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方便品第二淺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淺釋.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

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

甚深無量。

其智慧門。

難解難入。

一切聲聞辟支佛。

所不能知。

所以者何。

返回主頁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淺釋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

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

甚深無量。

其智慧門。

難解難入。

一切聲聞辟支佛。

所不能知。

所以者何。

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

盡行諸佛無量道法。

勇猛精進。

名稱普聞。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

隨宜所說。

意趣難解。

前面長行和偈頌,是妙法蓮華經的序品。

「序」就是敘述這部經的因緣。

這一部妙法蓮華經的因緣既然已敘述明瞭,接下來就講第二品——「方便品」。

「方」,就是方法;「便」,就是便利。

這是一種權法而非實法,故謂之方便,所謂權巧方便。

「權」,不是一種經常之法,只是暫時採用而已。

「實」,是永遠不改變,永遠存在。

可是一般初學佛者,在開始時不易明瞭實法,為了觀機逗教,十方諸佛就巧設這個權巧方便法門,然後才開權顯實,為實施權。

故有次第宣說聲聞、緣覺、菩薩乘,而究竟的旨歸——即佛乘。

佛乘就是「實」,聲聞緣覺亦即是「權」;先說小乘法,然後再引導眾生歸人大乘佛果,這叫為實施權,開權顯實。

開,即開散。

釋迦牟尼佛最初說三藏教時,為了激起二乘人修道之心,故說此為最勝法。

但是小乘人得少為足,以為證了初、二、三、四果就是究竟而不再求進步,所謂止於「化城」。

為了度化根機較淺的聲聞緣覺,佛陀在第七品中,引「化城」之喻,遂為五百弟子授記。

二乘人雖然費盡苦行功夫,及修持種種苦行而達到阿羅漢果位,但卻未能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只算一個自了漢,只能自利而不利他。

因此,佛陀再開權法,說明以前所講的道理不是最徹底的法門,所證得的聖果,更不是最究竟圓滿的。

應該迴小向大,從小乘而入大乘,即是要行菩薩道,修六度萬行大乘菩薩度人法門。

先把這個方便權法破了,方能顯出真實的道理,這叫「方便品」。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當爾之時,人天之尊,從無量義處三昧,安詳自在而起。

此意謂佛陀是那麼從容自在的出定,反觀我們眾生,才坐了不久,就覺得腰痠腿痛,於是把腿伸一伸,將腰挺一挺;或者提提頭,搖一搖背,這些都是不自在之表現。

人必須要修道,不修就沒有道,要修才有道。

可是,你不修道,什麼問題都沒有。

一旦你開始修道,問題就接踵而來。

為什麼會有問題?這都是在宿世所作所行,有種種差別的因緣,其中所欠下的帳目更是繁雜而不清楚。

有了這種種糾纏不清的因緣,所以令生剛要修道,魔王就來討還宿債,造諸逆境,令你生起煩惱而退卻菩提心。

在末法時期的人,瞋心極重,故常生煩惱心,對人縱使沒有煩惱,對物卻容易起煩惱,不但對畜生、鬼神生煩惱,甚至對菩薩對佛也發脾氣,最後對著自己也發脾氣!這是因為往昔在因地時,無明太多煩惱太重,造諸糊塗業障,今生才會有種種煩惱障礙現前。

有些人在修行時,發願說不生煩惱心。

誰知不說此願時還好,一發願後,煩惱馬上就跟著來。

這是什麼道理?譬如,在學校,學生必須經過考試,合格了方 能升學。

修道亦復如是,要經得起「魔考」,才能做到難忍能忍,難受能受,難行能行,能吃人所不能吃,乃至於能做人所不能做的,這才是修道人的本份。

「告舍利弗」:舍利弗為聲聞眾中智慧第一。

他能在八天內通達一切法藏。

舍利弗在她母親腹內,已能把他辯才無礙的舅父駁倒了!就因為他有大智慧,能深信一切法,故在此品之中佛以他為當機者。

文殊師利菩薩是諸菩薩中智慧第一,舍利弗只是權教的智慧第一,換言之,是小乘人中智慧最高者。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無量;即無數無量,佛智慧是莫測高深,深奧難解,故言其智門,二乘人難解難入,不易明瞭。

二乘人即聲聞、緣覺。

緣覺者,即生在有佛出世的時候。

他修十二因緣而悟道,故名緣覺。

若生在無佛出世的世界,而能自己修行,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明白天地間生生滅滅無常的道理,頓時悟道者,名為獨覺,證果後又名辟支佛。

聲聞即是修四諦法而證果。

四諦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修四諦法而證果者,名為聲聞。

修十二因緣而證果者,名緣覺。

他們雖然是小乘法中之聖人,但是,對於佛的大智慧,他們未能深入明瞭。

「所以者何」:為什麼他們不知道? 佛之所以成佛,皆因「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

供養恭敬,善習百千萬億諸佛,是一個無量功德的法門。

而佛教中之法門更是無數無量。

可笑的是我們學了一點皮毛上的功夫,就自以為獲得了佛法的全部,簡直是坐井觀天!或者,僅僅看了幾本佛教的書籍,就說:「哦!我已懂佛法了。

」這就太不自量力!把佛法看得太簡單、太平常。

尤其是一些人,根本都沒躬行實踐,卻斗膽「上台」講經,這簡宜和罵人是沒兩樣!既不自利,又不利他,儘講些似是而非的糊塗道理,指鹿為馬;以鬼當人,把人當鬼;將黑作白,是非莫辨。

若別人發出疑問時,他們就和人打機鋒,說:「我也沒看過這本書,也不懂其中的道理,你自己參好了!」 話頭他參不了,卻學會了口頭禪,及照葫蘆晝瓢的功夫:「二乘人都不明白大乘佛法,何況我們這些凡夫呢?」話不是那麼說,二乘人亦是由凡夫開始,逐步上升。

若凡夫能明瞭大乘道理,即刻就能證得大乘果位。

一如學校分為小、中及大學程度,學生們都依此程序而逐步升學。

但是有人若能勤苦自修,雖然未進過學府,本著自己勤奮好學的精神和毅力,一樣能得到大學程度的知識與學問。

我們雖然身為凡夫,可是在機緣成熟時,一樣得聞無上甚深微妙法。

當初的二乘人亦是在法華會中才得聞大乘佛法,而迴小向大,進修大乘法門。

我們何其幸運,現在即能直截了當,得聞、思、修大乘妙法。

已知難遇能遇,當作難行能行者。

「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勇」,就是無畏於生死,無懼於任何困難。

「猛」,即猛利。

「精進」,不懈息之義。

「名稱普聞」:諸佛於修道時,勇猛精進,普遍薰聞,故不求名而名自來。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這種微妙甚深之佛法,是前所未有。

「隨宜所說,意趣難解」:雖然佛陀善於權巧方便法,因人施教,應病予藥,但是根機太鈍的人還是不能明瞭其義。

舍利弗。

吾從成佛已來。

種種因緣。

種種譬喻。

廣演言教。

無數方便引導眾生。

令離諸著。

所以者何。

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

皆已具足。

舍利弗。

如來知見。

廣大深遠。

無量無礙。

力無所畏。

禪定解脫三昧。

深入無際。

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前文的「意趣難解」,佛所說的法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深者見深,淺者見淺,所謂「一音演說法,隨類各得解」。

佛陀雖然只是用一種聲音演說佛法,卻能令一切眾生都聽得懂。

不管是人、鬼、神、菩薩、聲聞、緣覺等都能隨其根機而獲得法益,但是卻未能完全明瞭佛之意思旨趣,因為佛境是太微妙深奧而難信難可見。

佛所說的每一個道理,內已包羅萬有,但是眾生根性低淺,不能聞一知十,聞十而知百,不能徹知徹見。

「舍利弗!我從成佛以來,以種種因緣,為鈍根者說過去現在未來種種善惡因緣。

又以種種譬喻,為中根者廣闊演說;以無數巧妙方法的教誨,引導教化眾生,令眾生遠離頑迷及貪著」。

所謂「善巧方便度眾生,巧把塵勞為佛事」。

一切世間法,都是塵勞。

然而,以佛之大願力,能使眾生,生於塵而出塵,在世間而能出世間。

這即是佛力接引。

「接引」,同義於孔子所說的循循善誘;以次第循序之方法教化誘導眾生。

同理,一個不善於教導之教師,很容易就把學生「教跑」了。

而一位教導有方的老師,卻會引起許多人慕其名而甘拜為師。

佛法亦復如是,佛以權巧方便法,先教人修四諦而證得聖果,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

如是之人修十二因緣,證到緣覺的果位後,佛慈悲演說種種譬喻因緣,以方便義,令他們迴小向大,行諸菩薩六度行門。

佛明白一般眾生的心理,故先教他們修小乘法。

等到他們已修證得阿羅漢果,才開權顯實,而進一步教他們修菩薩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由小向大。

「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如來二字,是實智之義。

從真如實相中而得成佛,故名如來。

「方便」,權智也。

由於方便善巧,故能以種種因緣譬喻廣演言教。

「知見波羅蜜」:即能權實並用,事理圓融。

徹法源底,了法本空,名佛知見。

到於彼岸,名波羅蜜。

「皆已具足」:解行皆已具備滿足,權實悉究竟。

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有數量,性本空寂,故無罣礙。

所謂大而無外,小而無內。

「力無所畏」:即是如來的十種力量,及四無所畏。

「定」,也是三昧。

「禪」,是梵語,具足為「禪那」,譯作「思惟修」,又叫「靜慮」。

妄念若能歇止即有定力。

然而修定非止於結跏趺坐,無論搬柴運水,迎賓待客,在尋常日用中,皆能修定力。

一如永明壽禪師,他每天日課稱念十萬聲「南無阿彌陀佛」。

他是不是除了念佛外,什麼都不做?非也。

他是一面工作、一面念佛,整個生活都在念佛三昧中。

所以他每念一句佛號,就有一尊佛從他口內現出來。

但是這種瑞相,唯有開了五眼的人才能看見,非一般凡夫肉眼所能見。

永明壽禪師因此而被人看作是阿彌陀佛之化身。

所以,無論我們做什麼事,若能保持堅誠恆實之心,都能得此定力境界。

舍利弗。

如來能種種分別。

巧說諸法。

言辭柔軟。

悅可眾心。

舍利弗。

取要言之。

無量無邊未曾有法。

佛悉成就。

舍利弗,佛以種種智廣分別說。

所說稱機名「巧」,法義非一故名「諸」,言詞柔和細軟,故能利樂一切諸眾生。

「巧說諸法」:對於種種法,善能分別而巧說諸法實相。

「法」,是方法,若能善巧說法,令對方歡喜信受,此為巧說諸法,否則就是笨說。

六祖大師,雖目不識丁,卻能善說諸法。

某次,有兩位僧人竟然為了一面旛在飄動爭執起來!甲說:「我說這是風動!」乙卻說:「你錯了,應該是旛動...」兩人爭論不休,都不肯認輸,幸好六祖大師剛巧在場,即為他們釋疑解說:「此非風動,亦非旛動,仁者心動也!」你心裡覺得動,它就動;若心能不動,一切也就不動了!這也是巧說諸法。

人若懂得修道,做什麼皆是修道,皆在定中。

六祖惠能大師是怎樣開悟呢?大師未出家時,以砍柴為業,生活雖然清苦,大師仍不忘孝事老母,晨昏定省,冬溫夏涼,唯恭唯謹。

後來,大師到了五祖的道場,被五祖指定做舂米的工作。

大師日舂米夜舂米從未歇息,既無打坐亦無閒暇研究經典,更是沒有念過一句咒語,但是他竟然開悟了!這是什麼原因?原來他無論做什麼,都能專一其心,清淨妄念。

楞嚴經云:「狂心頓歇,歇即菩提」,亦即禪定解脫三昧。

是以若能悟得其中意,盡在日用尋常中深可體會。

「巧說諸法上,言詞柔軟」:佛所說的法,絕不是咄咄逼人,而是善能愉悅眾生心。

佛又再說一聲,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前所未有的微妙法,我已完全成就盡證。

止。

舍利弗。

不須復說。

所以者何。

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

唯佛與佛。

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所謂諸法如是相。

如是性。

如是體。

如是力。

如是作。

如是因。

如是緣。

如是果。

如是報。

如是本末究竟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止,即停止不說了。

佛陀為什麼不願再說下去?因為此經微妙深奧,非一般人所能了解,說出來恐怕引起眾生,生出疑謗心而造諸惡業,故佛久默斯要,不務速說此第一希有難信之法。

第一義法即不二法門,故稱第一。

不二法門者,即無二無三,是絕對待,獨一無二。

「希有」,從所未聞,故云希有。

「難解」,理深法妙,意趣甚深,所以甚為難解。

此希有、難見難可信之法,唯有諸佛與釋迦牟尼佛,方能窮究盡底,明瞭諸法實相是無相,而無所不相。

諸法就是一切法,但是歸納起來,不出十如是,換言之即十法界:(一)佛法界、(二)菩薩法界、(三)緣覺法界、(四)聲聞法界;以上為四聖法界。

六凡法界:(一)天、(二)人、(三)阿修羅、(四)畜生、(五)餓鬼、(六)地獄;四聖六凡合起來名十法界。

十法界中,每一界又有十如是,共成為百界。

而百界中,每一界又有十如是,這叫千如。

現在淺釋十如是:(一)「如是相」:相就是一個相貌。

此相貌有真有妄。

「真」,即常住不變,無生無滅,真如實相。

所謂真實面貌,本地風光,指的乃是我們的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此「常住」,不變而能隨緣,隨緣而又不變,如如不動。

「常住」,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總而言之,常住即是真如實相。

但是,此真如實相非人人能明瞭,故說惟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

如來明見,無有錯謬,如理真實,名如是相。

何謂虛妄之相?這個應該人人都不會陌生,「它」是我們的「老朋友」,它就是無明。

無明,是個妄相,非真,有生滅,有增減,有垢淨之分別。

此無明無有實體,只是一個假名而已。

如此經云:「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同於水深火熱當中,受盡煎熬逼迫般難受。

」 (二)「如是性」:業不自生,實由性起。

心本具有善惡之性,隨著因緣而有種種差別。

中國有一部三字經,是每位初入學之孩童的必修科。

此書一開始就說:「人之初,性本善」。

「善」,即佛性。

但是「性相近,習相遠」,心本來與佛 相近,但是,無始來染諸惡習,便和佛性逐漸遠離,不識本來面目,故有善性與惡性之分。

善性與惡性是怎樣表現出來? 「如是性」:在這裡有一個比喻,就好像竹子和木頭。

竹子和木頭裡邊都有火性,可是這個火性,若擱置不用,便永遠不會生出火來,必須要假借一種緣,它才會生出火來。

例如:以前在中國,一般人都是茹毛飲血,那個時候還沒有發現火,所以一切東西都是生吃。

等到燧人氏鑽木取火後,才開始用火把東西煮熟了吃。

自此以後,人們才懂得用竹子或木頭,引出火性來。

這也就好像我們所造的善惡業,必須借著這個「性」顯出來。

這種性,若是為善而發,就叫智慧光、若是為惡而發無明火,就變成毒火。

這種毒火,能成就一種妄緣。

而我們這個「性」,則好像竹子和木頭的道理一樣,本性是空的。

裡面雖有善有惡,但要借著一種因緣方能顯示出。

在楞嚴經上講四大——地水火風,描述火大的時候,說「火大無性,寄於諸緣」。

這個火性它沒有我,得要因緣和合,才生出這種火,這是「如是性」的道理。

(三)「如是體」:這個體就是我們人的身體,也是一切的形體。

這個體有三種分析:第一種,就是凡夫和聖人本來平等,本來的那個體,沒有凡也沒有聖,是一樣的,這叫「以理為體」。

這個體是本有的佛性,又叫理,道理的理。

第二種,若是有人從凡夫修成道業,這叫無漏體,所謂證果的聖人。

第三種,一般凡夫所具有的五蘊幻軀,即五陰——色受想行識,四大——地水火風四大假和合而成的這個身體,是有漏體。

(四)「如是力」:這個力就是出力。

以前我對你們講過,我有個出家師兄弟,他本來學過講經說法的道理。

他常常講經,尤其是歡喜講八識的道理,即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和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

中國人過年時喜歡寫春聯,用紅紙寫上字貼在牆上,認為吉祥,意思也就是能避邪,在廟上也有這種風氣。

某年過年,我就寫了幾個字,這幾個字就是:「自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我這個師兄弟,他看了大概很喜歡這幾個字,於是就不停的念:「智慧如海,智慧如海...」我看他念了不知多少次,乃開他的玩笑,故說:「我看你是業力如海!」哦!他一聽就大發脾氣,破口大罵:「你憑什麼說我業力如海?」我乃微笑著對他說:「我保證你歡喜。

