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頭痛的艾灸方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頭痛
頭痛是人自我感覺到的一種病症,在臨床上較為常見。
蓋頭為「諸陽之會」,「清陽之府」。
臟腑經絡氣血皆上會於頭,故無論外感或內傷都可通過經絡氣血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頭部而致頭痛。
【病因】致因雖多,無非外感(六淫)和內傷(七情)所致。
傷於風者,上先受之。
高巔頂之上,惟風可到。
所以外感頭痛,以風邪為多。
因「風為百病之長」,為病每多兼夾,故又有風寒頭痛、風熱頭痛、風濕頭痛之分。
內傷頭痛多因七情內傷,臟腑失調,氣血不足所致,故又有肝火頭痛、氣滯血瘀頭痛;或陰陽氣血各有偏虛而引起血虛頭痛、陰虛頭痛、氣虛頭痛和陽虛頭痛。
【症狀】急性頭痛多為外感,慢性頭痛多為內傷。
外感頭痛:起病較急,常伴有惡寒、發熱、鼻塞、流涕等表證。
主要有以下三型:①風寒頭痛,症見頭痛時作,遇寒則甚,痛走項背,惡風畏寒,口不渴,鼻寒,苔薄白,脈浮緊。
②風熱頭痛,症見頭痛且脹伴眩暈,甚則如坐舟中,面目紅赤,發熱惡風,自汗,或尿短赤、便結,或渴欲飲,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或弦數。
③風濕頭痛,症見頭痛而沉重,如遇陰雨天氣時尤甚,或伴有肢體困重疼痛,腰膝酸脹,有下墜之感,納呆嘔惡,苔白膩,脈濡緩。
不過皆以頭痛為主,其他伴隨症狀一般較輕。
內傷頭痛:起病緩慢,時發時止,纏綿難愈。
主要有以下六型:①肝陽(火)頭痛,症見頭痛眩暈,心煩易怒,面紅目赤,口苦舌紅,苔薄黃,脈弦有力。
②痰濁頭痛,症見頭痛昏蒙,胸脘滿悶,嘔惡酸濁,苔白膩,脈滑或弦滑。
③腎虛頭痛,症見頭痛且空,腰膝酸軟,遺精帶下,耳鳴眩暈,苔少,脈細或沉弱。
④瘀血頭痛,症見頭痛日久,痛處固定不移,痛如錐刺,或有頭部外傷史,舌黯有瘀斑,脈細澀。
⑤氣血不足頭痛,症見頭暈目眩,乏力,面色晄白。
⑥厥陰頭痛,症見巔頂頭痛,甚則嘔吐痰濁,肢冷,脈沉細,苔白。
【療法】
【配穴方一】主穴:阿是穴、百會、太陽、上星、列缺、合谷。
配穴:前頭痛加印堂、陽白,頭頂痛加百會、四神聰、太沖、湧泉,後頭痛加風池、崑崙。
【灸法】①用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6~8個穴位,每穴灸5~10分鐘,偏寒、虛者可灸20分鐘。
每日灸1次,5次為1個療程。
②用艾炷隔物灸(凡附片、生薑片、蔥白餅等均可選用),每穴灸3~5壯或5~10分鐘。
每日灸1次,5次為1個療程。
【主治】頭痛。
【附記】引自《外治匯要》。
此法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之功,故用之效佳。
灸時應注意不要燒傷頭髮和面部。
【配穴方二】主穴:百會、太陽、頭維、上星、合谷、阿是穴。
配穴:目赤耳鳴者,加太沖、丘墟;頭重者,加豐隆,中脘;痛有定處者,加膈俞、血海;面白神乏者,加血海、足三里、三陰交;五心煩熱且口乾者,加肝俞、腎俞、三陰交等。
【灸法】①用艾炷著膚灸(非瘢痕灸),頭部穴位可用小艾炷灸,每次選用4或5穴,每穴灸4~5壯,余穴用艾條溫和灸各10分鐘,每日灸1次。
②用艾炷隔物灸,艾葉、附片、薑片均可隨症選用。
每穴灸5~10壯,每日灸1次。
③用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6~8穴,每穴灸10分鐘,偏虛者可灸20分鐘,每日灸1或2次。
【主治】頭風(內傷頭痛)。
【附記】引自《艾灸療法》。
凡瘀血頭痛、肝陽頭痛、痰濁頭痛、陰虛頭痛和氣血虧虛頭痛均可用本法療之。
而實證時間可短些,壯數少些,虛證則可長些,多些。
偏頭痛
偏頭痛是由於腦血管功能紊亂所引起的一種劇烈性頭痛。
其痛多在一側,時痛時止,多呈周期性發作。
發作可持續數小時或數日,以後逐漸減輕而至緩解,常在入睡後完全緩解。
本病多見於女性,多在青春期發病,其中部分患者與月經周期有密切關係,男性亦可發生,而以中老年人為多見。
【病因】多因痰濁中阻,或風邪上竄,清陽痰擾所致,病在少陽經,與肝膽有關。
【症狀】偏頭痛多痛在一側。
