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峰:把握機遇,做大做強——中國風濕病防治進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 曾小峰

撰寫 | 曾小峰(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主任委員)

編輯 | 袁昊

● ● ●

風濕免疫病具有患病人口多、致殘致死率高的特點,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繼心腦血管疾病、癌症後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三大殺手。

據初步估計,我國現有風濕免疫病患者逾2億人,使2000餘萬名青壯年致殘;此外,風濕免疫病具有臨床表現複雜、異質性強的特點,診治門檻高,隨訪難度大。

而我國風濕病學科起步相對較晚,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於1985年成立,在幾代人的艱苦創業下,我國風濕病學專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漸強,但風濕免疫病患者「看病難」的問題仍對學科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第九屆委員會借分會「三十而立」之機「摸家底」,於2014年首次採用在線註冊的方式進行了第三次全國風濕免疫專科醫師調查,結果發現:中級以上的風濕免疫專科醫師不足5000人,設立獨立風濕免疫科的醫院不足500家,且分布呈現集中於省級三甲醫院而地縣級醫院空白的「倒三角形」。

於是,分會緊扣國家三級診療的方針策略,在全國倡導並推動「一市一科一中心」的學科建設計劃,即一個縣級市至少有一個風濕免疫專科,有一個自身抗體檢測中心,並實現了全部31個省級風濕病學分會的建立,增加風濕免疫獨立科室上百個,擴充風濕免疫醫師隊伍過萬人,使風濕免疫學科得以躋身《三級綜合醫院服務能力指南》,大大改善了我國風濕免疫科就診難的問題,大力促進了我國風濕病學快速發展。

國家關注、學科積澱、科技進步,使我國風濕病學專業迎來了「黃金十年」的發展契機。

藉此契機,分會進一步著力打造平台,推進學科的可持續發展。

學術共享:分會將年會調整為「分會場主席負責制」,充分調動了委員的積極性,使學術品牌優勢突顯,與國際接軌,實時推進前沿信息,以需求為導向,著力推動規範診治。

年會規模逐年擴大,參會人數於2017年已達3000人,成為學界、業界最受關注的學術交流平台。

數據直報:分會創建了中國風濕病信息共享數據平台和中國風濕病樣本共享平台,全國已有1128家醫院參與。

分會還組織國內風濕病直報項目,「醫教研的一體化」平台在國際上被譽為「中國風濕病研究平台」,為全面了解我國風濕免疫病的流行病學特徵,積累我國風濕免疫病診治數據,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診療指南和共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青年發展:分會以青委會為主體,開展了從親身歷練英文演講比賽的「精英匯」和疑難病例分析的「風濕思維訓練營」,到指導青年醫師參加演講大賽的「初心杯」等一系列活動。

通過這些活動,青年骨幹得到了培養和磨鍊,並在交流中形成團隊、凝聚力量。

國際交流:分會在上海舉辦了歷史上最為成功的2016亞太風濕聯盟(APLAR)年會,與義大利風濕病協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受邀在國際自身免疫大會、歐洲狼瘡大會上展示中國風濕病大數據。

通過這些交流,分會向世界展示了我國風濕病學的發展,增強了中國風濕免疫專業的國際影響力。

公益扶貧:以每年一次的「共鑄中國心」為主線,分會對貧困地區風濕病患者同樣傳遞著溫暖和撫慰。

分會特別組織專家巡講團,為一線基層醫師帶去最新的診療理念和方法。

活動已惠及30餘家基層醫院的500多位基層醫師。

此外,分會還開展形式多樣的義診諮詢活動,為老少邊窮地區患者送去關愛,受益群眾逾千人,以實際行動踐行「健康中國」的使命。

通過艱苦的奮鬥,分會為我國風濕病防治工作帶來了一些成績:(1)「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精準醫學專項中的6個項目覆蓋了隊列建設、機制研究、精準診治等風濕病全鏈條研究;(2)不斷開展的高質量臨床和基礎研究將我國風濕病學科推向了國際舞台;(3)不斷有貼近臨床的高水平臨床診治指南發布,如《2016中國痛風診療指南》及即將定稿的《中國類風濕關節炎診療指南》;(4)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已布局風濕病學科。

今後,風濕病學科的發展方向是把握學科發展的黃金時代,繼續推動「一市一科一中心」的發展方向,培養縣級醫院風濕人才,建立縣級醫院風濕專科,推進常見風濕免疫病的同質化醫療,著力積累中國風濕病大數據,在國際學術舞台上發出中國之聲。

製版編輯:宋亞波 |

【摘自:《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18年第6期】

中華醫學信息導報

《中華醫學信息導報》創刊於1986年,為中華醫學會機關報。

本報以「傳播醫學信息,引領醫學發展」為辦刊宗旨,積極打造「中國醫學學術發布首選平台」。

歡迎訂閱信息導報

郵發代號:2-683;

訂閱單價:半月刊,4.8元/期,115.2元/年。

諮詢電話:010-85158530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