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 求精 創新 發展——訪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主任委員曾小峰教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曾小峰
記者 | 黃美清
責編 | 劉浩生 曾立晗
● ● ●
從1985年到2017年,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CRA)已經走過了32年的歷程,如今邁入到一個嶄新的碑時期。
由CRA主辦的第二十二次全國風濕病學學術會議將於5月11—13日在河南省鄭州市召開。
本次大會有哪些亮點?風濕病學的發展取得了哪些成果?過去的一年裡制定了哪些指南規範?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專訪了CRA主任委員、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曾小峰教授。
搭建平台 學術百家爭鳴
全國風濕病學學術會議是我國風濕病學界的重要盛事,是展示我國風濕病學領域進展的重要學術交流平台。
每年年會的規模越來越大,內容越來越豐富,從診斷到治療,從基礎到臨床,均有涉獵。
曾小峰教授介紹到,本次大會主要有5大亮點:(1)國內規模最大、學術水平最高的風濕病學學術會議;(2)聚集國內權威專家,展現本年度國內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進展;(3)特邀國際知名學者,介紹國際相關領域最新進展和發展方向;(4)交流與培訓並重,面向各層次專業人員開展繼續教育活動和技能培訓;(5)風采展示,面向青年醫師和學生提供成果共享和才華展示的機會。
本次大會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學科發展的現狀及未來發展的主趨勢、指南解讀、當前熱點話題盤點及臨床研究的分享和討論等。
今年的年會共設置10個分會場,幾乎涉及所有風濕免疫性疾病的熱點、難點話題,比如系統性紅斑狼瘡、乾燥綜合徵、強直性脊柱炎、血管炎、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脊柱關節炎、痛風、硬皮病、肌炎與纖維化等,甚至還有中醫專場、護理專場、慢病管理專場等。
此外,青年專場亦備受關注,這是青年醫生鍛鍊並展示自己的良好平台,充分展現了我國當代青年醫生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
本次大會亮點頻出,內容精彩紛呈,展現出百家爭鳴的良好學術氛圍。
隨著風濕病學的快速發展,本專業醫師隊伍逐年擴大,預計今年的參會人數將突破4000人。
曾小峰教授對本次年會寄予極大的希望,相信這次會議將取得圓滿成功,將對我國風濕病學的發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他指出,希望通過CRA年會的平台,宣傳和普及風濕病學知識,提高我國風濕病學整體診治水平。
整合資源 收集臨床大數據
近幾年,在中國系統性紅斑狼瘡研究協作組(CSTAR)的基礎上成立了國家風濕病數據中心(CRDC),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風濕性疾病資料庫。
CRDC不單是針對紅斑狼瘡進行研究,研究範圍已經涵蓋了所有與風濕相關的疾病,這對於了解我國風濕病學現狀非常有利,而且這些數據對國家制定醫療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也是CRDC資料庫的重要功能之一。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類反覆發作、致殘率較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公眾對這種常見病存在知曉率低、就診率低、治療率低的狀況。
在診療方面,醫師隊伍力量仍然比較薄弱。
目前,我國共計1795家科室有專門從事風濕疾病診療的醫生,但是還沒有類風濕關節炎方面的大樣本臨床研究數據。
2016年11月,CRDC和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聯合啟動了中國類風濕關節炎直報項目,並在很短的時間內收集了7000多例患者資料、數據,通過直報系統對中國的風濕病學的情況進行全面了解,及時發現中國在治療風濕疾病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在第一時間內得到第一手資料。
