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與救贖』優良報告相互欣賞(2)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什麼是救贖? 上課的觀點: 救贖的觀點認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個人無法以自我的力量達到自我提升,必須經由 ...
商業設計系-8733136---------------------范銀霞
□什麼是修行?
上課的觀點:
修行的觀點在於相信個人有足夠的能力(人的能力無限)運用各種方法來達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換句話說,也就是靠自己的能力讓自己的身心等各方面境界由低階轉變為高階的過程,是一種個人由下而上的自我提升觀念。
上課的舉例:
1.原住民問題相信原住民自我有能力,原住民要透過種種方式來充實自我,要能夠自我求得幫助,依靠自我修行能力來提升自我,以解決所面對的問題。
2.女生該不該夜歸在討論這個議題時,持修行主義的人就會認為女生有能力能夠自我提升,應該要透過種種方法來保護自己,因此會提出女生該怎麼怎麼做才可以保護自己的論點。
自己的想法:
由於修行觀點較偏向個人所作所為各方面的自我提升,靠自己的能力來面對事件與解決問題,因此在修行主義中,一事件中的受害者可能會遭受到更多的責難。
例如女生夜歸遭受性侵害的事件,修行主義的人往往會覺得是被害者自己的修行不足,為什麼要晚歸?為什麼要衣著暴露?等責備被害人修行不足的論調。
自己的舉例:
就以台灣花了12年的時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來說,這項舉動對於國內各項產業各有不同的衝擊與影響,可能是正面的,但卻也有些負面的影響。
在農業方面,各國的農產品陸續地開放進入台灣的市場,這樣一來,對於國內的農產品勢必會有莫大的衝擊與考驗,無論是在價格、種類、品質等各方面。
持修行取向觀點的人就會覺得農民要自我想辦法提升農作物的品質以利於競爭,或是將農作物加以改良,甚至可轉型栽種高價值的經濟作物等自我提升,自我求得幫助的種種做法,讓自己能夠抵擋外來農產品的競爭。
同樣的,外籍的律師,教師,工程師等白領階級也開放進入台灣工作與執業,站在修行觀點的人就會提出在國內的白領階級們要自我充實,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以利於面對未來社會的種種改變。
□什麼是救贖?
上課的觀點:
救贖的觀點認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個人無法以自我的力量達到自我提升,必須經由外在的力量,或是整個外界大環境、社會環境的改變,來達到境界提升和期望的目的。
也就是說,較有能力的高階份子要運用能力和方法來幫助低階的人,是一種由上而下的協助觀念。
但這救贖的觀點也會產生不公平的相對主義,例如同性戀平權,通姦除罪化等非社會規範的事。
上課的舉例:
1.原住民問題原住民自我能力有限,無法自我提升,需要透過整個社會與大環境的改變,原住民才有發揮的空間和達到自我期望的目標。
2.女生該不該夜歸在討論這個議題時,持救贖主義的人就會認為女生不能夠自我提升,應該要透過種種方法來幫助女生解決問題,因此會提出要組成自救會來幫助夜歸的女子解決問題。
自己的想法:
了解了救贖式的思考觀點,我發現救贖觀點似乎是在推卸個人應負有的責任,修行觀點強調了人要自我提升,靠自己的能力來使自己完美,但救贖式的觀點卻是要尋求外力的協助,或是期望外在環境的改變來順應自己,忽略了自己對自己目標或問題解決該有的付出。
但若是將救贖觀點用在社會上真正弱勢的一群人,解決他們無法自我提升的那一部分,卻又是無可厚非。
自己的舉例:
常常在街頭上(尤其是台北)看見有好手好腳的流浪漢在街頭乞討,他們看起來就像是可以好好做一份正當的工作,獲取一份應得的薪資,不至於流落街頭向過路的民眾要錢過活,他們寧可遊手好閒也不願尋找一份工作。
對於這件事,救贖主義的人就會覺得是這個社會的變遷和價值觀的改變致使這一群人沒有辦法跨出自己的那一步去面對下一份工作,或是做慣了高階的工作,沒有辦法面對低階層的工作,心理不好受。
這些都是由於國家沒有做好失業輔導的工作,經濟不斷的在衰退,產業不斷外移,致使人心惶惶,對未來失去希望,生活失去動力,致使這一群人沒有辦法再就業,將種種責任歸於國家社會的錯誤,覺得國家更應該做好相關的就業輔導或是轉業再學習等,需要國家社會來救贖這一群人。
但另一方面,修行主義的人就會覺得他們應該要自我充實,學得一技之長,自己靠自己的力量回到就業市場中,不再等待社會國家的補貼和援助。
□什麼是逍遙與拯救的人生觀?
