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教: 點燃每個孩子的學習渴望| 誠品線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心教: 點燃每個孩子的學習渴望:每個孩子內心深處都有一份渴望,想成為更好的存在。

大人要做的,就是點亮它。

打開孩子的學習之路,應從大人的自我覺察開始。

誠品線上 中文出版 📌親子教養79折起 教育 心教:點燃每個孩子的學習渴望 心教:點燃每個孩子的學習渴望 作者 李崇建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心教:點燃每個孩子的學習渴望:每個孩子內心深處都有一份渴望,想成為更好的存在。

大人要做的,就是點亮它。

打開孩子的學習之路,應從大人的自我覺察開始。

一本結合了豐富 相關類別 情緒教育 自我覺察 自我學習 情緒覺察 內在自我 情緒教養 自我個性 教育學習 內在情緒 自我教育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每個孩子內心深處都有一份渴望,想成為更好的存在。

大人要做的,就是點亮它。

打開孩子的學習之路,應從大人的自我覺察開始。

一本結合了豐富的「諮商專業」與「教育現場」,幫大人重整內在、讓孩子情緒不暴走的教育書!◎從國中小學到大專院校,86位來自各縣市的教授與教師,感動推薦!這些孩子都想成功,都想被愛、被接納,想當個有價值的人。

大人們,別忘記這件事。

教養孩子,不該只是複製出另一個自己。

讓大人頭痛的孩子,是大人教出來的。

孩子個性衝動、攻擊性強,專注力低,易與兄弟姊妹爭吵吃醋,或是憂鬱、消極,甚至沉迷於電腦遊戲無法自拔,很多時候,都與大人的內在狀態有關,而孩子心裡的傷,往往也對應著大人過往的內在缺口。

「教養」不僅是方法,更是價值觀的展現。

在這本書裡,阿建老師讓我們看到教養最美好的價值所在。

結合了「諮商」與「教養」,以清楚的步驟,深入淺出地說明專業諮商模式如何運用在孩子身上,包括喚起孩子的正向好奇、自我覺察、轉化情緒,並進而達到欣賞自己、喜愛學習的效果。

同時,大人也藉此察覺並調整自我的情感慣性。

在阿健老師深沉而充滿張力的筆下,一則則真實的教學例子,都充滿最令人震懾而欣喜的改變。

激發孩子的正向好奇、自我覺察、情緒轉化《沒有圍牆的學校》、《移動的學校》、《麥田上的老師》作者李崇建最深入結合教育與諮商的作品,海內外專業教師‧諮商師共同體驗,齊聲推崇!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作者簡介李崇建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30歲以前曾任泥水匠、工廠作業員、酒店服務生。

30歲之後,任教台灣第一所體制外中學7年。

40歲之後,結合親職教育、閱讀、寫作與生命教育,與甘耀明、許榮哲及張瑤華等人,共同創立千樹成林創意作文、快雪時晴創意作文班,致力於推廣閱讀、寫作、文學與教育工作。

目前擔任台中市曉明女中特約作家,台北貞誠文教機構、佳音英語溪湖分校、佳音英語南投分校教育顧問,新加坡耕讀園顧問,以及中、港、臺多個教育機構與公益團體顧問及長期講座。

曾獲得時報文學獎、教育部文藝獎。

出版小說集《上邪!》,童書《王建民的故事》,教育書《沒有圍牆的學校》(與甘耀明合著)、《移動的學校》、《給長耳兔的36封信》、《作文,就是寫故事》、《超級有趣的古典詩詞》(與李崇樹合著),以及《麥田裡的老師》。

