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兩對半和大小三陽,實在費思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作者:繆曉輝 上海瑞慈醫療集團首席醫療官
說起B肝的「兩對半」、「大三陽」和「小三陽」,有人心裡清楚,有人費勁思量。
老繆告訴你:對這些「陽」你還真得略有知曉。
為什麼呢?因為它們與慢性B型肝炎有關,還與慢B肝的傳染性有關,更因為中國人B肝病毒表面抗原的攜帶率高達7.18%!算筆帳吧,如果你在一個12人組成的單位上班,其中就可能有一位是B肝病毒表面抗原攜帶者。
請注意:我說的是「B肝病毒表面抗原攜帶者」,不是「B肝病毒攜帶者」,這病毒和表面抗原的關係就像是機器和部件的關係。
大小三陽究竟如何釋義?所謂「陽」,是陽性的意思,而不是太陽的「陽」,更非「羊」,不能宰了吃。
B肝病毒進入人的肝臟後長期和大量複製,釋放出來的病毒蛋白質成分就會與人的免疫系統發生免疫反應,人體則產生相應的抗體。
這個時候,病毒的蛋白質就被稱為抗原。
採用免疫學的技術可以檢測出這些抗原和抗體,所以就有各種不同的「陽」。
打住,簡要回顧一下歷史。
1965年,一個叫Baruch
Blumberg的美國科學家,用康復了的肝炎病人的血清與一位患慢性肝炎的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血清一起電泳,結果發現了一種抗原,這個抗原只出現在慢性B型肝炎病人血液里,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它被稱為澳大利亞抗原,簡稱「澳抗」。
其實,它就是B肝病毒的表面抗原。
Blumberg因為該發現獲得了醫學或生理學諾貝爾獎,筆者在上海有幸聽過他(現已離世)做報告。
他的發現不僅極大推動了B肝病毒的研究進展,也使得化驗診斷B肝成為可能。
Baruch Blumberg博士的研究涉及多個領域,包括臨床學、流行病學、濾過性微生物學、遺傳學和人類學。
看點來了。
B肝病毒有三個重要的抗原,分別是: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原(HBcAg),那麼相對應的抗體呢?就叫做表面抗體(抗-HBs)、E抗體(抗-HBe)和核心抗體(抗-HBc),組合起來就是三對。
大家一定會問:怎麼是三對呢,醫生不是經常告訴我們「兩對半」麼?沒錯,就是三對,只是其中的「半個」——核心抗原不僅含量很低,難以檢測出來,而且檢測過程也非常複雜,所以檢驗醫生就「偷懶」不測它了,檢驗單上也就只有「兩對半」。
在不同病人,兩對半的5種成分組合不盡相同,組合的意義也不一,咱撿簡單的說。
請記住:「大三陽」是指表面抗原、E抗原和核心抗體三者同時陽性;「小三陽」意為表面抗原,E抗體(注意,是抗體,不是抗原)和核心抗體三者同時陽性。
絕大多數醫院在兩對半的檢驗報告單上把表面抗原、表面抗體、E抗原、E抗體和核心抗體這5個指標,按照1、2、3、4、5的固定順序排列,因此,135陽性者,就是「大三陽」;145陽性者,就是「小三陽」。
偶爾有少數醫院非得與眾不同,化驗單上換個怪怪的順序排列,倒反而讓醫生誤讀。
不過,在學術上,大小三陽的提法均不規範。
關於B肝診斷名詞,正規學術提法有五個:急性B型肝炎、E抗原陽性慢B肝、E抗原陰性慢B肝、B肝病毒攜帶者和表面抗原攜帶者。
下回細表。
「大三陽」和「小三陽」兩者之間究竟有何區別?武斷地告訴大家:如果血液檢驗呈現「大三陽」的結果,那麼一定是慢B肝患者,或者說一定是B肝病毒感染者、B肝病毒攜帶者,而且患者的血液或體液是有傳染性的。
如果是「小三陽」呢?那就複雜了,請耐心聽我多說幾句。
分兩種情形來說:
1
沒有抗病毒治療的「小三陽」
又有兩種可能:
第一,病毒基因是「陰性」的,提示感染了B肝病毒後,病毒複製被自身的免疫力控制住了。
不少人會終身維持這種狀況,女性更多見;也有人在中老年期病毒再度活躍複製,成為「活動性」慢B肝,這在男性更多見;
第二,病毒基因是陽性的,甚至載量較高,這些人當然是B肝患者。
它與「大三陽」B肝患者的區別點在於病毒的特性發生了改變,「小三陽」患者B肝病毒的一個基因區域發生了變異,從而不能產生E抗原,就這麼簡單!但不要誤解,這個變異屬於天然變異或免疫壓力下的變異,與使用抗病毒藥物後的耐藥變異不是一回事。
2
抗病毒藥物治療後的「小三陽」
也就是說在抗病毒治療前為「大三陽」,治療後轉變為「小三陽」,即由原來的135陽性,轉換為145陽性。
這是抗病毒治療所追求的目標,醫學上稱之為「E抗原血清轉換」。
各國指南都把「大三陽」B肝患者抗病毒治療後的E抗原血清轉換規定為治療目標之一,這是對的,但不必刻意追求,轉了固然好,沒轉的話,請耐心等待。
「小三陽」有沒有傳染性?有,或者沒有!只有病毒基因陽性的人才有,陰性者沒有傳染性。
B肝兩對半的指標,無論是「大三陽」還是「小三陽」或其他組合,都與B肝或B肝病毒有關,它們既可用於對B肝病毒感染者的感染現狀做分析,也可以用於臨床診斷,還是判斷B肝預後和抗病毒治療效果的重要標誌物,其重要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來源:繆曉輝論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