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與「成功」的關係,跳脫「功利主義」 我如何克服「好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此症源於誤解成績、成就與成功三者間的關係。

成績好只是成就的一種,若求學期間依靠成績定義自身價值,出社會後便會出現自我價值空窗期。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主打 編輯部原創 策展專區 CrossingCampus 時事現場 海外職場 專欄作者 訂閱季刊 頻道 人物故事 People 國際趨勢 Trends 文史藝術 Humanities 生活風格 Lifestyle 觀點評論 Perspectives 編輯嚴選 Editors'Picks 換日線X施羅德 上架,夢想人生 關於我們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搜尋 投書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註冊 登入 首頁 CrossingCampus 學習 看清「成績」、「成就」與「成功」的關係,跳脫「功利主義」──我如何克服「好學生症候群」(下) 徐聖修/PhDJourneytotheWest 2019/05/06 11543 PhotoCredit: 此症源於誤解成績、成就與成功三者間的關係。

成績好只是成就的一種,若求學期間依靠成績定義自身價值,出社會後便會出現自我價值空窗期。

前文:打破考試文化下的「速食學習」、理論得分,培養「終生學習」力──我如何克服「好學生症候群」(上) 症狀三:靠成績定義自己的價值 此症源於誤解成績、成就與成功三者間的關係。

成績好只是成就的一種,若求學期間依靠成績定義自身價值,出社會後便會出現自我價值空窗期。

在台灣會考(十二年國教前的基測)與學測的考試制度下,與家庭及社會對升學與名校的執著中,此症十分難解。

反而是成績不好或求學不順的學生能培養出免疫力,及早朝其他方面尋找自身價值。

對已深受其影響之好學生,消極的辦法是等到求學階段結束進入職場後,重新尋找除成績以外的成就感來源、除念好書考好試外的技能;挺過價值空窗的鎮痛期,重新謙卑地學習技能與尋找價值。

但受到美國教育的啟發後,我覺得在求學階段,仍有下列幾種積極的辦法,可以避免事後「砍掉重練」太辛苦: 解方一:多實習、打工、當志工,盡早體驗各類型的工作 美國高中生和大學生普遍會在暑假去餐廳或咖啡廳打工、參加醫院或公益團體當志工、或到公司或實驗室實習,這甚至是申請好大學或研究所(尤其是醫學院)的必要經驗。

實際的工作經驗是很好的試金石,測試自己對不同類型工作的熱忱,打開眼界跳脫學校教育,並及早開始思考自己在職場上的價值──為什麼別人願意雇用我?體驗實際的職場需求並了解自己興趣所在,繼續回學校學習能更有方向與目的。

解方二:參加任何類型的競賽,盡量達到全國水準 美國頂尖大學在錄取學生時,除了平時學習成績與大考測驗成績,它們會傾向錄取有全國競賽得獎經歷的人;且不侷限於學科競賽如奧林匹亞,也可以是游泳、網球、滑冰等體育競賽,或是西洋棋等智力或遊戲競賽。

不是學校要招募學校代表隊(不同於體育獎學金),而是學校認為一個學生若有在某方面極其專精到達全國水準,代表這學生能持之以恆地鍛鍊自己,並遇到挫折能不屈不撓、精益求精。