開始發作前常有先兆症狀,如患者先有嗜睡、倦怠、憂鬱感或眼前出現閃光、暗點,有時還可出現面唇和肢體麻木,失語等。
20~30分鐘後即發生偏頭痛,劇痛難忍,但多可自行緩解。
本病多為慢性,可延至數年或數十年之久。
反覆發作,纏綿難愈。
【療法】
【配穴方一】取穴:太陽、絲竹空、陽白、上關、頭角(左痛貼左、右痛貼右)。
【灸法】用燈火隔艾灸,灸前取陳艾葉10~20片,用燒酒浸透,貼於上穴。
艾葉不可撕破,帶酒貼上。
再將燈心草少許,蘸上麻油(不可浸入油內,因油多不好使用),令患者閉目。
將燈心點燃,以穩、准、快動作,直接灼灸艾葉中點,其燃明燈火,猛一接觸艾葉就會熄滅,這就稱為1壯。
所應灸的壯數,是在各穴上施灸1或2壯,合計為10壯。
術者在各個穴位上,應找到1或2個極感疼痛的穴位,可以多灸幾壯,一般穴位只灸1壯即可。
隨又燃明燈火再灸,但不要連灸1個穴位,如原貼艾葉脫落,可以換貼1片,但須徐徐施灸,直至痛止為度。
【主治】偏頭痛。
【附記】引自《百病中醫民間療法》。
此法適用於以寒邪上蒙而致清陽不升所致的偏頭痛為宜,施之自有卓效。
若屬熱證者則不可用。
經此法施治之寒性偏頭痛,痛止後很少有復發。
【配穴方二】①太陽、外關;②風府、啞門、風池。
【灸法】上列二方、臨證時任選一方。
其灸法為:①用艾炷灸,每穴灸3壯,每3日灸1次;②用艾條雀啄灸,每穴灸10~15分鐘,每3日灸1次;③用溫針灸,留針時灸3壯,每日1次。
【主治】偏頭痛。
【附記】引自《外治匯要》。
屢用效佳。
【配穴方三】阿是穴(在雙側腸俞穴處尋找壓痛點)、頭維、太陽、合谷、太沖。
失眠配三陰交、神門。
【灸法】①用艾炷隔姜灸,每穴灸3壯,每日1次;②用艾條溫和灸,每穴灸5~10分鐘,每日1次;③用燈火灼灸,每穴灼灸1下,每日1次。
【主治】偏頭痛。
【附記】筆者經驗。
多年使用,多1次見效,效佳。
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屬中醫面痛、偏頭痛範疇。
是三叉神經分支範圍內反覆出現陣發性、短暫閃電樣、刀割樣、火灼樣疼痛,無感覺缺失等神經功能障礙、檢查無異常的一種病症。
多發生於40歲以上,尤以女性為多。
【病因】原因不明。
中醫認為病因與頭痛基本一致,多因風寒、風熱阻絡,或肝火上逆、氣虛瘀阻等因所致。
【症狀】三叉神經痛僅限於三叉神經感覺分布區內,不疏散至後頭部。
一般分為發作期與緩解期。
發作期起病急驟,疼痛劇烈,為陣發性。
痛如刀割、錐刺、火灼、電擊樣陣痛,其來去突然,持續時間僅幾秒至幾分鐘。
頻率自1日數次至1分鐘多次。
多深夜發作,可將患者在熟睡中痛醒。
疼痛可因觸及面部某一點(如談笑、刷牙、洗臉時)而誘發,該處稱為扳機點。
通常多發於三叉神經的第2支與第3支,單發於第1支者較少見。
疼痛多發於上下唇、鼻翼、眼眶等處。
開始向外放射。
在發作數周或數月後常可自行緩解數日至數年,即為緩解期。
病程越長,發作愈劇烈,縮解期愈短暫。
【療法】
【配穴方一】主穴:太陽,懸顱。
配穴:第1支加攢竹、陽白;第2支加顴髎、耳門;第3支加承漿、頰車、翳風;反覆發作者,加肝俞、膽俞。
【灸法】用燈火灸,按操作方法在所選穴位各灼灸1下,每日或隔日灸1次。
【主治】三叉神經痛。
【附記】引自《外治匯要》。
屢用效佳。
【配穴方二】百合、太陽、頭椎、上星、列缺、合谷、阿是穴。
【灸法】用艾炷隔蜂房灸,每次選3~5穴,取炒蜂房末適量,用黃酒調製成厚約0.2cm的小圓餅,放穴上各灸3~5壯,每日或隔日灸1次。
【主治】三叉神經痛。
【附記】引自《外治心悟》。
此法有通經活絡止痛之功,故用之每收良效。
想了解如何用艾艾貼在家做艾灸可關注公眾號:艾生活愛健康 或微信:cherryssh2009
「天涼好個秋」腹瀉用艾灸
進去秋季,我們都能很明顯的感到早晚的天氣很涼,溫差的變化提示我們要及時的增加衣物,以免受涼而引起腹瀉。在秋季腹瀉患者的增多,提示我們要注意對自身的保養,除了在飲食和保暖外注意,另外如果患上腹瀉,...
乾貨!高血壓、糖尿病、坐骨神經痛……常見病艾灸取穴大全!
艾灸是通過特定的穴位進行施灸,同時根據中醫辨證施治理論採用恰當的補瀉手法,屬於中醫外治法之一,艾灸的藥性作用和熱作用作用於經絡腧穴,才能起到全身治療作用。本文整理艾灸對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