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為什麼只是篩查試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檢驗醫學——中華檢驗醫學網旗下微信公眾平台。
您的隨身微雜誌。
香港中文大學的盧煜明教授於1997年發現在母體外周血漿中存在胎兒游離DNA。
這種來自於胎盤滋養層細胞的胎兒游離DNA,是以小片段的形式存在,並且長度比較固定。
在懷孕後5周就可檢測到,懷孕12周便可以穩定檢測,並隨著孕周的增長而增加。
胎兒游離DNA占母體外周血游離DNA的3-13%,直到分娩後2小時消失,我們一般將這種胎盤來源的游離DNA當做胎兒來源的DNA。
通過採集孕婦外周血,利用高通量測序技術對母體外周血漿中的游離DNA片段(包含胎兒游離DNA)進行測序,可以檢測胎兒是否患非整倍體染色體疾病。
隨著測序技術的進步和檢測成本的不斷下降,從2011年年末無創產前檢測(NIPT)技術商業化市場推廣至今,它的應用得到了飛速增長。
相比於傳統的篩查技術,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有著明顯的優勢,即更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
所謂敏感性指在一定數量的患者和正常人中,用這個檢測方法進行檢測,檢測結果是高風險的占真正的病人的比例;而特異性是指進行這個檢測,結果是低風險的人占真的正常人群的比例。
即無創能夠更準確的檢測出胎兒的染色體非整倍體問題。
目前應用於臨床的無創檢測只篩查21、18、13三體,對21-三體綜合徵、18-三體綜合徵、13-三體綜合徵的篩查敏感性分別為 99.3%、97.4%、91.6%,而假陽性率只有
0.2%、0.2%、0.1%。
儘管如此,仍有病例報導NIPT結果與確診試驗不一致的情形。
即NIPT也存在著假陽性和假陰性的結果。
對於孕婦來說,血漿中的游離於細胞之外的DNA(cfDNA),大部分來自母體,小部分來自胎盤。
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通過高通量測序技術測得每個片段的序列,結合生物信息學分析,分類後得到每條染色體的DNA的量,與標準DNA量比較後得到相對量。
一般來說人體的染色體均為二倍體,相對量的數量應近乎一致,如果某條染色體的數量超出正常,則很有可能提示胎兒此條染色體為三倍體。
因此,由於母體和胎盤的原因影響游離DNA數量的情況都可以導致假陽性。
目前發現的造成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假陽性的原因有:限制性胎盤嵌合,雙胞胎之一的消失,母體的體細胞嵌合,母體接受器官移植,母體存在未被檢測到的癌症以及母親的拷貝數變異。
而出現假陰性的情況和胎兒濃度過低--即胎兒來源的游離DNA在總量的比例減少,胎盤的嵌合等情況有關。
儘管無創檢查在精確度上完全超越血清學篩查,已經在高危人群中廣泛使用,但它仍然是一個篩查試驗,不能作為診斷標準使用,其結果還需要進一步檢測確定或結合臨床及超聲等一系列檢查綜合判斷。
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PT)作用巨大
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PT) ,是近年來產前檢測領域出現的新型胎兒染色體疾病檢測技術,相對傳統的絨毛取樣或羊膜腔穿刺等具有「侵入性」的產前檢測方法而言,其通過高通量測序技術對母親外周血中的胎兒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