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符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教育部於同年5月19日以483號訓令,令各級教育機關將注字母改稱為注音符號。

1932年廢棄「ㄪ、ㄬ、ㄫ」3個注音符號,增加輕聲符號(˙). 1932年5月7 ... 注音符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注意:本页面含有Unihan扩展D区汉字。

有关字符可能會错误显示,詳见Unicode扩展汉字。

  「注音」重定向至此。

关于廣義的語言注音方法,请见「標音」。

关于一種以注音符號輸入漢字的中文輸入法,请见「注音輸入法」。

注音符號以注音符號橫式書寫的「百科全書」类型標音符號(音節首和韻基用注音符號表示,占位修飾符號標注聲調;在漢字旁註標記)语言中華民國國語台灣中文创造者中華民國教育部使用时期臺灣、澎湖:1946年至今金門、馬祖:1918年至今中國大陸:1918年至1956年(改為漢語拼音)馬來西亞:1919年至1982年(改為漢語拼音)母书写系统漢字注音符號子书写系统臺灣方音符號(臺灣話)粵語注音符號(粵語)閩東話注音符號(閩東話)潮汕注音符號(潮州話)蘇州注音符號(吳語)注音字母苗文ISO15924Bopo、285书写方向从左到右Unicode范围U+3100–U+312F[1]注意:本页可能包含Unicode的国际音标。

以直式書寫的「百科全書」 字母歷史古埃及聖書體前32世紀-5世紀 青銅中期文化時期字母前19-15世紀 乌加里特字母前15世紀 原始迦南字母前15世紀 腓尼基字母前12世紀 古希伯來字母前10世紀 撒馬利亞字母前6世紀 亞蘭字母前9世紀 佉卢文前4世紀 婆羅米文前4世紀 婆羅米系文字 天城文13世紀 僧伽羅文8世紀 悉曇文 藏文7世紀 八思巴文13世紀 帕拉瓦文6世紀 孟加拉文11世紀 泰語字母13世紀 高棉文611年 緬文1050年 寮文1350年 希伯來字母前3世紀 敘利亞字母前2世紀 粟特文3世紀 古突厥文6世纪 回鶻文8世紀 蒙古文1204年 满文1599年 納巴泰字母前2世紀 阿拉伯字母4世紀 阿維斯陀字母4至6世紀 希臘字母前9世紀 埃特魯斯坎字母前8世紀 拉丁字母前7世紀 盧恩字母2世紀 歐甘字母4世紀 科普特字母3世纪 哥特字母3世紀 格鲁吉亚字母4至5世纪 亞美尼亞字母405年 格拉哥里字母862年 西里尔字母10世紀 伊比利亞文字前6世紀 南阿拉伯字母前9世紀 吉茲字母前5至6世紀麥羅埃文前3世紀假名约800年諺文1446年加拿大原住民音節文字1840年注音符號1913年彝文1980年部分规范后成为音节文字完整系譜本模板:查看讨论编辑 各種漢語的拼音方案 漢語的拼音史 官话 官话拼音史 標準北京音 標準官話拼音對照表 基於英語的拼寫 威妥瑪拼音 郵政式拼音 國語羅馬字 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 普通話拼音 通用拼音 耶魯拼音 使用漢字部件 注音符號 注音第二式 基於英語以外的外語拼寫 法國遠東學院拼音 德國式拼音 小儿经 捷克式拼音 汉语西里尔字母转写系统 汉字的蒙文转写 中文的韩文转写 其他官話 西北官話 小儿经 東干語 西南官话 四川话拉丁化新文字 四川话拼音 柳州話拼音 江淮官话 南京官話拼音方案 扬州话拉丁化字母表 中原官话 ?? 閩語 閩語拼音史 閩東語 平話字 福州话拼音方案 馬祖閩東(福州)語注音符號 閩北語 建寧羅馬字 莆仙語 興化平話字 海南閩語 海南話拼音方案 海南話白話字 雷州閩語 雷州話拼音方案 閩南語潮汕片 潮州話拼音方案 潮州白話字 閩南語陸海片 海豐話拼音方案 閩南語泉漳片 閩南語拼音對照表 白話字 臺語方音符號 臺語現代文 簡式台語現代文 普實台文 臺灣語言音標方案 臺語通用拼音 臺羅拼音 拉丁化新文字 閩南話拼音方案 东南亚福建话拼音 臺語諺文 吳語 吳語拼音史 通用方案 吴语拉丁化方案 吳語音韻羅馬字 苏州话 苏州话罗马字 苏州话拼音方案 蘇州注音符號 上海话 上海話拉丁注音 上海話羅馬字 江南話拉丁化新文字 錢乃榮式上海話拼音方案 現代上海話拼音對照表 杭州話 杭州話羅馬字 宁波话 寧波話羅馬字 台州話 台州話羅馬字 溫州話 溫州話羅馬字 溫州話新字瓯文 瓯嘉話拉丁化新文字 粵語 粵語拼音史 粵語拼音對照表 粵海方言 粵拼(香港語言學學會粵語拼音方案) 教育學院拼音 粵語寬式國際音標 黃錫凌羅馬拼音 劉錫祥拼音 耶魯粵語拼音 廣州拼音 港府方案 澳門政府拼音 Meyer–Wempe 標準羅馬字 粵語羅馬字 粵語注音符號 趙元任粵語羅馬字 粵語點字 越式粤拼 四邑方言 台山話拼音方案 開平話拼音方案 高陽方言 陽江話拼音方案 客家語 客家語拼音史 粵東客家話 客家白話字 客家話拼音方案 臺灣客家话 客語白話字 臺語方音符號 臺灣語言音標方案 客語通用拼音 臺灣客家語拼音方案 廣東語假名 其他漢語 贛語 贛語拼音 湘南土話 女書 中古漢語 中古漢語拼音 跨方言通用方案 教會羅馬字 趙元任通字方案 臺灣方音符號 查论编 注音符號,原名注音字母,簡稱注音,是標準漢語標音系統之一,以章太炎編創的「紐文」、「韻文」為藍本,1912年由中華民國教育部制定、1918年正式發佈,1930年改為現名。

經過百年演變,現有37個字母(聲母21個、介音3個及韻母13個)。

中華民國自建國之初以來一直以注音符號為國語(現代標準漢語)的主要拼讀工具,也是小學國語教育必修內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則在1958年推行漢語拼音方案前使用之。

