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講話方便品第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舍利弗是一群弟子當中智慧第一之尊者,也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是佛子中最優勝之一人,故對他說,即是表示對眾人講說之意,也是提示著這部法華經不是架空之聖典。

諸佛智慧 ...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 悟慈和尚述     方就是法,便即是用,方便者善能用方法教導眾生之謂。

也就是趣入真實之法的途程。

為了誘引眾生入于真實之法而假設之法門叫做方便法。

欲登高須自卑,想爬山須從地,要由山下一步一步的爬上去,始能達到頂峰,絕沒有不經過山的中途而能夠登得上者。

佛陀一代之教化就是這樣,由低下之地點漸漸的向高上之處而進,由淺近的方便法說到深遠之妙法,也就是方便法說完應才將真實之法講出來,不然的話,即不能符合眾生之根器而徒勞唇舌,佛陀說他從來所說之法,乃應聽眾之能力如何而說的法,是「隨他意」,也就是隨順他人之意向而說者。

所謂他人也有愚、俐之別,遇愚鈍的人即說淺易的法,如伶俐的人即說高深之法,是看他人之根機程度如何才定所說之法。

這裡所謂的高深之法,並不是最奧妙之法,也是一種方便之法而已,真正奧妙的法,要等到說這部法華經時方能談到,因法華經是佛陀一代所說之法的總結算之法,在方便品裡佛陀說我從來所說之法(包括一切深淺之法)乃隨你們的根機如何而說的方便法,我已講過此種方便法有了數十年之久了,現在我將說一種真實之法,也就是隨我自己所要說的--「隨自意」之法。

  方便法既然是一種淺易的法,即這種法是不是沒有價值之法?其實不然,如果沒有方便之法即沒有真實之法的,真實之法須從方便之法經過,始能有所成就,沒有方便之法,那真實之法絕對顯不出來,故雖是方便之法,也是非常的可貴而有相當的價值者。

有人學佛而想成佛,這是一個可貴的心,可是常常有人以為我是大乘的學者,學那些小乘的法幹甚麼?小乘的學說是佛陀之方便教而已,學小乘法絕不能為佛陀的,我們是要成佛者,我們應該放棄那些方便法而直接學那佛陀所說的大乘真實之法才對,不然的話是不會成佛的。

這是甚麼話,驕慢自傲莫過于是!成佛須從人做起,人都當不好,那裡能夠成佛?況且還要經過天神、聲聞、緣覺、菩薩等階段始能達到佛陀之境界哩!絕沒有不經過這些路線而一躍直至佛陀之境地的。

像坐火車上北或下南如不經過中途之車站怎能到達台北或高雄?假使坐飛機,那情形亦是一樣的,如不飛過途中之都市焉能達到目的地?故雖然是大乘學者也須從小乘之方便教理學起,始有成功之可能。

  法華經前半十四品為迹門,後半十四品為本門,已于前面說過。

迹門就是顯迹於此世間的迹佛之教,本門即是本來就已成佛的本佛之教,由本佛而顯迹于世方有本門、迹門之分。

大家都曉得,釋迦佛陀于二千餘年前降生于印度為王子,在人生過程中起了一大疑問,欲解除人生苦惱迷惑之大問題而捨棄繼承王者之位,出家去尋訪許多哲學家以及正在修行的老前輩,雖然學了許多法,可是欲解決之問題還沒有一個真正的答案,因之費了六年之時間自修,終于成就正覺,成佛後四十餘年之說法而離世。

釋迦佛陀為甚麼會出現于世而成佛?就是因他有了永遠之生命,持有無限之力量的本佛存在之故,本佛憐愍了凡迷之眾生,而發起救度眾生之廣大無邊的慈悲心,才來此世者。

本佛來世持有肉身,期限一到即須離世,好像月亮映現于水中一樣,本佛就是根本佛,迹佛就是來世降迹者。

來世降迹之迹佛雖有生滅,但持有永遠之生命的根本佛即不生不滅,雖生亦不影響他之生命,雖滅也不會受到甚麼入滅之影響者。

是迹佛在生滅,本佛絕沒有生滅者。

  法華經前半十四品迹門當中,其主要之中心點在于方便品。

這並不是說方便品以外之十三品為輕,而方便品為重之意。

是說方便品為迹門十四品中之中心,好像這品為十四品之支柱,換一句話說,迹門是以方便品為中心而構成者。

方便品所說的主要教訓乃闡明釋尊一代的說法之大目的,這事情在方便品裡說的非常的詳明。

釋尊四十餘年之說法,為的是度眾生皈于佛道,也就是欲使眾生皆成佛道。

眾生有愚鈍,有伶俐,更有善人、惡人等,雖然眾生的根性是這樣參差,可是都具有如來德性者,佛陀因之所度的對象之眾生乃不論何種等類,不管賢愚、善惡、美醜、高矮,都一樣的可以度成為佛陀,這就是方便品裡面所說的主眼點,也是佛陀出世的本懷!雖然是這樣,但既云方便,即裡面所說的教好像都是方便而不是真實之教,方便即應捨棄,不是我們所求之理,我們應直求佛道才是?佛教裡面剛好有句「即身成佛」,不求餘果,只求佛道,我們凡夫即是佛陀,我們自會成道的。

但須知「即」字不是「就是」也不是「隨時」之意,「即」字是「不離」之意,也就是說,佛陀不離開我們之肉體者,我們積功累德,棄除迷惑,慢慢的會成為佛陀!有的即信我們今世絕不能成佛,須一次離世後,到極樂世界去才能成佛,這也是不對的,因成佛是心的問題,如果吾人的心和佛陀的心一樣,即會成為佛陀,假使沒有佛心,即任你怎樣叫成佛道也沒有用的。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   此時釋迦世尊,由禪定中安詳的出定來,對舍利弗說:   爾時就是文殊菩薩說完釋迦世尊所作所為和過去日月燈明佛陀所做所為原出一轍後之時,在序品裡,釋尊未曾開一金口,未曾說一句法,惟從佛陀眉間白毫相放出很美妙莊嚴之光明出來,大家正在論說此一光明之不可思議事時,文殊菩薩即受彌勒菩薩之請,而說出一大堆過去佛陀之放光因緣事,以推測釋尊之舉動的因緣,這是最徹底明瞭之解說,因此眾人聽完文殊菩薩之解說後,知道釋迦世尊將說自己所證之內心話,大家都重新坐正而期待著此一難得之機會。

正在這時候釋迦世尊由三昧悠然而起。

三昧是正定,是身心不動而靜寂之意。

安詳即悠然自在之謂。

釋尊從三昧禪定的狀態中安然而不焦急,悠然而不慌忙的出定來。

其出定後之工作早已被文殊菩薩所預料,是欲將微妙之法講說出來,以便諸眾生認識真正的佛意,因之而對舍利弗說……。

舍利弗是一群弟子當中智慧第一之尊者,也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是佛子中最優勝之一人,故對他說,即是表示對眾人講說之意,也是提示著這部法華經不是架空之聖典。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諸位佛陀的智慧乃非常的深遠而無能量測的。

  諸佛的智慧就是實智,也是妙智。

佛陀不只一人,人人學佛之法,行佛之行,積功累德,終會成為佛陀,成佛之事雖然很難作得到,可是認真去學,究竟可以成就的。

劫數既然有無始劫,自然成佛者是非常的多。

徹見著宇宙一切之真理日智,明瞭著宇宙一切之真理叫做慧。

徹見即是將宇宙之萬象森羅一切的一切之細事照見得無餘,是知道世間一切之差別相者。

世間的一切無論是人是物都是有差異的,初見均一樣的雙胞兄弟,定有一點不同的地方,山河大地所有一切的一切都不一定是類同者。

分析這不一樣之差別法--「有」,就是智。

可是只知分析,不務了解的話,即不能算為圓滿的,慧就是了解明瞭一切的一切之真相者,世間的一切雖然是不一樣,可是其大體都是相同者。

如人之嘴生在顏面,耳朵即生在頭之兩邊,至於山河大地等一切的一切雖異而其構成的因素即同……。

了解這些無差別--空平等之事情的實相就是慧之力的了。

如只照見差別相的話,即終日忙忙而不知休止,但惟明瞭平等之法時,恐成空論,和人生並沒有甚麼關係,因此,智與慧兩方面都不可缺者。

諸佛智慧竪徹如理之底故言甚深,橫窮法界之邊故言無量,佛陀的智慧如是這般的奧妙無比者,故言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其智慧門,難解難入   佛陀之智慧的法門,是難以了解,難以步入的。

  智慧門就是所謂的方便,也就是權智。

有進趣之力叫做門,是漸漸進入智慧之門去之意,是佛陀方便之教,也是行門入到「道」之中央,道之中曰實,道之前稱為權。

突然說佛陀之自內證給人家聽,也未必能令凡夫知曉,有心度人,聽者無意,這樣那裡能產生度眾之效果來?以方便之門由淺易之法說起,慢慢的向深奧之理進入始能收到宏法之效來。

凡夫也因之而能成就正覺。

故方便之教就是智慧之門,是入佛之法門。

  智慧之門雖然是方便之法門,可是未證大覺之前,也不一定能得進入的。

佛陀雖以種種善巧方便而說法,惟因眾生業重未能知曉,佛陀絞盡腦汁,由高山看到山下之人的行動,而知道以何種教法救度此人,以何方法度脫那人,但是眾生方面卻不是那麼容易可以度化的,想盡辦法也未能使眾生入佛之知見,此智慧之門之所以為難解難入者。

大菩薩始能了解故云難解,大菩薩始能得入才為難入,莫怪凡夫不能了解,不能得入。

欲真正能夠了解得以進入此智慧之門,須要有個「信」,信而了解為之「信解」有了信解即能了解進入的。

  凡夫總是多疑而未能真信,尤其是科學昌明,世態易變的今天,對於信仰的問題總是擱之一邊,都求解決物質享受的為多。

可是當你在人生過程中遇有困難而未能解決時,你總會想起信仰的問題。

惟現代的人已習慣于疑東疑西,好像「幾何學」那樣,為甚麼會這樣?怎能變成那樣?如不這樣的話會怎樣?一切的一切都在疑問當中過著其生活。

說實在的,愈有疑問,愈能了解佛教的教理,所謂「鼓不打不響,人不學不知」,學後有疑問是好的現象,因有疑問才有進步,經過一個時期,疑問會冰消永息而信解的,這時的信解才是真正自身之物。

如一入門即會起信,即容易會走入偏見,遇困難事時,心一不堅,恐會退轉,故盲目之信,不是佛教之教訓,吾人學佛難解而難入,應不焦急為原則,你看以釋迦佛陀之聰俐也要專心一意的用功數年,何況我們凡夫,焉能一躍而想登堂入室?學佛過程當中要覺悟到困難事很多,能夠打破所有的困難時,道理才是真正我們的。

欲得道理,將難解難入之法,成為易解易入者,須有認真的心,認真去求才能有所成就,但千萬不要以短期間就想成就,如不久就自以為覺悟了解入門的人,那是阻止我們上進者,因智慧之門是難解難入者哩!   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所有的聲聞、緣覺之果位的人,都不能知道其底細的。

  聲聞是聽佛陀說法之聲音而悟道者。

是聽佛陀之教訓後依佛教而不被世間之一切所囚所惑之阿羅漢。

主要在于感覺世間的一切是無常。

眼前所看的一切不論是美醜、好壞、賢愚、貧富等,一切的一切都不能常在,是一時的,是會變化的。

例如鮮艷的紅花,雖一時競艷其美麗,可是剎那間會散落而消滅,雖是美麗的滿月也會與時而虧缺,誇耀著地位、錢財的人,遇事一變即會遺失而不能永久保持,年青的人不久即會有縐紋而知老之將至。

總之,不論是內身或者是外界都不能永久不變而可追求的。

叫人不要被一切所囚、迷惑,就是無常的教訓,要把心理改造,不論遇到甚麼境遇均能適應而不執著,要常時自足,要曉得不足之心是沒有止境的,要悟此道理始有成就。

  辟支佛就是緣覺,緣覺不但要聽佛之法音,還要自己了悟因緣法之意。

日常所遇的如以常人來看是平凡之事,但以緣覺的眼光來看,即處處都是妙法,樣樣皆是真理!話雖是這麼說,可是最起碼亦要經過佛陀的開示,始能真正了悟。

佛陀教訓聲聞的方法是以四諦法,而緣覺即由十二因緣法而來。

十二因緣是前世、現世、後世之三種因緣之綜合,由無明至老死,死後又是無明遮住的心,帶此不健全之心再來此世轉生,在人生過程中,心理與時而變,只為好愛、嫌惡、你我等而和人爭,雄心大而運氣好的人,即能享有一點物質之生活,但是精神方面卻依然故我,未必能滿足而真正快樂的過著,命運壞而不爭氣的人,即不只心理不爽快,且物質之享受也不夠他之所需。

這樣任你怎樣輾轉,總是脫不離了輪迴生死之苦的。

緣覺即不惟知道這原理,且時時刻刻反省,知道欲脫離生死大事須由無明棄除,努力于除去無明,不受外來之刺激,終于覺悟而永脫輪迴。

  綜上聲聞、緣覺所覺悟的內容,不外是了脫生死問頭而已,雖然他們本可以度化他人,惟應學習的道理還多,對于佛智來說還差的很遠,還不是到了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果位,是初二段的功夫而已,故不能測知佛陀之智慧門。

  所以者何?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   為甚麼聲聞、緣覺不能測知智慧門呢?因佛陀曾經親近過百千萬億未能算出之諸佛,在諸佛座下行盡了諸佛之無量的道法之故。

  佛陀之道,佛陀之法是無量的,不是初學佛道者所能測知學到領悟的,須經久遠劫,遇許多佛,學習許多法始能如之。

能夠成為佛陀,佛陀之所以為佛陀是曾經親近過不能算得出之佛陀,同時在這麼多佛陀的說法實修的道場去學習,盡力去實踐著諸佛無量道法所以致之。

盡就是盡力,將身心之力全部打入佛教之道而付諸實行,是少許也不鬆弛之意。

吾人學佛,無論是唸佛、唸經,或坐禪都未必能算為盡力,當你唸佛、誦經時遇有人聲喧鬧,或有雞犬吠鳴時心即不在而起動念,當你打坐觀想時,本擬捨除煩惱,而不知不坐即已,一坐即妄想煩惱愈加劇烈,這是甚麼道理?因你未能盡力也。

盡寫的非常簡單,做起來卻並不容易,盡力者無雜念雜行,可是你的雜念雜行誰曉得?佛陀在非常的先覺者處盡全身心之力去學佛之無量道法,方能得到這智慧門,不是聲聞、緣覺之初學者所能比擬者。

  勇猛精進,名稱普聞   佛陀學道時代乃勇猛的向佛道精進過,因之而他的名稱普遍的被人認識而有名。

  勇猛精進不是與人爭名氣之意,勇猛即不管毀譽,不管損得,心無畏懼,只知向前,不知怯卻之謂。

精進之精是無雜,進即不退,惟信而行,心無雜念,斷絕一切的煩累,保持真正之淨心,不會因人勝我而想和他爭一口氣,純是一顆慕道而用功不息之意。

有了勇猛精進即能學到應學之學,應行之行,不會計較利害損得,不因人家之譏毀稱譽而不得已才努力者。

佛陀在因地修行用功時勇猛精進的緣故才能進入難入之門,難入之門既然已入,即依他的智慧而慈悲化度眾生,他的慈德終會潤澤群生而無疆界,眾生因之而欽敬其勝德,當此時也,名稱不聞而自聞,其勝德名譽普遍的被人稱聞哩!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   佛陀已成就了非常深奧,未曾有過其例之法,然後隨眾生之機宜而說法度眾,可是其所說的法是以何為目的而能這樣做,即難令人了解的。

  究竟徹底圓滿為之成就,此究竟之法是非常的奧妙的,所以叫做甚深。

未曾有法即是不能以例為譬的未曾有過之例的異常令人會尊敬之教。

總之,佛陀是由此凡愚之岸到達極樂之彼岸者。

究竟彼岸之深奧妙理並不是凡愚、初成就者眾可以知道其底細的,其深其妙實難以形容,難以闡揚得出來。

隨宜所說就是覺悟了後,看眾生之根器如何而應眾生領納之程度而說之謂。

佛是善巧方便而說法,這句話聽來很熟,好像很容易作得到,可是這是唯佛與佛始能如之。

如我們常說遇上根說勝法,逢下根說因果,話雖這麼說,但是做起來卻困難重重!意趣難解是佛陀隨宜所說之應機說法,到底是以何目的而說?其意向趣旨是難以令人明瞭的。

無論何類眾生被佛一說即點頭言是,一看很簡單使人接納似的,惟其捉住眾生之弱點何在,即是令人費解之事。

  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   舍利弗!我自從成就為佛陀以來,以種種的因緣,種種的譬諭,廣演著言教,用很多的方便法,來引導凡迷的眾生使他們離開了一切的執著!   成佛以來就是自從在菩提樹下降伏強輭二賊而開覺悟已來之意。

因緣就是過去的事實,以過去的種種事情事實來說明,好令眾生理解道理。

假使不用過去曾有的事實--如某某怎樣修而成怎樣的果,某某怎樣行而得甚麼位等等的事實來證明的話,那是不容易令人會了解的,只排理論不談事實即初學的人不會聽慣而會起疑慮嫌惡,因而未能收到真正的效果來。

聽慣的人,不惟不用過去曾有的事實來證明,就是不用言教也會明白道理者。

言教是以嘴講說出來之教,雖然佛的教訓不一定是演說方是「教」,惟因眾生愚鈍根劣,未能以身教或意教感服,最初需以言語婉轉的解說,如上面所說之因緣事實,或者以譬諭來訓示是。

譬諭就是以世間之譬諭寓言而說明教理之意。

佛陀用因緣、譬諭廣演著言教,以很多的方便引導眾生,引導是由迷惑凡界當中引出而導入於覺悟的境界之意。

引導不是人家所說的接引西方,接引西方是渡死人,要知道臨死時方想被接引,那是已遲的事,真正想佛陀接引者,須在活醒時,生時由凡迷中被引出而導入于覺悟之彼岸方對,吾人應時時準備被引導,同時還要引導他人,方是正信的佛教徒。

「諸著」,就是種種之愛著、執著心,有的人不惟在世時執著一切,愛著一切,臨到死期還念念不忘他的地位、錢財、妻子等而不能捨離。

本來愛惜一切並不是壞的事,像愛地位的人,即會慎重其工作,愛錢財的人不會亂花用,愛妻子的人不會虐待妻子,不對是在「著」字,愛字不一定皆是壞事。

執著心重的人即自己的妻子可愛而起不平等之心,如妻子和人漫罵即會恨透對方而發生無謂的爭鬧,執著金錢過重的人即會一毛不拔而貪求不厭的終日忙忙碌碌,著于地位的人也會貪惜地位而令人損失地位,同時也會阻止人家之進取的機會。

總之,會起貪惜--別人之物即想為己所有,自己之物恐被人分散而傷透腦筋。

佛陀知之而以種種事實,種種寓言,廣開著金口而演說教理,以很多的方便法引導眾生,使眾生能夠離開「執著之心」而成正覺!   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   為甚麼能這樣?因為佛陀如來知道渡一切眾生之方便,佛陀對于以知、見能夠度脫的事,均已具足的緣故。

  如來本不去不來,常住寂滅之意,但云來即由真實相中來而得成佛,故名如來。

如來也就是佛陀之意的了。

方便就是知道眾生應怎樣度而以怎樣的法教人之謂,方便完全是為人,與虛偽大不相同,因虛偽的出發點為自己,對于自己有利即隨便說說,不負責任。

而方便是以度他人為目的而一時不得已才說出來的話。

波羅蜜譯為「度」,常云由此岸到彼岸,因之亦可譯為「到彼岸」。

從此岸要到彼岸的中間有條大河,度過此生死之大河,始能到達彼岸之涅槃,此岸是凡迷,彼岸是悟聖,離開迷凡之境,到達悟聖之境界,要用種種物和種種方法手段始能如願,種種物、方法、手段就是佛陀之教,實行佛陀之教訓就是所謂的「度」--波羅蜜。

知見就是真正的認知識見,欲真正的認知識見宇宙萬象的事物,須具空假中三種觀,空是平等觀,假是差別觀,中即是綜合統一觀。

空並不是甚麼都沒有,是離開一切有差別之相之意,是不分彼此、人我、大小、美醜,也就是平等,平等沒有差別。

假就是吾人現在眼前所看到的相,是假現之意。

雖云人就是人,人之兩眼生在顏面,山是高,海是深,但人與人間有大有小,山有高低,海有深淺,一切的一切雖同而異,雖異而同,只看不同之點而云差別就是惡差別,惟說不異而曰平等為惡平等,有錢人和貧人是不同,有智慧的人和愚人也是不同,身份高的和身份低的不同,只看不同的方面,而忽視人與人間之共通之性質,是為惡差別。

爭鬪不已的來源莫此為甚,反過來說,世間的一切都是一樣,沒有不同的,惡人就是人,善人也是人,鹿也是獸,馬也是獸,賢愚、貧富、貴賤皆是人,這樣即對於惡人所施之教和善人所施之教會混亂而不能收到救人之效來,對於賢人即說深理,愚人即施淺教,貧者教以上進,富者訓以佈施……,這樣才是差別中之平等哩!沒有差別即不能產生平等之慈悲來,偏于平等會皈空想,偏于差別即會爭執。

因此,需用空之平等觀由一切之根柢去觀察,進而思考假之差別觀,然后綜合而為統一的中觀。

世間的一切是由無差別之平等裡生出種種的差別者,從種種差別當中可以看到不異之物來,這種觀察叫做中觀,也是中道之理。

佛陀是如此這般都已具足的覺者啊!   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

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舍利弗!佛陀如來具有之此種知見,乃廣大而深遠者。

有了四無量心,四種無礙,十種智力,四種無所畏,以及禪定、解脫、三昧,而深入到無邊際,成就了一切未曾有之稀有法!   佛陀的認知識見是廣大深遠,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橫豎三際,照到無限的極端處,所謂函大蓋大,沒有時間、空間之限制可言者。

『無量』是指慈悲喜捨之四無量心,「慈」是依自己之存在而想增加眾生之幸福心,此心是無限際者,是無論何人都想給他之意。

「悲」是依自己之存在而想除去眾生之苦惱的心,此心也是沒有際限,多想拔除人家之苦的心。

「喜」就是歡喜人家之幸運者。

世人多起幸災樂禍之心,人家幸福即會嫉視而不快,甚至以種種方法阻礙人家之幸福,佛陀即不和凡夫一樣,他看人家悲苦即想安慰而拔除,人家有喜即會同喜。

「捨」是捨去一切往事之心,如救度人,幫助人都一乾二淨的忘記它,人家過去之惡也不在懷。

此四種心普及于一切眾生,其功德可說是無量的。

  『無礙』為法、義、辭、樂說之四種無礙。

「法無礙」是佛陀所說之法乃極完善無缺,無論何人都適于研究而信仰的。

有一種教對于某人來說是適合,可是對於另一種人來說即並沒有需要,但佛陀所說之法因為是真理之故,不管何等人物,何種眾生均之而會歡喜,沒有人不得法益的,因之,佛陀所說之法的內容乃是一種沒有能礙之法。

「義無礙」是佛陀對于所說之教的說明之力法洵為完滿無缺之意。

佛陀不厭其煩的排著一大堆理由,不會因人起了懷疑就以獨斷的方法教示于人。

他詢詢善誘,用種種的義理、理由加以說明,其所說的內容,使人聽之會首肯,使人之疑惑頓除而沒有一點懷疑之念。

「辭無礙」是用適當的言辭之意。

如果只排理由、義理而不知以何言辭為適當的話,也不會收到徹底而良好的結果來。

言辭之適當與否要看他之學養之程度而定,佛陀知道世間以及出世間之法,所用之言辭無論在于何時、何處、何人都恰巧無比,能度化群生也因善用言語辭句之故。

「樂說無礙」是四無礙辯當中最重要的。

樂說是喜歡為人說法之意。

所謂喜歡說法不只說後受人之歡迎而歡歡喜喜的繼續講下去之意。

是不管人家聽后感謝或不感謝,報酬或不報酬,也會常起歡悅之心為人說法之意。

世態多變,人不但不會信任你的話,其極端者,聽後反會譏笑、慢罵、打擲,甚至于奪你的生命,故樂說須有大慈悲心始能作得到的。

不計較感謝與否,不論人家之憎怨,不惜被迫害,皆大歡喜而肯為人說法。

以上四種如果學得到的方可稱為佛子,也是近于佛陀之人了。

  『力』謂:①知是處非處智力,②知三世業報智力,③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④知諸根勝劣智力,⑤知種種解智力,⑥知種種界知力,⑦知一切至所智力,⑧知天眼無礙智力,⑨知宿命無漏智力,⑩知永斷習氣智力等之十種智力。

〔第一〕「知是處非處」之「是」為善,「非」為惡,是立身處世之要事。

同一事情在某處是對是善,可是換一地方即為非為惡,人之善惡之行須依時、所、位而定,不是善就是善,惡就是惡,善惡要看在甚麼時候,在于何處,對于何人才能確定的,如不知時、處、位,惟說架空之語,是沒甚麼用處的。

能夠分別時、處、位而定善惡之適當與否才是真正智慧。

〔第二〕「知三世業報」之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

是能夠徹底的知道過、現、未之眾生所作之業和所受之相當的果報的智力。

做業必有報,報有正報、依報。

自己之身心是正報,自己的境遇就是依報。

依前所做之業如何而定現在之正報依報。

人生不只是數十年短暫之時間而已,你看有的作善事而沒有善報,作惡事而不受惡果,這是說明生命之恆久性者。

作善作惡好像儲蓄,如作善想隨報即如現在寄在銀行裡的錢隨時領出來花用一樣,一用就完了,惡業也同樣,善惡之報是遲與早的問題,不是沒有報的,不要只看眼前而不想至前后的問題。

古德皆很「惜福」,原因在于不敢將福報統統用掉,以免后來沒有福份,佛陀有善分別三世之業報的智力! 〔第三〕之「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之禪、解脫、三昧本是同一意義之別名。

禪之舊譯為思惟修(將心專注于一對象而審細思惟修習),新譯為靜慮(寂靜籌慮或寂靜審慮),又可譯為定(離動搖散亂,將心定下來),但定乃三昧之譯,三昧是將心保持于一處為之等持,是保持心于平等,也是不令心有所沈有所散,要持于均等之意。

解脫是脫離結縛而自在,就是解惑業之繫縛,脫三界之苦果,也是禪定之德。

禪、解脫、三昧雖然使用時有異,可是這裡所指的都是同一意義,是不管外境如何均能自由自在不被所惑之力。

以上三種智力皆以完成自己為主眼。

〔第四〕為說教之方面。

「知諸根勝劣智力」之諸根是指聽教者之根器、力、程度而言,勝者利根,劣即鈍根,知諸根勝劣不是簡單的事,在許多眾生裡要想分別出對方之智力程度是難事,可是不知道對方勝劣之根時,欲想度化他更是難事。

佛陀有此種善能分別之智力,因此不會浪費時間,善能度化眾生! 〔第五〕「知種種解智力」之解是指聽教者之理解程度而言。

聽教者之理解力是參差不齊的,同一句話,同一教理有的理解到這個程度,有的了解至何等程度,一一均能覺察得出,是時始能算為有辦法度化眾生者,不然的話即眾生會因誤會你的言教而走入歧途,屆時恐不能有所收拾。

佛陀是善能知道聽眾之理解程度者。

〔第六〕「知種種界智力」之界是人之境界,境界不同即理解也不一樣,同一教理有的會感激,有的會嫌惡,有人會喜,有人會怒,是人之境界,也就是人之身份不一樣之故。

你看天一下雨,有人喜降甘霖,有人卻因做不成生意而遷怒,人總是五花十樣的,欲傳佛理須知眾生之境界如何才能得到效果的。

〔第七〕「知一切至所智力」之至所就是結果,怎樣做就會至何所怎樣做就會變成怎樣的結果,這是傳教者應知道的事情,如果不能判斷人家所行所做的結果如何的話,則人家不會相信而起疑,以為徒勞無功的工作是多餘者,同時未能使人努力不懈。

有人樂觀而揮金如土,有人悲觀而放棄一切,這些人之結果會至怎樣的地步,如沒先見之明,焉能教人? 〔第八〕之「知天眼無礙智力」乃指神眼廣照之意。

佛陀有大智慧能夠發出天眼,其天眼所照的地方沒有一物能夠阻礙,不論世界之端或者其邊緣,照見無礙,不像一紙之隔則不能看得見之人類的肉眼那樣,這說明有智力可以照見世界之一切,如沒有此種智力的話,即不能盡知世間,未能盡到宏法者之任! 〔第九 〕「知宿命無漏智力」,宿命就是過去世之一切生命之動作,漏就是漏落于生死之漏,有迷惑才會有漏,沒有迷惑則為無漏,比喻有迷惑可漏出,沒有迷惑之人焉有迷惑漏出呢?宿命與無漏應是二種事,可是這裡因有連帶的作用之故合而為一,傳教者已將宿世以來之漏落于生死之迷惑除去,所謂已經自度方能度人!假使自己的心理還有許多迷惑,怎能度化人家之迷惑? 〔第十〕「知永斷習氣智力」之習氣是熏習之餘氣,是指盡諸煩惱之體者,還有過去之習慣性,未曾盡棄之餘氣。

煩惱迷惑雖然修到斷盡,但還有生起煩惱迷惑之傾向,這就是習氣。

習氣不是簡單可以除去之物,在行動上雖沒有缺點,然而心內還留有惡習氣之形跡,如不將此習氣永斷的話,絕不能稱為真正的覺者,佛陀已沒有此種習氣了,他之一切行動不是勉強的,是很自然的,因他不只外表上之善行而已,他是連根帶幹都盡棄除者!   「一切智無所畏」,「漏盡無所畏」,「說障道無所畏」,「說盡苦道無所畏」為之佛陀之四『無所畏』。

〔第一〕「一切智無所畏」之一切智為佛陀之智慧,佛陀通達內外一切之法、言教,盡知一切事,故很自然的能夠將自己的心內所想出之事說出而無忌憚,無所畏懼。

〔第二〕「漏盡無所畏」之漏盡為煩惱永盡之意。

佛陀說法時,因永盡煩惱,故不怕人家之難破而暢所欲談。

以沒有煩惱迷惑之心境對付一切人,即焉有畏懼之理,自然的不怖、不忌、不憚而說法無阻! 〔第三〕「說障道無所畏」之障道就是會障礙學佛人之道之意。

一般來說,宏傳教理的人,多少總因顧及人家之自尊心而不敢直破,正因如此而不能使人有所成就。

如有人起了驕傲心或遇悲慘事而無心學道,或因有錢而想亂揮,或因有勢而常凌人,或有學問即想誇耀……,這些事情皆會阻礙道心者,如不糾正的話,不但學不成樣,且會墮落,可是人之常情總是不敢指正而任其自然發展的多。

佛陀不然,佛陀遇有此人時欲棄除他之障道物,因之無所忌憚,自由自在的說出其利害關係以教正人! 〔第四〕之「說盡苦道無所畏」是說怎想去做才能真正解除一切的苦惱之意。

說明盡苦之道也是難事,雖然眾生都是想除一切苦,可是苦之來源卻一知半解,經人提示才有一點常識,然而人之提示總是有所忌憚的。

因未能暢所欲談,且談出來也不一定都中肯,佛陀已斷盡一切之苦,其躬親體驗異常豐富,足以教人,同時絕沒有一點怖畏的說出來,因佛陀有大慈悲心之故,才能如是的。

  「禪定、解脫、三昧」已于前面說過,禪定即心定而不動搖,解脫就是解除脫離苦惱而無迷惑,三昧者心靜而持善不動之謂,三者同一意義之異解,是佛陀之心。

  「深入無際」謂深入至無際之處,所謂究盡絕對之真理者。

  「成就一切,未曾有法」,是說人未曾成就過,未曾得到過之道理,佛陀已經畢竟成就到,因之而能為一切眾生闡說微妙之法。

  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   舍利弗啊!如來佛陀能夠分別種種而巧妙的說諸妙法,所說的言辭是很柔輭,且能令眾生起了歡悅之心!   釋迦佛陀又叫一聲舍利弗說:如來是能夠以種種的分別,也就是善能以種種的方法分別眾生之根智之種類,而以種種的善巧方便說出諸法。

這是以權智而言,如來有方便善巧之法所以能符合眾生之心,能逗聽眾之根,知道眾生所需的是甚麼?那一類眾生所喜歡的為何?針對病症而下其藥,病無不除,疾沒不癒,是佛陀本有了權智使然!言辭柔輭,即人聽之而不會起了反抗之心理,不會使人有不愉快之感。

這是指佛陀之實智而言,同樣的直指眾生之心病,同樣的以不隱不瞞實在的道理導引眾生,也有用辭語言之不同,真正佛陀的言辭乃柔而輭,不會使人生起自卑或愩高,也不會令人嫌惡抵抗,因此,眾生聽之,自然而然的會感激而生起法悅之心,所謂法喜充滿是也。

  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舍利弗啊!總而言之,所有不可測量得出,沒有邊底,未曾有過之法,佛陀一概都已成就而缺欠!   取要就是取其簡要,也就是要約而說之意。

佛陀說了一大堆之能力,如果再說下去也是未能說得盡的。

因佛陀之智力是盡諸一切,是不可思議威大神力,這是由努力用功修養而發見者,是不能盡說得出的,故要約略的說。

總而言之,佛陀所成就之法,乃未能說明得出,不能形容得來,從古以來未曾有過之法,雖然人人本有,然而人人不自發覺,這些難以測量而無邊底那麼多那麼妙的法,且于此世間未被發覺之法,佛陀悉皆成就而證過。

是佛陀對於絕對之真理已開其覺使然。

這種真理自然的會成為圓滿無缺之教留傳于世,可是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眾生心境與佛陀理智並不一致,故未能知道其詳。

下面就是佛陀對舍利弗說明不能解說之原委。

  止,舍利弗!不須復說。

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我要停止其說了,舍利弗啊!不須要再說吧!為甚麼我不說呢?因為佛陀所成就的第一稀有難以瞭解之法,乃佛陀和佛陀始能究竟而盡,知道宇宙諸法之實相,不是你們所能明白的!   釋迦佛陀在這裡猶豫不肯說下去,其原因就是此法深寂,是言語道斷,其體實未能說得出,假使因慈悲而說,但聞者不能了解,還而傷害其善根,故佛陀歎而止之。

佛陀所悟的內容乃世上無類之第一勝妙法,不是凡人所能知曉的。

怎樣說也未能到達其境地!此境地乃佛陀與佛陀始能究盡,不到佛陀的境地時絕未能體會的。

是言語、文字未能表達得出之真理,言語、文字是有限的,焉能以言語、文字講寫得出之理?在這裡要注意的是:雖言語、文字未能盡其理,可是如不用言語、文字講寫出來的話,即不能達成傳教之目的,像珍寶沈海,未能發用了。

故初學者還是要靠言語、文字,藉言語、文字以識其趨向目標,至于要達成諸佛境地,需靠吾人努力如何而定,是實踐的問題,不是理論的事的了。

「文底秘沈」這句話是天台大師所說的名言,是教我們要學習以文字、言語未能寫得出,講得來之裡面的真實之意義,不要被文字、言語拘執,要把握捉住裡面之意義而實踐下去之意。

世上每一件事,尚且未能以語文表出,如學習工藝一樣須靠磨練,何況佛陀所說的宇宙之實相!   釋尊因之止而不說,可是他老人家並不是真的不說,他的意思是:這事乃佛與佛始能知道,故他不是慳吝不說,他是怕說後無人知曉!請看他再說下去的作方就知道釋尊不是真正不說哩!   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所謂一切諸法之實相到底是甚麼!就是每一事物都具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十種如是者。

 「如是」就是永久不變,永久具備之謂。

在在于世上之物,不管是有情或者是無情,不論是佛,是魔,是人,是鬼,如果有形相者,如大地、山河、草木、器具等所有一切的一切沒有不具備此十種條件者。

換一句話說,如不具備此十種條件者絕不能存在的。

相者現出在于外面之形,性是此形相之內的性質,體即具有其性質之物,也就是其物之本體。

有物必有其性質,有性質則會現出其相于外。

將現出之外相一探,就會現出其性質來,其性質必具有其物體。

相、性、體三者不可分離而言,舉一必具三者。

如具秀之相貌(相)是由仁慈之心(性)發出來者,此慈悲心腸就是所謂佛陀之本能(體),反之,兩眉已竪(相),心裡正在發怒(性),此人具此種兇惡之物(體),不但是有靈性或有形相者有此三種而已,就是無情之物如鐘聲,香味、冷煖等都是一樣的具有此相性體三者。

  力者本來就持有之力量,佛陀具有菩提心之力,慈善根之力,故能明瞭一切,普度一切,電燈即持有光明之力而能照耀,大地有了能載一切之力,櫈子能夠支持吾人的身體之力,屋瓦能防大雨颶風之力等,都沒有不具備有一種「力」者。

雖力有大小強弱之別,但總是有一種力之存在。

〔作〕是此種內在之力的表面化者。

有潛在之力必現于外而働為之「作」,作也就是動作、作用,有力必有作,作與力二者也是不可分離的,無論何物皆具有力與作。

  因、緣、果、報就是說明世上所有事物之變化的前因後果之狀態。

世上之事物不是單獨而有,是相對而有變化的。

會起變化就是有了直接的原因之「因」,也有了周圍之境遇的間接之助緣的「緣」,同時有了現出之結果的「果」,並有了其最後之報應的「報」。

每一事物都具有因緣果報之變化狀態,如火柴一摺就是因,在空氣中摺就是緣,結果發出火來就是果,其火會燃燒東西為之報,因緣果報就是這樣的具備而變化不止,沒有因和緣即果與報是不會發生的。

譬如說,有了火柴的因,而在水中想摺出火來是不能成功的,也就是說,有了因沒有緣,即果與報是不能成就的。

因緣果報四者是有連帶性的,如佛陀說法為因,聽眾為緣,佛法因之而不滅為果,一切眾生依佛法而得救度就是報了。

不管世事之大小,不論物件之好壞,沒不具有此四種的。

  【本末究竟】等之「本」是第一之相,「末」為第九之報,從頭到尾,自相至報「究竟」到底沒不是平「等」,不論在于何處,甚麼東西,凡世上的所有之一切,不管是有形的無形的,有情的無情的,,尊貴的卑賤的,都是具有如上所說之九個條件等就是一樣,也就是同等沒有差別之意。

每一事物絕對缺不了如上之十種條件,缺一即不能成立某事某物的。

所謂諸法實相就是具備了此十個條件者,這樣去觀察才能知道所有之事物(法)之真實的相!佛陀是這樣的觀察著一切宇宙萬有之相,也是佛陀所照的真實之道,佛陀是以此種真實之道傳給眾生者。

