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工業的啟蒙與欺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阿多諾(Theodor Adorno)和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所謂的文化工業就是一套規格化的生產和消費模式。

故「文化工業」此一概念,在法蘭克福學派阿多諾等人用法為一 ...    文化工業的啟蒙與欺騙 撰文/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班王枝燦 閱讀範圍:Horkheimer,M.andAdorno,T.(2002).”TheCultureIndustry:Enlightenment asMassDeception”inDialecticofEnlightenment.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Press.pp.94-136 阿多諾(TheodorAdorno)和霍克海默(MaxHorkheimer)所謂的文化工業就是一套規格化的生產和消費模式。

故「文化工業」此一概念,在法蘭克福學派阿多諾等人用法為一負面概念,藉以凸顯大眾文化的反功能,認為文化工業意識型態本身是一宰制消費對象,作為社會控制、文化支配等作用。

在阿多諾他們看來,文化工業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控制、欺瞞、壓抑大眾的主要方式,他們利用了千百萬大眾的意識與無意識,大眾只是他們算計的對象,是機器的附屬物,而從來沒有成為文化的主體。

文化工業所形塑的大眾文化,是借助於欺騙,美化現實,虛構掩飾現實矛盾的假象。

現代的人們僅從影像中,通過電影院放映的影片或無線電的廣播,就已經接觸到了文化,文化與日常生活已經聯結在一起。

這種文化與生活密不可分的條件有利於文化工業通過娛樂活動來進行公開的欺騙。

這些娛樂活動,就像宗教儀式一般,不斷的進行裝腔作勢的空談,其目的便是在於能夠更牢靠地在生活中支配人們的活動。

這種欺騙,一方面是美化現實,掩飾現實存在的尖銳矛盾。

當文化工業產物通過一再忠實地重復,迷惑日常的大眾視線的同時,便不斷地把現實的現象美化為理想,而將重大的錯誤信息與真實情況之間的矛盾消解於無形。

大眾文化的蒙蔽使人們對現實生活產生各種錯覺,正如法蘭克福學派所說的,人們在這種欺騙中,會把受支配的生活當作舒適的生活,把社會壓制的需要錯當成他們自主的需要,並把社會的強加控制誤以為是個人的自由。

就是其論述面向而言,大眾文化實際上是由統治者從外在強加給大眾的,是一種控制文化。

在消費社會中品味、趨勢表面上似乎將菁英文化變成大眾化,即所謂的自由並不能完全化約為消費自由。

文化工業制造的是假的個人主義。

表面上資本主義文化市場及商品看似是可供自由選擇,但其實每樣文化商品都是預先估計好了市場的反應,是基於“劃一”原則:個人是被動的去加以接受。

譬如說流行音樂,每多少首歌,必有幾首高踞流行榜,音樂消費者以為這是個人自由選擇的民主結果,其實是音樂工業推銷商品的伎倆。

然而我個人的理解,啟蒙的精神就是想要消除神話,用知識來代替幻想。

現代社會科技與知識的發展,是否有發揮除魅的效果呢?如果就文化工業來看,我想阿多諾與霍克海默所給予的答案是否定的。

非但未能夠啟蒙大眾,反而是讓大眾受到更大的欺騙。

而我個人的閱讀感受,或許阿多諾與霍克海默的文化工業觀點以悲觀的論調點出藝術的墮落,成為大眾文化制式化產物。

然而現代大眾文化對於啟蒙就全然沒有貢獻嗎?隨著媒介的發展,廣播、電視、網路的問世,大眾傳播媒介除了傳達文化控制外,難道完全沒有揭露事實真相讓大眾瞭解的功能嗎?個人在文化工業中所增加的消費選擇多元性,難道不會讓大眾培養出自我品味選擇?自我品味選擇是否是如其所言僅是一種被迫的強力商業行銷的制約?我想文化工業的發展相信也是會有為大眾帶來正面的部分。

或許阿多諾與霍克海默會認為事實並不等同真實,不揭露背後的意識型態所包裝的真實,便不能等同真相。

文化商品背後或許是充滿著商業利益,然而知識的傳播是否在商業利益之下便完全變質?消費大眾在不斷的接受文化工業訊息的同時,是否就完全沒有拒絕或判別的能力?我想法是較樂觀的,或許文化商品化的同時,其實也讓大眾也在某種程度上與菁英文化有稍加接近,也讓菁英文化在大眾面前有某種程度的除魅。

畢竟啟蒙是一個不斷循環的辯證歷程,當文化工業具有負面效果時,必然在某種層次上會有正面效果存在,只是看你所立基觀察的角度有所差異吧! 柯裕棻老師簡介 媒介社會學 大眾文化研究 學術志業導論 相關連結 返回首頁   2004-課程提綱 2004-學生作品 回大眾文化研究 本站刊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網站所有人:柯裕棻老師/網頁維護:龐惠潔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