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酒總是反反復復?你可能忽視了這幾點--科普中國 - 乐享健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的患者甚至住了十幾次院,酒癮還是沒有戒掉,這也進一步說明了戒酒的 ... 為了更好的幫助患者改變其復飲行為,心理社會干預法把行為改變細分成5個 ... 首頁 黨政 黨網·時政 人事 反腐 理論 黨史 黨建 要聞 經濟·科技 社會·法治 文旅·體育 健康·生活 國際 軍事 港澳 台灣 教育 科普 觀點 人民網評 三評 人民財評 人民來論 人民訪談 人民體談 互動 領導留言板 強國論壇 維權 可視化 視頻 圖片 圖解 靈境·人民藝術館 地方 京 津 冀 晉 蒙 遼 吉 黑 滬 蘇 浙 皖 閩 贛 魯 豫 鄂 湘 粵 桂 瓊 渝 川 黔 滇 藏 陝 甘 青 寧 新 鵬 雄安 舉報專區多語言 合作網站 毛主席紀念堂 周恩來紀念網 鄧小平紀念網 人大新聞網 工會新聞網 中國僑聯 學習強國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中組部12380舉報網 全國哲學社科工作辦 中國統一戰線新聞網 旗幟網 國家保密局 科普中國 知識產權 文化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發布平台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中國國家人文地理 登錄 退出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領導留言板 強國論壇 人民視頻 人民智雲 人民日報報系 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國汽車報 中國能源報 健康時報 証券時報 國際金融報網 諷刺與幽默 中國城市報 新聞戰線 人民論壇 環球人物 中國經濟周刊 民生周刊 國家人文歷史 人民周刊 旗下網站 國家重點實驗室 環球網 海外網 人民圖片 人民視覺 人民網研究院 人民慕課 人民網>>科普中國>>樂享健康 戒酒總是反反復復?你可能忽視了這幾點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 申貴玉 2022年03月28日08:36|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字號 對於各大醫院的成癮科而言,一個患者多次入院治療的情況並不罕見。

有的患者甚至住了十幾次院,酒癮還是沒有戒掉,這也進一步說明了戒酒的困難性。

那麼戒酒到底難在哪呢?我們又該如何科學戒酒? 酒精成癮是一種慢性、復發性的腦部疾病。

所謂的慢性病,就像高血壓和糖尿病一樣,其治療可能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甚至可能貫穿終身。

飲酒對於成癮患者而言已經成為一個習慣性行為,即使已經戒酒很長時間,一旦遇到以前的酒友、看到與飲酒相關的場景、或者出現心情煩悶等任何可能引起患者情緒波動的事件,都可能會導致戒斷很久的患者再次出現復飲的行為。

如何克服復飲后的病恥感? 對於戒斷后再次復飲的行為,許多患者都出現一定的病恥感,覺得自己真的很沒用,自律性太差,甚至會出現消極、自責的心理。

有些患者的家屬也會因為患者多次復飲、屢次住院而對其不勝其煩,失去信心。

這會導致患者破罐子破摔,干脆徹底放開自我,從偶然的復飲,變成了徹底的復飲。

其實,戒酒期間,患者更需要的是家屬的支持及鼓勵,幫助患者看到積極正性的一面。

當患者出現復飲行為,家屬應該鼓勵患者以這次復飲的原因為契機,一起來分析、尋找對策,避免后續再發生同樣問題。

戒酒的五個階段是什麼? 戒酒是一個個體行為改變的過程。

任何行為的改變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慢慢變化的過程。

正確的戒酒方法很關鍵,心理社會干預法針對患者的復飲問題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為了更好的幫助患者改變其復飲行為,心理社會干預法把行為改變細分成5個階段,針對不同階段採取不同的干預方式。

前沉思期:在飲酒成癮的早期,患者往往認識不到飲酒的危害,自認為能控制飲酒量,不需要戒酒。

而在飲酒成癮的后期,患者則傾向於否認飲酒對自己生活的影響,或不相信自己能康復,不願意戒酒。

治療師需要引導成癮患者發現問題並認識到改變的重要性。

沉思期:當飲酒導致的后果越來越明顯時,患者也開始認識到自己的飲酒問題,內心處於一種矛盾狀態,並反復思考是否作出改變。

此時治療師需要採用支持、引導性的方式促進患者改變,因為患者是改變的主體,隻有意識層面接受才能促進改變。

准備期:經過反復考慮,患者認為必須改變自己的飲酒行為,開始為戒酒做准備,如收集戒酒的方法、治療方法、戒酒機構信息等。

治療師可以提供相應的信息以供患者選擇。

行動期:患者根據制定的戒酒計劃,實施戒酒行為,初期仍然需要醫生的幫助,如門診咨詢、住院治療等,以預防戒酒后出現的戒斷症狀,治療師可予以支持,增強患者的自信,讓患者相信自己是可以改變的,從而增強改變的動機。

維持期:經過努力,患者已經成功戒酒,但是仍需不斷的強化患者的戒酒動機。

如果患者能夠堅持既定的計劃,治療師和家屬要給予積極的肯定和獎勵,讓患者感受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任何成癮性疾病,復發往往不可避免。

但是,患者從多次的復飲中能夠找到導致復飲的原因,學到如何應付這些問題,加上社會、心理的支持和干預,不少患者能夠成功返回到主流社會中。

隻要患者還有戒酒動機,永遠不要放棄對戒酒者的信心, 本文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主任醫師杜江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責編:梅藝璇、楊鴻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客戶端下載 人民日報 人民網+ 手機人民網 領導留言板 人民視頻 人民智雲 人民智作 科普頻道排行 1警惕身邊這三類致癌物,嬰幼兒和孕婦尤其…2頭痛發作怎麼辦?搞清是原發性還是繼發性…3孕期如何科學補鈣?聽聽專家怎麼說4四招技巧助你好夢,這些睡眠知識你都知道…5肚子疼竟是心肌梗死!這些“伴隨症狀”及…6頭痛伴有惡心還怕光,五招教你預防偏頭痛7金屬飾品禁入手術室,背后原因你了解嗎?8花粉過敏季節來臨,這幾招讓你遠離過敏困…9這病冬春換季時高發,二十四字預防原則牢…10心臟超聲檢查有必要做嗎?這五類人群可以…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報社招聘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數據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信息保護 | 聯系我們 服務郵箱:[email protected]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証B1-20060139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証(廣媒)字第172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証京網文[2020]5494-1075號 |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証(京)字121號 | 京ICP証000006號 | 京公網安備11000002000008號 人民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1997-2022bywww.people.com.cn.allrightsreserved 評論 分享 關注 微信微博快手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 返回頂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