  眾生因不知徹底,有時會生疑問來,甚麼疑問?就是因緣果報的問題,有人以為大家都有了佛性的因,而怎樣不會成為佛果?要知道雖有佛性之善因,可是眾生都處處遇著惡緣,有善因沒有善緣怎能結為善果而受善的果報?故雖有善因之佛性也要善緣之用功始能結成為善的佛果!世上之事物應具有十種條件,可是這是對于完全而說,因世上之事物並不樣樣都完全,故有時其具有之方式即有不同。

如每一事物定有因與緣而有時卻因善緣惡,因惡緣善,有時有力即現,有時有力而不現出,有時現出的太多而實力不伴,外相與性質與本體雖同而有時卻不現出善相,雖然如此,但這是因十種條件難于相應而調和的存之故,並不是表示不完具十種的,惟吾人修行過程中應特別注意的事:不可偏于一方,須保持平均,努力于調和此十種之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世雄不可量,諸天及世人,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者。

佛力無所畏 ,解脫諸三昧,及佛諸餘法,無能測量者   此時釋迦世尊,為了重新宣揚此意義,而以偈頌的方式說:世間最雄出者之佛陀的智慧是不可能量測得出的,所有的天神以及世間的人,甚至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所集之智也沒法知道佛陀!佛陀之十力、四無所畏、解脫三昧等以及佛陀具有之其他一切智慧,是誰也不能推量而知的!   世雄就是世間最雄偉無比之人,佛陀就是大雄,是世間最優勝者之意。

佛陀的智慧、慈悲是無量,無量即不知其許多,其智慧、慈悲到底是甚麼程度,是任何人都不能推量得出的。

不但如此,就是集諸天上界的眾生以及人間界的眾生,暨其他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所有的生靈之智慧,想推量佛陀之智慧到底如何,也是絕不能做得到的。

佛陀乃登峰造極,眾生好似在山攀迴,由山上看下即一目瞭然的知道在平地上之人的一切,可是從山下仰觀山上時,情形就不一樣了,因山高樹茂,未能看得清楚山上之舉動,這是理所當然的。

  佛陀之十力、四無所畏、解脫、三昧等已于前面說過。

「及佛諸餘法」就是除在這裡所提過之佛陀所具備之能力以外之佛陀的智慧之意。

諸餘法之「法」就是真理,就是智慧。

前曾提過法有法度、教法、真理之三種,法度就是法律規則,要人這樣做,不可以這樣做,如這樣做即人會無事度過,如不這樣做即世間會混亂,這就是第一種之法度、法則。

其次為教人做一個真正的人,如一切聖賢之教示就是第二種之教法。

第三之真理就是闡揚宇宙自然之根本法則,永恆不變之真理,這是屬于智慧的問題,有了智慧才能明瞭宇宙間絕對之真理!佛陀因具有人所沒有之深遠的智慧,不論甚麼法,甚麼理都瞭如指掌,知道真實之法本和天地並存,歷久而不變,永恆的存在,故佛陀不但具有經文所云之力、無畏、解脫、三昧等之力而已。

其餘的法--真理都沒有不具備者。

這種佛陀覺悟之內容,佛陀之智慧,宇宙之所有的真理,不是天人測量得出來而得以知道的!   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甚深微妙法,難見難可了。

於無量億劫,行此諸道已,道場得成果,我已悉知見   佛陀本來就從無數的佛所具足而盡行無量的道法,此甚深而微妙之法,乃難以見到難以了解的。

自無量億劫以前即已行此諸道法,因之此世才能在于菩提道場得成佛果,也因此而能知見了宇宙的真理之一切的一切了。

  佛陀為甚麼具有了一切眾生所集之智亦不能測量得出之智慧?這段文是欲提示其理由而說的。

原來佛陀之成佛並不是在菩提道場短短的數年間所修之行的事,佛陀本已跟從許多的佛陀,供養、恭敬著無量數之佛陀,在許多佛處修學始能具足而完全無缺的實行過佛陀之種種道(法),此種意義深長且奧妙的法,乃世人不能見得透,不能了解得到的。

因這不是數年或一世二世的時間用功就可以得到的,欲得此奧妙之法,須經過無量億劫之久始能有所成就。

佛陀就是經過未能算得出之久遠的時間加以修練,始在此世于菩提道場,也就是于菩提伽耶而得成就其佛陀之果報!佛陀既在菩提道場完成正覺即和所有的佛陀一樣,能夠知道而見到宇宙之大原理,具有了人所夢想也想不到的佛陀之諸智!吾人之一生乃永恆之生命的中站而已,前有宿世,後有來世,宿世又有其宿世,來世又有其來世,無始無終不曾暫斷過,一世一世的輪迴不絕,沒有終止之一天,如現在吾人之賢愚、高矮、美醜、善惡等報乃無始劫以來的結晶品,今世所做的善惡又會和以前的善惡混雜在一起而遺留至後世,如不相信可看吾人家中大小之人所受所做即能明瞭其一斑!同樣的父母,同樣的家庭,同時出世的小孩,受同樣的教育,未必然都是一樣的賢慧,如說胎教或祖先遺傳,那也未必盡是。

如果任你可以預先準備的話,即世間不會有善惡、賢愚可言,可能已是人人君子,處處賢慧者了,但賢愚的問題不是以金錢、物力、改造可以得到的。

這可以證明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宿命,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宿業,有了宿業即有現在以及未來之業,吾人于此一刻一刻當中所做的業乃全體生命之一部份,此時雖這樣平安也保不了經過一刻鐘後之事。

你看花木種下後如果天天在看時即不覺得怎樣,可是隔了幾個月後一看即會驚為天力,吾人的業亦是這樣的。

欲成佛陀,其所積的行和一步一步的腳踏實地下去一樣,永無間斷的累積其行,始有大功告成之一天!   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像這種大的果報--佛的果報,種種人之差別的不同之性與相的事情,乃是我以及十方諸佛始能知道這些事者!   大果報就是妙果報,是成佛作祖之果報。

前曾提及過因緣果報之問題,欲成大果報須依大因緣,吾人學佛就是因,有了佛陀之教訓,大德之提攜就是緣,具備如來智慧德性就是果,然後能夠普度眾生就是報,因而知道自己想積極修行之因為重要,但是如沒遇著佛陀之教訓,大德等之培養,那裡能夠得到所謂的佛果呢?又如只有佛陀之教訓,大德等之鞭韃而沒發心努力去積功累德的話,即此良緣也會失去而無所成就的。

因和緣之如何重要,于此可以知道一斑。

具備了佛陀之智慧德性後,也就是得到了大果後,自然的會去利益眾生,普度眾生,將眾生的苦惱滅除。

因緣果報就是這樣不能離開而有的。

吾人現在有點福報,有點能夠親近佛教之福份,完全是由過去所種之善因善緣所來的,現在吾人所種的善因善緣也將會帶到未來,如這樣即積小而成多,將會成為佛陀之果報!   種種性相義是種種人之種種性質,種種人之種種現出于外表之形相,也就是一切人類有了甚麼性質,其性質又成為怎樣而現出于外表之相,這些性與相乃依無始劫以來所做所積而來的。

佛陀之智慧遠超一切,知道大果報和眾生之種種性相,這些關係乃佛陀與十方諸佛始能知之,你們應依佛陀之教訓以辨其情!   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   此種法是不可以提示出來的,因為言語、辭句之相乃寂滅而不能表達得出來啊!   此偈是說明真理乃超絕言辭之物,法就是諸法實相,是妙境,是真理,真理者不能以言辭而得形容提示出來者。

因言辭之相乃寂滅者,只能說到有一個界限,提示一條途徑而已,絕未能將諸法之實相--真理表達得出來,要了悟真理乃躬自體驗的問題,不能以有限度的言語來表示,故佛陀本擬止住而不說,但如這樣,又恐有人會誤會以言辭表達不得出真理的話,即無須學經教了,因怎樣讀誦解說也有個界限,何必多勞言辭?這種見解也是錯誤的,因言辭雖然表達不出真理,可是不依言辭又怎能知道真理呢?從古以來絕沒有不依言辭而能了悟者,雖是緣覺也得有個言辭以啟發他才有證覺的機會!故言辭雖不能說盡真理,也不能不依言辭以探真理之奧底啊!在這裡佛陀所說的不能以言辭表達出來的意思,並不是言辭沒有用,是看弟子們已依言辭而著實的修過行,從今以後不要再執著言辭,大家應自思考,千萬不可被言辭拘囚才對!   諸餘眾生類,無有能得解,除諸菩薩眾 ,信力堅固者   任你集諸眾生所有的智慧也未能得以了解佛陀智慧之內容,除了諸位菩薩當中信力非常堅固的人在外,也就是修菩薩大道當中之最優勝者,才能知道佛陀覺悟之內容!   信力堅固是深信佛陀之教訓,此種深信之心一點也不動搖之謂。

大菩薩是以佛心為己心者,如有餘力,即不吝惜的助佛教化,想濟苦悶苦惱的眾生,也就是有大慈悲之心腸者,這類菩薩因他之信力非常的堅固,深信著佛陀之教理,已近佛陀故能知道佛陀覺悟之內容!所謂自覺覺他就是菩薩之行,菩薩的自覺促成覺他是有慈悲心腸,也因覺他而促成他的自覺進而更至美滿,佛陀就是所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菩薩即循此路徑猛進,終會達到三覺圓滿之行者,故能知道佛陀之境界。

這裡應注意的問題就是覺他不一定真的做到徹底的自覺,如需徹底自覺才能覺他的話,即我們只有默然不能解說教理,也就是說:要等到我們成道後再來度化眾生,此生未覺悟故惟有緘口無語的了。

事實不然,佛陀是要你在發心學佛時起就要度人,因你學佛多多少少總有心得,知道的講給人聽即是覺他,因你要覺他,你自會對于自覺內容學至豐富,故覺他即是自覺,自覺自會覺他,菩薩是將這道理推展至奧底,尤其是信力堅固者即差一點就到佛地!   諸佛弟子眾,曾供養諸佛,一切漏已盡,住是最後身,如是諸人等,其力所不堪   諸位佛陀的弟子當中曾經供養過諸位佛陀,一切漏落于生死的無明煩惱已盡棄除,只有此一最後之身,像這樣的諸位證悟者,其力量也不堪以測量佛智啊!   雖然已經沒有煩惱,迷惑皆已盡離,無掛無慮,所剩的只有此一最後之身,此種人一看好像能夠了解著真理,可是其智慧是淺微,只夠自用,還未達到最究竟的境界,所以他的力量是有限量而未能知道佛陀之智慧者。

迷惑雖盡乃係初步性質,須由此更進一步的發起大心去度化人,將度人度己之工作做到徹底究竟圓滿時,始有可能知道佛陀的智慧的。

佛陀的智慧乃三覺圓滿者,初成覺悟的人,其毛病特多,容易以為自己是覺悟者,他人是俗人,自己是優勝,他人即卑劣,只想排道理給人聽,而不肯再用功精進,以為自己已了不起了,。

佛陀常訓諸弟子們,自覺後要學的還很多,雖然覺悟的內容和佛陀覺悟的內容並不二致,惟大海中之一滴雖亦是海水,而一滴水那能和大海那麼多的水相比較?須積諸功行,也就是自己覺悟後需覺悟他人,欲覺悟他人,自己尚須努力,覺人覺己做到美滿時,才能算為是一位真正學佛者,其力量始有可能和佛智相比擬!   最後身就是此一最後之肉身,此肉身已將無明煩惱滅除,所謂身心恢滅,來世永不會再來轉生而入涅槃去之意。

大乘經典將小乘大乘分得非常的清楚,這裡所指的是小乘之學者,也就是阿羅漢果之謂。

阿羅漢和佛陀的果位差的很遠,尚須經過菩薩的果位,菩薩的果位又分幾十段,故其力量在大乘佛教裡面來說,還微的不堪與佛並論!   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

正使滿十方 ,皆如舍利弗,及餘諸弟子,亦滿十方剎,盡思共度量,亦復不能知   假如世間裡都是像舍利弗這樣聰明的人充滿,大家共同絞盡腦汁來思量,也不能測量出佛陀的智慧的。

縱使在十方世界裡,住滿像舍利弗這麼有智慧的人,以及住滿其他許多的弟子,大家共同一致的想思量出佛陀的為人,也不能夠作得到的!   舍利弗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也是佛陀弟子群裡被稱為智慧第一者。

他曾幫助佛陀的教化,博得佛陀的稱讚與弟子們的尊崇,以他在世的實蹟來看,其智慧應不遜于佛陀,惟大乘學者結集法華經時,欲顯出佛陀智慧之高超程度,將舍利弗等實存的弟子們貶為自覺的弟子,由外方世界降臨之菩薩始堪與佛共事,也因如此才能寫出佛陀之智慧高深偉大之程度,同時也可以促使學佛者之精進,以期超越諸三界而至佛地。

教人不懈,時時刻刻努力用功,要有大乘救人救世之慈懷為己懷,救人救世為己任!   佛陀的智慧不但滿世間的人都如舍利弗的智慧,集這麼多人的智慧也未能測量得出而已,就是充滿十方的世界之人皆如舍利弗那麼有智慧,以及集諸所有佛陀其他的諸弟子之智慧,也未能知道佛陀之智慧的。

十方剎就是十方所有佛陀所教化的世界,其範圍之廣實未能形容得出,在這麼多的世界,這麼多的佛弟子之智慧可說是超絕言辭,深遠而且廣的智慧的了,惟佛智與諸弟子們的智不能相提並論,佛智是徹盡無限際的一切者,雖諸佛子也未能憶測得到,其因在于物不在多,惟求精微!   辟支佛利智,無漏最後身,亦滿十方界,其數如竹林,斯等共一心,於億無量劫 ,欲思佛實智,莫能知少分   如辟支佛那種利智的人,是無漏落于生死之最後的肉身者的了。

可是這種人亦滿于十方的世界,其數量好像竹林那麼多,他們共同一心經億萬的無量劫那麼久,想思量出佛的實智,可是也未能知道少許!   辟支佛為緣覺,緣著十二因緣而覺悟,也就是知道人生會生死的來源為無明,有了無明即永不脫離生死輪迴,如沒生死即無明也沒有,順逆的觀察著十二因緣而覺悟者。

也有一種辟支佛,無師而自悟為之獨覺,不管是獨覺緣覺,他們的智慧是相當的深,相當的優勝,也是已經沒有煩惱、迷惑的人,這些人已不免漏落于生死,是最後的肉身的人了。

以他們的智慧察覺宇宙的真理,當會瞭如指掌,惟和佛陀的智慧比較起來,還差的很遠,其深淺的程度實未能形容,故其數量雖滿在十方的世界,有如竹籔叢生不能算得出之多的人,大家聚在一起一心協力的思量佛陀之智慧到底如何?思之,思之,思到億萬之無萬劫那麼久也不能達到其目的。

佛陀之智慧真是妙不可思議者!   新發意菩薩,供養無數佛,了達諸義趣,又能善說法,如稻麻竹葦,充滿十方剎,一心以妙智,於恒河沙劫,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   新發心學菩薩行的人,已經供養過無數的佛陀,也已了達到佛陀之奧義趣,且能善說法,其數量有如稻、麻、竹、葦那麼多充滿于十方之佛土,他們一心以微妙的智慧,經恆河沙那麼多的劫數,大家的智慧集在一處來思量佛陀之智慧,也未能達到其願望!   新發意菩薩就是從新發心要學菩薩行的人。

菩薩有好幾類,如等覺地菩薩是最老參,道行最高,智慧最深,已至候補佛陀的果位之菩薩,新發意即初發心者,如我們發心學佛,學菩薩行的人,也可以叫做新發意菩薩,惟新發意菩薩也有老參和新學之別,不可忽視的新發意菩薩如法華經裡所寫的這些人,並不是人人所想的初心菩薩,這些人雖是初發心學菩薩行,但是他們已經供養過無量數之佛陀了,不惟如此,他們已通達諸義趣的人。

義趣是佛陀教訓之深奧的教義之謂,且能將佛教奧妙之理說給人聽,可見雖是新發意也已相當的修養而得過道的人!稻麻竹葦乃形容很多之意,如稻麻竹葦充滿于十方世界的佛剎,即其數之多難以計出,這麼多的覺悟者團結在一處,妙智測量佛智,這裡所指的妙智並不是佛智,是一種很優勝之智之意,他們思量的時間如恆河中之沙一粒為一劫計算,可說是劫數之長者,雖然如此,也未能知道佛陀之智慧啊!   不退諸菩薩,其數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復不能知   得到信心不退的諸位菩薩,其數量如恆河沙那麼多,他們專心一意共同思量推求,也同樣的不能知道佛陀之智慧哩!   不退就是信心不退,有了堅固之信心的人之謂。

佛教裡面對于信心的問題雖然是很重要,但有了堅固的信心而了解不夠的話,也不能算為完美者。

有了信心還要了解到奧妙的真理始能知道佛意!如只有信心而無了解的話,會增長無明的,因信的愈深即容易會走上迷信之路,是只信而不顧事理之是否真正,不知裡面包的是甚麼?有人總是惟知信而不了解,以為有了信心甚麼都對,到底是信甚麼?為甚麼要信?怎樣信法?惟知信之,這不是漸趣于迷是甚麼?這裡所指的菩薩就是偏重于信,信心堅固到不退之位,可是了解的問題一字不提,可見這類菩薩還未做到信解圓融的地步,莫怪還測量不出佛陀的真智來!   又告舍利弗:無漏不思議,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釋尊又對舍利弗說:無煩無惱不可思議甚深而微妙之法,我現在已經具備了,惟有我曉得這種事,同時十方世界的諸佛亦當然知道了。

  無漏落于生死不可思議甚深微妙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不是佛陀,不達到佛陀境地前,絕不能知道諸法實相之奧底者,這表示佛陀成就之程度,也嘆諸法實相之如何奧妙。

無漏為純一實相,是不可思議--心行處滅,言語道斷之法,此法乃諸所證契,也唯佛與佛方能了知,是甚深而微妙者。

是絕對的真理。

真理絕對沒有二樣,如果有二種真理的話,即不能算為真理,那是有相對的世間法而已。

有相對的世間法即有變遷,不能持久,不能說為真理,是一種無常之法?這裡所說的真理乃通萬古者,無論甚麼時候,甚麼佛陀降生所悟所證的都是一樣的,絕對沒有差別,是永恆不變之真理,所謂佛佛道同,雖每位佛陀因地所說的言教,救度眾生的方法有點不同,但都為救度眾生而示現之法,表面上雖有不同,其證悟的內容即同一而絕沒有兩樣的。

如登山一樣,不管由正面或後面之路,東面或西面之途,所走的路雖不一致,但所到之山峰都是同一處所的。

釋尊所知道的宇宙之實相,和十方所有的佛陀所知道的宇宙之實相,都是一樣,這證明真理是唯一無二,也是證明釋尊所證悟的真理乃絕對之真理!   舍利弗當知!諸佛語無異,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   舍利弗!你要曉得,諸佛之語言是沒有異樣的,對於佛陀所說的法,應當生起絕大之信力方對。

世尊在世經過久長的說法之後,當然要說真實之法啊!   凡夫的心理總是多疑的,這種多疑的心理不只二十世紀的吾人有之,就是從古以來,或者是未來的未來都脫不離了這種現象者,多疑心並不是不對,只是未覺悟前的一種心理作用,疑心愈重的人,一旦信仰的心發起來時即沒止境,絕對信而不休的。

佛陀就是欲棄除吾人之疑心而說了許多的法,欲人相信佛陀所開顯的真實之理!諸佛出世之時代、環境、場地因不一致,故所說所用的語言雖然有異,惟裡面所含的真理,絕對沒有二樣,這點可以告慰大家的。

雖然如是,如無佛陀苦口婆心的闡揚,即凡夫總是凡夫而不能理解其中之奧義的。

這裡提示舍利弗以及諸位的目的在于諸佛顯實,教人信而不疑,絕對沒有比佛陀所說的真理還有頂上而優勝者,因佛陀所要說的是宇宙人生真實的相,佛陀說:佛陀降生在世,說法之初雖然說的是方便法,可是方便之法亦是為了救度眾生而說的,教人一久說法一長,即眾生堪以接納真實之教了,此時正是佛陀欲說真實之教之時了,是佛陀欲將自己所覺悟的真理赤裸裸的要顯示出來之時了,這是每位佛陀降生說法之通例哩!   告諸聲聞眾,及求緣覺乘,我令脫苦縛,逮得涅槃者,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   對予聲聞以及追求緣覺們說:佛陀我為甚麼會令你們脫離苦縛而達到涅槃的境地?佛陀是以方便之力示現三乘之教的,因眾生處處執著之故,才用方便教引導你們令你們脫離啊!   佛陀因視眾生的能力而說教,方便教就是為脫離眾生的苦縛而說者。

眾生執有、執空,看美景即愛,醜景即厭,惟追表面,不求內裡,說是為非,說非為是,欺貧重富,順境即喜,逆境即怒,處處執著,未能脫離一切凡情,因之佛陀才開方便之教,為的是解除眾生之苦惱,凡迷之束縛,令眾生得到初步的果位--涅槃。

這裡所指的涅槃不是佛陀所證之大涅槃,乃滅除一身之苦,脫離一身之煩悶而已。

此種槃涅是為了更進一步的證悟大槃涅之一種準備而說的,是除去苦悶,脫離凡迷之煩惱而已。

  這裡應注意的是:小乘教雖然是膚淺,惟不是沒有價值,小乘自有小乘之價值的,如不通過這所謂的小乘教的話,那能進入所謂大乘之深奧之境,尤其是所謂大乘小乘乃大乘學者附加之物哩!三乘者,聲聞、緣覺、菩薩,是由淺處漸漸的引入深奧之境之意,也是以分段的方式度化眾生的。

凡夫有的守道德,有的卻不守道德,行諸畜生之生活法,如不孝不仁不義等不是人類以外之行動是甚麼?這種只顧自己不管親朋友戚之生活就是沒有道德者。

反之而行人類應行應做之人就是有道德者。

第二段就是有信仰宗教之人和沒有宗教之人,但是雖然沒有信仰宗教而有道德者當然為好的部份,而有道德兼有信仰宗教者,可說是更進一步的人的了。

第三段是宗教中以佛教和外道--佛教以外之道的信仰之問題,佛教乃在世出世兼施之教,是一種高超一切教之宗教,這問題如果有研究宗教的人就會明瞭,並不是筆者在此多勞筆墨自讚毀他的。

第四階段是佛法當中分為小乘、大乘之深淺之教的問題。

第五階段就是大乘教中分為方便之教和真實之教的問題。

佛陀以種種方法度化眾生是以觀機而作,隨眾生之領受程度以施教化者。

經裡所謂的「處處著」就是因眾生的根機有了千差萬別,各人的處境、心地都不一樣之意。

佛陀欲引出千差萬別之眾生的困境,欲導入他們于大涅槃中去過著永恆快樂之生活。

知道眾生悉有佛性,引導有方即會證得!  爾時大眾中,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阿若憍陳如等,千二百人,及發聲聞、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作是念:   是時大眾當中有諸位聲聞,煩惱已盡的阿羅漢,如阿若憍陳如等以下有了一千二百人,以及發起學聲聞、辟支佛之心的出家二眾,在家二眾,都作了如下之念:   爾時就是佛陀說明以前所說的都是方便教之時,真實之教乃唯佛與佛始能證知,雖然眾生悉皆有佛性,但都執著一面,如所舉的佛陀弟子們只能了脫自己之生死,將漏落于生死當中之根本煩惱棄除,有的尚且連道理是甚麼都不曉得,有的缺欠道德觀念,有的執著有了道德心即可通行于世,有的學外道想生天,有的雖學佛道卻不肯更進一步的踏上去,有的雖得深理但未究竟,佛陀因此苦口婆心想引導他們入于正道,可是這並不是說的那麼簡單,只能一步一步的作諸眾生之示範,慢慢的引導方有可能達成如來出世之本懷的目的,佛陀于這時老老實實的說到真實話,然而在坐的卻覺得如白天起雷,青天閃電,未能知道佛陀究竟說的是甚麼?如阿若憍陳如等已得到不生不滅之法的阿羅漢,他們雖然已將無明煩惱滅盡,雖然已不免再漏落于生死苦海中的人,也覺得這是不可思議事。

何況在發心學那聲聞、緣覺之行而未得果的出家、在家四眾弟子呢?大家會以為不可思議事那是當然的!   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稱歎方便 ?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

佛說一解脫義,我等亦得此法,到於涅槃,而今不知是義所趨   今天釋迦世尊為甚麼慇慇懃懃的稱歎方便法之好處呢?真是不思議極了。

他老人家為甚麼說佛所得之法是深妙,是一般人所不能瞭解者呢?釋尊對人有所言說的含意到底為如何?其趣意真是難以知道者,也是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理會者。

從前佛陀所說的一解脫之義我們亦已經得到了,也已至涅槃的境地了,可是現在依佛陀之意思即說他所說的真理不是這種,這太令人費解哩!   佛陀今天特別說明他要度化眾生不是簡單之事,為了要度化眾生乃費很大的苦心,始能就軌。

今天又一反以往之言說,明明他所傳授的法乃宇宙之真理,我們已依他之教訓去奉行,也已得到這永恆不變之真理,而他又說他所得之法乃甚深微妙很難懂之法,這是甚麼意思?怎樣說只觀無常而了悟,脫離了凡情之所迷等而所得的覺悟是沒有甚麼,是未曾證悟佛理,是不能知道佛陀之智慧,為甚麼一反往常之說法?真使我們丈二金剛摸不著腦袋!   這是階段的問題,佛陀之教訓是有次序的,如果對于初學者說法時也和已覺悟的人所談之內容一樣的話,即絕未能收到甚麼效用的,反之而對于那覺悟的人談話時也和教訓初學者的說法同樣時,不一定有甚麼反應的,佛陀說法之巧妙實在于此。

初轉法輪前因大家都以為苦行即可能生天而得道,也因人情常執而一時捨不得開,是時顧及初學者之心理而說四諦、十二因緣等法以除凡迷深情,現在情形有點不同,因大家都了悟世間無常之理了,了悟後大家都滿足自己所證的果位而未知上進,以為所證所悟的是絕對的真理,不知佛陀所說之四諦、十二因緣等法雖然是真理,可是這是為了大家能夠證悟到無上正偏知之佛智而舖的路,絕不是究竟之目的地,是一種方便之教而已,莫怪大家一時難解而覺不可思議!   爾時舍利弗,知四眾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慇懃稱歎諸佛第一方便 ,甚深微妙,難解之法,我自昔來,未曾從佛,聞如是說,今者四眾,咸皆有疑,惟願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稱歎,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此時舍利弗知道大眾的心裡起了很大的疑問,自己亦不十分明白佛陀所說之話,故向佛陀請問說:釋迦世尊!您老人家為甚麼緣故慇慇懃懃的稱歎著諸佛第一之方便,甚深而微妙,難以瞭解之法?我們自從往昔以來未曾從佛陀您聞到如是的說法,現在大家都起了此種疑問,請世尊您,講解此事的原因,為甚麼世尊您今天會慇懃稱歎著深奧微妙難以瞭解之法呢?   舍利弗為智慧第一之尊者,因他之智慧超群故審察之力特別豐富,也因如此而能體察在座的四眾弟子之所疑,自己雖然有疑問,但他之疑問即是大眾之疑問,他之請問也就是為眾人而請問,有智慧之人必能發出慈悲,這是佛教通常所說之理,也是事實的真相。

有智慧的人必定不會做錯了事,沒有智慧的人才會胡為亂做,這證明佛教所說的智慧和一般所說的聰明智識之不同處,通常之有智識聰明的人不一定都是做得對,愈聰明愈會生起人所想不到的壞事,可說是愈聰明即愈執著而愈愚痴,佛教之智慧不但不會做出壞事,同時也是打破愚痴執著才有智慧者。

智慧愈深即所生之慈悲愈盛。

舍利弗雖不具有佛陀之智慧,然而卻具有了代表大眾之智慧,他之智慧在佛陀四眾弟子當中沒人出其右的,因此,他有憐愍眾生之慈悲心腸,真是有智慧即不能不救度眾生者。

大眾的心裡所抱的疑問莫過于佛陀之智慧的問題,大家從來以為修到聲聞、緣覺即已得到究竟,而未知佛陀智慧高深之程度。

舍利弗這時所要請問的就是和大眾一樣,覺得佛陀再三的稱歎方便之法,定有緣由,故毅然決然欲知道其究竟而請問了世尊!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慧日大聖尊,久乃說是法,自說得如是,力、無畏、三昧、禪定、解脫等,不可思議法   此時舍利弗尊者,為了請教此意義之如何,重新以偈的方式請問釋尊說:智慧如太陽之光的大聖釋尊!說法以來經這麼久的今天才說如是之法--自己說已具足了力、無所畏、三昧、禪定、解脫等不可思議之法!   爾時當然是舍利弗知佛陀四眾弟子之心疑而請教世尊時。

這是結集者欲提醒人之意識而在長文裡寫出其情後,又重新以偈的方式敘說出來的。

舍利弗以偈的方式重新請問釋尊說:智慧如太陽的光明普照著一切之大聖釋尊,您老人家從證悟以來四十餘年之久說法度諸眾生,可是我們所聽過的法,大家都以為這是最高無上之道理,那裡曉得今天一反往常之說法,今天特別的說出幾十年來未曾聽過之珍貴之法,今天聽您所說始知釋尊您老人家已具足了十力、四無所畏、三昧、禪定、解脫等,人所不能測量得出之不可思議之法!今天所說的和過去所說的差得太遠了,世尊所說的不可思議之法,真是令人太不可思議了。

  久乃說是法之「法」為實智,是釋尊初轉法輪以至今天,四十餘年之久未曾提起過之佛陀真實的智慧。

力、無畏、三昧、禪定、解脫等法指權智,是方便之門,也是佛陀能夠度化無數眾生之種種的智慧。

佛陀知道于此時眾生學佛的機緣已熟,已足夠領納佛陀真實之智慧,想教化眾生以真實之法,可是從來學慣了佛陀已往所說之法,未知佛陀現在說的是甚麼?佛陀之用意何在?佛陀突如而來所說之法,使舍利弗等未能領會,才有這次請問佛智之不可思議事!   道場所得法,無能發問者 ,我意難可測,亦無能問者。

無問而自說,稱歎所行道,智慧甚微妙,諸佛之所得   在菩提道場所得之法,沒有人知道故,無人能夠發起請問,佛陀說我意(佛意)很難測量得出,也沒人能夠發問,沒人提起請問,而佛陀自己說出來,自己稱歎著所行之道理,說佛陀之智慧是很奧妙,是諸佛始能得到的。

  文面一看好像佛陀自誇自讚,但注細一想即知道佛陀是由慈悲心腸才讚歎真理之奧妙的。

如果佛陀不自讚而謙遜的說他之道理沒有甚麼價值,就會將希世之寶永埋而不能拿出來作用哩!有慈悲心的人應不隱不瞞坦白的把自己所知道的道理講出來,以便令人效法,至于證悟!吾國自古以來所謂有德者恭謙,不自誇為有禮,可是西洋人即和這相反,連自己也稱呼為先生、女士等,這是習慣使然的。

佛陀之教訓乃分三段,為榮耀而誇張自己者為劣,謙遜自己為中等者,不是誇張、不是謙遜,純由慈悲心對付人而坦白說出者為優,因為慈悲心驅使不得不讚歎出來。

佛陀雖有時不讚自己而讚他佛,同樣是稱讚,但有點謙遜,法華經即不然,如在這裡不坦誠的說出來即度化眾生之本懷已無機會達成了,因離涅槃的期限不長,故只有這樣做。

還有一種人家所說的謙遜,乃對于客人或外人才用謙遜語言,惟對于自己的子弟、家裡人即無須用這種言辭而可以直告他們,釋尊在這裡不自謙遜的說自己所得之法之偉大、優勝,也是像對自家人說話一樣,這樣一推即知佛陀並不是自慢自傲之人可比擬者!   佛陀說在佛陀伽耶菩提道場所得之法,也就是釋尊自覺自證之內容,因沒人知曉,沒人證得,故沒有能夠發起請問者,大家聽後只有啞然而不知所以,佛陀證悟的內容確實難解難測,絕沒有人知道其底細,也因太偉大不可思議之故,使人望言興嘆,讚不出口!無問而自說,佛陀自己讚歎自己所得之妙法,他說他的內心--智慧不是我們所知道的,實難以推測得出的,大家因之沒人會發起請問的。

沒人請問而佛陀自說,乃是慈父愛子之心,是慈悲心使然,雖云佛智沒人知曉,雖然自己稱讚自己的佛道,惟欲眾人不要以為眾人所得之道理已至極點,要更進一步的去學習,將每人自有之佛智發出來作用,這就是無問而自說之真理,也是佛陀出世之本懷!   無漏諸羅漢,及求涅槃者,今皆墮疑網,佛何故說是 ?其求緣覺者,比丘比丘尼 ,諸天龍鬼神,及乾闥婆等,相視懷猶豫,瞻仰兩足尊,是事為云何?願佛為解說   無煩惱之眾阿羅漢們,以及諸位正在求涅槃的人,他們現在都墮入疑網裡,大家都不能了解佛陀為甚麼說這種話?在求緣覺當中的比丘、比丘尼,天龍鬼神,以及乾闥婆等聽完佛語後大家都相互而視,懷著猶豫未能了解之心,瞻仰著福慧兩足之尊--佛陀您老人家啊!這事究竟為如何?願佛為我們解說吧!   無漏為沒有煩惱之聖者,也是聲聞乘之阿羅漢,阿羅漢是不被世間之一切所囚,已脫離一切執著之人,他們本來以為心無迷惑,沒有苦悶,不執著世間的一切就是求涅槃者,就是真正覺悟的人,緣覺不惟聽佛陀教訓,就是藉每日所遇的事情而悟到真理而得覺悟的人,「求」者正在探求研究當中,求緣覺者就是想藉世間無常之道理以求出真常之真理來之人,他們裡面有比丘、比丘尼,就是出家眾之總代表,不但出家人,就是諸位天、龍、鬼神,以及乾闥婆(在天上界奏音樂之音樂神)等凡在推求緣覺乘之天龍八部都包括在內。

阿羅漢以及推求聲聞乘之人,本來以為自己所推求所學的都是真正覺悟之道理而不疑有他,那裡曉得今天來個青天霹靂--佛陀一反往常的說甚麼佛陀的智慧和大家所證的差的太遠,是大家夢想也想不到的事,他們因之而起了大疑,從來所修的道理是否正確?是否有益?大家都疑問著為甚麼佛陀會在今天說這種話?這話怎麼解?求緣覺乘的人也因釋尊今天之教訓而未能了解個中奧理,大家都你看我,我看你,相互面視而懷著猶豫不決之心,佛陀到底說的是甚麼?因未知佛陀趣意何在,惟有瞻仰兩足之尊而已。

兩足就是福德、智慧兩項都具足的意思,如果單有福德而無智慧的話,那是天界之人而未能察知宇宙之實相,但如果惟有智慧而沒有福德的話,即未能受眾人之供養而為導師,佛陀具有此二種,故為世出世間之尊,此時舍利弗看此情景而請教釋尊說:佛陀為甚麼說惟佛與佛始能知道佛陀之智慧?其他的人絕未能得到,這是甚麼意思?請佛陀您為大家解說吧!   於諸聲聞眾,佛說我第一,我今自於智,疑惑不能了,為是究竟法?為是所行道?   在於諸位聲聞眾裡,佛陀您曾經說我為第一人,但我現在以自己的智慧也不能明白而有疑惑不能了解的了。

到底我所得到之道是否究竟之法?我所行之道是否應行之道呢?   聽佛陀之教訓,觀無常而覺悟,脫離了一切結縛之聲聞弟子當中,佛陀確實認定舍利弗第一人。

舍利弗乃智慧第一之尊者,論到究竟處還是以得智慧為真正終皈目的,故他在佛陀弟子群中可說沒有人能出其右者,雖然如此,可是以佛陀的智慧看來,舍利弗的智慧差佛陀的智慧還差的不能形容之遠,莫怪佛陀說真實教時,舍利弗會起疑問--本來以為自己是智慧第一,除佛陀以外自己為最尊貴者,未能想到第一佛子之他也不能了解佛陀所說之語,到底是甚麼?舍利弗自己從來所學習之事是否對?所學的事是否究竟之法?是否第一優勝之法?認為最好之法是否可以?又自己從來所實行之事是否當一位佛陀弟子應行應做之道?是否可以當做沒有其他之錯誤?他的心已因佛陀今天所開口的話而起了動搖哩!究竟法是果,所行道為因,佛陀說以前所說的都是方便之教,不是真實之教,舍利弗乃不知所行道之因為非,或者究竟法之果為非,如所行道之因為非,即究竟法之果那有真實之道理,假若究竟法之果為非的話,即從來所行之道的因皆不對,而不重新學起是不成的了。

  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願出微妙音,時為如實說   佛口所生子就是由佛陀金口說法而所生之子,父母所生之子乃迷惑煩惱充滿之肉身,這肉身在社會上可能有用,可是欲脫離一切之迷惑纏縛即需求一種教理,佛陀的教理就是將吾人之無明妄想煩惱除棄,換來一個新的慧命者,因之,學佛的人,可以說是從佛的金口裡所生之子的了。

  一般人以為信仰佛教即會受佛陀之加庇,如生意興隆,事業發達,有了病痛即祈求佛陀驅除,這種信仰雖然也是入佛門之一種方法,惟這是一種最歪曲無比之信仰法!佛教教人依靠佛陀之方法並不是加庇之事,是要依靠佛陀的教訓以改正吾人之生活,將舊來之煩惱迷惑多事多端之壞習慣棄除,換來一個清淨快樂的新生命之意。

如果佛陀庇佑你平安賺錢,可是不將最根本之心改正的話,即不滿足之心會永無休期的,心不滿足即有時虔信,有時會疑,因世間的貧富等事是輪流性的,富時雖虔信,以為佛陀加庇力使然,可是仍然不會滿足的,富有時還想求富一點,貧時即起疑心,以為信佛並沒有用,因佛陀不加庇也。

信仰佛陀的觀念如果和信仰其他的宗教一樣的話,即失去大好佛緣的了。

信佛要依佛陀之教訓以修養自己之身口意三業,把過去的一切漸漸的改變過來,更換一個新的生命,這就是所謂的「佛口所生子」了。

依佛陀金口而更生的佛子們,大家都因佛陀今天的說法而不能明白真象,大家都合起掌起來瞻仰世尊而等待世尊的微妙法音,希望釋迦世尊這時如如實實原原本本的說出來。

  諸天龍神等,其數如恒沙,求佛諸菩薩,大數有八萬,又諸萬億國 ,轉輪聖王至,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   天龍八部諸神的數目好像恆河中之沙那麼多,求成佛道之諸位菩薩總數約有八萬,並且萬億國那麼多的轉輪聖王也到這裡來,合起手掌以表示恭敬的心,希望聽到具足之無上道。