其中《麥田裡的老師》曾獲選2013年中國教育報影響中國教師之10本書。

■繪者簡介辜筱茜一九八七年出生。

體制外全人中學、東海大學美術系、東海大學美術系研究所創作組畢業。

喜歡用舞蹈的態度在生活中旅行和創作。

在CheliKu臉書粉絲專頁稱呼自己「舞蹈插畫家」。

用舞蹈的精神,畫畫的心一步步完成自己的夢想。

夢想是用上天賦予自己的能力來創造美好世界,從心開始。

現專職插畫、平面設計,設計兒童生活藝術課程,偶爾舞蹈,假裝自己是個舞者。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推薦序一】改變,來自渴望台中教育大學語教系助理教授/劉君王(告)【推薦序二】大寧靜中山女高國文教師/張輝誠【推薦序三】心靈的主旋律——停頓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張淑媚【推薦序四】教育的一盞心燈新加坡行知文教中心創辦人/陳君寶他們都誠摯推薦──海內外86位教師‧諮商師‧專家齊聲推薦!(依姓名筆畫序排列)關於這本書一、與青少年對話憤怒的少年也有柔軟躁動的青春也有寧靜二、外在姿態與語態的整理覺察自己的姿態三、重視情感的教育情感的教育Ⅰ-----從感受切入問題好動的孩子當恐懼籠罩一個人人可以決定感受情感的教育Ⅱ-----連結孩子的深層感受(渴望)讓孩子欣賞自己還是責備自己啟動孩子的正向資源珍視自己是起點四、正向好奇正向、好奇、正向好奇啟動孩子專注的資源正向好奇的簡單談話五、停頓與留白停頓來自星星的你梅茵的選擇六、從學習到運用轉變善良的孩子◎新加坡國小教師鄧祿星愛的暖流◎新加坡國小教師吳佩蓉傷心的瓶子◎新加坡國小教師翁添保父親,我和薩提爾◎新加坡諮商師陳麗卿眼淚的綁架◎林業生基金會台中美村課輔組長劉家杏和不敢上課女孩對話◎新竹研田幼兒園園長郭元蕙從正向引導到語文學習◎耕讀園創辦人梁慧瑜七、建立一個美好的環境良好文化的建構與養成 商品規格 書名/ 心教:點燃每個孩子的學習渴望 作者/ 李崇建 簡介/ 心教:點燃每個孩子的學習渴望:每個孩子內心深處都有一份渴望,想成為更好的存在。

大人要做的,就是點亮它。

打開孩子的學習之路,應從大人的自我覺察開始。

一本結合了豐富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9789864060085 ISBN10/ 9864060082 EAN/ 9789864060085 誠品26碼/ 2681004416004 裝訂/ 平裝 頁數/ 336 語言/ 中文繁體 級別/ 無 尺寸/ 17X22CM 試閱文字 產品試閱:【推薦序一】改變,來自渴望台中教育大學語教系助理教授/劉君王(告) 我是一位平凡無奇的教師,能夠獲得書寫這篇序文的殊榮,是因為崇建老師說,我是聽過他的講座「最多次」的大學教師。

為什麼會「追逐」著崇建老師的講座?其實我一直沒有自覺,直到讀了此書,才明白自己就像書中的雲杉一樣,原來,我是如此想要改變! 我想要改變。

可是,總是能夠大方分享內心世界的我,其實並沒有勇氣接受崇建老師「正向探索的問話」,因為,崇建老師總是會翻倒人們內在的冰山,我深深恐懼自己的感受、渴望和期待將不受控制,在人前「眾聲喧譁」,因此,在崇建老師面前我盡可能的三緘其口。

可是,我想要改變,「改變」所經歷的起起伏伏,所遭逢的阻滯關卡,只好透由崇建老師的講座伴著我度過。

閱讀此書,就像是聆聽崇建老師的講座:一面攪動著內在的冰山,一面又看見改變的契機。

或許,有許多人沒有我這樣的好運,可以聆聽「最多次」崇建老師的講座,然而,閱讀此書可以無盡的「重播」,恣意的「倒帶」,不亞於親蒞講座;或許,也有許多人像我一樣,想要改變,卻選擇了三緘其口,我將為這些朋友分享我「改變」的幾重轉折,以回饋崇建老師這幾年來,對我們這群師生不厭其煩的宣說和示範。

「正向探索的問話不是一種策略」,這是崇建老師講座上所強調的;然而,在我嘗試實踐的過程中,真正能體驗這句話卻是經歷了許多內在轉折: 令人疑惑的一致性溝通姿態 崇建老師善於說故事,在故事中帶出薩提爾模式的冰山理論和對應姿態,我也在老師的引介下翻遍了坊間關於薩提爾模式的各式書籍。

