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不孕 須從「心」開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不孕症是指有正常性生活、未採取避孕措施1~2年尚未受孕或未能生育者,其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世界衛生組織於20世紀80年代中末期在25個國家的33個中心調查結果顯示已開發國家約有5%~8%的夫婦受到不孕症的影響,發展中國家一些地區不孕症的患病率可高達30%,我國約為6%~15%。

全世界的不孕患者人數約為8000萬—1.1億。

不孕症發病率的遞增趨勢可能與晚婚晚育、人工流產、性傳播疾病等相關。

不孕不育雖然不是致命性的疾病,但它不僅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而且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夫妻感情破裂、家庭不和、離婚等。

對大多數不育夫婦來說,「不孕症」是其生活中經歷的最有壓力的事件之一,極易出現情緒不穩定和精神壓力。

因此「不孕症」不但是一種疾病,更是一種心理創傷。

目前,在不孕症的診治過程中,對患者夫婦心理問題的關注已受到了極大重視。

壓力來源

生命的創造是一個偉大複雜的過程,同時也應是每個人與生俱有的能力。

一對夫婦結婚以後,自然就面臨著生兒育女的問題,孩子將是他們以後生活的一部分。

生育與否,應出於夫婦雙方的主觀願望。

但對於不孕的夫婦來說這一主動選擇的權利被剝奪了。

所以,不孕患者通常都懷有許多複雜的心理特點,有較重的心理壓力。

這種心理壓力有以下幾個來源:

1.親朋好友和環境。

來自身邊的親人、朋友、同事的關心、同情,或鄙視。

在我國,傳宗接代的思想還是根深蒂固的存在於人們心中,尤其是在農村和比較偏遠地區。

這使不孕患者背負了很大的壓力。

雙方父母的過度關心也是造成不孕夫婦心理壓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2.自身壓力。

來自自身的生育要求。

有些夫婦一旦解除避孕,便迫切希望懷孕,渴望有自己的孩子,並對哪一月懷孕,哪一月生,屬豬屬馬等問題作了詳細計劃,並備好了各種育兒設施,對親朋好友也廣而告知。

一旦達不到目的,則失望沮喪,焦慮不安,同時懷疑自己是否具有常人的生育能力。

3.自身的承受能力。

患者對自身疾病有限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心理壓力的來源之一。

患不孕症病程長短、病因的不同、治療過程以及患者本人家庭的社會文化背景都會影響到患者所承受的壓力。

患者家庭成員的文化水平越低,患者所承受的壓力越高。

治療過程中的期待則更易造成心理上的壓力,比如接受試管嬰兒治療的患者在胚胎移植後等待結果的兩周內,許多患者承認自己非常緊張,甚至影響睡眠與飲食。

一旦治療失敗,立即陷入情緒低谷,悲觀失望,不能自拔。

心理特點

1.恐懼感。

在經過一系列的治療和失敗後,患者感情上明顯受到壓抑,而在壓抑的背後同時潛伏著強烈的恐懼感。

怕去醫院,怕見醫生,怕檢查,怕開始新一療程的治療,怕面對再一次的失敗。

2.孤立感。

不孕症對患者夫婦來說,永遠是一個令人難堪的話題。

被確診患不孕症後,他們通常選擇秘而不宣、避而不談的策略,試圖擺脫社會活動以減少人際間的交往,躲避引起他們痛苦的人和事,因此易產生孤立感。

3.抑鬱。

家庭及配偶的冷漠和指責,多次的檢查,嘗試性的治療,多次治療的失敗使患者對自己的身體和命運也表現出不理智,這些患者常變得怨天尤人,抑鬱失望,甚至開始否定自己的一切。

4.處事偏激。

不孕患者表達感情的方式往往比較偏激,對自己病情的認識不夠理性。

沒有人會想到自己會得不孕症,因此第一個感受便感到意外,無法接受這個事實。

於是他們採取否認的態度來進行自我防衛,自我欺騙,對別人的關心、幫助採取極為反感的態度,無法接受醫生以及身邊的人對他們病情的客觀評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消極心理讓你不孕嗎?

不孕不育除了因為某些特定因素外,是否有心理原因?畢竟消極的心理不適合備孕,需要改善後再受孕,因為很多人不孕往往是心理因素造成的,不得不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