  具足道就是無上之道,也就是佛道。

具足者完全無缺,具備著一切之智慧,一點也沒有缺失,圓滿無欠充足有餘之意。

佛教之教理當然是以慈悲為本,而慈悲者拔苦與樂之謂,任何方法能夠拔除眾生之苦,給與眾生之真正快樂者都可以施用,法華經的文面告訴我們,佛陀雖以慈悲度化眾生,但所用的方法有了千種萬樣,總皈為攝受與折伏二類。

攝受是以善言安慰,獎勵精進之法,折伏即苦口婆心,激發本性為原則,這裡佛陀觀機度眾,雖已到講說妙法之時,惟不肯隨便開口,以折伏的方法,說諸弟子所得乃淺膚之教,和佛智比較起來,連說也不能說,是天淵之別,未曾學到如來正偏知,大家因之起疑。

舍利弗請願,希望釋尊說真實話,他說:如恆河中之沙那麼多之天龍八部諸位鬼神,以及八萬人之多的欲求成佛作祖之諸位菩薩,萬億國之轉輪聖王等都恭恭敬敬誠誠意意的願意聽佛陀說出具足之無上佛道,祈佛陀不要以為大家不知佛智而放棄大家,不要只說大家如佛陀之智慧差的太遠而不開演無上之具足道,請佛陀開示大家--如何才能達到佛陀之境地!   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說。

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   此時釋迦佛陀對于舍利弗說:不要說吧!不要說吧!不須要再說了。

如果說出這事來時,一切世間裡的諸位天龍八部以及世人,大家當然會驚疑不定不敢用功下去的。

  雖然經舍利弗的慇懃請佛開示,惟佛陀在這裡不肯隨便講說,他曉得舍利弗已被佛陀折伏而願意就教,然而其他諸人不一定像舍利弗那麼聰明,佛陀知道大家現在還沒下大決心要聽佛陀之無上道,須折伏到底始說出,因此對舍利弗說:止、止,不須復說。

你雖然這樣說,但是說也沒有用的,寧可不說的好,不說的好,不要再說更進一步之最究竟之佛智了。

佛陀如果在這裡隨便說出的話,大家會因突然而來之難懂難行之佛智而止步不敢上進,有的也因自己認為已得最好之道理而按步不肯更進,佛陀須折伏他們,使他們真的下大決心--勇猛精進,直到無上佛道之境方止。

佛陀說:假若我說出無上之佛道的話,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

這是佛陀不肯隨便說出之中心理由。

在這裡說出來的話,一切所有世間的天上界之神,人間界之人等皆會因之而驚愕不知所措,佛陀之智慧不是大家忽然堪以接受領納者,隨便說出的話,大家會驚疑而失去了修行用功的勇氣,故還是不說的好。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

所以者何?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曾見諸佛,諸根猛利,智慧明了,聞佛所說,則能敬信。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法王無上尊,惟說願勿慮,是會無量眾,有能敬信者   舍利弗又重新仰白釋迦佛陀說:世尊!唯願佛陀您出來,唯願佛陀您說出此事來,為甚麼我堅決要請示呢?因為在會場上的無數百千萬億無限數之眾生們,曾經親近見過諸位佛陀,他們的諸根非常的猛利,智慧也非常的明了,如果聽佛陀您說出來時,一定會敬信而不疑的!是時舍利弗,欲重新宣說他請問之意義,而以偈的方式說:諸法之王,無上之尊者,希望您不要顧慮,在會的很多眾生,乃能敬重佛語而能信仰者。

  舍利弗認為在座的眾人之宿根猛利,如果釋尊說出甚麼難懂難行之道來,也不會因之而懷疑,他們並不是突然親近佛陀而受釋尊之教訓而已,他們已經在于過去世,可以說久遠劫以來就已聽到佛陀之慈訓,在諸位佛陀座前已種很深的善根,都是與佛有大因緣者,他們遇諸佛陀,種植善根,今生才能再次遇著釋尊,皈依佛教,故他們的機根定是非常的優勝,可說是「諸根猛利」者,不論是甚麼難事皆能堪以納受而辦明得出者。

他們對于宇宙的真理已有作徹底的思考之能力,對于事理非常的清楚者,是「智慧明了」者,假如聽到佛陀所說最難懂之理,佛陀之真心話,也能夠敬而信之,遇到最困難之事也有勇氣可以打破此種難關,因此舍利弗在于今天,定要問個究竟,問個水落石出,使在座的眾生,得以得大法益,自己也承斯因緣勇猛精進,期能達到佛陀之境地!   舍利弗說明來到靈鷲山的諸位堪受最高真理後,又以偈的方式向釋尊重新說明,並祈說出無上之法,其內容和長文裡面所說的大概都是一樣,他說:諸法之王!無上之尊!佛陀可以自由自在的說法,無阻無礙的運用一切法,是法中之王,在世界裡絕沒有第二人者,無能比擬者,無論智慧、福德、慈悲都超脫一切,是無上之尊。

願您老人家說出無上之道,說出您所證到之難懂難行之法,請不要顧慮著我們,也不要以為沒人會領會而休止您要說的話,在靈鷲山的無量會眾,都能堪以接受大法,他們絕對會敬信而不疑的!   佛復止舍利弗: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墜於大坑。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   佛陀又休止說此事,他對舍利弗說:如果說出此事來時,一切世間裡的天、人、阿修羅等,皆會因之而驚疑不定不敢上進,增上慢比丘即會因此而將墜於大火坑--地獄!是時釋迦世尊,重新以偈的方式說明說:止住吧!止住吧!不須要說啦,我之法乃微妙難以思議者,諸位增上慢的比丘們,聽此法後不會敬信的!   雖然經舍利弗第二次的要求佛陀說出不思議法,可是佛陀並不因此而隨便說出來,他第二次言明,怕的是增上慢的修行者不但不敬信還會因疑而墮落地獄去,為了維護增上慢比丘們不因之而墮落之故,釋尊還不在于此時說出微妙之無上道。

佛陀說:如果我說出難以思議之法來時,天人阿修羅們會驚疑而不敢上進,會失去了修行之勇氣的。

因為他們聽後會以為這道理與他們沒有緣,怎樣努力也不會達到其目的地,不如不修,不免中途退卻,前功盡棄,以為徒勞無益,而驚疑不進。

增上慢者,不知為知,不明為明,不悟為悟,不證為證之謂。

此種比丘會自我憍慢而疑最尊貴之教,他們會以為所得的是究竟者,那裡還有甚麼無上之道,心一起疑,即會做出業障。

地獄者業障深重之人所趣之界,果心有疑,結業愈深,終會墜落地獄而苦惱不已。

地獄為苦處,如火坑一樣,不得清涼,人入地獄如趣火坑受苦,不知終止之日。

佛陀也是怕增上慢比丘們因疑而墜落,故他說:不如不說的好,因不說出,還沒有人會疑而墜落,因說而有墜落者,當然不說以防墜落為善!   佛陀在這裡並以偈的方式說明他為甚麼不講大法之因由來。

他說:還是不說的好!還是不說的好!因為我所覺悟而證得的道理是非常的深奧者,是人人怎樣思考也思考不得出的,假如聽到這道理時,增上慢比丘會不敬信,而且還會誹謗,以為佛陀說的不一定是真理,若是真理誰會修得到?是一種理想無稽之談而已。

他們因起此心而會墜落,我還是不說的好!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今此會中,如我等比,百千萬億,世世已曾,從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長夜安隱,多所饒益   此時舍利弗,重新向佛陀請願說:釋迦世尊!願您為我們說!希望您說出微妙法來!現在在此會中的諸位,像我有誠意願聽無上法者,有了百千萬億之多,他們世世代代以來,曾經于諸佛座前受過佛陀之教化,像這樣的人們,必定會敬信而無疑的,他們的心已到日夜安穩沒有迷惑,會饒益眾生之境地的了。

  舍利弗第三次請益,其理由為:在座的大眾饒益者多,世世受化者眾,皆不會起增上慢。

雖然經過佛陀二次婉辭,可是他利人利己之心很切,故不辭煩厭而請益,知道佛陀不堪他之多次懇請,定會講說妙法來,他欲請無辭,終以大家會承傳佛命,維護法脈,將妙法傳下去,這是多麼令人可欣可喜的事。

饒益就是利益眾生,也就是將得來之妙法轉授他人,使佛法永留于世,俾眾生得大法益之意。

世世受化就是從無始劫以來就已在佛陀的座前受過佛陀之教化,雖然未曾證悟如來妙法,可是每遇佛陀降世即受其教養,受佛化之熏陶,值佛、親近、供養,用大功行過之意。

遇佛陀既多,受化既大,即身心之愚迷、煩惱會除去而消滅,不管白晝、夜間心裡總是安安穩穩,自自在在,一點恐怕心也沒有,當時還會以此心境教化他人哩!他們既是心無迷惑,會度化他人,自然的是發大心欲行大行的人,當然這等人如果聽大法也不會因之而驚怖不前,定會虔信而無疑的。

遇諸佛,聽諸法,已是對于大法聽慣的人,只未證悟大法而已。

舍利弗這請願終于得到佛陀之讚許而蒙佛陀演出大法來。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上兩足尊,願說第一法,我為佛長子,唯垂分別說,是會無量眾,能敬信此法,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皆一心合掌,欲聽受佛語,我等千二百 ,及餘求佛者,願為此眾故,惟垂分別說 ,是等聞此法,則生大歡喜   此時舍利弗,欲重新宣說此意義,而以偈的方式說:沒能比得上之兩足尊啊!願您講說第一之法,我是佛的長子,唯願您垂慈分別解說吧!此會中無量之眾生,絕對能夠敬信此法的,佛陀已經曾于世世以來教化這些眾生了,他們都虔誠的合掌恭敬,欲聽受佛陀的教訓哩!我們千二百阿羅漢,以及諸餘求成佛道者,願意為在此會場的眾生之故,希望您垂著慈悲分別講說吧!他們聽此法後,就會生大歡喜而不厭哩!   舍利弗說他為佛陀的長子,是的,他不但是諸弟子中智慧第一而已,他乃受佛陀的恩惠特別多于眾人者。

佛陀的慈悲雖無分類,惟看舍利弗聰明絕頂,智慧過人,後繼有望,眾生大幸,故特別垂慈而愛護,一般來說,真是可傳衣缽之大長子!分別說就是將真理詳細分開來說之意,因真理是微妙難以思議,不容易聽得懂的,如果不詳細有條有理而分別來說的話,端的是無人知曉者,故須能令聽眾有把握聽得懂,捉得住,才能收到宏傳之效果,舍利弗希望兩足尊垂慈分別詳細解說之意就在于此。

舍利弗常稱佛陀為無上兩足尊,已于前面述過。

福德、智慧兩方完全具足為之兩足,福德就是幸福德行,凡夫心理常迷,煩悶苦悶又常交加,不能具足了福德,佛陀即沒有不足沒有不滿,恆常滿足,恆常滿足要具有永恆的福德始能如之。

有智慧即能明察一切,佛陀之智慧特別優勝,能照見一切境界,分別事理,辨別眾生之道而救度之。

佛陀雖沒有苦惱,惟觀眾生之苦惱迷惑而心動,憫念眾生而垂慈悲,此慈悲純粹由智慧之觀察力量始能有之,佛陀所有之智慧,所有之福德,是無論何人都比不上者,是最圓滿,最優勝者,故佛陀為無上兩足尊。

偈裡面的大意和長文都一樣,都是舍利弗三請釋迦佛陀講出佛陀所證所悟之真實第一法!諸弟子們都是世世代代受過佛陀教化者,他們能夠敬信而不疑,且會饒益眾生哩!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 ?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這時釋迦世尊對舍利弗說:你已經三次慇懃的請我說法了,怎麼好意思不說呢?你現在要好好的聽,聽後還要念念不忘,我當然會為你,分別而詳細的解說的。

  經舍利弗虔誠三請後,釋尊終于允許他說出大法。

舍利弗之熱心請教雖然是為大眾,可是真正感動佛陀之心者還是舍利弗本人,因此佛陀乃回答舍利弗,而不向大眾說法,惟舍利弗是代表會眾故,還是對眾生說法為是,何況佛陀說法是為普化眾生哩!釋尊將說此大法是經舍利弗慇懃三請,可見此大法不是平凡,也是釋尊令舍利弗等不可輕視此法而採取的一種方法。

如果隨便說出,將會導致彷彿而過之果來,釋尊為傳此法才出現于世者,莫怪釋尊在等機緣之來臨。

釋尊雖然允許舍利弗說出大法,但還恐大家不認真的聽,聽後不認真去思,不認真去念,故曰:你今諦聽,善思念之。

諦聽就是認真的聽,因這大法乃佛陀之根本問題,根本大事,故不認真聽的話,是難以明白的,等于說也無用哩!善思就是認真去思考之意,不但要認真聽,聽後還要將聽來的道理認真的去思考裡面的真正意義,不只如此,還要善念,善念就是思考後付諸實行,念念不忘佛陀所說之真理唯有修諸于身心,其效果才會大,其道理才會變成真正是我們的。

諦聽可說是聞慧,善思是思慧,善念就是修慧。

聽聞正法,思惟其義,如說修行,是學佛者不可缺少之根本原則!   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

所以者何。

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   佛陀對舍利弗說出此話後,會場裡面之出家、在家之男女有了五千人之眾,就從著他們之座位而起,禮佛後退出會場而去。

為甚麼緣故呢?因為這些人從宿世以來就已種著很深的罪業,以及都是增上慢的人,是未得而說得到,未證而說證悟,犯了此種過失之故,不敢住下去哩!   五千名出家在家之男女弟子聽佛陀將說大法時離開會場?這是甚麼道理?其實這是真理難懂之描寫而已。

那裡有人欲說妙法度化我們而不肯接受之理?妙法雖是難懂,而機會更是難逢,錯過機會即不知何時才能再逢,怎樣愚痴的人也懂此理,何況到了靈山而來的聽眾都是抱一顆虔誠的心,如果聽後不懂而退席還有可說,那有一來而未聽先退之理?惟經文明明寫的未聽先退,即知用意何在哩!   欲尋求真理,當求最好之教,可是最好之教唯有領悟而積大善根者始有可能,如平凡的人是難以接受最好之教的。

一般的人都以為「心好就好」還要信甚麼教?到底心好,好到了甚麼程度?真的人的心會好麼?心好的人是否常持恆久?這些問題未必能夠解答出來的,何況說心好的人未必然真的心好啊!不求宗教而說心好的人,定是怕他的劣點給人指出,要改進麼?很難行!不改進麼?心不過去!這樣即他不如不信的好,因不信宗教時可以自由自在的行動,一信即好像有條法令縛結的樣子,故言及他項而不談宗教。

進一步求宗教的人,有了所得就心安理得,已用盡身心之力,故不敢再求更進,以為自己從來所得的已是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已達極點,如叫他更進一步去追求時,已沒氣力,且從來以為最善之法變成幼稚之理,自己以為成人,那裡曉得和最好之理比較起來還是初步,不惟不是成人,連半人也未曾達成,自己之劣點愈訐愈多,到這時根智淺的人總是萎縮而不進的。

  五千名男女弟子就是這類之人物,如本文所寫的:他們是宿世以來犯著深厚的罪業,其業障的痕跡至今貽留不滅,且不知真理而說他已知真理,未曾理解佛陀而說他已理解佛陀,未得三果,謂得三果,是未得謂得,未證無學謂證無學,未證謂證,誤認四禪,以為四果之增上慢者。

他們有了此種缺點,以是之故不住于此會場,是沒有住在靈山會上聽釋尊講解最奧妙之理之根器者。

他們以為不聽即已,一聽就會將自己之劣點一條一條的被訐發出來,因此而不敢再住下去!   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釋迦世尊一言不發,不制止他們之起座而讓他們退出。

  「無緣眾生難度」是人人所云者,這句話好像法華經裡面這裡的道理,其實,不但法華經裡沒有「無緣眾生難度」之意,就是找遍所有的佛經也難以找到像這句話所說的意義。

佛陀所說的正與這句話相反,「無緣眾生者無之」,才是佛陀所說之真意哩!如果沒有緣當然不能度,可是沒有一個人和佛陀沒有緣者,佛陀是欲普度眾生者,無論那一類眾生,那一種眾生都被救度之列。

有人不相信這道理,以為現在信仰外教的多的是,可是要注意者就是這一點!雖信仰不同,惟所信的都是佛教裡面的教理之一部份,如外教是以天為最高無上,而佛教即度天神皈于淨土,天神等是佛徒,天神的學生難道不是佛徒嗎?因眾生之執不容易破,每人都執己為是,皈根結源總是會皈到佛陀所說的寂光土去的。

佛陀啟發人生本有之佛性,外道唯執固己,雖一時未能度脫,機緣一熟沒有不皈到本性去者!論到緣,那是千種萬樣的。

譬如說:看佛教為非常尊貴而皈依者,看佛教為古老之教,惟後來自認不是而皈依者,無論罵佛謗佛皆是和佛有緣者,一看寺院,一瞻佛像,聽人唸佛、誦經,看人禮佛、供養,或研究佛學,或討論佛理,不管順境,不論逆境均和佛教結了一個緣,如連佛號都未曾聽過之人,也因自己內心奧底有佛性之故,總不能離開佛緣哩!佛陀說教是見機而作,聽得懂就說給他聽,知道聽不懂時即任他自去,這種作法並不是不慈悲,因佛陀知道對于這種人最好任他去苦勞,至于苦惱不堪而悔悟時,會再回來請教佛陀,屆時才施真理尚未遲晚!這次眼看他們退座,世尊並不制止,原因亦在于此。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

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

汝今善聽,當為汝說   此時佛陀告訴舍利弗說:現在在我法席的諸位,已再沒有枝葉的人了,他們純粹是真正有了虔誠心的人哩!舍利弗!像退出會場的那些增上慢人,退席而去亦是好的,你現在好好的聽,我會為你講解真理啊!   枝葉是次要之物,最重要的還是根幹。

凡夫都從表面去追逐,表面之美醜雖會令人好惡,可是怎樣美醜也是一時性者,一時性即沒有將來性,是個無關緊要的事。

一株樹木如不好好照顧根幹的話,任爾枝葉怎樣茂盛也會萎薇而不能長久保持美好的,這點就是凡聖交界之處。

這裡所指的枝葉就是那些只顧眼前不求將來之人,是無關痛癢之枝葉者,是未能更進一步去追求根本道理者,真是所謂:「枝葉細末,不任器用」者。

佛陀對舍利弗說:那五千名之眾生乃不知根本問題者,是淺薄之思考者,好像一株大樹之細節的樹枝、樹葉,任他們去吧!終會苦悶而後悔的,你要將所得之理轉告他們,定有知道根本之重要的一天!現在會場裡所剩的都是洵為有誠實心的人了,我會為了這些有真實心者講說大法,令他們了悟哩!舍利弗啊!他們現在退出會場正是時候的,千萬不要掛慮他們,不慌不忙,他們總有一天會後悔而來皈信大法的。

你們有誠心的人應一心一意的聽我說,我會為你們說出如來之真實大道!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舍利弗說:是啊,世尊!我們願意聽您老人家的話!   舍利弗聽佛陀這麼一說,覺得很有道理,非常的感激佛陀,只能說一聲「是!」是絕對信任佛陀所說的話,確實無訛,唯有舍利弗始能如之,因他于此時已知道佛陀之用意何在,希望藉此良機參詣妙法。

負有助佛興教的他,覺得責任重大,此時說出「願樂欲聞」好像已是第四次的請益?依一般說只有三請,焉有四請之理,三請已表示非常的虔誠了,四請即嫌過禮,故這裡所說的願樂欲聞,雖然也是表示希望世尊說出大法,可是「願意聽從」,才是占其裡面之真義所在!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 鉢華,時一現耳   佛陀對舍利弗說:像這種微妙之法,是諸佛諸如來,久時才說一次,好似優曇鉢華一樣,時機一到才能開花啊!   優曇鉢譯為靈瑞,經三千年始一現耳。

三千年才開一次花,這不是久遠是甚麼?佛陀雖降誕,可是說妙法之時,已屬于最後的,先是說方便教,經四十餘年後,始顯此種真實之教,可說是久久稀疏,時乃說之的了。

妙法如果先于諸法而說的話,恐人不堪領受,時亦未至,五千人未遣,有了這些緣故從來未曾說出大法。

現在于會場的人已堪得受大法,五千人亦已遣去,真是時乃說之!不惟釋尊不隨便說出未曾說過之優勝的妙法而已,就是諸佛如來,所有的佛陀所說的方法也是時機一到才肯說出,並不隨便將微妙之法講解出來,以增無謂之惑,好像優曇鉢華不是年年會開,是幾百年幾千年,應該開華之時才會開華一樣,佛陀要說的真實之教,其機會並不是常有的啊!   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   佛陀又叫一聲舍利弗說:你們應該要信而不疑,佛陀所說的,絕沒有一句話是虛妄的!   虛者不實,妄者不真,不虛妄就是真實,佛陀本身就是真實之人,雖昔所說的為方便,惟方便和虛妄是相反已如前述。

虛妄是為自己之利益而捏造出來的無稽之談,方便即為利益他人而設的種種巧妙之法,可說是天淵之別。

佛陀恐人疑謗,所以先勸慰舍利弗,令舍利弗和大家信而不疑,信佛陀為無虛妄之人,無虛妄的人所說的當然為無虛妄之法。

佛陀將要說的真理是深的,所言之語是妙的,所修之行是普者,為一至勝者,這些事如不令大家相信的話,那能收到弘宣之效?故佛陀未說先勸,勸他們信佛陀之言行,勸信真理之深勝!   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

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   舍利弗!諸佛平時隨眾生之機宜而說法,所說的到底以何為目的即難以了解。

是甚麼緣故呢?因為佛陀是以數不盡的方便,以種種的事實為例,以許多的譬諭,適當的言詞而說諸法之故。

  隨宜是隨眾生之機宜,也就是體察眾生之根智而施教之意。

遇老人說老法,遇幼人說幼法,遇智者、愚者時即說智愚各人所適宜之法。

佛陀平時所開演的法為五乘,所謂人、天、聲聞、緣覺、菩薩是也。

五乘當中還是聲聞、緣覺菩薩之三乘為要,因三乘才是超凡入聖之法,人天之法是不得已時才說,如說人天之法為目的,即眾生常在人天裡沈迷,永不醒悟,而且外道多係演說人天之法,佛陀如常說人天之法,即和外道一樣,只能引迷入迷,未能收到脫凡成聖之效!法華經裡面要說的目的不只超凡入聖之三乘之法,其目的還是在于真實之教,也就是在于佛乘--一乘,在座的都是菩薩以下的聽眾,因之佛陀所用之隨宜說法之目的在于何處,即沒人知道,佛陀真正之用意、目的是真很難了解者!佛陀說教有時以無數之方便法,有時以種種的因緣,也就是舉出實例來說明,有時即用譬諭使人容易了解所說之法,又用適當的言詞,和符眾人之心理的詞語以說諸法,這種巧妙的方法,唯佛與佛始有可能使用,唯佛與佛才能了解,眾生那能知道佛陀所用的種種權巧方便之用意何在呢?    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此法並不是以人人之心來思量分別所能了解者,唯有佛陀與佛陀,始能知道哩!   人生積好多年之經驗始知道在此世間裡的生活當中,不如意之事多的是!遇到每一事情時,都以「運命」二字來塘塞,因任你怎樣聰明也不一定會富有,愚人卻有時會富有,呂蒙正狀元之嘆世詞寫的非常的中肯而有理,到了壞境時知道怎樣用智,怎樣勞働都不如理想,反之有人不怎麼用腦,不怎樣勞働卻事事如意,是時會以為是「了悟人生之真諦」者,所謂「了然世界」是也。

佛陀所說的法,一看和運命論有關,惟佛陀所說的乃超越運命論哩!佛陀所說的難解之法,不是人生所謂的了然世界,不是人生經驗而了悟之法,是不能以思量分別而得知者。

  思量分別換一句話說就是「推理」,依自己所積所知以推將來之事理之謂。

人之智識雖然千差萬別,可是無論何人最初所起之心都為之感覺,如以眼看色,以耳聽聲,以鼻嚊香,以舌舐味,以身感觸等是。

在白天時會感覺暖,半夜人靜時會感覺涼,這都是屬于幼稚的感覺,進一步時即會明瞭為甚麼會暖會涼之道理來,是時已知道白天有了太陽故會溫暖,夜裡已沒太陽故會陰涼,這就是吾人判斷之力故。

再進一步的就是所謂的推理,也就是法華經裡面所說的思量分別。

推理就是以種種判斷後之結果,會這樣就是因為這樣才會成為這樣等,依自己之經驗以及自己所知而推量到將發生之事。

佛陀說此真實法乃無分別之法,故不能以思量分別之心所能了解者,要聽經聞法研究真理,知道佛陀確有大力而信之,始有了解之可能,也唯有真正覺悟之諸佛才能知道諸法之根本,知道此根本依何理法而立,有甚麼道在行,甚麼力量在支配宇宙萬有之一切啊!   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為甚麼此法唯有諸佛才能知道呢?因諸位佛陀是唯有以一大的事想教化眾生之緣故,才降生出現于世的。

  一大事就是人生最重要之事。

人生最重要的問題依佛陀之眼光看來,就是知道宇宙萬有之實相之事,了知實相無相微妙之法時,即能脫離三界而成為佛陀。

佛陀就是覺悟此如實之相而解脫者。

欲學佛先從人學起,人生到底為甚麼目的而活?活在世間真正的意義是甚麼?怎想做才有意義的生活?這才是真正人生之一大事哩!可是世人以為一大事就是關于成家立業的問題,成家立業不外于衣食住,現在的人都以為金錢為一,不錯,在物質享受裡如沒有金錢即不能做到,可是人的一生不是真正有錢就能解決一切的,貧人以為有錢即可,但是你如果有錢時,恐怕你的煩惱還多的是。

所謂患得患失,有許多事未能以金錢可以解決者。

沒有衣時想衣,沒有飯吃時想食,沒有房屋居住時想房屋,這些這些並不都是根本問題,富貴之人不一定常幸福,美麗之衣也會污損,美食之人並不是食一次即能飽滿一生,美屋不一定常保它的美麗,醜人雖有美容術可以改頭換面,惟年老時即不分美醜,都會生起皺紋而變為一醜人哩!故人生所謂大事並不真是大事,假使萬一以上所求的事物都如意而得到,也並不能算為大事者,因人總會死,死滅一到即甚麼都皈別人所有的了。

這不是消極的問題,是鐵的事實!佛陀眼看此事而生憐愍之心,教我們真正人生一大事,也就是教我們不要去追求表面上之事,要理解一一事物之真正根本問題。

人生為甚麼而生存?所有之萬物以何目的而存在?換一句話說,人生的意義是甚麼?萬物的意義是甚麼?佛陀世尊為了一大事因緣而降生的,為使眾生知道人生真正之意義而出世者。

因此我們應虔誠的研究此一大事才對。

  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

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

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

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   舍利弗!甚麼叫做諸佛世尊唯有以一大的事,想教化眾生之緣故,才降生出現于世間呢?諸佛世尊降世的原因第一是:欲使眾生啟開佛陀之正知正見,能夠得到清淨之緣故。

第二為:欲示現給眾生看到佛陀之正知正見之緣故。

第三是:欲令眾生了悟佛陀之正知正見的緣故。

第四為:欲使眾生得入佛陀之正知正見之道的緣故。

這就是佛陀唯以一大事因緣故,降生出現于世間之緣故啊!   佛陀之一大事因緣就是教人以最深奧之根本問題,其出世之本懷是欲糾正人生不要空過,應利用此生好好的學成佛陀之智慧而成為佛陀,這不出于「開示悟入」四種。

因眾生總是業重,未能一時頓超佛地,故須要有系統的教化他們,不然的話,只說欲使眾生成佛作祖,那是不可能的。

佛陀之正知正見就是佛陀之智慧,能夠得到佛陀之正知正見時,即成佛無疑。

是佛陀徹見宇宙人生之真理,察知宇宙人生之大道之內容,是人生最大之事,也是人生真正有意義之事。

為甚麼佛陀會為眾生之覺悟的大問題而降生?這要看佛陀之心情到底是甚麼?因佛陀之大悲心(同體大悲)即眾生之心,眾生之心即佛陀之心,故眾生之苦樂即佛陀之苦樂,又看眾生如他之兒女,眾生有病,即佛陀會疼心,眾生有喜即佛陀會喜,佛陀是以一切眾生之苦為苦,一切眾生之樂為樂者,為甚麼一位成就正覺而沒有苦樂之佛陀,還會生起苦樂來?因佛陀為廢小我而就大我者,小我即固執自己,大我即犧牲自己而為大家著想者。

凡夫不知世上之一切都是互存並立者,絕沒有孤立而能生存者,無論山川草木,鳥獸天人,均有相互關係而生存,山和山的類很多,河與河相類亦多,至于人及人都是一樣的不能只有一個而存在者,同類的相互幫助,異類的也同樣的互相照顧,始得永存下去!在這種天地裡生存,如不互相培育的話,那能談到世間的一切?雖然有時互相爭鬥,可是終究到底完全是和平並存才能有益于眾生、社會、國家的。

佛陀之慈悲心情就是這樣的照顧我們,他所看到的真相完全如此,欲使眾生同歸淨土,才和眾生同苦同樂,如果佛陀離開眾生時,不但不能度化眾生,且佛陀之所以為佛陀也不能成立,佛陀之所以為佛陀就是有了智慧能體察眾生而發大慈悲心之故啊!   開為啟開。

眾生自久遠劫以來均過著以自己為中心而排斥他人之生活,忽然遇到佛陀道出過去的不是,眾生本有佛性之故,會自懺悔,可是此條宇宙的大道理即不知怎樣才能得入,佛陀憐愍眾生先啟開了佛智之門,令眾生得知本來就具有了佛性,使眾生振起精神,慢慢的導引眾生歸入如來智慧大海,不然的話,眾生久來之習氣並不是那麼簡單可以改過來的,如機緣未熟即想眾生成就佛陀,不惟不能成功,還會敬而畏之而不敢向前哩!   示即提示。

提示眾生本有之佛性給眾生看得清楚,不惟啟開佛智之門,是帶眾生到此佛智之門口,給眾生看清楚佛智是甚麼,提示眾生知道能夠得以學到佛智,這樣修就會成就這樣,怎樣做就能得到甚麼,也就是凡夫可成為佛陀之所以然來。

【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是教眾生捨棄古來之習氣--打破被自己之小我所囚而生之貪欲憎嫉等心,【示佛知見】即令知佛智的模樣,使他知道以佛智來看世間知道世間的一切就是這樣,給他一個比較!   【悟佛知見】。

就是使他努力至于了悟佛智之意。

佛智絕不能以他人之力能夠得到,須自己去用功,雖有佛陀的指引,然而自己沒有精進的話,即不能得到的,悟就是要人自己了悟,不要依靠他人,養成近于佛地到達佛的境界之謂。

  【入佛知見】。

道就是到達佛地,昇堂入室之意,使眾生由凡夫地進入佛地。

當然要經過許多的修養,打破許多的挫折始有可能,也就是積諸菩薩應行應做之事後,令他直入佛陀的光明室去!   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 ,出現於世   舍利弗!以上就是諸佛世尊為了一大事因緣之故,降生出現于世間之目的啊!   佛陀出世之本懷為一大事因緣,一大事因緣是如上所說之「開示悟入」,開示悟入就是欲使眾生成佛作祖之意。

使眾生不免去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

開就是啟開一間光明大廈,給眾生知道有這麼好的地方,示就是帶他到光明大廈之門戶來,給眾生看見裡面光明之模樣,悟就是教他不要怕,要努力于光明的生活習慣,入即引他入室,使他真正得到光明安樂的生活之道,佛陀說明出世的目的後,再加重語氣,使大家真正明瞭佛陀降世之本懷。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   佛陀告訴舍利弗說:諸佛諸如來唯有教化菩薩!   菩薩為成佛之路徑,沒有菩薩即沒有佛陀。

釋尊在這裡說他降生之目的不是為了教化聲聞、緣覺等而來,他之降世乃為了教化菩薩成為佛陀而來者。

經裡說的雖然是諸佛如來降世本懷,惟釋尊和諸佛如來都是一樣,故定是釋尊之本意。

佛陀指出聲聞、緣覺等不是佛陀的弟子,真正的佛子為菩薩,菩薩以外的行,絕不能稱為佛教徒之行,不是佛教徒!這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先是說聲聞等行是佛徒之行,這裡卻指斥不是佛行,佛陀不是教化聲聞等人者,佛陀是為了教化菩薩才來世間降生者。

法華經被稱為經王者就是這一點,因為聲聞緣覺等行純為了悟無常,度化自己,不被世間的一切所囚,解脫了世間的一切纏縛而已,這種心理容易會走入自我為是,自我為大的。

佛陀之教化雖然論及聲聞等行,可是這並不是佛陀降世之原意,佛陀降世之目的乃叫人自度同時還要度脫他人,共同將這世界化為清淨的國土,不只不被金錢、地位、田園、妻子之囿,還要勸化他人走入佛陀之大覺之路,所謂「大乘」就是這個意思。

以絕大之車輪載人至于涅槃境地,不只自度,還要幫助別人了脫,也就是菩薩所行之道。

菩薩所行之道才是佛子應行之道,如果不履行菩薩道的人,絕不能算為是佛子者。

佛陀說我降生的目的唯有一個,那就是養成菩薩行者,菩薩行以外不是我之教啊!   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所有的教化,常為一個事,唯有用佛之知見啟示眾生,俾眾生了悟而已。

  諸有所作就是說種種教之意,佛陀說種種教,為濟度眾生而勞働,其所作所働,歸根結源就是為一事而已。

一事就是將一切眾生導入于佛乘,令眾生皆成為佛陀!以佛陀的知見啟示眾生,以佛陀之知見令眾生了悟,佛陀之行惟有這一條而已,絕沒有其他的行可修的了。

我們在這裡應注意者就是所謂大乘、小乘之說,雖阿含經也不單說自度自悟就可以的,阿含經被貶為小乘之經典是大家都知道的,可是阿含經裡面所說的話,是否真的體會到?阿含經裡面明明說的是:依靠自己慎重所修之行,這樣就會自然的感化一切眾生,周圍之境遇如何,要看你自己所修的行而定。

因此我們知道佛陀所說的經典,絕沒有一部所謂小乘的經典。

然而阿含經為甚麼會被人視為小乘經典呢?大概裡面所說的慎重自己之行比較其他的經典多的緣故。

自慎其行即會感化他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不信請看六度裡面之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就會明瞭,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不都是為了自己而修的行麼?為甚麼這四度也被列為菩薩行裡面呢?這是說:因為自度即會度人之故,那麼,阿含經裡面所說的自慎其行,不也是自度而會度人麼?不要說阿羅漢果也是大乘,就是道德深遠的高僧連初果都未得到的,也會令人起敬而受感化,其度人之力定是很大的!總之,佛陀所作所為之行均欲使眾生成就佛陀之行哩!   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舍利弗!如來只為了一佛乘之緣故,為眾生演說佛法。

佛法是沒有其他之乘的,沒有二乘或者三乘的!   一乘之教是佛陀出世欲說之教,佛陀本身為一佛陀,佛陀所說的理是一,所受的對象當然也是一種,所行的事也是一,所施的教當然也是一種而已。

此一乘之教就是圓頓之教,是佛陀之自內證,是成佛作祖之教,以佛心為己心,以佛的態度為自己的態度,以度人成佛為己任之教。

雖然教有種種,可是這些多種類的教,並不是佛陀之本意,是欲使眾生成佛作祖之緣故,不是真的有了多種之教,如認如來為了許多的教而來的話,那就是錯誤之見解啊!佛陀四十餘年之說法都是為使眾生成為佛陀之故,絕沒有教人學其他之教啊!因為真正的法絕沒有其餘的乘,是沒有二乘或三乘的。

由外表之形相來看,好像有了其他之二乘、三乘,可是從真理來說,絕沒有這種現象!   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舍利弗!一切十方世界裡的諸佛所說之法,亦是和我所說的一樣啊!   一切十方即佛剎很多,世界淨穢差別當然是無盡,惟佛法即共通的,任你怎麼多的世界,怎麼多的佛陀所說的法完全是一種而已。

不惟此娑婆世界,就是所有十方的世界裡,那廣大無邊的世界裡,如有算不盡之數量的佛陀降世,其所說之教,即和我所說的教並不二致,是千真萬確,同是一種而已,絕沒有所謂二種或三種,因諸佛之教都是同樣之故啊!   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從前的諸佛,所用的很多之方便,引證種種的實例,舉出許多的譬諭,以及巧妙的言辭,為了眾生而演說的諸法,都是為使眾生入于一佛乘之故,諸眾生跟佛陀聽聞佛法後,大家都會究竟徹底的得了佛陀具有之一切種智!   釋尊在這裡列三世諸佛所說的共通之點,所謂佛佛道同,其降世的目的都欲引眾生入于佛道成為佛陀,雖然最初都以種種的方便法教化眾生,舉出很多的實例以便度化眾生,拿種種的譬喻來說明真理,以及用許多巧妙之言語講解萬法,皆為眾生歸于一佛乘,俾眾生和佛陀同樣的達到佛陀之境地的緣故,除此以外,佛陀即並沒有用意!怎樣多的佛陀降世所說的法都是一樣,絕對的真理是沒有二種或三種的,其歸結處都是一個!過去的諸佛所開的種種方便等教,皆為了顯出真實之教而設的,是欲顯實而開權,可說是「為實開權」!   一切種智于前面已述過,這是知道一切物之根本以及其一一之程度,無論有情無情都包括在內之佛陀的智慧。

世間、出世間之根本道理,以及其裡面之千差萬別的種種相,所有眾生之心理境地--如菩薩是甚麼?他在想甚麼?在做甚麼?其智慧的程度怎樣?應如何教化他等事是。

不但菩薩,就是聲聞、緣覺、天龍八部,人、非人,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眾生的一一事都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這就是一切種智。

一切智雖然也是佛陀的智慧,惟一切智所指的是:究盡一切真實之相的智慧,是知道宇宙人生之根本道理,一切種智即將其細節也舉出來,這目的在于引導佛陀以下之諸類眾生!因所有眾生的一一性與相知道後即會起憐愍而想拔度他們。

