拌。

NOWnews。

2009年2月24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224/17/1f0hp.html林慧芬(2004)。

大台北地區母親對「兒童自主」教養信念之詮釋性研究。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2),229-260。

林濋鈞(2008,4月15日)。

早期經驗對品格教育的重要─以幼兒責任感為例。

網路社會學通訊,70。

2009年4月10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70/70-19.htm玩具公會(2006)。

由台灣兒童人口看93年217億玩具消費市場?2009年3月10日,取自http://www.toybase.com.tw/h/n1940745.html品格教育推展聯盟(2006)。

現階段「立即推動」的「具體實施方案」。

2007年11月3日,取自http://www.cepa.url.tw/姜曉峰(2007)。

引導學生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農村初中生責任感教育的實踐與思考。

教學月刊•中學版,2007(4),37-38。

洪雅慧(2006)。

繪本融入課程進行幼兒責任教學之行動研究。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范麗娟(2004)。

深度訪談。

載於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頁81-126)。

台北市:心理。

唐先梅(1999)。

雙薪家庭家務工作、公平觀、與夫妻關係滿意度之研究。

中華家政學刊,28,16-30。

翁靜玉(1993)。

辦公室物語。

臺北市:就業情報。

高瑩君(譯)(2005)。

BrigitteBeil(1996)。

培養小孩正確的價值觀。

台北市:天下雜誌。

國語辭典(1994)。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

2008年9月5日,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張春興、林清山(1989)。

教育心理學。

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庭枝(2002)。

談家庭紀律。

蒙特梭利,39,10-12。

張莉莉(2006)。

幼稚園教師圖畫書教學歷程中的討論活動分析--以「美德」主題為例。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教育部(1993)。

學校衛生法規─5-2國民小學道德與健康課程標準。

2007年6月2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PHYSICAL/EDU7663001/health/chealth/clean/s52.htm教育部(2005)。

教育施政主軸行動方案。

2007年11月2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ECRETARY/EDU8354001/2005_2008/a940309.doc梁麗雲(1990)。

從圖畫書中的教育價值談幼兒圖畫書的選擇。

國民教育,31(1)(2),11-14許峰銘(2008)。

做個放風箏的家長。

國語日報。

2008年11月30日ww.mdnkids.com/family_edition/detail.asp?sn=337陳小芬譯(1994)。

幼兒發展與輔導。

台北市:五南。

郭孝貞(2002)。

父母與孩子的錯誤觀念。

載自鍾思嘉主編,培養有責任感的孩子(頁39-50)。

台北市:桂冠圖書。

陳怡君(2005)。

九年一貫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品格教育之內容分析。

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娟娟(1996)。

道德題材兒童讀物分析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娟娟(1996)。

道德題材兒童讀物分析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慶祥(1992)。

傾聽孩子的心聲。

父母親,90,38-39。

陳曉楓(2004)。

學齡前獨生子女的面貌及其母親的教養想法。

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麗蓮(2006)。

幼兒母親在工作與家庭之間的教養經驗。

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麗蘭(譯)(2001)。

Schiller,Pam&Tamera,Bryant著。

與孩子談美德:16個影響人生的重要價值觀。

臺北縣:光佑文化。

傅蘊、劉冬梅(2007)。

論教會學生“自我負責”。

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109-111。

彭界凱(2008)。

國民小學應用繪本實施品格教育之研究─以「負責」品格核心為例。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曾文志(2005)。

英雄的使命:如何和孩子談責任。

師友,453,70-78。

游福生(2003)。

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師友,434(3),72-73。

程淑芬、陳淑芳(1999)。

家庭的家事教育與孩子負責任行為之相關研究。

載於國立台東師範學院舉辦之「1999行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85-298),台東。

黃迺毓(1988)。

家庭教育。

台北市:五南。

黃迺毓(1991)。

從家庭教育的本質談親職教育的推展。

教與愛,34,4-5。

黃迺毓(1999)。

童書是童書。

台北市:宇宙光。

黃迺毓、李坤珊、王碧華合著(1994)。

童書非童書:給希望孩子看書的父母。

台北市:宇宙光。

黃意舒(1988)。

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台北:時報出版社。

黃毅志(1997)。

職業、教育階層論與子女管教:論Kohn的理論在台灣的適用性。

台東師院學報,8,1-26頁。

黃齡瑩、林惠娟(2004)。

家庭與幼兒閱讀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為例。

朝陽人文社會學刊2(2),1-56。

楊國樞(2002)。

華人心理的本土研究。

台北:桂冠。

楊淑芃、許家驥(2009)。

父母太寵!小孩成「生活白痴」從不知道芭樂有籽。

NOWnews。

2009年2月25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225/17/1f0xg.html楊淑雅(2005)。

