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寶寶:人類要「滅絕」?研究稱西方男性精子40年銳減六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圖片來源:東方IC

1992年,丹麥學者首次指出,精液質量在過去50年里出現了明顯下降。

期刊 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 7月25日發表的一篇綜述中顯示,1973年-2011年的38年間,西方男性精子濃度和總數都出現了顯著的下降,最高降幅近六成。

這不僅僅是關乎男性健康、人類繁衍的大命題。

當下來看,最重要的是,出生率的下降導致的老齡化,讓適齡勞動人口持續萎縮,養老金的壓力卻越來越大,全球各國,最終都有可能變成陷入結構性通縮的日本。

而人們似乎還只是在茶餘飯後把這當成一個笑話。

歸咎於可樂、化肥、香菸、豆漿之後,轉眼便為實現增長建言獻策——然而新增人口逐漸減少,何來消費?何來通脹?何來增長?

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創刊於1995年,目前影響因子11.748,在生殖生物學和婦產科學同類期刊中均排名第一。

40年間 男性精子銳減

在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的這項綜述研究中,科學家們匯總了7500項關於精液的研究,並選擇了其中的185項來進行薈萃分析,結果如下:

「該項研究將男性分為兩類:「Unselected」和「Fertile」:

Unselected代表未知生育能力的研究對象,如服兵役的男子,大學生;Fertile代表生育能力已被證明的研究對象,例如伴侶受孕的男性。

該項研究包括兩個地區:「Western」和「Other」:

Western代表北美、歐洲、澳大利亞和紐西蘭;Other代表南美、亞洲以及非洲。

Unselected Western人群的降幅最為明顯。

精子濃度下降了52.4%,至4700萬個/mL,總數下降了59.3%,至1.38億個。

不過在南美亞非等地區,這一下滑趨勢並不如西方國家那般明顯,被證明擁有生育能力的男性精子數目卻甚至有所上升。

但別高興得太早,這事實上受制於這三個地區的科研水平限制。

南美亞非地區在1985年以後才有關於精子濃度和數目的數據,而在1995年以後,才開始有針對精子數目趨勢的研究。

為什麼?

在將近200項研究中,並沒有明確指明精子濃度下降的可能原因。

但在過去40年的近200項研究中,環境因素和生活方式被認為是可能的罪魁禍首。

人們逐漸開始暴露在農藥和化學物質的環境中,孕期母親吸菸也有可能影響了胎兒的生殖發育。

氣候變化,抗生素濫用也可能是原因。

而肥胖,吸菸,壓力,飲食,甚至電視看太多,都有可能影響精液質量。

怎麼辦?

科學家們在綜述中稱,精子數目對於男性壽命而言,相當於「煤礦中的金絲雀」。

更糟糕的是,不僅是男性身體健康的問題,精子數目照這樣銳減下去,人類無疑會滅絕。

不過目前來看,那至少是你我這輩子都不用操心的問題。

比起人類滅絕,我們更應該擔心現實一點的問題:出生率下降,老齡化加重,整個世界死氣沉沉。

日本就是最活生生的例子:日本的通縮,不僅僅是房地產泡沫破滅後「失去的十年」的陰影。

其本質是結構性問題,是老齡化削減整體消費的結果。

日本央行的印錢,顯然不是根治問題的良藥:

「2016年,日本新生兒僅98萬人。

自1899年有統計以來,日本每年的新生兒總數從未跌至100萬下方。

超過三分之一的日本老年人(>65歲)並不會買車買房,或是電腦、高定服裝,也不會為花里胡哨的食物和頂級享受的旅行付錢。

而二十幾歲的日本人,儘管他們可能從父輩口中聽說過泡沫經濟時代,人們工資暴漲、衝動購物,但現在的年輕人並沒有機會,也不會去嘗試這樣的消費方式。

那麼解決方法是什麼?很遺憾,似乎並沒有。

無數個已開發國家血淋淋的先例告訴全世界,出生率一旦下來了,幾乎沒有再上去的可能。

而引進移民這一最直觀的措施,且不說在當下的政治環境裡早已傷痕累累,長遠來看還是於事無補:

滙豐的研究顯示,德國2015年有120萬移民凈流入,然而生育率卻依然是平均1.47,而且到2045年都不會超過1.6,統計上可以預見的終端人口衰退仍然難以扭轉。

蓮花寶寶溫馨提示:目前來看,銳減的精子似乎再一次提醒著我們,對於渴望提振經濟的各國政府來說,適齡勞動人口低迷增長,人口結構失調,將成為揮之不去的陰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精子數量減少近60%!西方人面臨種群衰弱?

眾所周知,歐美地區的生育率很低。一般分析的原因是歐美人不想生。由於經濟發展,思想文化日益多元化,傳宗接代觀念降低;生活標準高,生兒育兒成本高,年輕人生育壓力大;社會進步,女性地位高,不在是生育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