目录 1歷史 1.1前身 1.2名稱由來 1.3制訂 1.4演變過程 1.5使用現況 2注音符號系統 2.1注音符號表 2.2符號字源及發音 2.3聲調 2.4寫法 3系統特徵及對應 4擴展符號 4.1漢語族語言擴充符號 5電腦支援 5.1編碼與Unicode 5.2鍵盤及輸入法 6參見 7註解 8參考文獻 8.1參考資料 8.2引用 8.3来源 9外部連結 歷史[编辑] 注音的正体(黑体),活体(楷体)和草体(草书)形态 前身[编辑] 清朝末年,自1892年起出現漢語發音教育的革命,許多知識份子研擬漢字的拼音符號系統,史稱「切音字運動」,此運動出現許多套改造漢字的方案。

其中,章太炎的「紐文」與「韻文」方案後來成為注音符號的前身。

章太炎在1906年6月之後,第3次避難日本,他成為當時日本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的主編。

在1908年6月10日出版的《民报》第21號,刊登章太炎的〈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一文[1],文中發表他創造的36個「紐文」,22個「韻文」,是為今日注音符號的前身。

因為當時的中國漢字仍是用二千年以來的「反切」方法,用漢字為漢字注音,相當不便。

章太炎模仿日語假名「簡化偏旁」的辦法,利用漢字小篆的結構,創造一套記音字母。

[2] 名稱由來[编辑] 「注音」二字意謂註譯漢字的發音[3]。

清末時期的「切音字」到中華民國初年公布時,名稱變成「注音字母」的原因,據吳稚暉的解釋,是由於當時召開的「讀音統一會」為了避開造字的嫌疑,表示此一方案是專門為了「注譯讀音」而設計。

當時參加會議的切音字家王照則表示:「…專為白話教育計,絕非為讀古書注音…。

」「讀音」的意思,即讀舊書之音註也。

[4] 制訂[编辑] 191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召開臨時教育會議,通過「採用注音字母案」。

1913年教育部召開讀音統一會,通過馬裕藻、朱希祖、錢稻孫、許壽裳、周樹人等人的提案,以他們的老師章太炎所創造的「紐文」、「韻文」為基礎,從該方案中選取15個字母:「ㄇㄈㄅㄌㄏㄕㄊㄙㄧㄩㄛㄟㄠㄥㄢ」,再改造部分漢字得出23個字母,另外造一字母「ㄦ」,共計39個。

演變過程[编辑] 在1918年,中華民國教育部正式公佈注音字母,初次公告的注音字母及其順序大致依三十六字母的傳統,以「見溪」開始,「來日」結束。

字母的順序規定如下: 聲母 介音 韻母 ㄍㄎㄫㄐㄑㄬㄉㄊㄋㄅㄆㄇㄈㄪㄗㄘㄙㄓㄔㄕㄏㄒㄌㄖ ㄧㄨㄩ ㄚㄛㄝㄟㄞㄠㄡㄢㄤㄣㄥㄦ 1919年的順序調整 重新排定注音字母,廢棄原本36字母的次序,以語音歸類的方式,依發音部位排列並分組,即: 聲母 介音 韻母 ㄅㄆㄇㄈㄪ ㄉㄊㄋㄌ ㄍㄎㄫㄏ ㄐㄑㄬㄒ ㄓㄔㄕㄖ ㄗㄘㄙ ㄧㄨㄩ ㄚㄛㄝ ㄞㄟㄠㄡ ㄢㄣㄤㄥ ㄦ 1920年正式增加字母「ㄜ」 1920年,官方正式公布增字母「ㄜ」排列於「ㄛ」之後,注音字母共計達40個。

1922年修改聲調符號標示位置 注音字母的聲調符號原為舊式的四聲點法,在字母的左下、左上、右上、右下四角加點,以標示四聲符號(平、上、去、入)。

1922年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書法體式表」時,為方便橫行連寫,聲調符號(ˊˇˋ)改標在注音字母右方。

1928年再次更動次序 將「ㄧ、ㄨ、ㄩ」的位置改列在「ㄦ」的後面。

1930年改稱「注音符號」 1930年1月,吳稚暉到北平召開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一次年會並擔任主席,建議將「注音字母」的名稱改為「注音符號」[5]。

同年4月21日,吳稚暉在中國國民黨中央第88次常會發表〈改定注音字母名稱為注音符號及推行辦法案〉,提案指出:「教育部前頒注音字母……其於音理之整齊畫一,實勝于假名。

惟其功用,亦不過或注字音,或注語音,足當音注而已;與假名相同,僅適注音,不合造字,稱為字母,名不副實,……日本稱為假名者,名即謂獨體之簡單初文,假則謂其代音而已,不作文字論。

猶言此為傳音之記號也。

可以注音字母,亦宜改稱為注音符號,以昭核實。

」此案於當日通過。

[6]教育部於同年5月19日以483號訓令,令各級教育機關將注字母改稱為注音符號。

1932年廢棄「ㄪ、ㄬ、ㄫ」3個注音符號,增加輕聲符號(˙) 1932年5月7日,教育部正式以新國音取代老國音,即以北京音為標準,本來的三個注音符號「ㄪ()」(v)、「ㄬ()」(gn)及「ㄫ()」(ng)不再使用,後標註為只作拼寫方言之用。

注音符號表成為現在使用的形式: 聲母 介音 韻母 ㄅㄆㄇㄈ ㄉㄊㄋㄌ ㄍㄎㄏ ㄐㄑㄒ ㄓㄔㄕㄖ ㄗㄘㄙ ㄧㄨㄩ ㄚㄛㄜㄝ ㄞㄟㄠㄡ ㄢㄣㄤㄥ ㄦ 1932年教育部在「編定《國音常用字彙》特組會議」時決定,為了便利說明,添補一個注音符號「ㄭ()」,作為「ㄓ、ㄔ、ㄕ、ㄖ、ㄗ、ㄘ、ㄙ」七個聲母單獨成音節時的省略韻母。

另外有三個注音符號「ㆭ()」(-ng)、「ㆬ()」(-m)、「ㄯ()」(-n),用作解釋聲隨韻母(ㄢ、ㄣ、ㄤ、ㄥ)時使用。

「ㄤ」解作「ㄚ+ㆭ」、「ㄥ」解成「ㄜ+ㆭ」、「ㄢ」爲「ㄚ+ㄯ」、「ㄣ」是「ㄜ+ㄯ」;同理,複韻母「ㄞ」解為「ㄚ+ㄧ」、「ㄠ」是「ㄚ+ㄨ」。

「ㆭ、ㆬ、ㄯ」絕少單獨使用,「嗯」常唸作「˙ㄣ」,也有人唸成「˙ㄯ」。

但以上符號只作為發音輔助說明用未列入正式符號表中。

1970年代末開始,台澎金馬以外的華人社區不再教學及使用注音。

[來源請求] 1986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公佈羅馬字拼寫的「注音符號第二式」,注音符號因此又稱為「第一式」。

