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邏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 了解生物科學研究基本的思考方式(邏輯及辯證)。

· 2. 養成獨立分析, 溝通的能力(只想在心理的都不算。

在課堂上凡事都要問, 主動的,被動的,以及不經意的。

凡事問靠自己, ... SearchthissiteSkiptomaincontentSkiptonavigation科學的邏輯--以生物學為例邏輯只是一張網住漂流知識的魚網時間:星期五,13:10-15:00地點:醫學院302D研討室2學分開課的基本立場:臺灣教育系統的好壞與成效還不容易論斷。

這些年來,我在美國、德國、法國認識不少學生,品質有好有壞。

硬要說他們一定比臺灣教育優良,多半是矇著眼吹牛而已。

如果缺乏抽象的思考能力是臺灣教育下特有的弱點,讓人疑惑的是:為什麼,曾經在號稱「次等」的教育系統養成的臺灣學生,出國留學短期之內馬上會脫胎換骨,表現優異。

教育是慢慢薰陶的結果,我不相信有那麼神奇的教學系統。

或者對於教學的不滿意,只是個人喜歡的重點不同而已。

在教學技術上,這類思辯能力訓練和認識已有的知識所強調的重點不同。

前者是學而不思則罔,後者的要求是多認識草木鳥獸之名以免淪為思而不學則殆,各有好處。

我認為在臺灣各級學校的教學裡,學生對於認識草木鳥獸之名的能力已經打下很好的基礎。

目前需要磨練的是沒有標準答案的辯論。

既然學生對於抽象思考較為生疏,實際的教學重點就得要對此症而下藥。

討論及綜合能力應該是當今正規大學教育裡可以再加強的內容。

因此本課程努力避開新穎的科技內容,避開艱深的哲學名詞,只討論科學知識的思維結構。

雖然課程與生物學有關,但是上課的內容並不教授生物科學實質的知識。

只是利用生物科學的研究資料為素材來磨練學生的邏輯,期望他們之後具備分辨是非的能力。

課程目標:1.了解生物科學研究基本的思考方式(邏輯及辯證)。

2.養成獨立分析,溝通的能力(只想在心理的都不算。

在課堂上凡事都要問,主動的,被動的,以及不經意的。

凡事問靠自己,課堂只提供環境)。

3.建構生物科學知識在的哲學,社會學裡的意義。

(聽別人唸書,對應自己唸的書)評估方式思辯的能力也許無法精確量化,但是它可以部份表現在討論的參與程度。

評估包括:上課參與、上課日記、專題報告。

分組報告成績:以四人為一組,組員以不同科系為原則。

個人成績70%,組成績30%。

分兩層次:以上課的回答及日誌等書面資料為準第一層:分大類50分及以下:期中及期末報告都沒交,其他繳交日記不及一半,看不出有沒有上過課。

60分:明顯敷衍了事,沒有任何想法。

70分:報告及內容都是主觀印象,連附上的資料都不查證。

80分:忠實呈現課堂的論述。

尚未建立這堂課的觀點與自己專業的關係。

90分及以上:在課堂所提供的論點之外,查證其他文獻的說法,並且加以評論。

第二層:分數微調-5分:印象說明,誤解太多。

-3分:日誌陳述太過潦草。

+0分:報告/日誌詳實。

+3分:上課討論,頗有新意。

+5分:提出精彩的意見,連我都沒想到。

務必注意:科學的精神在於真實,抄襲一定不及格。

再三叮嚀:科學的精神在於真實,抄襲一定不及格。

ReportabusePagedetailsPageupdatedReportabuse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