我看懂了四種對應姿態,也隨時能夠「對號入座」——覺察自己對孩子的「指責」,對學生的「討好」,對同事的「超理智」,對朋友的「打岔」,以及這四種姿態的牽動關係。

然而,我卻一直無法體驗「一致性表達」——語言要「帶有感受、思維、期待、願望及不喜好的誠實」,這是什麼樣的語言?帶有感受不就陷於情緒化了嗎?運用思維所說的話語,還有融入感受的空間嗎?表達出不喜好,適當嗎?曝露內在願望會不會過於揭露呢? 描述「一致性表達」的語彙淺顯易懂,但是,我卻無法想像那是什麼狀態,即使崇建老師多次的示範,我所看到的都是「外相」,看不見老師內在寧靜和諧的世界,也許我不相信這是活生生的人類可以擁有的內心世界,因此,我便看不見了,就算看見了,也未必懂得。

忽地「看見」了家庭圖像 看見了自己的對應姿態,卻無法作出一致性表達,是最令人挫折的一段時光。

憤怒後的自責,討好後的羞愧,超理智後的孤獨,打岔後的疲倦,因為「知道」,反而加深了「感受」;然而,我卻無能為力。

有一日,全家人圍坐在餐桌,經歷了一場言語間的不愉快,我清清楚楚看見我們一家子都是以「指責」的姿態對應著彼此,結成由責備所串連的鏈結,我也牢牢被綁在這鎖鏈當中,沉重的無力感席捲而來。

這幅圖像清晰地印刻在我的腦海,直到我想起某本薩提爾模式的書籍曾說,只要一角鬆動了,家庭圖像就會改變。

那麼,最先鬆動的這一角除了我,還會是誰呢?我決定從自己先改變。

改變,要先整理好自己的內在冰山。

只是,理智的時候我可以條理分明的剖析自己的內心世界,但是,情緒一來,所有的整理都將崩壞。

我知道,我得先處理自己的情緒。

無可言喻的5A自我對話程式 在某一次的講座,我向崇建老師提出了如何整理情緒的問題,崇建老師回應了5個A的自我對話程式。

說實話,當時我覺得對自己說「我知道你難過」、「我允許你難過」、「你做得很好,我很欣賞你」這些話,實在很愚蠢。

可是,我真是受夠了挫折感與無力感,即使認為愚蠢,我仍是照做了。

我在開車的時候,心情煩悶旳時候,會這樣跟自己對話。

很奇妙的,每每在來回幾次5A的自我對話後,我找到了「遺失的感覺」。

我自以為是個善於覺察內在感受的人,卻在5A的自我對話中翻出了被我壓抑忽略的感受,但是,感受卻不因此而氾濫渲染,反而被妥善安置了。

這段經歷對我來說不可思議!年少時期的我,曾經以為盡情的悲傷或痛苦,這些情緒終有殆盡的一天,因此我縱情於悲春傷秋;然而,事實證明,悲傷或痛苦並沒有因此而減少,反而更加綿延不斷。

於是,我開始信奉理性,否定了情緒,拒絕受情緒的撥弄,沒想到當情緒反撲並淹沒理性時,我完全無法駕馭。

5A(覺知、承認、允許接納、轉化、自我欣賞)卻整合了感性與理性兩端,承認、允許情緒,對感性而言輕而易舉,卻不一定通得過理性那一關;但是,感性容易沉浸在情緒之中少了轉化,理性卻又太過急躁的想轉移情緒。

對待情緒,不論感性或理性,都一定能夠被接納,一般也不會走到欣賞自己這個階段;在我的體驗中,能夠接納情緒,並走到欣賞自己的階段,才能真正達到崇建老師所說的「經驗憤怒,憤怒就漸漸縮小;經驗難過,難過就有了宣洩」。