上課的觀點:
逍遙是一種對事物較看的開的人生觀,凡事能順應自然,能夠自得其樂,能夠與大自然結合為一體,並且以莊子-逍遙遊中所表達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為代表。
將精神超脫於自由,逍遙無待並與社會隔離,偏向出世,有較好的脾氣。
修行主義是屬於逍遙的人生觀,強調個人的層面,與社會隔離的。
救贖主義偏向拯救的人生觀,對事物較看不開,以拯救世人與社會為己任,為他者祈禱,積極與社會結合,偏向入世,著重苦難的徹底根除,有著較不好的脾氣。
上課的舉例:
慈濟是屬於逍遙的人生觀,他們救助深陷苦難的人們,要他們斷絕苦難,走出苦難。
當他們發現有年老而且疾病纏身需要救助的人時,他們會找一天出動一群人去幫助他清理環境並給他一筆錢治病及供生活所必需,但這只是當下的幫助,並沒有考慮到這個人的未來該如何解決,錢花完了又該怎麼辦?這就是逍遙的人生觀,是救急不救窮的出世態度。
而門諾醫院就是一種拯救的人生觀,他們要拯救這個苦難社會,走入苦難的人民中,與他們共同承受苦難,是一種走入苦難,拯救世人的入世態度。
自己的舉例:
我用老師對學生作業的態度來說明逍遙與拯救兩個不同的觀點。
老師在出作業時對學生作業並不要求,覺得學生只要能如期交出即可,至於是抄襲或是沒有用心寫都不在意,只要在當時學生有花時間寫出報告,這門學科有成績,學生能獲得學分畢業,解決當時學業的問題,不管這份報告對學生未來的應用是否有利,對學生思想是否有所啟發,這就是老師逍遙的人生觀。
相反的,有些老師(正是老師您)對學生的作業十分要求,不僅僅只是要寫出老師上課所說的來獲取高分和畢業的學分,更要學生將思想加以應用,用不同的思考方式來思考事情的不同面相,將上課所學可以應用到未來對事件的不同思考。
同時老師也和我們一同走入苦難的報告中,開了一個討論區供我們提問題,花自己的時間來指導我們,整理出好報告供我們參考,老師所給的不僅是表面的分數,更多的是對未來的思考運用。
可見老師是拯救的人生觀。
(好像不大對!散佈苦難和拯救苦難的是同一人?!)
晉朝的陶淵明當了八十多天官,但因不願意為五斗米折腰,看破世間名利,選擇歸隱田園,與大自然結合,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與世隔絕生活。
這也是逍遙人生觀的一例。
我依稀還記得國小曾讀過一個外國的醫生(史懷哲嗎?)放棄高薪的工作漂洋過海到非洲(還是其他落後地區?)深入蠻荒只為了和在落後地區的人一同承受苦難,為他們醫治疾病,脫離病魔的糾纏,為了這個理想,他願意置身在一個蠻荒的地區,深入社會的每一個角落,願意為他們犧牲奉獻,願意體驗他們的痛苦,這就是一種拯救的人生觀。
□什麼是價值現象學?
上課的觀點:
簡單的說,就是客觀的環境由人的主觀意見來做解釋,來觀察事件並判斷事件。
當我們在面對價值觀的問題時。
不能用客觀的經驗來論證。
要用主觀的經驗來理解,因為有時候邏輯是對的,人的判斷會受到邏輯的內容所影響。
而價值現象學的思考方式就是人對環境(現象)的主觀解釋,客觀的環境透過主觀的解釋,才能理解人的價值觀。
主觀與客觀無關是非對錯,但將主觀視為一種工具,來理解客觀環境的價值觀,而不是拘泥於字句上的解釋。
上課的舉例:
我記得老師舉了現在當紅的樂透彩做例子。
樂透本身的期望值低,但民眾對樂透的主觀期望值很高,認為樂透彩是一種容易致富方法途徑,為了證明主觀現象是對的,其思考方式就會傾向和樂透有關的主觀意識,提高主觀的期望值,傾向樂透的主觀期望值。
自己的舉例:
經由老師的引導,我將價值現象學運用在女人使用化妝保養品方面。
雖然人的外貌美麗與否,膚質的好與壞先天已決定了大半,而後天保養所佔的比例沒有人知道有多少,真正會因為化裝保養品變美的人又有多少?但愛美的女性總是對化妝保養品有著極高的主觀期望值,她們相信化妝品保養品能夠讓女人更美,為了證明她們自己的主觀意識是對的,她們的思考方式就會傾向化妝保養會變美的主觀意識,提高自己主觀意識的期望值。
在一個客觀的事件,環境或現象(化妝品與美麗)中,她們用他們的主觀解釋(化妝保養會變美),讓我們了解其中他們的價值觀。
當然也會有人並不覺得化妝與保養可以讓一個人變美麗,這就是每一個人對客觀環境有著不同主觀的意見,有著不甚相同的價值觀,為了要維持多元化的社會,應該包容不同的價值觀,尊重他人的主觀意見。
□人類的終極關懷行為─比較宗教
上課的觀點:
