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知乎」到「泛答」,知識是門好生意? - 數位時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泛科知識推出線上問答網站「泛答」,要跟上知識經濟變現的潮流。
不過,泛答這類問答網站,真的非得以「打賞」作為某種知識傳播與分享的交換機制嗎?
新聞
最新新聞數位專題熱門圖解專家觀點
主題分類
前端科技5G通訊AI與大數據電動車/交通科技物聯網區塊鏈能源環保服務消費新零售金融科技服務創新產業應用半導體與電子產業醫療生技資訊安全智慧城市智慧製造雲端運算與服務數位生活3C生活遊戲/電競影音/新媒體教育/人文企業職場商業經營創新創業行銷與Martech職場/工作術程式開發產業動態
數位行銷學院
課程一覽企業內訓團票預購
品牌活動
社群活動未來商務展MeetTaipei
品牌社群
未來商務Meet創業小聚
雜誌
最新出刊訂閱優惠關於我們內容轉載規範服務條款與隱私權政策廣告刊登徵才聯絡我們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服務時間:週一~週五09:00-12:00;13:30-17:0010694台北市光復南路102號9樓aboutus|廣告刊登|內容授權
新聞
專題
社群
活動課程雜誌調查所Podcast登入/
註冊熱門新聞活動會員Podcast
shutterstock
從「知乎」到「泛答」,知識是門好生意?2016.11.29產業創新曹家榮泛科知識推出線上問答網站「泛答」,要跟上知識經濟變現的潮流。
不過,泛答這類問答網站,真的非得以「打賞」作為某種知識傳播與分享的交換機制嗎?這樣的改變真的是「好事」嗎?由泛科知識推出的線上問答網站「泛答」在前幾天上線了。
在看到數位時代的報導前,「泛答」這個名字就讓我聯想到中國果殼網的「分答」。
果不其然,在前述這則報導訪問中,泛科的鄭國威就提到了「知乎」、「分答」這些問答網站,並且認為台灣必須跟上這波知識(變現)經濟的浪潮。
「打賞」知識?果殼網推出的分答,是透過語音介面,由提問者付費提問,同時讓其他人可以用更少的金額付費「偷聽」。
雖然根據另外一則報導,分答似乎還可以指定一些名人回答(當然所費不貲),但就「問-答」的形式來說,泛答與分答確實相當類似。
一方面,它們都是嘗試打造不同的知識傳播模式,另一方面,更實際地,它們都試圖讓知識傳播可以「變現」。
泛答透過「打賞」機制來變現知識,用這樣的詞彙來指稱提問者給予回答者的回饋,對老派的我而言,這話聽起來總不那麼順耳。
我並不是要浪漫地宣稱「知識」是個高貴的東西,怎能用打賞的方式來回饋其傳遞。
但「打賞知識」這赤裸裸地呈現出知識商品化的詞彙,也讓人不由得想要反省一下這個現象。
知識的商品化雖然「知識經濟」這個概念這幾年來正夯,但嚴格說來,它是整個資本主義體系將知識商品化的必然結果。
整個資本主義體系的運作大體上可以說是幾種資本的轉換過程。
其中,除了最直接由貨幣、財貨構成的經濟資本外,另一個重要的資本形式即是人所持有的無形的知識、文化、技能等。
換言之,以一種簡化的方式來說,在整個資本主義體系的運作中,知識一直以來就被看作是珍貴的資源,取得知識、技能,讓個人有足夠的資本進入市場進行交換,獲取相對的經濟資本。
在市場運作的邏輯下,這樣的機制很容易會讓知識自身反而也成為一種商品。
也就是說,我們得先有一定的經濟資本,才能夠交換(購買)到足夠的知識、文化與技能商品。
這聽起來有點複雜的事情,其實可以從一個很直觀、現實的問題看清楚:高等教育到底該如何收費?順著資本主義的市場機制來看,知識、文化與技能這些可以透過教育體系獲得的東西,就是一種商品。
既然是商品就該透過市場決定其價格。
換言之,如果大學所傳授的知識、文化或技能可以讓人在日後交換回更多經濟資本,那理應它應該收取更昂貴的學費。
甚至,如果某些名校、熱門科系所提供的知識商品被認為是更有價值的,那它理應也可以再往上調漲學費。
循著這樣的邏輯走下去,其實也就形成我們今日面臨的巨大階級困境。
有著豐厚經濟資本的家庭,可以為其子女換來更好、更多的知識、文化資本,然後再生產出更多經濟資本。
而對於貧困家庭的孩子來說,原先教育體系允諾的社會流動可能性,在昂貴的學費負擔下,就算不是一場謊言,也只是一場美夢。
當然,在現實的資本主義社會中,這不必然是個問題。
相反地,想要把知識浪漫化為與金錢無關的真理追求可能才是不切實際。
但我總還是覺得,我們可以選擇跳出資本主義的市場邏輯,而不是進一步極端地鼓勵其發展。