這裡說過去諸佛陀降生說法都為度眾生成就佛智,諸位眾生跟從諸佛聞法後去用功的話,即能究竟徹底的得到佛陀之一切種智而成為佛陀!   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將來的諸佛,當會出現于此世間,也會用很多的方便,引證種種的實例,舉出許多的譬喻,以及巧妙的言辭,為了眾生而演說的諸法都是為使眾生入于一佛乘之故,諸眾生跟佛陀聽聞佛法後,精進不懈,終會究竟徹底的得了佛陀具有之一切種智!   這段文除了未來之世代和前段不同之外,其餘的都是同出一轍。

這裡所要舉出的為未來世之佛陀如果降生在此世界時,其心理和過去世之諸佛之心理是一樣,也會以無量無數之方便法教化眾生,舉出種種之實例,以便度化眾生,拿種種之譬喻來說明真理,以及用許多巧妙之言語講解萬法,這此事皆為眾生歸于一佛乘,俾眾生和佛陀同樣的達到佛陀之境地的緣故,除此以外,佛陀即並沒有用意!怎樣多的佛陀降世所說的法都是一樣,絕對的真理是沒有二種的,眾生跟佛陀聽聞佛法後,精進不懈,終會究竟徹底的得了佛陀具有之一切種智!   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數之百千萬億位佛陀的國土裡,所有的佛陀世尊,饒益眾生,令眾生安樂者很多,這些諸位佛陀也用無量無數之方便,引證種種的實例,許多的譬喻,以及巧妙的言辭,為了眾生而演說的諸法都是為使眾生入于一佛乘之故。

諸眾生跟佛陀聽聞佛法後,大家都會究竟徹底的得了佛陀具有之一切種智!   現在的諸佛也和過去世的諸佛,以及未來世之諸佛一樣,他們都以種種的方法饒益眾生,使眾生得到真正的安樂,真正的安樂就是涅槃,涅槃雖然不是容易可以成就,可是聽聞佛法,淨思佛理,研修用功,即會慢慢的增加利益,所有的煩惱,所有的苦惱都會脫除而達到心平識安,到時不是涅槃是甚麼?   不惟釋尊現在出現于此娑婆世界為諸眾生說法而已,就是在于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陀廣大的國土裡,也有種種之佛陀為諸眾生說法,這證明現在諸佛和過去、未來諸佛之心理都是一樣,也會以無量無數之方便法教化眾生,舉出種種之實例,以便度化眾生,拿種種之譬喻來說明真理,以及用許多巧妙之言語講解萬法,這些事皆為眾生歸于一佛乘,俾眾生和佛陀同樣的達到佛陀之境地的緣故,除此以外佛陀即並沒有用意!怎樣多的佛陀在世所說之法都是一樣,絕對的真理是沒有二種的,眾生跟佛陀聽聞佛法後,精進不懈,終會究竟徹底的得了佛陀具有之一切種智!   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   舍利弗!所有的佛陀惟有教化菩薩而已,他們為的是:欲將佛陀之知見提示眾生之緣故,欲將佛陀之知見給眾生了悟之緣故,欲使眾生證入佛陀之知見之道的緣故!   菩薩道于前面已于述過。

菩薩道須行六度萬行,其中六度最為有聯貫的性質。

欲「布施」而賜恩惠于人時,如果心地不純粹的話,這種善事有時恐會變為惡化,故欲堅固布施者,須將心地修好,欲修好心地便要「持戒」。

欲持戒時如如果不能忍受一切的話,即不能成就,因自己好,對方不一定都好,遇著惡人咀罵等時會起瞋怒的,故欲持守戒律須修「忍辱」。

忍辱行欲修好須先「精進」始不會有誤,因忍辱者度量廣,宥祐心大,自然的甚麼都好,怎樣也可以,對人甚麼都好是對的,可是對自己怎樣也可以時,恐會變為馬虎而不一定會用功,故須先修精進之行。

惟精進過于勇猛時,恐會盲目而動,故須打座學禪以防心意散亂,這是所謂的「禪定」。

不過只顧靜心而不知觀相時,即不能認清事理的真實之相,因之,要努力于發現體察宇宙真實之相的性,是為「智慧」。

有智慧即心會善,不只知道宇宙之實相,也會知道人生之苦痛等事,是時會起慈悲救度之念,此救度之念又是「佈施」,由之而「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就是這樣的連環不絕!   菩薩道除修六度外,所謂「萬行」就是以「善」為中心,有了善心即一切可以迎刃而解,遇事均會積極去修,而達成萬行之德。

裡面最重要的為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願救度一切眾生,願除一切煩惱,願學一切佛理,願登佛陀之境地。

四大願就是總願,如阿彌陀佛、藥師如來等願即為別願,是以廣大無邊之智慧與慈悲而立他特別要向之救度方法去做的意思。

所有的佛陀惟教化菩薩入于佛道之意就在于此。

因菩薩可以成佛作祖,究竟成就佛陀之一切種智!   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

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   舍利弗!我現在所說的教,所要做的事,也是和諸佛所說所做的一模一樣!我曉得所有的眾生有了種種的欲念,內心奧裡存有的執著,我乃基于眾生本有之佛性,舉出種種之實例,以便度化他們,拿種種之譬諭來說明真理,用許多巧妙之言語講解萬法,以種種之方便力教化他們!   眾生的欲念各人有所不同,有的好名,有的好財,有的好食,有的好色,有的好睡,有的卻將此財色名食睡五欲統括而盡,有的好其中之幾個。

佛陀知道眾生之種種欲念,那一位眾生的欲念是甚麼?那一類眾生的欲念又是怎樣?都徹底明瞭。

不但如此,就是眾生欲念之根底也瞭若指掌,譬喻說:有的人看錢如草履,可是內心奧裡卻脫不了金錢之欲念,對于名、色、食、睡等來說,也是一樣的。

對于喜怒哀懼愛惡欲等七情之問題更加明顯的只裝外表之潔白,內心奧裡還是脫不離了這些情感欲念之問題,這就是過去所種之「習氣」在作祟,也就是「深心所著」之意。

表面上之執著容易修好,可是內心奧裡的執著是很難脫除者。

佛陀知此,教人將心內深處之執著驅除,把本有之佛性顯現,才能有所成就。

「隨其本性」就是從眾生本有之佛性而學佛陀之教訓,也就是將迷惑執著之心消滅,把眾生具有之佛性拿出來之意。

佛陀基於此,而施以種種之實例,種種之譬諭,種種言辭,種種巧妙之方便力,教化眾生,令眾生發揮本有之佛性,成就佛陀!   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舍利弗!如上所說的,皆是為了眾生能夠得到一佛乘的緣故,令眾生得到佛陀之一切種智之故啊!   這段文就是正正顯實之文,是佛陀四十餘年以來所說所教之總結。

佛陀出世教化眾生,其目的不是在于拯救眾生脫離苦海,求得各人之安心而已,其真正的目的就是在于教化眾生成就佛陀!不論所說的內容為如何,皆欲使眾生皈走一條佛陀之大道,一佛乘就是皆成佛陀之教,一切種智就是能夠普照一切眾生之境界,能夠濟度一切眾生之力量。

令眾生走佛陀之路,成佛陀之智,就是釋尊降誕之目的,欲達成此種目的,釋迦世尊方說種種之教。

因此,種種之教,皆為此一佛乘一切種智而設的,並不是佛陀出世要說一切教,是叫人同成佛陀共濟眾生方是佛陀之本意!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   舍利弗!十方所有的世界當中,尚且沒有二乘之教,何況有三種之教呢?   十方就是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方世界就是說明所有的世界,不只我們這個世界,就是無論甚麼世界,何種天地都包括在內之謂。

十方世界裡最好的教只有一種,絕沒有二種以上,所謂第一只有一個,如有二個的話,即不能算為第一的了。

這裡要闡明的不惟釋尊一代之教化之目的,其最大的目的還是無論甚麼教,甚麼道,其所皈之處都是一個,絕沒有二種或三種,恆古以至未來都是同樣的只有一種不變之道!這樣解釋,即此種最奧妙的佛陀之道的價值方能顯得出,其尊貴之處始能揚得明。

  凡夫雖有從淺近的方面了悟道理,或由深遠的方面了悟道理,但皈結之處同是一樣,因此必須努力至于成佛,如不成佛誓不休止,這就是所謂的大乘之教,詳細來說,不勝枚舉,其主眼定是在于皈佛,也是捨棄個己之心,和眾生同甘共苦,一點私心也沒有,自己的心已屬眾人之心,融通所有的隔離,是時即惟有一條佛陀大道!眾人所走之大道!此大道已不是從前所說的聲聞、緣覺、菩薩等三種道理,三種道理已變成為一種道理,是大乘之道,是成佛之道,故須發大願--不成佛不止。

  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   舍利弗!諸佛降生于五種濁的惡世裡,五濁就是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   「劫」是劫波的簡寫,譯為長時,有芥子劫、磐石劫、人壽劫等,又有成、住、壞、空等多類的劫。

因劫數是長的,時間是久的,每一事物之成就須經成住壞空之演變,每一眾生之心都是生住異滅的流動。

劫數一久,即弊害叢生,譬喻說,刀兵、疾疫、飢饉等災都在久長的劫數內漩轉不止,是劫末時眾生的生活愈來愈感迫緊,世間的一切愈來愈複雜而告急,人類的心理愈來愈多忙而迫切,因之而會做出一切的惡業來。

  「煩惱」是由複雜的心裡兌現出來的,所謂百八煩惱,八萬四千煩惱是也。

人之心總是迷惑了一切,其首腦在于貪欲、瞋恨、愚痴、憍慢、疑惑,這種煩惱會構造出害人害世之事來,這完全是由于自私心在作祟,以個己為中心而看眼前之利害損得之故!   「眾生」是多的,其類是異的,境遇、身分、心理都不能有所一致,不同樣的眾生聚在一起,莫怪這是一個濁惡的世間!尤其是世代到了末世時,眾生的惡逆愈來愈盛,對于父母師長不存孝敬之心,對于親朋戚友不存信義之念,不畏惡業之果報,不修不淨之身心,這些都由眾生不同之天性而起攬陰為人的濁惡!   「見」就是見解,也就是各人的人生觀、世界觀、自然觀有所不同而起的一種不正當的見解。

身見、邊見、邪見、戒取見、見取見就是所謂的見濁。

社會愈複雜即各人的工作愈頻繁,各人的見解愈來愈不同,只唱自己的見解,沒有餘裕的時間可以兼察他人,衝突因之而起,業障由之而生。

  「命」者剎那生滅,催年促壽之謂。

過一日即減少在世之時間為一天,一年即減一年,何況人的壽命並不都是長的。

在這短短幾十年當中能夠做些甚麼?尤其是年輕時代容易空過,年輕人以為壽命還長的,慢慢來還來得及,趁青春時代不大大的快樂,等到何時方能快樂?因之而將寶貴的時間白費的多。

有的預定壽命行事,以為到幾歲時即能成功甚麼,至何年時即能成就何種程度,焉知在人生的過程中變化迅速的事多的是。

還有一種人以為短短幾十年的人生有甚麼事可以成就,因之而心灰意冷廢棄一切,不務正業而過一生,殊不知佛陀已提醒我們--人身雖短短的幾十年,可是人心是永恆的,死不過是換一個軀殼而已。

從知道這事情起應該要好好的愛惜自己!所謂命濁指的是誤認人生的壽命為短暫而致種種之煩累!   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像以上所說的,舍利弗!世代至于末劫而濁亂的時候,眾生的迷垢愈來愈重,慳貪嫉妒之心愈來愈多,致做成種種不善根之故,諸佛乃以方便之妙力,在於一條佛道當中,分別的說為三條!   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增盛而聚集之時是為劫濁亂時。

此時世間愈來愈複雜而混亂,眾生的業垢愈來愈重(眾生濁)慳吝貪欲嫉妒之心充滿,積諸惡的習慣而成為種種不善之根,因此而造成世間有害的結果來。

像此種世間所住的眾生,焉能施以佛陀真實之教?欲打破眾生卑劣之心,欲解除眾生大家之執,佛陀終于選擇了聲聞、緣覺、菩薩之三種教以教化眾生,指引眾生,由淺入深,從低上高,看世間實際狀態而說教,這是出于不得已的事,是欲使眾生成就佛陀之智慧而假設的一種方便教!   貪欲重的人必定是慳吝的人,因貪是不捨而愛惜之意,這個東西也惜而捨不得,那個東也惜而不能棄,終因而變成一位慳吝的人,這種心裡會動的原因就是執著煩惱心重,永不能解脫。

也因慳貪煩惱執著心重之故而會生起嫉妒之心,嫉視人家得位得勢,妒恨人家之賢能富貴,以為人家比自己的甚麼都好,是見解不一致使然,自己的見解均向惡的方向著眼,其習慣愈來愈壞,變成一種不能脫離之惡習氣(煩惱濁、見濁),做成對于社會人群之惡果來,這就是成就不善之根本(命濁)!人群都因被眼前之事所囚,所持的是卑劣之心,如果從初就講說佛道,那是徒勞唇舌而已,雖有心將人引入佛道也未能得逞其願,故須將佛道分別為聲聞、緣覺、菩薩之道,由低上高,從淺入深,以方便之教慢慢的引人入于佛道,也是出于不得已的事。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   舍利弗!假使我的弟子當中,有人自己說他是阿羅漢,是辟支佛,不知道諸佛諸如來只為教化菩薩之事的話,此種人不是我的弟子,也不是阿羅漢,不是辟支佛!   阿羅漢是聽佛說法而悟世間之無常,因之而不會被世間之美醜、好壞等事所囚,得到自由自在之聲聞。

辟支佛即一方面聽佛說法,另方面觀看日常所遇之境而悟到世間之無常,因而不被一切所迷之緣覺。

佛陀說阿羅漢、辟支佛不是他的弟子,因他們只知自我陶醉,以為自己已超三界之外,永不再來世間受六道之輪迴,滿足自己所證之果而不求上進,不知佛陀降世之目標在于教化菩薩成為佛陀,這樣即與佛陀之意大為背馳而行,莫怪佛陀說此種人不是佛之弟子!   世人被外境所縛未能了脫,不管是看的,聽的,嗅的,舐的,觸的,想到的都有好壞之感,好的即孳孳不放而追求,以為這是快樂之事,殊不知這些外來之物,是未能談到甚麼真的快樂不快樂的,一時可能有快感,可是常看常聽即怎麼好的也不能使你真的起了快感者。

為甚麼?因為這是外面之物,不是真正自己之物之故。

美麗之景偶爾一看是好的,如果一樣的東西常看時,即會生厭,雖是美食也不能食到過飽,過飽時即會生嫌,冷時即想起暖處,可是在暖處住久時會覺得暑熱,又想涼爽的地方,當你在涼爽的地方停留多時又會覺得過冷,無論是硬輭、鬧靜等住處都一樣的未能常久令你有個真正的快感的,其關鍵在于是否真正自己之物?雖是自己之物如肉體、精神也不能真的感到滿意的,因未能調御它之故,真正自己之物是已調御完善時才能談到,自己調伏自己,更進一步可以和符眾人時,也就是真正實行救度眾生時,才會有個永恆的快樂!不到這時絕未能談到真正快樂者,因你自己快樂,人家在苦,惟有不是佛教徒才能看人家之苦而不救,真正佛教徒是救己救人之人!這裡佛陀已確的說:如果只為自己之幸福著想的人,即不是佛教徒,不是成四果的聲聞,也不是緣覺之辟支佛!這樣看來,佛教徒應努力救人救世之大事,共同把五濁世界改為清淨的寂光土方是!   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

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   舍利弗!其次這些比丘、比丘尼,自己說自己已經得到阿羅漢果的聖者,此身已經是最後的身,不免再來世間受諸苦惱,已經是究竟徹底之滅盡者,因之而不願意再求佛陀之正偏知。

你應曉得,這種人都是未得謂得,不知謂知之增上慢人哩!為甚麼?其答案是很簡單的:如果一位比丘實實在在的得到阿羅漢果,而不信應求佛陀之智慧者,絕對沒有這道理啊!   佛陀說二乘之法,本為暫令息除五濁眾生的業障,才權說見思二惑斷盡名為阿羅漢,不是阿羅漢為佛教最徹底圓滿之行者。

不受三界後有當然是最後之身,可是依大乘學說來說,阿羅漢還有變易生死,變易生死就是轉變改易,因移果易之細妙的生死,是脫離三界內之生死的聖者所受之界外生死,故未能說為真正最後之身,阿羅漢雖已出同居土分段生死之苦輪而得涅槃,惟這個涅槃好像是一種化城而已,絕未能說為是最究竟徹底之涅槃啊!何況阿羅漢還有無明的別惑,故須精進,以期成佛才是。

  佛陀說法是為眾生之利益,其利益乃做的很徹底,最徹底的人會成佛,成佛須從菩薩道學起,菩薩道就是自度度人,自救救人,如果成阿羅漢的人,不知有菩薩道,不知有佛道,聽後亦不知努力,以期達成佛道的話,就像登門而不入室,不知個中奧裡之一切,是掛一個名曰登門入室而已。

這種人叫做增上慢的人,是不知為知,未得為得者。

真正除棄煩惱,不被世間之名聞利養所惑,不被地位權勢所迷的人,絕對會進一步去尋求濟度眾生之大法,也自然的會發心學起所謂大乘之法,因大乘之法是為世為人之法,成阿羅漢果的人自心清淨,一定會拿出這種清淨之法去改造世人,創造清淨之世界,絕不會有個聖者,故步自封,不管他人,不努力于人群之福利者。

  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

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

若遇餘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   除了佛陀滅度離世後,現在沒有佛陀在世者例外。

為甚麼佛陀滅後,法華經還住世而人不信,其緣故為何?因佛陀滅度後,像這等經,有人能夠領受持守,能夠了解其意義者,這種人非常的難得找到,如果逢著其他的佛陀時,即此種法便能得以解決的了。

  未證阿羅漢的人方會不信法華經所說之理,不信法華經裡所說的菩薩道,不再志求菩提道的人,是增上慢的人,而不是證到阿羅漢果的人。

真正證阿羅漢果的人而不信法華經裡面所說的話,絕沒有這道理!可是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說:一切阿羅漢是否必須志求無上菩提之事。

首二句就是說:除了佛陀離世入滅後,其間中斷,現前又沒有佛陀住世,于此期間證阿羅漢果的人,一時稟權說證羅漢,故未必即能志求菩提者有之。

  第三句起是假若有人問說:佛陀雖然滅度,但此法華經仍應住世,為甚麼不信?這裡的回答是:所以的緣故者何?因為佛滅後,法華經雖還住世,而領受持守此法華經,讀誦此法華經,了解此法華經之意義的人,是非常難得之事。

不能遇著這種人,那能自己可以了解而信受奉行呢?   最後三句是解答另一種疑問而說的。

其疑問是:若佛滅後,諸阿羅漢,不遇此經,不遇受持讀誦解義之人,則當永久入小涅槃與否?其回答就是:此人雖然作滅度之想,而入于涅槃,但會生在方便有餘國土裡,仍然得遇佛陀為之說此大法,因之而能夠決了化城非實之事,是時定會志求無上菩提,絕對不會永入小涅槃之理哩!   雖然如此,但這裡還應注意的點多的是。

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是否有這個時期?佛雖滅度,但佛陀之教卻永不消滅而存在的,像釋尊離世而佛教之經典還在世間,而且佛陀之種種遺教在無形中已編入眾人之風俗習慣裡,永不消滅!   佛滅後,如是經典,可能一時未能看到,如迦葉佛離世後,釋尊未降誕前,是一個中斷的時期,惟我們要特別注意者:不是寫在經文裡面的經才是經,是裡面的意義才是真正的經,因此,我們知道雖無佛陀降世,或降世而離世太久,致沒有經文存在時也同樣的有了佛教之存在,只是要了解說明宇宙萬有之真相的佛教教理不是易事,也是法華經裡面所講的:受持、讀誦、解其義者,是人難得。

難得者不容易遇著之意,不是絕對沒有之意。

致人人要入而無門,要修而不得其領,宇宙人生之真相雖存而沒人會理會。

這裡的提示是教人存有其心,必遂其志,雖難而肯做的話,終會達成,並教人如知曉後,須弘及他人,使人人有努力向上之機會,這樣,即遇甚麼險惡之世也會化險為夷!若遇餘佛,便得決了,是說他佛、此佛其教無二,無論那位佛陀都同樣的教人要學菩薩之道,要志求成佛為止!   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

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餘乘,唯一佛乘   舍利弗!你們應該專心學佛而信之、解之,同時要領受持守佛語,所有的佛陀,所說的話絕沒有虛妄的,是說沒有其他之乘,唯有一佛乘而已。

  這裡佛陀教舍利弗以及在座的眾人,要一心信解。

是教人要專心一意的學佛之教,不可將心轉向到無關緊要之處,既想了脫生死,應沒有二心,如有二心即心已散,未能算為學佛,學佛人最怕的是心不虔,意不誠,想東又想西,翻來又復去,這樣,即心將不知所皈,意將沒有依處,永遠輕浮而不定,自然的談不到甚麼信的問題,了甚麼解之事,研究佛教須信解並行,信佛之語,解佛之義,進而受持佛陀之教訓。

受持就是屬于實行的問題,學佛人為的是脫離凡迷,至于佛陀之境界,不是信佛以求名聞,以信佛的名義,騙人之信任,以求錢財地位者。

欲遂到達佛地須信解後躬履實踐,慈悲為懷,以佛行為己行,以佛事為己事,這樣方算為佛子哩!   無論那位佛陀所說的話,都是實在的,絕沒有虛妄之語者,因為佛陀之所以為佛陀就是「言無虛妄」,絕對不會誑惑人心。

佛陀是欲解除眾生之迷惑者,那有欲解除人家之迷惑的人,還以虛妄之語來迷惑于人呢?佛陀所說的話,都是誠實的話,雖然有時談說方便,那也是為了引人入于真實之教而說的,況且方便是為人,不像虛妄之語只為自己!方便是為大眾之利益著想,是欲吐露真實之道而說,方便可說和真實同一條路,而虛妄即為了自己之利益,不顧他人之損失的一種誑迷人家之語!佛陀為甚麼在這裡說他沒有虛妄之語呢?因佛陀欲止眾人之疑謗,教人信任佛陀。

佛陀在此又說沒有餘乘,是說教雖有高低深淺之別,惟其所皈之處完全是一樣,是一佛乘而已,是欲使人和佛陀同入一個境地才說了教,其他並沒有甚麼企圖。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優婆塞我慢,優婆夷不信   此時釋迦世尊欲重新宣講這種意義,而說了以下之偈說:比丘、比丘尼當中有一種人懷著增上慢的心,優婆塞、優婆夷當中亦有了我慢和不相信的人。

  此偈不惟是重頌之偈而已,有好多未曾提起之事亦記載在裡面的。

當然偈者頌也,應是重新宣說之意,但這裡不只是翻復重說,是含有孤起之意在,因之,此偈乃古來為人所重視的偈之一。

增上慢是不知謂知,未得謂得之人,我慢是矜高誇耀,惟我是尊之人,不信即智淺,疑心帶重之人,不管是增上慢、我慢或不信,四眾弟子通通有之,不能限于那部類者,惟出家二眾大部份是修道為主,修道即有所得,只是所得的果不一定都究竟,謬認為聖果者多,可說常起增上慢者眾!在家人多係矜誇自己之財富、地位或能力,因之時起貢高我慢之心,女眾即疑心帶重,智識淺而不信真理,故可說其短處都配合的適宜,不過我們要曉得,偈以五字而綴成一句,故不能以為端的是這樣,是限于字數不得已之舉,不是惟有出家才會起增上慢,在家會起我慢,女眾會起不信而已,就是出家、在家、男女都容易會犯著增上慢、我慢、不信的!   不信雖然也從自我心強而起者,可是真正的不信即由知道事物太狹之故,知道的範圍小即會起疑心而未能深信,自己所想的不是這樣時,就會以為沒有這個道理,自己不信也罷,還要反駁人家,將別人也想拖入。

尤其是像佛教的廣博而無邊際的教理,善根淺薄的人即以為絕未能作得到,而作罷論,自己做不到猶可,還要教人不要信這種教理,令人起了疑惑,不信可說是一種罪過!有的人總是不肯太勞苦者,一聽人家不信之言論,即時附和而不敢上進,阻礙道心莫過于是,這不是不信的罪過是甚麼?   如是四眾等,其數有五千,不自見其過,於戒有缺漏,護惜其瑕疵   像這種增上慢、我慢、不信的四眾弟子之名額有了五千位之多。

他們看不到自己之過失,因此,對于戒律定是缺漏不全的,都是怕自己的缺點被人發現,而護惜其瑕疵者。

  這段偈是釋尊欲重新開始說教時,在座的聽眾有了五千人不敢再聽下去,而退座離席他往之文。

離座的五千位都是不能內省者,是無慚之人,無慚之人即不能自見其過失,自己有了過失定要掩護,惟誇其德,不知羞恥者。

這種人對于佛陀之訓誡當然有了欠缺而不圓滿者。

凡夫總是避善順惡者多,善如上山之水,惡即像水往下流,要水往下直流是簡單事,若要流水上流時,須將激水始有可能,也就是說:做惡容易,作善即須下功夫。

梵網經嚴格的訓誡眾生不可「怖勝順劣」,聽著善道(勝)即恐懼,怕的是自己學不來,其實不是學不來,是不肯吃苦的心理在作祟!劣者惡也,大部份的人都以為自己的能力有限,都係中途退縮,中止而不進就是落伍者,是順惡的方面而走的意思。

這種人不只自己的一生變成沒有意義而已,且會誘惑人家,阻止人家之進步,是佛陀懇切的警誡之一!   瑕疵就是不完全的玉,寶玉有了瑕疵,即其價值不能叫高,人有缺德,就不能算為真善美,人總是庇護自己的缺點者,自己有了毛病即隱藏不敢吐露,有了錯誤即怕人知見,好像在黑暗中生活習慣的人,卻畏太陽,不敢面向光明處邁進,是不知治癒瑕疵之方法,因護惜其瑕疵,恐人發覺其缺點,這也是由于缺乏「定道」之故,才會從內心起了惡覺,好像玉裡含疵,沒有律儀的緣故,外動身口之業,似玉露疵一樣,覆藏他的罪業而自安,不知發露懺悔而求精進。

  是小智已出,眾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斯人鮮福德,不堪受是法。

此眾無枝葉,唯有諸貞實   這些只具有小智的人已經出去了,他們可說是眾人中間如白米之糟糠一樣的人,是佛陀之威德的緣故才離開而去的,他們的福德很少,不能堪受此種法!現在于此會場裡所剩的眾人已經沒有枝葉零碎的人了,惟有真正實在如根幹之人哩!   小智的人總是妄計有漏為無漏者,有世間之小智,而沒有出世間之大智可言,是小中之小,故說小智。

糟糠是米中沒用之物,雖亦有他用,但未能大用,對于真理來說,是多餘之物。

佛陀的威德是非常的優勝者,他們的素質未能接納得起佛陀良好的教訓,故而離開會場到了場外去。

這些人也因尠有福德,才不能堪以接受菩薩之法者,是修行用功的努力不夠,致未能修到大的福德。

佛陀本擬講說菩薩之法,令人積諸功德,以期成佛作祖,惟他們沒有實行菩薩道之能力,致未講先走,而離開會場。

  現在所剩的眾人,已經沒有趣向于小果的枝葉之人了,這裡的人都是真正求成佛道之真實行者!離開會場的人是不得已的事,已出去者沒有辦法,只有暫時擱置,候他在另個方面苦惱憂悶未能了脫時,再施以真實之道,令他解脫未之為晚。

釋尊的一切作風都以慈悲為懷,他之捨棄這類之人並不是不關照他們之意,是知道他們有反省的一天,有機會可以重新學起者!釋尊曉得剩餘的眾生都是大器人物,有真實心求道者,抱著一顆虔誠的心者,故想對他們說自己出世之本懷,傳教之目標,好使一個個成為佛陀!枝葉不是好器,不能任用,真實即為忠誠像根幹之有大器用之物,釋尊已將枝葉揀去,在會的都是真實之人,好說實話,不煩再有人會疑惑的了。

  舍利弗善聽!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而為眾生說   舍利弗!你要好好的聽,諸佛所得的法,是以無量的方便之力,為了眾生而說!   釋尊要舍利弗不要分散精神,要專心一意的聽法,善聽也就是要聽清楚之意。

釋尊要敎所有的佛陀用功修行,親自覺悟而所得之法,用方便之力為了眾生而說。

為甚麼到這時還要以方便之力而說?因真實之法,是不能以言語說得出來的,如一說出來便是方便之權法,而不是真實之法,真實之法須躬履親踐,自己體悟才能知道的,自古以來絕沒有人能夠將真實之理會說得出來者,雖是佛陀也無可奈何,只能遇機便逗,沒有一定之教,唯佛與佛始能知道。

以世人所用之言語,所使用之文字,焉能將佛陀之自內證講說得出來?文字、言語有一定的界限,雖然可以分為真實之教和方便之教,可是一旦寫出來或講出來的話,即已經不是真實之教,而是方便之教哩!佛陀所闡揚出來之法,你說已經了解,其實這了解並不是所謂的覺悟,欲覺悟者須將所了解的法,依之而行,賴之以尋,以自己之心捉住真理之外,並沒有別種的法!總之,所謂教,所謂法,如以文字、言語寫得出,講的來者,均不能算為是真實之法,而是一種方便之法而已。

  釋尊雖然叫舍利弗好好的聽,可是卻說他所要講的乃是一種方便之力之法而已。

假使佛陀在此端的說出真實之法,也未能算為是真實之法,是第二諦,而不是真理!雖然可以由淺入深,講到最妙之處,惟以吾人之意識所知者,亦是一種方便之教,真實之教還是讓佛與佛始能明瞭!莫怪佛陀叫舍利弗要善聽,而說出來的話,卻依然是諸佛方便之力,為眾生說法,好像雷響而不下雨,令人有了失望之感,惟佛陀所說的話,既沒有虛妄,即真的老老實實之處,令人可親!吾人當吟味此經所說之妙,依之而思,依之而修,以期真正知道佛陀真實之教!   眾生心所念,種種所行道,若干諸欲性,先世善惡業 ,佛悉知是已,以諸緣譬喻,言辭方便力,令一切歡喜   眾生的心起了動念,而造出種種之行動來,於是種種的欲望俱發,宿世以來成為不可磨滅的善惡之業,這些事情,佛陀沒不知曉,因之而以種種的因緣(事實)、譬諭、言辭、方便力等,使一切眾生能夠解脫而得歡喜。

  眾生心是煩多惱大,「所念」即是希望,也是欲念,這欲念無時無刻在作祟,積久而成為習氣,習氣成性為種子,行種種之道,也就是每日實際所行之事,種種行動之發源--欲望,以及三世所種之種種善惡之業,這些眾生之所以為眾生之一切的一切,佛陀都已知道的很清楚。

眾生所造之業有了千差萬別,尤其是累世以來所積之善惡恩怨,實在太多太複雜,不是恩就是怨,不是善就是惡,善惡恩怨又有大小深淺等等分別,做業又做業,結縛又結縛的不能計算其正確的數字來,欲解除這些結縛,並非舉一個因緣,一個譬諭,用一個言辭,使一個方便之力就能夠解決的。

因之,佛陀乃以種種的因緣、種種的譬諭、種種的言辭、種種的方便之力,隨宜說法,令一切眾生歡喜樂聞!眾生歡喜樂意聽聞,即能滅除惡業,必生善業而至入理,終會了悟而解脫!   或說修多羅,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說於因緣 ,譬喻並祇夜,優波提舍經   佛陀有時講說修多羅(契經)、伽陀(孤起頌、偈)、以及本事(伊帝目多),有時演說本生(闍多伽)、未曾有(阿浮達磨),亦說因緣(尼陀那),又說譬諭(阿波陀那),並講祇夜(重頌、偈),同時也以優婆提舍(論議)而為眾生解決一切的問題。

  眾生的欲念之花樣多,佛陀之教門也隨之而多起來。

這裡所訓示的就是一般所說的「十二部經」裡面之九部,不管大乘或小乘的經典,不管那一部經典都含有了如上所說之九部,佛陀所說的經典,加以微細的分類起來統皈十二部,惟要特別注意者,並不是說佛經有十二種,是說明佛經裡面的內容含有十二種類之教法!   ①修多羅(契經)。

就是長文,是將佛教的教理以一般的文章寫出來的。

佛教的教理縱橫無際沒不盡致的闡揚出來的長行之文。

  ②伽陀(孤起頌)。

在長行裡面未說過之事,欲以偈頌的方式表達出佛教的教理來時,就用孤起頌。

偈頌有二種,一種就是孤起頌,另一種就是重頌。

  ③本事(伊帝目多)。

是佛陀弟子或其他的人之過去世之事。

佛陀對于聽眾一一的說明他們雖然過著現在這種生活,可是宿世是怎樣怎樣的生活等,一一講的非常清楚,是說明各人累世以來所經過之事。

  ④本生(闍多伽)。

是佛陀本身之前生事。

佛陀說明此世能夠成為佛陀,這並不是偶然的,是于過去世曾種甚麼善根,積甚麼功德,始有今天,不是忽然的成佛作祖。

  ⑤未曾有(阿浮達磨)。

從來未曾看見過的不可思議事。

如眉間放光,空中降華,地涌寶塔等,所謂神通變化莫測其事。

未曾有事是為了吸引人之注意力,改變人家之心地而現的。

  ⑥因緣(尼陀那)。

是過去世曾經有過之實事,實事皆由因和緣而成者。

佛陀說法的內容如果只排理論的話,即不一定會令人理解,故有時說明過去世時,有這種人,行這種事,舉出種種的實事來時,聽法的人比較會容易首肯而瞭解。

  ⑦譬諭(阿波陀那)。

以吾人聽得懂,看得曉的種種容易會了解之事作為譬例,以便顯出未能了知之法。

法華經譬喻品裡面多用譬喻,如三車一車等是。

  ⑧祇夜(重頌)。

祇夜簡寫為祇(偈),三字、四字,或五字、七字等為一句,一定要四句以上方能成為偈。

疊四句為一偈,多至百偈連續不斷。

偈是以詩頌的方式稱讚佛德,或闡述法理的。

偈有二種,第一種就是這裡所說的重頌,將長文裡說過的事,重新頌說之謂,另一種就是在第二項說明過的伽陀(孤起頌)。

  ⑨優波提舍(論議)。

佛陀本身為了辯理而將法相分別、論議或問答者。

因為講解真理而未能使人知曉時,即更將其意義詳細的說明,以便令人容易了徹,故論議可說是一種「說明」。

  佛陀講經說法大概都是用以上之九種,此九種在每部經典裡面都同樣的含有其成份,是佛陀以種種的方法說教之寫照!為了明白一般所說的十二部經的內容,在這裡無妨將其餘的三種也一併舉出來,以資參考:   ⑩優陀那(自說)。

佛陀最初說法當然是因大家不曉得佛法是甚麼的關係,未能向佛請問其詳,惟有佛陀自己無問而自說,可是這時的無問自說是為了傳教的緣故,不得已之舉動而已。

「自說」不是說這時的無問「自說」,自說是傳教的過程中屬于無人知曉時而佛陀自己說出來之謂。

普通的時候都是弟子們有了疑問而請教佛陀時,佛陀才為他們解說,這樣經過了年久月深大家的機根都有了相當的進步,堪得受大法,但又不知大法之所以然,是時佛陀即不等待對方之請問而自己會將奧妙的道理講說出來,這才是所謂的「自說」。

人總是對于自己不了解的事不會感覺到,如果覺得自己有些不了解時就是漸近于了解時哩!傳教者假使只等人家有疑問時才回答的話,即永沒機會可以把自己的自內證完全說出來,因之佛陀--傳教者必須將凡夫想不到的事積極的講說出來,尤其是到了說深奧的大乘經典時,常常會不問而「自說」。

  ⑪毘佛略(方廣)。

方是正,廣為廣大。

無論何人都能夠覺悟之說明為之方廣。

最初之說法的順序當然是有信心者得濟度,無信心者不能被救度,行善者近于佛,行惡者遠離佛,這是一種方便之教,像這樣慢慢的教化他們,最后說真實的教時,就說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絕沒有一個人不被濟度而不會成佛者!最后的說法一反往常之說法,是謂方廣!不惟善人會被濟度,就是惡人也會被救度,不只有信心者為偉大,連那沒有信心的人也有個佛性而會成為佛陀!是沒有一個人和佛陀無緣者,這是最后的真實吐露,如果起初就說無信心者,行惡之人等也會被救度的話,即會迨害人群而無益于眾生者,因為善惡不分的話,那有人肯行善,那有人會精進,結果惟有造成許多懈怠者群而已。

  ⑫和伽羅那(授記)。

授記就是記莂,也就是豫言。

佛陀對于弟子說:你將來,在某某國土,在甚麼時候會成為佛陀,其佛號就是某某等……。

不過授記應有付帶的條件,就是說:你能夠將此心地,持守而不變,漸漸的修行,積聚功德,以度人救人為己務,不稍懈怠時,將來的某某世代裡,必定會成為佛陀而無疑!這就是所謂的付帶條件,這事情在于「授記品」裡會非常詳細的談到。

譬喻有人面向南方而行,定會到達高雄而無疑,如果面向北方而走的話,雖然要有時日,可是會走到台北是沒有問題的,如只面向南方或北方,而不肯走下去的話,那能達到目的地之高雄或台北呢?吾人之目的地是佛陀之境地,授記是豫先記別可以達到佛陀之境地,可是面雖向佛陀之境地,而不肯修下去的話,那能完成到達佛陀之境地呢?惟這裡應注意者就是:佛陀既已授記于某某人,是已經看透某某人絕對不會違背佛陀之旨意,絕對不出佛陀之所料,定能依佛陀之教訓去行者,因此一旦被佛陀授記的人,絕對是準確而不會錯的。

  鈍根樂小法,貪著於生死,於諸無量佛,不行深妙道,眾苦所惱亂,為是說涅槃   鈍根的人喜歡小法,惟貪戀于生死裡,諸位佛陀降世為他說法時,他也不能行諸深妙的道理,因之而被眾苦所迫惱,對于這種人佛陀即為之說涅槃之法。

  前世的根既然鈍,即今世焉有大器,今世的一切都由前世而來的,前世既然是愚痴,帶這一顆愚痴的心再來世間也是同樣的愚痴成性,轉生不過是換一個軀殼而已,種的根既劣,發的芽那有勝的道理,惟有慢慢的好好的培養,始有可能成為大器者,但也不能過于勉強, 如勉強的加以過于極烈的栽培的話,恐有損而無益,唯能順他的根性施以適當的教養而已。