而它們相信具備這些特質的學生,也能在其他領域成功。

美國高中生花在讀書的時間比台灣高中生少得多,而許多時間放在培養磨練其他方面的能力(有興趣進一步了解的讀者,可參考吳軍的《大學之路》一書)。

解方三:投資時間在培養興趣 興趣能幫助我們找到生活的熱情。

例如我在讀書心煩意亂或工作遭遇挫折時,我會玩兩個小時薩克斯風、閱讀一本閒書、找朋友打網球,或自己去衝浪。

這些不只是單純的「休閒活動」,也是「興趣」──差別在興趣需要長期投資時間與努力以求精進:玩薩克斯風是在練新技巧及曲子,打球與衝浪也會在下場(海)前看影片教學。

這些興趣逐漸成為我生活除了工作之外的另一個支柱,做這些事就能重新對生活充滿熱忱與喜悅。

當追求的不再只是學業成績或工作績效帶來的成就感,而是對生活的熱情,便能跳脫功利的思維框架。

圖/TeddyKelleyonUnsplash 解方四:若經濟狀況許可,多離開台灣四處遊歷 從我大三第一次一個人去泰國自助旅行,就走上了背包客的不歸路。

走出去才發現台灣很小,世界很大,每個國家的人過著不同時區的生活,對人生有不同的追求,看待工作與生活的態度迥異。

接觸到各國朋友,受到各種文化洗禮,發現原來培養小孩、教育學生的方式有很多種。

對比之後才能領略出自己所處的環境的優勢與缺點,才能從不同角度反思自己讀書、工作、生活的價值觀,究竟哪些是心之所嚮、哪些又是受環境影響。

簡言之,我覺得解症狀三的辦法,是盡早盡力地走出讀書、成績、考試、升學之外的世界,接觸多元的工作、技能、興趣、文化,開拓自己的視野,才不會被狹窄的成績思維綁架自己的價值與時間。

症狀四:害怕失敗的固定型思維(fixedmindset) 考試常滿分,便不知哪裡不足;習慣了成功,便不知如何失敗。

好學生害怕失敗導致兩個層面的後果,第一是面對失敗的容忍度不足,易自卑,難以走出挫折;更嚴重的是第二項,不願接受挑戰。

「害怕失敗」並不僅限於好學生,我覺得很大程度亦是社會文化之影響。

當一個社會對於失敗者貼上標籤並不再給與機會,害怕失敗是必然的,或許這也是上個世代的日本社會很難有新創公司的原因。

美國社會則在頻譜的另一端,鼓勵嘗試,認為失敗是寶貴的經驗,使人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我的症狀四真正發作時期是在留學美國後,小至課堂發問大至解決研究問題,發現自己比起美國同事顯得畏畏縮縮。

此症狀伴隨我很久,因為我沒找到也並不覺得有特效藥,只能不斷鍛鍊自己。

至於我如何鍛鍊?便在此與讀者分享: 唯一解:洪水療法,越怕越要試 我鍛鍊的核心概念只有一個,心理學上稱為「flooding」療法:「Flooding」的字面意思是洪水,概念是讓恐懼症患者直接面對挑戰,接受大量的刺激以達到去敏感化(desensitization)並破除非理性的心理反應。

例如有懼高症的人,就帶他到高處;害怕蜘蛛的人,就讓他跟蜘蛛相處。

當然這必須循序漸進,從二樓開始往上爬,或是從隔著玻璃箱開始看蜘蛛。

另一方面要引導他克服心理障礙,告訴他看著地面感受腳踏實地,或是仔細觀察發現某些品種的蜘蛛並不會攻擊人。

面對失敗恐懼症,我覺得flooding是個很有效但初期十分痛苦的方法。

簡單的說,就是強迫自己四處嘗試,快速累積失敗的經驗,直到能坦然面對失敗,接受失敗是件平常的事。

我的鍛鍊多管齊下。

包括聽演講時強迫自己問問題,一開始緊張地不得了,講話又抖又結巴;自告奮勇在許多場合給演講,起初被台下專家問到答不出來;參加社交活動,即使頭一個小時當花瓶無法與人深談;嘗試申請各種獎項與計畫,即使知道中獎機率極低;報名演講比賽3分鐘行銷自己的研究,結果第一輪就被刷;申請實習和投履歷,一開始面試慘不忍睹。

但咬牙堅持下去,等到失敗的經驗累積到一定程度,反而逐漸了解自己的短處與特長,進而對自己越來越有自信。

不再擔心或害怕失敗,而是透過失敗了解自己與繼續學習。

這便是我症狀四的療法。

(推薦讀者可延伸閱讀CarolDweck的《心態致勝:全新成功心理學》一書。

) 症狀五:追求他人定義的成功,缺乏自我探索 比起症狀三討論狹義成功與狹隘目標造成的「價值觀偏差」,症狀五探討更深遠的影響:缺乏自我探索。

這個症狀不僅限於好學生,但好學生在成績的突出表現與成就,相對限制了探索其他方向的機會。

我覺得這點實在難解,症狀五其實是每個人成長的必經過程,只是早晚克服的問題。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便敘述了如此的轉變。

