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生婦幼醫院-由細菌學史談針灸療法所需的無菌觀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無菌技術主要由德國柏林馮伯格曼(Von Bergmann)的診所發展出來,採用蒸氣消毒器械,醫師的手與手術區域則塗用各種消毒劑。

從此,外科病房才成為病患有希望活著出來的地方 ...   由細菌學史談針灸療法所需的無菌觀念   傳統中醫對瘴癘之氣導致瘧疾傳染與流行的看法,在古代的西方醫界也有相似的見解。

瘧疾(malaria)的原意即是壞空氣。

一般認為在沼澤多濕地區,帶有臭味的空氣,可以造成瘧疾等流行病。

這種想法在人類歷史上已長達數千年。

  直到十六世紀時,福拉卡斯托里斯(Fracastorius,1484~1553)首先提出「微生物、種籽或極渺小之動物」,造成疾病傳染與流行的觀念。

可惜當時顯微鏡尚未發明,缺乏佐證。

1840年,韓利(J.Henle)繼起重振此學說時,不但未被視為細菌學說的先知先覺,反認為他是舊時代謬見的捍衛者。

當時對黃熱病、斑疹傷寒與霍亂的隔離檢疫措施,未見效果,更使一般學界人士認為細菌學說不可靠。

細菌與疾病之間,仍難以聯想二者存有因果關係。

  我們現在知道病媒的管制、疾病潛伏期與帶原者,這些當時尚未建立的觀念,是造成檢疫失敗的原因。

許多種傳染性腸胃道疾病的流行,在隔離發病者之前,其排泄物已經可以污染食物與水源,因此檢疫人員往往落後一步,不能洞燭機先,從根本解決問題。

  十九世紀的後半期,醫學界的觀點才漸漸改變。

1835年,貝西(Bassi)證明某些蠶病是由黴菌傳染而來;1837年唐涅(Donn`e)發現陰道滴蟲;1839年,許蘭(Shoenlein)描述黃黴菌;1844年,葛魯比(Gruby)發現引起皮膚病的黴菌。

  1600年左右,較精密的顯微鏡已製造成功。

雷文霍克(A.VanLeeuwenhoek,1632~1723年)是用顯微鏡看見細菌的第一人。

從此以後,許多研究者紛紛尋找到各種細菌及微生物。

這些零星的發現,能夠發展為現代的新科學,集其大成的功勞,要歸於法國的化學家巴斯德(L.Pasteur,1822~1895年)。

1857年,他研究發酵作用時,斷然指出發酵是各種不同微生物所致,此後他即從事於細菌學研究。

巴斯德在1863年發明巴氏滅菌法,1865年研究蠶病,1871年研究啤酒變酸的原因。

他確認出致害微生物,而挽救法國的經濟。

1877年,經歷微生物的生物學研究二十年之後,巴斯德擴展研究範圍到高級動物與人類的疾病。

1880年,在幾位傑出學生的共同合作下,巴斯德致力於炭疽病及雞霍亂之預防疫苗的研究,1885年他完成抗狂犬病的預防接種法。

1889年,法國政府為表彰他的貢獻,建立專門的研究所,以他的名字來命名,做為永久的紀念。

巴斯德的成就,證明醫學研究的進步也是要依賴基本科學的原理和方法,醫學不能孤立於科學之外。

  細菌學的發展史上,德國的柯霍(R.Koch,1843~1910)也有極大的貢獻。

他在哥丁根大學獲得醫學學位後,基於對科學的好奇心,而研究炭疽病。

1876年,他對炭疽悍菌生活史的報告,震驚醫界。

柯霍使用固體培養基,並發明固定細菌與染色的新方法。

1879年確認出造成創傷感染的細菌;1882年發現結核桿菌;1883年在赴埃及與印度的途中,發現霍亂弧菌。

細菌學上著名的柯氏定律是:一、罹患某疾病的病人身上,應可查出導致該疾病的微生物;二、其他疾病的病人身上則否;三、該微生物能分離出來;四、該微生物能被培養出來;五、該微生物如接種在動物體上,能產生同樣疾病;六、被接種的動物身上,能查出該微生物。