幼兒品格教育課程實施之研究~以一所幼兒園為例。

實踐大學家庭與兒童發展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淑雅、鄧蔭萍(2008)。

幼兒品格主題之課程活動設計。

台北市:心理。

楊惠芳(2004)。

友緣調查:八成五兒童品格能力不足。

國語日報。

2007年10月5日,取自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adv_listdetail.asp?serial=35047葉蓬(1997)。

儒家〝誠〞的觀念解析。

哲學與文化,24(12),1169-1177。

維基百科(2008)。

草莓族。

2008年9月30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D%89%E8%8E%93%E6%97%8F劉清彥(2003)。

圖畫書的生命花園。

台北市:宇宙光。

劉淑娟(2006)。

高社經地位母親品德教育之認知與實踐。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劉雅玲(2005)。

國小學生品格教育的教學模式之行動研究。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雅惠(2006)。

新竹市立托兒所親子共讀現況調查。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劉慈惠(1999)。

幼兒母親對中國傳統與現代教養的認知。

新竹師院學報,12,311-345。

劉慈惠(2000)。

社經地位與教養相關文獻之評析與再思。

新竹師院學報,13,359-374。

劉慈惠(2001)。

現代幼兒母親的教養信念─以大學教育程度者為例。

新竹師院學報,14,355-405。

劉慈惠(2007)。

幼兒家庭與學校合作關係—理論與實務。

台北市:心理。

劉慈惠、丁雪茵(2008)。

幼教人看小一生的學校適應狀況及親師之因應。

師大學報:教育類,53(2),131-167。

劉瑞文(2001)。

產業結構變遷對國內就業與所得分配的影響。

經濟論文叢刊,29(2),203-233。

潘淑滿(2003)。

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

台北:心理。

鄭嘉惠(2005)。

九年一貫國中階段國中教科書「品格教育」之內容分析─以關懷倫理學之關懷關係為分析架構。

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春媚(2000)。

當爸爸是怎麼一回事?─大學教育程度之幼兒父親對父職角色及教養的看法。

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戴艷、劉海燕(2004)。

小學道德情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探索。

中國教育學刊,2004(7),20-22。

蘇郁凱、張佩瑜(2002)。

身體當工具「水蜜桃族」性愛錯亂。

中國時報。

2007年10月5日,取自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generations/70year/htm/91070501.htm西文部分Anderson,D.(2000).CharacterEducation:WhoIsResponsible?.JournalofInstructionalPsychology,27(3),139.Bandura,A.,&Walters,R.H.(1963).Sociallearningandpersonalitydevelopment.NewYork:Holt,Rinehart&Winston.Bandura,A.(1977).Sociallearningtheory.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Baxter,J.&Hayes,A.(2007).Howfouryear-oldsspendtheirdays—insightsintothecaringcontextsofyoungchildren.FamilyMatters,76,34-43.Bowes.JenniferM.,Chalmers.Denise.&Flanagan.Constance.(1997).Children'sInvolvementinHouseholdWork.FamilyMatters,46,p26-30Bradley,C.R.(1998).ChilddisciplineinAfricanAmericanfamilies:scholarsmustquestionthegeneralizabilityofpoorresearch.FamilyJournal,6(4),287-88.CambridgeAdvancedLearner'sDictionary(2007).RetrievedJune05,2008,fromhttp://dictionary.cambridge.org/define.asp?dict=CALD&key=67349&ph=onCenterforCivicEducation(1993).FoundationsofDemocracy:Authority,Privacy,Responsibility,andJustice:LawinaFreeSocietySeries(LevelV.StudentText).RevisedEdition.CenterforCivicEducation.CenterforCivicEducation(1995).FoundationsofDemocracy:Authority,Privacy,Responsibility,andJustice(StudentText.HighSchoolLevel).LawinaFreeSocietySeries.RevisedEdition.CenterforCivicEducation.CenterforCivicEducation.(2002).FoundationofDemocracy:Authority,Privacy,ResponsibilityandJustice(StudentText).CenterforCivicEducation.Chao,R.K.(1993).Clarificationoftheauthoritarianstyleandparentalcontrol:CulturalconceptsofChinesechild-rearing.PaperpresentedattheBiennialMeetingoftheSocietyforResearchinChildDevelopment.(ED361065).Chao,R.K.(1995).ChineseandEuropeanAmericanculturalmodelsoftheselfreflectedinmothers'beliefs.Ethos,23(3),328-354.CharacterCommunity(2008).CharacterMatters!RetrievedJuly10,2008,fromhttp://www.charactercommunity.com/attributes.htmCharacterCount(2008).Sixpillarsofcharacter.RetrievedJuly10,2008,fromhttp://charactercounts.org/overview/about.htmlCheal,DavidJ.(2003).Children’sHomeResponsibilitiesFactorsPredictingChildren’sHouseholdWork.SocialBehavior&Personality:AnInternationalJournal,31(8),p789-794.Collins,D.,&Henjum,R.(1999).The3C'sinCharacterEducation.Guidance&Counseling,14(3),24.Edwards,R.