使用現況[编辑] 此章節沒有提供參考來源,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2017年11月18日) 在中華民國,小學生學習漢字前,必須上十週的注音符號教學課,也有不少幼稚園亦已經教授。

日常生活中,注音符號既用來標注生僻字,亦是台灣最普遍的漢字輸入法,多數電腦使用者均熟練使用。

在闽南話、客家話的教學上,也有使用增加符號的方音拼寫方案。

在中國大陸,學校一般不教注音符號,民間也不會使用注音符號,但是一些字典、词典都通过汉语拼音、注音符号并列使用的方式给字词注音,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

2021年中國網易公司推出的手機遊戲《天諭》,將注音符號當成遊戲中裡「汐族」其使用的精靈語,還引起中國玩家翻譯研究與破解。

[7] 至於香港和澳門地區,絕大多數人口以粵語爲母語,即使學校課程裏有普通話,教的也是汉语拼音,學生常用的字典未必會標上注音符號,民眾對它就更陌生。

注音符號系統[编辑] 注音符號表[编辑] 中華民國國民小學教育所使用的注音符號表為傳統中文的直排。

順序由上而下、由右而左。

韻母 介音 聲母 國語注音符號 ㄦ ㄢ ㄞ ㄚ ㄧ ㄗ ㄓ ㄐ ㄍ ㄉ ㄅ ㄣ ㄟ ㄛ ㄨ ㄘ ㄔ ㄑ ㄎ ㄊ ㄆ ㄤ ㄠ ㄜ ㄩ ㄙ ㄕ ㄒ ㄏ ㄋ ㄇ ㄥ ㄡ ㄝ ㄖ ㄌ ㄈ 卷舌韵母 鼻韵母 复韵母 单韵母 介音 平舌音 翹舌音 舌面前音 舌根音 舌尖中音 唇音 符號字源及發音[编辑] 聲母 注音 圖檔 原型 字源 筆順 國際音標 漢語拼音 威妥瑪拼音 例子 (注音,漢語拼音) 發音 ㄅ 勹 「包」之古字,取其聲。

p b p 八(ㄅㄚ,bā)  ㄅ ㄆ 攵 說文解字:「小擊也。

」。

音同「扑」。

又做「扑」的通假字。

pʰ p pʻ 杷(ㄆㄚˊ,pá)  ㄆ ㄇ 冖 「冪」之古字,取其聲。

m m m 馬(ㄇㄚˇ,mǎ)  ㄇ ㄈ 匚 《說文》:「匚,受物之器。

」古代盛器,音fāng,取其聲。

f f f 法(ㄈㄚˇ,fǎ)  ㄈ ㄉ 𠚣 「刀」字異體,來自其小篆(),取其聲。

t d t 地(ㄉㄧˋ,dì)  ㄉ ㄊ 𠫓 同「突」(倒「子」形:「𠫓」、「子」),取其聲。

tʰ t tʻ 提(ㄊㄧˊ,tí)  ㄊ ㄋ 𠄎 「乃」字異體,取其聲。

n n n 你(ㄋㄧˇ,nǐ)  ㄋ ㄌ 𠠲 「力」字異體,取其聲。

l l l 利(ㄌㄧˋ,lì)  ㄌ ㄍ 巜 「澮」字異體,音guài[註1],取其聲。

k g k 告(ㄍㄠˋ,gào)  ㄍ ㄎ 丂 象樹枝形,「柯」之初文,音同「考」,亦為「考」之聲符,取其聲。

kʰ k kʻ 考(ㄎㄠˇ,kǎo)  ㄎ ㄏ 厂 非「廠」之簡化字,部首名,說文解字:「山石之厓巖,人可居。

」,音hǎn[註2],取其聲。

x h h 好(ㄏㄠˇ,hǎo)  ㄏ ㄐ 丩 「糾」之古字,取其聲。

t͡ɕ j ch 叫(ㄐㄧㄠˋ,jiào)  ㄐ ㄑ 𡿨 同「畎」,田間水道,音quǎn,取其聲。

t͡ɕʰ q chʻ 巧(ㄑㄧㄠˇ,qiǎo)  ㄑ ㄒ 丅 「下」之古字,取其聲。

ɕ x hs 小(ㄒㄧㄠˇ,xiǎo)  ㄒ ㄓ 𡳿 「之」之古字(),取其聲。

ʈ͡ʂ zh ch 主(ㄓㄨˇ,zhǔ)  ㄓ ㄔ 彳 《正字通》:「左步為『彳』,右步為『亍』,合『彳、亍』為『行』。

」,音chì取其聲。

ʈ͡ʂʰ ch chʻ 出(ㄔㄨ,chū)  ㄔ ㄕ 𡰣 「尸」字異體,取其聲。

ʂ sh sh 束(ㄕㄨˋ,shù)  ㄕ ㄖ 日 「日」字異體,取其聲。

ʐ[8][9][10][11]/ɻ[12][10] r j 入(ㄖㄨˋ,rù)  ㄖ ㄗ 卩 「節」之古字,老國音時讀尖音zie˙(入聲),取其聲;新國音尖團合流後聲母才改為j。

t͡s z ts 在(ㄗㄞˋ,zài)  ㄗ ㄘ 𠀁 「七」之《說文》小篆(),老國音時讀尖音ci˙(入聲),取其聲;新國音尖團合流後聲母才改為q。

t͡sʰ c tsʻ 才(ㄘㄞˊ,cái)  ㄘ ㄙ 厶 「私」之古字,取其聲。

s s s 塞(ㄙㄞ,sāi)  ㄙ 介音/韻母 注音 圖檔 原型 字源 筆順 國際音標 漢語拼音 威妥瑪拼音 例子 (注音,漢語拼音) 發音 ㄧ 一 源自數字的「一」,取其韻。

