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技術彎不了膝蓋?走路不利索?這個技術讓患膝骨關節炎的朋友輕鬆走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67歲的郭阿姨感覺右膝關節疼痛2年多,慢慢地走路越發不利索,無奈之下,她才到醫院做檢查,結果嚇了她不輕:膝關節自發性骨壞死,軟骨層被侵蝕得斑駁殆盡。

在廣東省中醫院專家的建議下,她選擇了單髁置換術(即部分膝關節置換)。

術後第二天能夠下地走路;2周之後,膝關節已經能彎曲超90°。

南方農村報記者 江玲 通訊員 宋莉萍

廣東省中醫院骨三科主任曹學偉介紹,單髁置換術即在清除關節內碎片、切除增生滑膜的基礎上,針對性地將局部磨損的關節面拋光後,放一塊人工墊片,替代損壞的膝關節軟骨和軟骨下骨,恢復原來關節的光滑程度。

據悉,以創傷小、恢復迅速的絕對優勢,省中醫目前單髁置換做到了華南地區年最大手術量,患者當天手術當天出院,術後無須引流,第二天便能輕鬆屈膝90°,早早下地行走,避免了長時間臥床的痛苦。

膝關節「發炎」軟骨剝脫

膝骨關節炎是常見的老年退化性疾病,干體力活、負重多或曾有運動損傷的人群更易發生,患者表現為關節活動障礙,彎不了膝蓋,關節不穩定,活動有彈響聲,嚴重時關節發僵,走不了路。

省中醫骨三科主任曹學偉介紹,膝關節內表面覆蓋著軟骨,退行性關節炎會慢慢破壞這些軟骨,形成骨刺,磨損的軟骨還會剝脫形成游離體,軟骨下骨裸露甚至壞死。

早期膝骨關節炎用藥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當關節損傷明顯影響到活動功能,疼痛反覆發作,或是關節腔內已經出現了游離碎片,提示關節軟骨磨損嚴重,很多時候就得藉助手術治療了。

「軟骨磨損到沒有了,只能做全膝關節置換術,較早期的患者還能視情況做單髁置換。

」曹學偉指出,年輕人膝關節嚴重損壞尚可植入人工軟骨,但老年人因血供不足無法癒合,基本只能做全膝置換。

因此,有膝關節手術適應症的老年人,建議早期即做單髁置換,不僅創傷小恢復快,功能改善也更好。

單髁置換優勢明顯

目前,針對中晚期膝骨關節炎,單髁置換已成為國際主流的微創手術,患者一般1周能夠下地,3個月恢復屈膝活動。

而省中醫院做的單髁置換,患者術後不腫不痛,立馬就可蹲下,活動如常,滿意度明顯提高。

對於膝骨關節炎晚期,內外側關節面都已經磨損的情況下,患者選擇膝關節表面置換術,將磨損表面拋光,再將金屬表面通過骨水泥粘合,之間裝上人工墊片,以此恢復關節的光滑度。

對比於全膝置換患者,單髁置換患者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忽略自己的膝關節做過手術。

現在,單髁置換已成為該院骨科一項特色技術,2016年至今已開展300多台。

「高齡不是單髁置換的禁忌症,現在省中醫最大年齡的手術病例有92歲。

」曹學偉指出。

據悉,人工膝關節材料的強度和耐磨性一般可滿足患者20年以上。

現在臨床所用的人工墊片為高分子聚乙烯,性能又提升了許多,預計使用年限可更長,也能支持日後翻修。

目前,單髁置換的費用在5萬左右,醫保報銷後病人自付約1萬元。

首創雞尾酒鎮痛法

曹學偉談到骨科團隊做單髁置換的經驗時表示,主要是採取了「無痛、無血、無栓」的快速康複方案。

他們將嚴謹的疼痛管理貫穿術前到術後的全程,單髁置換也普遍開展小切口、股四頭肌保留技術,手術切口控制在8-10厘米,儘量減少創傷。

此外,經反覆試驗,曹學偉在2010年首創雞尾酒鎮痛法,組合7種西藥的長效鎮痛配方,在術中注入患者的關節腔內,發揮止痛、消炎、消腫、止血的功能,可維持10-14天滿意的鎮痛效果,病人術後第二天就能下地。

再者,手術流程優化,加強出血管理。

曹學偉團隊對易出血和血栓人群區別干預,用上不同的抗凝方案以及嚴控出血,單髁置換基本做到零輸血。

術後鼓勵患者早期鍛鍊,預防栓塞發生,促進關節功能恢復。

與此同時,中藥、艾灸、手法拍打跟上,發揮中醫優勢,活血散瘀,加速康復。

膝骨關節炎既要早治,更要早防。

「若在50歲時就開始改善骨代謝情況,膝骨關節炎的發生將大大減少。

」曹學偉強調,「控制體重,避免長時間站立、下蹲和劇烈運動,圍絕經期女性尤其要格外留意骨量變化,積極預防骨質疏鬆。

【專家簡介】

曹學偉

廣東省中醫院骨三科主任,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

中華中醫藥學會運動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運動醫學分會主任委員,中西醫結合學會特色療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師學會關節分會常委,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關節分會常委。

著名骨傷科流派洛陽郭氏正骨、上海石氏傷科、嶺南骨傷科流派學術繼承人。

對於各種疑難關節病的診斷及治療,尤其在關節鏡下半月板修復及前交叉韌帶重建技術方面臨床經驗豐富。

擅長微創關節置換術,開展了小切口、股四頭肌保留技術,使膝關節置換活動度達到0-135°,患者術後通過鍛鍊可以下蹲。

發明雞尾酒鎮痛療法,患者第二天即可無痛下地走路,實現快速康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