&Alldred,P.(2000).Atypologyofparentalinvolvementineducationcenteringonchildrenandyoungpeople:Negotiatingfamilialisation,institutionalizationandindividualization.BritishJournalofsociologyofEducation,21(3),435-456.Gomz-mejia(1981).DevelopmentandEmprircalTestingofaNeedDeprivationandSocialProcessingofInformationModelofWorkValues.Unpublisheddoctoraldissertation,UniversityofMinnesota.Goodnow,J.,&Warton,P.(1996).Directandindirectresponsibility:Distributingblame.JournalofMoralEducation,25(2),173.Harkness,S,Super,C.M.&Keefer,C.H.(1992).LearningtobeanAmericanparent:Howculturalmodelsgaindirectiveforce.InR,D’ndrade&C,Strauss(Eds.),Humanmotivesandculturalmodels.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Hwang,Y.(1995).Studentapathy,lackofself-responsibilityandfalseself-esteemarefailingAmericanschools.Education,115(4),484.JosephsonInstitute(2002).TheSixPillarsofCharacter.RetrievedJuly10,2008,fromhttp://josephsoninstitute.org/MED/MED-2sixpillars.htmlLake,V.E.(1999).Exploringchildren'sunderstandingsofhonesty,courage,hope,andresponsibility.TheUniversityofTexasatAustin.Lerner,J.V.(1993)Theinfluenceofchildtemperamentalcharacteristicsonparentbehaviors.InLuster,T.&Okagaki,L.(Eds.),Parenting:anecologicalperspective(pp.101-120).NewJersey: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Inc.,Pub.LeVine,R.A.(1988).Humanparentalcare:Universalgoals,culturalstrategies,individual.behavior.Inbook2,3-12.Lickona,T.(1996).Elevenprinciplesofeffectivecharactereducation.JournalofMoralEducation,25(1),93.Lickona,T.(2003).Thecenterofourcharacter:Tenessentialvirtures.TheFourthandFifthRsrespectandResponsibility,10(1),1-3.Maxwell,J.A.(1996).Qualitativeresearchdesign:Aninteractiveapproach.ThousandOaks,CA:Sage.Ogbu,J.(1981).OriginsofHumanCompetenceACulturalEcologicalPerspective.ChildDevelopment,52(2),413-429Rokeach(1973).TheNatureofHumanValues.NewYork:Freepress.Ryan,k.(2002).10TipsforRaisingChildrenofCharacter.RetrievedSeptember18,2008,fromhttp://www.bu.edu/sed/caec/files/10tips.htmSeidman,I.E.(1991).Interviewingasqualitativeresearch.NY:TeachersCollege,ColumbiaUniversity.Sohlenker,BarryR.,Britt,TomasW.,PenningtonJ.,MurphyR.&DohertyK.(1994).TheTriangleModelofResponsibility.PsychologicalReview,101(4),632-652.Such,E.&Walker,R.(2004).Beingresponsibleandresponsiblebeingschildren'sunderstandingofresponsibility.Children&Society,18(3),231-242.Such,E.&WalkerR.(2004).Beingresponsibleandresponsiblebeingschildren'sunderstandingofresponsibility.Children&Society,18(3),231-242.Tetlock,P.,Lerner,J.,&Boettger,R.(1996).Thedilutioneffectjudgmentalbias,conversationalconvention,orabitofboth.European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26(6),915-934.Tobin,J.&Davidson,D.(1990).Theethicsofpoly-vocalethnography;empoweringvs.textualizingchildrenandteachers.QualitativeStudiesinEducation,3(3),271-283.Warton,PamelaM.&Goodnow,JacquelineJ.(1991).TheNatureofResponsibilityChildren'sUnderstandingof`YourJob.'ChildDevelopment,62(1),156-165.Webster'sRevisedUnabridgedDictionary(1997).RetrievedJune05,2008,fromhttp://humanities.uchicago.edu/orgs/ARTFL/forms_unrest/webster.form.html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兒童圖書館員、父母與幼稚園教師對幼兒閱讀行為的影響之調查研究 2. 國小品格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 3. 當爸爸是怎麼一回事?-大學教育程度之幼兒父親對父職角色及教養的看法 4. 九年一貫國中階段國文教科書「品格教育」之內容分析-以關懷倫理學之關懷關係為分析架構 5. 國小學生品格教育的教學模式之行動研究 6. 幼兒品格教育課程實施之研究~以一所幼兒園為例 7. 新竹市立托兒所親子共讀現況調查 8. 學齡前獨生子女的面貌及其母親的教養想法 9. 九年一貫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品格教育之內容分析 10. 一樣不一樣?--學齡前幼兒父母眼中的男孩女孩 11. 道德題材兒童讀物分析研究 12. 繪本融入課程進行幼兒責任教學之行動研究 13. 喪偶母親之教養信念及其影響因素之個案研究 14. 國民小學應用繪本實施品格教育之研究---以「負責」品格核心為例 15. 幼稚園教師圖畫書教學歷程中的討論活動分析--以「美德」主題為例   1. 劉慈惠(2001)。