佛陀知道這種人不堪聽大法,只能聞小法,故教以涅槃之法。

愚鈍是怎麼一回事?惟想除棄眼前自身之苦,滅除自己之煩惱即事已濟之人之謂。

這種人會「貪著於生死」,心裡惟能留在人世種種變化之事,聽佛說法也未能實行佛陀所說深奧方面之道,終被諸種苦悶所惱,每日過著不正常的生活。

佛陀為了這種人特設權假之涅槃法,此涅槃法乃除苦惱之權假之法,是除一般所謂的苦,是極低級之教!   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   我假說這種方便法,為的是要使眾生入于佛慧,以前未曾對你們說會成就佛道之事。

為甚麼不曾對你們說呢?因為要說的時期還未到啊!現在正是要說的時候了,因此,我決定要說大乘之法!   佛陀權巧所設的方便法,是欲導人入于「佛慧」而說的,不是權假之涅槃法就是終點,權假之法乃不得已之舉,可是眾生根劣,以為這是真正解脫之道,真正涅槃之理,得后不想再求其他,自以為滿足者多,佛陀知此,乃聲明這不是真正佛陀出世之本懷,佛陀出世之本懷,是為了「一大事因緣」,一大事因緣就是要使眾生入于「佛慧」!入佛慧須啟發本有的佛性,如佛性不啟發,把它擱置的話,是永遠見不到天日,永遠不能發達的。

因為世人生在此物質享受的世代裡,為了生存而有種種的欲望,欲望是無窮盡,而物質卻有限量,在這種情形下,雖然本來有了佛性,也被周圍的境遇所擾,未能發達起來,好像寒風裡的樹芽,不堪寒冷之打擊,終于不能伸長出來。

如欲真正發現本有的佛性時,須依先覺者的啟發、栽培,始有可能成就的一天。

佛陀出世演說方便之法,純為眾生入于佛慧之準備,不是所說的方便為之終止!   佛陀以前所講的方便法當中未曾對於大家說明當然會成為佛陀之事。

只說:你們大家的迷惑會消滅,苦惱會棄除,能夠脫離凡俗的生活而超三界六道之輪迴!這是如來從來傳教的一貫作風,大家皆有佛性,均能成為佛陀之事,真的未曾說過。

為甚麼初不說明人會成佛呢?因為應說這種事情的時機還未到來之故啊!為甚麼說時未至呢?因為如果突然宣布而說明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時,即眾生堪不住此大法之過于優勝打擊,而畏縮不進,大家恐學不成,徒勞光陰,徒磨其力,不如不學的好!佛陀知此,在等時機之到來。

他說現在正是說明佛陀出世之本懷之時了,我已說了四十餘年之教理了,眾生堪任此大法了,因之,宣布決定說明大乘之大法,教人要努力至于佛陀之境地方止!   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   我所說的九部法,乃隨順眾生的根機、力量而說者,是入大乘之門的初基,這些法已講的差不多了,因此現在要說這部經。

  九部法是為了進入大乘之法而說的,如果不這樣說時,入佛真是無門哩!欲入佛慧,須從淺近的法做起,如不奪殺眾生之命,不盜取人家之財物,不荒淫沈迷不醒,不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開口胡說,不酒醉而惹出無謂的是非來等事,皆是初學佛法者應守應規之戒條,如這些法守不來時,焉能談到佛理?這些法學好后才能消滅一切的苦惱的,為了教人學到初步之法,佛陀曾說到九部法,九部法好像是小乘之法,好像是為了自己之法,可是欲登高必自卑,欲飛遠須從近,這些法雖是淺近之法,但是最為基石之法,可說是學佛法者最起碼之法。

佛陀說他所說的九部法是隨順眾生而說的法,眾生的根機未成熟前,其程度是有限度的,其力量也有一定者,對于這種眾生怎能說大法,如說大法不是加重他們的負擔而害苦了他們麼?佛陀之示權說假是有其道理在。

  九部法是為了「入大乘之本」,本就是始之意,是由九部之方便法開始,然后慢慢的進入大乘之教之意,也就是要經過九部之方便法的熏陶,始有可能進入大乘,學到大乘之謂。

大乘須養大心,大心是欲成佛之心。

佛是覺悟宇宙之真理的人,宇宙之真理是永恆不變,歷盡久遠劫都是一樣,心和真理契合時,其心可說是非常的大!其心之永恆保持者就是大士,也就是菩薩摩訶薩。

大乘和小乘之別就是「肯求上進」和「自以為足」之異而已。

不是人家所說的大乘為最尊最貴,小乘為「焦芽敗種」之謂。

這裡佛陀說:我已說了幾十年的九部權假之法,這權假之法是為了眾生著想而設的法,是入大乘之法之初基,現在你們已將初學的基石打好了,因此,我將說明大乘之法!   以上三偈--「我設是方便」起「以故說是經」止,古來說為「理一」,方便品裡「一」者有四,為之「四一開會」,是以一個說為四種之意。

真理只有一個,人結果亦為一,佛陀的心理是一,修行的方法終皈也是一個!開者解剖之義,也就是分為詳細而解釋之意。

會是理會,是令人知道其中之奧理之謂。

例如一個公司,有經理,有會計,有事務員,有工友等人在工作,這些工作人員如為薪俸而作當然是對,可是只計薪俸而出力的話未必是完善,最緊要的還是為了此公司之業務,公司興亡,工作人員都有其責,說明大義,職無大小,其工作都同樣的價值,分解其工作,說明其義,令人首肯,就是所謂的開會。

佛陀說明四十餘年的說法是為了這樣,大家學習小乘大乘之教為的是這樣等,詳細分解令人領會就是開會。

為甚麼真理只有一個?因為真理若有二個時,即不能算為真理,佛陀的教訓雖然有淺有深,惟為說明最后之真理而設者,雖用種種的方便,種種的方法,是為眾生開一條深奧之真理的路,人人會慢慢的,由淺而深,身行、口說、意契,得到佛陀所說的真理!不論好多的佛陀降世,不管他所說的教是怎樣,所歸的真理定是一個哩!   有佛子心淨,柔輭亦利根,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道。

為此諸佛子,說是大乘經,我記如是人,來世成佛道   有一種佛子之心非常的淨,不但柔輭而且根器也很伶俐,他們是在于無量的諸佛之處,實行深妙之道者,為了此種諸佛子們,演說大乘的經典!我會記別此種人,當來之世會成為佛陀的。

  佛子就是真正的佛弟子,師與弟宛如親和子之關係故言。

心淨即離煩惱,沒有煩惱的人,心量會無掛礙而自在,對于一切不會拘執,不會爭執你我,也就是沒有一點小我心之存在者。

柔輭是剛強的對反,剛強者自我心很重,無論甚麼事情都以我為中心,看他人不在眼內,知道少許即以為真的明白,這種人是為最難化度者,因自作聰明的人,會自作人生觀,不容易被人同感,惟有佛陀始能度化這種人,因為這種人雖執己見,可是世事不是單純而平穩,終有一天會慢慢的改變過來,慢慢的熏陶為柔輭之心,柔輭之心不但是溫柔輭和而已,是已解除自我心的人,學道之人對于心之柔輭的事,是何等的重要!有了柔輭的心情方能容納教理,容納教理才有進步而成就!   利根就是智慧高深的人,有了智慧即能分別事理,分別善惡。

善者賢,惡者愚,因不賢而不知事理之真相如何才會動惡念而行惡事,愚者鈍,真的對于善惡之結果如何之事不能徹底明瞭之鈍根的人才會做出愚劣之事來。

惟這裡要注意者,是假賢、假善、假利的人,此種人自以為聰明伶俐而巧妙的瞞著人家之耳目以渡其生,是似賢而不賢,似善而不是真善,似利而不是真正利根者。

真正利根的人定會明瞭世相,分別善惡,選擇其行,絕不會做出打擾人家之惡事來,不但如此,且會求教于人,對于善的教訓精進不怠!綜上因緣,此種心淨、柔輭、利根的佛子們已經在于無量的諸位佛陀之處所,奉事諸佛,受諸佛之教化,學佛真理,實行深妙之道的人。

  佛陀說為了此種佛子們會說大乘的經典,也即是講說佛陀自內證之經典--法華經的教義給他們聽。

因為他們最初雖然也是由淺近的法入門,但是現在已經行著最奧妙的道理,步著佛陀自身所修之道,已近于佛陀的境界,故須進一步的說明人人皆有佛性,人人均會成佛,要努力至于佛陀的境地方止!他們聽完法華經后,會加倍的努力用功,終究佛陀最奧妙的道理,顯現著本來妙有的佛性,徹見宇宙的真理,將成佛陀。

佛陀知道有了淨心,有了柔輭心,同時是利根的人,會積聚其功德,來世當會成為佛陀,和諸佛同樣的會普渡一切之眾生,因之而「授記」于此種人,也就是預言、約束之意。

佛陀會預言而約束此種人來世定是佛陀的了。

  以深心念佛,修持淨戒故。

此等聞得佛,大喜充遍身,佛知彼心行,故為說大乘   因為此種佛子在心的奧底裡念佛不止,且修持著清淨的戒律之緣故,才會被佛授記哩!此等人聽佛說自己會成佛后,大大的法喜充滿于身心。

佛陀知道他們的心行,因之而說大乘的經典!   念佛不是一般所說的唸佛,念佛是心裡念念不忘佛陀之意。

最淺薄的念佛是依賴佛陀,祈求佛陀加庇,使人疾病消除,大賺其財,這可說也是依賴佛念佛之一種,進一步的念佛是為消滅苦惱,除棄煩悶。

惟這裡所指的念佛乃將自己的心全賴佛陀,時時刻刻以佛心為己心,以佛念為己念。

始終一貫和佛陀的心在一起,心裡深奧之處浸透了佛心之謂。

有人祈佛唸佛多年,依然故我的有災有難,有苦有惱而起疑,以為沒有佛陀會加庇而變其心,須知他的信仰有了問題,專在表面上裝做唸佛的人,那會有大的效果?你不看過去的高僧大德怎樣的念佛,怎樣的收到其果麼?不是佛陀沒有靈感,是你的心未盡其功,未盡其力,致不產生效用來而已。

  念佛要以深心,修持要以淨戒,欲成佛必須持守清淨的戒律。

戒的梵語為「尸羅」,直譯為「清涼」二字,「持戒」已是意譯的了。

吾人的心有了迷惑,如在炎熱當中受苦悶一樣,心有種種煩悶、苦悶,好像在盛暑當中過著生活,假使能夠持守佛陀所教訓之淨戒的話,即苦悶煩惱一時頓消,好似在茂盛的樹下過著其生活一樣,身心會得到清涼而爽快舒適!持戒,乍聽起來好似非常的嚴肅而委屈,因為常人的生活是無羈無束,好像自由自在,所以聽著戒律時即想敬而遠之。

殊不知無羈無束,自由自在的行動會做出驚天動地,惹出是非,增加苦悶來。

這點我想大家都在事后才曉得!為了解除迷惑,為了消滅煩惱,為了補救自己之缺點,為了成佛作祖,持守戒律的問題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因想成為完全無缺的人,因想和佛一樣,以這心念為基礎的話,那怕甚麼持守之事,退一步來說,為了來世不免受諸苦惱的生活,那守戒之事焉有行不通之理,再說守戒的人,其行動已在現世當中得到其利--不會做出是非,不會有多大的苦惱,言行已很高尚的了。

  這種心淨、柔輭、利根,行深妙道,受佛之記的人,內心奧裡不離佛陀而念佛,持守淨戒而得清涼的人,聽著佛陀說他們因信大乘,學大乘之教,以此功行持續而行,來世當會成為佛陀,大以為喜,其法喜偏滿于身心,其滿足之心,再沒有比得上的了。

佛陀這時知道他們的心,他們的行,知道他們用功不絕,不成佛不休止的決心已現,故為了他們說大乘奧妙的道理!這段偈好似專為大乘學人,有了特殊的修養之人而說的,其實不然,因看下文即知佛陀說法的對象是以假某種人而想普及于所有的眾生哩!   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說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   不論是聲聞或者是菩薩,如果聽我所說之法,假使是全部,是一部份,或者是一偈一句,信而奉行的話,大家都會成為佛陀而沒有疑問的事!   聲聞當然包括緣覺在內,聲聞、緣覺從來都被認為是「自了漢」。

只求自己,不想救人,這怎麼能夠成佛?他們以「三乘真實」,「一乘方便」為宗旨往往皆是。

他們的意思是:聲聞、緣覺、菩薩之三乘是實在的,因為聲聞、緣覺等下位的聖者只悟無常,不被外境所囚,不知度人,不求上進,菩薩即是上求下化之上位聖者,再進一步即能成為佛陀,這是千真萬確之事實,也方是佛意。

一乘者,無論何人都能成佛之意,大家都能成佛?這怎樣可能?這是方便的說,不是真正能夠作得到,是佛陀勉勵人家之說而已,佛陀之本意絕對不是這樣,他老人家的用意在於:如不說人人皆有佛性,人人均能成佛的話,即不能表示佛法平等,即不能促進人家之精進,人能做得到的只有聲聞、緣覺--不煩累人家的境地而已,成佛之事是菩薩們之事,不是我們之事。

這種解說就是所謂「一乘方便,三乘為真」。

殊不知法華經前半十四品之中心思想為「二乘作佛」,二乘就是聲聞、緣覺,可見眾生皆能成佛之事是實在的!雖然在其他的經典裡說二乘不能成佛,惟不是廢棄二乘而說的話,是要警告二乘人不要修到那裡就止步不進,要用功成為菩薩,才能成為佛陀之訓示哩!   聲聞、緣覺、菩薩都因聽佛所說之一句一偈而成佛,雖然經文寫的非常容易,做起來卻不簡單,須聽聞后口讀、心信、身行始能符合法華經所說的成佛無疑!以口讀誦也是很重要的事,千萬不可以為,只在口裡念,那有了不起的事,這種想法是錯的,如心信、身行,而口說人家的是非,談些無關緊要的事,這不是做很大的口業是甚麼?禍從口出,不從口修好,還談甚麼身、意呢?惟口說而心不信即等于空談是事實,口是心非,絕未能有所改變你的業識的。

心信也要身行方算完滿,「能說不能行,地獄十八層」不就是說明身行之重要嗎?只要你口讀、心信、身行三業清淨的話,則能成佛無疑!不管是二乘,或者是菩薩皆可成佛才是佛陀真心話!   以上自「有佛子心淨」至「皆成佛無疑」為「人一」,人雖有賢愚、善惡,但都有成佛之成份,所謂「具有佛性」是。

世上人類之複雜程度是有目共睹,大家都看得見的,雖然如此,惟吾人迷惑心重之內心奧裡,定有一個和佛陀一樣之清淨佛心,故有的快有的慢,遲與早的問題而已,總會一樣的成為佛陀是沒有問題的。

佛陀知道眾生心理--有的不但不起信,且會迫害、侮辱、笑罵,可是這些人終歸也是同一個地點,基于此,佛陀說眾生雖多類,究竟都是一!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 ,說佛智慧故   十方諸佛的國土裡,諸佛所說的只有一佛乘之法而已。

絕沒有二種或者三種之教,除了佛陀為了度眾而說方便以外,教只有一種而已。

惟顧慮到眾生的根機而以淺薄的名詞、文字、言語--權假之名度化眾生,這也是為了說出眾生本有之佛陀的智慧而說的緣故啊!   這是「教一」之頌,就是說:教只有一種,雖然有時為了度化眾生而權巧方便的說低級的話,或者說聽來令人可親易懂之法,其歸到之處都是欲闡揚佛陀之智慧而已。

所有的教、所有的法,惟有一種,不論在此娑婆世界,或者十方沒有邊際之世界裡,所有的佛陀所說的教,所說的法都是令眾生入佛智慧之一乘之法!   十方佛土中就是十方世界所有的佛陀在他們施化的世界裡之意。

吾人所居的此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陀所教化的世界,他方世界如恆河沙那麼多的國土裡,定有數不盡的佛陀在說法施教,惟在任何地方所施的教,其終歸也是一乘之法,就是度人成為佛陀之教,絕沒有所謂二乘或三乘之法,因絕對的真理只有一種,如有二種或三種,即不能叫做絕對的真理哩!這就是說明「教只有一」之意。

如果說二種或三種,那是為了應付對方的根機而設的權巧方便之法,權巧方便不只二種或三種,是有算不盡的法的,如能使眾生成佛作祖的話,即甚麼法都可行,方便法之會多的原因就是眾生心有了千種萬樣之故,假使不由多方面來啟發眾生的話,眾生本有之佛性焉能顯現的出來?故開許多方便法是不得已的事,並不是真的法有多種。

  十方世界裡之教只有一種,娑婆世界裡的教同然也是一種方是,可是世界裡的教如國際性的教就有幾種,何況每個國家有每個國家特有之宗教,地方區域有地方區域之教,算起來其數真是可觀,連這世界上的教就無法統一,怎能說十方世界裡所有的教都是一樣呢?大家要知道,所有的教雖有異,其所說的內容雖有差別,但是其所說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歸天,人若信神信上天即會被引接至天上,這是不論甚麼教都是共通之點。

天在佛教裡面是三界六道裡面之上級人物,佛陀曾為勸人行善而說到天的問題,天也是佛陀五乘方便--菩薩、緣覺、聲聞、天、人等乘之一種,這是低級的方便教,可說所有的宗教之歸根處是天,再進一步就是佛陀致力于方便法之聲聞,其次為緣覺、菩薩,最后就是佛,度人至于成佛才是佛陀真正出世之本懷,故教雖有多種,最后所歸之處還是佛陀所說之一佛乘!教會歸一也就是這個道理。

  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 ,濟度於眾生。

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   諸佛出現降生于世間,唯有講說度人至于成佛之一乘法為事實,其餘的二乘法是方便而不是真實,終究不會以小乘法,濟度眾生者。

佛陀自己是安住于大乘覺悟裡,像他自己所覺悟而得到之法,是以禪定、智慧之力所莊嚴者,也以此力量去度化眾生哩!   佛陀會降生于世,是為了一大事因緣才來的,一大事因緣是甚麼?就是此一事實,此一事實即是.不管是惡人,不論是愚人,平等的普濟他們,慢慢的教化他們,引導他們,和佛陀同樣至于覺悟的境地,祈望世上一切的一切皆成為佛陀!其他聲聞、緣覺之二乘法乃為利便眾生權宜而說之法,不是佛陀出世之本意。

終究不會只度自己不顧他人之小乘法來度化眾生。

小乘法是修身養性,為了克復自己之貪瞋痴慢而設的法,佛陀出世的目的為化穢土成為淨土,這要靠許多人的力量始有可能,如佛陀的弟子們都學小乘,都為了自己而努力,不管他人之生死如何的話,即佛陀須費很大的力,且一一要動佛陀之力量,而佛陀在世之時間亦有限際,這樣那能實現佛陀欲化世間成為寂光之土,欲使眾生皆入淨土呢?佛陀須要有很多的同志,很多的幫助者,才能實現其所要做的事,故佛陀終究是以大乘之法教化眾生,大乘之法度化眾生,叫人互相合作,相互勉勵,以期淨土之早日實現!前面已經說過,雖阿含經為眾人所指的小乘經典,裡面所說的教理卻不一定如吾人所說的那樣,阿含經雖是小乘,裡面所說的即大乘學人未必然會學得到者,裡面處處提醒人要互相合作,相互濟度,叫人出盡自力為己為人而努力,要改善你周圍的環境,要度化你周圍的眾生,為人多出一點力,為人出力即是完成自己之德,不要以為自己的工夫要緊,置他人之問題于不顧,因周圍不善即自己也不能完善的。

阿含經這種理論,這種學說,這種修養法,不是度己度人之行是甚麼?因之,吾人即知道佛陀所說的教理實沒有大小乘之別,純粹都是大乘之學說哩!   佛陀自身住于大乘,是說他具有徹見宇宙真理之認知識見,其認知識見之深廣是無窮無盡。

在菩提樹下開了大覺,以此大覺為自身安然自在之居,常住于大覺大悟之上,大覺大悟即是他所得之法,自己所開之悟,永恆的自受用而無窮盡,這受用法樂是由于他之禪定、智慧之力所莊嚴者,定即如如不動,不會受內外之魔境所動,很悠然自在的享受真正之快樂,慧即照見一切事物之真實相,應行應作絲毫不會徒勞,一點不會浪費,言行皆已中肯,有了定慧示悟眾生才能收到效用,佛陀就是以此定慧之力莊嚴他之身心,也以此莊嚴的身心去度化眾生,將凡迷之大眾救度,引導他們入于佛陀境地,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是也。

  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 ,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此事為不可   我自己證到無上之佛道,也是大乘的平等法,假使我得到這奧妙的道理,而以小乘之法教化眾生,不管是多或者只教化一人學小乘法的話,我就是已經墮入慳貪之人了,此種事我那裡會做的道理?是千萬不可以做的事啊!   佛陀是具有大慈悲心的人,慈悲即度眾為旨,度眾要怖施法,佈施法要以無上之法為最,既為佛陀即佈施無上道並沒有困難,無上道是大乘的平等法,云大乘,云平等,則不分彼此、人我,不論甚麼眾生皆應度脫之列。

凡夫之所以謂凡夫就是因愚昧、惡劣成性之故,尤其是剛復自強的眾生實難以化度的,要化度這些愚昧的眾生須要下大決心與有恆之心方可,如嫌難度而放棄的話,就失去慈悲之本懷!佛陀一再聲明,化度眾生至于成佛,絕不教人學那小乘即已,教人必須學到大乘。

在這裡佛陀自己說:我若是以小乘法教人時,不管多少人,就是一人,我也是已走入慳貪之地了。

慳貪是慳吝貪惜之意。

一旦捉住之物憐惜而不肯與人,他人之物卻想求而得有。

佛陀假使開了大覺后,想將此法教人是可惜的事,想教人也不一定會被人接受,惟講到這裡就好了,如果真正這樣做時,就是貪惜大法而沒有慈悲心腸的作風,是墮入慳貪之流的了。

然而想把愚惡成性之眾生感化為善良之人,進而和佛陀一樣成就大覺,是件很吃苦,花大精神的事,如果不努力于此工作而中途廢止的話,佛陀也是墮入慳貪之列,是一位佛陀絕不能做的事。

慈悲心是有始有終,若中途而廢即慈悲的問題有了問題,佛陀是具有絕大之慈悲的人,對于怎樣惡,怎樣愚的眾生也不惜他之教化而努力,如稍一不努力即前功盡棄,未能了盡慈悲救度之初願,是犯著慳貪之過,和凡夫一樣,絕未能稱為佛陀,這事情怎麼可以做呢?是絕對沒有的事啊!   以上自「諸佛出於世」至「此事為不可」為「行一」。

不論那一位佛陀出世,其所做所為的「行」只有一個,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就是佛陀降世之一大事。

是度人至于成佛,眾生的行也唯有佛陀這一條,雖初行「小乘法,也不為之而中途停止在小乘」行裡,須努力至于成佛為止,因所有的行,其歸趣是佛乘,其行當然就是佛行,如不行佛行即不是佛教徒,佛陀絕沒有教人行其他之行而止者!   若人信皈佛,如來不欺誑,亦無貪嫉意,斷諸法中惡 ,故佛於十方,而獨無所畏   如果有人信佛而皈依佛的話,佛陀如來絕不會欺誑那個人,亦不會貪惜法或起嫉妒之心,佛陀是斷除一切惡意的人,因此,佛陀對於十方的一切,獨自心安沒有所憚畏之心!   佛陀之心乃清淨者,是已斷盡眾惡者!欺誑、貪嫉也是惡意之列,世人多于外表上看起來好像講的、做的都是實在,可是其內心即惟有天曉得!為甚麼世人會這樣?因都為自己而著想之故!以自己為中心,即其他的都是外人,惟恐外人有所利益,外人利益大,即自己的利益被分的殘餘不多,不知外人有所利,即自己也會托福而有所利,外人飽滿即惡事會減少,因人人飽滿,人人自足,焉有你爭我奪之理?可是人總是愚昧成性,加之自私在作祟,致未能看的開,放得下,至於互相欺矇,相互誑諞。

有的貪惜自己所得之物,自己所研究之法,緊抱不放,以為與人即自己會遺失甚麼似的,有的與人后而後悔,因人家從自己所學所與之法或物而致賢富,勝了自己,不知自己不繼續努力致輸人家,因之而嫉妒不已。

佛陀將法給人,絕沒有顧慮著自己有所得失之問題,佛陀是純粹以慈悲心為出發點,且有喜捨心者,慈悲喜捨之心即惟有顧慮著對方之得失,惟恐人家不能除棄苦惱,惟怕對方不能得到法益,絕沒有口是心非的期誑人家,亦沒有所謂貪惜與嫉視,是斷諸法中之惡,有以致之。

  佛陀之慈是與人以樂,悲是拔除人家之苦,喜即歡喜人家之幸福,捨即不但不貪且不念舊惡,沒有一點自私心和惡意者。

這種覺者不論在于何處、何時,處于甚麼境地,都自顧而不愧,故而獨自于十方無所畏懼,所謂「入眾而不畏」,在眾人當中因問心無愧故不怕被人責罵與譏笑,是安然自在的境地!人家要誤會,人家要瞋恨是人家的自由,自己所作所為都為人家而出盡心血,還怕他幹麼?十方不只指所有的世界,是包含一切世界裡之山河大地,鳥獸草木等一切的一切,雖遇暴風雨也不怕,大雷震也不懼,因已做到要做的事,一點惡念也不存在,遇大風險亦不會怖畏,逢大災難也不驚恐,立于天地無所顧忌,也就是說:不論甚麼時候,在甚麼地點,遇著甚麼事情都已安安隱隱自自在在之意,這事情明明在教吾人,佛陀不是誇耀自己,是講出來叫人去學,時時準備這種心行,生死問題才能真的解決哩!   我以相嚴身,光明照世間,無量眾所尊,為說實相印   我是以三十二相來莊嚴身體,有了光明能夠照明世間,是受很多的眾生所尊仰者,因之而為他們說實相之法印。

  前面所說的佛心清淨等為佛陀之內德,這裡所表示的相好為外德,佛陀之果德真是完善而無缺,令人可歸信者。

三十二相是佛陀之妙相,由頭上之頂髻相(頂成肉髻相)至腳下之足安平相一共有了三十二處莊嚴之相,也是全身都好沒有絲毫缺點之相。

這種外表之相,內心須有完善之德始能現出,是內外相應才會有者。

內心沒有餘愧之德,外表現出莊嚴妙相,佛陀真是一位完善而無一些缺點者。

佛陀之光明能夠照破世間之黑暗,佛陀所到之處,都是帶著清淨而光明之法給人,其光明,其力量是沒有窮盡者。

帶著無量的光明普照世間的一切之故,世間裡很多的眾生會因之而敬仰他,大家都會覺得佛陀之智慧慈悲之廣大而想求其教,好像在苦海裡發現著一隻慈航一樣,其趨向之心理,可以看得很清楚,佛陀會受眾生所尊敬是自然的事。

佛陀為他們所說的實相是宇宙萬有的真實之相,實實在在,原原本本之相,也就是宇宙的真理。

印者深入人家之心,給人一個永遠不能忘懷之印象之意。

是以心印心,而相符合,所說的真理能夠給人理會,將心變為佛性,和佛性在一起,終成佛陀之符印!說的法雖巧妙,但未能給聽眾有一個深大的印象之力量的話,即其效果將是微的可憐,佛陀所說的「實相印」就是教人認清宇宙萬有的實相,說至打入聽眾的內心奧底裡去之意。

  雖然佛陀有意說明實相給人一個深的印象至于成為佛陀,可是乍聽佛法的人,事實未能領會其意者多。

如吾人初學佛時,真的不知佛經裡寫的是甚麼?經過好幾個月才懂一點,也因佛經裡面雖含的是高深的真理,可是處處都可以看到淺近之法,佛陀巧妙之說才會令我們懂的一些佛理,不然的話,真會令人沒有始終一貫欲讀下去之感。

看看佛經,有的深妙,有的淺近,乍看起來有著前後矛盾之感,惟仔細一想即知佛陀用意,不論是淺近的,是高深的,不但沒有矛盾,且有連帶關係之存在,吾人看到法華經即可證明此言之實在性。

在方便品裡佛陀說明其出世的本懷,其要說的教理只有一種,但恐眾生未能領悟這種真理,故說三乘,其目的是要人由三乘歸至一佛乘!研究佛經的人雖然覺得欲想明瞭佛理真是困難重重,惟一旦開始研究,即令人捨不得棄,這是實在話,為甚麼?因佛陀處處都欲人入于佛陀之境地,這種吸引力之大真是千古未有之事。

如這裡佛陀為了人家歸信而說他本身之內德外相之事,其意不外有他:令人相信修養內心之德,即能顯出外德于身表!   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 ,如我等無異。

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   舍利弗!你要曉得,我從成佛以來就已發了誓願:「我願一切眾生,和我齊等成為佛陀沒有差別」。

像我當初所立的誓願,現在已經為你們說明大家都可以成佛的事了,你們如實修行即我願已足矣。

我度化一切眾生,均欲使你們入于佛道啊!   佛陀在菩提伽耶成道後,即已發大願,願眾生皆成為佛道!佛陀覺悟後,以他的智慧觀察一切,知道眾生本有佛性,和他無異,如果大家努力用功修行的話,必定和佛陀一樣成佛無疑。

「本」為初之意,佛陀大覺後欲入世間度化眾生之初,是說明不是現在才知道眾生皆有佛性,不是現在方度眾生成為佛道,是欲講經說法度化眾生之初時即已決定要如此做之意。

欲令一切眾生和佛陀無異同成為佛陀,這不是簡單的事,這是一種廣大無邊之願!因眾生不但非常的多,且賢愚善惡不齊,其距離有如天淵之別,如度賢善的人成佛可能性大,愚惡即剛復自慢,焉能成佛?要想度脫這些參差不齊的眾生歸到佛地是多麼為難之事?惟佛陀已立大願,願一切眾生皆成為佛陀,佛陀既發願,即有把握,亦有根據,不論眾生之易度難度都必須貫徹其始願,如十年二十年,幾十年也要克復一切的困難而做到底。

也因佛陀知道雖最愚惡的眾生,也具有佛性,大家具有的佛性和佛陀有相通之性質,故絕對能夠成為佛陀者。

這種願,這種行,如不是佛陀的話,絕未能作得到的!且看佛教以外之教即明瞭佛陀立願勸信之偉大處!   佛陀說無論那一類眾生均能和佛陀無異會成佛無疑,但外教即說沒有一個人能夠和他的教主會得到同樣的資格者,頂多能夠虔信行善得以生到天國去侍候上帝或天主而已,他們解說的內容不外:人和神是另外一回事,人就是人,神就是神,神(或上帝)為至尊,至尊者只有一位,其他的都是部下臣民,焉有人會成為上帝(神)之理,絕沒有教理說明人會成上帝之條!雖孔子之教可能有進一步之說,他說人能行君子之道即能成為聖人、賢人,惟他主張上知與下愚不移,也就是最聰明的人和最愚昧之人永不變質,上智最偉大,下愚最沒用,處于其中的中等人材即依修養而能成為賢人與聖人。

而佛教卻超然的說:不論是賢與愚,善與惡,都一樣的能成為佛陀,佛教真是舉世無類之教的了。

佛陀已將他的願說過了,其願望已經在這時得到滿足了。

也就是欲說之精神已表明,此願望人人會因之而明白,從往昔所想之事已一段一段的說過,到了現在已沒有遺憾的把結論說出來,其餘的要等大家努力用功,腳踏實地的行下去,人人可以見性,人人能夠成佛,如能這樣即佛陀之願已足!教人實行佛法至于成佛才是佛陀所謂的「滿足」,不是佛陀表明目的即願已足之謂。

  若我遇眾生,盡教以佛道,無智者錯亂,迷惑不受教   我若是逢到眾生時,都是教他們行佛之道,可是沒有智慧的人卻因心亂而沒有正當的分別,致迷惑不決而未能領受我之教化。

  佛陀是大慈為懷,眾生是苦惱自煎,苦惱的眾生遇佛應接受佛陀之慈悲以解除憂悶方是,奈因眾生五濁之障深重,未能了解佛陀本意,尤其是愚劣的眾生沒有真正的分別心,其心錯亂不正,對于佛陀所施之無上佛道,認不清其義,解釋不當,不堪領受。

佛陀之大慈是一視同仁,不管遇著甚麼眾生都教以成佛之道,也就是化所有的眾生,令他們實行佛陀之大道,終至佛陀之境地。

佛道當然是自利與利他,必須修好自己和幫人為善,這兩種能夠兼顧,絕不說明只顧自己好,或只顧他人之善行,自己要覺悟,當時要覺悟他人,自己法喜充滿,也叫人法喜充滿,不是自己好,管他人幹麼之說,也不是捨自己之幸福以完成人家之善行之語,因自己不要緊而度他人為要之想法,絕不能保持永恆的,一天兩天,或者一個月兩個月的短時間可能做得到,可是年久月深,那裡能夠真的為人而不顧自己之生活呢?度眾生的宏願未達成以前,恐怕自己不先因困憊而支持不住的倒下去才怪哩!   那麼,行佛道,所謂自利利他要以何為準呢?要做到他人自己同能法悅,不能無視自己才對,一方面利人,另方面須利己始有可能持續下去!雖然利人也要以利人來完成自己之行啊!所謂「捨己為人」雖是不顧自己之利害損得而為人去努力,但捨己為人一看是捨己,卻有著完成自己之大任在,萬事若沒有自己焉有他人,所謂他人,所謂眾生,是包括吾人自己,沒有自己,即一切終成幻影,故自己之利益是多麼的重要!惟只顧自己的話,即大家惟顧自己,等于走到自利的個人主義去,這裡要特別強調的問題就是「捨小我以完成大我」,自己的小我觀念要將它放棄,要互相勉勵,相互救助,以達成大我之完整,這才是成為佛陀所行之道,也就是佛道!佛陀每教人以行佛道,奈眾生五濁障重,心亂意迷,容易曲解佛理,有的且被迷惑之心填滿,未能領受佛法,終因而一時未能實行佛道!   我知此眾生,未曾修善本,堅著於五欲,癡愛故生惱。

以諸欲因緣,墜墮三惡道,輪迴六趣中,備受諸苦毒   我知道這種眾生,未曾修過善的根本法,堅執著於五欲之事,也因痴迷故有愛念而生煩惱來。

有了煩惱即有了欲念,因欲念熾盛的關係,墜在三惡道輪迴六道裡,受著種種的毒苦報應!   眾生之所以為眾生者,有了眾生濁之謂也。

眾生未修善本,即沒有親近大法之機會。

善本就是以心為本,心之根本修好,一切之善會因之而生,心不修好,欲從一一善去修,是多麼浪費時間,且未能一一都修得到,須在平時養成善心,遇事才能有個正確的判斷,有了正確之分別,即不會做出惡業而脫離眾生之道,不把心之根本修好,即麻煩多的是!一般所謂的五欲是財色名食睡,這是具生以來就有的,錢財、女色、名譽、食物、睡眠等五欲正正就是諸惡之本。

有人以為五欲是天然之欲念,誰無五欲,焉能算為諸惡之本?正因如此方為諸惡之本,為了錢財而不擇手段,為了女色而不顧忌一切,為了名譽而暗地裡拿出卑劣的方法,為了飲食而和人爭,因為睡眠而不求上進,惽沈而不明白的緣取外境,做出惡業終于墮落,這些欲念不是惡本是甚麼?佛教之五欲是色、聲、香、味、觸之五境,因為五境會引起人家之欲望故名。

眼睛看色相,耳朵聽聲音,鼻子嗅香臭,舌頭舐滋味,身體和外物之感觸等時,依之而生起欲念,故五境為之五欲。

因為執著而不放,致成痴愛,因痴愛的因緣生出種種之煩惱來,五欲可說是諸惡之本的了,愛不一定是壞,被愛所囚,堅執不解方是惡,痴愛即以自己為中心,我執既重即是偏愛,偏即不正,不正之愛,焉有好事?如能捨己為中心的話,即此愛總是愛惜一切,愛惜一切就會利他而利己,功德終會做到完滿。

惟眾生之心被獨占之欲填滿,自己所愛者,想盡辦法想獨占,如被他人占有即起不快之感,這是痴愛心在作祟,痴愛心重,終成一切苦惱是自然的事。

  由痴而生苦惱,欲解決苦惱以滿足自己之心念,因之而生起種種之欲念來。

此欲一起即會有其果的。

其果報是甚麼?就是墮于地獄、餓鬼、畜生之三惡道。

三惡道是印度古來的思想,地下深處有的是地獄。

有人以為從吾國之地下一掘,掘至最終處即是美國,焉有地獄之存在?不知地獄雖在地下,但其世界的眾生之體質和我們的體質是不一樣的。

如有人看著鬼神,欲想摸一摸,卻未必然會摸得著,如人之靈魂一樣,欲想摸一摸吾人之靈魂,焉能作得到?是精神的問題,精神是沒有形相者,和物質完全相反,吾人自己之物欲想看到摸到都不能,焉能看到摸到人類以外的世界之物?故雖未能盡信地獄等界也可以參酌的,何況地獄、餓鬼、畜生之三惡道當中,畜生一類即明明和吾人在一起,可說不是虛假之物的了。

大乘佛教即說明吾人心理以外並沒有地獄、餓鬼、畜生。

人之心理起了瞋恚,被瞋恚之念填滿時,就會現出地獄之相,貪欲之念充滿時,即出現餓鬼道,自己之心過于痴迷時,那是畜生之道的了。

六趣就是六道于前面已述過,三惡道加修羅、人、天之三善道之謂。

六道輪迴就是凡夫像車輪一樣回轉,有時生在天上,有時墮入地獄,永遠不能離開此六條眾生所轉生之處,同時也不一定都停在于某一道,瞋怒而入地獄,可是地獄的業障消除後,又再轉生為人,人在世上行十善時可能上天上,福盡氣消後又再轉生為某一條道去,絕沒有一個人能夠永遠安定于某一道的,乾脆想入地獄而想永居于該處,也是不能做得到的。

像人生的過程中有時愛惜,有時卻會因愛而憎恨,有時瞋怒,有時卻因瞋怒而生喜悅之心,人心即是活醒醒之六道輪迴的寫照!也是眾生備受六道輪迴苦毒之情形,所謂眾生濁是也。

  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長,薄德少福人,眾苦所逼迫   從托胎之小小身形起,漸漸增長,至世世轉生都一樣的增長其性質,出生為微薄之德行與小小的福報之人,受諸苦惱所逼責!   處胎初七日至三十八個週日之期間,會漸漸增長其形相來。

因每次轉生受生托胎的情形都是一樣,故謂世世常增長。

也因眾生起念而作業,有業即處胎,胎業無窮,世世不斷,就是眾生生命之增長。

依佛教即受胎是由業,由一般說,就是所謂因果,吾人現在受胎,出生而為何種人,皆為過去世所做之業之報,宿世作善,此世有福,前世作惡,現在受罪。

這思想不惟佛教,就是印度古來之婆羅門教也有之,不惟婆羅門教,就是世上之宗教,十之八九皆有之。

不過他們所說明的因果乃一種淺薄之論--現在所生的境遇皆是前世所做之果報,是不能移易者,到甚麼年齡,甚麼時候會遭遇甚麼事情,均已注定者,任你怎樣也不能改變其已定之命運。

