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失眠因為曬不到太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失眠,是指入睡困難、睡眠維持困難和早醒,是睡眠量的不足或質的欠佳。

並且,失眠是持續性的,會伴隨一系列的消極影響。

失眠在《內經》中稱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臥」,並認為失眠原因主要有兩種,一是其他病證影響,如咳嗽、嘔吐、腹滿等,使人不得安臥;二是氣血陰陽失和,使人不能人寐,如《素問·病能論》曰:「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髒有所傷及,精有所寄,則安,故人不能懸其病也。

《難經》最早提出「不寐」這一病名,《難經·四十六難》認為老人不寐的病機為「血氣衰,肌肉不滑,榮衛之道澀,故晝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

《古今醫統大全·不得臥》較詳細地分析了失眠的病因病機,並對臨床表現及其治療原則作了較為詳細的論述。

失眠的中醫分型

1.肝陽上亢:夜寐早醒,頭暈脹或痛,耳鳴或腦響,急躁易怒,面紅,口乾,大便乾結;苔黃,舌暗紅或絳紅,脈弦或血壓偏高。

2.肝鬱瘀阻:情志不暢,入夜難寐,心煩鬱悶,胸脘脹痛或兩肋脹痛,寡言少語,面色無華,眼眶晦暗,眶下色斑;舌紫暗,舌瘀斑點。

3.肝鬱化火(化風):心煩難寐,急躁易怒,口舌生瘡,大便乾結,手抖,周身肌肉不固定跳動或氣樣走串不安,腿足多動不寧;苔黃,舌紅,脈細微弦。

4.肝鬱犯胃(或橫逆):睡不安寐,胃脘脹悶,胃脘嘈雜,泛酸、噯氣頻作,兩肋隱痛;或走竄刺痛,喉間異物感;苔黃膩,舌暗紅,脈細微弦。

5.肝亢脾虛:精神萎靡,面色萎黃,不欲飲食,大便溏薄,一日2~3次;或腹瀉一日3~4次,無腹痛,面色少華;舌淡,苔白,脈沉弱。

6.肝鬱犯心:心悸難寐,多夢;或膽怯心虛,惴惴不安;或胸悶隱痛,氣短,易汗出;苔薄或黃,舌紅,脈細時有結代。

7.肝亢腎虛:夜寐早醒,頭暈脹或痛,時有耳鳴,心煩易怒,腰酸,尿頻或尿難控;或足跟痛,時有潮熱自汗出,月經紊亂,量少或停經;舌紅,苔少,脈弦細數。

8.肝亢犯肺:夜寐不安,咽癢不適,嗆咳陣作,無痰或少痰,時有口乾、煩熱、汗出;苔薄黃,舌偏紅,脈細弦。

民間養生有「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勞作,養其精也」的說法。

《黃帝內經》就提到:「早睡晚起,必待日光。

」是指晚上9點鐘上床入睡,早晨太陽出來了再起床。

就是所謂天睡我睡,天醒我醒。

冬至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養神氣,勞逸適度可養其腎精。

因此,冬至前後是最好的調節睡眠,改善失眠症狀的時期。

戰國《列子·楊朱》中曾記載過這麼一個故事,宋國有個農夫經常「自曝於日」,並跟鄰居說這叫「負日之暄,人莫知之。

以獻吾君,必有重賞」。

中醫認為「負暄」不僅可以養生防病,亦可以祛疾。

這是因為中醫認為,前為陰,後為陽,經常曬後背可以改善肝腎功能,從而由內而外地改善睡眠情況。

但由於各種原因的限制,現代人不能經常曬太陽,這時候我們就需要用到中醫的手法來改善睡眠情況。

我院根據「腦主神明、肝主情志、心主血脈」和「五臟皆有不寐」的新觀點,通過我院失眠專科醫生的辨證施治,結合我院中醫綜合治療室開展的失眠「三位一體」中醫療法,能在這個冬季改善您的睡眠狀況。

砭石療法

以砭石為工具所實施的砭術方法,具有不須口服、不刺破皮膚、不需要介質的特點,並沿用傳統中醫理論辨證施治。

我院的砭石療法主要選用加熱的砭石根據失眠分型作用於患者的心俞、肝俞、脾俞或腎俞以及百會、風池、耳門等穴位。

依據經絡在體表的循行,遵循先輕後重、先上後下、先內後外、先緩後急四大原則,施以壓、揉、刮、拍、叩等手法操作,以達到疏通經絡、調理氣血、改善睡眠的目的。

中藥足浴

祖國醫學認為,人的五臟六腑在腳上都有相應的穴位,《黃帝內經》有陰脈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的記載。

腳部是足三陰經的起始點,又是足三陽經的終止點,雙腳穴位達66個。

足浴治療是傳統中醫外治法,我院中藥足浴液方具有安神寧神、清心除煩的功效。

用中藥足浴,使藥物能通過腳部滲透至周身經絡,再循經絡運行到五臟六腑,改善血液循環,調節神經系統。

再揉搓足部穴位,對失眠起到上病下治的作用,從而改善睡眠質量。

耳穴埋豆

耳穴壓豆是將藥豆準確地粘貼在耳穴處,主要是通過刺激局部的全息耳穴而誘發經絡傳導,進而調整人體陰陽氣血和臟腑的整體功能,達到防治疾病目的。

所選主穴神門、心、皮質下,根據辨證分型配穴可選肝、脾、交感等相應穴位。

神門、皮質下穴具有調節自主神經功能之效,可消除緊張心理狀態;心穴具有寧心安神、調和營血等功能:肝穴有疏肝理氣、清瀉肝火等效果;脾穴可健脾和胃、補中益氣、消積化食、化生營血;交感穴可直接調節內臟植物神經纖維活動及血管舒縮功能,具有解痙鎮痛之功效;以上諸穴合用,氣血調和,調和陰陽,調暢情志,達到寧心安神至功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