而自我探索有兩個層面,第一個是向外探索,尋找自己有興趣的事物;第二是向內省思,建立自己的價值與目標。

這兩個部分其實是一體兩面,探索興趣有助於建立價值與目標,而價值與目標能反過來驅動興趣。

圖/TeddyÖsterblomonUnsplash 四本好書,搭配解方三服用 在尋找自己有興趣的事物方面,我覺得症狀三的解決方法多能適用,包含接觸多元的工作、技能、興趣、文化,多方嘗試、實際體驗,便能逐漸領悟到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事物。

建立價值與目標我覺得困難得多,我嘗試透過寫日記(念博士後變成週記)的方式,鼓勵自己沉澱、反思。

但真正讓我有所突破及提升的方法是閱讀。

以下列出幾本對我建立自我價值影響特別大的幾本書: 一、《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The7HabitsofHighlyEffectivePeople) 這本書讓我學到「個人憲法」的概念,打破「重要與緊急孰重孰輕、事情優先順序」的迷思,了解人「依賴(Dependent),獨立(Independent),互賴(Interdependent)」的三個成長階段。

對自身價值與目標進行深入的剖析。

二、《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Howwillyoumeasureyourlife) 從商業理論與管理角度看待人生的選擇與發展,特別強調人際關係的圓滿及遠離監獄的重要性。

書中給出大量的商業案例,以及如何將所學應用在衡量自己的人生,是本充滿洞見與有趣思想的書。

三、《你可以不遷就:你的求職降落傘是什麼顏色?》(WhatColorisyourparachute) 這本書雖然目標是寫給工作求職者,但其提出的花瓣圖(FlowerDiagram),一步步具體地帶領讀者用7個面向分析自己的人生,深入思考自己的價值觀、興趣、擅長的技能、喜歡的工作環境等。

更進一步用排序表(PrioritizingGrid),幫助自己釐清每個面向中各件事情的重要性。

四、你的「人生楷模」的自傳 看自己的人生楷模(RoleModel)如何面對人生選擇,是建立自我價值、養成不斷進步的習慣的最佳方式之一。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生物工程院長錢煦的《學習、奉獻、創造──錢煦回憶錄》是我最近讀的傳記,其名言「人生的樂趣在學習,人生的收穫在奉獻,人生的價值在創造」,至今仍是我生活的最高指導原則。

富蘭克林的自傳中,他的13個美德與日程表,也部分型塑了我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

「動手」總結全文:複習四大症狀與解方 「好學生症候群」的問題源頭是在我們學習成長階段,教育體系與社會價值定義了「成績與升學至上的狹義成功」與「功利主義」的文化環境,告訴學生只要用功讀書、考上好學校,就能成功、成為有用的人。

狹隘的努力目標與偏離現實的價值觀,導致由淺至深的5個症狀。

輕微的是習慣動腦勝於動手與急功好利的讀書,嚴重的是以成績定義自己的價值、害怕失敗、缺乏自我探索。

這些症狀會在學校畢業、結束升學循環、踏入社會之後開始發作。

「好學生」便會經歷一段艱難的「自我價值空窗期」;不得不開始改正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思考習慣,治療自己的症狀以適應現實社會與職場。

治療這些症狀沒有捷徑,畢竟要改變的是長期積累的習慣,更何況是價值觀。

不過及早開始嘗試與努力,這些改變帶來的個人能力、思維、價值觀上的提升絕對受用一輩子。

從輕微的行為模式開始,欲破除動腦不動手的症狀一,先明白動腦與動手、吸收與運用,是學習的一體兩面,缺一不可。

具體上可透過畫知識地圖、出題自我測試練習,化被動吸收為主動學習,再進一步嘗試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實作經驗。

欲克服急功好利讀書的症狀二,需謹記讀書除了成績或升學的功利目的之外,長遠更有價值的作用是「長智、實用、怡情」。

因此要訓練這三方向的讀書方法,學習如何學習,才能在脫離成績與升學之後繼續獲得讀書帶來的滿足、用處、享受。

例如若以長智為目的,需要靜下心思考觀念的點線面,建構知識地圖,以具體的學習點作為反饋指標,而非只求效率,以成績為指標。

症狀三到五涉及思考模式與價值觀,需要更長的時間磨練。

欲克服以成績為價值的症狀三,我認為的好方法是接觸多元的工作、技能、興趣、文化,開拓自己的視野,具體的方法包括實習打工、投入競賽、投資興趣、四處遊歷,才不會被狹窄的成績思維綁架自己的價值與時間。