業力有善有惡,我說你善業如海,你認為怎樣?」啊!這一回他沒有話說了,即刻轉怒為喜。

你看,人就是那麼奇怪,只是一字之差,他就會大發脾氣。

你把這「業」字譯為善業,他的脾氣又不知跑到什麼地方去了,你說妙不妙?所以這個「力」,就是業力。

業它也是一個體,在業體上的一種力量。

十法界裡所有山河大地、房廊、屋舍、森羅萬象,無不從眾生的業力所示現。

一切眾生的身份,這叫正報。

一切森羅萬象,這叫依報。

依正二報,皆是從業力生出來,故云「如是力」。

(五)「如是作」:這個作就是造作,造作一切業,善惡不等。

種善的因就結善果,種惡的因就結惡果。

這個「造」,就是看你造什麼?所以說「善惡兩條路,修的修,造的造。

」修善者,就有福德;造惡者,就招禍殃。

(六)「如是因」:這個因是指我們眾生的心,這個心又叫心地。

就像一塊土地,任你種善或惡的種子,將來就結果。

一切唯心造,善惡報應都是由你心裡所造成。

這個因就是個種子,種在你的心地裡,而善惡亦隨這個因而顯現。

(七)「如是緣」:這個緣,有兩種因素合成。

一則時,一則事。

緣本身沒有善惡之分,但凡事必須遇著一種緣,結合而成,才會現出一種相貌。

譬如一樣很乾燥的物品,若遇到火,一燃就著火了,火就是助緣。

又好像冰,若遇著太陽就溶得快,若遇著寒冷,就凍結得愈堅固,這都是不同的助緣。

又好像把種子種到地裡,必須藉著陽光、泥土、水份等種種助緣,這樣種子才會發芽長大。

因此,由外緣和合而成叫「因緣」。

(八)「如是果」:某種行為的開始,叫做「因」,等到事情已經做完了,就是「果」。

果也是根據善惡而言,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所以又叫「攬因成果」。

攬就是把著這個因,然後成一種果。

(九)「如是報」:報,即果報。

你做什麼,就要受什麼果報。

那麼,這個「果」和「報」有什麼分別呢?在「果」的份上,還未受報,只是事情已長成而得到其果。

等到受報時,把那個果也破壞了,而受報應。

譬如,你種了惡因,正在結果的時候,還未正式受報。

等到這個果的階段也過去了,然後才受報應。

又再解釋深一層,譬如:你造種種惡業而招墮地獄的果,可是地獄裡又分很多種不同的刑罰。

假如你應受油鍋地獄的報應,那麼,在你還未到油鍋地獄裡去,那是果。

一旦下了油鍋,那就是受報。

假如覺悟這種因緣果報的道理,是絲毫不爽的,而勇猛修出離道,則有機會證四聖果,即阿羅漢的四種果位。

否則總是在六凡的境界裡輪迴生死。

(十)「如是本末究竟等」:這是十如是最後的一個如是。

這十如是,皆有迷、悟二條途徑。

無論是迷是覺,從那一條路開始走(本),到最終點(末)的時候,在因果上論之,都是平等不二,究竟平等的。

在每一個法界裡,皆有十如是。

譬如,在佛法界裡有這十如是,在地獄法界裡也有這十如是。

可是,佛的境界與地獄的境界,卻大不相同。

在十法界內,每一界有十如是,合起來就成一百如是。

在這一百個裡面,每個又有十如是,成為一千,這道理叫「百界千如」。

而這百界千如,則包括了十法界裡所有的種種事相情形。

這是對十如是一個非常淺陋的解法,欲更深一步瞭解,必須要費一番功夫來研究佛法,便會更明白這個道理。

爾時世尊,欲重宣揚他所說的義理,乃將長行的意義用重頌再說一遍: 世雄不可量諸天及世人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者 佛力無所畏解脫諸三昧及佛諸餘法無能測量者 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甚深微妙法難見難可了 於無量億劫行此諸道已道場得成果我已悉知見 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世雄」:我們世界裡的大英雄亦即世出世間的唯一聖人中雄——佛,是大雄大力大慈悲,所以說「世雄不可量」。

「諸天及世人」:一切天上的天人和世間的人。

「一切眾生類」:所有的眾生類。

「無能知佛者」:沒有一個眾生能知道佛的境界。

「佛力無所畏」:佛有十力、四無所畏。

十力是十種智力:1、知覺處非處智力。

2、知三世業報智力。

3、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

4、知諸根勝劣智力。

5、知種種解智力。

6、知種種界智力。

7、知一切至處道智力。

8、知天眼無礙智力。

9、知宿命無漏智力。

10、知永斷習氣智力。

佛又有四無所畏:1、一切智無所畏。

2、漏盡無所畏。

3、說障道無所畏。

4、說盡苦道無所畏。

「解脫諸三昧」:是指人解脫及諸禪三昧。

「及佛諸餘法」:其他佛所行的妙行妙法,皆是無法測量出來的。

「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從無量無邊那麼多佛所,都具足了他們的行門,這種甚深微妙的法,是難見難明瞭。

不容易見到,亦不容易明白。

「於無量億劫」:釋迦牟尼佛和其他十方諸佛,都在無量億劫以前,行諸大宏願,圓滿了七菩提分、八正道分、五根、五力,還有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共三十七道品。

「行此諸道已」:已把三十七道品、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等都修過了。

「道場得成果」:因為修了這麼多的法,所以道場成就了,佛果也成就了。

「我已悉知見」:我已經悉知悉見。

「如是大果報」:像十如是這種的大果報。

「種種性相義」:這種十如是之性相的道理,及種種的法門,種種的修行,我都完全明白了。

「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我和十方的佛才能明白這種種事情,其餘的眾生是不容易明白的。

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諸餘眾生類無有能得解 除諸菩薩眾信力堅固者諸佛弟子眾曾供養諸佛 一切漏已盡住是最後身如是諸人等其力所不堪 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 「是法不可示」:這種妙法,不可以隨隨便便就講給人聽,為什麼呢?因為「言辭相寂滅」:這是究竟實相的法門土,言語道斷——用言語的路,沒有辦法能解說的了;心行處滅——用心所想的思惟,也無法想出來的。

所謂「口欲言而辭喪」,「心欲緣而慮亡」——心本想要攀緣,但是連念慮、思想都沒有了。

「言辭相寂滅」:即是沒有什麼可講的。

真正的妙法是不可說,不可說,說不出來,它發揮於自性裡面,不是從外面得來的。

「諸餘眾生類,無有能得解」:沒有任何的眾生,可以明白這一種妙法。

「除諸菩薩眾」:除了已經得到大乘菩薩的果位,明白這實相的道理。

「信力堅固者」:他因為有堅固的信心,好像文殊師利菩薩這樣的大士,才能明白這種法,能信這種法,其餘的眾生還是不十分明白。

「諸佛弟子眾,曾供養諸佛」:所有佛的一切弟子眾,在過去生中曾供養過一切諸佛。

「一切漏已盡」:已得到無漏,證到無漏辟支佛的果。

「住是最後身」:現在是最後一個報身,再不受後有,生死永斷,永遠沒有果報身了。

「如是諸人等」:像我所說的菩薩和辟支佛這一類的人等。

「其力所不堪」:他們也都不能明白這個佛法。

「假使滿世間」:我假設滿世界的人。

「皆如舍利弗」:都有如舍利弗這樣的智慧。

「盡思共度量」:窮盡他的思想和智力,來揣測佛的智慧。

「不能測佛智」:也還是無法測量佛的智慧。

正使滿十方皆如舍利弗及餘諸弟子亦滿十方剎 盡思共度量亦復不能知辟支佛利智無漏最後身 亦滿十方界其數如竹林斯等共一心於億無量劫 欲思佛實智莫能知少分新發意菩薩供養無數佛 了達諸義趣又能善說法如稻麻竹葦充滿十方剎 一心以妙智於恆河沙劫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 佛具足圓滿了權實二智。

權智是隨機說法,方便度生;實智是專講實相的智慧,真實的智慧。

所以他說「正使滿十方,皆如舍利弗」。

前面只說滿一個世界,,現在說十方的世界,也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無邊的國土十方世界的眾生,都有像舍利弗一樣的智慧,可是舍利弗雖然有智慧,但只是權智,而不是佛的實智。

「及餘諸弟子」:和其他所有佛的弟子。

「亦滿十方剎」:也充滿了十方世界。

「盡思共度量」:挖空心思,共同來度量、揣測佛的智慧。

「亦復不能知」:也還是不能知道佛的真實智慧,這是指小乘聲聞弟子。

「辟支佛利智」:辟支佛是中乘,他的智慧比聲聞更高深一些。

「無漏最後身」:他已經得到無漏,即漏盡通。

證辟支佛果後,再也不受果報身,所以這是最後的報身。

「亦滿十方界」:辟支佛也充遍十方世界。

「其數如竹林」:數目就像竹林那麼多。

「斯等共一心」:假如這麼多的辟支佛共同一心。

「於億無量劫」:於無量無數的大劫。

「欲思佛實智」:欲推測佛的實智。

「莫能知少分」:不要說全部知道,連很少很少的一分也無法得知。

「新發意菩薩,供養無數佛」:初發心的菩薩,已經供養過無數的佛了。

「了達諸義趣」:對於佛法的道理宗趣,都通達無礙。

「又能善說法」:他不但通達一切諸法的意趣,而且又善於說法辯才無礙。

「如稻麻竹葦」:這些新發意的菩薩就像稻子、麻、竹子和蘆葦那麼多。

「充滿十方剎」:充滿了十方世界的剎土。

「一心以妙智」:大家一心用妙智慧。

「於恆河沙劫」:經過恆河沙那麼長的大劫。

「咸皆共思量」:一起共同來思量佛的智慧。

「不能知佛智」:也還是不能知道佛的智慧。

不退諸菩薩其數如恆沙一心共思求亦復不能知 又告舍利弗無漏不思議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 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舍利弗當知諸佛語無異 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 告諸聲聞眾及求緣覺乘我令脫苦縛逮得涅槃者 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 「不退諸菩薩,其數如恆沙」:有時候,新發意菩薩會退失菩提心,因為還沒有真正的定力。

這些菩薩則已證得三不退:1、位不退——這些菩薩的果位在大乘上,不會退回二乘。

2、行不退——他修行精進,沒有懈怠。

3、念不退——他連退轉的念頭都不生。

這種菩薩有恆河沙數那麼多。

「一心共思求」:專一其心共同來研究佛真實的智慧。

「亦復不能知」:不退位的菩薩雖然是不退了,但是還沒有得到真實的智慧。

他只有權智,而佛真實的智慧,他是不能了知。

釋迦牟尼佛「又告舍利弗,無漏不思議,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這個諸法實相,真實的智慧,我釋迦牟尼佛現在已經完全得到,具足無欠無餘。

「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舍利弗當知」:釋迦牟尼佛又叫了一聲舍利弗,你應該知道。

「諸佛語無異」:諸佛所說的話,都是異口同音說真實語。

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妄語者、無異語者,所以佛佛所說的法都是一樣的。

佛的真實智慧,沒有人能知道,只有佛與佛之間能明白這種法。

「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你應該生出大信心。

大信就是沒有疑惑心,只有信心,這個信力非常之大。

為什麼要稱信力?因為佛法猶如大海一樣,你想到達,唯信可入。

你沒有信力,是不能明白佛法的道理,所以說「信為道元功德母」,「信」字是道理的根源,功德的母親。

「長養一切諸善根」,你有信心才能長養善根。

若沒有信心,善根就不能增長,所以信是最要緊的。

「世尊法久後」:我世尊,在最初成佛就說「三藏教」,這是「半字教」以教化聲聞眾生,可是當我說法說到最後的時候。

「要當說真實」:我就應該和盤托出,把所有真實的佛法,完全說出來教化實智的菩薩。

不像以前說方便法,現在說真實法了。

譬如以前你有一點毛病,可以慢慢除,不要緊。

現在呢?要真真實實的去修行,一點毛病也不可存在。

你要老老實實去用功修行,發大乘菩薩心,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拖延時日。

什麼叫拖延?今天等到明天再修行,明天又不修行,等到後天再修行。

好像阿難尊者,自以為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佛可以給他三昧,這是一種錯誤的思想。

修道是自己生死自己了,各人吃飯各人飽。

你自己的生死一定要自己用功去修行,旁人是沒有法子可以幫助你。

佛說能幫助你,這只是個方便法,令你自己再發心修行。

你自己若不修行,這就好像旁人吃飯你不能飽,所以自己要躬行實踐才算。

「告諸聲聞眾,及求緣覺乘」:我說四諦的法門,告訴一切聲聞眾。

又說十二因緣法,來教化緣覺乘的弟子。

「我令脫苦縛」:佛的這種慈悲心,就是使得一切眾生都離苦得樂,了生脫死。

因為無常迅速,你如果不修行,無常鬼是不講人情的,等到他來請你去見閻羅王的時候,他是一點也不客氣。

你就是用幾個錢來收買無常鬼,叫他延緩一個時期,讓你多活幾年,那是辦不到的。

無常鬼他不受賄賂,不像我們人間的貪官污吏,見錢眼開,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得到。

所謂錢可通神,你一有錢,辦不到的事情也辦到了;你犯法,拿錢來,法也不犯了。

可是無常鬼就沒有這種貪心,他不貪錢的。

「逮得涅槃者」:逮就是到,已得到涅槃的果位。

「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佛為一開三,為唯一佛乘而開三乘。

三乘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三乘最終的目的,就是佛乘。

而現在到最後的時候,我要說佛乘這實智的法。

「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一般眾生,無論到那一個境地上,他就執著於那個地位上而不移動了。

甚至在地獄裡的,有地獄的執著;在畜生裡,有畜生的執著;在人裡邊,有人的執著;在餓鬼裡邊,有餓鬼的執著。

所以說處處著。

「處處」就是無論在那一個境地上。

在家庭五倫:兄弟父母祖,也各有各的執著;在國家政府機關裡,每個部門,每個階層,亦有他的執著。

佛所說的法,就是為破眾生的執著。

為什麼有佛法?就因為你我有執著。

若沒有執著,何用破執著的法呢? 爾時大眾中。

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

阿若憍陳如等千二百人。

及發聲聞辟支佛心。

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

各作是念。

今者世尊。

何故殷勤稱歎方便。

而作是言。

佛所得法。

甚深難解。

有所言說。

意趣難知。

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

佛說一解脫義。

我等亦得此法。

到於涅槃。

而今不知是義所趣。

「爾時大眾中」:在釋迦牟尼佛說完了偈頌之後。

這一段經文是結集經藏的時候,阿難尊者所說的。

在大眾裡邊「有諸聲聞」,是修四諦法而悟道,屬於聲聞乘。

又因聞佛的聲音而悟道,所以叫「聲聞乘」。

「漏盡阿羅漢」,諸漏已盡。

即得到漏盡通了,不受後有。

沒有無明、煩惱,也沒有一切的習氣毛病,亦即無漏的意思。

有漏呢?就好像一個瓶子,裡頭有個窟窿,一裝水它就漏。

這跟我們的身體一樣,也有很多的窟窿,故凡夫身稱為「有漏」。

阿羅漢是梵語,譯為「應供」,又叫「殺賊」、「無生」。

在諸阿羅漢中,有一位長老阿若憍陳如,也是梵語,中文翻成「最初解」。

因為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先到鹿苑去度憍陳如;其前身就是金剛經中那位歌利王。

因為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發願:成佛之後首先要度割截他身體的歌利王。

所以他成佛後,首先到鹿苑去度五比丘,而阿若憍陳如最初證得羅漢果,所以叫「最初解」;又因為他明白他本來的根性,因此又叫「解本際」。

「千二百人」,上列羅漢眾共一千二百人。

「及發聲聞辟支佛心」:就是發心求聲聞和緣覺乘的比丘、比丘尼。

出丘有三種意思——乞士、怖魔、破惡。

比丘尼就是出家的女眾。

優婆塞就是近事男,優婆夷就是近事女,亦即親近三寶的在家居士。

每一個人都有這麼一個想法:現在釋迦牟尼世尊,「何故殷勤稱歎方便」:什麼緣故現在說了又說,殷勤的讚揚諸佛的方便法門呢?殷勤就是很歡喜的,說了一遍又一遍。

佛在前面先用長行來讚歎,接著又用偈頌來讚歎,所以叫殷勤。

亦即將所說的大道理,鄭重其事,絲毫不苟,以各種方式重複說出。

「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這時,上列各部眾弟子,都這麼說:佛所得到的法,是微妙不可思議;佛所演說之法其旨趣、理體,亦是很難了解的。

「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所有的聲聞乘和緣覺乘,都不能明白這種道理。

「佛說一解脫義」:佛以前所說的第一等解脫的教義。

「我等亦得此法」:我們聲聞乘的人也完全得到這種解脫義的道理。

「到於涅槃」:若依法修行,將來必證得涅槃的樂果。

「而今不知是義所趣」:可是現在佛又說,以前所講的非究竟、不徹底;以前所說的是權法,不是實法;以前所說的是權智而非實智。

現在佛這麼一說,把我們都搞糊塗了,不知究竟的義理到底是什麼?現在我們都生出疑惑,難道佛以前所說的法都說錯了嗎?現在所說的才是對的嗎?就算錯了,我們也都得到好處,已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現在又說以前所說的不對,那麼所證的果位,難道也都是假的嗎?四眾有這麼一個大疑團! 爾時舍利弗知四眾心疑。

自亦未了。

而白佛言。

世尊何因何緣。

殷勤稱歎諸佛第一方便。

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我自昔來。

未曾從佛聞如是說。

今者四眾。

咸皆有疑。

惟願世尊敷演斯事。

世尊何故殷勤稱歎。

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在聲聞眾裡,最有智慧的就是舍利弗。

他知道四眾的心疑,而佛所顯現的這種境界,連他自己也不懂,所以「自亦未了」。

「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殷勤稱歎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世尊!是什麼因緣?您今再三讚歎三世諸佛這種甚深微妙的法門呢?三世諸佛即過去、現在、未來諸佛。

「我自昔來」:我舍利弗跟著釋迦牟尼佛已經有四十多年了。

佛講這部法華經講了八年,講涅槃經講了一晝一夜,若把這兩部經用貝葉抄寫,連結起來有八里路那麼長(當時是用一種貝葉,是樹的葉子)。

在佛住世的時候,有些弟子對佛所說的法生出懷疑,而我等諸弟子應誠心修行。

聽佛講經,跟著佛修行,不離開佛,佛有一千二百五十個常隨眾,所以佛每一次法會最低限度都有一千二百五十個弟子來聽。

因弟子不明白佛所說的道理,所以要來聽法、研究佛法。

「我自昔來」,由這個「昔」字就可以知道舍利弗是常跟著釋迦牟尼佛,時刻不離的聆聽、研究佛法。

「未曾從佛,聞如是說」:我從未聞佛說得這麼慎重,讚歎又讚歎,稱揚又稱揚,這樣珍重殷勤的說法。

「今者四眾,咸皆有疑」:現在四眾弟子都有疑惑,無所適從,不知依那個法門修持。

「惟願世尊敷演斯事」:「敷」就是分佈。

即詳細分析的演說,以釋眾疑,令我們不會走到歧路上。

「世尊何故」:今天世尊什麼緣故?「殷勤稱歎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爾時」:這個時候。

