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八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四維八德是漢人傳統美德。
其中「四維」出於齊國管仲的《管子》一書,該書把禮、義、廉、耻稱為國之「四維」。
孫中山在民族主義第六講中特別倡導忠、孝、仁、愛、信、 ...
四維八德
源於新生活運動提倡的傳統美德,後來在台灣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當中再次被提倡
語言
監視
編輯
四維八德是漢人傳統美德。
其中「四維」出於齊國管仲的《管子》一書,該書把禮、義、廉、恥稱為國之「四維」。
孫中山在民族主義第六講中特別倡導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八德」,當時稱為固有之道德。
兩者合而為之「四維八德」。
[1]中國大陸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民國時期的「四維八德」被認為需「破四舊」而加以毀壞。
圖為廣州原國立中山大學西門牌坊背面的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在文革時被人用水泥破壞。
牌坊由國立中大首任校長鄒魯題字。
在台灣各地國小可見的「禮義廉恥」匾牌
目次
1四維
1.1四維的解釋
2八德
3參考文獻
4參見
四維編輯
《管子》牧民篇有如下文字,應為「四維」的源起:
“
倉廩實,則知禮節。
衣食足,則知榮辱。
上服度,則六親固。
四維張,則君令行。
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國之度,在飾四維。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
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
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
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發動新生活運動,確立了「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的地位,並重新解釋為「禮是規規矩矩的態度,義是正正當當的行為,廉是清清白白的辨別,恥是切切實實的覺悟」;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再增修戰時的意義為「禮是嚴嚴整整的紀律,義是慷慷慨慨的犧牲,廉是實實在在的節約,恥是轟轟烈烈的奮鬥」。
並且以正面方式陳述四維重要:「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既張,國乃復興」。
四維是立國的根本,是個人處世的標準。
四維的解釋編輯
「禮」即是合理合宜,有節有禮,也就是孔子所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的「不逾矩」。
儒者通過「省吾身」以避免行為「踰矩」。
直到「從心所欲」卻能,「不逾矩」,達到王陽明所謂的「此心光明」的境界。
這個理是人本的天理。
合禮就是合乎天理,不傷天害理。
天理的標準就是仁。
儒家講究「學以致用」。
學養能夠達到「仁」的境界,行為必然合乎「禮」。
「義」即是宜。
也就是行為正當,合乎正道。
「廉」是凡事堂堂正正,坦蕩無遮。
能如是,貪贓枉法之事,何由發生?
「恥」是不盲從,知道取捨之道。
因此能有所為而有所不為。
因為根據仁的標準決定取捨,所以沒有邪惡的行為。
儒家運用道德約束人們的行為,最基本的就是達到不違仁。
就是王陽明說的「致良知」。
八德編輯
宋代有了「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其中再次恢復了管仲提出的「四維」,去掉了「仁」,增加了「孝」與「悌」,將家族道德置於首位。
隨著中國農業社會的發展,以家庭為本位的農業經濟日益穩定與發展,「家」對於農業經濟的發展,對於社會的祥和與穩定等功能日益突出,「家」乃對於中國文化的強勢衝擊,康有為、梁啓超、孫中山都認為,道德是中國之長項,只要推陳出新,就能夠建構中國的新道德。
梁啓超等維新派,試圖以「孝、悌、忠、信」這「四德」為基礎,吸收西方近代道德精華,建構中國新道德。
孫中山、蔡元培等提出了「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新「八德」,這是「中體西用」、中西道德精華相融合的傑作。
新八德指忠孝、仁愛、信義及和平。
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第六講中,特別重視倡導,因共計有八字,故一般慣例簡稱為「八德」。
孫中山說:
「講到中國固有的道德,中國人至今所不能忘記的,首是忠孝,次是仁愛,其次是信義,其次是和平。
這些舊道德,中國人至今還是常講的,但是現在受外來民族的壓迫,侵入了新文化,那些新文化的勢力,此刻橫行中國,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舊道德,以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舊道德;不知道我們固有的東西,如果是好的,當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棄。
……
……我們在民國之內,照道理上說,還是要盡忠,不忠於君,要忠於國,要忠於民,要為四萬萬人去效忠。
為四萬萬人效忠,比較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
故忠字的好道德,還是要保存。
講到孝字,我們中國尤為特長,尤其比各國進步得多。
孝經所講孝字,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至;現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國家,講到孝字,還沒有像中國講到這麼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
國民在民國之內,要能夠把忠孝二字講到極點,國家才自然可以強盛。
仁愛也是中國的好道德,古時最講愛字的莫過於墨子,墨子所講的兼愛,與耶穌所講的博愛是一樣的。
古時在政治一方面所講愛的道理,有所謂愛民如子,有所謂仁民愛物,無論對於什麼事,都是用愛字去包括;所以古人對於仁愛,究竟是怎麼樣實行,便可以知道了。
……
講到信義,中國古時對於鄰國和對於朋友,都是講信義的。
依我看來,就信字一方面的道德,中國人實在比外國人好得多。
在什麼地方可以看得出來呢?在商業的交易上,便可以看得出。
……
至於講到義字,中國在很強盛的時代也沒有完全去滅人國家;比方從前的高麗,名義上是中國的藩屬,事實上是一個獨立國家……中國強了幾千年而高麗猶在,日本強了不過二十年,便把高麗滅了,由此便可見日本的信義不如中國,中國所講的信義,比外國要進步得多。
……中國人幾千年酷愛和平都是出於天性,論到個人便重謙讓,論到政治便說不嗜殺人者能之一,和外國人便有大大的不同;所以中國從前的忠孝仁愛信義種種的舊道德,固然是駕乎外國人,說到和平的好道德,更是駕乎外國人。
這種特別的好道德,便是我們民族的精神;我們以後對於這種精神,不但是要保存,並且要發揚光大,然後我們民族的地位才可以恢復。
」[2]
民國廿三年,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中正發動新生活運動,八德與四維並為兩大主題。
參考文獻編輯
^四維八德,中華百科全書.[2014-07-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1).
^孫文.《三民主義》重排初版.台北:正中書局.1978:65–69.
參見編輯
新生活運動
忠孝路、仁愛路、信義路、和平路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四维八德&oldid=67927102」
延伸文章資訊
- 1四維[管子四維]:四維是一個漢語辭彙 - 中文百科知識
四維[中國古代文學中管仲“四維”說] ... 《管子》中主張的維繫社會穩定的社會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分為禮、義、廉、恥四個綱要;強調建立良好的社會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四維 ...
- 2四維(管子四維):原文,釋義 - 中文百科全書
四維是一個漢語辭彙,讀音為sì wéi,是管仲在《管子》中提出的一種思想,即禮、義、廉、恥,是管子思想的精髓。
- 3《管子》原文及翻譯 - 春秋第一相——管仲
什麼是四維呢?一是禮,二是義,三是廉,四是恥。有禮,人們就不會超越應守的規範;有 ...
- 4國有四維,禮義廉恥 - 每日頭條
《管子的治國經典1》1.凡有地牧民者,務在四時,守在倉廩。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 ...
- 5中國古代文學中管仲“四維”說 - 華人百科
《管子》中主張的維系社會穩定的社會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分為禮、義、廉、恥四個綱要;強調建立良好的社會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四維",對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