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當教授變成學生:一位大學教授重讀大一的生活紀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吳依萱(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一生)】. 書名:當教授變成學生:一位大學教授重讀大一的生活紀實 作者:Rebekah Nathan
NCUHAKKACOLLEGE
E-PAPER 第086期 2009/3/05出刊/月刊
讀書心得--當教授變成學生:一位大學教授重讀大一的生活紀實
【文╱吳依萱(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一生)】
書名:當教授變成學生:一位大學教授重讀大一的生活紀實
作者:RebekahNathan
譯者:張至璋
出版日期:2006年
出版社:立緒
心得: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一所大型的州立大學人類學的教授,教了十五年的書,已經過完五十歲生日,然後困惑於「為什麼今日大學生變得那麼難教?現在的大學生比以前愛作弊,更無禮,更無精打彩嗎?他們到底關不關心成績和教育?」為了瞭解當前大學生的行為舉止,她決定參與觀察當今的大學生,並且是以「學生身份」來參與觀察,因為如果她以教授的身份來研究學生的話,必定「滿是荊棘,滯礙難行」!
作者提到最後激勵她做這項研究的原因是,她參加了同事間非正式的旁聽課程,在課堂上,作者是位準時上課、寫筆記與讀書的「學生」,更令人興奮的一點是,在一旁上課的學生將作者拉進他們談話裡:「嗨,妳(作者)知道他(上課的老師)說要在這次考試時怎麼做嗎?我(跟作者一樣是學生的人)聽了嚇呆了」,如此的談話內容,讓作者感覺自己從圈外人逐漸進入到圈內人,而這也是一位人類學者最渴望聽到的談話方式。
而研究題目已經決定,研究對象是大學生,研究地點是作者任教的大學。
在這一份研究裡,她是「觀察者,也是訪問者,又是參與者」。
以參與觀察法來做這個題目,筆者認為雖然作者非第一個做這大學生生活的研究,但依她在書中提到幾位前人的研究中,並沒有人真的完全以學生身份來參與觀察大學生生活,多數研究者都是以從旁觀察,要不就是到學生宿舍住一、二個星期來參與觀察。
而作者的田野工作為期一年、自己繳大一學費、搬進宿舍、選課上課、校內包伙、參與學生活動等,如此的研究方法已經有別於以往的研究方式,而且長期親身地參與觀察,不外乎是人類學者深刻瞭解研究對象的日常生活、從圈外人進入圈內人的最佳途徑。
這樣的大學生生活研究,如果以作者的教授身份來做的話,應該會得到許多不真實的答案,因為學生面對教授時有壓力而認真回答,但答案卻不一定是真心誠意。
作者在申請大學的資料是沒問題的,但是假如有人詢問作者的身份背景時怎辦?因此作者選擇了回答「事實」,也就是說,只要是說出來的答案都是「事實」,例如:有人問作者是過去是做什麼的?她會說她是作家。
作者認為她回答的是事實,並沒有騙人。
但筆者認為這只是選擇性的回答事實,這樣的說法雖沒錯,但也不完全對。
在面對回答研究對象說法上的辯證,是研究者必須觀察當時情境來作應對的。
在作者的參與觀察中,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作者有一次在宿舍大廳公開喝酒,但學校規定成年者只得在寢室關起門喝酒,但作者不曉得,因此在大廳當場被宿舍管理人抓包處分。
此時作者舉了Clifford
Geertz和當地人一同觀看非法鬥雞時,員警出現突擊,而Geertz與村民一同逃跑,且被其他村民看見,因此獲得村民的認同。
然後期待著自己在公開場合被抓到喝酒的事,也能收得其他同學認同之效。
筆者認為,這也是種打入田野的方式之一。
作者在本書談到可能遇上的難題處其實很多,例如她不是十八歲的人,無法用打鬧的方式進入大學生族群,另外她也不是私密型社交活動的一員。
如同人類學家在其他地方得到的人類學經驗,「人絕不可能真正歸屬於當地人,也無法期望個人在當地經驗就能夠代表土生土長的文化。
然而同時,也就是這種在村子裡生活的經驗,提供了相當的優勢和內涵,使研究者能問出深入的問題,而且深刻瞭解對方的回答」,從此段話可以看出作者的人類學經歷,與研究者面對研究場域時的心情。