運用5A整理內在情緒,並不會因為這樣就不再有情緒,而是像崇建老師說的「若能時常練習,轉化的速度便比較快速」。

因為允許了、接納了,我不需要再害怕或對抗情緒;因為轉化了、欣賞自我了,也不需要再因情緒而否定自我。

一旦情緒暢通了,才有可能展開「一致性的表達」。

拙劣的連結渴望勝過停駐於觀點的對話 一致性的溝通姿態是我十分嚮往的境界,但卻不是整理好情緒就可以做到的。

在教育問題上,我最大的挑戰是對應我的兒子。

我和他非常的「不對盤」,雞毛蒜皮的小事在我們之間常常演變成激烈的嘶吼,甚至全武行。

我想要改變,大部分是為了他。

性格一向溫順隨和的我,沒想到會成為一個時常情緒失控的媽媽,而我實在不想反覆這些不愉快的相處模式。

在一次的講座中,我聽見崇建老師說「連結渴望,便跨越了行為問題」,會後我寫了E-MAIL給老師,我問: 是不是當我與兒子一起確認他真正的感覺與期望後,我直接表現對他的接納、愛或重視,這樣就是渴望的連結了? 崇建老師回覆我: 大致上來說是的,但兒子真正感受到接納、愛與重視,那便是渴望的連結。

一般而言,這是最不易做到的部分,因為當父母接納孩子,告訴孩子自己的愛,孩子不一定能接收,那便未連結渴望。

關鍵的模式在於,處理教育問題的大人,在那一瞬間,是否能有更一致性的表達? 崇建老師慷慨而清晰的回答,並沒有讓我成功的轉變為「一致性表達的大人」,在E-MAIL往返不久之後,我和兒子又爆發激烈口角,他憤怒的轉頭就走,我也激動得無法平復情緒,我知道我是愛兒子的,但憤怒扭曲了我的愛,讓他無法感受我的愛,這時,腦中突然浮現崇建老師說的「連結渴望」,我怒氣未消的走向兒子(這時早忘了5A),他則是一臉防衛冷漠的經過我的身旁,很突兀地,我的雙手搭在兒子的肩上,對他說:「媽媽愛你。

」這畫面應該很滑稽,我的臉上還寫著不滿,語氣溢著怒意,這是相當「不一致」的表達,原以為兒子會甩開我的手,但是他沒有,我感覺到他的肌肉開始放鬆,他臉上的防衛冷漠瞬間消退,取而代之的是焦急、難過和受傷,這才是他真實的感受——原來,連結渴望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即使是那麼拙劣的表達,只要出於愛的,還是能回應對愛的渴望,其中只有品質良窳的差別罷了! 回頭檢視這次的經驗,我發現與兒子的「不對盤」來自我堅持我的「觀點」,而他堅持他的;當他開始不滿,我便感到憤怒,然後責備,爭吵便如是展開。

有了這層覺察,我開始練習跳過他的「觀點」,先關注他的「感受」,並且,允許、接納他的憤怒(負向情緒),並用愛陪伴和聆聽,在愛裡,因受傷而生的憤怒會逐漸消融,這時,再溝通「觀點」,身為父母應有的「教導」才真正具有功能。

這個過程說來簡單,到現在為止,我仍是常常在半途便失敗,例如:無法「暫時擱置」他的觀點、不能接納他的憤怒、耐心在他憤怒的語言中消失殆盡、急於要他接受自己的觀點……,跨越這些障礙,並不是容易的事情。

愛根基於「我是」 現在,雖然偶爾可以順暢的展開一致性的表達,但失敗的經驗仍是比成功多出很多,但是,我的挫折感和無力感已消融了許多,因為我已接納了自己的失敗和不美好。

我學會對自己慈悲,然後才能如我所願的對他人慈悲。

薩提爾模式中最抽象的就是「自我、我是」的層次,用「生命力、精神、靈性、核心、本質」說明仍是一樣抽象,也許因為抽象,崇建老師並沒有在這個層次著墨太多。

很幸運的,向崇建老師學習的過程中,我同時也在福智的《廣論》讀書會學習,這兩種系統並進的學習,逐漸改變了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改變了我對生命的看法,也改變了我對有情物與無情物彼此關係的看法。

