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醫打開手機聽科普|從影視劇看懂白血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近期,我院舉辦了「健康中國 科普先行」首屆醫學科普能力大賽。
參賽醫生結合專業特點及常見病、多發病,從科學性、專業性、趣味性等方面進行了展示。
我們將陸續推出優秀作品,讓您感受醫學科學的魅力。
本期科普主講人 史雪
血液內科主治醫師
首屆醫學科普能力大賽「十大演說家」
點擊
什麼是白血病
簡單得說,白血病就是骨髓中造血幹細胞本該正常分化形成各種血細胞,但沒有正常分化,而是在骨髓中大量異常增殖,從而抑制了人體的正常造血功能並浸潤淋巴結、肝脾等組織器官,屬於全身播散的血液腫瘤。
因為它不像別的腫瘤那樣,有肉眼可辨的實體,所以人們日常發現、了解得很少。
我國白血病發病率3-4/10萬,惡性腫瘤所致的死亡率中,白血病在兒童及35歲以下成人中居第1位。
白血病的病因和表現有哪些
放射性物質、化學毒物(苯等)、藥物、生物因素(病毒等)、遺傳因素等均可能是白血病的致病因素。
白血病按細胞分化程度可分為急性及慢性兩大類。
急性白血病的特點是起病急,患者會出現發熱,乏力,頭暈頭痛,噁心,皮膚、鼻、齒齦出血,甚至便血、血尿及腦出血等。
慢性白血病則起病緩慢,常因乏力、低熱、盜汗等非特異症狀或查體發現。
《我不是藥神》里的呂受益、彭浩、劉牧師所患的就是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此外,白血病細胞還會在其他器官浸潤,如肝脾、淋巴結、皮膚、中樞神經系統、睪丸等。
白血病如何診斷
1975年在巴黎召開了急性白血病(AL)分類討論會,提出了按細胞形態將AL分為七種類型。
1976年,法、美、英三國血液學協作組將AL分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兩大類型,並再分各個亞型,這就是著名的FAB形態學分型及診斷標準。
2001年WHO應用MICM分型技術提出了新的造血和淋巴組織腫瘤分類及診斷標準,多次更新修訂,延用至今。
白血病怎麼治療
主要有一般治療和抗白血病治療。
一般治療包括抗感染、輸血、止血等。
抗白血病治療主要包括化療、放療、造血幹細胞移植等。
化療方案是採用針對白血病細胞不同生長階段的多種藥物的聯合使用,從而提高療效,避免耐藥。
但由於這些藥物不僅可以作用於白血病細胞,還同時影響正常細胞,所以化療後患者免疫力極其低下,容易感染、出血,需要抗感染、輸血等治療,直至正常造血恢復。
此外,靶向藥物不斷研發,如《我不是藥神》里所提及治療慢粒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格列衛)等。
放療主要用於治療局部積聚的白血病細胞,如:中樞神經系統、睪丸、眼球等。
對不同種類的白血病,其治療方法和藥物選擇也不同。
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採用更進一步的治療方法——造血幹細胞移植,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骨髓移植。
造血幹細胞移植是經過大劑量放化療清除患者體內的異常細胞後,輸入來自合適供體的幹細胞(異體移植),或者患者在緩解期保存的自己的幹細胞(自體移植),使患者恢復正常造血和免疫的一種治療手段。
幹細胞移植最好是在同胞兄弟姐妹之間,因為同胞間找到完全匹配供者的機率是25%左右。
經過十餘年的不懈探索,現我國開展的子女或父母半相合移植,已經達到了與全相合移植幾乎一樣的治療效果。
目前,白血病治療技術有了很大進展,造血幹細胞移植的發展和靶向藥物的研發使白血病治癒率顯著提高。
但白血病至今仍是一種危重疾病,很多患者依然需要面對生死考驗。
即使這樣,我們也從來沒有因為白血病的挑戰而放棄和退縮,因為我們堅信只要醫患攜手,共同努力,在與白血病的抗爭中,我們一定會迎來最終成功!
(文中圖片均來源於《血疑》)
白血病的剋星到底是什麼?
作者丨鄭耀超編輯丨李嘉怡 吳海婷音頻主播 | 陳凱 (廣東廣播電視台)小編無意中發現一篇文章,名為《[369萬小夥伴正在看]白血病的剋星》,內容是說白血病是一種西醫治療方案難以解決的重症,而鬼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