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語心靈診所-當愛已遠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人們在這種沒有心理準備的狀況下,親人的突然死亡或突然接獲親人的死訊,這種死亡的 ... 位喪親者做追蹤研究,發現那些親人突然過世,或在沒有預期的情況下過世的喪親 ... Library心靈圖書館 首頁 心靈圖書館 主條目:精神相關 治療相關 【關係專區】 心靈專區 其他相關 最新文章 【關係專區】底下的細目:人際關係 【兩性關係】 親子議題  當愛已遠逝 作者:李韋蓉   不同的死亡原因,常帶給生者不同的悲傷反應,也影響喪親(bereavement)後的適應。

死亡的原因有很多,通常學者們都將喪親的型態(typesofbereavement)及喪親後的悲傷反應,分成二種。

一種是有心理準備的預期悲傷,它被界定為一種悲傷過程,是在預知失落的事實不久將發生,如親人罹患癌症末期、長期臥病、或不能痊癒。

這種悲傷的產生,通常是在親人未過世前就被診斷或被告知,親人不久即將死亡,這種預知的喪親,常帶給家屬預知的悲傷(anticipatorygrief),因為在親人未過世前,就出現悲傷反應。

這種預期悲傷會讓親人感受到即將面臨真正的失落,感受到無助和失控(Burnell&Burnell,1989;Ashton&Ashton,1996;Humphrey&Zimpfer,1996),當然也給生者向瀕死者告別,及瀕死者向生者交代或討論的機會(Bright,1996)。

其實,這樣的預期死別,學者們認為是可以有機會讓親屬於死亡來臨前,能從觀察中意識到死亡很快就會發生,當然也讓親人能清楚意識到自己即將與瀕死者永別,而自己的角色、身份也會隨著親人的過世而起變化,如自己可能即將成為寡婦、鰥夫或孤兒。

學者認為預期死別,是可以引起或催化喪親後的適應,因為有機會讓生者在死亡前就進入悲傷的情境中,這樣對喪親後的適應是有幫助(Humphrey&Zimpfer,1996;Bright,1996)。

     另一種是不預期的悲傷(unanticipatedgrief),是指突然的死亡,沒有準備的失落,如自殺、意外身亡、心臟病突發、車禍、或外傷等(Burnell&Burnell,1989)。

人們在這種沒有心理準備的狀況下,親人的突然死亡或突然接獲親人的死訊,這種死亡的衝擊,常帶給喪親者不預知的悲傷反應,令生者措手不及或心理上難以平撫的創傷(Burnell&Burnell,1989),而且也留給生者很多遺憾和未完成的事務(Bright,1996)。

在許多研究喪親、失落和悲傷的文獻中,都常討論到非預知的死亡,尤其是意外、突然及沒有心理預期下發生的死亡,往往會令喪親者震驚(shock)、延長悲傷期及導致身體與情緒極度的創傷(Parkes&Weiss,1983;Rando,1983;Raphael,1983;Lundin,1984;Sanders,1981,1988)。

桑德斯(Sanders)引用哈沃德(Harvard)的研究,更提出這種沒有預期的喪親狀況,往往使喪親者長時間的哀慟,且恢復期也相對延長,有些甚至在喪親後4年,都未能恢復(Sanders,1988)。

     桑德斯(Sanders,1981)曾經以縱貫研究法(longitudinalstudy),針對86位喪親者做追蹤研究,發現那些親人突然過世,或在沒有預期的情況下過世的喪親者,比那些是因長期病症而過世的喪親者,在喪親期間,健康狀況較差、較易生氣、情緒不容易控制,且對生活失去信心。

           八八水災之後,很多家庭面臨到遽失所愛的悲痛,面對災變、意外的傷亡,生者在完全沒有準備下所遭受的嚴重失落與心理重創是非遭遇過的人可以想像的。

環境在非常急速中改變,以致生者無足夠的時間、精力與資源來應變,造成一種情緒上的休克。

另外,生者可能在發生災難的一段時間內有效地適應一些緊急的情境,但當他竭盡本身的適應資源時,即造成一種身心源盡危機(exhaustioncrisis)。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用來控制其行為的功能暫時喪失,形成崩潰狀態而產生危機。

此時急需運用危機處理的方式,來發掘並協助因為危機直接受影響的生者之內在、外在資源,以增強其處理及運用資源的能力,解決目前的情緒困擾問題。

     哀悼的過程是提供喪親者適應失落的適應空間,因為失去親人的內在意涵,往往顯示了喪親者必須修正其對這個世界的假定;他必須重新調適,甚至發展新的角色行為、技巧、和認知取向。

另外哀悼的進行也幫助喪親者學習如何以一種健康的方式,繼續生活在沒有逝者的世界,並將對逝者的愛,重新授與其他的人、事、物,從而發展一套新的角色關係,以及對這個世界賦予新的意義,新的希望與信念,進而設立新的人生目標(Worden,1982,1991;Kalish,1985b;Tagliaferre&Harbaugh,1990;黃鳳英,1995;李開敏,1995)。

     除了協助喪親者哀悼的進行之外,我們還可以做的是:      一.協助當事人具體化他們的需求並且提供支持   二.盡量關照當事人的鼓勵他們保持平時的作息與睡眠   三.和喪親者討論當覺得身心不適時的放鬆技巧   四.協助者在面對特定災難相關連的人事物時,不宜採迴避或是扭捏的態度   五.與喪親者及家屬討論在哀悼儀式舉辦的階段中會有哪些家庭糾紛或是歧見,並協助解決以減輕其壓力和心理負擔   六.鼓勵喪親者在有需求時和親友傾吐心事或是尋求專業機構協助      最後,謹將此篇文章獻給所有生命的勇者,在經歷天涯別離苦時,你們為了所愛的人所承擔的痛,都再次証明了對於往生者的情意。

然而在生命裡離不了死亡,死亡讓生命變得有限,而接受死亡讓我們學習承擔生命的責任,人生最重要的課題其實在於真正愛一個人,就是好好活過自己的每一天。

較舊的一篇 回上一層選單 較新的一篇 - 主條目:精神相關 治療相關 【關係專區】 心靈專區 其他相關 最新文章 【關係專區】底下的細目:人際關係 【兩性關係】 親子議題  杏語心靈花園圖書館正在整建中,尚未全面開放,您要收尋的文章經過核對,發現尚未收錄在新的杏語心靈花園裡頭。

暫時且陳列於此。

資料內容均不變。

一旦本文收錄進杏語心靈花園,將自動跳轉到新的頁面,諸多不便,尚請見諒。

線上諮詢 線上約診 線上約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