害怕失敗的症狀四著實難解,我使用的是「flooding」療法,透過強迫自己大量嘗試,快速累積失敗的經驗,直到能坦然接受失敗是件平常的事。

擺脫了對失敗的非理性反應,才逐漸能理性地從失敗中學習成長。

最後缺乏自我探索的症狀五,除了可用症狀三的解法尋找自己有興趣的事物,也透過閱讀人生楷模的自傳及他人建立價值觀的途徑獲得啟發與借鏡。

文末,跳脫「好學生症候群」來看,與其說是症狀與治療,更積極的看法其實是獲得一套完整且受用的學習技能、獨立思維習慣、自我價值觀。

成績與升學至上的教育制度,不可避免在這三個面向的訓練栽培不足,而執著成績的好學生只是更容易被蒙蔽而已。

不過既然涉及思維模式與價值觀,便沒有好壞標準,使用「治療」一詞不免誇大。

考試制度培育出來的人才,在某些環境下仍具備優勢,例如需要高技術且高勞動的產業,太強的獨立思考不見得能成為好的團隊一份子,清晰的自我價值可能會帶來壓力與衝突。

但我認為讓學生了解有不同學習方法、教育制度(透過閱讀、實習、國際文化交流等),進而讓他們反思並形塑自己的思維模式與價值觀,或許才是教育的核心目的。

也是我寫作此系列文章的初衷。

執行編輯:張詠晴 和稿編輯:林欣蘋 PhotoCredit:AlejandroCuffiaonUnsplash 學習 成績 功利主義 好學生症候群 關聯閱讀 輕微患者「急功好利」,在乎「動腦」勝於「動手」──「好學生」症候群(上) 「這麼簡單的問題,你們幹嘛要浪費上課時間發問?」──嘴砲的美國人與沉默的台灣人(上) 作品推薦 習慣了(狹義的)成功,便不知如何失敗;最嚴重的是「自我價值」失調──「好學生」症候群(下) 從諾貝爾獎得主「一個令人難為情的問題」開始──全球頂尖實驗室「下午茶傳統」的尋根之旅(上) 參考資料 TOP 徐聖修/PhDJourneytotheWest 徐聖修,ShawnHsu,台大電機校友,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生物工程系博士。

喜愛以工程技術探索大腦奧秘,抱持好奇心學習多元觀點,再以文字沉澱思考所理解的世界。

留學期間常被問「博士生在做什麼」、「為什麼要念博士」。

這個專欄旨在讓讀者一瞥留美博士生的研究之旅,並分享我對美國和台灣教育的觀察與反思。

Blog:goodshawn'sblog 臉書專頁:Goodshawn'sblog 看更多 上一篇 打破考試文化下的「速食學習」、理論得分,培養「終生學習」力──我如何克服「好學生症候群」(上) 下一篇 改變人生的那一天──出國研究的論文全數遭竊,自問:「你的出走是為了什麼?」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職涯Career 【作者通信】「青春的傷痕使你成為更好的人」──請別小看你的年輕,迷惘正引導你找到夢想的勇氣 教育Education 美國學生,你們沒有比較聰明:關於教育,我有話要說 教育Education 輕微患者「急功好利」,在乎「動腦」勝於「動手」──「好學生」症候群(上) 科技Technology 永續行動,從日常生活開始 廣編企劃|【U20論壇演講精華|#逆轉氣候變遷:2030氣候願景,新北淨零碳城市】 熱門文章 1 走遍聯合國193個會員國、環遊世界7次──西班牙旅行達人:想了解世界就得旅行(BBCNews中文) 2 我的中國交換「奇幻之旅」──包括武漢大學室友對我說:「好像不統一也挺好的」 3 「幼童與后冠」:當3歲孩子打扮成性工作者、墊起假胸假臀──關於兒童選美之我見 4 鯨魚也有「不表演」的權利!加拿大警方對海洋公園提吿,盼悲劇不再重演 5 「在德國生活,到底需不需要會講德文?」──曾經完全不懂德語的我,如今這麼認為 6 我的30歲,艱難卻不無力:一個台中技職畢業生,來到德國成家立業的真實心路歷程 合作推薦 合作推薦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Copyright©2022天下雜誌.Allrightsreserved.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隱私權政策 著作權聲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