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談中醫:體系形成之過程,傳統文化之關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漢代《禮記·曲禮》說戰國時人們講究「醫不三世,不服其藥」,這表明「三世醫學」 ... 02 以病為標,以人為本:中醫的理論思想與中華傳統文化相應相通.
最新快訊
[2021-05-22]
醫生:祛濕別著急,先分清這兩種濕氣!再談祛濕
健康
[2021-05-18]
掉髮的人不光要養腎還要補肝
健康
[2021-05-18]
想要調理「氣鬱」?你應該從這5個方面入手,助你遠離憂鬱
健康
[2021-05-18]
糖尿病吃主食,應該吃什麼,飲食注意什麼?有營養,升糖速度也慢
健康
[2021-05-18]
失眠多夢,難入睡?原來是肝不藏魂了,我們如何調理,睡個好覺?
健康
Home健康從歷史談中醫:體系形成之過程,傳統文化之關係,近代困境之根源
尋夢新聞[email protected]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老一輩中醫人鄧鐵濤曾說過:「中醫歷經幾千年,推而不倒,靠什麼?靠治病有效果。
如果中醫治病無效,早就被人民所拋棄了。
」這是真正的中醫人,中醫人講話從來都是這麼言簡意賅,治病有效就是這麼簡單直接。
但簡單背後有著並不簡單的歷程,中醫這個「推而不倒」的根基是怎麼建立起來的?這個問題的答案要到中醫數千年的發展歷史上去尋找,要從無數代中醫人灑下的每一滴汗水中去總結。
我們今天常講要弘揚傳統文化和堅持文化自信,中醫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找到了中醫治病有效、推而不倒的答案,就找到了堅持文化自信的一大底氣。
…
01三千年積累在戰國結碩果:中醫是世界上最早形成完備理論的醫學
中醫學說的創立最早始於「三世醫學」,其代表作是《黃帝針灸》、《神農本草經》和《素女脈訣》,這是中醫數千年發展史上最早出現的醫藥典籍。
漢代《禮記·曲禮》說戰國時人們講究「醫不三世,不服其藥」,這表明「三世醫學」的正統地位早在那時已經深入人心。
繼「三世醫學」之後,在春秋戰國那個百花齊放的時代,中醫人也貢獻出大量醫經、經方典籍,這些書目及其主要內容被西漢劉向收入《別錄》。
東漢史學家班固編輯《漢書·藝文志》時,將它們擇要分類記載為「醫經七家」和「經方十一家」,其中「醫經七家」以《黃帝內經》、《黃帝外經》為代表,「經方十一家」以《風寒熱十六病方》、《湯液經法》為代表。
這十八家中醫典籍共有四百九十卷之多的醫學論述,內容囊括了「經闡其道、脈運其術、方致其功、藥辨其性」的豐富醫學知識,它們標誌著中醫的理論根基已經在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時期構建起來。
可以說,中醫是世界上最早形成完備理論的一門醫學,其理論體系在成型之後歷經兩千多年的傳承、鞏固和發揚而從未被推倒。
…
也許有人會問,兩千多年前的華夏具有產生完備醫學理論的條件嗎?
實際上,從華夏先民石針治病、火熨灸療的醫事活動算起,到先秦時期大量醫經和經方典籍的湧現,其中所經歷的時間跨度有悠悠三千多年之久。
這個漫長過程中流傳的伏羲制九針、神農嘗百草、歧伯論經脈等傳說雖然難以得到醫史上的確證,但這些歷史傳說無疑是先民在長期醫事實踐中所凝結的文化成果。
這足以說明中醫理論體系在戰國至秦漢時期的全面形成,是以三千年漫長的實踐探索、效果查驗和經驗積累為基礎的,它不是神話迷信,更不是蜃樓海市。
相比之下,隨著工業革命而發展起來的現代西醫,才不過只有兩百年左右的發展歷史。
十八世紀之前的歐洲醫生給人治病要麼是灌腸、要麼是放血,除此之外別無他技。
所以現在這個商業模式大獲成功的西醫,無論實踐積累、文化積淀都遠遠比不上中醫。
而說到文化,則不得不說中醫與中華傳統文化之間的相互哺養。
中醫理論根基建立起來的那個春秋戰國時代,正是中華文化最為燦爛的百家爭鳴時代和諸子思想學說發展成熟的時代。
中醫的理論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諸子百家集體智慧的結晶,中醫的醫學觀與傳統文化思想是一脈相承。
…
02以病為標,以人為本:中醫的理論思想與中華傳統文化相應相通
「國醫大師」鄧鐵濤曾說:「中華文化的源頭一直和中醫結合,唯物辯證法與中醫緊密結合在一起」。
中醫與傳統文化相應相通之一:「氣一元論」與中醫的「以氣為本」。
中醫對人的認識是「以氣為本」,認為是「氣」構成了人體的物質和功能。
《黃帝內經》中記載的「氣」有271個種類共2997個之多,《素問》中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中醫對於「氣」的認識,與古代諸子學說對此的認識有著高度一致性。
