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癱病(面神經炎)診療方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面癱病(面神經炎)診療方案
一、診斷
(一)疾病診斷
1.中醫診斷標準:參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針灸學》(石學敏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側面頰、耳內、耳後完骨處的疼痛或發熱。
(2)一側面部板滯,麻木,流淚,額紋消失,鼻唇溝變淺,眼不能閉合,口角向健側牽拉。
(3)一側不能作閉眼,鼓腮,露齒等動作。
(4)肌電圖可表現為異常。
2.西醫診斷標準:參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神經病學》第五版(王維治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涼吹風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現:一側面部表情肌突然癱瘓、病側額紋消失,眼裂不能閉合,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 ,鼓腮,吹口哨時漏氣,食物易滯留於病側齒頰間,可伴病側舌前2/3味覺喪失,聽覺過敏,多淚等。
(3)腦CT、MRI檢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發病15天以內。
2.恢復期:發病16天至6個月(發病半月---面肌連帶運動出現)。
3.聯動期和痙攣期:發病6個月以上(面肌連帶運動出現以後)。
(三)證候診斷
1.風寒襲絡證:突然口眼歪斜,眼瞼閉合不全,兼見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脈浮緊。
2.風熱襲絡證:突然口眼歪斜,眼瞼閉合不全,繼發於感冒發熱,或咽部感染史,舌紅苔黃膩,脈浮數。
3.風痰阻絡證:突然口眼歪斜,眼瞼閉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顏面麻木作脹,伴頭重如蒙、胸悶或嘔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膩,脈弦滑。
4.氣虛血瘀證:口眼歪斜,眼瞼閉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時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脈細澀或細弱。
二、治療方案
(一)針灸治療:採用循經與面部局部三線法取穴。
1.體針
(1)急性期
治法:驅風祛邪,通經活絡。
第一周:循經取穴,取四肢和頭部外周的百會、風府、風池、太沖、合谷等穴位。
針刺0.8~1寸,百會平補平瀉,風府、風池、合谷瀉法,太沖補法,留針30分鐘。
第二周:循經取穴,取頭部及面部外周的百會、風府、風池、太沖、合谷(健側或雙側)等,刺法同前。
取神庭、太陽、下關、翳風、巨髎等,針刺0.8~1寸,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分鐘。
隨症配穴:舌前2/3味覺喪失加廉泉;聽覺過敏加聽宮。
亦可採用陽明經筋排刺,即按照陽明經筋循行路線,每隔0.5寸1針,排列成兩排(約針8-10針),留針30分鐘。
(2)恢復期
治法:活血化瘀,培補脾胃、榮肌養筋。
循經取穴、頭部穴位、面部局部三線法取穴。
採用循經取穴配用局部面部外周穴位:百會、風府、風池、太沖、合谷,刺法同前。
神庭、太陽、下關、翳風、足三里、內庭,針刺0.8~1寸。
神庭、太陽、下關、翳風采用平補平瀉手法,足三里、內庭採用補法,留針30分鐘。
面部局部三線法取穴:從神庭、印堂、水溝至承漿,這些穴位在人體面部正中線上稱為中線;陽白、魚腰、承泣、四白、巨髎、地倉在面前旁正中一條線上,稱為旁線;太陽、下關、頰車在面部側面的一條線上,稱為側線。
始終以三條基本線上的穴位為主穴。