「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他又以偈言來請問釋迦世尊。

慧日大聖尊久乃說是法自說得如是力無畏三昧 禪定解脫等不可思議法道場所得法無能發問者 我意難可測亦無能問者無問而自說稱歎所行道 智慧甚微妙諸佛之所得無漏諸羅漢及求涅槃者 今皆墮疑網佛何故說是其求緣覺者比丘比丘尼 諸天龍鬼神及乾闥婆等相視懷猶豫瞻仰兩足尊 是事為云何願佛為解說 「慧日大聖尊,久乃說是法」:慧——智慧,日——太陽,比喻佛的智慧有如太陽光。

是天中天,聖中聖,所以叫大聖尊。

在佛沒有出世以前,世界沒有佛法,有如沒有太陽一樣,眾生均處在黑暗中。

佛出世後,就好像太陽高懸在空中,照破一切黑暗。

因為佛沒有出世,世人不明真理。

不是沒有真理,而是沒有人明白真理。

真理本來是不來也不去的,只是眾生都已沉迷太久了,又沒有智者來指示,所以不知真理所在。

那麼,眾生沉迷於什麼呢?就是沉迷在五欲裡。

「色、聲、香、味、觸」,叫五塵,又稱五欲。

色塵——凡是有形相者,都叫色。

但一般人貪著美色,對這個色塵看不破,所以就沉醉在色塵裡。

聲塵——喜歡聽音樂,喜歡聽唱歌,或者喜歡鳥叫聲,或者喜歡聽柔軟美妙的言詞,這都是沉醉在聲塵裡。

香塵——也是人的一種欲望,吃了這樣東西覺得沒有那樣東西香。

這種飲食吃膩了,就想換另一種口味,另一種口味吃膩了,又想換另一種,如此循環不息,永無止境的貪著。

總之,眾生在香塵裡也是沉醉不醒,好像喝醉酒一樣。

味塵——即味道。

今天想吃魚,明天想吃雞,後天又想吃鴨;吃了牛肉覺得沒羊肉好吃,吃了羊肉又覺得沒豬肉好吃。

吃什麼東西都日久生厭,不能滿足。

這都是由貪慾生出來的食慾,讓眾生沉迷在味塵中,無法自拔。

觸塵——就是喜歡接觸種種滑膩細緻的東西。

例如:穿衣服愛穿絲綢錦緞,貪它們對皮膚既有保護作用,而且溫暖又華麗。

甚至於男女間都互相著到觸塵上,有如陷入爛泥深淵,越陷越深,無法自拔。

以上這五欲不容易破,所以外道就順著五欲來說法,不能使眾生醒悟。

眾生好像進入於黑巷死弄,無法出離,也不知出離。

直到佛出世了,才好像太陽照破黑暗一樣,所以舍利弗說「慧日大聖尊」。

「久乃說是法」:佛自久遠來一直都沒說這種法。

以前所說的法都是權法、權智,而沒有說實智。

現在才把這真實的智慧說給大家聽。

「自說得如是,力無畏三昧,禪定解脫等,不可思議法」:佛演說這種實智,先說他自己已證得如是法,即十智力、四無畏及種種神通三昧。

還有四禪八定、八解脫等,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之法。

「道場所得法,無能發問者」:佛修道所得的微妙之法是實智,不是權智,所以聲聞、緣覺和權乘的菩薩,都不明白這種智慧,也沒有人能夠發問。

「我意難可測」:這種法唯有佛陀自己才能明白,甚深不可揣摩測量,故「亦無能問者」。

「無問而自說」:沒有人問,而世尊自己宣說這種法。

「稱歎所行道」:稱揚讚歎佛所行的道。

「智慧甚微妙」:佛這種真實的智慧——實智,甚深微妙。

「諸佛之所得」:這是十方諸佛和釋迦牟尼佛才能明白的智慧。

「無漏諸羅漢」:雖然得到無漏的聲聞和羅漢等。

「及求涅槃者」:和權乘菩薩求得涅槃者,或辟支佛等。

「今皆墮疑網」:現在大家都生出了疑惑,墮到疑網裡。

可是,一生出疑惑來,修道就有障礙。

故云「修道之人且莫疑,疑心若起便途迷」。

「佛何故說是,其求緣覺者,比丘比丘尼,諸天龍鬼神,及乾闥婆等,相視懷猶豫」:佛為什麼說出這種法呢?非但一般人狐疑不信,甚至於緣覺乘,出家二眾,所有的天龍護法、八部鬼神等,都「相視懷猶豫」:你看我,我看你,誰都不明白。

「瞻仰兩足尊」:現在大家都瞻——目不暫瞬的望著佛;仰——抬起頭來看佛。

兩足尊,什麼是兩足?不是兩隻腳,在此當充足、滿足講,什麼充足了?福充足了;什麼滿足了?慧滿足了。

這是「福慧」兩足。

因為釋迦牟尼佛「三祇修福慧」,在三大阿僧祇劫的期間修福修慧。

「百劫種相好」,在一百大劫以前就培福種植八十種相貌妙好。

什麼叫「祇」呢?就是無量數。

今不只是一個無量數而已,而是三個無量數,是算不出的大數目。

在這麼長的時間,佛修福修慧。

修福就是供養三寶,親近諸佛,供養佛、法、僧、供養菩薩、供養辟支佛、供養阿羅漢,在這個期間「廣修供養」,意即不僅供養一個,而是供養無量無數的佛法僧等。

修慧呢?要先持戒,為什麼?先持戒才能由戒生定,因定發慧。

定力就是不被一切境界所轉,對善、惡境均不動於心。

善境就是順境,惡境就是逆境。

順逆毀譽都不動心,這就是有定力,有定力才能有慧力,所以釋迦牟尼佛修福修慧。

修慧,要多學習經典,若不學習經典,智慧就不能增長。

學習經、律、論三藏,就會生慧。

單單修福而不修慧,將來會得到什麼結果呢?「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瓔珞。

」將來做隻大笨象,長得又高又大,又有力量,脖子上還掛上一串寶珠,可是,虛有其表,沒有智慧。

修慧不修福呢?「羅漢托空缽」,儘是學習經典,但不做好事,不種善根。

做善事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如果單單說:「我研究經典就好了,為什麼要做善事?要幫助別人?」那麼,將來證了阿羅漢果,去化緣是沒有人會供養你的。

為什麼呢?因為在因地不修福,在果地就沒有福。

我常說:「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

」為什麼你會受苦?因為前身,你沒有修福,所以儘是受苦。

這苦,你要把它受了,才會消掉。

你若不受苦,這苦仍是存在的。

「享福是消福」,你是有一點福報,可是一天到晚講享受,住好的房子,吃好的東西,買好的床鋪,開最流行的車,甚至買架飛機,想飛到什麼地方就飛到什麼地方;這些都是在消福,你把福享盡了,就沒有福了,就要去受苦了。

那麼釋迦牟尼佛呢?他是修福又修慧,福慧雙圓,故名「福慧兩足尊」。

「是事為云何,願佛為解說」:大家都懇請佛再詳細的說一說其中的意義。

於諸聲聞眾佛說我第一我今自於智疑惑不能了 為是究竟法為是所行道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 願出微妙音時為如實說諸天龍神等其數如恆沙 求佛諸菩薩大數有八萬又諸萬億國轉輪聖王至 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 「於諸聲聞眾」:在這些聲聞眾中。

「佛說我第一」:世尊說我舍利弗是智慧第一。

「我今自於智,疑惑不能了」:雖然我智慧第一,但連我也疑惑不解。

「為是究竟法」:究竟那一法是究竟法呢?是為究竟微妙甚深的法。

「為是所行道」:又那一種才是如來所修的圓滿菩提覺道。

「佛口所生子」:一切菩薩是佛的真子,從佛口所生。

「合掌瞻仰待」:都合起掌來,目不暫捨的仰望著佛,等待著佛說甚深微妙的法,真實的智慧。

「願出微妙音,時為如實說」:現在大家都企盼世尊說出這微妙的法音,真實的道理。

「諸天龍神等,其數如恆沙,求佛諸菩薩,大數有八萬」:天龍八部等,如恆河沙數。

還有求佛道的菩薩們,有八萬大數。

「又諸萬億國」:又所有其他萬億的國家。

「轉輪聖王至」:轉輪聖王又分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

現在金、銀、銅、鐵四大輪王都來了。

「合掌以敬心」:大家都合起掌來,恭恭敬敬。

「欲聞具足道」:想聽聞世尊演說所修的這種具足圓滿無上菩提大道的真實義理。

爾時佛告舍利弗。

止。

止。

不須復說。

若說是事。

一切世間諸天及人。

皆當驚疑。

舍利弗重白佛言。

世尊。

惟願說之。

惟願說之。

所以者何。

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

曾見諸佛。

諸根猛利。

智慧明了。

聞佛所說。

則能敬信。

「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說」:這個法不可說,不要講了。

為什麼呢?「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世上的人和天上的人,都會驚異懷疑。

為什麼呢?你若是和他講方便權巧的法,他就會接受,你若講真實的法,他卻難以置信。

人都有這種毛病,你和他講假話,他深信不疑;你和他講真真實實的道理,他反而不相信。

例如:你叫他不要有淫慾心,他卻說:「沒有淫慾心又有什麼意思?」大家就生出懷疑心來,因為他認為這一種行為是最快樂的。

「舍利弗重白佛言」:釋迦牟尼佛本來不想講這個法,不說這部法華經,可是舍利弗卻苦苦懇求佛,一定要講,這就叫「請法」。

「請法」,本來講經是應該有人請法,才能講經的,不過在不懂佛法的地方,如果要等人請,等了五、六年,也不會有人請。

因此去年夏天,逢此因緣,這麼多美國人來學佛法,所以我也不等人請就說法了。

我現在不「止」,而是講!講!講!天天講! 「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舍利弗又稱了一聲世尊,說:請為大眾宣說妙法!請為大眾宣說妙法!如此請法總共有三次,這表示懇切至誠,求法心切。

「所以者何」:為什麼我要再三請佛宣說這個法呢?「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這法會上無量無數的眾生。

「曾見諸佛」:他們過去曾見過諸佛,現在也見到世尊。

「諸根猛利」:他們的根性都非常敏捷、聰明。

「智慧明了」:也都很有智慧。

「聞佛所說,則能敬信」:假若佛您說了,他們就會生出信心來,請佛慈悲演說這個甚深微妙的法。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法王無上尊惟說願勿慮是會無量眾有能敬信者 這時,舍利弗為了表示他請法之懇切至誠,乃將前面長行的意思,以偈頌重複一次。

「法王無上尊」:世間出世間,唯佛最尊者。

「惟說願勿慮」:希望世尊說這個法,不要猶豫。

「是會無量眾,有能敬信者」:因為在這大會中,必有能夠接受恭敬奉持者。

佛復止舍利弗。

若說是事。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皆當驚疑。

增上慢比丘。

將墜於大坑。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 在前面,佛已兩次告訴舍利弗:「止!」,這回是第三次了。

為什麼說止呢?「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不但天、人等會驚怖疑惑;「增上慢比丘,將墜於大坑」:在大會中有些貢高我慢的比丘,自以為第一,他們將墮入大坑。

這是人的通病——稍有點聰明,不是究竟智慧,便光芒外露,到處炫耀自己是第一。

真有智慧者是韜光晦跡的。

那麼,這是不是一種貪心?不是的,能光明不外露,是為了防止貢高我慢。

貢高,就是自視不凡,覺得總比別人優秀。

譬如:黃種人以為黃種人優秀,白種人認為白種人優秀,黑種人則認為黑種人優秀,這都是貢高我慢的一種表現。

古語云:「滿招損,謙受益。

」人一旦起了驕傲心,在學業上就有障礙,因為不能虛懷若谷來受教。

沒有學佛法的人,對佛理一竅不通,更不應生貢高心。

有些人,誠然是天賦異秉,聰明過人,無論看經、誦經都比旁人快。

可是他很容易生出自滿心,認為自己成佛也會比旁人快。

這種人,切記不要有驕慢心。

現在佛所說的「增上慢比丘」,他們自以為什麼佛法都懂了。

可是,他們的後果將會不堪設想。

「將墜於大坑」:這個大坑,就是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

這時,佛又以偈頌回答舍利弗:「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

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我這種甚深微妙的法,是說不出來的,很難有人信受。

尤其是增上慢的人,更不能恭敬信受。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

世尊。

惟願說之。

惟願說之。

今此會中如我等比。

百千萬億。

世世巳曾從佛受化。

如此人等。

必能敬信。

長夜安隱。

多所饒益。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無上兩足尊願說第一法我為佛長子惟垂分別說 是會無量眾能敬信此法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欲聽受佛語我等千二百及餘求佛者 願為此眾故惟垂分別說是等聞此法則生大歡喜 這時,舍利弗又三番二次的懇請佛說:「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

今此會中,如我等比,百千萬億,世世已曾從佛受化。

如此人等,必能敬信」:在這個法會中,如我等比——即是與我同輩份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經百萬劫,生生世世接受佛的教化。

多生多劫,佛已度化諸有情,彼等亦發願生生世世常隨佛學。

佛為比丘時,這些人已皈依佛寶,為佛弟子。

當佛證得初果羅漢,他們皆依佛出家。

當佛證二果時,他們發奮隨佛修行。

佛以慈悲心來攝受他們。

直到佛成佛之後,這些弟子皆證得阿羅漢果位,生生世世,隨佛左右。

這一類的弟子,必能敬信佛所說的微妙法。

「長夜安隱,多所饒益」:假若聞佛所說的這種法,在漫漫長夜中,就會無畏懼,身心安隱,得到無窮的利益。

我在東北和香港時,有些弟子對我也生很深的信心。

無論我說什麼,他們都深信不疑。

即使是今生才第一次皈依的人,或已皈依了兩生、三生、四、五生者,信心就更應堅定。

若是已皈依多生者,其信心則彌堅誠矣,對佛教法,要深信不疑。

舍利弗雖然說大會中所有的人「必能敬信」。

可是,當佛正要宣揚這個妙法時,大會中就有五千人退席。

這就像舂米一樣,把殼除去,剩下來的就是米。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無上兩足尊,願說第一法」:欲請福慧雙圓的世尊,演說這種獨一無二的妙法。

「我為佛長子,惟垂分別說」:我——舍利弗,是佛的聲聞大弟子,今懇請世尊詳細的分別解說。

「是會無量眾,能敬信此法。

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他們已多生多世,蒙佛法乳之恩,故一定能信受。

「皆一心合掌,欲聽受佛語。

我等千二百,及餘求佛者,願為此眾故,惟垂分別說」:在此大會中一千二百聲聞、辟支佛、權乘菩薩,皆渴望世尊演說此妙法。

「是等聞此法,則生大歡喜」:我們若聞此妙法,必定踴躍歡喜。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

汝已殷勤三請。

豈得不說。

汝今諦聽。

善思念之。

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說此語時。

會中有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

即從座起。

禮佛而退。

所以者何。

此輩罪根深重。

及增上慢。

未得謂得。

未證謂證。

有如此失。

是以不住。

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爾時佛告舍利弗。

我今此眾。

無復枝葉。

純有真實。

舍利弗。

如是增上慢人。

退亦佳矣。

汝今善聽。

當為汝說。

舍利弗言。

唯然世尊。

願樂欲聞。

這時,世尊被舍利弗的屢次懇請感動了,所以說:「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

」我怎能不說呢?「汝今諦聽,善思念之。

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那麼你就要專心一志,洗耳恭聽,我現在將為你們詳細解說。

「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正在此時,居然有五千人退席!「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

有如此失,是以不住」:為什麼他們要退出?因為他們的罪障太重,福薄慧淺,故不能留在會上聆聽這個無上妙法。

此等人的毛病,就是增上慢,自己未得到上人法,就說自己已得到上人法;自己未證阿羅漢果位,就貿然說自己已證;自己未證得真實智慧,卻自言已證得,故這一類人無緣聽法華經。

「世尊默然,而不制止」:佛也不去阻止這些人,叫他們不要走。

「爾時,佛告舍利弗。

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真實」:佛說,剛才退席者,是枝椏雜葉,也是穀殼,此等人待不住的。

現在留下來的人,才是有善根,有福慧,他們有真純、清淨的信心。

五千退席者,乃因其心不誠。

譬如,我有二個弟子,在此受戒後,就溜跑了,情形同於五千退席。

然後他們兄弟倆人,到處欺誑世人,說他們已開悟。

這真是自欺欺人,自誤誤人之輩。

「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他們走了也好,免得影響旁人,把他人也帶壞了。

「汝今善聽,當為汝說」:你現在仔細聽,我即將為你們說法了。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舍利弗和大眾,都高高興興地等待佛開講。

佛告舍利弗。

如是妙法。

諸佛如來時乃說之。

如優曇缽華。

時一現耳。

舍利弗。

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

舍利弗。

諸佛隨宜說法。

意趣難解。

所以者何。

我以無數方便。

種種因緣譬喻言辭。

演說諸法。

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

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所以者何。

諸佛世尊。

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這種妙法,不是任何時刻都可以聽到的,要等到因緣成熟時,才能宣說。

這種妙法有一個比喻,比喻成什麼呢?比喻成「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這種花,只是開很矩很短的時間即謝掉了,所以它就珍貴希有了。

現在這種妙法和這種華是一樣希有的。

「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佛所說的言詞,都是真實不虛的。

「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雖然,這是開權顯實的妙法。

可是佛為真實的法而施一種權巧方便隨宜說法,觀機逗教,應人說法。

「意趣難解」:這其中的道理是不容易明白的。

「所以者何」:什麼緣故不容易明白呢?「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我用種種方便法和因緣來教化眾生。

「譬喻言辭」:又舉出一些譬喻的言詞,來「演說諸法」。

「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這種法,不是用識心來分別思量,就能明白。

不要用第六意識和第七分別識來揣測佛所說的法。

「唯有諸佛乃能知之」:唯有佛和佛之間,才能知道這種法。

「所以者何」:這是什麼道理呢?「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什麼是大事因緣呢?我們每一個人現在想一想,那一件事是我們的大事?釋迦牟尼佛為一大事因緣出世,這個大事,到底是什麼大事?這大事就不是小事,要是小事,就不會說是大事。