  今天看來理所當然的原理,當時卻是令人難以相信的創新見解。

細菌學的發展,使許多疾病的起因,得以認識清楚,從此瘴氣致病說讓正確的微生物致病說所取代。

傳染病的治療與預防成為科學的工作,而不僅在猜測與迷信中進行。

公共衛生學與外科學的觀念全盤更新,醫學也全面改觀。

  外科學的發展是醫學史上坎坷的一頁。

出血、疼痛與感染三大問題無法解決,使得西方中古時代的外科業務,一直是理髮師的副業,而不是醫療行為。

在此三大問題中,感染症的控制與細菌學的進步息息相關。

  創傷感染在古代外科醫療認為是不可避免的現象,手術完成後,病人死於敗血症是常有的結果,因此手術後的死亡率非常高。

彼時病人x創傷感染在古代外科醫療認為是不可避免的現象,手術完成後,病人死於敗血症是常有的結果,因此手術後的死亡率非常高。

彼時病人傷口的化膿現象,竟稱為「可讚美的膿汁」。

  現代無菌技術的肇始者是匈牙利的產科醫師瑟莫維斯(I.P.Semmelweis,1818~1865年),他發現在為產婦做檢查之前,先用氯液洗手,可使產婦死亡率大為減低,產褥熱的原因與創傷熱其實一樣。

可惜他的發現不為人所接受,後來竟被維也納大學第一產科部開除。

他目睹每年數以千計的產婦死於醫師污染的雙手,至為痛心,乃到處宣講自己的發現,可是無人理會,在與愚蠢固執的保守主義者激戰多年之後,他的頭腦陷於混亂被送入瘋人院,1865年以47歲的壯年死於膿毒症。

  李斯特(J.Lister,1827~1912年)對外科創傷感染控制技術的改革,是外科史上的大事。

他注意到,單純骨折與開放型骨折的死亡率相差很大。

當時巴斯德剛證明細菌普遍存於空氣中,他想到是否因為空氣中的細菌進入開放的傷口內,產生致死的敗血症。

因此根據巴氏的理論而以石碳酸對抗細菌來保護開放性骨折。

1867年李斯特發表前所未有的良好滅菌成果,他將現的新原理命名為「防腐消毒法」(antisepsis),並將之推廣到所有的外科操作程序上。

李斯特後來在聽到瑟莫維斯勇敢但淒涼的事蹟之後,毫不猶豫的將控制外科感染觀念創始者的榮銜,歸諸瑟莫維斯。

     由於防腐消毒法在手續上繁難不便,1880年後被無菌技術(asepsis)所取代。

無菌技術主要由德國柏林馮伯格曼(VonBergmann)的診所發展出來,採用蒸氣消毒器械,醫師的手與手術區域則塗用各種消毒劑。

從此,外科病房才成為病患有希望活著出來的地方。

  簡略敘述過細菌學發展史與外科學的無菌觀念來源,就讓我們回頭來檢視中國傳統醫學在這方面的觀念。

中醫學的陰陽五行與五運六氣理論,至今猶為一切診斷與治療基礎,無異代表中國人思想上的極端保守主義。

現代西方醫學在顯微鏡所見到的景象,傳統中醫是不接受的,因此在中醫的外科手法中,完全沒有無菌操作的觀念。

  試以最近喧騰一時的頭皮針灸療法為何,所有的傳播媒體只炫惑於它的神奇療效,卻沒有人注意到它違反外科無菌技術的基本原則。

在電視畫面上,我們眼睜睜見到施術者既未剃除病患的頭髮,也未做任何消毒工作,就將銀針刺入患者頭皮下層。

其實針刺療法是一種侵犯性的治療技術,細菌可能由針孔進入體內,是現代醫師必須考慮的問題,無菌操作程序與針具消毒,對醫生和病人雙方都是有百利無一害的進步作法,這亦是中西醫學溝通與交流的互動中,傳統中醫首先必須建立的觀念。

針灸療法的效果,固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但是如能擷取西方醫學的長處,豐富理論的內涵,對今日人類的健康,當更有貢獻。

(註:本文「細菌學發展史」之內容,改寫自Ackerknecht原著 載榮鈐譯《醫學史概論》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出版 民國五十五年)本刊編輯委員   樂生婦幼醫院小兒科亓允文醫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