《國語》說「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強調「氣」與人事之間的變化關係。
《鶡冠子》說「天地成於元氣,萬物乘於天地」,把「氣」視為構成天地萬物的本原。
《管子》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以「通天下一氣」將包括人在內的萬事萬物的本質都歸結為「氣」。
這個諸子百家普遍認同的「天地萬物即是一氣所生」的「氣一元論」,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觀點。
《易經》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意思是氣聚則生成物形,氣散則導致物形變化。
所以「氣一元論」屬於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一元論,而絕不是唯心的神魔主義。
也就是說,中醫對於人體「以氣為本」的認識是符合自然規律的正確的認識。
…
然而遺憾的是,如果你跟別人說「構成物質世界的本原是氣」,他基本會說你是瞎扯淡。
而如果你說「構成物質的基本單元是誇克」,那麼他會認為你說的是科學。
類似這種存在於中西文化之間的「名稱歧視」並不少見,這些人之所以心存歧視大多是源於認知的粗淺。
除名稱不同外,中國古代哲學所謂的「氣」與現代科技所謂的「誇克」,在內涵上並無根本性差異,無非就是「氣」是宏觀籠統的概括,「誇克」是微觀精細的描述。
中醫與傳統文化相應相通之二:「天人合一」與中醫的整體治療。
中醫以人為本,以病為標,重視治人而不是片面治病。
鐘南山院士在談對中醫的看法時就曾說過,「中醫講各個臟器之間是互相聯繫的,並強調應將人當成一個整體來治療」。
中醫這種整體治療理念的思想源頭就是「天人合一」,而這個源頭正是中國古代哲學最重要的思想成果,是它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闡述了人與自然的一致與相通。
《莊子》說「形全精復,與天為一。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合則成體,散則成始」,闡述了人與自然的一體循環。
這些「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思想體現到中醫理論中,便是《黃帝內經》所主張的「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
所以中醫講究的整體治療是以人為中心,從人與自然、社會三者間的關係探討人的生命過程以及防治疾病,注重全面診察病人的身體及其所處四時氣候、地區水土、生活習慣等各方面的整體聯繫。
比如,中醫認為非典肺炎在廣州是「風瘟夾濕」,到了北京則是「風瘟夾寒」,在治療上能做到因人而異、因時間而異、因地區而異的千人千方。
…
但遺憾的是「天人合一」這個詞,常常被很多不聞其詳的人給想歪了。
「天人合一」實質上就是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強調要順應自然規律,這不正是今天人們所主張的理念嗎?這也反映了中醫理論的客觀正確性在哲學上才能更到位地體現出來。
而現代科技短短兩百年的發展,遠遠未到能解釋一切的境界,西方標準的格局還有待更大的拓展。
中醫與傳統文化相應相通之三:古人正邪觀與中醫的正邪相爭。
古人的正邪觀同樣來源於對自然規律的認識,符合自然規律則為正,不符合自然規律則為邪,邪是導致各種問題的根源,這很唯物而毫不唯心。
《尚書》說「任賢勿貳,去邪勿疑」,《禮記》說「以治天下之禮也,雖有奇邪,而不治者則微矣」,《逸周書》說:「亡正處邪,弗能居此」,都是強調要存正去邪。
中醫的正邪觀,是以正邪相爭來描述人體的健康與疾病。
若人體中正氣勝邪氣或正邪之氣相平衡,則為健康狀態;若正邪之氣不屈衡且以邪氣占優勢,則為疾病狀態。
中醫治未病的預防理念,就是能通過預判人體正邪相爭的態勢而防病於未然。
《黃帝內經》說「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將邪氣歸為陽邪、陰邪兩類,以此區分人體內外病症的病因。
不少人看到這裡可能早就「名稱歧視」了。
中醫在兩千多年前將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稱為「正氣」,將致病因素稱為「邪氣」,有什麼不妥嗎?無非就是一個名稱,難道只有免疫力、病原體這樣高大上的叫法,才有資格治病救人?中醫的「氣」是物質的,「正氣」和「邪氣」同樣是物質的,這兩個詞是單純到不能再單純的醫學術語,與神魔小說的光亮與黑暗是十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兩碼事。