此世生在貧窮之家,苦多于樂,均是前世所做而來,要看得開,放得下,是所有宗教之學說。

  佛教雖亦論說因果,闡述業命之所以,但卻和一般所說的迥然而異。

宿世之因雖會結成今世之果,可是吾人如果在于現世努力用功時,即能打破現世之定命,不管現世怎想窮,怎樣苦,都能以種種的方法棄除一切之窮苦的問題,不是真的命運不能移易者,且能因努力而改變過去之惡習慣,當時會變為新的生命來。

也因學佛而不但不被一切所拘束,終會成為佛陀之一天!成佛之事就是脫離三界六道輪迴之苦,不免再受生命之微形,不免世世生生常在增長其性質業果。

然而不努力求進時,其情形就不一樣的了。

這種人不惟受宿世以來之業感所拘束而未能改變其舊習而已,且因做諸惡業而為德薄福小之人,在一生當中常被眾苦所逼而過著消沈不振之窮苦生活!德是自身之德,是自己之心所具而有之優勝者,福是幸福、福份,有了福德之人,即會施于人,自己優勝與幸福時,定會想起人家之困苦而想與人以利益!然而眾生總是凡迷不醒,薄德少福者多,終受諸苦所困,真所謂命濁者也。

  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   眾生有的是邪見,好像茂密的樹林一樣,如見有、見無等,依此有無之見而生出諸見,具備了六十二種邪見之多來。

  邪見是不正當的見解,對于一切事物的看法與想法都有了錯誤,前看後看,前想後想,左看右看,左想右想均看不出,了解不出事物之真正的相來。

其不正確的見解有如茂密的樹林之多,稠林就是很盛很細密的樹林,是譬喻沒有際限之多的意思。

若有若無是:有的見有,有的見無,有即常,是差別之面,無是無常(斷滅)是無差別者。

常見為一切事物永遠不會變化之錯誤的見解。

如人有錢即以為自己永遠有財富,有地位的人即為自己永遠是權貴者,美麗強壯的人也會一時起了錯覺,以為常保強壯美麗。

無常之見解的人,都認為事事物物均在變化,雖然有錢,不知甚麼時候會失去而為貧窮家,錢是會引起煩惱之物,權勢也是一時之物,絕不能保持永久的,也是令人會傷腦筋之事,強壯美麗焉能年年如此,仍然是苦惱之原!這無常觀雖然有道理,可是容易走入剎那主義者,因一切既是無常,即今天能夠享受算一日,一年會有且過一年之極端的生活,極端的生活會不管一切,不會顧慮後來之事而盡情的歡樂。

其有甚者,無常觀為「斷滅」之見,說人死後甚麼都沒有,這還了得,是惡見中之惡見!總之,常住觀者會喫而不捨,無常觀會變成享樂主義,是二皆是錯誤之見解。

  依「有」「無」二見而會生出六十二種之錯誤的見解來。

自我和外界之四見為六十二見之始。

①物大我小②物小我大③物因我果④物果我因。

「物大我小」就是外界之物非常的大,自己卻非常的小,因而錯覺叢生。

如人讚嘆即喜,受人譏罵即會悲,有錢為歡,沒錢為憂,是謬見外界之物為大,是由覺著自我乃微不足道所致,第二之「物小我大」為外界之物小,自己卻覺得很大,好像已悟,但是一種錯誤的見解,定會導致個人主義哩!人不是一個人可以單獨生存,是有許多群眾方有人生的意義,而這種見解的人,卻不管他人之死活,自己為大,管人幹麼?第三之「物因我果」是以為外界之事情原因,依外界之原因而做出自己之全體之果者。

如會偷人家之東西是因境遇之脅迫,使他終成為小偷者,不是他之過,是被外界之環境所造成者,這不是謬論是甚麼?是外物和個己都壞方會輪為小偷哩!第四「物果我因」,外界之事皆是結果,自己為原因。

自己之心如何可以改變外界應有程度,不能說自己之心可以改變一切,故亦是一種錯誤的見解。

如望梅止渴,那是短暫的期間可以忍受,如時間久了,怎能真的不飲水而能止渴?你想寒即寒,想熱即熱成麼?可能短時會如意,惟嚴寒或炎暑時,怎樣叫熱叫冷也不成的!冷就是冷,熱就是熱,絕不因心想熱即熱,想涼即涼的。

以上所說的為「四見」,都是偏于一方之見解。

  四見常配五蘊,合而為二十種惡見解。

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色」本為物質,是吾人之肉體,惟這裡是指吾人受外界之刺激時,眼睛會看色相,耳朵會聽聲音等之「感覺」作用,色起了感覺時會與前面所說的四種見解互伴而生。

「受」為「感情」,受刺激而生起爽快、不爽快,愛惡等感情,感情生起時也會和前面所說之四見互為參雜。

「想」是「思想」,以感覺、感情為本而生種種之思想來,想天想地,想是想非,同時也會和前面所說之四種見解並起。

「行」為「意志」之作用而不是「行為」,是想行動之意志作用,此心一起即前面四見同時並起。

「識」是「色受想行」四者之統一作用,依「識」而心理有了系統,惟識起時亦不例外的定和前面所說之四種偏見合起。

受外面之刺激而生「感覺」,有了感覺而有了好嫌之「感情」,由感覺感情為本而生起種種之「思想」,有了思想而想做這事那事而有了「意志作用」,此作用歸結于識而為「統一作用」。

此五蘊在生動時都有了四種見解--外界為大,自己為大,外界為原因,自己為原因等偏見,故四見乘五蘊即為二十種見解,二十種見解又在過去事、現在事、未來事等生起,合而成為六十種之偏見,加之有了前面所述之「斷」(無)、「常」(有)二見,計為六十二種邪見!此偈就是說明眾生之見解不正確,真所謂見濁者也。

  深著虛妄法,堅受不可捨,我慢自矜高,諂曲心不實   堅執著虛妄不實之法,一旦捉住即不肯放捨,且存有我慢愩高,諂媚變曲之心而不誠實。

  眾生深深的執著六十二種邪見者多,此乃不正當之見解,是虛妄不實在之法,一旦執著虛妄之法時,即被一切所囚,永遠不肯把它放棄。

一天到晚沒有不著所受者,是因眾生習慣使然者,也是過去的習氣演成堅執領受不肯放捨自己無所為之執著心。

此執著心理又生執著之心,永恆的持續沒有捨離的一天。

人總是一天到晚所作所為,所言所說,無關緊要的事,如和人談天說地,論說人非,調情戲笑等,那有一種是正經之語?雖有之,也是百句虛妄一句假實而已。

人生之所謂人生也就是這樣的消耗時間哩!   我慢是以自己為中心而想萬事而起者。

我慢的人定是自己矜高者,所謂愩高我慢也者,以自己為中心把自己的身格抬高,自己實在是一位不懂用者,但卻以為自己是位了不起者,自己不知的事自己不承認,而說自己是盡知天下事,自己未曾得到之理,卻說自己已得到,是驕傲成性所致,是具生以來之自尊心使然,這是一種自誤誤他之煩惱心。

貪著不捨和我慢矜高之心是根本煩惱裡面之二種。

諂曲是為了諂媚人家,諂媚自己而有之彎曲心。

諂曲即心不實,以自己為中心而不能做到真實之事,講著真實的話。

真實之心缺乏時即會逢迎人家,取悅他人,事實不是這樣也因為了諂媚人家而歪曲是非,特別對于有權勢之人,富貴之人,會起諂媚之心,有時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而不管對方是尊是貴,是卑是賤都一樣的逢迎對方,取悅對方至于達成其欲望。

尤其是最矛盾者,自己諂媚自己,自己逢迎自己之心意。

雖不是這樣,卻因逢迎自己而諂媚了自己。

諂媚之心就是小隨煩惱中之一種。

此偈主要在于說明煩惱濁 !   於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亦不聞正法,如是人難度   經過千萬億劫那麼久,不曾聽佛陀之名字,也不能聽到正法,這種人是難以度脫者。

  此一偈是關于劫濁的問題,長時間不能聽到佛法即是劫濁在妨礙眾生聽法之意。

如上所說眾生濁、命濁、見濁、煩惱濁等四濁聚集,障礙學佛求進之機會,自然的經過千萬億那麼久之劫數,連佛陀之名也不能聽到,何況正法怎能聞到呢?不聞佛名字是指不知佛陀是甚麼之意,不是真的沒有聽到之意。

一般來說,阿彌陀佛、觀音菩薩之名號總是曾經聽到的,可是阿彌陀佛是甚麼?觀音菩薩又是甚麼?即未能盡知其詳者多,以為彌陀、釋迦都是一樣,文殊、普賢也是一樣,其面貌都是大同小異者,有時卻完全一樣。

有的雖已信仰,可是其信仰的方法都是佛誕、菩薩生日時去拜拜,去湊熱鬧,或者去問佛求菩薩,其目的在于祈求消災解厄,合家平安,生意發展,大降吉祥等事。

這雖然也是佛教之方便法,惟不是正法,正法者「真正之佛法」,真正之佛法是教人修養身心,解除迷惑,進而將濁世淨化,使每位眾生都能離苦得樂,成佛作祖!如只拜拜,求求佛陀就算了事的話,即不能聞到正法,真是可惜之事!   這種不知佛意,不聞正法的人真是非常的難度,難度不是不能救度之意,是度脫之機緣比較他人少。

佛陀之慈悲是無緣之大慈悲者,佛陀不惟要度脫有緣之人,連那無緣之眾生都想盡辦法欲度脫他們,不像吾人,遇著緣親友戚即非常的親熱而愛護,對于和自己沒有甚麼關連的人即疏遠而未能親熱照顧,佛陀對于有緣的人和無緣的人都平等的普渡,不會見棄一位眾生。

經裡所說的話,是訓告人要自己創造學佛的機會,不可空過一生而逸失學佛的大好機緣,機會、機緣是自己創造出來的,雖過去沒有緣,此世如能把握機會學佛的話,即亦會積功累德至于成佛無疑,如不創造機會即經億劫之久,永遠還是眾生哩!   是故舍利弗,我為設方便,說諸盡苦道,示之以涅槃。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   因為是這樣的緣故,舍利弗啊!我乃為了他們而說種種的方便法,演說盡除苦惱之道,訓示他們以涅槃之道!惟我雖是說涅槃之法,可是這還不是真正的寂滅啊!   五濁惡世的眾生之真象是如上所說,是不能一開始就能聽大法者,不得已才應眾生之機宜而權設方便之法,慢慢的教導使他們就于軌道,在這裡所謂的軌道並不是指大法而言,是一種能令初機了解的方便之意,此方便法之用意在于引導眾生出諸苦海,苦海是眾苦煎迫之謂,能棄除苦惱即能盡諸苦道,苦道是三界六道,未能脫離生死即是苦道,因如車輪般的迴轉不息,不息即不能安息,不能安息即永遠勞碌,每日勞勞碌碌,皆因被周圍環境所擾,環境擾人主因在于自我之執著,欲盡苦道須除執著,執著既無,謂之解脫,解脫者自在之謂,也是禪定、三昧,永遠不會被外境之名譽、利益、權勢、美好等所囚,還而能夠自由自在的運用,知道這些外來之物是假相,知道其本來面目,最後得以入于涅槃。

涅槃即寂靜,寂靜即不會被一切所迷,迷惑既除即惟有智慧,有智慧即作事不會有錯,作事不錯又是自在安穩,也是超越一切苦惱之意!佛陀所示之方便法就是盡諸苦惱之涅槃法。

  佛陀雖然說明涅槃法,惟這涅槃法仍然是假的法,是方便法,而不是究竟真實之法,真正究竟之涅槃法不但離開了凡夫之境界,且離開了「捨離世間之境界」,同時也離開了「已近佛陀之自在安心之境界」,是努力于成佛作祖才是真正的究竟涅槃!涅槃就是解脫,所謂解脫約有三種,初為解脫凡夫之境界,凡夫總是被物質所迷而起了種種的欲望,不管是衣食住的問題,不管是喜怒哀樂的問題,將這些欲念斷除為之初步的解脫。

其次為解脫聲聞緣覺的境界,聲聞緣覺的境界雖然是超凡入聖的境界,雖然已沒有世間的一切欲望,惟自我解脫不是佛陀的境地,還不能算為大道心的眾生,故須解脫這私自快樂的境界。

第三之解脫境界就是脫離所謂大乘的境界,大乘菩薩的境界雖然已接近佛陀的境界,但還不是真正佛陀之境界,佛陀之境界絕沒有自尊心理,大乘菩薩即以為救度眾生為大事,因之而遇事不羈不拘,這樣還會流露出餘習來,還是未能算為究竟的解脫。

故在這裡佛陀乃聲明他所說的涅槃不是真實究竟的涅槃,是為了解脫被迷惑深鎖之凡夫的一種方便法,是盡諸凡夫之苦惱之道,是脫離凡世之境界的滅度而已!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   世間所有一切之法本來就永恆的具有寂滅之相在,你們如能行諸佛道究竟佛道的話,來世當然會成為佛陀啊!   諸法來就是空的,像空中之華一樣,凡夫如眼帶翳疾,彷彿看見空中有華,其實空中焉能有華,是凡夫自病,不是空中有疾,空華是由凡夫自己構造出來的,本來空中絕沒有所謂華之存在,諸法也是一樣,本來寂靜,永恆具備寂靜之體,由眾生之眼光來看,成為百花千樣,將寂靜錯認為煩濁,其實寂靜皈寂靜,煩濁皈煩濁,一點馬虎也不得!諸法就是包括一切之法,連吾人自身也在內,吾人自身裡的心本來亦是寂靜的佛性,具有覺悟之心,因此聽佛說法才能將佛性發起作用來,如果沒有佛性的話,即任你研究、推磨、用功、修養也不能從無當中生出有來的。

佛性就是從離開有變化,有差別之心,本來就已具備此種離開差別,離開變化之佛性,也就是覺悟之心。

可惜眾生未能認清本來面目,惟在差別變化之境界裡打滾,莫怪被佛號為「真可憐愍者」--不知諸法本來常自寂滅!   佛陀弟子們如能如實修行,如實用功,如實行佛道的話,佛陀定為我們保證來世當然會成為佛陀,雖然過去所作所為已鑄大錯,可是從知道佛陀教訓的今天起,一改已往之作風,邁向佛陀大道的話,過去的事即會慢慢的忘失,壞慣的習氣會化為吉祥,來世會成為佛陀。

所謂來世其義當然包括很久以後之未來,也包括來生,不只如此,此生亦應包括在內啊!古德所謂「此身不向今生渡,更向何時渡此身」,正是中肯之語。

雖然不是人人可以作得到,惟釋迦世尊不是已作得到了麼?釋尊成佛的事雖然還是今生,但成佛後即是另外一個世界,一個來生的展開,可見現世即能變成來生是事實,故來世不一定是肉體滅後之來生,在吾人肉體生存的今生有可能性,當然不一定能夠成佛也是事實,惟不能成佛也沒有甚麼關係,只怕你不用功才是可怕,因這肉體滅後生命還是永恆不斷的繼續存在,永恆不絕的轉生而來,如果肯用功的話,即會帶這顆有用功過的心來此世間轉生而繼續用功,終會在某世成為佛陀哩!   我有方便力,開示三乘法,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

今此諸大眾,皆應除疑惑,諸佛語無異,唯一無二乘   我有方便法救度眾生的力量,故開示眾生以三乘方便之法,惟最後還是和一切世尊一樣,皆是演說一乘之佛道!因此,你們在此會場的諸位,大家應該棄除疑惑才是,諸佛所說的話絕沒有差異者,佛法是惟有一佛乘,絕沒有二乘啊!   佛陀一生說法先以除棄人家之煩惱為主(學聲聞將無明妄想煩惱除去),其次教人自悟(學緣覺自己覺悟無常之理),再進而叫人不要只能除棄煩惱,自己了悟就算了事,還要負起荷擔如來之法擔,自度度人!(學菩薩之救度眾生)是四十餘年來說法之一貫作風,這三種階段純為化度眾生最好的方法,惟這種法還是方便之法,是權設之法,是應眾生之機宜由淺入深,從低上高之法,如一開始就授與高深之法,即不能了解,故真正會說法之人,還是善用方便法者。

釋尊有了方便之力,能夠開示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之法,善能普度眾生!惟這是度脫凡迷之眾生的手段而已,終皈還是在于一乘之佛道。

所有的佛陀世尊所說的皆是一乘之道,都是知道眾生本有佛性,均能成佛,因之都欲度人至于佛地。

成佛不外有他,不惟為自己,也為所有的眾生著想,救度一切眾生,以一切眾生之喜為喜,一切眾生之幸福為幸福,其他別無他途!   佛陀先施權巧方便,後顯真實妙法,是言實而不虛。

這裡勸人切勿生疑,故說「佛語無異」,佛陀惟有一乘之佛法,絕沒有所謂二乘或三乘等其他之法。

人雖然有了種種迷惑在心裡,但迷惑並不是吾人內心之全體,在迷惑而不知去向之處的吾人內心奧裡,定有一個有意義之心理在,這個心理就是所謂的佛性。

佛陀降世之最大目的在于啟示吾人發現此一不可磨滅之佛性,故怎樣說也是唯有一佛乘而已。

故再三的對于大眾說明,不要再有疑惑,要除棄疑惑,怎樣多的世尊所說之語都是一樣,均沒有差異,二乘三乘的說法都是應眾生一時之需要而已。

是以一切眾生之喜悅為喜悅,一切眾生之煩惱為煩惱,因自己之努力而眾生得以救度,大家都得幸福,這一佛乘乃諸佛共通之理!   過去無數劫,無量滅度佛,百千萬億種,其數不可量。

如是諸世尊,種種緣譬喻,無數方便力,演說諸法相。

是諸世尊等,皆說一乘法,化無量眾生,令入於佛道。

  在過去無數之劫裡,有了無數之佛陀降生逝世,其數有了百千萬億之種類那麼多,這數量實在難以測量的。

像這樣多的佛陀世尊,雖然舉出種種的實例或寓言,運用無數的方便力量來演說諸法之實相,惟這些世尊們,均同樣的說一佛乘之法,也同樣的化無量之眾生,使他們入於一乘之佛道。

  過去的劫數如恆河中的沙粒那麼多,是以無數劫計,這是表示算不盡的意思,無量滅度佛也是提示著算不完的佛陀,劫數既多,佛陀定眾,滅度佛就是來此世間降世成佛後,度眾之事已于完滿而離開世間去之意。

他們度眾的方式都是一樣,初分幾個階段以應付眾生。

眾生當中有的有道,有的無道,無道者只顧自己,不管是自己的親人或是外人,都沒有禮節的過著其浪漫不尊重人的生活,有道者能夠分辨親疏禮節,守人應行之道。

其次在有道人當中分為有教與無教,無教為沒有信仰宗教之謂,雖然不知宗教為何物,惟自小即已有教養,能守禮節,已養成良好的習慣,差的是沒有宗教的教養而已,有道而有宗教信仰的人,即不但能夠遵守道德,也會知道解脫苦惱的問題。

在有教當中又分為外道與佛法,外道為人之想像力所推測出來之宗教,佛法即由釋尊之體驗而產生之宗教,出發點在于明瞭人生真正之意義,當然有高低深淺之別。

佛法裡面分為小乘與大乘,小乘為了脫自己,大乘兼化他人。

大乘又分方便與真實,方便就是以種種因緣,種種譬喻,種種言辭來闡揚佛法者,真實即演說一佛乘,將佛陀開悟的真理坦白的講說出來,導人入于佛道!偈頌裡面再三的說明佛陀用方便法度化眾生,其目的在于令人入于佛道。

佛陀不惟用三乘的方便法度化眾生而已,他是用盡所有的方便法去教導眾生者,不管是在世出世,一切法都已用過者。

  如上面所說的分類完全就是佛陀之智力始能作得到的,佛陀對于不守人道的人就叫他應遵守仁義道德。

對于有教養而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即說危機重重,迫在人身,應學宗教,以求安心。

對于信仰外道(欲上天界)的人,就教示學佛,以免輪迴。

對于學小乘人,即示以救己救人之相互得救之法。

對于大乘學者群中未盡完善的人,即顯一乘導入佛道!   又諸大聖主,知一切世間,天人群生類,深心之所欲,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   又諸位大聖王--佛陀,知道一切世間裡的天神人類以及眾生們,內心奧裡所欲何事所求何事,都一再的以不同的方便法,幫助眾生顯出第一義--真理。

  異方便是五乘七方便:(小乘為入見道之聖位的方便之行位「七賢」,大乘如天台即立二種七方便。

一是:人、天、聲聞、緣覺,藏教之菩薩,通教之菩薩,別教之菩薩。

這是依法華經藥草喻品裡之三草二木之意而立者。

第二為:藏教之聲聞、緣覺,通教之聲聞、緣覺、菩薩,別教之菩薩,圓教之菩薩。

于斷除見思二惑上而立者)。

也是下文所提的六度乃至供養、稱名等之謂。

眾生的欲念各有所不同,才有諸佛使用不同的方便法之舉,雖然方便有異,而助顯即同,諸佛都是以種種不同的方便法來幫助顯出第一之真理者。

大聖主就是佛陀,佛陀知道住于所有的世間裡面之天神、人類以及一切眾生內心深處之欲念,也就是知道群生之需求的一切。

眾生所欲求的當然是為了衣食住所需要的物質享受,可是這並不是眾生的一切,因為眾生有心,心理變化亦極複雜,不只為了物質享受而生起不好的念頭,就是精神方面也會單獨的想求滿足,可說精神物質兩面都欲求其有個滿足者。

為了想求滿足一切而生起的心卻被惡的念頭占其大半,善的心惟占一小部份,雖然如此,但既有善心即有可救的餘地,佛陀就是為了挽回人生才降世者,他知道眾生雖惡,惟「深心之所欲」--一個不可磨滅的佛性在!表面上看起來,每個人,每個眾生都被煩惱無明遮蓋的污染而不清,但是人之心不單是惡的方面,在每日的行動裡已顯然的現出種種善良的心來,如助人為快樂,雪中送炭等處處都可以聞得到嘉言嘉行,這些善舉就是每人內心奧處所具有之欲望,是善的方面,佛陀設教,說了許多方便法就是為了幫助人家顯出此一不可磨滅的佛性而已。

眾生雖有了這種佛性,可是拿出來作用的時間短,常被其他不正的心打擾的未能常在似的,佛陀知道這事情乃以異方便--用種種的方法手段,慢慢的教導眾生,使眾生顯出本有之真實之道,最勝妙之真實之道。

助是幫助,也是有次序慢慢的教化之意,眾生已沈溺許久,故只能慢慢的教化,慢慢的使他回復本有的佛性,惟最後還是要顯出佛性為目的者!   若有眾生類,值諸過去佛,若聞法布施,或持戒忍辱,精進禪智等,種種修福慧,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如有眾生當中遇著過去的諸位佛陀,假使他們聞法而行佈施之法,或者持守戒律,行忍辱行,恆時精進,打座入禪定,學智慧等以及修種種的福德智慧,這些人均已積諸功德而成佛無疑的了。

  眾生的業障應該是非常的深,可說遇佛很難,惟因眾生和佛陀同樣有佛性,佛性是生佛體同者,內因之力非常強者,正因如此,得遇過去諸佛者有之。

若這些人真的遇著過去諸佛時,即有學佛的機會,學佛的方法雖然易地、易時、易人而異,但其根本的方式即有一個共同之點,如修「布施」而與人以法、以財、以精神,來幫助人家,解除人家之痛苦與貧乏,使人安心不憂的渡過,或者「持戒」,將佛陀和佛教團體所規定之戒律嚴守而不犯,使自己的心行堅固,同時團體得以過著有秩序的生活,以作人天之模範,或者修「忍辱」之行,以改變自己之瞋怒心,以自己正當之心行來轉移人家不正之心行,常以寬懷的胸襟對于別人,導人入于正當之路,或者一心「精進」,把全精神全力量集中起來,打入修行道上,不務對于用功以外之雜事,不管甚麼艱難困苦能夠克服,今天事今天做,不猶豫不猜忌不怖畏的努力下去,或者打座「禪定」,將雜念除去,精神集中而統一,不昏沈不掉舉(輕舉),常保精神之有所平均,不受外境所迷不被內魔所擾,心住一境,鎮靜凡慮,或者學「智」,對于事物之性質認識清楚,能善識別事物真實之相,不再認假為真,要深思沈慮努力于發見宇宙之真實之體!以上就是所謂學菩薩行者必修之課程,學佛人應朝向此一路線前進,不可再躊躇才是。

這些行慢慢的累積後,即能修到「福」德智「慧」兩項都具足,福德是以幫助人家之一切工作所得來。

不只救度自己還要救度別人,不管是常住的工作或為他人出點力量即有增加福德之可能。

古德常為常住(寺院)做人不肯做之事,也是為了增加福德而修的行,有的雖然不希望有福德之報應,惟一動作即如影隨形的跟在後面而不會漏失!常幫出家人或在家人做點艱難的事,同樣的有福德之報可收者,智慧即係自己用功而得來者,如受持讀誦書寫解說經典,禮佛唸佛等行都能增加智慧,如修前面所說之六度即能增長智慧,智慧是佛教的最高境界與目的,不管修甚麼行都直接間接的有助于發揚智慧的可能與力量。

惟這裡是「約六度」而「明開顯」之意,自然是以修六度行之諸位,必定已成佛道無疑的了。

  諸佛滅度後,若人善軟心,如是諸眾生,皆已成佛道   諸佛如果示滅了後,有人起了悲戀佛陀之心而修諸行,像這種眾生,亦已成佛無疑的了。

  前面為躬親遇佛修六度行而成佛,這段寫的是對佛起悲戀心,一念之間,捨惡從善,化剛為輭即能成佛,是以悲戀心而開顯佛性之意。

遇佛而修,其速度當然快,且成佛之可能性大,但是佛陀不一定常住于世,故佛滅度逝世後,惟有效佛遺留下來之法去修,一心向佛,改造吾人之心,也同樣的成佛無疑!善為完全無缺之意,心注一境把不完全之心的狀態轉移過來,改變為一完全無缺之心為之善,心一有染即不能算為完善。

凡夫的心是污染者,學佛就是將此污染塵勞之污穢棄除,慢慢的趣向于清淨之境界,換來一個清淨不染的善心而已。

善與惡的標準已于前面述過,是沒有一個定準者,惟有將心改變為原則,心如有缺即為惡,心至完全為之善,人之心雖有一百零八,惟總是在善惡當中打滾而已。

如水可為熱的湯,也能成為冷的冰,把水加熱即溫度提高終會沸騰,將水冷涷溫度即會直降而為冰冷,同樣的水會成湯成冰,人之心也和水一樣,會善會惡,惡至極端時墮落也速,善至完美時會成為佛陀,善惡之心並不是有所間斷者,這是說明凡夫地之眾生有時善,有時惡,心佛眾生三者輪流成性,如果修至完善即不再會墮入,會永脫輪迴之枷鎖哩!輭即柔,是剛的反面,眾生之心剛復自強沒有柔輭,遇事固執,因之而不會有進步,佛陀之心是柔輭可親,常懷悲天憫人之心,不會有所固執,會捨己為人。

善輭心似屬人天二乘,但善輭心是直通于佛陀之心地者,是有進步,可伸可縮,將自己之執著心捨棄的一乾二淨者,故純粹是佛心!佛陀離世後,悲戀佛陀,悲天憫人之心,而修至善輭心的人是成佛無疑,也是早已成佛,不待言說!   諸佛滅度已,供養舍利者,起萬億種塔,金銀及玻璃,硨磲與瑪瑙,玫瑰琉璃珠,清淨廣嚴飾,莊校於諸塔。

或有起石廟,栴檀及沈水,木櫁並餘材,塼瓦泥土等。

若於曠野中,積土成佛廟,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諸佛離開世間後,供養佛陀的舍利時,蓋起了種種的塔,其種類多至萬億種,並用金、銀、玻璃、硨磲、瑪瑙、玫瑰、瑠璃珠等寶石加以清淨、莊嚴,整美所有的塔。

有的用岩石蓋廟,有的以栴檀、沈水、木櫁等香木以及其他的材料來蓋廟,有的廟用磚瓦、泥土等蓋者,或者在野外積諸土壤而起佛廟,乃至童子戲耍而聚沙成堆為佛塔,像這些人漸漸積諸功德,均已成為佛陀了。

  佛陀逝世後焚化的遺骨為舍利,這事已于前面說過。

為奉祀舍利而起塔廟,其意義為感恩謝德,效法遺範,塔為塔婆的簡寫,是高顯之意,為思慕先人遺德而令人一看易顯之物。

寶塔種類不計其數,都用金銀,或者是玻璃、硨磲、瑪瑙、玫瑰、瑠璃珠等物大大的來裝飾,使塔成為一清淨、美麗、莊嚴、大觀之物,令人遠看即會肅然起敬,玻璃等物都是寶石之類,莊校也是使塔莊嚴完整之意。

有的即用岩石砌片而起靈廟,有的不用大石而用栴檀、沈水、木櫁以及其他如磚瓦、泥土等材料來蓋靈廟,栴檀等皆為很香的香木之類,用這些物來建靈廟皆為紀念佛陀,思慕佛陀,欲效法佛陀之舉。

最簡單的莫如在郊外的曠野中積諸土壤而成為靈廟者,以及最容易的如小孩在于溪邊集聚沙粒,以遊戲玩耍的方式做成佛塔,這是提示與佛有因與佛有緣,不管是誠心,不論是戲心,雖然功德有大有小,而種善根即為一也。

  這裡要特別注意者,就是文字寫的不管怎樣都已成佛道之點,所謂是否成佛的問題,雖然在于一念,一念善即為佛陀,一念惡即會墮落,頓教法門在于豁然大悟,即時明心見性,惟這裡所說的誠心,戲心乃下一個種子的意思而已,皆已成佛道是釋尊在于靈山會上時才發表者,可見他們在這以前,也是在種諸善根以後,培養其善根,令其善根永不失散,如春天從地面發出小芽來一樣,假使不慢慢培植而令其潰損的話,即永遠不能伸長其根幹者,好哉起塔做廟的善因為始而積諸功德,到釋尊成道時都已成佛的了。

不然的話,怎樣一個小孩集沙戲耍而做塔就能即時成佛呢?何況頓教法門所說的「即時」之「即」字乃「不離」之意,並不是「隨時」之義。

稍後一點的經文曾這樣的記載;「……漸漸積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這可以證明這幾段文都應有這些文字在裡,惟偈頌的方式既然是韻文,且有文學價值之法華經,不能在一段一段之後面均加這些文字是不得已的事。

總之,誠心如以寶物起塔起廟也好,戲心如小孩玩耍而做塔也好,都應將此功行慢慢的培養,令不遺失,以這因緣積功累德,即沒有不成佛者。

  若人為佛故,建立諸形像,刻雕成眾相,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寶成,鍮鉐赤白銅,白鑞及鉛錫,鐵木及與泥, 或以膠漆布,嚴飾作佛像,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假若有人為了奉祀佛陀而做成種種的佛陀之形相,以彫刻而成許多的佛像,他們均已成佛陀了。

或者用七寶鑄成佛像,或者用鍮鉐、赤銅、白銅、白鑞、鉛、錫等金屬,或者用鐵、樹木、泥土等,或者以膠、漆塗在布上等來莊嚴裝飾而做佛像,像這些人也已經悉數成佛陀的了。

  裝塑佛像不論何種材料都可以,雖然優婆塞戒經說明造像不許用膠,有失意之罪,但是外國有的是樹膠,何況此經明文記載可用!七寶是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等金屬寶石之類,鍮鉐是似金之物,實是銅之精者,這種寶石燒後會現赤色不黑,赤白銅是赤色的銅和白色的銅,白鑞是鉛錫混合而製成之物,鉛、錫等皆是金屬類,鐵木是鐵和木料,泥即土壤,膠漆布是在布上塗漆,塗膠之意。

以上面所列之物來做佛像,或拿這些物來莊嚴裝塑佛像,不管是彫刻,是鑄做,是膠漆,不論物價之高下,品物之粗細、貴賤,不論心之是否有誠,願之遠近等,雖然錯綜複雜,功德大小不等,但至現在這些造佛人均已成佛作祖了。

造佛功德之大不在于造佛之本身,是在于他之一片用意,因佛像可以永留于世受許多人朝拜而積功德,如沒佛像即欲做佛事的因緣有缺,有莊嚴的佛像可令人由瞻仰而禮拜而修行效法,故造像功德經略明十一種功德:①世世眼目清潔,②生處無惡,③常生貴家,④身如紫磨金色,⑤豐饒珍寶,⑥生賢善家,⑦生得為王,⑧作金輪王,⑨生梵天壽命一劫,⑩不墮惡道,⑪後生還能敬重三寶。

又說若人臨終發言造像,乃至如麥廣(麥/廣),能除三世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是因他的發心尊貴,因緣殊勝,定能將此良緣永持不滅,慢慢的積功累德至成佛,並不是真正建立佛像,就能成佛,也不是以七寶等珍貴之物或者以鍮鉐等五金、土木、膠漆等物來彫塑佛像造作佛像就能成佛者,是以這些事緣為本,漸漸積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陀者!   彩畫作佛像,百福莊嚴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戲,若草木及筆,或以指爪甲,而畫作佛像,如是諸人等,漸漸積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

但化諸菩薩,度脫無量眾   以彩畫繪佛形像,畫出帶有許多福德之莊嚴的佛相來,不論是自己執筆綵畫,或者是請人劃畫,這些人到如今都已成佛陀了。

乃至小如小孩戲耍而拿草木當筆,或者真正的筆,或者以指爪之甲,畫佛像于地面,像這些人,漸漸的積聚其功德,具足了大慈悲之心,均已成為佛陀了。

佛陀之教,惟有從高處而著眼而教化菩薩,以菩薩道度脫無量之眾生之教!   畫佛影像畫得莊嚴如百福之莊嚴相,百福就是具足福德之意,這種相又莊嚴又美麗,令人一看肅然起敬,增加人家之敬仰心,這是使人種諸善根,修諸善行,廣種福慧之本,因有莊嚴的佛像即能改變人家之醜陋的惡念,慢慢的將沈落之心昇上,將有一天也會因之而成佛作祖。

世人總是由壞的方面著眼者多,專找人家之劣點,不知世人缺點雖然多,但亦有完善的方面如佛面者,「佛面猶如淨滿月」,畫佛形相畫出其種種的福德莊嚴來時,就是表示在此濁世亦有清淨之法可尋者,惡的方面也曾具有純粹完善者,不可專向惡的方面去找,如這樣的話,乃是自己的心懷有惡念才會使然者,這種人終皈只是惡的結果而已。

好哉佛陀之形相有的是百福,有的是莊嚴,學佛人當努力于修至如佛形相,是時不是佛陀是甚麼?畫佛像最好自己,惟人不會都是畫師,故請人繪畫令人朝拜、效法,其功德都是一樣的,惟不是畫佛像就是成佛的意思,是要人將此敬重佛陀以及使人敬信佛陀之善因善緣好好的培養,教人慢慢的伸張此善念,積功累德,成佛的事即沒有問題的。

  童子為了遊戲而拿草木當作畫佛的工具,繪出佛像來,或者以筆,或者以手指頭之爪甲在地上或沙上畫佛像,這一看是玩耍,並沒有甚麼了不起的事,因既是遊戲,即沒有意,是一種玩樂之動作而已,可是不可忽視的,像這種事,乃與佛有因與佛有緣的了。

千萬不要小看了它,因大事乃由小事而來者,大緣也由小緣而來的,微微不足道之小緣,好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樣,會成為不可思議的大緣來!這裡明文啟示我們,為了玩樂而繪佛像,其功不可沒,會以此因緣,慢慢的真正為了佛像而畫佛像,會漸漸的積聚功德,具足了大慈悲之心,終成佛陀,釋尊在靈山說法時,這些人均已成佛了!大悲心是欲拔除眾生之苦的心,解除眾生之困境做到徹底,絲毫不想報酬才是最大的悲心,吾人應具有悲心,可是有時會懊悔,不肯保持徹頭徹尾,乍得乍失,沒有恆心,故不但不能算為大悲,連悲字也攀不得上的。

有大悲心的人。

定有大慈心,大慈心是想給人以快樂,欲拔除人家之苦,定會想給人以快樂,欲給人以快樂,定會想拔除人家之痛苦,故有大悲必有大慈,有大慈必有大悲,大慈與大悲,大悲和大慈兩項都有連帶性質者。

具足大慈大悲之心的人,就是佛陀無疑了。

佛陀說他但化諸菩薩,度脫無量眾,也就是這個意思。

因菩薩是以助人為快樂之本,不只自己得到幸福就算了事,還要積極的為人家之幸福而打算,這種心行的人,已漸漸的近于佛陀了,有了這種人為前峰,則有同志如菩薩心腸的人跟在後面,自然的有了很多的眾生會效法,也是佛陀度人以程度高的人為目標的原因!   若人於塔廟,寶像及畫像,以華香幡蓋,敬心而供養。

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銅鈸,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

或以歡喜心,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如有人對塔廟或佛菩薩之寶像或畫像,虔誠的用華香旛蓋來供養,或請人奏樂--無論是擊鼓,是吹角的笛,是吹螺的貝,或吹簫、笛,或彈琴、箜篌,或彈琵琶,或擊大鈸(鐃)小鈸,像這些樂器所響出來的許多微妙的聲音,悉皆移來作供養之用,或者起歡喜心,以歌唱來稱頌佛陀之德,乃至少許的聲音來讚佛,這些人皆已成佛陀了。

  塔廟均為奉祀佛陀而作佛事之場地,所謂佛事乃是指以華香燈塗果樂來供養,或以幢旛寶蓋來莊嚴道場,或禮拜,或讀誦等功行之意。

塔廟有佛像,其形像不管是裝塑、刻彫,或者是繪畫的,都是一樣可以作諸佛事而得諸功德。

這裡所列的華香應包括燈塗果,旛蓋為幢旛寶蓋,以虔敬的心拿這些物來供養佛陀,其功不可沒,其緣可說是殊勝的,使人作樂是因出家之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在家之國王長者宰官居士等,不一定會自己作樂,大多數都是令音樂家作出樂來者。

樂器的種類自古以來就有多種,不是鼓類就是角貝類,不是吹就是彈,不是打就是擊,如大小鼓、大小鈸(大的為鐃,小的為鈸)都是打都是擊的,角貝、簫笛是吹的,琴瑟、空篌(古絃樂器,似瑟而技小)、琵琶是彈的。