隨症配穴:眼瞼閉合不全取攢竹、魚尾穴,鼻翼運動障礙取迎香穴,頦肌運動障礙取夾承漿穴。
針刺0.5~1.5寸,採用平補平瀉、間斷快速小幅度捻轉手法,200轉/分,捻針2分鐘,間隔留針8分鐘,重複3次,留針30分鐘。
亦可採用陽明經筋排刺,即按照陽明經筋循行路線,每隔0.5寸1針,排列成兩排(約針8-10針),留針30分鐘。
(3)聯動期和痙攣期
治法:培補肝腎、活血化瘀、舒筋養肌、息風止痙。
採用循經取穴配用面部局部三線法取穴針灸治療:百會、風府、風池、太沖、合谷,刺法同前。
神庭、太陽、下關、翳風、足三里、內庭,針刺0.8~1寸。
神庭、太陽、下關、翳風采用平補平瀉手法,足三里、內庭採用補法。
若面肌跳動選行間、陽陵泉,採用瀉法;若面肌萎縮則選用脾俞、三陰交穴針灸治療,採用補法,留針30分鐘。
若出現倒錯或聯動,可以採用繆刺法(即在針刺患側的同時配合刺健側),根據倒錯或聯動部位選用太陽、下關、陽白、魚腰、承泣、四白、巨髎、地倉、頰車等穴,還可配合艾灸或溫針灸或者熱敏灸治療。
隨證配穴:風寒襲絡證加風池、列缺;風熱襲絡證加大椎、曲池;風痰阻絡證加足三里、豐隆;氣虛血瘀證足三里、膈俞。
2.電針
適應於面肌萎軟癱瘓者。
一般選取陽白—太陽、下關—巨髎、頰車—地倉三對穴位。
陰極在外周,陽極在中心部。
波形為連續波,頻率1-2Hz,輸出強度以面部肌肉輕微收縮為度。
電針時間約30分鐘。
3.灸法
適應於風寒襲絡證者,選取太陽、下關、翳風、承漿、陽白、魚腰、承泣、四白、地倉、頰車、印堂、巨髎、夾承漿等面部穴位,採用溫和灸、迴旋灸、雀啄灸、溫針灸或者熱敏灸等方法。
每次施灸約20分鐘。
4.拔罐
適應於風寒襲絡證各期患者。
選取患側的陽白、下關、巨蹘、地倉、頰車等穴位。
採用閃火法,於每穴位區域將火罐交替吸附及拔下約1秒鐘,不斷反覆,持續5分鐘左右,以患側面部穴位處皮膚潮紅為度。
每日閃罐1次,每周治療3-5次,療程以病情而定。
根據病情,亦可辨證選取面部以外的穴位,配合刺絡拔罐治療。
(二)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
1.風寒襲絡證
治法:祛風散寒,溫經通絡。
推薦方藥: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
炙麻黃、熟附子、細辛、荊芥、防風、白芷、藁本、桂枝、甘草等。
2.風熱襲絡證
治法:疏風清熱,活血通絡。
推薦方藥:大秦艽湯加減。
秦艽、當歸、蟬蛻、赤白芍、金銀花、連翹各、防風,板藍根、地龍、生地、石膏等。
3.風痰阻絡證
治法:祛風化痰,通絡止痙。
推薦方藥:牽正散加減。
白附子、白芥子、僵蠶、全蠍、防風、白芷、天麻、膽南星、陳皮等。
4.氣虛血瘀證
治法:益氣活血,通絡止痙。
推薦方藥:補陽還五湯加減。
黃芪、黨參、雞血藤、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地龍、全蠍、僵蠶。
(三)其他療法
根據病情和臨床實際,亦可採用紅外線照射等療法。
三、療效評價
(一)評價標準
1.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學確立的House-Brakmann面神經功能分級標準(H-B分級)結合臨床症狀進行評定。
2.中醫症狀療效標準:採用面癱自身健側對照評分法。
3.面部殘障(FDI)評分法。
(二)評價方法
患者進入路徑第1天、30天、60天分別評定House-Brakmann面神經功能、中醫症狀評分。
患者進入路徑第30天、60天分別評定面部殘障(FDI)評分。
面神經炎、三叉神經痛 刮一刮這幾個部位
刮痧,通過刮拭經絡穴位,改善局部微循環,起到祛除邪氣,疏通經絡,舒筋理氣,驅風散寒,清熱除濕,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今天給大家介紹面神經炎、三叉神經痛的刮痧療法。
感冒、牙痛、月經不調,這些日常疾病只需幾針就能好!
對於針灸的應用,可以用於治療急症病疾,也可以用於養生美容。今天師兄匯總了十二種我們日常生活常出現的疾病病症,必要時候針灸可以起到大作用哦~【針灸十二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