這是很簡單的一個答案。

那麼還有一個很深的解答,你們自己再想一想。

那是非常之妙,妙到什麼程度呢?妙到不能想像的程度、也就是不可思議。

前邊已經講過,說是不可以「思量分別之所能解」,「不分別,不思量」,這就是妙法。

我叫你們回答這個問題,其實這個問題不需要答覆,因為它是沒有答案。

此處講得太奇怪了,本來有答案,為什麼又說沒有答案?因為現在釋迦牟尼佛將欲入涅槃前,這個答覆唯有釋迦牟尼佛,才能判斷。

我現在判斷這個問題,還不夠資格,所以我們大家最好是把這個問題忘了,不要去想它。

可是,雖然說最好是忘了,但我相信各位一定忘不了,為什麼?因為是大事因緣,非小事因緣故。

是大事因緣怎麼可以忘了呢?你有什麼法子可以把它忘了?忘不了的。

忘不了那怎麼辦?只好弄明白它。

講來講去,這一大事因緣,我還沒有說出來,現在我要和盤托出。

這個大事因緣,好像現在我手裡拿著什麼東西?你看見什麼東西叫?這是大事因緣,你知道了就是大事因緣。

你說有什麼東西?你不知道?噢!這也是大事因緣。

你看!有什麼?什麼也沒有!這個大事因緣,也就是這樣。

大事因緣就是沒有事,釋迦牟尼佛要找一點事來做,也就為了要說法華經。

說法華經就是大事因緣。

那麼法華經是說什麼?是說法華經的妙法。

這一種妙法是什麼?是不能想的,你一想就不妙了,你一問是什麼那就不妙了。

那麼,我們聽經做什麼?我們不聽經不更妙了?誰叫你來的?你可以不聽啊! 還有一件大事,我們人也不應該忘了,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死大事。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生、有死,要把生死的事情搞清楚,這個大事才算辦完。

你生死的問題不清楚,你的大事就沒有完成。

我們若想要知道這個大事因緣,先要知道小事因緣。

你不知道小事因緣,就不知道大事因緣。

人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從「無明」而來。

這「無明」就是小事因緣,「生死」就是大事因緣。

為什麼有生死?因為你有「無明」,這「無明」一有了,貪心、瞋心、癡心、慢心、疑心全都跑出來了。

若沒有「無明」,這些問題一概都沒有。

有了「無明」,就有了問題。

有了問題,就有「生死」。

所以我們先要把小事的因緣弄清楚了,就會清楚大事因緣。

為什麼?因大事由小而變大的,小孩子由小長成大人,由大而老,由老而死。

你若不知道根本的小事因緣,那麼,大事因緣也不能解決,所以現在先要把無明破了,無明破了,就不會日積小業而釀成大災,故這一大事因緣自然而然就了了。

舍利弗。

云何名諸佛世尊。

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諸佛世尊。

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

出現於世。

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

出現於世。

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

出現於世。

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

出現於世。

釋迦牟尼佛叫了一聲「舍利弗」,說:什麼是「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呢?諸佛為著一切眾生的生死大事,種種的業報因緣才出現於世。

「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諸佛世尊,想令眾生得到佛的知見,開佛知見。

所謂開佛知見,就是眾生關閉了佛的知見而言。

這個佛的知見,眾生是在什麼時候關上的呢?是因為無明生起,所以把佛的知見關閉起來了,現在再把它打開。

什麼是佛智?佛智就是我們一切眾生共有的一顆心。

這顆心具足佛的智慧,所以又稱佛心。

什麼叫佛見?佛見就是佛眼。

你開了佛眼,然後你就會洞明一切諸法實相,證到清淨的果位。

我們沒有開佛眼,乃是因為不清淨所致。

也就是無明、煩惱、粗惑、細惑,使得這個性不清淨。

那麼自性本來是清淨的,現在為什麼不清淨?因為沒有開佛知見。

所以釋迦牟尼佛,為令一切眾生返本還原,開佛知見,故出現於世,八相成道教化眾生。

「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佛出世的最大因緣,就是要指示一切眾生,佛知佛見。

即令眾生明白佛知佛見,本來是自有的,不是從外邊得來的。

佛教和其他的宗教不同之處,就是一切眾生皆可成佛,這是最平等的教義。

任何人修行都可以成佛,不是說我是佛,你不是佛;也不是說你是佛,我不是佛。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做佛。

一些外道說:「只有天主是獨一無二的。

」那麼天主是從什麼地方來的?有的說本來就有的,又有的說不可以問。

要是問天主是從什麼地方來的,那就犯罪了。

但這絕不會犯罪,除非沒有天主,假使有天主的話,就不會犯罪。

你問他,他應該讓你明白,不能說:「我不明白,一問就有罪了。

」沒有這個道理!其實,這個天主就是三十三天——帝釋天,又稱玉皇大帝,有的外教說不是的:「咱們的天主不是這個天主,是另外有個天主。

」那麼你想把這個三十三天的天主,安排到什麼地方去呢?把他搬到什麼地方去做天主呢?除非你像國王篡位似的,把他趕走了,而你自己做天主。

其實,這個天主在佛教裡,只是一個護法。

一般天主教徒,他不知道這個教理,也不明白無始無終的道理。

只知道有始無終,說天主本來就有,是天意開始,這個天主將永遠存在,永遠都是活著,永遠都不死,所以就無終。

其實,這僅是眾生計度的一種理論,非為正解。

在佛而言,他雖然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但是人人都可以成佛,不是單單我釋迦牟尼佛是佛,其他的眾生就不准成佛。

十方諸佛,佛佛道同,一律平等。

不是說我是獨一無二的,也不是專制主義、獨裁主義。

現在不是唯獨佛,才有佛知佛見。

而是一切眾生統統都有這種佛知佛見,只是暫時沒有明白這種道理,沒有得到這種力量。

所以,佛為了指示一切眾生佛知佛見,就「出現於世」,到這個娑婆世界來。

「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理,縱然明白了,但自己也要覺悟。

自己不覺悟,只求聽聞,心裡沒有真正的領受,那麼,這種知識還不夠,沒有真正明白。

佛要令一切眾生覺悟自己本有的佛知佛見,故「出現於世」。

「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既然有人指示明白,自己也真正覺悟了,但是還沒有證得,所以現在佛就令一切的眾生,入佛知見道。

「入」就是證果,證得佛知佛見的境界。

所謂佛的大事因緣,就是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知佛見,了生脫死,生死一了,大事就已經完畢。

大事完畢就沒有事情做了,所以佛把這種道理說完之後,就要入涅槃。

舍利弗。

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佛告舍利弗。

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

諸有所作。

常為一事。

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舍利弗。

如來但以一佛乘故。

為眾生說法。

無有餘乘。

若二若三。

舍利弗。

一切十方諸佛。

法亦如是。

舍利弗。

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

種種因緣譬喻言辭。

而為眾生演說諸法。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

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前面我所說的「開示悟入」佛知佛見,使眾生了生脫死,離苦得樂。

這就是「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釋迦牟尼佛又告訴舍利弗說:「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所有的一切作為。

「常為一事」:常常就為這一大事因緣,即「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示悟眾生入佛之知見。

「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十方諸佛如來,為的只是以這個唯一佛乘,來教化眾生,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

「若二若三」:也沒有大乘和小乘。

若二就是大乘、小乘;若三就是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也沒有這三乘。

沒有大乘,沒有小乘,也沒有聲聞、緣覺、菩薩乘。

那麼是什麼乘呢?就是唯一佛乘!「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所有十方諸佛,他們說法的時候,也是說唯一佛乘,更無餘乘。

「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何種因緣呢?就是你種善因結善果,種惡因結惡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種種的因緣果報。

「譬喻言辭」:又用種種的譬喻,種種的美妙言詞來教化眾生。

「而為眾生演說諸法。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雖然說是有小乘、大乘;或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可是佛究竟的本懷,只為了說這個佛乘,以接引眾生,早成佛道。

「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一切眾生,從諸佛開始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智有:1、一切智。

2、道種智。

3、一切種智。

一切智是屬於空,是二乘所證得的「空」理。

道種智是權乘菩薩所證得的理,也叫做「有」,又叫「假」。

這有是假有,不是真的。

所以一切種智,就是「中道」,不落於空,不落於有,這是諸佛所證得的中道智慧。

舍利弗。

未來諸佛當出於世。

亦以無量無數方便。

種種因緣譬喻言辭。

而為眾生演說諸法。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是諸眾生從佛聞法。

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

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

多所饒益。

安樂眾生。

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

種種因緣譬喻言辭。

而為眾生演說諸法。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是諸眾生從佛聞法。

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

是諸佛但教化菩薩。

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

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

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

舍利弗!過去諸佛是這樣為眾生說法,那麼未來諸佛呢?也是這樣。

當諸佛出現於世的時候,「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諸佛所說的法,都是為著唯一佛乘,更無餘乘。

「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佛說諸法,最終的目的,就是使一切眾生得到一切種智。

「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現在所有十方這麼多的佛土之中。

「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也都是滋潤利益一切眾生,令眾生得到安隱和快樂。

「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

是法旨為一佛乘故。

」「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佛說諸法,究竟的指歸,就是令眾生得到一切種智,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舍利弗!是諸佛」:所有過去、現在、未來諸佛。

「但教化發菩薩心」:他們的目的就是教化令發菩薩心,使之成佛。

「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為這個唯一佛乘,而先宣說善巧方便的法門,最後的目的是令一切眾生,得到佛的知見,得到佛的智慧,得到佛的果位。

舍利弗。

我今亦復如是。

知諸眾生有種種欲。

深心所著。

隨其本性。

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

而為說法。

「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我現在教化眾生亦是用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說法。

「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我知道所有的眾生,每一個均有無量無邊的欲念。

「深心所著」:這些欲念不是一生一世的,或幾世所作的,而是由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習染而來的。

這些欲念深深印到眾生的八識田裡,於是就著住不捨離,這種習染的力量非常之大,所以這執著心,很不容易得到解脫。

因為這緣故,所以我就「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

」 舍利弗。

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舍利弗。

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

何況有三。

舍利弗。

諸佛出於五濁惡世。

所謂劫濁。

煩惱濁。

眾生濁。

見濁。

命濁。

如是舍利弗。

劫濁亂時。

眾生垢重。

慳貪嫉妒。

成就諸不善根故。

諸佛以方便力。

於一佛乘。

分別說三。

舍利弗。

若我弟子。

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

不聞不知諸佛如來。

但教化菩薩事。

此非佛弟子。

非阿羅漢。

非辟支佛。

「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如前面所述,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所說的法都是相同的,都是為得一佛乘、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的緣故。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在十方諸佛的世界中,尚沒有二乘這種權法,何況有三?二乘可以說是大乘、小乘,又可以說是「藏教」和「通教」。

三呢?就是指「別教」。

華嚴經講的是「頓教」,這是教菩薩法,但是它也兼有不定教。

「藏教」和「通教」是教羅漢和緣覺。

「別教」是對於聲聞緣覺將要迴小向大,要迴向到圓教。

「何況有三」:這個三,也可以說是藏、通、別教。

因為法華經是純圓獨妙,「純圓」就是單單講圓教;「獨妙」就是只有法華經才是最妙,其餘藏、通、別皆不能比的。

所謂唯一佛乘,也就是說圓教。

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都是權教。

「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劫,就是時間。

本來,時間不存在,但因為在眾生份上,產生分別心,才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才有這個劫。

劫是梵語,具云劫波,譯為時分。

在這個充滿罪惡的時代,連時間都污濁了。

「煩惱濁」,就是有許多五鈍使——貪、瞋、癡、慢、疑。

這是生煩惱的根本。

還有「見濁」,即是五利使——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

鈍,是因它來得慢;利,是因它來得快。

「眾生濁」,眾生種種的善惡夾雜因緣。

每個眾生有他特別的惡業,所以眾生也污濁了。

「命濁」,「命」就是眾生報身這一個段落的時間——生命。

生命也是污濁的。

什麼叫「濁」呢?濁就好像把泥土放在水裡,用手一攪,就渾了,看不清了。

這個世界就是由這五種渾濁造成,故世界也不清淨了,所以叫五濁惡世。

「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眾生的罪垢非常重。

「慳貪嫉妒」:慳就是慳吝,不能捨一文。

貪是不但不能捨,而且還要貪圖他人的財產,貪而無厭。

慳貪的人,將來要受赤貧的果報。

現在說個有關貪心的公案給大家聽:某人死了,死後到閻羅王那兒,閻羅王就問他說:「你這個人很聰明,你活著的時候,也沒有吃過什麼虧,你來生做人,頤意吃人家的呢?還是吃自己的?」他一想:「吃我自己的不划算,吃人家的可以省下自己的。

」便對閻羅王說:「我喜歡吃人家的,不喜歡吃自己的。

」閻羅王說:「好,那你去做豬,豬是專門吃人家的,不吃自己的。

」於是這個貪心的人才知道,吃人家的是吃錯了,但已經向閻羅王要求,也不能改變了。

於是就去做豬,這豬一天到晚吃人家的東西,就是因貪心而上當的。

「嫉妒」,嫉就是嫉賢,即是看到任何人如果好過我,就不高興。

妒是妒能,這個人才能超過我,就生了一種妒,所以合起來叫「嫉妒」,就是嫉賢妒能之意。

有嫉妒心的人,將來都要墮落,來生或者做畜生,因為瞋恨心重嘛! 「諸不善根」:因為眾生貪、慳、嫉妒,所以所做的事情,都不是好事,成就不善根。

不善根就是惡根。

「諸佛以方便力」:諸佛用方便權巧的力量。

「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本來是唯一佛乘,更無餘乘,如果一開始,就叫眾生成佛,那一切眾生都不會相信。

所以十方諸佛,都是先說小乘法,引導一切眾生,由小而大。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假如他自己說已經得到阿羅漢果。

「辟支佛」:已經得到辟支佛果了。

「不聞不知」:也不曾聽這個唯一佛乘的真實妙法,也不知道「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他也不知道諸佛如來是為了教化菩薩而成佛果。

「此非佛弟子」:這一種人不是菩薩。

「非阿羅漢」:不是聲聞乘。

「非辟支佛」:也不是緣覺。

為什麼他不是菩薩?不是阿羅漢?不是辟支佛?因為他既然得了阿羅漢果、辟支佛果、菩薩果,就一定會相信我所說的這個妙法,其根性一定是很深厚的。

如果他不信呢?他就沒證得阿羅漢果,沒證得辟支佛果,也沒證得權乘的菩薩果,他只是增上慢的種族。

又舍利弗。

是諸比丘比丘尼。

自謂已得阿羅漢。

是最後身。

究竟涅槃。

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當知此輩。

皆是增上慢人。

所以者何。

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

若不信此法。

無有是處。

除佛滅度後。

現前無佛。

所以者何。

佛滅度後。

如是等經。

受持讀誦解義者。

是人難得。

若遇餘佛。

於此法中,便得決了。

舍利弗。

汝等當一心信解。

受持佛語。

諸佛如來。

言無虛妄。

無有餘乘。

唯一佛乘。

釋迦牟尼佛,又告「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這一些比丘、比丘尼,他們說自己已證得阿羅漢果。

「是最後身」:這個報身也是最後一個報身,以後不再受後有。

「究竟涅槃」:說他們已經得到究竟涅槃,常樂我淨了。

「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不再向上發願求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

「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這一類人都是聰明反被聰明誤,貢高我慢,增上慢的人。

「所以者何」:是什麼原因呢?「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假設他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他再不相信這「妙法蓮華經」的話,是沒有道理的。

「除佛滅度後」:除非在佛滅度之後。

「現前無佛」:現在沒有佛。

「所以者何」:是什麼原因呢?「佛滅度後」:在佛滅度後。

「如是等經」:像「妙法蓮華經」這一種經。

「受持讀誦解義者」:能受持、能讀誦、能明白這種道理者。

「是人難得」:不容易找到能講解妙法蓮華經的人,因為沒有人明白,所以眾生不相信。

「若遇餘佛」:或者遇見他方世界的佛。

「於此法中」:對「妙法蓮華經」中這種開權顯實的道理。

「便得決了」:他們就可以明白了解。

「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你們這一切聲聞等眾,和菩薩等眾,應該專一其心的信解受持。

「受持佛語」:受持佛所說的這種法。

「諸佛如來,言無虛妄」:諸佛所說的話,沒有假的,都是真實不虛的。

「無有餘乘,唯一佛乘」:沒有其他的三乘法,唯一的只有這個佛乘,所以你們切不要生出懷疑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世尊。

「欲重宣此義」:想把這一種意思重說一遍。

「而說偈言」:而說愒頌。

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優婆塞我慢優婆夷不信 如是四眾等其數有五千 佛剛要講法華經時,會中有五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眾弟子皆退席。

為什麼?因為他們有增上慢,或者就是狐疑不信。

不自見其過於戒有缺漏護惜其瑕疵是小智已出 眾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 他們也不明白自己的過錯、毛病,乃因戒德不充足、有缺憾,而又緊守護著自己的毛病。

「瑕疵」即毛病。

凡是受了戒的人,必定要持戒。

不管是菩薩戒、八關齋戒,或沙彌十戒,必要持戒精嚴。

否則,就像水瓶有一個窟窿,總是裝不滿,總是有漏。

「護惜其瑕疵」。

瑕疵,本是玉石上的缺憾,或者有一邊顏色太深了,或有其他不圓美處。

此處是指人的品德上有毛病,戒德有缺漏。

「眾中之糟糠」:他們像舂米之後,遺棄的殘糠。

亦可以說是人造酒之後所剩下來的酒糟,已經沒有用處。

那麼,他們為什麼離去呢?乃因「佛威德故去」。

因為自己德行不足,待不住,故要退席。

斯人少福德不堪受是法此眾無枝葉唯有諸真實 舍利弗善聽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而為眾生說 眾生心所念種種所行道若干諸欲性先世善惡業 佛悉知是已以諸緣譬喻言辭方便力令一切歡喜 或說修多羅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說於因緣 譬喻並祇夜優波提舍經鈍根樂小法貪著於生死 於諸無量佛不行深妙道眾苦所惱亂為是說涅槃 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 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 有佛子心淨柔軟亦利根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道 為此諸佛子說是大乘經我記如是人來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修持淨戒故此等聞得佛大喜充遍身 佛知彼心行故為說大乘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說法 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 「斯人少福德,不堪受是法」:這些人福薄根劣,不夠資格受持這種妙法。

