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報告里大有學問 醫生提示:不必過度在意個別指標異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隨著人們對健康的日益重視,體檢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的熱議話題。

然而,重視體檢的人多,卻很少有人重視體檢報告上的數據。

面對檢查結果,市民普遍表現出兩種極端:要麼事不關己,認為體檢過程比結果重要;要麼似懂非懂,對體檢報告上的指標數據任意猜測。

事實上,認真看報告,讀懂其中的健康含義,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身體。

那麼,怎樣讀懂體檢報告?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哪些?近日,記者來到西昌市人民醫院體檢中心,邀請體檢中心主任劉太文結合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常見體檢問題,為大家支支招。

「我要體檢」的人越來越多

近日,記者在西昌市人民醫院體檢科了解到,近年來,市人民醫院接受體檢的單位和個人數量逐年上升。

據統計,2014年單位體檢人數在1萬人左右,到了2015年就增加到了1萬2千人左右。

願意做健康體檢的一般有三類人群:一是家裡經濟生活條件比較好的私營企業主、個私經營者和一些白領,隨著自身年齡增大、工作生活壓力的增加,自覺參加健康體檢,這部分市民基本是一年一次;二是受周圍親戚朋友影響,特別是在有親戚朋友患重病的情況發生後,為買個安心做全面體檢的;三是因感覺身體狀況不佳,有了特別明顯的症狀,在醫生建議下去做體檢的。

另外還有小部分市民是因求職的需求。

在自費參加健康體檢的人群中,以35歲至60歲者居多。

近兩年來,年輕人要求進行健康體檢的也日益增多。

同時,要求體檢的項目也在增加。

其中,個人對自己的身體狀況越來越重視,體檢項目要求也比較多。

體檢報告關鍵看「總結」

拿到體檢報告後該怎麼看?劉太文建議,首先,一定要看體檢報告中第一頁的主檢報告匯總,包括陽性特徵及異常結果、體檢結論、防治措施。

如果檢出比較嚴重的問題,醫生在未出報告前就會聯繫單位或者本人儘快到醫院治療,其他需要關注的異常結果,醫生會在主檢報告中寫明,個別具體指標異常不用太放在心上。

「其實,普通的體檢只是給體檢者帶來提示性、參考性的建議,目的在於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有利於避免或儘早發現病情,而動態的觀測最能掌握健康情況。

」劉太文表示,如果對結果有異議或有必要重視的,醫生會在總結里給出提醒。

此外,專業的體檢醫院、體檢部門都設有專門的諮詢室,體檢者有任何疑問,也可以拿著報告前去諮詢。

體檢項目不是越多就越好

體檢項目是不是越多就越好呢?劉太文稱,並非如此,現在很多20歲左右的年輕人,堅持所有項目都查,「其實動脈硬化、頸動脈斑塊,在這個年齡體檢並沒有多少必要。

」選擇體檢項目應因人而異,需綜合年齡、職業、以往病史、家族病史等多方面因素。

「年輕人可偏向基本狀況的檢查,如身高體重、血糖、肝功能等,中老年人群在普通常規的體檢項目基礎上,可進行更全面檢查,如腫瘤方面的篩查,心血管系統檢查等。

」劉太文說。

「很多人來醫院檢查了一大堆,發現自己沒有得癌症,就什麼都不管了。

血糖、血壓測出來偏高也不管,但其實這些都是很重要的指標。

」劉太文告訴新報記者,自己遇到過不少年輕的體檢者,對身高體重的基礎檢測不屑一顧,「但他們不知道,通過身高體重,可以計算出體重指數,這個指數能反應體檢者是否體重肥胖超標。

很多人覺得『胖就胖,不用在意』,但其實肥胖與全身各處器官都有關,肥胖可能造成高血壓,糖耐量下降得糖尿病,長期高血脂造成脂肪肝等,因此這也是很重要的指標。

有部分人,在以往的體檢中已查出某些疾病,劉太文建議,體檢者應保留以往體檢報告,看看疾病是否有進一步發展了,比如早年檢出小包塊、結節,對比看看有沒有長大。

「這是對自身負責的一個態度。

提醒

體檢容易陷入這些誤區

● 不懂體檢報告無所謂,不想麻煩醫生

體檢後要認真閱讀體檢報告,了解自己的情況,查看報告是否提示了某方面的問題,是否有警告標誌。

「看體檢報告不只是看字面上的數據,還要看字面下的含義。

即便沒查出什麼問題,也不代表你很健康!」

劉太文指出,看體檢報告不只是看有沒有病,還要看有沒有得病的風險。

報告是靜態的,人是動態的。

體檢反映的只是當下的狀況,即使數據在正常範圍內,但並沒有反映其上升或下降趨勢。

因此,拿到檢查結果應該積極諮詢醫生,並將個人的家族病史、生活習慣、食物耐受等信息告知醫生,積極配合體檢中心的健康管理。

● 數據在正常範圍內代表身體沒問題

「指標未超出正常值,不代表絕對正常。

」劉太文主任說,目前,大部分體檢指標的設定是根據疾病標準而非健康標準來定,換句話說,體檢指標正常只能說明身體狀況達到60分的及格標準,卻不能說明身體是健康的。

因此,未查出問題者切勿大意,若身體不舒服可向醫生諮詢,考慮檢查項目是否有偏漏、是否該增加檢查項目。

並在醫生的建議下繼續保持好習慣,改掉壞習慣,讓身體更健康。

● 數據與參考值不同肯定有病了

「指標數據不在正常值內,也不代表一定有病,例如你休息不好轉氨酶會增高。

」劉太文主任介紹到,體檢指標的數據是統計學根據大樣本定的通用指標,沒有包括「小機率」事件。

所以廣義來講是一個提示性指標,並不是所謂「金標準」的診斷指標。

尤其內分泌指標總是隨著個人生活習慣、身體狀態、環境而不斷波動,需經過一系列的檢查才能確診。

當然,已查出問題者須做好隨診,需通過一系列的檢查、複診,分析比對所有檢查結果才可確診;確診後若需治療,應及時就醫,切勿拖延。

體檢單說身體異常,趕緊自己抓藥

「自己抓藥,可能偶爾會撞對,但更多時候會耽誤病情。

」劉太文提醒,體檢指標間具有相關性,比如指標顯示肝功能不正常,但患者並不知肝功能與哪些其他器官功能(指標)相關,不知引起異常的原因是什麼,故用藥只治標不治本,並不是有針對性的治療。

「指標所描述的狀態以及相關指標,只有醫生才能看得出來,非專業人士不要自作主張買藥。

市民至少每兩年體檢一次

針對體檢,劉太文建議,至少每兩年做一次。

若常年有抽菸的習慣,建議加一個胸部CT;常在外就餐的市民,可進行13碳呼氣試驗;女性要特別關注乳腺癌、宮頸癌、子宮肌瘤等篩查,還要關注生殖系統感染;肝寄生蟲全套檢查,適合平時有吃魚生、螺類、未煮熟海鮮類的人群。

有條件的還可以檢查動脈硬化檢測,該檢測適用於被判斷為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或具有肥胖、長期吸菸、高脂飲食、缺乏運動等心腦血管疾病高危因素者等;認真分析、保存、使用體檢結果,作為健康管理的重要依據。

術語解析

「進一步檢查」:表示可疑但又不能確定具體是什麼,建議進一步檢查;

「隨訪」:表示不怎麼嚴重,可每半年或一年進行複查;

「複查」:表示指標是動態的,受很多因素干擾,此次檢查不能作為一個決定,需要再複查一次;

「診治」:表示已經出現了問題,不需再檢查或是觀察,可直接到醫院治療。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