資料蒐集的方式上,除了作者親身參與觀察所得到的資料,以及全國教育的研究外,她還對美國大學生和國際學生進行了四十個正式訪談(訪談內容有寫在書上),兩組研究(一組對大一新生,一組對非新生),以及若干「小型研究」(包括學生對時間分配方面的活動日記記載,以及學生用餐區內誰和誰一起吃飯的五個月觀察研究,還有住校和通學的研究、學生宿舍裡所有正式活動、每週佈告欄、非正式的日常談話題)。
本以為作者只會針對其參與觀察所得到的資料來作研究,沒想到還有國際學生的訪談也是資料之一,不過也是這部份讓筆者較有疑問,雖然一開始作者並未對研究對象作清楚的定義,但基於國情的不同,各國學生對學校教育的態度,在作者的訪談內容中可以清楚瞭解。
訪談國際學生,對於美國大學生對學校教育的態度來說,筆者認為那只是少數,對於作者欲瞭解其任教大學中的學生生活之幫助可能不多。
在更細微的資料蒐集面,大到研究作者住宿的地理環境、「普查」宿舍住戶的性質,小到牆上的所有通知、廣告、貼在浴室的消息和宣傳單、寢室門上的留言和小物品,另外還有宿舍開會的事情、與別人對話的內容、個人的看法或感觸。
很有趣的一點是,某天晚上作者在床上聽到隔壁女同學們的對話內容,作者認為基於研究倫理上是屬竊聽,因此不記入她的資料蒐集內容。
老師在課堂上也經常提到國際上人類學的研究倫理是非常嚴格的,竊聽或偷錄對話內容皆是嚴重違反研究倫理。
從作者的參與觀察中,她特別寫了一章「共同性與差異性」,來探討大學生與校園活動的問題,這章大意是在說大學校長與學院院長對於學生不參加校園活動,將之列為中度到重度的校園問題,還有宿舍管理人用心良苦、攪盡腦汁地希望讓住宿生能夠參加宿舍舉辦的活動,總之就是希望學生對於校園活動能夠熱絡一些。
從文章的敘述中,筆者認為共同性與差異性是一體兩面的,三千位學生的共同性就是不愛參加宿舍活動且各自擁有小團體,差異性就是他們的個人主義且不控制。
宿舍管理人欲從三千位學生裡建立共同性儀式(日常生活中的慣常性活動By
Goffman)真得是件不容易的事。
另一方面,因為學生們的共同性與差異性問題,點出了人類學者在研究時的孤寂,例如作者參加了宿舍的電影之夜,但只有三個人參與;或者,作者認為應該會有非常多人參加的足球轉播賽,是不容錯過的參與觀察研究,但現場卻只有五個人來。
幸好靠著人類學者的毅志力與反省性,作者立即想到應該好好思考為何學生不願意參加這些活動?
最後,這本書除了在研究觀點與資料蒐集的方式令筆者欣賞之外,接下來就是研究倫理與人類學的問題了。
在道德倫理這點上,作者著墨了許多並且非常值得參考與學習。
對於作者入學的身份、回答身份的答案、出版之後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名字、研究的合法性(正式的訪問、公共場合的觀察所得等)等的問題,這些在在都能讓筆者得到思考與反省,換作是我該怎處理會較恰當?這可能又必須回到當時的研究情境才能作定奪了。
▲BACK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呂玫鍰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主 編/
陳明秀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黃信彰、林筱蓉、彭瑞珠、廖純瑜、鄧閔文
◆網頁設計 /
杜靖瀅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467
延伸文章資訊
- 1[閱讀分享]《當教授變成學生:一位大學教授重讀大一的生活 ...
[閱讀分享]《當教授變成學生:一位大學教授重讀大一的生活紀實》by Rebekah Nathan. 「我發現多半學生建立的朋友網中有二到六名要好朋友,他們把這個 ...
- 2當教授變成學生- 最新文章 - 關鍵評論網
當教授變成學生最新文章相關標籤: 當教授變成學生, 大學生, 魯蛇, 年輕世代, 青少年, 校園, 人類學, 主體性, 中央大學, 詮釋人類學.
- 3當教授變成學生[二手書_良好]3061 | 蝦皮購物
- 4當教授變成學生- TAAZE 讀冊生活
《當教授變成學生》是納珊與學生、教授和其他大學教職員的訪問、交談、互動,以逐日細心觀察為基礎,所撰寫的真實大學生活。是學生、家長、教授、大學行政人員、以及今日 ...
- 5【閱讀民族誌】:《當教授變成學生:一位大學教授重讀大一的 ...
《當教授變成學生》這本書的作者是個文化人類學者,在美國一所州立大學教書,她發現自己對於學生越來越不了解:為何學生無法達成她所期待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