現代幼兒母親的教養信念─以大學教育程度者為例。

新竹師院學報,14,355-405。

2. 劉慈惠(2000)。

社經地位與教養相關文獻之評析與再思。

新竹師院學報,13,359-374。

3. 劉慈惠(1999)。

幼兒母親對中國傳統與現代教養的認知。

新竹師院學報,12,311-345。

4. 葉蓬(1997)。

儒家〝誠〞的觀念解析。

哲學與文化,24(12),1169-1177。

5. 黃齡瑩、林惠娟(2004)。

家庭與幼兒閱讀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為例。

朝陽人文社會學刊2(2),1-56。

6. 梁麗雲(1990)。

從圖畫書中的教育價值談幼兒圖畫書的選擇。

國民教育,31(1)(2),11-14 7. 唐先梅(1999)。

雙薪家庭家務工作、公平觀、與夫妻關係滿意度之研究。

中華家政學刊,28,16-30。

8. 林惠雅(2000a)。

母親與幼兒互動中之教養行為分析。

應用心理研究,6,75-96。

9. 林惠雅(1999)。

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為(一):內涵意義之探討。

應用心理研究,2,143-180。

10. 林惠娟(2003)。

親子關係對幼兒利社會發展之影響。

幼教資訊,156,2-13。

11. 林文瑛;王震武(1995)。

中國父母的教養觀:嚴教觀或打罵觀?本土心理學研究,3,2-92。

12. 房柏成(2005)。

探索兒童繪本的秘密花園。

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6(3),78-81。

13. 周慧菁(2003)。

品格要怎麼教?天下雜誌,287,58-66。

14. 周煥臣(1992)。

從十大教養問題排行榜,談現代之幼兒教育問題。

教師之友,33(2),p19-23。

15. 李珀(2005)。

品格教育。

教師天地,135,66-71。

  1. 幼兒日常生活教育實施成效之研究-以東部一所公立幼稚園為例 2. 幼兒生活自理能力與父母教養類型之關聯 3. 生活自理教育介入對中大混齡班幼兒生活自理行為之影響-以臺中市一所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為例 4. 日常生活教育介入對幼兒生活自理行為之影響-以南投縣一所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 5. 圖畫故事書中生活自理與問題解決之分析 6. 蒙特梭利幼兒園促進特殊需求幼兒參與日常生活活動之研究 7. 祖孫互動關係及其對幼童在校生活自理能力之影響 8. 父母對幼兒品格行為的意見調查研究 9. 幼兒自我概念、生活常規與學習表現之相關研究 10. 父母親職壓力與特殊需求兒童生活自理能力之相關探討 11. 蒙特梭利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引導幼兒社會領域發展之探究-以新竹縣慈暉幼兒園為例 12. 幼兒在學校以外的童年生活樣貌 13. 運用五E教學培養幼兒責任行為之行動研究 14. 母親為幼兒初次入園準備與幼兒及母親分離焦慮之相關研究 15. 托嬰中心托育模式對嬰幼兒發展影響之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