例如,同樣在高等教育收費的例子中,我們其實可以看到一直以來都存在著「教育公共化」的呼聲。
也就是在真正落實機會平等的理念下,主張由社會共同來負擔教育成本(相關的討論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如此一來,知識商品化所導致的惡性循環才可能被打破。
而回過頭來,我也同樣好奇,泛答這類問答網站,真的非得以「打賞」作為某種知識傳播與分享的交換機制嗎?這樣的改變真的是「好事」嗎?另一個問題隱憂除了知識商品化的問題,我在數位時代介紹泛答的報導中,還看到一個問題隱憂。
報導指出,並不是每一個泛答使用者都可以透過回答問題被「打賞」,除了泛科知識曾合作過的專家、學者外,其他人需透過審核才能獲得同樣的資格。
首先令人好奇的是,這裡所謂「審查」的實質程序、條件是什麼?我們可以理解這樣的方式是試圖讓回答的專業性等到一定的保證。
或者反過來說,這意味著必須是夠好、夠專業的知識才能夠「變現」。
但就如我上面所說的,這又再次地鞏固、強化知識商品化的結構。
再者,透過類似認證或審查的程序,泛答似乎將回答者劃分了兩類人:可被打賞的專家與一般人。
這樣的區分對我而言又意味著兩個問題。
一方面,這意味泛答網站站方讓自己扮演了權威認可的角色。
如此一來,倘若未來有一天泛答傳遞的知識引發了爭議,究竟站方是否應負起相應的責任?抑或會撇清自己僅是「平台」?我們必須認識到,其實像Facebook傳遞假新聞也涉及類似的問題。
不管是策展也好、平台也罷,在數位時代中扮演任何形式「守門人」的角色,便有其相應的倫理責任。
另一方面,我也好奇將回答者區分為可被打賞的專家與一般人,是否有助於知識的傳散與分享?難道這不會使得一般人反而喪失分享的動力嗎?畢竟,雖然泛答沒有禁止一般人回答問題,但對於想要知道答案的人來說,恐怕很容易僅將注意力放在獲得「可打賞」專家資格的答案上。
因此,不免令人好奇,泛答在實際運作上要如何處理這些問題?最後,雖然泛答這類問答平台與維基百科在知識傳播形式上相當不同。
但是就「群眾力量」的運作上,我認為維基百科的成功具有一個重要的啟示:重點不在於專家資格的認定,而是是否有足夠開放與互動性,讓知識不斷地自我修正、精鍊。
我不清楚泛答是否有這樣的開放性,但至少在區分專家與一般人後,恐怕不對等的畫界會是阻力而非助力。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
投稿請寄[email protected],文長800至1000字,兩天內會回覆是否採用,文章會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延伸閱讀●台灣第一個「打賞」問答平台,《泛科知識》目標首年會員衝百萬
●從操控訊息到推假新聞,Facebook做了什麼?
●假新聞風波逼得Facebook、Google祭出懲罰:禁止騙流量網站使用自家廣告平台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追蹤我們
BnextMedia媒體群|數位時代經理人ShoppingDesign創業小聚未來商務
©2022BusinessNextMediaCorp.All
RightsReserved.106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
延伸文章資訊
- 1加入我們- PanSci 泛科學
(4) Panswer 泛答:在泛答,找回你的好奇心,滿足你的求知慾,一起脫離理盲濫情的漩渦,用你的問題當羅盤,航向知識大海。 2. 泛科市集 一個「讓你越買越聰明」的購物網站 ...
- 2從「知乎」到「泛答」,知識是門好生意? - 數位時代
泛科知識推出線上問答網站「泛答」,要跟上知識經濟變現的潮流。不過,泛答這類問答網站,真的非得以「打賞」作為某種知識傳播與分享的交換機制嗎?
- 3泛答相關文章|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 4PanSci 泛科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5泛科學總編鄭國威:新QA 平台「泛答」最大假想敵就是 ...
問一個好問題,是科學的開始。」泛科學總編鄭國威將從這裡開始,展開他們問答網站「泛答」的新旅程。#趨勢,頭條(pan-media-qa-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