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東:創造人間奇蹟的正骨專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楊蘭

一名內踝、外踝和後踝同時發生粉碎型骨折的患者來到醫院,他看過X光片後,僅用不到5秒鐘時間,就將三踝骨折部位全部復位,為患者解除了病痛;

一名小臂摔傷性骨折的兒童,他在和藹地給小朋友講童話故事的同時,雙手輕撫骨折部位,瞬間就讓小朋友破啼為笑;

一名患者對著採訪的記者不停地說著如何接受他送醫送藥、減免醫藥費等事情;

一名拄著雙拐的患者,數九寒天來到阿榮旗電視台,說要把錦旗送給他……;

他就是當地遠近聞名的張氏中醫正骨第五代傳人、「中醫瞬間正骨復位手法」創始人、阿榮旗政協委員,大河灣骨科醫院院長張德東。

他創新研發的瞬間中醫正骨復位手法在內蒙古草原傳為神奇,已經為無數骨病患者解除了病痛,恢復了健康,並被譽為「創造奇蹟的瞬間正骨專家」。

家傳始於少年時

張德東兒時的夢想是當一名像父親一樣的醫生。

張德東說:「張氏中醫正骨手法,是我家祖傳的中醫正骨絕技,在阿榮旗乃至內蒙古都遠近聞名。

從記事起,就經常見到父親給人治療骨折病,每個病人進門時都是一臉的痛苦相,父親用手一推一拉就像變戲法似的,很快讓病人露出笑臉。

我耳聞目睹並見證了父親那祖傳手法的神奇,每當此時,就覺得父親特別偉大,叫人崇拜得不得了。

由此,張德東心中早早就萌生出「長大後當一名醫生,像父親一樣給人治病,為病人解除病痛」的想法。

久而久之,也堅定了張德東兒時的夢想。

為提高張德東的中醫興趣,實現祖傳正骨手法的傳承,在別的父母給自己的孩子講童話故事的時候,張德東的父親卻有意識地給他講些祖輩給人們治病的故事,還時不時在故事中穿插一些中醫知識。

張德東真正開始接觸中醫知識是14歲那年,至今仍記憶尤深。

當時,他父親每周都會給他布置作業,背誦一些四百味、湯頭歌、家傳正骨要法等。

更讓他難忘的是,一次父親在朋友家看到朋友珍藏多年的一本外國作者編著的西醫治療骨折的書籍,內容詳實且圖文並茂。

父親如獲至寶,愛不釋手,但又不能奪朋友之愛,便決定抄錄下來。

於是就買回紙張,父親負責抄寫文字,分配張德東負責繪製書中的骨骼圖譜。

每天放學回家,對照書籍臨摹圖譜成了張德東必做的家庭作業。

張德東說,用了整整一年時間,才把書中的圖譜畫完,他從也中受益匪淺,隨之對中醫產生濃厚興趣。

直到現在對解剖的理解,研創瞬間正骨復位手法等,都得益於當年抄書畫圖譜。

正是由於家庭環境的影響和父親的言傳身教,張德東很快便掌握了祖傳的中醫正骨手法。

大學畢業後張德東被分配到中心衛生院骨科門診工作,正式走上了中醫治療骨病的道路,成為張氏中醫正骨第五代傳人。

期間,他先後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安徽中醫藥大學、長春中醫藥大學學習深造,並獲得「華佗中醫藥學校」頒發的碩士研究生學歷,為中醫藥研究和臨床實踐提供了支撐。

 自建醫院天地寬

隨著對祖傳中醫正骨手法的嫻熟掌握和不斷創新改進,張德東的醫術也是聲名遠播,從大河灣鎮到呼倫貝爾、內蒙古自治區乃至周邊省市,前來求治的病人一天天多了起來。

但由於社區服務站規模小,不允許設立病房,對於就近的病人,張德東只能往返於在病人家中設立的臨時家庭病房之間。

每天走東家串西家,大部分時間都耽誤在路上,遇到病人多的時候,一整天都不能回社區服務站坐診,有些遠道而來的骨折病人得不到及時救治。

隨著醫療改革的進行,張德東決心辭職下海創建一所自己的醫院,一家骨科專科醫院,設立固定床位,讓每一名前來求治的骨折病人,特別是重症患者和遠道而來的患者都能得到滿意的治療。