「此眾無枝葉,唯有諸真實」:現在留在法會裡的人,皆是菩薩及阿羅漢,已沒有碎枝殘葉,渣滓已除。

只留下真實,大乘根器者。

「舍利弗善聽,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而為眾生說」:佛是用無數善巧方便法門,來引導眾生迴小向大,發菩提心成佛道。

「眾生心所念,種種所行道,若干諸欲性,先世善惡業,佛悉知是已」:每個眾生心裡的思想,他的行為,種種根性,皆是不同的。

善業多者欲念較輕,惡業多者欲念則重。

由這一點諸位可以各自衡量,問問自己:「我的欲念是輕還是重呢?若輕,那麼我的善根就很深厚。

若重,我的善根就很微薄。

」欲念其實就是煩惱的一個別名,也即是無明。

凡是你看不破、放不下的,都是欲念、煩惱。

這一切的一切,「佛悉知是已」。

一切眾生若干種性,如來悉知悉見。

「以諸緣譬喻,言辭方便力,令一切歡喜。

或說修多羅」:因此,佛就用種種譬喻,巧妙美好的言辭,說出佛法來令一切眾生法喜充滿。

修多羅,是梵語,即契經——上契諸佛之理體,下契眾生之根機。

亦可以說,上與佛性同一,下與眾生因緣冥合。

「伽陀及本事」:伽陀(GATHA)即頌。

有些頌亦叫孤起,即與前後的長行沒有連帶關係。

譬如金剛經上有一首伽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通常,伽陀是用來表示經中之主旨,如金剛經內另有一首頌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本事,是敘述諸佛過去生的故事。

「本生未曾有」:本生,是十二部經中之一部,專述某大弟子、諸大菩薩過去生的事情。

未曾有,是從前未曾說過,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亦說於因緣,譬喻並祇夜」:因緣,就是說種種因緣果報的事情。

譬喻,佛用種種譬喻,來闡明經中深奧的道理。

祇夜(GEYA),即重頌,把前邊已說的長行,重複詳細再說一遍。

正如現在這一段,就是祇夜。

「優婆提舍經」(UPADESHE),即論議。

在此,佛陀提出十二部經內九部的名目。

為什麼呢?下邊佛就解釋說:「鈍根樂小法,貪著於生死」:鈍根的人愛樂小乘法,不樂大乘法,也貪戀耽著生死輪迴。

「於諸無量佛,不行深妙道」:他們過去在無量佛前,未曾修行無上甚深的佛道。

「眾苦所惱亂」:並且,終日受三苦、八苦、無量諸苦所煎逼。

「為是說涅槃,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於是,為這些淺根的人,我就說涅槃,常樂我淨的這個法門。

而巧設種種方便法門,引領他們逐步進入佛的智慧。

可是,「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我從未跟小乘人說,你們將來皆當作佛。

為什麼不說?因為時機未到,因緣未曾成熟之緣故。

「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佛說法前,先觀機逗教,因人說法,在他觀察之下,今正是時候,應該說此大乘的妙法。

「我此九部法」:前面所說的這個九部法門,都是隨順眾生而說的。

「入大乘為本」:最終目的就是令小乘人入於大乘之根本。

「以故說是經」: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就說妙法蓮華經。

「有佛子心淨,柔軟亦利根」:有佛弟子其心清淨,心意柔軟亦聰明有智慧,這是大乘的根基。

「無量諸佛所」:因為這些佛子已在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道」。

「為此諸佛子,說是大乘經」:我為這一切的諸佛弟子,說「大乘妙法蓮華經」。

「我記如是人,來世成佛道」:我現在給這一類的弟子授記,他們來生一定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修持淨戒故」:因為他們以深心,就是大乘心,來修持佛法,修持淨戒故。

「此等聞得佛」:這一類的眾生得聞佛。

「大喜充遍身」:歡喜遍佈身體。

「佛知彼心行」:佛知道這一類眾生的思想及修行。

「故為說大乘」:所以為其說大乘法。

「聲聞若菩薩」:或者聲聞乘,或者菩薩乘。

「聞我所說法,乃至於一偈」:聞我所說的妙法,或者只聞一首偈頌。

「皆成佛無疑」:將來都可以成佛,而無絲毫疑問。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諸佛出於世 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 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 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 我則墮慳貪此事為不可 「十方佛土中」:十方諸佛國土。

「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佛因為教化眾生,說種種的方便法門,所以又說小乘、大乘,又說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但以假名字」:不過是以這些假名字,來「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令眾生也得到佛的智慧。

「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唯有這一樣事情是最真的、最實在的。

「餘二則非真」:其他如二乘或者三乘都不是真的,都是方便權巧法門。

「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可是諸佛絕對不用小乘的教理,來教化、救度眾生。

「佛自住大乘」:佛自己住在大乘法中。

「如其所得法」:和他在道場所得的法,是真實的。

「定慧力莊嚴」:佛以定的力量、慧的力量,來莊嚴自己。

講到定慧力莊嚴,這個力,就是佛的十種智力,前面已詳細解釋。

佛有這十種智慧的力量,故叫「定慧力莊嚴」。

「以此度眾生」:以這種力量來教化眾生、度脫眾生。

「自證無上道」:自己證得無上的大道,即「大乘平等法」。

「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此事為不可」:佛言:如果我不以大乘法教化眾生,即使只是對一個人說小乘法,隱大而為之說小,則墮貪心、慳吝於法,這是絕對不可有的事。

若人信歸佛如來不欺誑亦無貪嫉意斷諸法中惡 故佛於十方而獨無所畏我以相嚴身光明照世間 無量眾所尊為說實相印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 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 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 假設有人能相信佛法,歸依佛道,如來待之以誠,決無欺誑,亦無貪婪嫉妒之意。

「斷諸法中惡」:學佛之目的,不外是要即事明理,明白因果,行佛所行,覺佛所覺。

對於善法,要隨聽隨行,才能把壞習氣——貪瞋癡,一點點的去除,也即能斷諸法中惡。

人為什麼會愚癡?就因為見人有智慧而生出嫉妒心,所以今生就愚癡。

同理,今生聰明有智慧就因為前生不但不妒忌他人,反而生出隨喜讚歎他人的心。

真正修道者,不會怕別人比自己好;人人都勝過我,人人都成佛了,然後我才成佛。

你看!這種胸襟是多偉大。

地藏王菩薩發過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地獄內的眾生惡習結重,難調難伏,在六道中旋出旋入,但是菩薩不辭勞苦,頭頭救拔,令他們早得解脫。

有人問,是否能於同年、月、日、時,俱將六道眾生度成佛?不,這是不能的。

唯有人身才能成佛,這種願力方能圓滿。

其他五道——是天、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若想成佛,首先要從人做起,不能就在其他五道中成佛,在地藏王菩薩所發的願中,是要先度一切最惡劣的眾生,故五濁惡世誓先入,而拔濟一切墮落三惡道之罪苦眾生。

佛是正大光明,故能於十方界受世人尊敬而獨無所畏。

而人因惑業未盡,終日顛倒夢想,心多罣礙,甚至夜不安寢。

佛得究竟智,具大勇猛大無畏精神,無懼於度化頑迷之眾生,苦海常作度人舟。

因為無所恐懼,而得正直光明。

「正」,亦謂之中道,不偏左,不偏右;不多亦不少。

「中道」並無形相,時時處事能合乎中道,那就是妙道。

所以佛能以無所畏而令眾生樂聞佛法。

佛說法善巧方便,悅可眾心,可是為什麼在法華法會中,還有五千人退席?其實他們並非不願聽,而是他們業障深重,德行不足,故招致魔力上身而使他們退出法會。

佛以相好莊嚴之身,智慧光明普照世間,是無量眾生所尊仰者,現在就說實相法。

「實相印」,是實相正法印,亦即妙法蓮華經。

舍利弗,當知我意,我於本因,立大誓願,欲令一切眾生,如佛、世尊等無異。

如我昔日所發誓願,今已滿願,得成佛道而諄諄善誘一切癡迷眾生,皆令入於佛之正道。

若我遇眾生盡教以佛道無智者錯亂迷惑不受教 這個「我」,指的是佛本身。

佛有八大自在我。

第一自在我,以一身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

第二,以一身佈滿大千世界。

何以能以一微塵許的身體即滿三千大千世界?就因為「自在」。

第三,佛身可以輕舉遠道。

「輕舉」,就像氣球一樣,一點重量也沒有,能任意漂浮,這叫輕舉。

「輕舉遠道」,意謂佛神通自在妙用。

第四,佛能在同一國土內現種種形。

第五,六根互用,如眼睛能吃東西,耳朵能說話;換言之,每一根都具足其他五根的能力。

第六,得諸法相,入無法相。

雖證得一切諸法,而沒有諸法相,法亦空了。

第七種的自在更微妙,演說偈頌,永無止境。

第八,身滿諸處,遍十方界,無處不在。

法界為體,虛空為用。

虛空無相而無所不相。

我們都活在佛的法身內。

眾生活在法身內,就像虱子,在久不洗橾的人身上,很容易長出來,但虱子本身卻不知道人是什麼樣子。

同理,我們雖活在佛法身中,而不知佛是何等樣子。

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廬山是中國有名的遊覽勝地。

若人處身在盧山,自然見不到廬山的真面目,唯有在山外才能遠瞻得見。

然而如何能見佛的法身?別無他法,只要勤修佛道,佛果成了,與佛無二無別時,自然悟得其中意。

佛以此八大自在,遂能稱心如意教化眾生,盡教佛道。

但因人是非莫辨、黑白不分,無智而錯亂,故迷惑不受教。

若人能時時自我檢討,迴光返照,就像在一面鏡子前,將自己的面目照得清清楚楚。

若能心生慈悲,同體大悲,前生必曾修善止惡,不造殺業。

而瞋恨心極重、殺業眾多者,今生的脾氣暴躁,火氣很大。

由此類推可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 過去,有一遊客曾問我:「人會成為畜生嗎?」我說:「你做畜生事就是畜生,做人事就是人,做鬼事即鬼。

若能受菩薩戒而行菩薩道,即是初發心之菩薩。

做佛事,就是佛。

總而言之,十法界不離一念心,萬法唯心造。

」現在能到此法會聽經的大眾,皆因前生曾種下善因,信心不退,故今生才得遇此法緣。

我知此眾生未曾修善本堅著於五欲癡愛故生惱 以諸欲因緣墜墮三惡道輪迴六趣中備受諸苦毒 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長薄德少福人眾苦所逼迫 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 深著虛妄法堅受不可捨我慢自矜高諂曲心不實 於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亦不聞正法如是人難度 我知此等迷惑眾生,未曾修學大乘善本,卻貪著色聲香味觸五欲之境,即財色名食睡;此為地獄五條根,條條皆通入地獄。

譬如:(一)貪財者:不擇手段去賺取金錢,不顧仁義道德,也不管金錢之來源是否正當,終日「心為錢役」,種下墮地獄之種子。

(二)色:美色是眾生輪迴之因。

不論男女,偶一相遇,第一個念頭就是要先看看對方是否英俊或美麗?儘是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三)名:人往往為名枷利鎖所困,於是愛自我宣傳,在一張小小的卡片上,卻印滿了一大堆名銜,噢!又是什麼團體的組長,又是什麼公司的董事經理,又是某某財團的主任等等,這還不是純粹為了好名!(四)食:有的人不好財、不好色,也不貪名,但卻喜歡吃!(五)睡:有些人不貪財色名食卻好睡!睡多了頭昏腦脹。

在香港、台灣,常聽聞「睡死病」的發生,就因為人太貪睡,睡死了也覺得快樂,以為這是一種壽終正寢,不用受痛苦之死亡。

總而言之,此五欲乃地獄五條根,使眾生沉淪於六道輪迴的深淵。

故學佛修道能使人斷惡行善,反邪歸正,了生脫死,不受輪迴。

「癡愛故生惱」:因為人太執箸五欲,愚癡愛戀,窮追不捨,故生種種煩惱。

這些貪諸愛欲之惡業,皆為三惡道之因緣。

業果相酬,如輪之轉,趣入三善三惡六道中,此名為輪迴六道。

眾生輪迴六趣中,備受諸苦毒,受胞胎、生微末之形,出牛胎、入馬腹,一時姓張、一時姓李,輪轉於六道之內。

德微福少,下劣之人,常為諸苦所逼迫。

諸苦如三苦、八苦、無量諸苦等。

「入邪見稠林」:即見濁。

五見交加,如茂林稠密。

「若有若無等」:若「有」是執常者,若「無」是執斷者等諸邪見。

「依止此諸見」:依於有、無二不正見,成六十二見。

五見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具足六十二」:凡夫及諸外道等,於五蘊(色受想行識)境起四種見。

或云色大我小,我在色中。

或云色小我大,色在我中。

或云色即是我,或云離色是我。

色陰既爾,餘之四陰、受想行識,亦各四見,總成二十。

過去、現在及未來,各有二十種見,共成六十種見。

兼於根本斷常(執無、執有)二見,總數六十二邪見。

「我慢自矜高」:矜誇高傲、自重輕他。

「諂曲心不實」:「諂」,諂媚。

譬如見到省長來,阿諛奉承,又為他開車門,又替他點香煙,巴結不已,此謂之諂。

曲,不直也。

有些人想要向人借錢,但他不宜說,儘是拐彎抹角。

「心不實」,心不真實,虛浮不實。

楞嚴經云:「因地不真,果招紆曲」,若人在因地時深著虛妄法,我慢自矜高,諂曲不實,因地不真,故於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亦不得聞如來正法。

如是之人,以無緣故,難可度脫。

在三藩市,每晚參加這個法會的人,實在是鳳毛麟角,這種情形,就像某次佛陀抓了一把土,問諸大眾說:「你們看我手裡的土多,還是大地的土多呢?」弟子們異口同聲說:「當然大地土多,如來手裡土少。

」佛即說:「得人身者如掌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若將人身失去,萬劫不復,來生不是做餓鬼就是做畜生或墮地獄去。

由此可見,在末法時期能來此學佛聽經者,如黃金一般罕有,而不聞佛名,不學佛者如糞土一樣,到處皆是。

中國有一位金山活佛,無論那一位法師講經說法,他都先頂禮後跪著聽,合掌默然,恭敬非常,極表誠心。

為何他會被稱為活佛?原來他從金山塔頂跳下來,卻能安然無恙。

他也能以「波羅蜜湯」醫治各種奇難雜症。

「波羅蜜湯」是何等物?金山活佛的洗腳水是也!誰要是來求醫,他就在洗腳水加上一點香灰,給病人喝。

說也奇怪,這洗腳水竟能發生藥到病除之功效,所以人人都稱他為金山活佛。

像金山活佛善根這般深厚的人,在末法時期,已難以尋得。

將來在佛法要滅時,所有經書都會變成白紙。

諸佛經中,楞嚴經先滅,所以我到西方國家宣揚佛法,首先提倡楞嚴經。

楞嚴經是開智慧的一部經,其微妙深奧之道理,超乎現今的科學及哲學。

楞嚴經可比做銅輪王。

銀輪王是法華經;經中之王——華嚴經,可喻為金輪王。

佛在菩提樹下成道後,三七日最先講華嚴經,但佛是以法身在七處九會宣演的,除了大乘菩薩,二乘人既聽不到,也看不見,故云:「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

」 這部華嚴經後來被龍王請入龍宮去了,人間從此失去此經,直至十四代祖師—龍樹菩薩,於世無學,以神通力到龍宮裡。

他看見三本大方廣佛華嚴經,分為上、中、下本。

上本為一四天下微塵數品。

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

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

因為上、中兩本數量太多,非世間人所能領受,故龍樹菩薩只將下本單憑記憶記下來,回到人間之後,就用筆將全經寫下來。

故現存的華嚴經就是承龍樹菩薩的恩賜所遺傳後世。

我們人若能將此三部經都了解了,其他經典更容易明白。

是故舍利弗我為設方便說諸盡苦道示之以涅槃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我有方便力開示三乘法 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今此諸大眾皆應除疑惑 諸佛語無異唯一無二乘 舍利弗,我以權巧方便法,說此三藏教,要把一切苦都了脫,是以說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即是四諦法。

我對這些小乘根性的人,為他們說常樂我淨之涅槃四德。

我雖然為他們說寂滅之法,但此為權巧方便法,非是究竟寂滅之法。

一切諸法,從本以來,法性清淨,本自寂滅,名為實相。

其本體是寂滅,是如如的;如如是寂滅,寂滅也即是如如。

「佛子行道已」:佛弟子依佛所教,先修小乘,然後迴小向大,行菩薩道。

菩薩道修至圓滿,來世得做佛。

最初二乘人不能了解大乘圓頓法門,佛就用種種權巧方便法門開示三乘法—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

諸佛先說三乘,然後匯三歸一,開權顯實。

今此諸大眾的菩薩、羅漢、比丘、優婆塞、優婆夷、鬼神、天龍八部等,皆應深信圓頓教,除疑惑,不應像狐狸似的多疑不信。

狐狸在冬天渡河時,在結冰河面上,牠每走一步就用耳朵聽一聽,以確定河面真已結冰,但牠仍然不相信,是以聽了又聽,這叫「狐疑」。

沒有善根的人,對於佛法半信半疑,亦即心存狐疑。

信得不真實,就是沒有除疑,也即愚癡無明。

若人有般若智慧,就不會懷疑了。

就因為沒有般若智,所以對他講真法,他也當假法來聽,自然也不會接受一乘法,這就是沒有擇法眼。

十方諸佛同一圓乘,所說的都一樣,就是唯有一乘的佛道,真實的智慧、實相法門外,更無二乘;沒有大乘、小乘或菩薩乘。

過去無數劫無量滅度佛百千萬億種其數不可量 如是諸世尊種種緣譬喻無數方便力演說諸法相 是諸世尊等皆說一乘法化無量眾生令入於佛道 劫,譯為時分。

時分本無定義,只因眾生心念的分別,才有過去、現在及未來。

「是諸世尊等,皆說一乘法」:以前諸佛所說的三藏教,都是為實施權,其究竟的指歸為開權顯實,亦即是說妙法蓮華經的一乘法。

「化無量眾生,令入於佛道」:令一切眾生,皆得常樂我淨,涅槃四德的快樂。

又諸大聖主知一切世間天人群生類深心之所欲 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若有眾生類值諸過去佛 若聞法布施或持戒忍辱精進禪智等種種修福慧 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又諸大聖主」:諸即一切佛。