橫排時可寫成一豎「」,尤其大陸地區多用一豎之形。

j/i y/i i 逆(ㄋㄧˋ,nì)  ㄧ ㄨ 㐅 「五」之古字,取其韻。

w/u w/u u 努(ㄋㄨˇ,nǔ)  ㄨ ㄩ 𠙴 《說文》:「𠙴盧,飯器,以柳爲之。

象形。

」,音qū,即「去」()之聲符(下半部)。

取其韻。

ɥ/y yu/ü[註3] ü 女(ㄋㄩˇ,nǚ)  ㄩ 韻母 注音 圖檔 原型 字源 筆順 國際音標 漢語拼音 威妥瑪拼音 例子 (注音,漢語拼音) 發音 單音韻母 ㄚ 丫 《廣韻》:「丫,象物開之形。

物之歧頭曰丫。

」取其韻。

ä a a 大(ㄉㄚˋ,dà)  ㄚ ㄛ 𠀀 同「呵」,取其韻。

原本ㄛ、ㄜ視為同音位,後分出ㄜ。

o o o 多(ㄉㄨㄛ,duō) ㄜ ㄮ 「ㄛ」之轉化,由「ㄛ」添筆而成,為後來新加。

ɤ e ê 得(ㄉㄜˊ,dé)  ㄜ ㄝ 𠃒 「也」之異體,《說文》:「,秦刻石『也』字。

」取其韻。

ɛ ê[註4] eh 爹(ㄉㄧㄝ,diē)  ㄝ 複音韻母 ㄞ 𠀅 即「ㄚㄧ」。

「亥」之異體,取其韻。

ai̯ ai ai 晒(ㄕㄞˋ,shài)  ㄞ ㄟ 乀 即「ㄝㄧ」。

《字彙》:「丿右戾譌左,乀左戾譌右,𠀤非。

」,讀作fēi,取其韻。

ei̯ ei ei 誰(ㄕㄟˊ,shéi) ㄠ 幺 即「ㄚㄨ」。

「幺」,小也,細也,音yāo,取其韻。

ɑu̯ ao ao 少(ㄕㄠˇ,shǎo)  ㄠ ㄡ 又 即「ㄛㄨ」。

「又」字小篆()為右手之象形,取其韻。

ou̯ ou ou 收(ㄕㄡ,shōu) ㄢ 𢎘 即「ㄚㄯ」。

截取「圅」(函)字上方。

《說文》:「𢎘,艸木之華未發圅然。

」,音hàn,取其韻。

an an an 山(ㄕㄢ,shān)  ㄢ ㄣ 𠃑 即「ㄜㄯ」。

今字作「隱」,匿也,為「𠃊」字小篆楷化而來。

取其韻。

ən en ên 申(ㄕㄣ,shēn)  ㄣ ㄤ 𡯁 即「ㄚㆭ」。

腳跛也,小篆()形如跛了一腳而彎曲,《玉篇·尢部》:「𡯁,跛、曲脛也。

」,音wāng,取其韻。

ɑŋ ang ang 上(ㄕㄤˋ,shàng) ㄥ 𠃋 即「ㄜㆭ」。

同「肱」,截取「厷」而來,如人胳臂彎曲模樣,《說文》段玉裁注:「ㄥ,古文厷,象形,象曲肱。

」取其韻。

ɤŋ eng êng 生(ㄕㄥ,shēng) 兒化韻母 ㄦ 儿 截取「兒」而來。

本為「人」之異體。

隸變後,「人」位於下方作「儿」形,「兒」亦從之。

取其韻。

ɑɻ er êrh 而(ㄦˊ,ér)  ㄦ 老國音用聲母 注音 圖檔 原型 字源 筆順 國際音標 漢語拼音 威妥瑪拼音 例子 (注音,漢語拼音) 發音 ㄪ 万 從「萬」古代簡體字「万」,取其聲。

「万」不僅是「萬」大陸簡化字,也自戰國以來的簡體字,曾和「萬」是大小寫關係。

v v v ㄫ 兀 《說文》:「高而上平也。

」取其聲。

ŋ ng ng 嗯(˙ㄫ,˙ㄣ) ㄬ 广 《說文》:「因厂(崖)為屋也。

」取其聲。

非「廣」之簡化。

ɲ[註5] gn gn 其他注音 注音 圖檔 原型 字源 筆順 國際音標 漢語拼音 威妥瑪拼音 例子 (注音,漢語拼音) 發音 ㆬ ㄇ 「ㄇ」多加一筆直豎表示閉口韻韻尾,只作解釋聲隨韻母之用,已停止使用。

- m̩ m m 山姆[註6] ㄯ ㄋ 「ㄋ」多加一筆直豎表示前鼻韻母韻尾,只作解釋聲隨韻母之用,已停止使用。

- n̩ n n ㆭ ㄫ 「ㄫ」多加一筆直豎表示後鼻韻母韻尾,只作解釋聲隨韻母之用,已停止使用。

- ŋ̍ ng ng 聲調[编辑] 注音聲調採用黎錦暉的提案:[來源請求]四聲調號標在韻母右上角,而輕聲在直寫時則是標在整個字音上頭,橫寫時標在整個字音前頭[13][14]。

輕聲只是將字輕讀,一般而言不列入四聲。

名稱 陰平聲 陽平聲 上聲 去聲 輕聲 順序 一聲 二聲 三聲 四聲 符號 ˉ通常不標 ˊ ˇ ˋ ˙ 轻声点号原为老国音的入声。

寫法[编辑] 依照中華民國教育部於1935年規定,注音符號的「ㄧ」在直寫時要寫成〈一〉、而橫寫時寫成〈丨〉。

台灣國語教育一般使用直寫,故在台灣一般人並沒學過〈丨〉,在橫寫時亦寫成〈一〉。

但為因應電腦化,要輸入直的〈丨〉較為困難,故2008年,橫式以寫成〈一〉為原則,亦可寫成〈丨〉。

[13]中國大陸由於提倡橫寫,故字典等採用的注音符號字型,都固定造成〈丨〉的形狀。

下為瓶子兩字的排列方法: 瓶 ㄆ一ㄥˊ 子 ˙ㄗ 或 瓶 ㄆ一ㄥˊ 子 ˙ㄗ 或 ㄆ丨ㄥˊ ˙ㄗ 瓶 子 系統特徵及對應[编辑] 注音符號訴求系統性採用底层形式標音,而非實際唸法的表层形式。