同時,還可以把祖傳的中醫正骨手法發揚光大,讓更多老百姓受益。

他的這一決定得到了阿榮旗政府及衛生局領導和家人的支持。

於是,申辦手續,籌措資金,購置設備,張德東開始了醫院的籌建工作。

經過多方努力,2013年1月1日,阿榮旗唯一一家從事骨傷科疾病研究與治療的專業醫院——大河灣骨科醫院,正式掛牌成立,張德東任院長。

醫院以「人為本,誠猶信,技術精,業緣新」 為宗旨,以張氏百年祖傳治療骨傷秘方為基礎,運用先進技術手段和祖傳手法復位,中醫治療骨折、骨病,弘揚光大中醫藥文化。

為做到技術精、診斷准、醫治快,讓醫院真正成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之地,醫院引進多名中醫、西醫骨科專家,購置磁共振成像系統、加拿大進口IEC、醫用DR攝影、數字化醫用X線攝影等系統,以及高頻移動手術X線機、四維彩超等先進的高科技影像設備,對病情實施精準診斷,快速治療。

骨折患者都是急診,家屬、患者把希望都寄托在醫生身上,早一點就診,家屬就早一點放心,病人也能早一點解除痛苦。

對此,作為院長,張德東更是從早忙到晚,無時無刻不記掛著患者,他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隨叫隨到,有求必應。

他還要求醫院每一名醫護人員都必須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見到患者就像見到指令一樣,立即行動起來,幫助患者簡化就醫程序。

醫院明確規定,所有骨折病人都免除排隊挂號手續,由醫護人員直接帶病人拍片,並快速出片確定最佳治療方案。

這不僅讓患者倍感親切,也讓醫院在當地名聲大噪。

除了醫院日常工作,張德東還經常組織醫護人員開展送醫下鄉巡診活動,深入全旗農村農戶,為家境困難的骨傷患者免費上門治療,奉獻愛心,僅2015年就為貧困患者免除醫療費用近10萬元。

2016年隆冬時節,張德東又帶領醫護人員來到新發鄉,為村民送去了20多套羽絨服,並上門免費為貧困患者診治,免費送藥,普及健康知識等。

張德東說:「我來這裡十多年了,醫院發展這麼好,我這也是回饋社會。

因其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在廣大患者的要求下,目前,醫院已被納入呼倫貝爾市新型農村牧區合作醫療定點醫院、城鎮職工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院、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定點醫院、中國財產保險公司定點醫院,為廣大患者提供優質服務。

瞬間正骨第一人

張德東發現,張氏中醫正骨手法並不能完全滿足於老年人、心腦血管疾病、體弱多病和兒童骨折患者,還有一些患者根本不適宜實行麻醉。

為了最大限度減少患者痛苦,又為患者節省費用,張德東苦思冥想,突然腦海閃現出一個大膽設想:瞬間正骨。

於是,張德東與弟弟妹妹一道,針對不同年齡段和患有其他重症疾病的骨折病人實際臨床研究,並結合30多年臨床經驗,反覆摸索,大膽實踐。

經過多年努力,終於在祖傳手法的基礎上,總結創新出一套瞬間正骨復位手法。

張德東介紹,瞬間正骨復位法是在患者沒有思想準備的情況下瞬間實施正骨復位,整個過程患者不知情,也沒有疼痛感。

比如,一位老年橈骨遠端骨折的患者,並患有心腦血管、糖尿病等多種疾病,不能注射麻醉藥,還需要正骨復位。

醫生在與患者溝通過程中,儘量分散患者注意力,讓患者坐上床的同時,或者是躺下的瞬間,在助手的配合下實施指間牽引復位,也就是在與患者聊天的過程中,患者沒有疼痛感的情況下已經復位。

張德東說,這種方法對老年人、兒童骨折患者最為適宜,尤其是對體弱多病的老年人科雷氏骨折、肱骨幹骨折,效果最好。

小學生劉冬雪在放學騎自行車回家的途中,不慎摔倒水溝中,導致左臂三處骨折、右臂兩處骨折,張德東對照X光片,採用瞬間正骨復位手法,使五處骨折處全部復位,免除了患者手術的痛苦。