大聖主是佛的別名。

「知一切世間」:世間分為有情世間與器世間。

有情世間又名正報,器世間又名依報。

正依二報佛都悉知悉見。

「天人群生類」: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以及一切眾生之類。

「深心之所欲」:他們內心深處種種欲念,諸佛均一清二楚。

所以「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諸佛因知道眾生的欲念,故設種種權巧方便法門來度脫眾生。

此方便即是:大乘、小乘、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這都叫異方便,皆為顯出第一義佛乘而設。

「若有眾生類,值諸過去佛」:他們在過去生中,曾遇到一切諸佛。

「若聞法布施」: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

「或持戒忍辱」:或修持戒度,或修忍辱度。

行布施度慳貪。

持戒度毀犯。

忍辱度瞋恚,瞋恚即發脾氣。

「精進禪智等」:精進度懈怠。

禪定度散亂,散亂是沒有定力。

智慧度愚癡。

「種種修福慧」:修六度萬行,亦即修福修慧。

「如是諸人等」:像這一類的人等。

「皆已成佛道」:他們都已成佛道了。

這些人由最初修一個小善,日積月累,由小善變大善,由一種福變成多種福;由一種慧修成多種慧,到福慧雙圓時,佛道亦成就了。

現在我們開始修行,不管你前生有沒有種過福慧,今生我們遇到無上佛法,一定要開始勇猛精進的修行,乃至成佛。

諸佛滅度後若人善軟心如是諸眾生皆已成佛道 諸佛滅度已供養舍利者起萬億種塔金銀及玻璃 硨磲與瑪瑙玫瑰琉璃珠清淨廣嚴飾莊校於諸塔 或有起石廟栴檀及沈水木檳並餘材磚瓦泥土等 若於曠野中積土成佛廟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 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諸佛滅度後」:在諸佛入涅槃後。

「若人善軟心」:若有人發出純善而柔軟的心。

最初看來雖只是小小的善根,可是久而久之,便積功累德。

「如是諸眾生,皆已成佛道」:像這一類的眾生,亦都已成佛了。

「諸佛滅度已」:諸佛滅度之後。

「供養舍利者」:造塔供養佛所有的舍利。

造塔時有等級之不同。

唯佛的舍利塔是十三級,辟支佛是五級,四果阿羅漢是四級,三果阿那含是三級,二果斯陀含是二級,初果須陀洹是一級。

「起萬億種塔」:造百千萬億種塔。

用什麼造塔呢?「金銀及玻璃」:或用金子、銀子,或用玻璃來造塔。

「硨磲與瑪瑙」:或用硨磲造,或用瑪瑙石造。

「玫瑰琉璃珠」:或用玫瑰石,或用琉璃石,或用真珠來造塔。

「清淨廣嚴飾」:用清淨的莊嚴具來嚴飾佛的舍利。

「莊校於諸塔」:且用鉸鏈莊嚴諸塔。

「或有起石廟」:或者有人以石起廟。

「栴檀及沈水」:或者用栴檀木及沈水香來造廟、造佛像。

「木檳並餘材」:木檳即香木。

「磚瓦泥土等」:或用磚,或用泥土造廟。

「若於曠野中,積土成佛廟」:或在曠野中,積土成一座佛廟。

「乃至童子戲」:乃至於小孩子玩耍。

「聚沙為佛塔」:聚一堆沙做佛塔。

「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像上列的人,積功累德,亦都成佛了。

若人為佛故建立諸形像刻雕成眾相皆已成佛道 「若人為佛故,建立諸形像,刻雕成眾相」:用種種不同的材料來塑成佛像。

這些人,「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寶成鈺鉐赤白銅白鑞及鉛錫鐵木及與泥 或以膠漆布嚴飾作佛像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寶成」:或用七寶——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這七寶所造成的佛像。

「鈺鉐赤白銅」:鈺鉐是一種石頭,好像金子,但不是金子。

或是赤銅,或者白銅。

「白鑞或鉛鍚」:或者用鑞、鉛、鍚等來造佛像。

「鐵木及與泥」:或者用鐵,或者用木,或者用泥來造佛像。

「或以膠漆布」:或者用塑膠和漆布來造佛像。

「嚴飾作佛像」:用來裝飾這些佛像,非常美觀。

造佛像有十一種功德:(一)生生世世眼目清澈明亮。

為什麼有這種果報呢?是因為在往昔生中造過佛像,所以眼睛非常明亮。

(二)生處無惡——生到什麼地方都沒有惡人,無論左右鄰居、親戚朋友都是善人,不會遇到惡人、惡獸,或諸危險厄難。

(三)長生貴家——生長在富貴的家庭,又有錢,又有地位。

(四)身體紫磨金色——為什麼我們的身體不是紫磨金色?因為在過去沒有造佛像的緣故。

(五)珍寶豐溢——處處都是珍寶具足,非常富饒。

(六)生賢善家——生到賢人和善人家。

(七)生得為皇——造佛像的功德,來生得生為帝王。

現在某些國家沒有皇帝,但做總統是和皇帝一樣的。

(八)得轉輪王報——做轉輪王那就更珍貴了,轉輪王一修就成佛。

(九)不但人間為王,而且還可以生天,生到梵天,壽命很長。

(十)不墮惡道——造過佛像的人就不會墮到三惡道去。

餓鬼、畜生、地獄界都沒有你的份。

(十一)生生世世敬重三寶,皈依三寶,不會墮落。

造佛像有這十一種功德。

人造佛像,相貌就很圓滿。

佛為什麼相貌那麼圓滿?因為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他不知道造了多少佛像。

你算算看,他遇著多少位佛出世?第一個阿僧祇劫遇到七萬五千多佛,第二阿僧祇劫遇到七萬六千多佛,第三阿僧祇劫遇到七萬七千多佛。

既遇到這麼多佛,那麼他造佛像當然更多了,簡直無以計數,所以其相貌非常圓滿。

造佛像不但是為著相貌圓滿,好令人生一種愛敬心,而是要修福、修慧。

「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像這類造佛像的人,亦都已成佛了。

彩畫作佛像百福莊嚴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戲若草木及葦或以指爪甲而畫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漸漸積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 但化諸菩薩度脫無量眾 經文上雖說用膠漆布來造佛像,但在戒律上,不提倡用膠漆布來造佛像。

因為膠漆有一股臭味。

還有戒律亦說,若是站著的佛像,我們學佛的人不可以在佛像前坐著。

坐著的佛像,我們不可以在佛像前躺著,各位應該知道這一點。

「彩畫作佛像」:彩色繪畫成的佛像。

「百福莊嚴相」:佛像畫得非常圓滿莊嚴。

「自作若使人」:自己作佛像,或花錢請人作佛像。

「皆已成佛道」:像這類的人亦都已成佛了。

「乃至童子戲」:乃至於小孩子玩耍時。

「若草木及筆」:或者用草,或者用木頭造佛像,或者用筆畫佛像。

「或以指爪甲」:或用指甲蘸蘸墨水。

「而畫作佛像」。

過去,在四川有一個人,他念「金剛經」,並用手在虛空中寫「金剛經」。

每天都站在同一個地方寫。

以後每當下雨時,在他寫「金剛經」的周圍,雨總下不到地上,有開五眼的人就看得到。

原來他雖是用手在虛空中寫「金剛經」,可是天龍八部也都保護著這部「金剛經」,令雨下不到這塊地方。

所以以後也就在這地方造了一座廟。

可見僅僅用手在虛空中這麼一書寫,就有如此大的感應。

這件公案是記載在「金剛經」靈異錄上,真有其事。

「如是諸人等」:像上面所說的造佛像這些人等。

「漸漸積功德」:漸漸累積功德。

「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現在已經都成佛道了。

「但化諸菩薩」:可是佛是教化菩薩,令菩薩、聲聞都迴小向大修菩薩法,然後迴向佛乘。

「度脫無量眾」:度脫無量無邊的眾生,也都皆共成佛道。

若人於塔廟寶像及畫像以華香旛蓋敬心而供養 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銅鈸 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 「若人於塔廟」:若有人在塔裡或廟裡。

「寶像及畫像」:無論對著寶像或畫像。

「以華香旛蓋」:以華香和寶旛或寶蓋。

這也包括其他的瓔珞、衣服、飲食、音樂等等。

「敬心而供養」:以恭敬心而供養佛像。

「若使人作樂」:或請人作音樂。

「擊鼓吹角貝」:打鼓或吹長角,以及貝螺之類。

「簫笛琴箜篌」:或吹簫、吹笛子,或拉琴,或吹箜篌。

「琵琶鐃銅鈸」:或彈琵琶,或打鐃,或打銅鈸。

這些音樂皆是讚歎佛、法、僧的音樂。

譬如:敲木魚、敲磬,這也是音樂;念經、念咒、唱偈讚等,這都是用音樂來讚歎供養佛。

「如是眾妙音」:如是等樂,眾妙微音。

「盡持以供養」:用這些微妙莊嚴音聲來供養佛。

或以歡喜心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於畫像漸見無數佛 或有人禮拜或復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 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自成無上道廣度無數眾 入無餘涅槃如薪盡火滅 「或以歡喜心」:或者有人以歡喜讚歎佛的心。

「歌唄頌佛德」:歌是唱種種歌,唄是梵音。

頌佛德,即是讚頌佛的德行。

「乃至一小音」:乃是以最少的歌唱頌揚佛的德行。

「皆已成佛道」:像他們也都已成佛道了,何況以大量的音聲讚佛的人,更早已成道了! 「若人散亂心」:若有人以散亂而沒有定力的心。

「乃至以一華」:乃至用一朵花或者一種花來供養畫像佛。

「漸見無數佛」:由他供養畫像佛的這種功德漸漸累積,他就能見到無數佛。

「或有人禮拜」:或有人向佛頂禮。

「或復但合掌」:或者有人在佛前合掌。

「乃至舉一手」:或者舉起一手到額頭(這是指很小的恭敬心)。

「或復小低頭」:或僅僅低一低頭。

「以此供養像」:以這種微小的恭敬心,來供養畫像、寶像。

「漸見無量佛」:也漸漸的由最初這一念發心,乃至見到無量的佛。

「自成無上道」:自己因積功累德而成就了佛道。

「廣度無數眾」:不但自己成佛道,而且又廣度無量無數的眾生。

「入無餘涅槃」:入到無餘的涅槃。

「如薪盡火滅」:如柴燒盡火滅盡似的。

眾生的機如薪,佛的應如火。

眾生的機薪既已度盡,故火亦應滅了。

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亂心」:散亂心就是不專一,沒有禪定。

也好像遊客到這裡來參觀廟、參觀佛像,並非志在拜佛,只是來觀光,這都叫散亂心。

他們都沒有誠心,雖是到廟上來看,但根本不知道有佛,所以這可以說散亂中的散亂。

「入於塔廟中」:到佛塔或佛廟裡。

「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祇要他念一聲「南無佛」,以最初這一念,他們究竟都是可以成佛的。

什麼緣故呢?因為千里之行,起於足下;萬德圓融,始於一念。

以最初一念種的佛因,將來必定得結佛果。

我們念南無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

你看很容易念,可是這個機會並不容易遇著。

現在各位知道念佛的聖號,大家想一想,在這個世界上,不會念佛的人多?還是會念佛的人多?也可以說會念佛的人,其數如月亮這麼稀少,不會念佛的人猶如滿天繁星那麼多。

故說會念佛的人,皆因宿世的善根成熟了,而今才會遇到念佛的法門。

故諸位要珍惜自己的善根,不要自暴自棄。

在佛住世時,佛有一個堂兄弟名提婆達多。

提婆達多常常與佛作對。

佛教化弟子每天日中一食;他卻標異現奇,別創五法,專門與佛作對。

釋迦牟尼佛教化弟子吃齋不吃肉;他卻說我叫我的弟子不但不吃肉,連鹽都不吃。

總要表示他比佛高一籌。

可是他就是不肯念佛。

提婆達多一生儘造罪業,等到惡貫滿盈,將要身陷地獄時(就是這個肉身活著就下地獄去),他忽然想起念佛了。

可是他想念佛卻念不出來,祇念了「南....:無....:」兩個字,「佛」字就是念不出來,這是業障遮止他,故說不出一個「佛」字。

釋迦牟尼佛就說了:「唉!這個人也是很可憐的!你們不要輕看他,等到他在地獄的罪受滿後,出了地獄再修行,那時還可以成辟支佛,這位辟支佛的名字就叫『南無』,就因為他當初念『南無』兩個字。

」故你們不要把念佛看得那麼容易,以為隨便可以念佛。

你們現在是沒有業障障住,所以才念得那麼輕鬆,一旦障住時,你想念也念不出來了。

另外有一公案,也是在佛住世時,有一位老人,他很窮。

他看釋迦牟尼佛天天帶著一千二百個弟子,出去托缽乞食,不沾世務,很清淨自在的,於是他也想出家。

他去給孤獨園要求出家,那天恰巧釋迦牟尼佛不在,出外應供去了。

佛的弟子,有開五眼的、有開法眼的、有開慧眼或全證得五眼六通的。

也有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

(開佛眼並不是證果,這叫報得通。

因為在很多生修過四十二手眼和楞嚴咒等種種法門,故得這種果報。

)證了初果至四果的聖人,可以看到八萬大劫其中的因緣。

老人想出家,這些佛弟子、大羅漢,就觀察起來,看看這老人的根基怎麼樣?可不可以出家呢?一觀察,這個人在八萬大劫以內,也沒有供過佛;也沒有拜過佛;也沒有念過佛;根本沒有種過絲毫的善根,那麼他就不能出家了。

所謂:「莫道出家容易得」,你不要認為出家是件很容易的事。

「皆因累世種菩提」,出家人要在生生世世種了很多善根,發菩提心,然後才能出家。

並不是說我想出家就可以出家的。

若你沒有善根,你就是想出家,也有很多障礙。

即使出家了,但過了一天、二天,或一個月、二個月,就還俗了;或者出家一年、二年又還俗了,甚至三年、五年、十年後,還俗的都有。

故你不要看出家是很容易的事。

佛的弟子們看這老人八萬大劫以內沒有種過善根,於是就告訴他說:「你不能出家,你年紀大了,不能修行了,你還是回去吧!」老人聽了很傷心,一邊走一邊哭,自言道:「我以為出家很容易,想不到這些佛的弟子都不收我,大概嫌我又老又窮。

我這輩子做人也沒多大意思,死了算囉!」故他邊哭邊往海邊走。

正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迎他而來。

佛問他:「你這位老人,為什麼要跳海啊?」他說:「我想出家,到了給孤獨園,佛不在,佛弟子都不收留我。

我想想一個人生活著也沒什麼樂趣,不如死了算了!」釋迦牟尼佛說:「噢!你要出家嗎?那沒問題!你跟我回去,我許可你出家。

」老人乃跟佛回去出了家。

一修行,沒幾天就證得阿羅漢果。

佛的弟子皆不明白這件事,都覺得奇怪:「這個人他也沒有善根,怎麼會證得阿羅漢果呢?還有他在八萬大劫之內也沒有做過好事,為什麼佛居然會讓他出家呢?」於是就請問佛。

佛就對一切阿羅漢講:「你們只能看到八萬大劫以內的種種因果,超過了八萬大劫的事,你們就不知道了。

這位老人在八萬大劫以前的時候,也是很窮,有一天他在山上砍柴時,遇到一隻老虎要吃他。

他一害怕就趕緊念了一聲『南無佛!』因念這一聲『南無佛』,老虎跑了。

直到現在,他念『南無佛』這善根的種子已經成熟了,故他來出家,且證得阿羅漢果。

」由這一件公案看來,可見出家並不容易。

還有,在印度有一種外道,他們是供養一個天神的像。

這天神的身體是用泥或木頭塑造的,唯獨天神的頭是用黃金造的。

這件事被一個賊知道了,他就想去偷這天神的頭。

他到了那地方,因懾於天神的威德,生出一種恐懼心。

這時,他就想起了念「南無佛」,則恐懼心全無。

因這一聲「南無佛」,令天神的威德也顯不出來,所以他就把天神的頭偷走。

偷走之後,一般人就說:「啊!你看這個天神,雖然你們大家都信他,但他沒有靈感,若他有靈感怎麼會連頭也沒有了?你們信這個天神是沒有用的。

」正這麼一講,天神的靈性立即就顯現了。

(神有時會有一股靈氣,靈氣附到誰的身上,誰就不省人事。

)這時天神就附到一個人的身上,開始說話了:「我不是沒有靈驗啊!這個賊本來是不敢偷我的頭的,但是他念了一聲『南無佛』,這一念佛光普照,我就睜不開眼睛,所以沒辦法保住我的頭,而被他偷走了。

這並不是我沒有靈感,而是因為佛的威德比我更大,故我無法保住我的頭。

」 說到這裡,是不是說佛在幫賊去偷這天神的金頭,叫他去造罪業呢?不是的,其意謂這個賊念佛,而念佛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無論是善人念佛或惡人念佛,都有同等的功力。