故某些特殊符號組合時會有音變現象,一般人不注意並不會發覺,代表腦中已有一個音韻規則(英语:Phonologicalrule)。

注音符號中的音變現象及與漢語拼音、威妥瑪拼音有差異的音節表列如下: 注音 國際音標 漢語拼音 威妥瑪拼音 說明 整體音節的音變比較 ㄅㄛ pu̯ɔ bo po 「ㄅ、ㄆ、ㄇ、ㄈ」和「ㄛ」原本有「ㄅㄨㄛ」、「ㄆㄨㄛ」、「ㄇㄨㄛ」、「ㄈㄨㄛ」的拼法,但國音修正後將「ㄨ」去除,但部分地區口音依舊保留「ㄨ」的發音[15]。

如:柏(ㄅㄛˊ)、婆(ㄆㄛˊ)、魔(ㄇㄛˊ)、佛(ㄈㄛˊ)。

ㄆㄛ pʰu̯ɔ po pʻo ㄇㄛ mu̯ɔ mo mo ㄈㄛ fu̯ɔ fo fo ㄅㄥ pɤŋ/pʊŋ beng peng 「ㄅ、ㄆ、ㄇ、ㄈ」和「ㄥ」原本有「ㄅㄨㄥ」、「ㄆㄨㄥ」、「ㄇㄨㄥ」、「ㄈㄨㄥ」的拼法,但國音修正後將「ㄨ」去除[16],但部分地區口音依舊讀作「ㄅㄨㄥ」/pʊŋ/、「ㄆㄨㄥ」/pʰʊŋ/、「ㄇㄨㄥ」/mʊŋ/、「ㄈㄨㄥ」/fʊŋ/。

如:蹦(ㄅㄥˋ)、碰(ㄆㄥˋ)、夢(ㄇㄥˋ)、鳳(ㄈㄥˋ)。

ㄆㄥ pʰɤŋ/pʰʊŋ peng pʻêng ㄇㄥ mɤŋ/mʊŋ meng mêng ㄈㄥ fɤŋ/fʊŋ feng fêng ㄓ ʈʂ͡ɨ/ʈʂʅ zhi chih 「ㄓ、ㄔ、ㄕ、ㄖ、ㄗ、ㄘ、ㄙ」與韻母「ㄭ」結合時,韻母不寫出,一般人會覺得該韻母是「空韻」。

如:制(ㄓˋ)、赤(ㄔˋ)、是(ㄕˋ)、日(ㄖˋ)、字(ㄗˋ)、次(ㄘˋ)、四(ㄙˋ)。

事實上「ㄭ」韻有兩種不同的發音,而且這兩種音的具體發音和音標在學界仍有爭議,詳見ㄭ條目。

兩種音在注音符號與漢語拼音中皆結合為一種,威妥瑪拼音中仍分為兩種。

ㄔ ʈʂ͡ʰɨ/ʈʂʰʅ chi chʻih ㄕ ʂ͡ɨ/ʂʅ shi shih ㄖ ʐ͡ɨ/ɻʅ ri jih ㄗ ʦ͡ɯ/ʦɿ zi tsŭ ㄘ ʦ͡ʰɯ/ʦʰɿ ci tsʻŭ ㄙ s͡ɯ/sɿ si ssŭ 組合韻母的音變比較 ㄧㄡ jou̯/i̯ou̯ you/iu you/iu 實際上無音變現象,拼音採用省略寫法。

ㄨㄟ wei̯/u̯ei̯ wei/ui wei/ui ㄨㄣ wən/u̯ən wen/un wên/un ㄧㄢ jɛn/i̯ɛn yan/ian yen/ien 結合時產生[a]->[ɛ]的音變,威妥瑪拼音較接近實際發音。

ㄩㄢ ɥɛn/y̯ɛn yuan/uan yüan/üan 結合時產生[a]->[ɛ]的音變,注音與拼音皆未反映此現象。

ㄧㄣ jin/in yin/in yin/in 「ㄣ」做單獨韻母時發音為[ən],但與介母「ㄧ」、「ㄩ」結合時僅發[n]。

ㄩㄣ ɥyn/yn yun/ün yün/ün ㄧㄥ jiŋ/iŋ ying/ing ying/ing 「ㄥ」做單獨韻母時發音為[ɤŋ],但與介母「ㄧ」結合時僅發[ŋ]。

ㄨㄥ wɤŋ weng wêng 在1941年的中華新韻中,獨立成音節時(如:翁ㄨㄥ)和與聲母相拼時(如:東ㄉㄨㄥ)屬不同韻目,發音也有所不同。

注音符號並未區分此一差異,但在拼音中皆有分別。

ʊŋ ong ung ㄩㄥ jʊŋ/i̯ʊŋ yong/iong yung/iung 先讀「ㄧ」再讀「ㄨㄥ」,此時「ㄨㄥ」發[ʊŋ],如:用(ㄩㄥˋ)、窮(ㄑㄩㄥˊ)。

注音與拼音系統其他相異之處還有: 如果「ㄧ、ㄨ、ㄩ」為音節之開頭音時,需增加或改寫成「y、w」以符合拼音的規則,詳見漢語拼音或威妥瑪拼音主條目[17]。

「ㄦ」在單一音節寫作「er」或「êrh」,但作兒化韻尾時僅寫「r」。

擴展符號[编辑] 注音符號主方案爲國語而設計。

基於漢語族下各種漢語的注音需求,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1932年四月出版了《注音符號總表》,由趙元任擔任主編,以注音符號為基礎修改,增加40個符號,稱作「閏音符號」,用來為各種漢語注音。

委員會並為各個漢語族語言設立其分表,例如在「廣州閏音分表」上所載的,就是專門拼寫粵語的粵語注音符號方案。

見下表「閏音符號」欄。

及後於中共時期,各地人民政府在1950年代頒佈了多種漢語的新注音方案,用於農民速成識字課本。

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出版了《全国主要方言区方音对照表》,記錄各區的方音注音符號。

與注音符號總表相比,此方案修改了一些符號,一些無須對立、可視作同一音位的符號被取消。

例如粵語聲母「、、」被取消,改為標記作「ㄐ、ㄑ、ㄒ」,以節省閏音符號。

有些複音韻母的符號也被取消,改用兩個或多個符號組合出來。

見下表「方音符號」欄。

此外,在闽南話、客家話的教學上,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另外增添新符號以能拼讀這些「鄉土語言」,稱之為「臺灣方音符號」。

