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起來可以用一輩子!認識每天都在吃的「食品添加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常見的食品添加物小介紹 · 防腐劑 · 抗氧化劑 · 著色劑 · 調味劑 · 甜味劑 · 膨脹劑. 011文字分享友善列印011Promo健康養生專欄活得科學科學傳播學起來可以用一輩子!認識每天都在吃的「食品添加物」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2016/08/03・2840字・閱讀時間約5分鐘・SR值539・八年級+追蹤本文由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香料可說是最原始且常見的食品添加物種類。

圖/MichaelStern@Flickr「食品添加物」是什麼?加了有比較好嗎?不少人聞「食品添加物」就為之色變,現代人流行追求「天然」、「無毒」,為什麼還需要食品添加物?是不是完全沒有添加物的食物就會更健康安全?要討論此問題,我們必須先知道什麼是「食品添加物」。

食品添加物的定義,根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三條,指的是「為食品著色、調味、防腐、漂白、乳化、增加香味、安定品質、促進發酵、增加稠度、強化營養、防止氧化或其他必要目的,加入、接觸於食品之單方或複方物質。

」從字面上來看,使用食品添加物,是為了要讓食品在製造、運送或儲存過程中,能夠更好吃、更安全、且不易變質的方法。

主要功能包含以下幾種:●食品製程中的必要元素,像是製作拉麵、油麵使用的鹼水、豆腐使用的硫酸鈣。

●提升食物的保存性,未經處理的食物久放會導致細菌滋生,腐壞變質。

●降低製作成本與加工時間,像使用膨脹劑製作麵包,可減少製作上的時間。

●提高營養價值或減低熱量,像是添加鐵質的飲品,或是零熱量飲料中的阿斯巴甜。

●增添風味、外觀或香氣,一般常見的色素和味精,都可以讓食物看起來更誘人好吃。

食品添加物有哪些種類與功用?從人類歷史來看,食品添加物並非現代才有。

最初的食品添加物,像是香料、鹽巴等,就是用添加物以達到調味、幫助保存的功用。

隨著現代科技進步,人們利用化學合成的方法,得以取得許多天然食物中不存在的化學物質作為添加物,來達到一些在食品製程上的特定目的。

現行的食品添加物共有十八大類,分類和功能如下表所示:點擊看大圖。

常見的食品添加物小介紹防腐劑防腐劑的功能在於防止食品腐爛變質,可間接預防食品中毒的發生。

適當劑量的防腐劑可以抑制微生物、細菌的生長,延長保存期限,讓食物更容易儲存久放,但罐頭類食品依法規定不可添加防腐劑。

常見的防腐劑類型有:用於魚肉煉製品、醬菜、果醬的「己二烯酸(山梨酸)」、「苯甲酸(安息香酸)」;用於乾酪、乳酪、奶油及人造奶油等產品的「去水醋酸類」;香腸、臘肉中用來預防肉毒桿菌滋生的「硝酸鹽、亞硝酸鹽」。

不過,「長期過量」攝取防腐劑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如:腸胃道疾病。

抗氧化劑食品在存放或加工過程中,容易被氧化而造成變質,例如油脂,一旦氧化就會變質出現臭油味,因此抗氧化劑是用於阻止氧化,與防腐劑目的不同。

抗氧化劑可分為天然或化學合成,「維生素E(生育醇)」及「維生素C(L–抗壞血酸)」就是常見的天然抗氧化劑,多存在於蔬果中。

化學抗氧化劑包含「二丁基羥基甲苯(BHT)」、「丁基羥基甲氧苯(BHA)」,主要用來避免食物中的油脂氧化酸敗,常見於洋芋片、植物油、香腸、穀片或餅乾、泡麵等。

有些研究顯示抗氧化劑可能具有致癌性,對人體健康有疑慮,但目前仍是眾說紛紜。

著色劑色彩繽紛的玉米圈。

/來源:✿indecisive@Flickr著色劑就是一般俗稱的「色素」,可以讓食物變得鮮豔,改善加工過程中食物褪色的狀況,讓食品更鮮豔可口,但著色劑不可添加於生鮮蔬果或魚蝦貝類、肉類、豆類、海苔、醬油等食品中。

著色劑的來源可分為天然或化學,天然的例如:「類胡蘿蔔素、葉綠素、薑黃、胭脂紅」等。

化學合成人工合成色素多以煤焦油或石油為主要原料,包含:「紅色6、7、40號」及「黃色4、5號」及「綠色3號」及「藍色1、2號」。

常添加著色劑的食品像是人造奶油、果凍、甜點和飲料等,但有研究指出,食用黃色4號可能與氣喘、過敏及幼童過動有關,但相關性仍有待更多研究證實。

調味劑調味劑是日常生活中常見且必備的添加物,像是味精等,用來增加或調整食物的味道。

其中又可分為鮮味劑、酸味劑等不同種類。

鮮味劑例如俗稱的「味精(麩胺酸鈉)」,可以增強食品的鮮味,讓口味更好吃。

酸味劑則可增添食物中的酸味,產生清爽的口感,並具有抑制微生物生長的作用,像是「檸檬酸」、「醋酸」等,常被使用於飲料、果汁、御飯糰等食物。

不過,如果是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等疾病的限鈉患者,應遵從醫師指示減少食鹽與味精的攝取,避免食用過量的鈉。

甜味劑甜味劑可以讓食物產生甜味,可分為天然甜味劑和人工甜味劑。

天然甜味劑來源取自動、植物,例如甘草素、甜菊、山梨糖醇…等。

其中,「山梨醇(D-Sorbitol)」是從藍莓提煉而得,甜度為蔗糖的一半,常被在口香糖、果醬中。

而人工甜味劑,常見的像是糖精、阿斯巴甜。

其中「阿斯巴甜(Aspartame)」是被廣泛使用的人工甜味劑,甜度是蔗糖的200倍,只要使用少量即可產生需要的甜度,許多低熱量的無糖的飲料都是使用阿斯巴甜,例如可口可樂Zero。