今年2月,阿榮旗政協還專門拍攝了一部專題片《但願世間人無病,何妨架上藥生塵》,記錄了張德東時刻胸裝大愛,把患者當親人,把奉獻當責任,採用瞬間正骨復位手法為骨傷患者解除病痛、奉獻愛心的先進事跡。

為加快骨折患者的康復,張德東帶領兄弟姐妹及技術人員研製了接骨中藥:「治療跌打損傷促使骨折快速癒合的中藥合物」,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專利號:201510055451X。

多年來,張德東始終堅持結合臨床實踐,積極探索中醫骨病新療法,取得豐厚成果,多次在國際、國內中醫藥論壇和技術交流大會上獲獎。

其中,論文《骨折治療新觀念》獲 「二十世紀華人醫學成就一等獎」,《純中藥治療股骨頭壞死》獲「世界華人知名醫家金獎」,《塑型夾板治療脛腓骨骨折》獲「尚天裕國際科學二等獎」等。

他本人也先後獲得全國中醫藥名家學術經驗傳承研討會「特別貢獻獲」,「二十世紀中國接骨學最高成就銀質獎」,「發展中國民間中醫藥特色醫療技術獎」,「國際骨傷論壇一等獎」等。

這眾多的成果和榮譽凝結著他從醫30多年的心血和汗水,記載著他數十年如一日的行醫足跡。

六代傳承創新業

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

作為張氏中醫正骨手法繼承人,張德東除了要把祖傳手法繼承好,更要把我國的中醫藥文化發揚光大。

為進一步提高醫療水平,張德東堅持學習,2016年9月又拜國醫大師唐祖宣為師,並設立了國醫大師唐祖宣傳承工作室。

張德東介紹,父親張崇道是張氏正骨的至尊,也是大河灣祖傳正骨的締造者,為了讓兒孫們繼承發展,如今已近八旬,仍孜孜不倦鑽研整理醫案、總結心得、著書立傳、傳承後代。

兒子張延福自幼聰慧,在家庭良好的氛圍薰陶下,從小就對醫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後以優異成績考入山東中醫藥大學,畢業後放棄進入大城市、大醫院的機會,毅然回到內蒙,作為第六代張氏祖傳手法技術繼承人,張延福畢業後一直在臨床一線從醫,不但得到了張氏正骨的真傳,更是依靠大學系統的中醫藥知識,對骨折手法復位專有研究,並設有自己的獨立診室,雖然還很年輕,也已成為這方面的專家,得到患者的一致好評。

今年年初再拜國醫大師、工程院士石學敏為師,專攻骨科針灸,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勢頭,現已任大河灣骨科醫院副院長、福德康民中醫藥研究院副院長、中關村華企現代產業促進會副會長。

2016年被納入中醫藥、民族醫藥傳承人張德東的繼承人。

張德東說,「兒子起名張延福,就是讓他把張氏中醫正骨手法延續下去,為百姓造福。

我們父子聯手合作對高難度粉碎型的三踝骨折,實施快速復位,不超5秒即可達解剖位。

張德東父親張崇道、張德東、張德東的兄弟姊妹、張德東兒子張延福等,張氏一族三代現有近十人從事張氏正骨這一救死扶傷的偉大事業。

傳承光大中醫藥文化,也不摒棄西醫文化。

談到對中西醫的理解,張德東說,就骨病而言,借鑑著名中西醫結合醫學科學家胡維勤教授「西醫很強大,中醫更偉大」的提法,可以說成是「一個高明的醫生用西醫的手術治療骨折,一個更高明的醫生用中醫的手法治療骨折」。