雖然我的體驗不深,但我相信,來自「渴望」的愛有一天會被消磨殆盡;根於「我是」的愛,是無窮無盡,無彊界、無時空分野的。

最近聆聽崇建老師的講座,不只一次聽他說,他擔任這樣的角色並不是因為很有熱忱,只是覺得他「正好可以」。

我不知道是否有令崇建老師熱忱的事情等著他去完成,但我以為,只是因為「可以」便貢獻自己給這些素昧平生的人們,只有「渴望」是支撐不了的。

感恩崇建老師,謹以此序記錄我的改變,並以我的改變印證書中的一切並不僅僅是故事,而是許多生命的真實波動。

【推薦序二】大寧靜中山女高國文教師/張輝誠 崇建和我同往南京演講,途中對我說:「也許你不相信,我感覺內在的能量越來越強大。

」 雖然當時我並沒有回答,但其實我是相信的,因為我曾受教於毓老師,我確實感受過那種內在深厚而穩定的力量,崇建確實有,只是型態不一樣。

我是個怕生的人,很不喜歡接觸陌生人。

在桃園機場登機櫃檯前,崇建在後方叫了我的名字,這是我們第一次見面。

當時我只知道他是好友徐國能的學長,朋友小說家張耀仁的8P同人,之前他還寫了一篇自己在新加坡旅館特地抽空觀看學思達影片的心得文字〈我看張輝誠演講翻轉教室〉,那時候學思達剛起步沒多久,還有少數人對學思達表達懷疑、甚至冷嘲熱諷,但是素昧平生的崇建已經這樣寫到:「張輝誠的演講,我大部分都同意,只是由體制內教師說出來、做出來,我認為相當不容易……但我是從體制外至課後教育教學,比起張輝誠在體制內這樣做,便大大比不上他了。

」初看此文,我真是備感溫暖,覺得受到支持。

即使如此,我還是怕生。

崇建很快就開始展開我們兩人的對話,他的語氣平和而穩定,不卑不亢,沒有討好,沒有鄙視,他開始談起自己的成長過程,我感到不可思議。

我也開始講起我的卑微家庭、自卑的心態、壓抑的情感,還有因自卑而轉變成充滿攻擊性的性格……崇建一邊聽著一邊回應:「其實我們這種家庭長大的小孩都會這樣……」我沒想到他是這樣回應,我感到非常溫暖,後來我才知道這就是崇建強調的「接納」和「同理心」。

他又講起他如何接觸薩提爾,如何改變他的教學與輔導,甚至改變他的生命,導致他現在所做的一切種種;我也跟他說我如何花十七年打造出學思達、如何再花十年推廣、如何要改變台灣教育、甚至全世界華文教育。

──對話當中,我很快就看出崇建將薩提爾模式融入教育現場的開創性與珍貴性。

我對他說:「崇建,學思達需要你的幫忙!不,是全台灣的老師都需要你的幫忙!」崇建說:「我比較隨興,我沒有像你這樣熱情、有方法、有策略。

」這樣的回答,心裡又是一道暖流,他沒有高高在上、沒有興高彩烈、得意洋洋,同時又給了我重要的價值感。

是的,感受之重要,價值感之重要。

不注重自我感受與他人感受,常常就是落得自傷而後傷人的局面;失去價值感,人生的內在動力就常常消失到無影無蹤。

──崇建不是天縱英明,他在《麥田裡的老師》直接而明白坦承自己過去是如何不懂輔導學生、不懂處理自我情緒、不懂處理他人與自我的感受,他是接觸薩提爾之後,又一步一步鍛鍊深化、發揮延伸,才變成現在這個模樣,可以安頓自己,又能安頓他人。

回到台灣,崇建希望我能為他的新書寫序,我回了一封信給他:「謝謝,期待大作。

在桃園機場和南京聽君一番話。

我的躁動之心忽得大平靜,從前種種之委屈求全、驚惶不安皆霎時雲淡風輕矣,漸漸感受何謂大自在、何謂止觀、何謂喜怒哀樂之未發,發而皆中節之意,感謝感謝,受用不盡。

」 崇建說他感覺內在的能量越來越強大,我相信這是真的。

從前我在各種書上「看過」、「知道」各式各樣的境界:「中和」、「禪定」、「逍遙」、「心齋坐忘」、「心凝形釋」……但現在才忽然慢慢真實「感受」、「領悟」、「覺察」到。

