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自然療法應對風濕性關節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風濕性關節炎

【概述】

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病的主要症狀之一。

其臨床表現為:病變多累及大關節,有紅、睡、熱、痛等表現,並呈遊走性,可有不規則的低熱。

實驗室檢查,抗鏈球菌溶血素「O」陽性,血沉多增快。

多伴有環形紅斑、皮下結節,或風濕性心臟病。

本病的針灸治療,在五十年代初就有大量報導,並且是五、六十年代的主要適應症之一[1]。

除了針灸外,尚應用穴位注射、電針、蜂針、拔罐等法,進行了一定樣本的臨床觀察。

八十年代以來,在前述基礎上,在穴位剌激方法上作進一步開拓,如開展了中藥離子穴位透入、穴位磁療法等。

在療效觀察上則更趨科學,如在大樣本的前題下通過設立對照組等方法對治療效果作出了更為客觀的評價。

【治療】

體針

(一)取穴

主穴:肩肘關節:肩髃、肺俞、曲池;腕指關節:外關、合谷、中渚;髖膝關節:環跳、陽陵泉、膝眼、大腸俞;踝關節:懸鐘、崑崙、解溪。

配穴:阿是穴、膈俞、肩髎、陽池、秩邊、商丘。

(二)治法

根據病位和症情,每次取主穴1~2個,配穴2穴,輪替選用。

用捻轉法進針,待得氣後,凡病重、體質壯實者可用強刺激瀉法,病輕或體質較弱者用平補平瀉手法,留針15~20分鐘。

在針刺時,重症者可先針健側,後針患側,且以健側為主;輕症者,只針患側。

上法每日或隔日1次,6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3天。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療120例,治癒74例,顯效18例,有效25例,無效3例,其總有效率為97.5%[2]。

藥罐

(一)取穴

主穴:肩髎、肩髃、曲池、手三里、陽池、天宗、環跳、膝眼、風市、巨髎、血海、陽陵泉、阿是穴。

配穴:肩貞、肩井、曲澤、腎俞、膈俞、秩邊、委中。

(二)治法

選用直徑分別為0.5、1、2、3、4、5、6厘米的7種型號火罐,其中1~2號罐高6厘米,3~4號罐高8厘米,5~7號罐高10厘米。

取伸筋草、透骨草、雞血藤、鉤滕、羌活、獨活、艾葉各20克,防風、威靈仙、木瓜、牛膝、當歸、川芎、沒藥、乳香、穿山甲、紅花、川椒、附子、甘草、麻黃各15克,忍冬藤40克,裝入布袋蒸15分鐘,再與各型號竹罐共同煮沸5分鐘備用。

據症取上穴3~4個,針刺得氣後,即從藥液中取罐,甩掉水,拔在針上,留罐15分鐘。

隔日1次,15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1853例,痊癒1268例,有效437例,無效148例,總有效率為92%[3]。

針罐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關節局部及鄰近穴位。

阿是穴位置:壓痛最明顯處。

(二)治法

根據不同病變部位,令病人正坐或取臥位。

主穴必取,配穴酌取2~3個。

快速進針破皮後,緩慢送針至得氣,採用捻轉加小提插手法,促使氣至病所(即針感到達病灶處)。

留針5~10分鐘。

其間運針1~2次。

然後將配穴之毫針拔去,僅主穴留針。

接著拔罐,主穴上採取架火法或用真空拔罐器抽吸配穴針孔用閃火法或抽吸法吸拔。

留罐15~20分鐘,至局部皮膚顯現暗紅色或瘀瘢。

取罐後,主穴之針再行針一次,繼續留針10分鐘取出。

每日或隔日治療一次,12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7日。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療300例,結果治癒128例,顯效81例,有效66例,無效25例。

