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序品第一》009集序品七成就,為他宗所無(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妙法蓮華是佛所說。

諸賢古德亦深究,作論常說。

太虛大師《法華經教釋》: 天親菩薩論說此序品,有七種成就,為他宗所無,茲述如下: 一、序成就,即 ... 首頁 心靈活水《靜思法髓妙蓮華》網路版 《法華經序品第一》009集序品七成就,為他宗所無(一) 分享好友 2022/04/01 A- A+ 主講:證嚴上人時間:二00九年七月三十一日晨語開示 (圖卡:釋德宛) 妙法蓮華是佛所說。

諸賢古德亦深究,作論常說。

太虛大師《法華經教釋》:天親菩薩論說此序品,有七種成就,為他宗所無,茲述如下:一、序成就,即由「如是我聞」至「耆闍崛山中」一節是。

以親聞之人、說教  之時、說教之主、說教之處,圓滿勝餘故也。

二、眾成就,即「與大比丘眾」一節是也。

三、時成就,即「為諸菩薩說大乘經」以下一節是。

  以先說《無量義經》勝於餘經故也。

四、隨順威儀住成就,即「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一節是也。

五、依止說因成就,即「爾時佛放眉間光」一節是也。

六、大眾現前欲聞法成就,即「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一節是也。

七、文殊師利答成就,即以宿命智顯現過去因果,能作是答,並為餘經所無故也。

第一與第二種成就,為通序,以與通常之序相似。

第三至第七種成就,為別序,則以別敘此一經之所由緣起也。

世序紛亂,毛病叢生,要用什麼方法來治理?《法華經》就是應世的靈方妙藥。

現在想要講《法華經》,不過經文內容很長,每一個字、每一句,都含藏著無量數的道理,要透徹一一分析,時間絕對是不夠。

但是以現代,唯有《法華經》這個中道的教法,能破除眾生執空或執有的迷失,是一條安全康莊的菩提大道。

這該如何圓滿呢? ◎應世說法華,暢演佛本懷 這段時間,閱讀古賢大德對《法華經》的看法,每一位古德,如智者大師,或者是慈恩大師,或者是窺基大師,都深入研究法華,法海無邊際,又讓我覺得這麼開闊的法海,到底要採取哪一個方向呢? 佛陀的時代,就要用八年的時間講《法華經》。

我們凡夫,一句話可能要用很多的事、物、理來比喻,才能讓大家聽得懂,才能回歸到法華的精神。

如此會需要很冗長的時間,這該如何取捨呢? 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考慮之後,覺得:知道多少、講多少,簡單明瞭,去掉複雜瑣碎的法義,不是我們現代人可以做到的,就不要說,或輕輕帶過。

就現代所有眾生煩惱、過錯,即引用經文來解釋,使現代人的心境,能會入法華,這可能也要花一段很長的時間。

因為《法華經》是諸佛的本懷,諸佛若沒有講過《法華經》,就不入涅槃。

所以《法華經》才是諸佛真正要教導眾生的妙法,不僅令眾生去掉小我,開闊大我、入於人群,行菩薩道;還要照顧人人的心能靜寂清澄,有那分超越濁世人群中無明的心態,所以才說「靜思清澄妙蓮華」。

我們大家都在靜思道場裡,人人的心要寂靜清澄而無污染,就像那朵妙蓮華。

我們要發大心,立大願,慈悲喜捨濟度眾生,所以必定要了解《妙法蓮華經》的道理。

諸佛來人間,佛佛道同,暢演本懷,說應世的法華。

所以現在我們要參考太虛大師的法義抉擇;因為太虛大師(1890-1947),距離我們三代而已,印順導師也禮敬太虛大師為師長。

太虛大師在世時,當時的中國處在戰亂不安的時代,所以他講《法華經》,是呼應他當時的時代課題。

雖然按照太虛大師的版本來解經,但是我們也無法字字照抄。

因為世代在遷變,時勢的形態改變得很快,所以只採用他的方向,但是我們還融合現代的,適應現代的時機來講《法華經》。

◎經序成就,圓滿勝餘 提倡人間佛法的太虛大師在《法華經教釋》裡,援引古德天親菩薩,說經序有七種成就,為他宗所無: 第一、「序成就」。

即由「如是我聞」至「耆闍崛山中」這一節裡,就有「以親聞之人、說法之人、說教之時、說教之主、說教之處,圓滿勝餘故」。

總共有七項。

第二、「眾成就」,即「與大比丘眾」一節是也。

我們要講經,必定要有很多的人來聽經──有說的人,也要有聽的人,人若都聚集了,才能開始說法。

因為佛陀說法當中,絕對不缺少大比丘。

當初佛陀在修行,就是僧團隨著佛到處說法,隨佛受供、隨佛聞法。

第三、「時成就」,即「為諸菩薩說大乘經」以下一節是,意即為諸菩薩說大乘經之後的這一段,是在證明「時成就」。

菩薩要行人間道,要走入人群,所以對菩薩就要講大乘經的法。

《無量義經》就是行菩薩道的一部大乘經;但是這部經,是佛陀要講《法華經》的經頭所顯示出來的序,所以「《無量義經》勝於餘經故」,比其他的經,更開闊,更深入,是佛的本懷。

第四、「隨順威儀住成就」,即「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一節是也。

亦即說法的地方,因為僧團常年隨佛受供、聞法,親炙佛陀身教言教,舉手動足,無不具足威儀。

來到壇場,向結跏趺坐在法座上的佛陀頂禮問訊後,一一就座。

佛陀定中的威儀形態,攝受所有人的目光,看見佛陀眉間放毫相光,迥異於過去佛陀講經時的形態。

第五,「依止說因成就」。

依止,依止在這個地方,要說經的因成就。

為什麼要說這部經呢?這也是一種因緣成就,佛陀在法座上結跏趺坐,進入無量義處三昧,在眉間放種種光芒,此即將說《法華經》的因緣。

 ◎學佛有次序,心不受境轉 我們學佛,必定要有學佛的次序。

學佛的次序,就要聽法,聽法若沒有入心,我相信法無法用在日常生活中。

法若要入心,必定要靜寂清澄──思想要很清新,頭腦裡不要有雜念,心要很清淨。

所以日常的生活中都要靜思;我們若靜思──好好地考慮,無論對人、對事,我們的心思必定要很清淨,不要被一點點的境界──人的臉色、聲音,或者是事、物影響了。

我們的道心若被這些境界影響,心就會亂了,心要如何能清澄呢?所以靜思要在日常生活分秒中,時時正念,心若清澄,就像一面鏡子,探頭往下看,就能清楚地照出五官。

遠遠地看,澄靜的水面,能映現外境,卻又是在水中,這是因為它很清澄。

汙泥中能生出蓮花,蓮花很清淨;比喻在寂靜中浮現出來很美的一朵花,但是這朵花是在汙泥中生長。

所以,用蓮花來比喻在混亂中的環境,心不受環境污染,那就是心靈的蓮花。

請大家聽經要用虔誠的心,所聽的每一句要放在心裡,運用在日常舉手投足的威儀中。

(整理/編輯團隊) 分享好友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 上一則 《法華經序品第一》010集序品七成就,為他宗所無(二) 下一則 《法華經序品第一》008集濁惡時世,法是妙藥 FB分享 Line客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