當中有不少發音雖早已有適用的閏音符號,但添製者並沒有沿用,而是另行新造。

見下表「臺灣方音」欄。

此外,中華民國的連江縣政府也在教育部指導下推出馬祖閩東(福州)話注音符號[18],亦見下表「臺灣方音」欄。

人們還把注音符號運用到漢語以外。

澳大利亞內地會傳教士胡致中於1920年代在爐山縣旁海爲當地的黑苗(Hmu)創製的文字,借用了注音字母、並添加了三個輔助子音字母,來直接拼寫旁海苗語的發音,稱為「注音字母苗文」。

漢語族語言擴充符號[编辑] 閏音符號 方音符號 臺灣方音 國際音標 說明 聲母 b、bʱ 蘇州「孛、袍」,廈門「馬、明」,松江、浦東「旁、排」,臺灣「文、木」之聲母。

pf 「ㄅㄈ」的合音。

西安「朱」之聲母。

pfʰ 「ㄆㄈ」的合音。

西安「初」之聲母。

β 馬祖閩東(福州)話方音裏,元音韻尾後字的/p/和/pʰ/變作/β/,標作「」。

閏音符號則以「ㄪ」兼標/β/和/fɦ/。

d、dʱ 蘇州「特、同、定」之聲母。

ɬ、l̥ 台山「三、四」之聲母。

ʈ 咸陽、醴陸「眞」之聲母。

ʈʰ 咸陽「昌」之聲母。

g、gʱ 蘇州「共、狂」,廈門「我、礙」,臺灣「義、鵝」之聲母。

ʔ 台山「大、東、典」之聲母,由端母變成,跟零聲母對立。

若它與零聲母不對立,則從省。

ɦ、ɣ 蘇州「鞋、合、孩、胡、王」之聲母。

dʑ、dʑʱ、tɕʰ 蘇州「其、及、強」,寧波「前、乾」,臺灣「日、二」之聲母。

ʑ、ɕʰ 寧波「紹、袖」之聲母。

jʱi 蘇州「夷、樣、餘」;餘姚「謝、夜」之聲母。

ɖʐ、tʂʰ 常熟「治、成、長」之聲母。

ʂʰ、ʐ 蘇州「樹、善、紹」之聲母。

tʃ 臨淄「知、張、征」之聲母。

台灣方音於客家話標為ㄓ。

tʃʰ 臨淄「池、長、恥」之聲母。

台灣方音於客家話標為ㄔ。

ʃ 臨淄「試、聲、上」之聲母。

台灣方音於客家話標為ㄕ。

ʒ 廣州、東台ㄧ韻母有時讀成近似這類音,在中國很少當聲母用。

另外,在馬祖閩東(福州)話方音裏,元音及鼻音韻尾後字的/ts/和/tsʰ/變作/ʒ/,標作「ㄖ」。

dz、dzʱ、tsʰ 吳江「慈、情」,常州「治、直」之聲母。

z、ʂʰ 臨淄「試、聲、上」之聲母。

tʃs 這一組音性質跟「、、」相近,但發音部位較前一點,用於粵語。

實際粵音則爲/tʃ/與/ts/、/tʃʰ/與/tsʰ/、/ʃ/與/s/的同音位自由變異。

例子包括::廣州西關「茲、正、精」,福州「寂、即」之聲母。

:廣州西關「此、扯、菜」,福州「七、此」之聲母。

:廣州西關「四、書、山」之聲母。

tʃsʰ ʃs kʷ 「ㄍㄨ」的合音。

廣州「龜、瓜、拐」之聲母。

kʰʷ 「ㄎㄨ」的合音。

廣州「窺、誇、愧」之聲母。

聲母(含韻腹) ɦ(i) 溫州「羊、蠅」,浙江「羊、癢、營」之聲母及韻腹。

ɦ(u) 浙江「霧、午、完」之聲母及韻腹。

ɦ(y) 溫州「維、營、完」之聲母及韻腹。

韻母 單音韻母 ʅ 南京、北京「ㄓ、ㄔ、ㄕ、ㄖ」之韻。

其國際音標在漢語言學界之中通用,但卻未能被國際音標接受,新說有/ʐ̩/、/ɻᶤ/、/ɻ̩/、/ɨ/等。

此外也有用「ㄖ」表示的用法,但很罕见。

ɿ 南京、北京「ㄗ、ㄘ、ㄙ」之韻。

其國際音標在漢語言學界之中通用,但卻未能被國際音標接受,新說有/z̩/、/z̞ᵚ/、/ɹ̩/、/ɯ/等。

ʉ 「ㄨ」與「ㄩ」之間的混元音。

溫州「布、募」之韻母。

ʮ、ʯ 咸陽「如、書、蘇」,常州「如、豬」,黃陂「諸、出」之韻母。

ɐ、ă 蘇州「押、格、麥」,常州「押、鴨」之韻母;廣州「矮、歐、心、失」之韻腹。

a 蘇州「鴨、襪」,臨淄「班、敢」之韻母。

有需要與/ɑ/區分時才使用。

ɔ、ɔ˘ 蘇州「落、各、惡」,常熟「落、搏」之韻母。

o 浦東「屋、叔」,溫州「巴、沙」,常熟「卜、六」之韻母。

ə、ə̆ 蘇州「厄」,南京「熱、墨」,松江「合、蛤」之韻母。

œ、ɵ、ø 上海「安、端」,廣州「靴、鋸」,蘇州「亂、寒」,餘姚「谷、目」之韻母;廣州「居、恤」之韻腹。

另外,在馬祖閩東(福州)話方音裏,/ø/標作「」。

e 寧波「哀、來、賽」,上海「半、南」之韻母。

如有兩種「ㄝ」音,不圓唇的用「ㄝ」,圓唇的用「」。

否則以用「ㄝ」號爲原則。

ɛ、æ 浙江「班、談」之韻母。

複音韻母 am、ɑm 即「ㄚㆬ」。

廣州「咸、藍、衫」,加應州「凡、減」之韻母。

om、ɔm 即「ㄛㆬ」、「ㆦㆬ」。

廣州老派「甘、磡」,臺灣內埔「參、掩」之韻母。

on、ɔn 即「ㄛㄯ」、「ㆦㄯ」。

廣州「安、幹、寒」之韻母。

也可用於/õ/、/ɔ̃/。

ouŋ、ɔŋ 即「ㄛㆭ」、「ㆦㆭ」、「ㄚㄛㆭ」。

廣州「霜、郎、江」、福州「湯、寸」之韻母。

也可用於ɑ̃。

uŋ、ʊŋ、oŋ 即「ㄨㆭ」。

溫州「風、紅、洞」之韻母。

鼻化韻母 ã 閏音符號中,若/ã/、/an/無對立,可用「ㄢ」,如無錫話「三」之韻。

ãĩ 臺灣同安「閒、歹」之韻母。

ãũ 臺灣「喓」之韻母。

ɑ̃ 蘇州「盎、邦、黨、裝」之韻母。

ɛ̃、æ̃ 閏音符號中,當無對立時以用「ㄝ」號爲原則,鼻化韻亦同。

吳守禮認為在臺灣話漳腔中,過去曾有/ɛ̃/與/ẽ/,故臺灣方音分二符。