在這個對人體健康與疾病內因認識的基礎上,中醫形成了「扶正」、「祛邪」的治病理念,極為重視通過培補正氣來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正如「國醫大師」鄧鐵濤所講的那樣:「我們的治療不是隻知與病毒對抗,而是既注意祛邪,更注意調護病人的正氣,並使邪有出路」。
所以「祛邪」與「殺邪」有很大不同,中醫治病講究的是疏導與調和,而不是大動幹戈地沖殺病原體。
…
中醫與傳統文化相應相通之四:古人辯證法與中醫的辨證論治。
代表先秦中醫先進水平的《黃帝內經》,在諸多領域都反映了中醫理論與老莊、墨子、易經等諸子百家哲學思想的結合,其中「辨證論治」理念的形成績是中醫吸納和融合諸家思想精華的重要成果。
在古代諸家思想學說中,都能找到中醫「辨證論治」所體現的辯證法思想。
例如,《周易》說「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表達了物極必反的辯證觀。
《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表達了事物陰陽兩面對立與統一的辯證關係。
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源頭形成於《黃帝內經》之中,「審察病機,無失氣宜」、「謹守病機,各司其屬」便是《黃帝內經》所確立的辯證治病理念,特別是書中所歸納的「病機十九條」為應對龐雜病症提供了執簡馭繁的辨證方法。
繼《黃帝內經》之後,東漢時張仲景寫成巨作《傷寒雜病論》,書中將理、法、方、藥相結合,全面地創立了中醫的辨證論治原則。
這標誌著中醫的臨症醫學有了完備的方法體系,也更表明中醫的理論體系最遲在漢代已經全面地建成了。
03中醫數千年推而不倒,但該怎麼在現代科技鋪開的醫療商業模式中突圍?
縱觀中醫數千年發展史,從遠古到春秋之間的三千多年是中醫的實踐積累期,從戰國到東漢之間的六百多年是中醫理論體系的全面形成期。
這一階段著成的中醫「四大經典」《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黃帝八十一難經》,囊括了中醫的基本理論、診斷方法、辯證原則、治療法則、藥物理論、配方理論、預防理念等方方面面,為中醫這門醫學紮下了牢固的理論根基、建起了全面的學術體系。
…
從魏晉到隋唐五代之間的七百多年是中醫理論體系全面建成後的實用發展期,其鮮明特點是綜合性和專科化著作的大量湧現。
比如,晉朝王叔和寫成中醫史上第一部脈學總結性著作《脈經》,推進了中醫脈學理論的規范化發展。
隋朝巢元方等人編成《諸病源候論》,促進了中醫病因學說的系統化發展。
同時,中醫的專科化發展在這一時期成果卓著,比如外科的《劉涓子鬼遺方》、骨傷科的《理傷續斷方》、產科的《經效產寶》、兒科的《顱鹵經》、針灸學的《針灸甲乙經》等等,標誌著中醫理論在各專科領域應用發展中的廣泛開花結果。
隨後自宋代以來的一千年間,中醫理論的傳承與發展同樣不斷取得大量創新成績。
比如,中醫的藥理學說汲取病理學的發展成果,將病理學引入對藥物性味功效主治及其配伍、禁忌、分類、炮制等的研究,並在理論上有新的發展,促進了辯證用藥的普及和藥理學說的成熟。
再如,中醫免疫學逐步從稀痘發展出高效、安全的人痘接種術。
又從傷寒學說體系中分離出溫病學說,使中醫的傳染病學專科領先世界,明朝吳又可的「戾氣說」更是對傳染病病因提出的偉大創見。
…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中醫則是千年樹根基、千年樹體系。
有人說它是迷信,像這麼孜孜不倦於探求客觀生命規律的「迷信」,大概絕無僅有了吧。
中醫在近代以來遇到困境的原因,絕不是像一些人所說的它是騙子醫學,而是中醫作為宏觀醫學難以融入追求微觀探索的現代科技體系。
不過,這可能只是原因的一部分。
在「國醫大師」鄧鐵濤看來,中西醫這對宏觀和微觀醫學之間原本就存在共同發展的領域,這個領域就是已經在發展的介觀科學。
鄧老說「中西醫不能互相排斥,正好是互相補充,是既矛盾又統一的,微觀與宏觀相結合會創造出更深的理論,取得更好的效果」,但現實的前景並不美妙。
中醫診病是用望聞問切,是靠醫生的自我醫術修養,而不是工業科技制造的各種儀器,所以一些制造業大概不願看到傳統中醫的普及。
而在治療手段上,中醫不僅不會給病人上設備,甚至連成品藥劑都用不到,只用原生態的藥草就把活幹了,所以化工制藥業也不會願意看到傳統中醫的普及。
歸根結底,如果傳統中醫取代現代醫學的主導地位,那麼現代科技在醫療這個重大民生領域的用武之地將所剩無幾,從經濟上說就是醫療行業的市值將會大大縮水。
正如一些網友所討論的那樣:面對現代科技在醫療行業上成功鋪開的商業模式,傳統中醫該怎麼突圍?