──如果說毓老師的生命力是「剛毅堅強」,那麼崇建就是「寧靜致遠」,毓老師常說:「成就事業,心要像鐵一樣堅,像水一樣平。

」崇建如今很輕易就能做到後者,像水一樣平,看似容易,其實太難太難!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崇建這本書之珍貴,在於有理論,更有實務、有技術(薩提爾強調體驗與實務),技術如為學可以日益,但是崇建已經走向求道了,他開始減少各種外在的損耗,集中關注內心能量的鍛鍊與培養,他在焦躁又充滿衝突的世界中提供最簡便的寧靜、安定的捷徑,以科學為底,體驗為主,沒有玄虛,不涉信仰,讓躁動的人們感受到大寧靜的平和與喜悅。

他一方面接引焦躁者,同回大寧靜之際,一方面又踽踽獨行,深往大道之途,他的力量越來越飽滿,恰好是他證道深淺的具體之表現啊! 正道坦易,祝福崇建。

關於這本書 這本書從二○一三年初春開始架構,寫到二○一五年開春,更動了數次想法,也更動數次書寫方式,始成為目前的樣貌。

我曾問過自己,為何要再寫一本教育書?再出版一本教育書,除了增加收入之外,對我的意義並不大。

坊間的教育書已經夠多,並不需要再多一本書,我還有新的想法分享嗎?我在《麥田裡的老師》一書中,已將教育的想法表達完了。

隨著時間過去,我對教育有新的體會,主要從薩提爾模式、托勒、教育書、心理學,以及靈性書得來。

在這一段期間,我決定接受出版社邀請,再寫一本教育書,將教育內涵呈現更細膩一點兒。

我思索這本書,應該如何書寫,如何安排?才能讓父母與教師,或者對教育有興趣的人,能更簡單、更深入的瞭解。

除了我一貫喜歡說故事,並且延續《麥田裡的老師》寫法,從帶領孩子成長的故事,將關鍵的對話、思考與脈絡的運用書寫出來。

我將對教育的想法,分為六個脈絡:姿態、語態、感受、渴望、正向好奇與停頓,這六個脈絡看似獨立,實則環環相扣且息息相關,都屬於我長年講座的「情感教育」,但這兒必須說明的是,我此處所提的「情感教育」,有別於一般人認識的EQ教育,甚至內涵大不相同。

在這些脈絡之下,我一反過去的寫法,書寫了大量的概念,以及辯證這些概念的思索,給善於思考的朋友參考,並且在每一個脈絡之後,都提供相對應的範例,俾便讀者瞭解。

除了六個脈絡之外,我邀請幾位學員展現學習成果,除了分享教育上的學習,也讓讀者對照本書來看他人的實踐。

書末我整理了良好環境建構的願景,補足我在《麥田裡的老師》大略提及的「如何建構主文化」內涵。

在本書最前面兩篇,我以兩個教育現場的故事開啟,在關鍵之處列出本書可深入瞭解的線索,以免開始翻閱就被大量概念淹沒。

本書中呈現的範例,我刻意模糊了故事背景,將文學性描述的部分減少,甚至直接展現記錄的對話實錄。

我一反過去的書寫習慣:拿給當事人閱覽,同意之後再行刊登。

因為故事背景刻意模糊了,和現實的當事人已有出入,特別要在此說明。

當前台灣的學校教育,大規模推動翻轉教育,揚棄舊年代套裝講授的教學法,轉而針對教育現場設計出更活潑、更適性、更高效的學習方式。

但是在師生互動、家庭教養,以及課堂遭遇的狀況,不少師長仍舊有無力感。

我常思索教育者改變舊慣性的可能,能否發展一套新的思維,新的應對模式,有別於過去的舊慣性?這本書中的脈絡是我期望改變的一部分。

最後我要感謝寶瓶出版社,尤其是總編輯朱亞君,謝謝她願意出版這本超過十五萬字的書,對於出版社而言並非好選擇,但是她始終一路給予我支持,也謝謝所有為我推薦的朋友,還有購買本書的朋友們。

活動 【愛讀日】中文圖書結帳滿$777折$77 【買書送米】圖書滿千贈米一包(海外訂單恕不參加) 寶瓶文化全書系雙書75折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