總有效率為91.7%。

針罐法與300例單純用針刺治療比較,後者總有鏟率僅為79%,表明針罐法療效明顯優於單純針刺法(P<0.001)[4]。

冷灸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病變關節周圍局部穴。

(二)治法

灸藥製備:雄黃、斑蝥各30克,研成細粉用蜂蜜適量拌成糊狀,再入麝香10克拌勻,裝瓶備用。

每次選局部穴及痛點4~8處;全身關節痛者,不宜超過20處。

取1寸見方之膠布,正中置米粒大小之藥糊(注意不可放得太多,避免起泡過大引起疼痛)貼於穴點。

貼後2~4小時有熱和刺痛感,8~12小時起泡,起泡直徑如超過3厘米,疼痛劇烈時,可挑破放液並塗紫藥水。

(三)療效評價

共治498例,結果,痊癒127例,顯效184例,有效167例,無效20例,總有效率為95.9%[5]。

綜合法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肩肘關節:條口、肺俞、肩髃、巨骨、中府、曲池;腕指關節:外關、合谷、中渚、陽池、陽溪;腰背部:大椎、身柱、命門、腎俞、大腸俞、委中;髖股關節、八髎、環跳、風市、陰市;膝關節:犢鼻、陽陵泉、陰陵泉、陽關;踝趾關節:解溪、崑崙、照海、八風。

阿是穴位置:壓痛點或紅腫處(下同)。

(二)治法

阿是穴必取,余穴據症取2~3穴。

如為急性病例阿是穴,先針刺得氣,用瀉法後出針,以三棱針叩刺出血,並拔罐。

亦可不刺血拔罐30分鐘,使局部起水泡,去罐後,消毒水泡處皮膚,並用消毒針穿破水泡放盡水,紗布覆蓋,次日依舊放水,至水泡 內無水為止。

配穴針刺,留針20分鐘。

如為慢性病例,可在穴區用艾卷灸10~20分鐘,至局部出現紅暈為止,並結合針刺。

上法每日或隔日1次,12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2周。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954例,結果總有效率在88~100%之間[6,7]。

溫針

(一)取穴

主穴:膈俞、血海、腎俞、關元、足三里、商丘。

配穴:肩部加肩yu、阿是穴;肘部加曲池、合谷;腕部加陽池、外關;膝部加犢鼻、陽陵泉;踝部加申脈、照海。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3~4穴,根據病灶部位加用配穴,針刺得氣後用瀉法,將2cm長的艾炷插在針柄上,在其下方點燃,至艾炷燃盡取針。

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配合內服中藥:防風18g,制附片(先煎)、地龍、當歸各12g,秦艽各20g,蒼朮、紅花、防己、徐長卿各10g,甘草7g。

每日1劑,分2次煎服。

(三)療效評價

上法共治療124例,結果治癒83例,有效32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92.7%[8]。

艾灸(襯墊灸)

(一)取穴

主穴:大椎、膈俞、血海、足三里。

配穴:肩髃、肩髎、外關、膝眼、懸鐘、阿是穴

(二)治法

襯墊製備:取適量乾薑、草烏煎汁與麵粉調成漿糊,塗在數層白棉布上,粘好曬乾剪成小方襯墊備用。

主穴每次取2~3穴,配穴據部位而加,總穴數以4~8穴為宜。

將襯墊置於所選穴區,艾條點燃後按壓在襯墊上4~8秒鐘,至患者感到局部灼熱難忍,即提起艾條作1壯。

每次灸5~7壯。

每日1~2次,7日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日。

(三)療效評價

共治500例,結果痊癒265例,顯效128例,有效69例,無效38例,總有效率為92·4%[9]。

【主要參考文獻】

[1]重慶市第一中醫院。

針灸治療352例風濕性關節炎之療效初步報告。

中醫雜誌 1957;(7):37。

[2]何正川。

針刺治療風濕性關節炎120例。

湖北中醫雜誌1987;(2):55。

[3]賈廣田,等。

竹罐療法治療風濕性關節炎1853例臨床觀察。

中國針灸 1989;9(6):7。

[4]孫景德。

針刺加火罐治療風濕性關節炎300例臨床觀察療效總結。

中國針灸 1987;7(6):7。

[5]龔孝純。

斑蝥泡灸療法治療風濕性關節痛498例。

中國針灸 1990,10(2):14。

[6]賀普仁。

針灸治療468例風濕性關節炎臨床療效分析。

北京中醫 1988;(3):38。

[7]吳素清。

針刺加拔火罐治療風濕病468例。

中國針灸1990;10(1):44。

[8]何尋志。

風寒濕痹湯合溫針治療風濕性關節炎124例。

安徽中醫學院學報 1995;14(2):52。

[9]張 針。

襯墊灸治療風濕性關節炎500例。

雲南中醫中藥雜誌 1997;(2):27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