主要參考資料:《中醫學思想史》(李經緯,張志斌),《醫學史》(楊建宇),《中國醫學史》(甄志亞),《中醫生命哲學》(張其成)
點我分享到Facebook
>從歷史談中醫:體系形成之過程,傳統文化之關係,近代困境之根源
中醫
About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
Website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更多文章
中醫藥名家理論傳承、中醫藥文化進鄉村、深化中醫藥優勢病種支付方式改革…[繼續閱讀]
中醫講疾病的來源無非兩種,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內因情志,就是喜[繼續閱讀]
如今,幾乎家家戶戶都備有茶葉,但中醫手里的這杯茶好像效果就特別不一樣,[繼續閱讀]
中醫的養胃小偏方並不是所有的胃病都要吃藥的,通過小偏方的調養,效果往[繼續閱讀]
在很多人看來,「中醫是經驗醫學」「中醫越老越吃香」「中醫專治慢性病、專[繼續閱讀]
關注我,每天十分鐘,學會一個醫學常識↑ 素食者說素食更健康,肉[繼續閱讀]
手診望線八綱主要望診三大主線與五大輔線。
三大主線是生命線、感情線、[繼續閱讀]
要說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睡覺絕對能算一個。
畢竟一天二十四小時,[繼續閱讀]
1、五臟養生,美由內生很多女人每年買很多昂貴的護膚品,結果用了以後,[繼續閱讀]
怎麼學中醫?怎麼用中醫?我該怎麼做?中醫學生的迷茫,青年中醫的[繼續閱讀]
臍療是中醫外治法的一種方式,是以經絡和臟腑學說為理論依據,通過將藥[繼續閱讀]
俗話說:病從口入!中醫講,脾胃為後天之本,很多時候,由於飲食不當,[繼續閱讀]
搜尋
熱門話題憂鬱症
保健
過敏
憂鬱
心血管疾病
運動
長壽
營養
咳嗽
女性
減肥
失眠
感染
血糖
飲食
高血壓
中醫
血管
血壓
預防
養生
癌症
疾病
糖尿病
健康
汪國麟醫師專欄汪國麟醫師:東華醫院醫療副院長、復健治療科專責醫師、體適能、體重控制與營養醫學門診負責人
閱讀汪醫師專欄文章
Copyright©2021 隱私權聲明
/
用戶專區
/
駐站作家合作
/
DMCA / 聯絡我們
延伸文章資訊
- 1世醫傳承——破解中醫乏人乏術局面之密匙
由此說明中國傳統文化對中醫藥學的深刻影響,也說明醫學巨匠知識結構中「文是基礎醫是樓」之「文」的 ... 《禮記·曲禮》云:「醫不三世,不服其藥。
- 2醫不三世不服其葯 - iFuun
2016-09-09 點擊播放GIF/2046K 中國傳統文化解讀出現的失誤,歷來都是最令人頭疼的。我們老祖宗給後人留下的多少瑰寶都葬送在這一個失誤的陷阱中,而被永久...
- 3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 手机搜狐网
之前给大家讲过《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这个故事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医治未病伟大思想的殒灭。 今天要讨论的这个话题是“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这又 ...
- 4儒林杏林@ 往之不諫來者可追 - 隨意窩
就術業而言,醫卜星相向為舊時代士林所輕視,畢竟專門從事醫生職業在古代社會屬于下層階級。同時,“醫者意也”,也為中國的傳統醫學蒙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東漢太醫丞郭玉 ...
- 5醫不三世不服其藥文化思想完整相關資訊 - 健康急診室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搜狐2016年9月23日· 中国传统文化解读出现的失误,历来都是最令人头疼的。 ... 的故事,这个故事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医治未病伟大思想的殒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