奏如上之樂器,會出微妙之聲音來,將這妙不可言之音來供養佛陀,雖一時論功德之大小,善業之或專或散,惟到了現在已因這種殊勝之緣而積功累德,皆已成佛陀,。

歌唄是自己歌唱之意,這是不管出家在家王官長者,都可以自己來歌稱唄讚者,乃至一小音就是不諳歌唱的人,如只一小小微不足道之聲音來讚頌佛德之意,故如有意以聲音來稱頌歌唄佛德的話,即功德雖有大小,而其發心已和佛陀有大因緣,慢慢的積功累德,到現在已經是成佛的人了。

  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於畫像,漸見無數佛。

或有人禮拜,或復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自成無上道,廣度無數眾,入無餘涅槃,如薪盡火滅   如有人心雖散亂而能皈依佛教,乃至小至以一蕊華,供養于畫的佛像,漸漸的能夠見到無數佛而積功累德。

或者有人禮拜佛像,或者只合掌敬佛,乃至只舉一手敬佛,或者只少許低頭禮佛,以這事情來供養佛像,漸漸的會見到無量佛,自然的會成為無上之佛道,然後廣度無數的眾生,最後入無餘之大涅槃去,好像柴薪盡而火也滅一樣!   故亂心即不專心,學佛的人就是想將散亂的心修為純粹之心而已。

雖然這不是簡單容易的事,但應朝這一方向進去,應閉心瞑目,打座用功,直至不被雜念煩擾,不被雜音攪亂,不被外境混入,不被一切所惹,練成一顆純粹的真心!據經文提示,因凡夫難調伏此一散亂心故,將散亂心也好,如能起了皈依佛陀,禮拜佛陀之心的話,後來成佛是無疑的,乃至小事情如只拿一蕊華來供養佛陀的畫像,有了這種心,即如佛有了因緣,終會見到無數的佛陀。

見佛就是見性成佛,不是在于眼前看見了佛陀之意,能夠見一佛性即會見到無數的佛陀。

有人修行彷彿看到佛陀,這是一種神經衰弱的現象,並不是真的看到佛陀,這點要特別注意,如不注意的話,容易會著魔的!佛教的神秘是由內心奧底裡發出來的,神秘並不是神奇怪異,看見佛才是神奇怪異,學佛人最忌者為神奇怪異,如誇耀神奇怪異者即認為是著魔是不會錯的。

見佛是和佛的心融合,已近于佛陀之境地,見無數佛即和所有的佛陀之心一樣之意。

  禮拜供養是學佛人缺不了的功行,禮拜佛陀即會消除業障而增智慧,供養就是增加福德之行,禮拜供養可以說包括了福德智慧之功德,是最根本之行。

吾人禮拜當然以最尊貴之頭,頂禮佛陀最下賤之腳,是折伏憍慢心之最好方法,也因禮拜佛陀時身口意三業專一而不散亂,故能心靜性明而得智慧。

供養即屬佈施類,不管大小其行都是為大眾的,因欲莊嚴道場使佛法久留于世,被人瞻仰禮拜,須由自己而嚴飾佛像,使香煙不絕,令人可以效法,這是與佛結大善緣,也和眾生結一福緣,自然的福德會滾滾而來的。

禮佛之方式最好五體投地,但如只合掌禮佛,乃至惟舉一手禮佛,或者只低頭少許,都能以此善根為因由而漸漸的成為大功行,是時即能和諸佛共一體,而成為無上之佛陀,同時會發大慈悲心,廣度無數之眾生哩!涅槃為寂滅,可說是覺悟,也可以說離開世間去,無餘涅槃即和有餘涅槃有別,有餘涅槃好似覺悟而還有繼續修養的餘地,無餘即已沒有可修的餘地,是所做已做,所行已行,絕沒有絲毫牽掛之餘地,不但自己覺悟,連覺悟他人之行都已圓滿之意,覺悟他人之行既圓,即甚麼時候離開世間也無所畏,好似迷惑之柴薪燃盡後生死之火也隨之而滅,沒有半點後悔之餘地!學佛人自古以來應學臨終之事,然後學生存的問題,是說臨終之準備既齊,即已做到完善,問心無愧,甚麼時候離開世間也沒有甚麼關係,不會留個牽掛,能夠好好逝去哩!   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如有人雖然是散亂的心,但入於塔廟裡,能夠念一聲「南無佛」,即這些人也已經成佛陀了。

  南無譯為皈命,為表示皈順、敬禮佛法僧三寶之意。

法華文句解說南無為度我、驚怖、皈命之三義。

觀經玄義即分為皈命、發願、迴向之意。

佛法僧三寶能夠度脫我們一切之苦惱,令我們得到真正永恆的快樂,故為度我。

佛法僧三寶能令諸天惡魔驚動,故曰驚怖。

吾人表示盡形壽所有的生命皈順佛陀,依賴佛陀,以便學佛至於成佛為之皈命。

從今以後願意捨棄小我成就大我,願自己和他人都成為佛陀,為之發願。

所有的功德迴向于一切眾生,俾眾生和自己都能積功累德,以此功德迴向,蓄儲于清淨寂光之中,以便大家脫離一切濁,就是迴向之義。

綜上意義,南無可說是皈依三寶之意。

皈就是皈順投靠,依即依托仗賴。

一切眾生總是在三界六道中輪迴不息,是未能脫離生死之羈絆者。

憂悲苦惱,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雖有時會如意,但如意之事剎那即滅,樂後的苦,更未能形容,佛法僧三寶就是為了解脫苦惱,得到真正快樂之皈順依賴者,惟有佛法僧三寶始能真正解脫吾人之苦惱而得真正永恆不變的快樂。

  佛是徹底明瞭宇宙人生之真理實相者,是天中之天,聖中之聖,是萬德萬能的保有者,是究竟一切,福德智慧都圓滿而未有人能比得上者。

法是佛陀的身言之教,是一切真理。

所有的道德善行都包括而無遺,是不變、不失的常道。

是有永久性,普遍性,向上、向解脫之德行的道理,能啟示出無上究竟者。

僧即和合的團體,是出家受具足戒的比丘眾,廣義即包括出家五眾,在家二眾,就是所有的佛徒之團體,和樂清淨的僧團,應不忽略自己,不忽略社會,能淨化身心而得個人的解脫,也會適應環境之變化而獲得眾人之信仰者,可說是佛法久住的唯一要素!雖是散亂心,也因念一聲皈依佛陀,即此善根永不埋沒,如石放置船上一樣,有了依靠,能夠皈順,絕不會沈入海內的!假若石頭沒有輪船之皈投依賴之船,即放入海中,自會沈入水裡,永不見天哩!唸聲皈依佛就是最底的善緣,由此而能皈依法,皈依僧,世世生生可能繼續不斷的用功下去,至于成為佛陀!釋尊在法華會上時是說明過去有人以散亂心在塔廟裡,唸一聲「南無佛」,到了現在已經走上成佛之道,何況一心不亂而稱皈依三寶者!   於諸過去佛,在世或滅後,若有聞是法,皆已成佛道   在於諸位過去的佛陀,還在世間或者離世間後,假若有人聽過此法的話,也已成為佛陀了。

  聞思修是學佛的三慧,聽到佛法後加以思考,思考後付諸實行,假使聽後不思考,思考後沒有付諸實行的話,也未能收到學佛的效用的。

這裡雖然以聞為入,當然也是依序而思,而修,慢慢的將為己有,故能至釋尊說法華時,已經成佛無疑!有人幸運而遇佛聽法,這是躬親謁佛成道之快速機緣,然而佛陀未能久住于世,故佛離世後惟有依照其遺留下來的教理去用功修行,佛陀雖滅,定有法師繼佛之後講經說法,使法脈不滅,也就是構成無佛世時能夠聽到佛法之因素。

吾人現在的情形就是無佛在世的時期,故惟有依靠經典去研磨出真理來!依靠真理之初,當以聽聞為最,一歷耳根,即會變成永遠之道種。

不過道種雖是不滅,但要發芽成果須依再接再勵,要加以培植始有可能。

故聽經後須思考,思考後須受持。

吾人唸佛唸經,都以口讀為入門,這雖然也是一種功行,惟嫌膚淺,須以心讀,以心吟味經典的奧理,也就是思考之法哩!心讀雖然是捷徑,還不是真行,須以色讀,色讀就是躬親履行之意。

口讀學的是人家之物,因口可以念正念邪,東西南北,古今中外一切的一切都可以讀,不只學佛人能口讀,就是說書者,戲劇人物等都可能效法,惟這些人讀念的是一時性的,不是專心有意。

心讀時亦有正邪,如正時想給人以物,想為人效勞,但都未必能付諸實行,只顧心念心想而已。

色讀才是最高的境界,因想作就作,想行即行,付諸實行的去讀,一切才不是泡影者,是真實行的標榜者。

話雖然是這樣說,可是不聞法,不口讀,焉有意讀、色讀之機會,故口讀也不可忽視的。

經裡寫的也是以聞法口讀而慢慢的積諸功行而成為佛陀哩!   未來諸世尊,其數無有量,是諸如來等,亦方便說法   將來的諸位佛陀世尊,其數是沒有限量的,這些佛陀如來們,也是同樣的用種種的方法去說法度化眾生的。

  過去諸佛有如上所說之事,現在的佛陀,以及未來的佛陀也是和過去諸佛一樣,其教化的方式並沒有二致,必定同走一條路,絕沒有變異的。

這樣不管世態之如何變化,劫數之如何久遠,佛教之生命必定會永恆保持而不會散失!這段偈文是將大乘佛教之修行方法闡盡無遺,尤其是方便品裡面說的是:佛之教畢竟皈一,不論是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或未來諸佛都是一樣,可說分為過去,未來、現在之三階段,前面所說的為之過去世之事,這偈是未來世之事,過去世既有這麼多的佛降世,講說種種的法,未來世也因眾生無窮無盡之故,也同樣的會有數不盡的世尊降世,其演說之法也會以方便善巧,由淺入深,從低至高,化度眾生!   一切諸如來,以無量方便 ,度脫諸眾生,入佛無漏智,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   未來的一切諸位如來,以無量數之方便法,度脫諸位眾生入于佛陀無漏之智慧。

假若有人聽到佛法者,沒有一人不成為佛陀哩!   漏為迷,佛智沒有混雜一點迷惑在內,為之無漏智。

學佛人雖自己以為非常的用功在修養,可是並不能這樣就可說為有了充分之行,在自己不知不覺中,被迷惑煩惱混入而不自覺者多,這樣的修養法,想救他人之苦悶,那是不夠理由的。

好像為了他人而盡自己之力,惟不知何時,竟走向自己有利之方面去,佛陀即已捨離自己的一切,能夠照見他人之真正的性質,唯想救度他人之苦惱,不因救度他人而想受人之尊敬,或受人之稱讚,或想求其報酬,因你報答佛陀也是你的功德,佛陀並沒有需求甚麼的,故佛陀之智慧為之「無漏智」。

凡夫能夠受佛陀之指引而入佛之無漏智,是因具有佛性之故,依其修行的程度即能成佛無疑,惟修行用功還是要從「聞法」入門,能聞如是法,即能因之而「無一不成佛」,也就是沒有一人不成為佛陀的,當然包括智愚、善惡等類的人的了。

  諸佛本誓願,我所行佛道,普欲令眾生,亦同得此道   諸佛最初就立誓願而說:我所行的佛道,是普遍的欲令一切眾生,也能夠同樣的得到佛道!   誓願就是發願要實行之意。

佛陀的根本大願是:自己從來所實行之成佛之道,不惟自己成就,還要教化大眾,令大家和自己同修一個行,同證一個果,同得一個佛道。

這種誓願說來容易,可是要實行起來卻不是簡單的事,如吾人欲皈依時唸甚麼「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但曾幾何時,已變為「眾生無邊難救度」,「煩惱無盡真難斷」,「法門無量難得學」,「佛道無上怎麼成」了。

真是凡夫背道而馳之本能,這要怪吾人沒有慈悲之根性之緣故。

如佛即不然,佛陀具有的是慈悲,有了大慈悲之心腸,不但方能發這種願,且發的願也才能兌現,沒有慈悲即假使學到甚麼也會憐惜而不肯與人的,凡夫都是以為自己辛苦而得來之物,如果輕易就與人的話,那是太可惜的事,真理之所以難以久留於世就是這個緣故。

好哉佛教的道理有的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是可以作人之標本的。

有了慈悲心即會想減少人之苦惱,想自己辛苦的經過已夠慘的了,盡量的以最好的方法使人不免過於勞苦而能得到和自己所得之真理,也就是佛陀會發願度化眾生同成佛道之所以哩!   未來世諸佛,雖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其實為一乘   未來世之諸位佛陀,雖然會說百千億之無數的諸法門,其實惟有一乘之佛道而已。

  一乘就是佛乘,也是真實之乘,所謂「三乘方便,一乘真實」是也。

三乘是聲聞、緣覺、菩薩,分為三乘說法是以:由淺入深,從低上高,說這三乘之法是因眾生根機太淺而出於不得已之手段方法,是一種方便之教,是看對方而說之教,一乘之教才是真實之法,一乘之教就是眾生均成為佛陀之教,以成佛為目標而說的教才是真正之教。

法華經就是以「一乘真實,三乘方便」為前題而說的經,以法華為中心而說的教,如頓教法門等都以這道理為趣向目標。

可是佛教的法門是非常的多,如法相宗等教即以「一乘方便,三乘真實」為其中心思想。

他們的意思是:凡夫焉能均會成為佛陀?是佛陀欲勉勵眾生,說眾生如果用功努力,勇猛精進的話,即人人可以成為佛陀,假使說眾生是不懂用的東西的話,即人人會自卑,會自暴自棄,絕沒有人肯努力修行的,一乘真實是激勵之法,一乘是方便,三乘才是真正實實在在的道理,如人之程度有高低一樣,有的至於聲聞之低級羅漢,有的完成高級的緣覺羅漢,有的即達到菩薩的境地,依各人的智慧程度而修到不同的境地才是實在,大家都同樣的偉大而會為佛陀是一種獎勵而已。

這樣解說雖然也是對的,惟法華經為經王,所說的理有的是超越一切佛經,故信仰法華經的人,當然是以「一乘為真實,三乘為方便」!佛教以外之教,絕對沒有說到「一乘為真實」之教,一乘為真實之教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教,是人人能夠成佛,不是惟有一位最偉大之神之存在而已。

你看佛經處處說到「諸佛」,佛是所有一切之最高超越者,佛既多,即超越者多,不能以一人可以獨占者。

這道理如不是佛教,如不是法華經,焉能聽得到?那能說出來?外教有的是:有一最偉大之神或聖在支配天地,在支配吾人,吾人最多能夠上天庭而做他的部下而已,絕不能成為和他同樣而和他並肩比齊,這點可以證明佛教之特殊,也惟有一乘為真實才能現出佛教之平等,佛教之偉大!   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   諸佛兩足之尊,知道諸法是常住而沒有定性者,佛之種子就是從教的因緣而起者,故說一乘之教!   法就是所有的事物。

在佛經裡面所用的「法」,有時可以當做「法度」、法則、法律,有時可以用做「教法」,有時就是永恆不變實在的「真理」。

法應該是包括這三種的用意在,惟這裡斷說的「法」是指存在于世間之種種事物之意,真實存在于世間之「法」,也是常說的「諸法實相」之「法」!諸法如只看表面的話,當然不能知道其真實之相,須推究出其真實的相來,其真實的相就是諸法實相了。

諸佛知道諸法的實相是「常無性」,無性是沒有定性,因實相常住,無自性,無他性,無共性,無無因性(性空),無性亦無相(相空),一無性具有無性性,無相性之二種無性者。

也因本自有之,故曰常無。

這是一種很難瞭解之事,如雪是白,炭是黑,明明有個「定性」,怎樣說為「無定性」?像善人惡人也因沒有定性的話,即沒有善人惡人之別,沒有迷者悟者之分,善惡、迷悟都類似者?這是一種錯誤的見解,無定性之義並不是真的沒有定性,是沒有「限定」之性而已,沒有限定之性質即沒有限際的發展,是可能發展為無限際之惡,也能發展為無限際之善,這裡所說的是:天地萬有之真正的性質,不論任何事物都無限際的存在,無限際的發展,無限際而進,不知其善之有所終止的,是為無定性,故說善惡都是一樣者,是說不管善惡賢愚都會發展為佛陀而沒有差別之意!   所有的萬物沒有一個定性,如努力不息,其終皈之處,同是覺悟之地,然而這覺悟之境地要怎樣才能到達?經裡說:「佛種從緣起」,成為佛陀覺悟之境地的種子要由「緣」而起的,緣就是佛陀之教法,成佛之功用當然依佛陀之教法外,別無他途,絕不能只靠自己,如果沒有佛法即任你怎樣獨自思考,也不能成為佛陀的,依教而吸收其教之力為自己之物,依其教之力來培育吾人之身心,漸漸的養成為佛陀!吾人有個佛性如花之種子,花種須埋在地下,施以水分、肥料、太陽,才有可能生根發芽而開花,水分、肥料、太陽就是佛陀種種之教,也就是所謂的「緣」,緣之如何緊要,佛教之如何貴重于此可以見其一斑!有了佛種施以成佛之教,最後成為佛陀是無疑的事。

佛陀說一切萬物沒有定性,現在看起來是善人,但如不繼續培養其善的話,即會變為惡人的可能,現在雖是惡人,可是不助長其惡時,那能肯定他是惡人而不會變為善人呢?一切都得靠緣而成。

人既有佛性,佛陀因之要啟開人家之至高無上之佛性,故說一佛乘以導人至于佛陀一乘之境地!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於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   此諸法住于法當然應住之位處,會現出世間各方面永久不變之相來,佛陀在於菩提道場已覺知了,人天之大導師便以方便之法慢慢的說出此法--真理來!   是「法住于法位」就是諸法能夠發揮其諸法之本性之意,位是當然之位置,所有之萬物住于當然之場所,是表示發揮其各物本來就具有之性質,一點也沒有遺憾之意。

佛陀說法之目的就是為了此事,也就是說:萬物居在自己的場所位置而不差,各物可以盡量的發揮其本來就具有之性質,發揮到沒有遺憾,各物作應當作之事,行至各物都不會感覺遺憾的程度!這也是說明不管甚麼均有具備本來就有的佛性,有了成為佛陀的性質,可發揮佛性而無遺。

發揮佛性即會有無限量的活動力,如掘礦山,將出土之礦石精練而捨棄其他的混合物,是時也,黃金會出現在眼前,人之性質雖各有差異,然而依佛之教訓去用功修行的話,即如精練出黃金來一樣,人人都能發揮出其佛性來哩!「世間相常住」是世間的各方面會現出永久不變美麗之相出來之意。

在還有迷惑之心來看世間之相時,那是永恆不變,永久不朽之常住相!一乘之法住于法位,而為正覺世間之相,一乘之法既發揮其一乘之法即是常住,因此正覺世間之相亦是常住,舉此「法住法位」而為眾生世間及器世間之相,法住法位是常住之故,眾生世間及器世間之相也是同樣的常住!   眾生因迷妄不能覺知,在此常住中,妄見生滅,于一乘中妄見差別,未能明瞭此常住之實相。

惟有大覺導師,坐在菩提道場,如實知道,以種種方便之法將此常住之法講說出來。

道場本是修行場所,因釋尊在于菩提樹下打坐而成正覺,故他用功的地方為之菩提道場。

在菩提道場之釋尊知道宇宙人生寂滅之理性了后,能以方便教化他人。

教導別人為之導師,釋迦導師成就大覺知道「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后,因考慮眾生之根器而開方便之法門,以最淺近之方便法慢慢的教化眾生,俾眾生知道他所覺悟之內容--一佛乘而成為佛陀。

偈頌所提的佛是未來諸佛之事,因有釋尊之證悟,故順便引釋尊之經過情形耳。

  天人所供養,現在十方佛,其數如恒沙,出現於世間,安隱眾生故,亦說如是法,知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雖示種種道,其實為佛乘   天神人類所供養之現在的十方諸佛,其數量如恆沙那麼多,出現在于世間,為了安穩眾生之故,亦同樣的說這種法。

他們都知道第一之寂滅法,也以方便之力而說教的緣故,雖然也示現種種之道理,可是其實在的目的還是為了佛乘!   佛陀為人天教主,為天人師,其福可堪天人之供養,故天人所供養之人即是指佛陀。

釋尊降生于此娑婆世界,可是娑婆世界並不是宇宙的全體,宇宙的全體要包括十方所有的世界,世界既多,佛陀當然也眾,其數量好像恆河中之沙粒那麼多,這麼多的佛陀都出現于各地的世間講說佛法,他們講經說法之目的在于安穩眾生,是欲使眾生安心立命,使每人有所發揮其本來面目,令眾生成為佛陀!因此,所說的法也和釋尊所說的法一樣,都是開權顯實之法!   寂滅是滅除迷惑後之寂靜安樂,是純粹離開了一切煩惱之狀態。

寂是不變化,滅即沒有煩累之意。

寂滅有幾種已在前面提過,初為離開凡夫之迷惑而得聲聞、緣覺之寂滅,其次為離開放棄世人之念之迷惑,也就是救世救人之菩薩的寂滅,最後就是離開了救世救人之念的第一寂滅。

有個念頭如菩薩樣--須救度世間,這種計劃性之心念還是執著之內,還須通過這一關,要由心底自然湧出,不立救度等區別,惟為世人做事,不想甚麼,自自然然而出的救度精神才是第一之寂滅境界。

佛陀就是這種救人救世之保有者,因此才能以方便之力說出種種之教來。

方便說法是因聽眾的程度參差不齊,故須示現種種修行之道,佛陀雖然以種種方便之教,講說種種修行之道,然而其目的還是在于一佛乘,也就是與人以成佛之道!   知眾生諸行,深心之所念,過去所習業,欲性精進力,及諸根利鈍,以種種因緣,譬喻亦言辭,隨應方便說   知道眾生種種之行動,眾生心內奧底裡的欲念,過去所作的習氣之業,欲望和精進之力量,以及諸根之利或鈍,這些事情都曉如指掌,故以種種的實例,種種的寓言,種種巧妙的言辭,隨應眾生之機宣而方便說法!   眾生之行是非常的多,說起來真是不勝枚舉!有善的行動,有惡的行動,善又分為小善、中善、大善等的種類,惡的也是一樣的異常之多,說起眾生之行,即包括一切大的小的,以及微細的不能言說出來,無論與人有益或無益,與人有害或無害,自己有益或無益,自己有害或無害等多的是。

深心之所念,就是內心奧底裡所想之事,言行可以看得見,而心內所念之事都不是凡夫能夠測量的出,都是自己欺負了自己者多,譬喻說,表面上看起來非常的慈善,內心卻藏有一把刀,所謂「笑裡藏刀」是也,有時表面上很惡,心內卻過意不去似的,這事情連自己有時也會覺得莫明其妙,他人當然也未能明瞭其真相,惟有佛陀始能知之。

過去所習業,是吾人累世所積,習以為慣之業,過去之業雖已終了,然而其習慣性卻不是容易會消滅的,不論是善是惡之業,其習癖總是殘留而不可磨滅,這事情自己不能明瞭,他人也不曉得,然而佛陀之眼光一照即非常的明了。

欲性是其人之欲望,其人之性質之如何,人之欲望怎樣,性質如何,佛陀都了解得非常的清楚。

精進力是對事情之認真之意,這人對于甚麼事認真,對于甚麼事下其全身之力量與否,佛陀都知道,諸根之利鈍是對于事物之理解力的程度,利是銳利,鈍即愚鈍,眾生對于事物之理解力如何佛陀也了解得非常的清楚!佛陀因為對于以上之事情非常的明白,為了應付這些事而以種種的因緣,也就是舉出實例(世間的實事是因和緣而成者),或者寄托于寓言(譬喻就是寓言),或用適當的言辭,是隨機應變,善巧方便之教導法!   今我亦如是,安隱眾生故,以種種法門,宣示於佛道。

我以智慧力,知眾生性欲,方便說諸法,皆令得歡喜   現在我亦是像這樣去做,其目的也是為了安穩眾生之緣故,以種種的法門,宣說佛法而示顯佛道。

我因為有智慧之力量,知道眾生之性欲,而以方便說了諸法,皆為最後得大歡喜。

  釋尊說他所做所為完全和諸佛一樣,也是像以上所述的種種方法去做,最後總是以一真實之佛乘教化眾生。

安穩眾生是以大涅槃秘藏,令眾生趣入,使眾生在大涅槃秘藏之安穩處過著佛陀之生活。

種種法門是深淺遠近勝劣等之佛法大門,開了許多佛教之法門,使眾生各人容易親近,簡易做得到之事,慢慢的教化引導。

然而其真正的目的還是在于佛道,故釋迦佛陀也是宣示了佛道令人證得!   智慧力就是智慧門,也是佛陀之權智,佛陀有了施權之智慧法門,其智慧力可鑒照一切眾生之行動而施以種種之法。

眾生性欲就是具生以來即有之凡夫性,凡夫總是欲念深長者,此欲念乃天性自然之物,依各人之業感大有不同,千差萬別之欲念,佛陀都知道得非常的詳細,因之而能以方便善巧說諸妙法應付眾生,眾生聽佛陀之說法,受佛陀之教化,雖初有些嫌惡,也因累世之的習氣不容易改變過來,然而不堪佛陀詢詢善誘,慢慢的受佛陀慈悲薰陶,終而會順佛陀之教化,結果還是歡喜佛法而心滿意足!   舍利弗當知,我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貧窮無福慧,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深著於五欲,如犛牛愛尾   舍利弗你要曉得,我用佛眼來觀看,看見在六道當中的眾生,是貧窮沒有福慧者。

他們在生死險道裡,相續不斷的在受種種之苦,對于五欲執著的很深,好像雜色之牛在愛惜其尾巴一樣。

  眼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之五種,吾人之肉眼只看物之外形,天神之眼所看的為人所看不到之物,慧眼為聲聞,緣覺之眼,此眼能夠看到一切人之迷惑以及迷惑之起源,菩薩之法眼能夠看透眾生具有之佛性,看透眾生之根機,佛眼即兼而有之,佛陀之眼是完全無缺,不論何物,不管何事,不言何處,都能看到正確而無餘,其力量可說是最優勝無比的。

以佛眼觀察眾生的一切,尤其是在三界六道輪迴中的眾生,他們的福慧非常的貧窮,不能分別前後,心裡常常貧乏得一點福德智慧也沒有,不但不能救度他人,連自己也不能度,是沒有福慧之一可憐愍者!   這六道裡的眾生,永遠在生死苦海中打滾,好像人在羊腸小道走路一樣的危險。

生死即包括人生一切之變化,變化無窮之世間裡,吾人處在其中,有錢賺時即喜,無錢入時即憂,患得患失,真是煩累重疊,其複雜之程度也難以形容!相續苦不斷不但提示累世相續在輪迴中受苦而不得休息而已,也是說明一旦受生即其苦惱前續後繼不知了時之意。

生命不只這一生已于前面說過,吾人之死,總是換一個軀殼而已,並不是真的死了就萬事皆休,所謂萬事皆休乃此生當中之萬事皆休而已,並不是表示永恆的萬事皆休,因為有個靈魂永恆不滅的存在,不斷的來來去去、去去來來,而無休息的一天。

五欲本是五體之欲,五體不是雙手雙腳一個頭之五體,是眼、耳、鼻、舌、身之五體,以眼看景色,耳聽聲音,鼻嗅香臭,舌舐滋味,身對感觸,此五欲是人生天性自然的,是人人固執深著而不放者,其追求不捨之動作好像犛牛在愛惜其尾巴一樣,犛牛本是毛色交混之牛,也是黑白混雜之雜色牛,這裡要說的不是其顏色的問題,是牛本身對于尾巴非常的愛護保惜,當牛在鬥爭時,牠的尾巴因恐受損而挾在股間不敢露出,其實牛的尾巴乃最不重用的東西,馬尾才是有用之物,然而馬之尾巴卻亂拂一場,凡夫深著于五欲之事也和犛牛在愛惜其沒有甚麼價值之尾巴一樣,對于生死大事常置之不理,對于不甚緊要之事卻照顧得無微不至!   以貪愛自弊,盲瞑無所見,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深入諸邪見,以苦欲捨苦,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   以貪愛遮蔽自己,好像盲瞑故不能看到真實之事,不追求有大力量之佛陀,以及斷除苦惱之法,都深入種種邪見裡,以苦的方法想捨離苦,為了這些眾生的緣故,佛陀乃起了大悲之心。

  貪是貪心不厭,愛就是愛著不捨,愛本身是好的,可是貪字一現即執著而不知所止。

凡夫總是以自己為中心,伴著所有之欲,自己好厭即不甚緊要,被他人爭取去時,卻後悔不堪,一旦執以為是之事物即絕不肯捨離,惟知貪求愛著,不知放下之緊要。

自己以貪愛蔽住自己之心,一顆心都被貪愛遮蔽,被貪愛充滿,自己之心的分別,已變為晦瞑,已黑暗的無所見,好像失明之人一樣,不能看到外物。

迷惑貪著之心絕不能看到真正事物之相是實事,譬喻帶有色之眼鏡來看東西一樣的了。

大勢就是有大力量可救度眾生之意,也是佛陀之形容詞,不求大勢佛就是不想求成佛道之意,及與斷苦法就是以及不研究斷除苦惱之法之義,佛陀有大力量能夠救度眾生脫離一切的迷惑,斷除一切之苦惱,其教化之目的可說是為了這事情而施者,不想斷苦之法即不求佛理之意。

  邪見是不正當的見解,邪見有六十二種已于前面述過,雖然有這麼多的邪見,也不出「有無」之二種見解,有無即斷常之意,常住不滅和斷除不存之見解是也。

這見解乃外道對于人生與宇宙之看法,是不正確之法,故為邪見。

深入諸邪見是固執己見已深,未能接受真理之薰陶之義。

以苦欲捨苦那裡能夠捨得棄,一個苦去了之後,另外一個苦又發生,將第二個苦斷滅後,第三、第四等苦不是仍然跟在後面嗎?好像以血洗血一樣,用血來洗被洗的血,不都是血嗎?又如擔物換肩一樣,右肩痛時換在左肩,左肩痛時又換在右肩,左肩右肩不都是肩嗎?不都是同一個人之身上嗎?以苦的方法想來捨除苦惱不但不能成功,還而增加苦惱而已。

佛陀為了這些不知追求真理,不知除苦之法的眾生,發起大悲之心,悲即拔苦,大悲是由根本之苦惱處拔除,是除根棄源之法,苦之來源,苦之根本是迷惑,人如沒有迷惑即所見所做的都會正確,也就是成為一正知正見的人,正知正見就是佛陀之智慧,佛陀之大悲心是欲使人成為正見正知之人啊!   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   我當初坐在菩提道場,有時觀察在菩提樹下,有時起來漫步修行,最後于三七廿一日當中,思惟度化眾生之事。

  釋尊最後的修行場地在于尼連禪河溪畔,此河係中印度恆河之支流,是釋尊于六年苦行後所至之地,他到此地後,在一株畢鉢羅樹之樹下靜座而成正覺,嗣後這個地方叫做佛陀伽耶,也謂「菩提道場」。

我始坐「道場」就是敘述釋尊在于菩提道場修行的經過,初在此地修行而開宇宙人生之真理,故曰始坐道場。

在畢鉢羅樹的樹下打坐而成道的緣故,此樹便為菩提(道)樹,觀樹就是坐禪觀察修練在于菩提樹之意,經行即漫步而修之義。

修行的方法雖然要專心一意的打坐,惟禪定不一定都是常坐之謂,行住坐臥皆是禪,才是真正的好功夫的,釋尊的功行就是有時坐禪有時起來漫步,漫步也是禪定之一種功夫!欲真正能夠開悟,非藉思惟不可,禪定是靜慮,也是思惟修,惟有「思惟」才能絞盡腦汁而得最後之開悟,思惟禪定是修行的用功方法,因為有了禪定之力才能夠發揮出智慧來,智慧是學佛人最大之目標,有了智慧即功行已完,故欲得智慧須修禪定,釋尊如是,學佛人那能不是如是!釋迦佛陀成道後在菩提樹下,費了三七二十一日的時間思惟如是事,如是事就是欲將此大法傳宏于世間之事。

傳說初七日思惟我妙法,無能受者,怎能將此大法宏傳開來?二七日思惟眾生上中下根事,也就是發現眾生有的愚痴,有的卻非常的伶俐,有的不高不下,這樣可循眾生之根機而投其教,不一定一開始就說大法,三七日思惟誰應先聞法,雖想至應度的許多人,可是他們死的死,亡的亡,最後想到阿若憍陳如等五位侍者,方至波羅奈之鹿野苑度化此五位比丘!   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

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如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   我所得的智慧,乃微妙最優勝者,是第一深奧之智慧。

眾生的根器非常的愚鈍,執著于愛樂,被愚痴心理所填而盲目行事,像這等眾生類,怎能度脫他們呢?   佛陀在初七日思惟當中想起自己的法是最妙者,這妙不可思議之法,乃自久遠劫以來就下大功夫,尤其是于此世間費了很大的精神而磨練出來的,這是無論何人都望塵莫及之深奧絕對之真理,是最第一之法--沒有比這真理還有高者,這怎麼好傳揚下去呢?眾生那能堪得受此大法?開始就傳大法不是人人都聽得懂的,因為眾生是多種類者,眾生的諸根是愚鈍者,要應付愚鈍的人不是容易之事,愚鈍的人是不能論深奧之道理者,他們累世以來所積的習氣,所過的習慣是不講道理,難以啟發者。

眾生之所以為眾生者就是執著心重,不能解脫這執著心理才會轉為眾生類者。

執著心就是欲念,也就是愛欲,墜入在愛河苦海而不能自拔,眼睛好看美麗之景,耳朵愛聽爽快之聲,鼻子趨于香味,舌頭想吃美味之食,身軀樂觸舒適之物,像這樣向于外面去發展之眾生,那能回頭過來?尤其是愚痴成性,致如盲目亂跑一樣,不顧前后,不慮險惡,被這心理填滿而胡思亂想,以佛陀的眼光來看,真是過著不正常的生活!可是眾生是眾生,那裡曉得自己所過的生活是不正常,大家都以為自己所想所做的均為光明正大哩!自己有錯,而不認錯的人真是難以救度他,尤其是愚痴成性的眾生和佛陀的智慧比較起來,乃天淵之別,想將天淵促近真是難事,莫怪釋尊成道後,躊躇不決!   爾時諸梵王,及諸天帝釋,護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並餘諸天眾,眷屬百千萬,恭敬合掌禮,請我轉法輪   是時諸位梵王,諸位帝釋天神,監護世間之四大天王,暨大自在天的天王,並及其餘的諸位天眾,和他們的百千萬之眷屬,大家都恭恭敬敬合掌來禮拜,懇請我轉大法輪。

  梵王就是大梵天王,諸梵王是指色界天之諸位天神之總稱,天帝釋是欲界天之主,吾人因在欲界裡生活,故帝釋天乃和吾人特別有大因緣。

傳說帝釋天乃監督世間之最大的天神,人若作惡即會受他加罰,設若作善他就會降福,是世間至高之天神,所謂上帝,所謂天公,所謂天主都是指的這一位天神。

印度人係一多神教的奉祀者,這思想乃印度古人所想出來者,佛教傳到吾國,這思想不惟佛教裡面有之,連其他的教或民間的信仰均帶這種思想而產生出一種特殊之教來!四天王是幫帝釋天監督吾人之行動者,其用意在于勸善止惡,叫人知道有諸天在監視吾人之動作,稍一不慎即會受天之處罰!東方為持國天,南方是增長天,西方叫廣目天,北方就是多聞天,他們管轄的區域劃得非常的嚴格,每一區域之人類所做的事如果是惡的話,即會報告到帝釋天處,帝釋天就會下令徵罰該惡人以應得之罪,帝釋天就會下令懲罰該惡人以應得之罪,如果是行善的話,四天王也會同樣的報告帝釋天,帝釋天即下旨褒賞該善人之福,有時現報,有時積幾個或死後才總清算。

佛陀成道後為了應付各人之要求,為了度化各類的眾生,乃採取舊來之思想,惟佛教的思想乃「迷津廣度」,故乃更進一步的籠絡了諸天,不只諸天要聽佛陀之說法,就是天地間所有一切的一切,沒不包括在佛陀教化之內,就是大自在天的天王也要聽佛陀之說法。

  大自在天(摩醯首羅天)本為印度婆羅門教的濕婆神之異名,初和「毘瑟紐」同為梵天之下,其次為平等之位,後占主位,為創造世界之最高神,在色界頂之色究竟天。

入佛教裡面後,其住處之摩醯首羅天宮成為第十法雲地之菩薩所居,或者法雲地之菩薩成佛為摩醯首羅天王,以分別外道所奉祀之毘舍闍摩醯者羅。

佛陀成正覺後,不論是梵王,是帝釋天,是四天王,是大自在天均到菩提伽耶請佛說法,不但如此,就是所有的諸天,以及他們的眷屬,其數量有百千萬之多,大家都誠心誠意,恭恭敬敬合掌來禮拜佛陀,請佛陀轉法輪。

轉法輪是說教之意,佛陀講經說法宏揚佛教,好像車輪之迴轉一樣,以教譬喻車輪為之「法輪」,轉法輪就是傳留佛教于世間永恆不滅之意。

  我即自思惟,若但讚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   我就自己這樣想:假若惟有稱讚一佛乘時,那是不可能的事,因為眾生沈沒在苦海裡,那能深信這種法呢?不信即會破壞法,因此而墜于三惡道,我寧可不說法趕快入于涅槃為妙!   印度古來的神都為之天,諸位天神雖然這樣的慇懃請我說法,可是我有我的苦衷,因為眾生現在都沈沒在于苦海裡,被眼前之事所囚,惟有眼前之樂為是,眼前之樂又不是真正的快樂,是為樂而做出很多的罪惡來,可說所求之樂均以業障換來的,其樂後又比無快樂時還苦,樂中帶苦怎能算為樂,完全是燃燒自己之樂!對于這種眾生如果只說一佛乘--人人皆能成佛之法,惟有稱讚一佛乘之妙時,大家定不會相信而討厭佛法的,自己不信仰還可,可是這種眾生會勸人不要信這種法者。