臺灣「嬰、病」之韻母。

ẽ ẽĩ 南京「天、點、見、千」之韻母。

ĩ 臺灣「天、院」之韻母。

ɔ̃、õ、ø̃ 長沙「寬、觀」,揚州「潘、管」,常州「參、亂」,紹興「官、換」,臺灣「好、否」之韻母。

ũ 臺灣「鴦、張」之韻母。

音節化韻母 l̩ 杭州「兒」,臨淄「二、耳」之音節。

m̩ 廣州「唔」之音節、「噷」之韻母。

n̩ 湖州「二」,蘇州「唔」之音節。

ŋ̍ 蘇州語音、廣州「五、吳」之音節;廣州「哼」之韻母。

輔音韻尾 -m 表中以「ㄝ」元音為例,「ㄝ」可換作其他元音符號。

-n -ŋ -p、-p̚ -t、-t̚ -k、-k̚ -ʔ 電腦支援[编辑] 編碼與Unicode[编辑] 参见:注音符號(Unicode區段) 参见:注音符號擴展(Unicode區段) 臺灣和中國大陸的流行電腦編碼,均有收錄現代標準漢語的37個注音符號。

臺灣的Big5把注音符號收錄在A3區段(注音符號內碼為A374-A3BA,調號為A3BB-A3BF),中國大陸的GB 2312-80則收錄在08區段(EUC-CN內碼為0xA8C5-0xA8E9,調號另行收錄)。

在Unicode方面,自1.0版即收錄了40個注音符號(包括ㄪ、ㄫ、ㄬ)在U+3105-U+312C[19]。

「ㄭ」在過往各版本的Unicode均未收錄。

在2008年4月發行的Unicode5.1版,把「ㄭ」放到U+312D[20][19]。

後來再陸續加上「ㄮ」和「ㄯ」。

注音符號Bopomofo[1][2]Unicode聯盟官方碼表(PDF)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U+310x ㄅ ㄆ ㄇ ㄈ ㄉ ㄊ ㄋ ㄌ ㄍ ㄎ ㄏ U+311x ㄐ ㄑ ㄒ ㄓ ㄔ ㄕ ㄖ ㄗ ㄘ ㄙ ㄚ ㄛ ㄜ ㄝ ㄞ ㄟ U+312x ㄠ ㄡ ㄢ ㄣ ㄤ ㄥ ㄦ ㄧ ㄨ ㄩ ㄪ ㄫ ㄬ ㄭ ㄮ ㄯ 註釋 1.^依據Unicode13.0 2.^灰色區域爲未編配碼位 1999年9月發佈的Unicode3.0版,加入U+31A0至U+31BF的注音符號擴展區,增加了臺語方音符號及注音字母苗文,比如閩南話音節的「ㆭ、ㆬ」被正式訂為閩南話方音符號,載入Unicode注音符號擴展區用字: 注音符號擴展BopomofoExtended[1][2]Unicode聯盟官方碼表(PDF)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U+31Ax ㆠ ㆡ ㆢ ㆣ ㆤ ㆥ ㆦ ㆧ ㆨ ㆩ ㆪ ㆫ ㆬ ㆭ ㆮ ㆯ U+31Bx ㆰ ㆱ ㆲ ㆳ ㆴ ㆵ ㆶ ㆷ ㆸ ㆹ ㆺ ㆻ ㆼ ㆽ ㆾ ㆿ 註釋 1.^依據Unicode13.0 Unicode的注音符號照顧了臺語方音符號,但早在1932年已公佈的閏音符號卻沒有收錄。

這導致其他漢語語言的使用者,無法以電腦直接處理其語言的注音。

好像粵語注音符號中使用到的好些符號,都無法電腦編碼化錄入,反而有個別發音相同的臺灣方音符號卻遲來先上岸。

有些民間使用者只好借臺語方音符號來代替Unicode缺收的閏音符號,例如借用〈ㆲ〉來表示「」,借用〈ㆰ〉來表示「」。

有時其他漢語語言的使用者還要借用其他形近符號,來標示該漢語語言的注音。

例如「」得借用形似的日語片假名〈ハ〉,「」更要借用形似的貨幣符號〈¥〉。

直至2020年公佈的Unicode13.0版,才收進粵語注音符號。

而閩東語注音符號、蘇州注音符號等,至今仍未收進Unicode中。

Unicode3.0也在占位修飾符號區段裏加上了U+02EA(˪,陰去聲)和U+02EB(˫,陽去聲)字元。

由Unicode6.0起,它們被視為注音符號字元[21]。

注音標音符號占位修飾符號 音調 標音符號 Unicode碼位 備註 陰平 ˉ U+02C9 通常不標 陽平 ˊ U+02CA 上聲 ˇ U+02C7 去聲 ˋ U+02CB 輕聲 ˙ U+02D9 陰去聲 ˪ U+02EA 閩南語及客家語專用 陽去聲 ˫ U+02EB 閩南語及客家語專用 鍵盤及輸入法[编辑] 臺灣傳統鍵盤式行動電話上附有注音的數字鍵盤 主条目:注音輸入法 注音符號的電腦鍵盤排列共分為大千式、倚天式、精業式、IBM式等。

當中大千式在MicrosoftWindows稱為標準式,是台灣使用最廣的排列方式。

而行動電話另採另外的編排法,大致是將注音依序分散各鍵,因各家而異故無一定標準。

台灣市面上的鍵盤多數為大千式。

其特點是直接將注音符號表放在鍵盤上,由上至下、由左而右把注音符號依序排列。

由於注音符號一定按照「聲母→介母→韻母」的順序出現,注音符號表也有如此的順序。

故使用大千式鍵盤時,一定是從左邊向右邊輸入(除聲調外)。

另外,初學者學習的時候,也比較有跡可循找到注音的位置,不需要大海撈針。

大千式鍵盤排列方法 參見[编辑] 汉字文化圈主题 中华民国主题 语言主题 语言学主题 粵語注音符號 馬祖閩東(福州)話注音符號 蘇州注音符號 潮汕注音符號 臺灣方音符號 注音字母苗文 注音輸入法 漢字拉丁化 中文拼音對照表 國音電碼 注音文 註解[编辑] ^今中國大陸改音kuài。