這些大數據可用來做橫斷面研究,亦可通過長期隨訪而得到縱向的前瞻性研究資料。
曾小峰教授介紹到,在未來5年時間內,該項目將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千家醫院、萬名醫師、百萬患者」的類風濕關節炎疾病直報、疾病隨訪、患者教育和醫師培訓等工作,力求探索建立慢性風濕免疫疾病的分級診療體系,規範類風濕關節炎的診療行為。
中國類風濕關節炎直報項目符合國家「十三五規劃」發展的需求,對我國進一步開展「十三五規劃」項目,完成「十三五規劃」任務,進一步探索有中國特色的風濕病的診治有極大幫助。
隨著時間推移,該項目對國家風濕病學研究的貢獻越來越大,不僅可以指導臨床診療,還可以為制定指南共識提供可靠的依據。
規範診療制定指南共識
近年來,隨著我國痛風發病率的急劇升高,痛風已成為常見的臨床問題,但由於對痛風的認識不足,在臨床上誤診、漏診者屢見不鮮;還存在治療上比較混亂、缺乏新的藥物、治療手段有限等問題。
此外,由於大多數痛風患者在發作間歇期無症狀,痛風發作間歇期的治療往往被患者所忽視,因此有必要規範痛風的診治和管理。
曾小峰教授指出,國外雖制定了很多痛風相關的指南和共識,但不一定符合中國國情。
CRA針對我國痛風管理中的問題,採用推薦分析、制定和評估分級的方法,根據我國現有的臨床研究結果,參照國際有關痛風與高尿酸血症的診療共識,制定了符合我國臨床實際情況的《2016中國痛風診療指南》。
因此,該指南是「接地氣、可操作、適合中國國情」的指南,符合中國的疾病特點和用藥情況,對中國痛風治療具有重大意義。
本指南首次引入2015年美國風濕病學會和歐洲抗風濕病聯盟痛風分類標準,將如何恰當使用高頻超聲和雙源CT輔助診斷引入推薦意見,為痛風患者生活方式干預提供直接證據支持。
此外,本指南還整合利用了來自CRDC的大數據資料,並明確提出痛風急性發作期藥物治療的時間點,為我國廣大風濕科醫師乃至其他相關學科的臨床醫師提供對痛風患者長期診治與管理的依據,這必將大大推動我國痛風患者的達標治療,預防痛風急性發作,改善高尿酸血症和痛風患者的長期預後。
另外,《2016中國痛風診治指南》也是國內首個在國際網絡上註冊的指南,意味著國外的研究也將參考我國的痛風指南,為全球風濕病學的發展添磚加瓦。
招兵買馬 加強學科建設
除了推進風濕病學在學術上的繁榮發展,CRA的任務依然是推進學科建設,在全國範圍內招兵買馬,使風濕病學醫師隊伍兵強馬壯。
我國約有2億風濕病患者,但是我國從事風濕病診治的醫師只有約5000名,其中還包含了中醫醫師。
稀缺的醫師數量和龐大的患者群明顯不匹配,仍存在極大的缺口。
曾小峰教授指出,我國風濕病學起步較晚,仍有很多「三甲」醫院沒有建立獨立的風濕免疫疾病的診療服務,甚至沒有風濕免疫科,區域內、區域間分布很不均衡,部分醫院的科研、診療力量相對較弱。
從全社會角度看,公眾關注度不夠,與國外風濕病學水平有著很大的差距。
為了幫扶基層醫院風濕專科建設,培養風濕專科人才,提高基層患者對風濕病的認識和診療能力,CRA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一市一科一中心」計劃,計劃在每個市設立一個風濕免疫科,並建起相應的風濕免疫疾病檢測中心,呈現全國性的的風濕學科建設局面。
30年多來,我國風濕病學科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不斷壯大,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目前正處於風濕病學科發展的上升期。
風濕病學科具有無限的發展前景,諸多新方法、新成果和新藥物均聚集在風濕病領域,廣大風濕病學同仁要抓住機遇,再創輝煌。
小結
時光如水,CRA已步入「而立之年」;歲月如歌,幾代人的努力成就今日輝煌。
在這30多年中,CRA在篳路藍縷中砥礪前行,學術影響力不斷擴大,科研教學不斷求精,在務實中求發展,鑄就風濕病學新的里程碑,期待各位風濕病學同仁繼續相互扶持,並肩前行!
【摘自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17年第8期】
中華醫學信息導報
《中華醫學信息導報》創刊於1986年,為中華醫學會機關報。
本刊以「傳播醫學信息,引領臨床實踐」為辦刊宗旨,積極打造「中國醫學學術發布首選平台」。
歡迎訂閱信息導報
郵發代號:2-683;
訂閱單價:半月刊,4.8元/期,115.2元/年。
諮詢電話:010-85158530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