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瀉的針灸治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作者:針灸部 王旭慧 張睿 編輯:白瑋婧
中醫學認為,泄瀉是以排便次數增多,糞質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瀉出如水樣為主症的病症。
其病因主要為感受外邪或飲食所傷或情志失調或病後體虛或稟賦不足。
發病機理主要為脾虛濕盛。
病位主要在脾胃,與肝腎有關。
病理性質有寒熱虛實之不同。
西醫學將腹瀉分急性和慢性兩類,病史短於3周者為急性腹瀉,超過3周或長期反覆發作者為慢性腹瀉。
其中慢性腹瀉病因大致可歸類為:胃部疾病;腸道疾病(感染性腹瀉、非感染性腹瀉、腸道腫瘤);肝膽胰疾病;全身疾病。
慢性腹瀉的常見辨證分型有:脾胃虛弱證、腎陽虛衰證和肝氣乘脾證。
故而中醫治以健脾益氣,化濕止瀉、溫腎運脾,固澀止瀉和抑肝扶脾。
常用的中藥方劑有:參苓白朮散、四神丸和痛瀉要方,亦可配合補脾益腸丸、附子理中丸等。
故針灸治則仍為健脾、溫腎、疏肝,取穴以任脈、足陽明經及背部俞穴為主。
主穴選:中脘、天樞、足三里、上巨虛。
脾胃虛弱證配脾俞、關元俞。
腎陽虛衰證配腎俞、命門。
肝氣乘脾證配肝俞、行間。方義:本方中脘、天樞、足三里調整胃腸功能,制泄止痛消脹;上巨虛是大腸下合穴,「腑病取合」,與足三里屬同經配穴法,《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中言道:「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即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
」脾俞、關元俞健脾益氣;腎俞、命門溫腎壯陽;肝俞、行間疏肝解郁。
均屬標本兼顧之法。臨床應用中,兼發熱者,配合谷、曲池以標本同治;兼脘痞者,配公孫;兼脅痛者,配陽陵泉;短氣如喘者,配氣海;兼脫肛者者,配百會用補發,或用隔姜灸法,以提補陽氣。
備選方:
健脾益氣方:取脾俞、胃俞、太白、足三里、氣海。
針用補法,或針灸並用。溫補腎陽方:取腎俞、命門、氣海、關元。
針用補法,或針灸並用,多灸為宜。疏肝理氣方:期門、太沖、陽陵泉、內關。
針用瀉法,或平補平瀉。耳針療法可取:小腸、大腸、胃、脾、肝、腎、交感、神門。
每次酌取3-5穴,留針20-40分鐘。
隔日1次,20次為1療程。
覺得不錯,請在下方點讚↓↓
艾灸治療寶寶腹瀉 調理脾胃祛寒邪
寶寶腹瀉一般多見於2周歲以下的寶寶,由於2周歲以下的寶寶生長發育迅速,身體所需的營養和能量較多,但消化器官並未發育成熟,消化能力較弱,所以當飲食的質和量不當,或周圍環境的溫度發生劇烈變化時,或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