^今中國大陸改音hàn ^前接的聲母可接ㄨ時,寫為ü;不可接時,寫為u。

^單用為ê,前接i時寫為e。

^在漢語中認定硬腭音和龈腭音有差異,故有提案使用[ȵ],但未獲國際語音學學會接受。

也有使用多個符號組合成[n̠ʲ]。

^兩字讀做單音節「ㄕㄚㆬ」,即shām,ㄢ被拆為ㄚㄋ,ㄋ被ㆬ取代 參考文獻[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注音符號總表》,北平: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1932年4月。

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秘书处拼音方案工作组:《全国主要方言区方音对照表》,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12月。

吳守禮:《國臺對照活用辭典》,臺北:遠流,2000年8月。

引用[编辑] ^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__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 ^徐志炎口述,黃世澤整理,〈章太炎初創注音符號〉《章太炎研究》(台北市:李敖出版社,1991),頁210-212。

^《巴士的報》:《台灣注音符號ㄅㄆㄇㄈ的前世今生》,2018年10月12日。

^倪海曙《中國拼音文字運動史簡編》(上海:時代書報出版社,1948),頁66-67。

^詹瑋,《吳稚暉與國語運動》(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2),頁197-198。

^吳稚暉,〈改定注音字母名稱為注音符號及推行辦法案〉《吳稚暉先生全集卷五》(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9),頁312-314。

^原來我會精靈語?中國遊戲自創語言引熱議,新頭殼,2021-4-14 ^葉蜇聲;徐通鏘.語言學概要.臺北:書林出版社.2004:76.  ^Yang,James.PhoneticEvidencefortheNasalCodaShiftinMandarin.TaiwanJournalofLinguistics.2010,8(1):52.doi:10.6519/TJL.2010.8(1).2.  ^10.010.1周美香.從對比語音觀試論閩南語與國語聲母的差異及其教學(PDF).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2016,30(1):52.  ^盧昱勳.中古日母字在臺灣華語的語音變異現象:以社會語言學角度分析(Thesis).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18.  ^Greenhoe,Daniel.TheSoundsofMandarinChinese(PDF):14.2017.  ^13.013.1《國語注音符號手冊》,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2000年11月。

ISBN957-02-7324-0 ^《國音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音學編輯委員會,正中書局,1999年11月臺五版八刷,ISBN978-957-09-0086-5 ^教育部讀音統一會.校改國音字典一.中華民國:教育部讀音統一會.民國15年:326[2019-11-05](中文).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帮助) ^教育部讀音統一會.校改國音字典一.中華民國:教育部讀音統一會.民國15年:327[2019-11-05](中文).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帮助) ^拆解注音符號來快速學習漢語拼音 ^連江縣政府:《馬祖閩東(福州)話日常生活常用詞彙編輯說明》(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9年11月。

^19.019.1注音符號(U+3100‒U+312F) ^ProposedNewCharacters:PipelineTable.(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0).  ^Scripts-6.0.0.txt.UnicodeConsortium.  来源[编辑] 李鎏等編撰,《國語運動百年史略》臺北市:國語日報,2012。

于錦恩:《民國注音字母政策史論[永久失效連結]》,北京:中華書局。

2007年1月。

ISBN978-7-101-05395-1 施曉光.原39個注音符號吳稚暉擬定.政治新聞(台北市:自由時報).2014-02-02.  劉天賦.實現語文平等正義,請先搬開「注音符號」這顆大石頭!.民報.2016-05-29.  外部連結[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注音符號 國語注音符號手冊 注音符號的Unicode參考字型(PDF格式) 朱網頁:Unicode注音符號解說 朱網頁:Unicode注音符號擴充解說 字谈字畅054:ㄨㄛˇㄞˋㄓㄨˋㄧㄣ(我愛注音) 中文羅馬化轉換器-在漢語拼音、威妥瑪拼音、國語羅馬字及其他羅馬化系統之間的轉換 注音->IPA注音符號與國際音標(IPA)的對照表(部分有誤。

) 注音符號與漢語拼音互換器[永久失效連結] 注音符號音節列表,附漢語拼音對照 通用拼音、漢語拼音、注音比較 漢語拼音與注音符號基本規則對照表 注音轉換工具-各種注音方式之間的轉換 在統一碼中的注音符號解說 查论编漢語輸入法拼音概念 全拼 双拼 简拼 官話注音 微軟 自然 新酷音 官話拼音 微軟 智能ABC 拼音加加 華宇 傻瓜码 各種漢語 粵語拼音 閩南語 南京話 字形概念 倉頡系統 方案 倉頡 速成/簡易倉頡 快速倉頡 全方位倉頡 蒼頡 郑码 表形码 五筆字型 搜狗 極品 極點 海峰 五筆畫 大易 嘸蝦米 行列 三角 四角 太极码 音形 二筆 自然码 王林快码 认知码 引擎 中州韻 搜狗 五筆 雲端 手機版 其他 語音輸入法 閩南語輸入法 列表 规范控制 NDL:00573875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注音符號&oldid=67595742” 分类:现代标准汉语拼音系统注音符號系統注音符號1913年面世隐藏分类:引文格式1错误:日期使用ISBN魔术链接的页面使用Unicode扩展汉字的条目有ISO15924四字母編碼的文字有未列明来源语句的条目自2017年11月需补充来源的条目拒绝当选首页新条目推荐栏目的条目使用小型訊息框的頁面嵌入hAudio微格式的條目自2016年2月有未列明来源语句的条目含有明確引用中文的條目自2018年1月带有失效链接的条目条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链接自2018年3月带有失效链接的条目包含ND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已展开 已折叠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已展开 已折叠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 其他语言 العربيةBikolCentralCatalàMìng-dĕ̤ng-ngṳ̄ČeštinaDeutschEnglishEsperantoEspañol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legoHrvatski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Jawa한국어LinguaFrancaNovaMalagasyBahasaMelayuNederlandsNorskbokmålPolski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Српски/srpskiSundaSvenska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Winaray吴语文言Bân-lâm-gú粵語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