張德東介紹,中西醫都有各自的學術觀點,也各有優勢,西醫要求絕對解剖位手術治療,而中醫注重骨折復位後的功能康復。

中醫接骨的神奇在於不手術,無創傷,且癒合快,無後遺症,還可以減少患者的病痛,為患者節省費用。

大河灣骨科醫院主要以中醫骨科為主,同時還建有手術室,根據不同患者病情,採用不同的治療手段。

比如,對四肢閉合性骨折包括腰椎的骨折,在不壓迫神經的情況下,採用中醫治療;對於嚴重的開放性骨折,採用西醫手術治療;像一些開放性骨折的患者,就要選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西醫手術復位、採用祖傳內服接骨中藥,後期結合中藥熏蒸等方法進行康復治療,使患者很快恢復。

民營醫院是整個國家醫療衛生的有力補充,是建設社會主義衛生事業的重要力量,對繁榮醫療市場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為民營醫院院長,如何落實國家「十三五」規劃建議要求,張德東和其他中醫藥從業者一樣做著深入思考,也在為大河灣骨科醫院的發展進行精心籌劃和布局。

張德東說,未來將擴大醫院規模,把醫治、康復和養生結合起來,真正打造一個專門治療運動系統疾病的集醫療、科研、康復、養生於一體的骨傷醫養聯合體,形成自己的專科特色,滿足多層次需求,服務百姓,造福人民。

特別是國家「十三五」規劃建議的落地,健康中國正式升級至「國家戰略」,「網際網路+」將成為深化醫改,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技術手段。

大河灣骨科醫院也將借勢而發,在「網際網路+醫療」上做足文章,把大河灣骨科醫院打造成網際網路醫療產業。

專家簡介:

張德東 男,1962年出生,副主任醫師。

畢業於光明中醫函授大學內蒙古醫學院,全國高等中醫院校在職碩士研究生,現任內蒙古阿榮旗大河灣骨科醫院院長。

大河灣祖傳張氏接骨第五代手法技術繼承人,是第四代接骨傳人嶺南骨科名醫接骨專家張崇道主任醫師長子,在接骨手法上深得真傳。

現任阿榮旗政協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技術協作聯盟專家委員會理事,中國民間中醫開發協會特效醫術挖掘整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高等中醫院校骨傷專業首屆在職碩士研究生,中國骨傷人才學會副會長,北京修德中醫研究院副院長,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醫藥技術開發專業委員會阿榮旗骨傷骨病科研基地主任、首席專家。

臨床30餘年,長期從事中醫骨科的臨床研究與治療。

張院長一貫崇尚大醫精誠,奉行「醫德為先、恪守病人至上,人命至重之旨」為病人熱情服務,用誠信求事業發展,以療效取患者信任,堅持繼承發展、創新提高,結合祖傳正骨秘技,針對四肢骨幹骨折、近關節骨折、關節內骨折,創造出了一套正骨復位的好手法。

1998年參加第二屆世界中醫骨傷科學術交流大會,發表《手法治療鎖骨骨折30例報告》,獲三等獎。

1999年參加國際中醫藥論壇大會,《純中藥治療股骨頭壞死》一文獲「世界華人知名醫家金獎」,並刊登在《世界知名醫家獲獎成就精選》一書中。

1999年獲「二十世紀中國接骨學最高成就銀質獎」。

2000年《骨折治療的新觀念》一文獲「二十世紀華人醫學成就一等獎」。

2000年在雪梨第三屆世界中醫骨傷科學術大會上,《塑型夾板治療脛腓骨骨折》一文獲「尚天裕國際科學二等獎」。

2000年榮獲「發展中國民間中醫藥特色醫療技術獎」。

2001年獲「國際骨傷論壇一等獎」。

2003年《論骨折的治療》一文發表在《跨世紀骨傷傑出人才科技成果薈萃》。

2003年在中國國際中醫學博覽大會國際中醫骨科論壇上榮獲「優秀國際中醫骨科醫師」稱號。

2003年獲「疑難病症特色交流研討會榮譽獎」。

2013年參加全國中醫藥名家學術經驗傳承研討會,獲「特別貢獻獎」。

2014年參加第五屆全國名老中醫臨床技術高峰論壇各大特效技術演示信息交流大會,並取得兩項國家專利。

2015年3月參加2015年第85屆國醫節、第7屆台北國際中醫藥學術論壇。

2016年被納入2016年中醫藥、民族醫藥傳承人保護名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