比較宗教的目的在於之前我們認識了多種不同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是建構在不同的宗教信仰,比較宗教讓我們更容易了解價值觀。
佛教:偏向出世的行為模式,認為人的能力無限,無我的概念,個人主義,道德主義的苦難觀。
佛教的世界觀:因緣論。
佛教主張斷一切因緣,回到無明的狀態,只要有因緣就有輪迴,輪迴所產生的因和果是苦痛的。
去除因緣,才能不再讓因果輪迴繼續下去。
佛教的基本思考:無我論-涅盤經。
佛教中認為”我”是所有因緣所造成的結果,”我”是不存在的。
基督教:偏向入世的行為模式,認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有我的概念,集體主義,道成肉身的苦難觀。
基督教相信”我”是一個獨特存在的個體,一切的所作所為都要為個人負責,積極主張入世,因為只有在社會中表現才會知道一個人好或不好。
因此民主政治多利用和基督教相關的觀念,個人的心理則多利用和佛教相關的出世概念。
在慾望方面,佛教相信人的能力無限,要斷除慾望-單身。
而基督教則是認為人的能力有限,要節制慾望-可婚。
佛教認為人的能力無限,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成佛,但基督教則是認為個人能力有限,無法成為神,要積極的入世,在現實的社會裡拯救世人。
自己的想法:
由以上敘述佛教,基督教的比較很明顯可見兩者的區別,佛教重視個人的修行,要透過不斷的積德行善提高自己的修行境界,人的能力無限,有一天終能成佛。
基督教則是積極的入世,在他們所處的現實生活中積極參與活動,拯救苦難的社會。
基督教的預選論更讓基督徒們積極參與社會事物,證明自己是被預選的人,不懷疑自己是被預選的人,唯有在現實社會中拯救世人。
慈濟團體世佛教的代表,是出世的行為模式。
門諾醫院,綠色團體,環保團體都是積極入世的代表。
身邊的人好像都沒有很明顯基督教或佛教的例子可舉,但至少我能了解兩者的思考價值和其中的差異。
結論
報告一路寫到這兒,逐漸看出佛教-逍遙-修行,基督教-拯救-救贖的一脈相成,緊緊相扣,整個價值觀和思考方式都是有脈絡可循的。
雖然我不敢說自己對老師所講的完全能夠理解(雖然我已盡力聆聽),但這一門天學的課卻給了我一個全新的思考方式,即使我對基督教或佛教都不太感興趣,我還是從天學的課程中得到非專業的思考能力,而這非專業的思考能力往往決定人生的未來,不是嗎?
最近忙到腦袋空空的,如果這份報告即將得到極低的分數,我希望能有重寫的機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頁][目錄][下一頁]
延伸文章資訊
- 1基督教救贖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基督教救贖論是基督教神学對救贖的觀點,指基督教信仰中有關耶穌基督的救贖的信仰意義,是基督教 ... 最早期的救贖觀,Aulén稱之爲“古典的”救贖觀,經常被理解爲“贖價型救贖論”。
- 2Re: [問題] 有人修過蘇友瑞的課嗎- 精華區CYCU_Talk
... 講的「修行」跟「救贖」是一種態度上的價值觀當你遇上一個有困難的人具修行觀的人會認為遇上困難,當事者必須想辦法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救贖觀則 ...
- 3校園網路書房>>商品詳細資料>>復活與救贖--研究保羅的救贖觀
復活與救贖--研究保羅的救贖觀/Resurrection and Redemption: A Study in Paul's Soteriology. 作者: 葛富恩 (Richard B. G...
- 4多元世界中的四種救贖觀 - 博客來
書名:多元世界中的四種救贖觀,原文名稱:Four Views on Salvation in a Pluralistic World,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5801205,頁數:...
- 5『修行與救贖』優良報告相互欣賞(2)
什麼是救贖? 上課的觀點: 救贖的觀點認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個人無法以自我的力量達到自我提升,必須經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