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影像學醫療檢查技術(無須開刀的醫學檢查)原理及對比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過去,檢查人體內部通常的辦法是探測性手術,但今天無須開刀就可以檢查。
這些方法就是各種醫療成像技術。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這些影像檢查只是治療前用於觀察和診斷病情。
1
超聲波:人耳的聽覺範圍有限度,只能對20-20000赫茲的聲音有感覺,20000赫茲以上的聲音就無法聽到,這種聲音稱為超聲。
和普通的聲音一樣,超聲能向一定方向傳播,而且可以穿透物體,如果碰到障礙,就會產生回聲,不相同的障礙物就會產生不相同的回聲,人們通過儀器將這種回聲收集並顯示在螢幕上,可以用來了解物體的內部結構。
利用這種原理,人們將超聲波用於診斷和治療人體疾病。
在醫學臨床上應用的超聲診斷儀的許多類型,如A型、B型、M型、扇形和都卜勒超聲型等。
B型是其中一種,而且是臨床上應用最廣泛和簡便的一種。
通過超聲波可獲得人體內臟各器官的各種切面圖形比較清晰。
超聲波比較適用於肝、膽腎、膀胱、子宮、卵巢等多種臟器疾病的診斷。
超聲波檢查的價格也比較便宜,又無不良反應,可反覆檢查。
其優點是避免使用射線,同時耗費時間少。
2 X光:身體中的柔軟些的組織是由小些的原子構成的,所以它們不能有效地阻隔高能量的X光光子。
構成骨骼的原子相對大些,所以它們能更好地阻隔X光的光子。
X光會穿過人體,遇到被遮擋的部位,底片上不會曝光,洗片後這個部位就是白色的。
受制於深淺組織的影像相互重疊和隱藏,有時需要多次多角度拍攝X光片。
3 CT(Computed Tomography):其檢查原理是X光會分層穿過人體,之後通過電腦計算後二次成像。
就像把一片麵包切片來看。
優點是可以分層看,經計算後可以顯示出更多的組織信息。
4 核磁共振:核磁共振檢查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簡稱MRI),是繼CT後醫學影像學的又一重大進步。
原子核除了它的構成不同,其中質子帶有電荷以外,還有一部分核具有磁性,核磁共振就是研究這部分具有磁性的原子核。
核磁共振機使用較強大的磁場,使人體中所有水分子磁場的磁力線方向一致,這時磁共振機的磁場突然消失,身體中水分子的磁力線方向,突然恢復到原來隨意排列的狀態。
簡單說就相當於用手搖一搖,讓水分子振動起來,再平靜下來,感受一下裡面的振動。
所以,核磁共振(MRI)也被戲說為是搖搖看的檢查。
醫用磁共振成像的本質就是一張人體內氫原子的分布圖。
核磁共振現象直接反映人體內水分子中質子的周圍環境狀態和分子結構中的位置,這就提供了分子水平上的生化病理狀態和信息。
MRI徹底擺脫了電離輻射對人體的損害,不需注射造影劑,又有參數多,信息量大,可多方位成像,以及對軟組織有高分辨力等突出的特點,從它一問世便引起各方面學者的重視,無論是設備的改進、軟體的更新及升級,還是對全身各部位器官的診斷作用的研究,發展相當快,目前已經成熟,被廣泛用於臨床疾病的診斷,對有些病變成為必不可少的檢查方法。
四種影像方式分別應用於何種檢查?
1、外傷骨頭——粗看X光片、細看CT
各種外傷,如果懷疑傷到了骨頭,優先選擇X光照片,檢查結果快速易得。
若要進一步觀察,可以選擇CT。
超聲、核磁對於骨皮髓質等看不大清,一般不選擇。
2、頸椎腰椎——最佳選核磁、次選CT
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椎間盤疾病需要觀察椎間盤與相應的神經根,要想更好觀察這些軟組織,最優選擇就是核磁。
同樣,對於關節、肌肉、脂肪組織檢查,核磁也是首選。
3、胸部——粗看X光片,細看CT
X光胸片可粗略檢查心臟、主動脈、肺、胸膜、肋骨等,可以檢查有無肺紋理增多、肺部鈣化點、主動脈結鈣化等。
胸部CT檢查顯示出的結構更清晰,對胸部病變檢出敏感性和顯示病變的準確性均優於常規X光胸片,特別是對於早期肺癌確診有決定性意義。
但是CT檢查的輻射劑量高於X光。
核磁對於肺部疾病的診斷,應用非常有限。
4、腹部盆腔——除腸道外,一般超聲都能查
常規的心臟結構與功能檢查,心臟彩超所提供的信息已經較為充分,又簡單易行。
用CT可檢查冠狀動脈,但冠脈CT檢查輻射量較大,不適合作為常規體檢。
核磁雖無電磁輻射,但對冠狀動脈的觀察不及CT。
心臟核磁則是評價心臟結構和功能的「金標準」。
-End-
暈!CT、核磁、X光、超聲波有啥區別?
去醫院看病,「CT」、「核磁」、「X光」、「超聲波」等這些醫學檢查項目對於人們來說並不陌生,這些眼花繚亂的檢查項目都必須要做嗎?什麼樣的檢查最適合自己?能不能用別的檢查方式替代?是不是越貴的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