故他雖然是做賊,可是他知道念「南無佛」,所以他把天神的金頭偷去了。

這並不是佛幫助他做賊,而是佛成就他的善根。

為什麼說他偷東西還有善根呢?法華經上說「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

」他當時雖然是做賊,但他有念佛的善根,將來一定會成佛的。

這叫「順逆皆精進」。

故說這並不是佛幫助他去偷天神的頭,而是佛平等對待眾生,無論善人惡人,念佛一樣有感應的。

講到這個公案,大家不要誤會,念佛可以偷天神的金頭。

那麼我也念佛去偷神的銀頭了,那是不可以的。

這個賊他並不懂佛法,也許是曾聽人說過,念「南無佛」好,他就記住了。

等他害怕時,他就念「南無佛」,但他根本沒有學過佛法。

我們學佛法的人,切記不要依念佛的這種威德,仗著佛光去偷東西,這是不可以的!因為你學過佛法,知道偷是犯盜戒,你明知故犯,那就罪上加罪。

對於這一點,每一個人都要認識清楚。

為什麼要說這一點呢?過去有一個和尚,在他出家以前是個軍人。

以後學了佛法就很相信念佛,且常常引導一般人一起念佛。

後來出了家,受戒時,我也在場。

大約五、六年後,他就到香港去。

香港新界有一個「道風山」。

「道風山」是基督教辦的,專門破壞佛教,破壞出家人。

用錢和女人來誘惑他們,讓他們還俗。

有些出家人,沒錢用或想找女人,都到那裡去。

這個和尚也去了,在那兒做廚師。

出家人到那裡都要吃葷,不吃齋,還要殺雞、殺鴨。

這個和尚他做廚子,以為念佛可以超度眾生,所以他殺雞殺鴨時,一邊拿刀殺雞,一邊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他以為殺生時,一念「阿彌陀佛」,就可以把這些雞超度了。

結果他住在那兒有半年多,就發精神病,不久就病死了。

是故應知,明知故犯,罪加三等。

不錯!念佛是可以超度,但是你沒有這種把握,說我這一刀把牠殺了,即刻叫他往生到極樂世界去,當你還沒有這種功夫時,切不可隨便殺生,不可以說我殺牠時,想著牠是往生極樂世界去了。

故我們不可誤會念佛,就可以隨便造罪,這和尚的情形是我親眼看到的。

當他發精神病時,想來見我,但始終沒有見到我。

他的名字叫宏輝,是虛老的徒孫。

於諸過去佛在世或滅後若有聞是法皆已成佛道 未來諸世尊其數無有量是諸如來等亦方便說法 一切諸如來以無量方便度脫諸眾生入佛無漏智 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 「於諸過去佛」:在過去一切的佛。

「在世或滅後」:不論在世間或入涅槃後。

「若有聞是法」:若有人聽過妙法蓮華經。

「皆已成佛道」:所有在過去聞過法華經者,他們都已經成佛了。

「未來諸世尊」:未來的一切諸佛。

「其數無有量」:其數亦是不可量。

「是諸如來等」:這一切的如來世尊。

「亦方便說法」:也用方便法門,先說權教,然後再說實教。

「一切諸如來,以無量方便」:十方一切諸佛,用無量無邊的方便法門。

「度脫諸眾生,入佛無漏智」:令一切眾生皆得到佛的無漏智慧。

「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所有聽過妙法蓮華經者,沒有一個將來不成佛的。

故我們現在能聽到妙法蓮華經,將來每一個人都有成佛的機會,不要把自己看輕了,因為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早就為人授記了。

你不要以為念佛是件很容易的事,現在我們念一句佛覺得不困難,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很深的業障,若有業障的人,他想要念佛也念不出來,就是連想「念」也想不起。

如前文說到提婆達多,他僅僅祇念了「南.:無.:」兩個字,為什麼呢?因為他業障太重,故「佛」字就念不出來。

在中國也有一件公案,也是證明一個人業障重時,不能念佛。

在南宋時期,有一個丞相名秦檜。

他本來也有點善根,故今生很聰明,且在當時考試中了狀元,但是他做官後,忌賢妒能,尤其對於岳飛視如眼中釘,於是設計把岳武穆給殺了,並造了其他種種很重的罪業。

因為地藏王菩薩和他有緣,就計劃要度他:「我到了他那兒,只要他念一個『佛』字,我就赦免他的一切罪業。

」於是地藏王菩薩就化身現比丘相,來見秦檜。

當時,秦檜是宰相,見和尚來了,也就召見他。

和尚對他說:「你應該念念佛了,你現在這麼高的地位...」可是秦檜就是不念,他說:「何必念呢?」他根本連一個「佛」字也不說。

這時地藏王菩薩就顯了神通,用他的拂塵一拂,秦檜就身不由己地跪了下來,想起身也起不來。

於是地藏王菩薩就把手伸出來說:「你看看!我手上寫的是什麼字?」地藏王菩薩手上寫的就是一個「佛」字,但秦檜看了之後就大發言論說:「我從小就念書,中秀才、中舉人,得進士,然後又中狀元。

現在各國的文件都要先經過我的審閱,才能決定怎麼處理。

如果我連這個字都不認識,我還當什麼丞相呢?這個字我不是不認識,但我偏偏不念!」地藏王菩薩一看,這人真是業障深重,沒法度他,於是就走了,後來秦檜死後墮入地獄。

由此可見,念佛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那為什麼我們平時要念佛呢?平時念佛就是為臨終時作準備。

為什麼不等到臨終時才念呢?因為習慣是日積月累而成的。

你平時沒有念佛的習慣,等到臨命終時,就想不起來要念佛,或根本不知道要念佛。

所以平時要學著念佛,修淨土法門,等到臨命終時才不會驚慌失措,而得以平安往生極樂世界。

為什麼要往生極樂世界?因為阿彌陀佛在因地,為法藏比丘時,曾發四十八大願。

其中說,我成佛之後,十方所有的眾生,若有稱念我名號者,我一定接引他到我的世界來,將來成佛。

在我的世界裡,眾生都是由蓮華化生,故身體清淨無染。

因阿彌陀佛發這種大願,所以一切眾生都應該修念佛法門,這是很對機,很容易修的一個法門。

在經上又說:「末法人修行,一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以念佛得度。

」此即說一億人修行,一個得道的都沒有,祇有念佛才能往生極樂世界而得度。

尤其現在末法時代,念佛正與一般人的根機相應。

但在西方,現在不是末法時代,可以說是正法時代。

為什麼說是正法時代?因為佛法剛剛傳到西方國家來,正當興旺。

所以現在美國有很多人歡喜參禪打坐,這就是正法的表現。

在正法時期,也可修念佛法門;末法時期也可修念佛法門。

念佛法門,什麼時代都可以修行。

如果有人對於其他法門,功夫用不上,可以修念佛法門。

永明壽大師說:「有禪有淨土,有如帶角虎。

」又參禪又念佛,好像老虎有犄角似的。

「現世為人師」,現世可以為人的師表。

「將來做佛祖」,將來可以成佛做祖。

故真正參禪的人就是真正念佛;真正念佛的人也就是真正參禪,再深一層說,真正持戒的人也就是真正參禪,真正參禪的人也就真正持戒。

那麼真正講經說法的人,他是為講經而講經,也就是真正參禪。

永嘉大師證道歌上說:「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

」又會參禪,又會講經,這是宗說兼通。

再進一層說,真正持咒的人,真正修密宗的人,也就是真正參禪。

禪、教、律、密、淨,雖說五種,歸根究柢說的都是一個,沒有兩個。

其實再深一層說,連一個也沒有,怎麼會有五個呢?真正學佛法的人,在這一點上應該明白。

所以有的人有門戶之見,認為念佛法門最高,參禪不對;或者有人說參禪最高,念佛錯誤,這都是沒有明白佛法。

真正明白佛法的人,知一切皆是佛法,皆不可得。

既無法可得,何必又在頭上安頭呢?何必無事找事做呢?你若真明白法了,無法可得。

可是對一些不明白法的人,你對他說根本什麼也沒有,他就會失望。

所以佛施權法,就是為了說實法;說權智,為的是實智。

實智是什麼呢?實智是一個「歸無所得」。

實相無相,無所不相,這才是真實的智慧。

諸佛本誓願我所行佛道普欲令眾生亦同得此道 未來世諸佛雖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其實為一乘 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於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 前面一段經文從「一切諸如來,以無量方便,度脫諸眾生,入佛無漏智;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這是人喻。

法華經原來有「本門十妙,枝門十妙」,但因怕有人不懂,所以也沒有詳細講。

現在只是講「人、行、教、理」,這都是一樣的。

以上六句經文是講人喻,所有的人都成佛道。

接下來「諸佛本誓願,我所行佛道,普欲令眾生,亦同得此道。

」這是行喻,指修行都是一樣的。

所以說「諸佛本誓願」:十方諸佛本來的誓願。

「我所行佛道」:我所修行的佛道法門。

「普欲令眾生」:令所有的眾生。

「亦同得此道」:也修行這個道,證得這個道。

那麼既然無法可得,怎麼又說得此道呢?說得此道,這個道並不是從外得來的,就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金剛經上說「如來於然燈佛所,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我們自性本具足,非從外得,所以說這是「無所得」,可是我們不知道。

譬如人在衣裡縫上一顆明珠,但自己卻不知有這一顆寶珠。

這顆寶珠猶如我們本來的佛性,與佛無有差別。

那我們為什麼沒有成佛?因為我們沒有發現自己本有的佛性,所以才沒有成佛。

成佛,只不過是恢復我們本有的家珍而已。

「亦同得此道」:令一切眾生亦都修行這個法門。

這叫行喻,修行是一樣的。

「未來世諸佛」:未來世的一切諸佛。

「雖說百千億」:雖然演說了百千億種。

「無數諸法門」:無數方便法門。

「其實為一乘」:其實皆是為說一乘法。

「諸佛兩足尊」:十方諸佛是福慧具足的兩足尊。

「知法常無性」:諸佛了知諸法本無自性。

「佛種從緣起」:不過佛種種的法門,是從緣而生起。

「是故說一乘」:故為這一乘的佛教,才顯說其他的藏教、通教、別教。

實際上就是為著一佛乘,這叫教喻,教化是一樣的。

「是法住法位」:是法就是妙法蓮華經的法。

「住法位」,這個法位,「是法」就是「法位」,「法位」也就是這「是法」。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是法住法位,住在什麼地方呢?即住在世間相上。

世間相常住,這世間法即是出世法,出世法即世間法。

所以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覺在世間,若是離開世間法,再去找這個覺悟的覺,猶如在兔子頭上找角似的。

「於道場知已」:釋迦牟尼佛說,我坐菩提道場,成佛之後,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導師方便說」:故天人之導師用種種方便來闡明這妙法,而其所得的理性皆是一個。

天人所供養現在十方佛其數如恆沙出現於世間 安隱眾生故亦說如是法知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 雖示種種道其實為佛乘知眾生諸行深心之所念 過去所習業欲性精進力及諸根利鈍以種種因緣 譬喻亦言辭隨應方便說 「天人所供養」:天上和人間的人所應供養的。

「現在十方佛,其數如恆沙。

」「出現於世間,安隱眾生故」:為令眾生皆能得到安樂的緣故。

「亦說如是法」:亦說這部妙法蓮華經。

「知第一寂滅」:佛知道這第一寂滅法,實相的妙種。

「以方便力故」:若一開始佛就說實相的妙理,沒有人會明白,故先用種種善巧的方便力,為實施權。

「雖示種種道」:雖然是開示了種種的法門,種種的道理。

「其實為佛乘」:其最終目的,乃是為說佛乘,令眾生皆能成佛。

「知眾生諸行」:佛也知道眾生一切的行業。

「深心之所念」:也明白眾生心中所思所念。

「過去所習業」:這一切皆是眾生往昔所習染的業果所致。

「欲性精進力」:他們的欲念精進之力。

「及諸根利鈍」:還有眾生機性的差別,有利根者,有鈍根者,佛一概都悉知無遺。

「以種種因緣」:佛以種種的因緣。

「譬喻亦言辭」:譬喻和言辭。

「隨應方便說」:隨順眾生的根性而應機說法。

譬如:對難調難伏的剛強眾生,佛就說慈悲的法門來感化他。

對愚癡的眾生,就說般若令他開智慧。

對散亂的眾生,則教他習禪定,對懈怠的眾生,便叫他修精進。

對好犯戒的眾生,則告訴他要持戒,對貪心的眾生,便叫他行布施,總之用種種方便的法門來教化眾生。

今我亦如是安隱眾生故以種種法門宣示於佛道 我以智慧力知眾生性欲方便說諸法皆令得歡喜 舍利弗當知我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貧窮無福慧 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深著於五欲如犛牛愛尾 以貪愛自蔽盲瞑無所見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 深入諸邪見以苦欲捨苦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 「今我亦如是」:我釋迦牟尼也如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一樣的說法。

「安隱眾生故」:欲令一切眾生皆能得到安隱袂樂的緣故。

「以種種法門,宣示於佛道。

」「我以智慧力」:我以佛的真實智慧力。

「知眾生性欲」:對於一切眾生的欲性,瞭如指掌。

「方便說諸法」:能用種種方便法門說法來教化眾生。

「皆令得歡喜」:令彼法喜充滿,得到真正的快樂。

「舍利弗當知」:舍利弗你應該知道。

「我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看見六道中一切的眾生。

「貧窮無福慧」:六道眾生(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都迷惑不知覺悟,因為沒有智慧、沒有福報故。

為什麼沒有福、沒有慧呢?就因為不懂佛法,所以貧窮。

那麼福慧又是從那裡來的呢?是從修道而來的。

六道眾生不懂佛法,乃真正的可憐憫者,真正的窮人。

「入生死險道」:一旦入了這生生死死,循環不息的險惡道裡,是非常危險的。

所謂「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某次,釋迦牟尼佛從地上順手抓起一把土,便問弟子:「我手裡的土多,還是大地的土多?」弟子們說:「大地土多,佛手上的土少。

」佛說:「得人身者如掌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可見,入了生死的險道是多麼危險啊! 「相續苦不斷」:相續即今生接著來生,且遞相接續的苦因、苦果、苦報,無有間斷。

「深著於五欲」:此苦為何無間斷呢?乃因眾生深深的執著於五欲。

五欲,即色、聲、香、味、觸,這五種塵欲,也就是財、色、名、食、睡。

「如犛牛愛尾,以貪愛自蔽」:犛牛是牛的一種,其性酷愛其尾,故牠總保護著尾巴,也就因為這樣,故有些人起了貪心想得到它。

結果,犛牛卻為了保護尾巴而喪命。

「盲冥無所見」:盲是無目,冥是黑暗,好像在黑暗中什麼東西也看不見。

「不求大勢佛」:一個人沒有智慧,如同盲人。

若沒有善知識的引導,猶如常處於黑暗之中,見不到光明,一無所知,這時他也不設法求佛幫助他。

大勢佛,即佛有大勢力,能救拔一切眾生的苦難。

「及與斷苦法」:或者求佛指示他斷苦的方法。

「深入諸邪見」:因為他不求智慧,自以為是,故盲目的隨從,久而久之就深入諸邪見。

人,有時很奇怪的,你教他一個正法,教來教去他也學不會。

若教他一個邪法,一教就會。

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我們生生世世著住在邪見上,故學邪法很容易。

而正法呢?我們已經離它太遠了,所以即使學也不容易記得。

「以苦欲捨苦」:欲把自己種種的苦捨去,這是很不容易的事。

首先要明白,什麼是苦根?「無明」就是苦的根本。

所謂「種種無明是苦恨,苦根除盡善根存,但憑慧劍威神力,跳出輪迴六道門。

」無明是苦根,你若能把無明斷盡,苦根也就斷了。

怎樣才能斷無明呢?只憑你自己的智慧劍,你會用這把智慧劍,就可以把這無明根斬斷,斬斷了無明方可跳出輪迴。

「為是眾生故」:佛為了這些尚在苦海裡浮沈,無有出期的苦難眾生。

「而起大悲心」:佛生出大慈大悲的願力,來救度一切眾生。

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 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 如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爾時諸梵王及諸天帝釋 護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並餘諸天眾眷屬百千萬 恭敬合掌禮請我轉法輪我即自思惟若但讚佛乘 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 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 「我始坐道場」:釋迦牟尼佛說,我最初成佛坐道場的時候,在菩提樹下坐了四十九天。

「觀樹亦經行」:我成佛之後,坐在菩提樹下,又觀察過去和將來的因緣,有時亦經行。

什麼叫經行?經行是圍著樹轉,一則可以做運動,二則可以攝其心,令心不散亂。

佛的心本來就不散亂,又何必要經行呢?佛之所以這樣做,誠然是為了讓眾生日後可以效法,亦如是修行,故經行。

「於三七日中」:佛在三個七——二十一天之中。

「思惟如是事」:考慮如何教化眾生之事。

「我所得智慧」:我所得到的智慧。

「微妙最第一」:既微妙又天下無雙。

「眾生諸根鈍」:眾生的根基非常愚鈍。

「著樂癡所盲」:他們迷於眼前的欲樂,而變得愚癡。

「如斯之等類」:像這一類沒有智慧如同盲人的眾生。

「云何而可度」:我如何度化他們呢? 「爾時諸梵王」:這時,色界天的大梵天王。

「及諸天帝釋」:和三十三天(仞利天)的天主——帝釋天王。

「護世四天王」:和保護世界的四大天王。

「及大自在天」:和摩醯首羅天的天主——大自在天王。

「並餘諸天眾」:以及其他諸天的天眾。

「眷屬百千萬」:各天王率領了百千萬億的眷屬。

「恭敬合掌禮」:都在佛前恭恭敬敬合掌作禮。

「請我轉法輪」:他們都請我轉法輪(即說法)。

「我即自思惟」:釋迦牟尼佛因為這麼多的天眾都請他說法,於是他又做了一番考慮。

「若但讚佛乘」:我若只說這一佛乘,不講其他的小乘法。

「眾生沒在苦」:若眾生知道佛道這麼遙遠、艱難,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都會望洋興嘆。

畏於佛法太高深了,而不想學。

譬如:沒有聽過經的人,對經不生歡喜心,一看法華經這麼厚的兩部,何時能聽完呢?那有這麼多的時間聽呢?所以也就不聽了。

若是你得到佛法的滋味,便會認識佛法在人生命中是佔首要地位。

甚至於不吃飯、不睡覺,也一定要學佛法。

按照佛教的規矩,若在四十里地以內,有人講經說法,學佛的居士都應該去聽經。

「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眾生因為根性愚鈍,故佛講出的一乘法他是不相信的。

「破法不信故」:眾生不僅不相信,還有破法的行為。

對於實教這種妙法,一旦生出毀謗心,而造無量無邊的罪過。

「墜於三惡道」:將來就會墮入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

「我寧不說法」:佛因念及眾生會破法不信,而墮入三惡道去,故寧可不說妙法蓮華經。

「疾入於涅槃」:要趕快入涅槃,不要在世間轉法輪。

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 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梵音慰喻我善哉釋迦文 第一之導師得是無上法隨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 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為諸眾生類分別說三乘 少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別說諸果 雖復說三乘但為教菩薩 「尋念過去佛」:雖這麼一想,可是佛又在深思憶念過去佛的一切諸法。