自己不信會破壞法?因為不信的人不但會勸人不信,還會阻害人之信仰心,善人有善人之同志,惡人也有惡人之群,自己作惡還可,還要唆使人作惡,人之本性就是這樣的壞到底者。

有了信仰心的人當然就是要發起善心的人,沒有信仰心的人即看人家向善而自己墮落,既然要墮若即莫如有個同伴,故想盡辦法阻害人家之信仰心。

趨下是快,向上是難,一被人唆使即容易會動搖信仰心,會以為沒有信仰時,作善作惡可以自由自在,一旦信仰即被教條縛結不能自由似的,這時有人教你信仰幹嗎?你就會被他的魔力一動,終會走入惡的方向去!不信仰的人會破壞法,不信仰的人會阻害人之精進心,不信仰的人終會墜入三惡道的所以就是這樣!三惡道是地獄、餓鬼、畜生,不是人應行之道,這是三界六道最苦的環境,是惡業深重的人所趣之界。

佛陀知道這種事,就這樣想:我寧可不說法的好!因為說出來時,人家不會信,會阻礙傳道之效,會造出很大之罪業來,這樣的話,何必說出來叫眾生多增罪業呢?我已覺悟了,覺悟後即默然而離開世間去不是更好麼?比說出來叫人造業不是還好麼?雖然如此,下文還是想出一條路來哩!   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   剎那間想起過去諸佛之事,他們都以方便之力來度化眾生,我現在得道後,亦應該學諸佛開了權教而說三乘之法才對啊!   從古以來有了很多覺悟之人,這些人到底是怎樣?釋尊的心隨時想到這事情來。

過去的佛陀成道後,知道眾生剛復自強難以度化,不容人家之講說甚麼妙理不妙理,故不用難以聽得懂之法來度化眾生,他們均由極低極之方法教化人,由淺入深,從低上高,隨眾生之意,慢慢的教導人群趣向于深奧之妙法,他們都費盡了全力,欲使眾生皈入一乘之妙理而開了三乘之權教!他們都因此而大功告成,所作已作,所度已度後,才入于涅槃而離開世間的啊!我何不效法過去諸佛之方法,初不應該排出很難聽得懂之大法來,我亦應該將一乘之妙法分為三乘,漸漸的教化眾生,到後定會有人和我一樣成為正覺者!不要以為世人很難度化,很難入道,就默默不語而離開世間去。

應該以權假方便之法,使眾生容易明白,令眾生有個趣味珍珍而不覺為難,另方面能夠由三乘而皈到一佛乘而成為佛陀。

釋尊想到這裡,一時覺得眾生還有可救而法喜,終于選擇了不費甚麼精神即可以度化眾生之三乘方便法來。

  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梵音慰喻我,善哉釋迦文!第一之導師,得是無上法,隨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

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為諸眾生類,分別說三乘。

少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別說諸果,雖復說三乘,但為教菩薩   想起這事情時,十方諸佛皆顯現出來,他們都以清淨的梵音安慰了我而對我說:好哉,釋迦文佛!你想這樣做,是導師中之第一人者!得到這無上之法,能夠隨順諸位佛陀那樣,用方便之力去度化眾生。

我們都是得到第一妙法之人,我們為了度化諸眾生,以三乘之權假方便法分別詳細的講起法來。

因為小根智的人喜歡小法,自己不信任自己會成佛,所以才用方便之法,分別詳細的說出種種的果報,雖是說三乘之法,但都是為了教化菩薩成為佛陀之故啊!   梵音就是清淨的聲音,佛陀聲音嘹喨而清淨,令人會起歡喜心,是累世所修之梵行使然。

「釋迦文」就是釋迦牟尼佛,牟尼是寂靜,是文靜之意。

牟尼本為聖賢之通稱,釋迦牟尼就是釋迦族當中所出的聖者,惟釋尊的大覺沒有人可以比擬者,故牟尼已成為釋尊的固定佛號。

導師是引導人皈于正路之大師,第一之導師是指釋尊,是說他堪以稱為導師中之第一人者。

釋尊正在想起過去諸佛成道後不以難懂之第一法教人,而以三乘的方便教,慢慢的教人入于佛陀之境地,故釋尊也想以方便法漸漸的引導眾生皈于佛道,當此時也,十方的諸佛知道釋尊已正確的知道宏法之要領而皆顯現出來,一方面安慰,另方面稱讚說:很好!很好!釋迦牟尼佛陀你這樣做乃世上第一之領導人物哩!你已得到無上之佛道,應該所講的都是佛理,所行的都是佛道,所做的都是佛事,但因眾生根智參差不齊,都貪著于欲樂而不能自拔者多,對付這種人實在難以用真實之法講給他們聽,聽也聽不懂,你現在能夠想起諸佛所做所為,隨順諸佛教化的方式,而以方便善巧之法教化眾生,以淺易之法使大家入門,實在難能可貴者。

我們諸佛都是和你現在所想的一樣--雖然我們都已得到最妙第一之法,也就是成就絕對之真理者,可是我們知道最初如果以絕對之真理施化的話,是不能度化眾生者,因此我們均從眾生之類而分別權說三乘之教!   少智慧的人都歡喜小法,以為小法剛好和符他們的心理,能夠達到佛陀境地之事,即絕不會信以為真,對于這種人只有以方便法分別的說「諸果」,諸果就是學習種種之教而得到之結果,這結果當然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果報,教雖說的是低級,可是傳教者應時時注意聽眾之心理,知道眾生已進一級時,即更進一步的以稍些高的道理教化他們,要有不引導他們至于佛地絕不罷休之念才是!經文亦說:「雖復說三乘,但為教菩薩」。

菩薩是欲成佛作祖之修行者,雖然說三乘之教,其目的都教化菩薩為原則,教化菩薩就是將每人導引至菩薩之境地,菩薩成即會有慈悲心腸,把慈悲心腸發揚擴大,就是所謂的佛陀之心地,佛陀每次說法都以這事情為基礎的!以上為諸佛顯現慰諭釋迦佛陀者,可是這可說都是在表示釋迦佛陀之心境和十方諸佛之心地一樣!   舍利弗當知!我聞聖師子 ,深淨微妙音,喜稱南無佛。

復作如是念 :我出濁惡世,如諸佛所說,我亦隨順行   舍利弗!你要曉得,我聽到十方諸佛,深淨的微妙聲音後,我因歡喜感謝而稱一聲「南無諸佛」。

我又這樣想:我出生在這五濁惡世裡,應該要和諸佛所說的那樣,我也應該順諸佛之心而說方便法才是!   聖師子是佛陀之意。

聖人中之聖,獸類中之獅子,是超越一切之人,也就是佛陀世尊了。

釋尊聽到十方諸佛(聖師子)的深淨微妙音,含有深奧之理的微妙之梵音--教我先用方便法教化諸眾生,慢慢的引導入于佛陀之境地。

我因此而生大法喜,為了感謝諸佛之厚意而稱一聲「南無諸佛」。

南無是皈依,也是敬從之意。

我得遵從過去諸佛所做所為,因為佛陀之心是共通的,法脈是相連者。

諸佛之意是叫我雖然說教以方便法,但要有個通盤之計劃初傳時也要想到最後之事,不要因為對方是愚痴,就只教以低級之法,教雖是以淺薄的入手,惟最後還是不忘傳揚深奧之教!我稱一聲敬從諸佛之法後,又這樣想:我現在處于濁惡之世--世代已至濁繁,人心已成險惡。

住在此世間的眾生總是愈來愈不成樣,如果不能忍耐的話,即一日也不能住下去,也就是所謂的娑婆(堪忍)世界,欲感化這世界裡兇惡之眾生,如果不遵從諸佛所說的話,不隨順諸佛之心理的話,絕不能有所成就弘化工作者,雖是費神,雖然要占時間,也是不得已之事,如果你說甚麼深妙之大法,但沒有人會相信的話,即說千聲萬語也沒有用處,我的心已定,要從淺近的法教起,漸漸的引導眾生至於成佛!   思惟是事已,即趨波羅奈。

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   對于這事情,我的心已決,即時走到波羅奈之鹿野苑去。

諸法之本相是寂滅沒有變化,乃不能以言語宣說得出來的,惟有用方便之力的緣故,為五位比丘說出此法來!   釋迦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思惟如上所說之事後,即離開自己所用功過之佛陀伽耶處而到波羅奈國之鹿野苑去。

印度有二條最大之河,一依西方之印度河。

另一就是偏于東方之恆河,波羅奈國是在這恆河之沿岸,是時為一很旺盛之國家,現為波奈羅斯市,市之近處有個鹿野苑,是釋尊最初宣說佛教教理之地!   寂滅就是離開差別之相,沒有變化之相。

吾人眼前所看到的相是有變化,是千差萬別之相,在這千差萬別,會變化無常之相裡,有個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億劫也不動搖恆久常住之相在,這就是所謂的寂滅相。

這寂滅相之本體乃不能以言語宣說得出來,因言語是有生有滅之法,此寂滅相乃非生滅者,非生非滅之相以有生有滅之言語宣說,乃不可能的事,惟不說亦不是辦法,只有藉著權假方便之力而以生滅法之言語宣說出來外,別無他途,釋尊想到這事乃向五位比丘宣說方便之教!五位比丘以憍陳如為首,是釋尊在家時之家臣。

  釋迦佛陀為了追求人生之真理,在三更半夜騎白馬帶十二三歲之少年--車匿出了王宮,天明至一森林捨棄身上所有的裝飾品,而換一質素之衣後,乃遣侍者車匿回去。

聽到這報告後,他的父王乃派了許多家臣去搜尋悉達多太子(釋尊在家時名),有一隊人馬跑至太子處,傳達父王之命,請太子一同回去,然而毅然決然而出家的太子,怎樣勸化也未能動搖其心,將此事回稟大王後,大家相議的結果,乃使阿若憍陳如等五人為太子的侍者侍奉了太子。

太子訪問了許多先哲賢聖後,知道真理不是他們所證知的範圍,乃至尼連禪河側之地,在此地繼續不斷的自修,然而真理卻不是那麼容易可以證知者。

有一天在河邊經行時,藉水映出自己的顏容來--頰骨高凸,皮滿皺紋,血肉將盡,面無膚色,是一骷髏骸相!太子這時非常的驚愕,如這樣下去,定會走上死亡之路,焉有真理可得?覺得自己的責任之重大,不能這樣白白的死去,因自己的修行乃為救度親朋友戚,度脫眾生而修者,這大事未完成以前絕不能隨便離世,想著,想著,猶在經行的太子前面,來了一位十八九歲之姑娘,少女手持裝滿乳糜之鉢,終于獻給悉達多太子,太子食後回復元氣,知道有健全之身體方有飽滿之精神,有飽滿之精神方能悟出真理來!從此以後太子即捨棄了苦行而食穀物,因之而恢復了失去的肉體與精神,心理比較清醒過來!然而五位侍者卻不以為然,以為太子已于墮落,不堪久長的苦行而採取快樂主義之行者,這太令人失望之事了,五人至此不肯為太子的侍者,也不能再回到王城去,終于捨棄了太子而到鹿野苑去繼續他們之行。

太子成為佛陀後,首先到這鹿野苑來度化他們!   是名轉法輪,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羅漢,法僧差別名   為五比丘說法就是「初轉法輪」,這時便有了涅槃之學說,以及阿羅漢之講解,也同時說明佛、法、僧三寶之緊要事項,以種種的言語詳細差別而為他們說法!   轉法輪是講經說法之意,弘法如車輪迴轉一樣,可使佛法傳到各地去。

涅槃是寂滅,將迷惑苦惱滅盡換來一個恬靜之快樂。

阿羅漢含有無生、應供、殺賊之三義,其直譯雖然是無生,但主要還是在于殺盡煩惱賊,煩惱賊既殺盡,即能成為一位不生不滅之聖者。

「法僧差別名」之法為佛法,僧為佛教的團體。

佛陀降生在世為了度化眾生而說教,可是佛陀不能永遠住在世間,經過一個時期,佛陀也會離開世間去,佛陀雖寂滅,然而佛陀的遺教會留在世間,這佛陀遺留下來的「法」可令吾人去學習研究,依之而能成佛作祖,故佛陀雖然是人天所尊重的如世間之寶,也就是「佛寶」惟佛陀之法永留人間,導引人間因之也是很有價值之寶,為之「法寶」,法是非常深奧者,不是無師可以獨悟者,如無人指導解釋的話,即不容易明瞭,這裡須有大家共同努力研究的團體之存在,這團體就是所謂的「僧寶」,因為有了僧眾始能宏法利生,佛法因之而能真正永留下去,佛陀之智慧慈悲方能顯現出來。

  佛陀最初轉法輪時說涅槃之法,講解成就阿羅漢之法,闡揚法之重要性,說明有了僧眾之緊要事,以種種差別而把一一之事情、名稱說出來。

憍陳如即時分證有餘涅槃,涅槃之名起自于此。

他因之而得無學,也就是阿羅漢之名之由來。

能說者就是佛,所說三乘就是法,阿羅漢等弟子就是僧,三寶之名之起源就是初轉法輪時哩!迨至講此法華經時,已過四十年了。

佛陀雖說了這麼久的法,然而佛陀住在人世之時間是有限的,佛陀離世後其責任者當然就是落在于僧眾身上,也可以說是落在于佛教徒身上才對!因為佛陀成道後會再入世去講經說法的目的在于度化眾生,使佛法永留于世而不滅,欲佛法長留人世,不惟傳教者有責,就是初學佛的人也應負起責任來,不然的話,傳教者是有限量的,他們既不是佛陀,其傳教之效力,其速度之程度都可以看得見的,欲成就佛陀偉大之事業,定是佛徒同心協力去維持才能做得來者!   從久遠劫來,讚是涅槃法,生死苦永盡,我常如是說   自從久遠劫之前以來,就讚示涅槃之法,令眾生永離生死之苦,我是常常這樣說過!   久遠劫就是不能算得出之久又遠以前之意。

佛陀並不是真正于此世間成道後想起諸佛施設教化之事才知道眾生之心機,佛陀乃在于久遠劫以前就知道眾生喜愛小法,從久遠劫前以來就已讚示有餘涅槃之小法了。

涅槃是寂滅,眾生有的是苦,從久遠劫以來即不能離開一切苦惱,常在憂悶中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佛陀讚示涅槃,教人離開苦惱而得寂靜的生活,也就是教人永離生死,永盡煩惱之意。

最初所說之涅槃法乃自修其身之法,是滅除苦惱,所謂「生死苦永盡」之意。

這法門須由滅除利害損得之念才能得入!這樣做是有所得,這樣做為有所損,如這樣是有利,像這樣是有害,這些念頭要暫時擱置,暫時不理它,只行應行之行,惟做應做之事。

一般的人有損之事即甚麼也不想做,有利之事即甚麼也肯去做,然而雖然有損之事,也有善事,有利益之事,也有惡事,故不管是有利有損,應暫時遠離了它,這樣才能真正得到所謂的涅槃,也方能真正永盡一切生死的苦惱。

生死不惟是生與死之事,人生一切之差別也可以說是生死,因這人生之差別、變化而有了一切種種之苦,將其苦之本滅盡時,所有的苦也會隨之而滅。

佛陀從來就是以這樣的方法導引眾生者!   舍利弗當知!我見佛子等,志求佛道者,無量千萬億,咸以恭敬心,皆來至佛所,曾從諸佛聞,方便所說法   舍利弗你要曉得!我看到佛子們,志願求成佛道者,有了無量千萬億那麼多,皆以恭敬虔誠的心,大家都到佛所來,他們從古以來就跟諸佛聽方便所說之法。

  人生的生命是從無始劫以來就有,也會繼續至沒有終止之劫數之後,可說是永恆的生命,而不是短短的數十年而已。

吾人的身體絕不是吾人的全部,是為了保持這一生而借住的軀殼而已。

如果身體就是吾人的全部的話,幼年時很小的身體漸漸的變成好幾倍大之身體?這一來即吾人好像有了變化,其實你就是你,我就是我,絕沒有吾人會變化之理。

不管腳手怎麼大起來,不論頭肚怎樣的變化,吾人依然是「故我」哩!此身既然是借用之物,不是恆久的東西,即吾人應該不要過份的憐惜它,當然為了生存的關係也應該有個程度的保養才對,就是說:應用即用,應捨即捨,不要執著才是,吾人現已做到取捨的事多的是。

如指甲長時可以抓物,可是過于伸長時,即會剪掉!頭髮也是一樣,有個程度之頭髮會保護吾人之頭,如過于長時即會阻害吾人之視線,是時會無條件的除而捨棄!至于嘴鬚、鼻毛等也是一樣。

這些東西既會捨棄,其他之物亦應捨得掉才是,可是吾人卻至死愛惜,臨終後還是停留在其肉體旁邊數天不肯離去!這是甚麼緣故?是執著心使然,也是人情常故,不知死後還有生,生後還有死!   佛陀知道這事情乃教人不要固執,要藉此身體培養佛性,到靈山來的聽眾有了無量千萬億那麼多,佛陀所看到的這些佛子都已知道此事,因他們已從久遠劫以來就已遇過佛,聽到佛陀所說之方便的微妙法音哩!過去諸佛應此等人而說其教,既然聽過佛陀說法後,再來世間出世時,其前世所修之行絕對不會白費的,因有聽過經的素質為基礎,此世又再來聽釋尊之教,故能以佛陀所說之方便教為契機,定會入于真實之教的。

這裡告訴我們:雖然人人的境界有異而智解有了差別,可是人人應皈到同一場地去,是「人一」的啟示!   我即作是念:如來所以出,為說佛慧故,今正是其時。

舍利弗當知!鈍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今我喜無畏,於諸菩薩中,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

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

  我就這樣想:如來我所以出世的原因,是為了要說佛陀之智慧的緣故,現在正是這個時候了。

舍利弗你應該要曉得,鈍根小根智的人,以及執著相憍慢的人,是不能信此大法者。

現在我已歡喜而無所煩畏的了,因為在於你們諸位菩薩裡,正遇應該要捨棄講說方便法而說無上的佛道之時了。

菩薩們聽此法後,從來的疑網都已除掉,一千二百位的阿羅漢因之而當來也會成為佛陀哩!   佛陀為了顯實而出現于世,佛陀要顯的實在道理就是「佛慧」,雖然當要說教時,有了種種之教法,惟佛陀降世的目的既然是為了導引眾生入于佛慧,即佛陀說佛慧的時間乃遲與早的問題,時間一到定會說出的!釋尊說他應說佛慧的時間已到了,責無旁貸,應專一的講此大法才是。

這段偈的第一偈乃說明「理一」之事。

佛陀雖說種種教,而其所說之理應皈之處同是一個地方,隨著眾生不同的根機而說種種之教,教理之內容是應善惡賢愚而設者,這時為了使眾生入于佛慧,不能再躊躇,要將佛陀的智慧--一切種智宣說出來,以便眾生同皈淨土,佛陀不但思惟這種事而已,就是正要諸眾生從今以後,認真的去修佛慧,大家都同樣的成為佛陀!   第二、三偈是說明「教一」的問題。

因為真理只有一個,自然的佛陀之教所皈的地方是一種而已,人所修之行的皈宿點是同一個地方,雖有種種之行,其所到的地方絕對是同一場所,教人同登佛陀之境地是為佛陀說法之趣旨,故其教只有一個而已!鈍根小智人就是只顧眼前之事,他的根器既鈍即未能辦別事理之真實相,智慧既小即不察前後,惟戀現前,這種人容易會不顧一切,會盲目行動,致被外物所囚,不知外物之變化為幻影,不知在變化當中有個永恆不變之理。

著相憍慢是執著自己的見解為是,以為自己的見解甚麼都對而起愩高我慢之心,學一些事就已覺滿足,做一點事即感完滿,惟誇自己之才能,不務力求上進,心裡被自己的自尊心填滿而不能有所成就者。

這種人當然「不能信是法」,因為此法乃微妙之大法,乃成佛作祖之妙法,雖然聽到也不以為然,只執我行我素,沒有信心可以徹底行諸佛道哩!佛陀在這裡說「今我喜歡無畏」,是因佛陀說法四十年,度化很多的眾生,大家都非常熱心求道,故到了現在可以說是沒有甚麼掛慮的事了。

歡喜而無所畏忌,也就是可以給佛陀一個安心而沒有憂畏的了。

「於諸菩薩中」是說我們當中雖然還有很多人在信仰低級的教,在行小乘之法,然而你們定會行諸菩薩之大道,定會為世為人,出盡身心所有之力,故佛陀叫他們為菩薩。

現在雖然沒有具備菩薩之德,沒有行諸菩薩之行,可是漸漸的會修其行,會具其德,最後菩薩的名稱總會真的屬于大家的!佛陀今天在於諸位菩薩當中要說真實法,是「正直捨方便」,正正遇到要捨棄方便教之時,要把從來所說的低級而淺薄的教放棄,「但說無上道」,只有說出怎樣修怎樣做,怎樣積其功行才能成為佛道之最高無上之道哩!   最後的一偈就是「行一」。

佛陀將使一切眾生到達佛陀之境地,這佛陀之本意既定,即吾人會瞭解其用意,因之而積諸功行,尤其是同積佛行以期達成此一目標!諸位菩薩因積諸利人利己之行,其心地已接近佛心,故聽聞佛陀這麼一說「疑網皆已除」,頓開茅塞,好像己見到本來面目,其從來所抱的疑網重重之心,已經除棄的一乾二淨,從此已知道自己終會成為佛道無疑,其信心也愈增加而確信其事!「千二百羅漢」是佛陀直傳的弟子,也是佛陀弟子當中最有出息,最有基本整數,最為具體弟子!他是實存的人物,都已在于佛陀的座下悟道而證到羅漢果的人,這些人雖是所謂小乘的阿羅漢果,惟于法華會上聽到釋尊講解法華妙理,知道佛陀出世的本懷,知道不但為己,還要為人才是尊貴之道后,「悉亦當作佛」,大家都發起救人救世之大願來,因有了此大願,將會順此願而行事,會繼續不斷的負起如來法擔,修諸佛行而至佛道!凡夫的「執著」心重,都以自己為中心而行事,將這執著心放棄時即已將自己為中心的觀念已于捨除,千二百阿羅漢就是「能捨」此執著心的人,惟佛陀的教訓不單是教人學到能捨執著心就可以,是教人要更進一步的去學習「能施」之行,能施就是菩薩大行,自己度脫還要度脫他人之謂。

最後是能夠捨己為人,不惟放棄執著心,不惟能施給于人,是要做到完全為人才是這裡所謂之佛道!   如三世諸佛,說法之儀式,我今亦如是,說無分別法   像三世所有的佛陀在世說法之方式,我現在也要效這種法去做,我所說的和諸佛所說的都沒有差別法!   三世諸佛是指不管甚麼時候降生的佛陀之意。

過去、現在的諸位佛陀,或將來(未來)降生來世之諸位佛陀,所有的佛陀在說法時都有一定的儀式,也就是有一定的程序,是諸佛引導眾生之權,初說方便法,等到眾生堪以領受大法時才說真實之法。

釋尊說他也跟所有的佛陀說法的次序一樣,現在已到要說真實法的時候了,故他將要「說無分別法」。

是諸佛所顯之實,權假真實本來是無分別者,為鈍根小智才分別權實,故名儀式,現在還本,悟入一乘三乘不二,故名無分別。

無分別也就是無差別,雖然是無差別,並不是甚麼事情都一樣之意,在差別法當中有個無差別之物,也就是要在差別法裡面去追求其無差別之法!一個人,一棟屋,一條河,一座山以及世間的一切的一切,初看起來都是一樣,山就是山,河就是河,人就是人,屋就是屋,惟人與人的形體卻絕沒有相同者,雖然眼、耳、鼻、舌、脚、手等配置的場所都是一樣,可是仔細看來卻完全不一樣,不管是甚麼事物均可以這麼說,換過來說,人與人的形相等雖然不完全相同,但人之所以為人是因人之體格都差不了好多的緣故,其他也同樣的可以下這一個結論!   凡夫有的是「惡差別」,不知差別法當中有個永恆不變之無差別法,惟在差別法裡面打圈子,未能明白人與人,物與物之共通的性質。

如智識高一點的人會譏笑智識卑劣的人,以為他們都是不重用的東西,有金錢的人以及有地位的人等都一樣的會看不起人家,這種觀念就是所謂的「惡差別」,是固執自己過甚致然!還有一種凡夫有的是「惡平等」,說甚麼有智慧的人沒有智慧的人同樣都是人,不論有位無位,有錢無錢等也同樣都是人,這雖然可能是對的,但已犯著惡平等之觀念了。

惡差別會成為世間的煩累,惡平等會破壞世間,這兩項都執不得者,如過于執著這事時,世間會變成一塌糊塗而混亂哩!真正的平等是在于能夠達觀有了差別之世間,對差別當中認出無差別來才是,這就是釋尊要說的「無分別法」!   諸佛興出世,懸遠值遇難,正使出於世,說是法復難,無量無數劫,聞是法亦難,能聽是法者,斯人亦復難。

譬如優曇花,一切皆愛樂,天人所希有,時時乃一出。

聞法歡喜讚,乃至發一言,則為已供養,一切三世佛,是人甚希有,過於優曇花   一位佛陀和另一位佛陀降生的期間,懸隔的遙遠而難以逢遇者,假使正當佛陀出生于此世間,要說這部法華經又是難事,無量無數劫那麼久,要想聽到此妙法是很難的事,能夠聽到此法,此人亦很難得!好像優曇華一樣,乃一切人都喜愛者,也是天人所希有之物,很久的時間才能一現耳。

聽此法而歡喜稱讚,乃至小如發一聲來讚歎,則已經是供養過一切的三世諸佛一樣的了,這種人乃非常的希有,是勝過于優曇華啊!   能夠遇到佛陀降生在世乃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事,因為佛陀不是時常可降世者,一位佛陀和另外一位佛陀降世的期間,乃懸隔的太遙遠,這麼久才有佛陀降世,那能容易遇到呢?假使佛陀出現于世,說此妙法也是難事!妙法不能常說那能聽得到?真是:人身難得,佛身更難得,佛法難逢,妙法更難逢!世間的人並不是大家都壞透,有許多人持心誠實,抱著很大的思想,惟因一時佛緣難以成熟,致不能聽到佛法,尤其是這法華妙法。

如無種大法之因緣時即任你怎樣有大的志,也不得其要領而空過一生。

如果沒有緣的人,應該要努力創造機會,因為今天的今天乃不會再來,等你想和佛陀結大因緣時,你的心不知怎樣的又被遷變的那裡去了?這裡教示我們:人命是無常的,佛法是希有的,應自知道日起好好的把握機會才是!優曇華是靈瑞的華,三千年才開一次華,這種華乃一切人所愛好者,不單是人間少開的華就是天上界也認為是很難得見其開一次華而珍惜為希有之物。

能夠聽到這珍貴的妙法,而信受奉行者,乃如優曇華一樣的希有而不容易看到的!優曇華不常開,開時一至才能夠開,和這種華一樣,吾人學佛,學妙法,能夠覺得入耳的機會,都是很難得的事!   聽到妙法後會歡喜讚歎,或者只發一言真心話:妙法是很奧妙者,這種人與供養過,過去、現在、未來之三世一切諸佛絕無二致,也就是讚一聲妙法即是已經供養過一切的佛陀!讚一佛,敬一佛,等于讚佛,敬諸佛,因佛陀就是真理,真理又只有一種,釋尊覺悟的內容和諸佛覺悟的內容都一樣,絕沒有二種,故無論那位佛陀所覺悟的真理都是共通的。

吾人信仰釋尊而學釋尊之妙法,也等于學到諸佛之妙法,信仰諸佛之妙法,信仰諸佛之妙理哩!這不是學問的問題,乃是信仰之絕對性的,學問是可以取捨,可以裁減,而一旦信仰即要貫注全身心之力,始終一貫做到徹底,也惟有這樣才能有所成就!讚一聲妙法即等于供養過諸佛,因之而這種人是非常希有的,是和優曇華之難得看到開一次華一樣。

  汝等勿有疑,我為諸法王,普告諸大眾,但以一乘道,教化諸菩薩,無聲聞弟子。

汝等舍利弗!聲聞及菩薩,當知是妙法,諸佛之秘要   你們千萬不要起了個疑,我是諸法之王,在此告示你們,惟用一佛乘之道,教化諸位菩薩而已,絕對沒有所謂聲聞的弟子者。

舍利弗!你們諸位聲聞、菩薩等,應該要曉得此妙法乃是諸佛之秘要啊!   佛陀出世乃教化菩薩學成佛道者,那惟自私自利的聲聞絕對不是佛陀的弟子!佛陀弟子當中沒有一位是聲聞者!佛陀再三的聲明,其用意在于促進諸位弟子早日發起大乘之心,不要以為解脫煩惱之結縛就自我陶醉而滿足,佛教徒應努力于成佛之大事,也就是救人救世為己任,不要看眾生之苦而不救,不要知道一點佛理自以為足,要發揮本自具有之如來德性,要精進不怠求成佛陀的智慧。

佛陀救世救人之大願不但他自己老人家要施行,也要諸弟子們去負擔,叫每位佛教徒,每位眾生拿出自己本具的佛性來,共同將這五濁惡世化為清淨的安樂國土,也就是要人在此得到安樂,不必另求其他淨土之意!佛陀是所有的法之王,法王所說的話絕對是真實的,吾人絕對不要自卑,以為自己的能力有限,未能做到所說的境地,佛陀坦白聲明過,如果躊躇不進,起了疑心而不信的話,即不是佛子,佛陀的弟子是心胸廣大,無諸聲聞之學者,都是菩薩心腸,欲成佛陀才是真正佛陀的弟子啊!因之欲成為佛陀的弟子者,應該對于佛陀法王所講的道理要抱絕對信任之心,要以佛心為己心,要以佛任為己任才是。

佛陀的目的在于救度所有的眾生成佛,故我們亦應救度苦悶的眾生,幫助人家將惱亂的心鎮靜下來,不然的話,即任你怎樣讀誦經典,怎樣禮拜佛陀,也不能算為是佛陀的弟子啊!   諸佛的秘要就是每位佛陀秘藏于內心奧底裡之法,這妙法是不容易講說出來的,是一種秘訣,不是一般的凡天或超出世間的聖者所能知曉者。

雖然如此,可是一旦佛陀敢說出來的話,即已是公開的,既然公開于世界,即不能算為秘密之法,是真實吐露出來之法,是大家都做得到行得來之法。

佛陀有此把握才會說出救人救世之大道理來!佛陀在這裡不但對于聲聞者說,也對于諸菩薩說,這當然是表示不管是學低級之教如聲聞,或學高級之教如菩薩都一樣要盡自己之力去救度一切眾生之意。

學佛陀之行的人最怕的是自侮與自慢,自侮即看輕自己而不肯上進,自慢的人即不知為知而停止其求道之心。

為了防止自侮和自慢,要常時保持法悅與慚愧,有法悅心即不會自侮,有了慚愧心即不會自慢。

佛陀說他為法王,法王即知道一切,這無虛妄,諸佛秘要的妙法是真實之法,方便之法尚且能除五濁,何況真實之法,故佛陀之說法惟有無虛妄,也就是說的都是老實話!   以五濁惡世,但樂著諸欲,如是等眾生,終不求佛道。

當來世惡人,聞佛說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墮惡道。

有慚愧清淨,志求佛道者,當為如是等,廣讚一乘道   五濁惡世的眾生只喜歡執著于諸欲,像這樣的眾生終因而不想求成佛道。

將來末劫之世代的濁惡之人,聽到佛陀說一乘之妙法,也因迷惑而不信受,當時也因破法--阻止人家之信仰而墮惡道裡!如果有慚愧清淨,而志願求成佛道者,當然會為這等人,廣大的稱讚一乘之佛道,使他能夠究竟圓滿!   世代至于末劫,人心漸濁,世相混亂,在此五濁惡世裡,眾生所過的都是執著于諸欲!金錢人人喜愛,地位人人喜愛,大厦人人喜愛,美食、美服、美景等都是人人喜愛之物,喜愛不是不對,不對的是執著不捨!有個程度如為了保持肉體之必須品,這那裡是不對?不過因為執著不捨又不放,造成貪求不厭,致諸欲念並起,而不能解脫。

有的雖已脫離自己的執著,然而離開世間之執著心時,便成為自我為大之執著,脫離這自我為大之執著心時,就是所謂的菩薩道,可是行菩薩道的人,會以為自己在救度眾生,這同樣也是一種執著!樂著諸欲不但是在說喜樂執著世間的種種欲而已,就是以上所說的二種欲念執著也被列在裡面,故三種都應捨離之列,不然的話,即不能談到求成佛道之事,不能求佛道即不是佛弟子。

所論之二種欲念執著,雖應包括在捨離之列,惟這裡乃著重于生死之魔業為其對象者。

  當來世為末世的時代,時代到了末劫時世間愈來愈惡濁,在惡濁的世間出生的人,迷惑心是非常的重,是難以打破他們之疑心者。

如聽佛說一佛乘後,大家都肯努力用功的話,即可以成為佛陀,惟末劫時代的人卻迷惑而不信,以為絕對做不到的事,此心一起即好像已止步不進,止步不進的人那裡能夠達到目的地呢?自己迷惑不信還是小事,這種人定會阻止人家之信念,因自己不信還要叫人不信,是兼有嫉妬他人之心理存在的緣故。

所謂破壞正法莫過于是。

這裡告訴我們:如來滅度後,受持讀誦解義之人的難得程度!因為在末劫惡世之人,聽說佛陀一乘之法即會起疑,迷惑而不信仰領受,那能讀誦受持解義?雖然如此,但佛陀是在警告我們而不是放棄我們者,如果放棄我們的話,他老早就入涅槃去,絕不會再來惡世度化惡人哩!有的以為惡人雖多,也有善人,佛陀大概是來度化善人的?這種解說即嫌其太狹的了。

佛陀既來濁世度化眾生,即不論是善是惡都被應度之列,絕不會真正眼見破壞正法的人墮入地獄、餓鬼、畜生之三惡道去!佛陀是想盡辦法挽回諸類眾生之求道心者!   慚愧是悔過之意。

眾生雖惡總是帶有慚愧之心來出生的,也是具生以來每個人都有的美德,只是發露的遲早之問題,總是會慚愧的一天的。

慚是度省自己之不足,愧為比較他人而悔過。

自己在放下一切靜靜的思考時會發覺自己不足之點多的是,惟這還不能稱為美滿者,還要比較別人,他人比自己的優點亦是非常的多,最小限度應努力于和別人比齊!這自己反省和比較他人之兩方面就是慚與愧。

常時慚愧時即會因之而得到清淨,清淨者不被小小的自己所囚之謂,有了這種心就會志求于佛道。

佛陀說如有這種人當會為之講說一乘之佛道。

因為這種人心已清淨,一點惡濁的心理都沒有了,可以廣大的讚頌佛道,將有了殊勝志求于佛道之心,大大的為之勉勵,堅固他的信心,令他達到佛陀之境地!   舍利弗當知!諸佛法如是,以萬億方便,隨宜而說法,其不習學者,不能曉了此。

汝等既已知,諸佛世之師,隨宜方便事,無復諸疑惑,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   舍利弗!你應該要曉得,諸佛之法就是這樣的,是用萬億種之方便法,隨眾生之機宜而說法哩!如果不常常學習研究的話,即不能知道這佛陀應化的事情啊!你們既然已經曉得諸佛乃世間之導師,而以隨宜方便說法之事,就不要再起了種種的疑惑的了,心裡應該生出大歡喜來,自己應該知道當然會成為佛陀者!   方便品此段長偈要說的內容已至前面就說完了,現在這裡所寫的是總括!諸佛所說之法如是,如是就是方便法,是教人敦信權假之法,此權假方便之法乃諸佛欲接引,欲導化諸眾生而設的權巧之法,是比較容易學得來,行得到之法,依之而能了脫生死,行之而能得到聖果。

佛陀深恐眾生難于化度,故想盡辦法而說出來的法,是以萬億種之方便法,可說是所有的方法都想到而用透了。

眾生有了萬億種,佛陀才用這麼多的法,是隨眾生之機宜,是眾生不會覺得為難,是很輕鬆而不會覺得緊張之法。

雖然是如此,惟這是比較容易入比較容易學得來而已,並不是真正只一聽說就已能夠得到之事,還要時時學習始能收到其效!「習學」如俗字,要不厭其煩的學習,如讀經典一樣,單讀一遍是不夠理解而有作用的,要千遍萬遍的讀下去,讀到變成為自己之物,也好像學習一技之能一樣,已講過的也要再講下去,重複又重複的宣說下去,要不然即未能收到研究之效。

這樣翻來復去的講下去時,當然有人以為每天都講的同一教理,其實這樣還是不夠的,因連我本人講了這麼一大堆還記不來啊!故須不厭其煩的練習下去啊!如不這樣即不能明曉,不能有所成就。

「不能曉了此」之「此」是很重要的事,因為這是諸佛出世之本懷,換一句話說,成佛作祖是!佛陀說了很多法,其目的就是以淺易之法,欲使人入于大涅槃--佛陀之境地啊!   這段偈的前六句就是如上所說的叫人敦信于諸佛之「權」巧方便之法,最後之六句就是叫人敦信于佛陀之「實」智!在此佛陀說你們都曉得佛陀為世間所有眾生之導師,是隨眾生之機宜而以種種的方便慢慢的教說,其目的還是在于令所有的眾生到達佛陀之境地,既然明瞭這意思,即心內應是沒有疑惑的了,心理一定會覺得非常的歡喜,一定自己知道自己當然會成為佛陀之事的了。

凡夫愚迷成性要達到自知成佛的心境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事,佛陀老早已知道吾人雖惡,吾人雖劣,但是接到佛陀善啟方便之法門時,不久即會成為佛陀,而我們卻依然故我的不知道自己將會成佛,那有這事,因之而疑迷不已,如果已至自己知道自己將會成佛時,那工夫,那本領是相當深而實在者!舍利弗的根器是相當的好,加之跟佛陀這麼多年來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努力,至此已知佛陀講說方便之用意,自然的下一大決心向一佛乘而修哩!   以上為方便品全文,裡面所教人的是一修行之根本的大法,讀這一品後所得的法益當然不能叫做小,可說洵為研究、修養的一種大道理!法華經前半十四品第一的思想為「開三顯一」,第二是「二乘作佛」,惟在方便品裡特別顯明的闡揚出來。

三是聲聞、緣覺、菩薩,聲聞、緣覺是小乘,菩薩為依大乘而修者。

此三者皈結處是成佛之一條路。

開是詳細解剖而研究之意。

三乘都是成佛之資糧,是開三顯一之義。

「二乘作佛」之二乘為聲聞、緣覺,他們雖被貶為小乘,可是再進一步的去學習大乘而積聚功德的話,絕對保證成為佛陀無疑!明二乘作佛有二意義:第一是教導方便之人的持心方法,導師應自開始就看透一切,不管講甚麼低級膚淺之教,也要令人達到佛陀之境地,不能以為對方性劣就不引導他至于成佛。

另外一種是研究方面的人之持心問題,研究、學道的人,應不要得到一些道理就為滿足,要有不達成佛陀之境地絕不休止的心情才是。

總之二乘作佛之教要由導師、學人兩方面並進才是真正有意義者!(方便品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