「所行方便力」:及過去諸佛所推行的方便之力。

「我今所得道」:我現在所得的佛道。

「亦應說三乘」:也應該為實施權而說三乘的教理。

「作是思惟時」:正當我作這一念思惟的時候。

「十方佛皆現」:十方佛都顯現在我的眼前。

「梵音慰喻我」:他們用佛的清淨梵音來安慰我,且對我說「善哉釋迦文」,釋迦文佛!你很好!「第一之導師」:你真是世界上第一個大導師。

「得是無上法」:你得到了這無上的妙法。

「隨諸一切佛」:你隨順十方一切佛。

「而用方便力」:亦運用權巧方便的力量。

「我等亦皆得」:我們十方佛也都得到同樣的妙法。

「最妙第一法」:這最微妙的第一法。

「為諸眾生類」:我們因為眾生的關係。

「分別說三乘」:故分別說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

「少智樂小法」:愚鈍的人很少有智慧,故他們所歡喜的只是小法,對於大法他們沒有根性。

猶如小孩只知道玩小東西,你給他一個大的東西,他就不會玩了,故對小乘的人,只能對他說小乘法,若說大乘法,他反而糊塗而不能理解了。

「不自信作佛」:為何他們要學法,卻不給他們說大法?就因為他們不相信自己會成佛之故。

「是故以方便」:因此,祇能用權巧方便的法門。

「分別說諸果」:分別說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雖復說三乘」:雖然分別說了三乘。

「但為教菩薩」:但實際上乃為教化菩薩,修行佛乘的法門。

舍利弗當知我聞聖師子深淨微妙音稱南無諸佛 復作如是念我出濁惡世如諸佛所說我亦隨順行 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羅奈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 似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 「舍利弗當知」:舍利弗你應該知道。

「我聞聖師子」:在我聞十方諸佛讚歎我,說我是第一大尊師時。

「深淨微妙音」:諸佛深淨而微妙的音聲。

「稱南無諸佛」:十方諸佛也稱南無諸佛,我也稱南無諸佛。

在佛與佛間互相稱歎之際。

「復作如是念」:我又有一種想法。

「我出濁惡世」:我現在處於娑婆世界,這是一個五濁惡世。

「如諸佛所說,我亦隨順行」:我亦隨順著十方諸佛的教化方式而去行事。

「思惟是事已」:我想過了這件事之後。

「即趣波羅奈」:波羅奈就是鹿野苑,佛即刻就去鹿野苑。

「鹿野苑」是如何命名的呢?以前有兩隻鹿王,一隻鹿王就是釋迦牟尼佛多生多劫前的一個前身,這是一隻很慈悲的鹿王。

另一隻鹿王就是提婆達多。

在當時有一位國王酷愛打獵,常常帶著一批人到鹿苑狩獵,每次去總是打死了很多鹿。

於是這兩隻鹿王就開了一個會議,釋迦牟尼鹿王說:「我們去向這位國王請願吧!」提婆達多鹿王說:「我們如何請願呢?」釋迦牟尼鹿王就說:「我們要求國王,每天送給他一隻鹿,讓他做食物,這樣,我們的鹿群才不會斷滅,而國王也天天有新鮮的鹿肉吃。

若是他把我們的鹿群全部打死了,他一天也吃不了那麼多,剩下的也都會壞掉。

我相信國王會答應我們的。

」提婆達多鹿王聽了就說:「好哇!那我們就去請願吧!」 於是他們就去國王那兒請願了。

一到宮殿門口,衛兵看見兩隻大鹿,拿起槍矛就要刺他們。

兩隻鹿說:「你不要殺,我們今天是來求見國王,向他請願的。

」衛兵一看這鹿會說人話,很是奇怪,即刻通報了國王,說有兩隻鹿會說人話,國王也很驚奇,就傳話召見牠們,兩隻鹿王就把牠們的要求分析給國王聽。

國王一看兩隻鹿會說人話,已經很奇怪了,再聽他們的請願也很合理,於是就答應說:「可以!你們每天送一隻鹿來。

」從此以後就遵約,每天送一隻鹿給國王,國王也就天天吃到新鮮美味的鹿肉。

有一天,釋迦牟尼鹿王居然親自來獻供了。

國王驚奇的問道:「你是鹿王,怎麼可以來供養?莫非是你的鹿群眷屬都沒有了嗎?」釋迦牟尼鹿王說:「我的眷屬不但有,而且越來越多了。

我們每一隻鹿王管五百隻鹿,而一天只送一隻鹿給國王,其餘的母鹿又生出很多的小鹿,故現在我們的鹿群已經繁殖幾倍了。

不過現在有一個緣故,所以我自己來供養。

」國王說:「什麼緣故呢?」鹿王說:「在另一隻鹿王那邊,今天恰巧輪到一隻母鹿應來獻供。

但是這隻母鹿正懷著小鹿,再過一兩天這小鹿就要出生了。

這隻母鹿就去要求其鹿王通融一下,等改天生下了小鹿之後,再來獻供。

可是其鹿王不准調換,所以這隻母鹿就來同我商量,想在我這邊調換。

但我這邊的鹿,沒有一隻願意調換的。

沒辦法,所以今天我自己來代替這隻母鹿。

」 國王一聽,啊叫!有這麼奇怪的事!他恍然明白:這些鹿也都是眾生之一呀!我為什麼要天天吃鹿肉呢?這時,國王就說了一首偈:「汝為鹿頭人,我為人頭鹿,從今日以後,不食眾生肉。

」其意謂:「你呀!是長著一個鹿的頭,可是你的心非常仁慈,比人還好。

我雖然是長著一個人的頭,我的心卻不如這鹿的心。

從今以後,什麼肉我都不吃了。

」這國王被鹿王感動之後,從此他也就吃素了。

由這一個公案的關係,故那地方命名為鹿野苑。

鹿野苑這地方山明水秀,有一股靈氣,故有很多修行人在這裡修行。

當初佛出家修道時,有五個侍者一起陪伴他。

五個侍者中,父系之親有三個,母系之親有兩個,不過後來他們都離開了佛。

什麼原因呢?釋迦牟尼佛在雪山打坐時,一天只吃一麻一麥。

其中三個人,受不了這種苦就先跑了,到鹿苑去修道。

剩下的兩個,跟著佛修行。

有一次看見牧羊女供養了一罐牛奶給佛,那時釋迦牟尼佛骨瘦如柴。

佛看見牛奶也就很高興的應了牧羊女的供養。

這兩個人一看見佛把牛奶喝了,就認為佛貪圖口腹,不會修成道了,乃說:「修行要修苦行,現在你苦行受不了了,我們也不願意在這兒陪一個沒有成就的人。

」於是這兩個人也跑了,祇剩下佛獨自一人在這地方,後來佛就走到菩提樹下,靜坐四十九天,夜睹明星而悟道。

釋迦牟尼佛當初修道幾經艱難困苦,我們現在修道受一點苦就受不了,那麼,比起釋迦牟尼佛又是如何呢? 「諸法寂滅相」:釋迦牟尼佛知道一切諸法之寂滅相,它是沒有一個相貌的。

「不可以言宣」:只可理會,而不可言說,亦即「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以方便力故」:佛之所以要用方便權巧的緣故。

「為五比丘說」:那是要為憍陳如等五比丘說法。

這五比丘是憍陳如、額鞭、跋提、十力迦葉、摩男俱利。

亦即是前文提到的五位侍者。

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知道這五比丘仍在鹿苑修道。

一觀察因緣,應先度這五比丘,所以佛到鹿苑為五比丘三轉四諦法輪。

是名轉法輪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羅漢法僧差別名 從久遠劫來讚示涅槃法生死苦永盡我常如是說 舍利弗當知我見佛子等志求佛道者無量千萬億 咸以恭敬心皆來至佛所曾從諸佛聞方便所說法 我即作是念如來所以出為說佛慧故今正是其時 舍利弗當知鈍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 今我喜無畏於諸菩薩中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 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 「是名轉法輪」:佛為這五比丘三轉四諦法輪。

什麼叫三轉四諦法?佛最初度五比丘時說:「此是苦,逼迫性。

此是集,招感性。

此是滅,可證性。

此是道,可修性。

」這叫第一轉。

其意謂這種苦對人是有逼迫的性質。

集,是指煩惱結集。

煩惱有一種招感性,由招感而來。

滅,是涅槃的寂滅;常樂我淨,謂涅槃四德。

道,這道是可以修行的,這是第一轉。

接著又第二轉,「此是苦,汝應知。

」這苦你應該知道。

「此是集,汝應斷。

」此集你也應該斷。

煩惱只是客塵而已,它不是主人,是從外邊招感而來的,故你應該斷。

又說「此是滅,汝應證。

」涅槃這種常樂我淨的快樂,你也應該證得。

「此是道,汝應修。

」這個道你也應該修。

然後在第三轉佛又說:「此是苦,我已知。

」這苦我已經知道了。

「此是集,我已斷。

」我已經把煩惱斷了。

「此是滅,我已證。

」涅槃四德的道理,我也已經證得了。

「此是道,我已修。

」我亦已修成了三十七道品。

這是第三轉。

佛對這五比丘一講完,其中之一的憍陳如當下就明白了客塵的由來而證果。

這叫三轉四諦法。

「便有涅槃音」:佛轉四諦時,其中講到寂滅涅槃的快樂,所以就發出涅槃的妙音。

「及以阿羅漢」:以及阿羅漢的名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羅漢。

「法僧差別名」:法是四諦法——苦、集、滅、道。

僧就是阿羅漢。

故有法有僧這種種差別的名字。

「從久遠劫來」:我從久遠劫修佛道以來。

「讚示涅槃法」:就稱讚這種涅槃法。

「生死苦永盡」:若你能證得涅槃的妙理,這生死的苦就永遠斷了。

「我常如是說」:從久遠劫來我就對你們常常講這個法。

「舍利弗當知」:舍利弗你應該知道。

「我見佛子等」:我看見一切的佛子等。

「志求佛道者」:立志上求佛道者。

「無量千萬億」:其數有無量千萬億。

「咸以恭敬心」:全部都以恭敬心。

「皆來至佛所」:皆來到佛的所在地。

「曾從諸佛聞」:過去他們曾從諸佛所,聽聞佛法。

「方便所說法」:諸佛用方便法門而說法。

「我即作是念」:我又作了一種念。

「如來所以出」:如來之所以出現於世。

「為說佛慧故」:乃是為說佛的真實智慧的緣故。

「今正是其時」:現在正是應該說佛的真實智慧的時候了。

「舍利弗當知」:舍利弗你應該知道。

「鈍根小智人」:那類鈍根,但略有小小智慧的人。

「著相憍慢老」:他們不僅著於一切相,還自以為是,故生出一種貢高我慢來。

「不能信是法」:他們不信大乘法,也不會聽這妙法蓮華經,所以才有五千退席者。

「今我喜無畏」:現在這些沒有善根的人和驕慢者都已經退席了,故我無憂無畏了。

「於諸菩薩中」:在諸菩薩中。

「正直捨方便」:我正直捨棄這個方便,不再用權巧之法。

現在我要開門見山,直說真實的佛慧。

「但說無上道」:但說成佛的法門。

「菩薩聞是法」:所有的菩薩聽到這妙法蓮華經。

「疑網皆已除」:他們的疑網皆破裂,而消除了。

「千二百羅漢」:當時有一千二百五十個阿羅漢。

「悉亦當作佛」:將來他們亦都可以成佛的。

這是佛給所有的弟子都授記作佛,凡是在法華會上的聽法者,無一不成佛。

如三世諸佛說法之儀式我今亦如是說無分別法 諸佛興出世懸遠值遇難正使出於世說是法復難 無量無數劫聞是法亦難能聽是法者斯人亦復難 譬如優曇華一切皆愛樂天人所希有時時乃一出 聞法歡喜讚乃至發一言則為已供養一切三世佛 是人甚希有過於優曇華 「如三世諸佛,說法之儀式」:釋迦佛說:我現在說佛乘實智的道理,也如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說法的儀式一樣。

「我今亦如是,說無分別法」:我今亦同樣說唯一佛乘,更無餘乘的微妙法。

這種無分別的法,非一般人的意識心所能明白的。

「諸佛興出世」:十方諸佛出現於世。

「懸遠值遇難」:若能遇著十方諸佛出世,要經相當久遠的時間。

「正使出於世,說是法復難」:即使你正好遇著佛出世了,而又要碰到佛說這妙法蓮華經,這也是很不容易的事。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最初說三藏教、阿含經,然後說方等和般若,到最後才說法華經,可見說這部經也是不容易的。

「無量無數劫」:經無量無數劫這麼長遠的時間。

「聞是法亦難」:能聽到此法也非容易。

「能聽是法者」:能聽過妙法蓮華經者。

「斯人亦復難」:此人亦非容易找到。

「譬如優曇華」:猶如優曇華那麼罕見。

優曇華翻譯成祥瑞,這華(花)三千年才開一次,而且一開就凋謝了,故它顯得特別出眾而希有。

「一切皆愛樂,天人所希有」:因為優曇華這麼罕有,故一切天地間的人都歡喜這種華。

「時時乃一出」:但它非到時候,決不出現於世。

「聞法歡喜讚」:若聞見妙法蓮華經時,此人生出一種歡喜讚歎的心。

「乃至發一言」:或者只說一句話來讚歎法華經。

「則為已供養,一切三世佛」:這已經算是在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了。

「是人甚希有,過於優曇華」:此人比優曇華更為希有。

由此可見聞法是多麼不容易,非得機興時至,方能得聞。

汝等勿有疑我為諸法王普告諸大眾但以一乘道 教化諸菩薩無聲聞弟子汝等舍利弗聲聞及菩薩 當知是妙法諸佛之秘要 釋迦牟尼佛又說:此法比優曇華更難遭遇,我所說之法,你們切莫懷疑,為什麼呢?「我為諸法王」:因為我是諸法之王,已得到真實的智慧。

「普告諸大眾」:現在我如實的普告法會在座的各位以及未來的一切眾生。

「但以一乘道」:我只用一乘的佛道。

「教化諸菩薩」:來教化一切菩薩。

「無聲聞弟子」:此法中,沒有教化聲聞弟子的小乘法。

「汝等舍利弗」:舍利弗!你們這些聲聞人等。

「聲聞及菩薩」:現在都應該迴小向大,不要再以得少為足了,都應該由聲聞乘而轉移到菩薩乘。

「當知是妙法」:你們應該知道這妙法蓮華經的妙法。

「諸佛之秘要」: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最秘密的無上妙法,切記不要再生一種疑惑心。

以五濁惡世但樂著諸欲如是等眾生終不求佛道 當來世惡人聞佛說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墮惡道 有慚愧清淨志求佛道者當為如是等廣讚一乘道 妙法蓮華經是諸佛之秘要,故釋迦牟尼成佛之後,很久都不說這部法華經。

為什麼呢?因為它太重要了,一旦說出來而眾生不相信,就會墮入三惡道,故佛寧可不說。

「以五濁惡世」:五濁即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這五種濁惡的世界。

「但樂著諸欲」:在五濁惡世中的眾生,其性好樂於諸欲。

五欲即:財、色、名、食、睡等。

「如是等眾生,終不求佛道」:他們著在諸欲上,就貪於一時的非究竟之快樂。

人人均被財、色、名、食、睡所困而輾轉,不能自拔。

佛早就知道有這一類迷昧的眾生,故說「如是等眾生」:像這類的眾生。

「終不求佛道」:他們不想求佛道,令自己開真實智慧,而把迷昧打破。

「當來世惡人」:當未來世的濁惡之人。

「聞佛說一乘」:他們聽見佛所說的一乘法。

「迷惑不信受」:心中迷惑,不能信受。

「破法墮惡道」:他們不但不信受,且還破壞,說是:「他們講的佛法,根本就沒有道理!」因此破法因緣,而墮入三惡道。

「有慚愧清淨」:但有的人卻生出慚愧心,改過遷善的心,要求清淨。

「志求佛道者」:立志一定要成佛。

「當為如是等」:佛說,我應當為這一類之眾生。

「廣讚一乘道」:廣讚妙法蓮華經的一乘無上道法。

舍利弗當知諸佛法如是以萬億方便隨宜而說法 其不習學者不能曉了此汝等既已知諸佛世之師 隨宜方便事無復諸疑惑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 「舍利弗當知」:舍利弗和一切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菩薩、天龍八部等,你們都應該知道。

「諸佛法如是」:十方諸佛,佛佛道同,所謂:「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

」十方諸佛的法都是一樣的。

顯然,法只有一個,為觀機施教而「以萬億方便」:用無量無邊的方便法門來教化眾生。

「隨宜而說法」:隨順眾生的機緣而說法。

所謂因人施教,應病予藥。

「其不習學者」:佛說出了這種法,若是眾生仍不去如法修習的話。

「不能曉了此」:還是不會明白其中之理的。

「汝等既已知」:舍利弗!你們這些大阿羅漢、大菩薩、大比丘等,現在都已知道這真實的妙法了。

「諸佛世之師」:十方諸佛和我釋迦牟尼均為世界之導師。

「隨宜方便事」:皆是隨宜說法,用方便力來教化眾生。

「無復諸疑惑」:你們不要再生疑惑心了。

「心生大歡喜」:你們現在聽到妙法蓮華經,應該生大歡喜心,生難遭難遇之想。

「自知當作佛」:各位現在也應該知道自己將來必定會成佛的。

所以在法華會上的一切眾生都必定成佛,因釋迦牟尼佛都給他們授記過了,都聽聞最上佛乘道法了。

目錄:妙法蓮華經(法華經) 上卷 下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