膨脹劑膨脹劑可以增加食物的空隙,讓食物蓬鬆柔軟、酥脆。

常用在包子、麵包、蛋糕等食物上。

常見的膨脹劑主要可分為兩大類,生物膨脹劑和化學膨脹劑。

生物膨脹劑依靠能產生二氧化碳的微生物發酵而是麵團膨脹,主成分是酵母。

而化學膨脹劑則屬食品添加物,可分為兩類,鹼性膨脹劑和複合膨脹劑。

鹼性膨脹劑如「碳酸氫鈉」、「碳酸氫銨」、「碳酸鈉」等。

複合膨脹劑主要由碳酸鹽、酸性鹽、澱粉和脂肪酸等組成。

膨脹劑中多含有硫酸鋁鉀、硫酸鋁鈉成分,若長期過量使用可能會導致鋁含量超標。

學會看食品標示,幫助判斷吃下了哪些添加物!身為消費者該如何簡易判別食品的組成?學會看食品標示是一個最簡單的方法。

食品標示是食品生產者與消費者溝通的一種管道,生產者將食品品質及內容物經由正確的標示方式顯示在包裝外觀上,不僅代表對其產品的負責態度,也是食品本質的呈現方式。

但過去,食品標示經常出現一些難以理解的化學名詞,像「L–麩酸鈉」其實是俗稱的味精,「碳酸氫鈉(NaHCO3)」則是餅乾經常使用的小蘇打粉,但若非相關領域,一般民眾很難了解。

為了改善這種狀況,衛福部食藥署在105年度制定了二十六種常見的食品添加物學名俗名對照表,以後這些讓人看了霧煞煞的添加物名稱,將合法使用於食品標示中,讓消費者更容易了解食品的成份。

此新制可見公告於105年3月4月發布之「食品添加物之通用名稱」公告。

在購買食品時,也要注意避免購買標示不清,或資訊過少的食品。

數感宇宙探索課程,現正募資中!相關標籤:味精色素調味料防腐劑食品添加物香料熱門標籤:大麻NASA女科學家量子力學CT值文章難易度剛好太難所有討論 0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55篇文章・ 10位粉絲+追蹤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依衛生福利部組織法第五條第二款規定成立,職司範疇包含食品、西藥、管制藥品、醫療器材、化粧品管理、政策及法規研擬等。

網站:http://www.fda.gov.tw/TC/index.aspxRELATED相關文章守護飛安沒他們不行!認識航空安全檢查員今年夏天絕不能錯過——「搞笑諾貝爾獎世界展」首度登台!口臭去去走!噴的口腔益生菌,強化口腔健康,壞菌走開!太陽能光電板就是一大堆曝曬在外的電池、會污染土壤與水質?關於太陽能板的迷思全破解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英國「學童」取代「病理學家」?!辨識癌細胞的人工智慧220小時前時間是甚麼?國內物理學家與哲學家怎麼看?31天前「糖果代碼」如何幫助我們分辨藥品真偽?21天前為什麼疫苗要打在手臂上?21天前時間是甚麼?國內物理學家與哲學家怎麼看?31天前控制進食時間與熱量,小鼠可以更長命?32022/05/23一生可以聆聽的聲音總量是註定的?戴上你的聽力計算機!32022/05/21你聞過下雨的味道嗎?讓我們一同探究它是怎麼產生的吧!22022/05/10141文字分享友善列印141文明足跡活得科學社會群體低生育率的主因並非不生孩子?——人口學家鄭雁馨談少子化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2022/02/21・5536字・閱讀時間約11分鐘+追蹤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採訪編輯|劉芝吟美術設計|林洵安從婚育文化看臺灣的低生育率1950年代,臺灣每位婦女平均生育數曾高達7人,但近年生育率卻呈現雪崩式下滑,一再探底。

為何生育率好似青春小鳥,一去不回頭?「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鄭雁馨副研究員,她透過數據與生育指標指出,臺灣生育困境並非來自年輕夫妻只生一胎,而是因為未婚人口持續上升,低生育率的背後,與東亞的家庭和婚育文化密切相關。

重視家庭、強調傳承,東亞生育率為何持續探底?「新生兒再創新低」、「生育率全球最低」,臺灣生育率警訊年年登上新聞。

多年來,政府從育嬰假、生育津貼、第二胎獎勵等各式政策輪番端上桌,但生育數據卻似乎鐵了心,一去不回頭。

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孩子了?許多人直指低薪、高房價、工時過長,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鄭雁馨則把焦點轉向文化與傳統價值,她直言:「經濟結構有它的影響力。

但我認為,放到東亞文化脈絡來看,低生育率和家庭性別文化脫不了關係。

」在美國主修社會學與人口學的鄭雁馨,五年前開始投入生育議題的量化研究。

她發現過去三、四十年,臺灣的家庭模式經歷劇烈變化,晚婚日趨普遍、同居逐漸不再是禁忌,但同時許多傳統價值依然延續,例如香火傳承、孩子必須在婚姻關係中出生。

鄭雁馨運用戶政資料和社會調查進行人口研究,爬梳數據背後的婚育圖像,試圖從更廣泛的文化視角,探究低生育率的根本構成。

「臺灣與東亞各國的狀況非常相似,經濟發展已高度現代化,但父權文化和家庭主義盛行,長輩對年輕人成家仍有很強影響力。

我們需要從東亞文化的角度出發,來分析生育率議題。

」鄭雁馨在美國主修人口學,她指出臺灣有許多棘手而迫切的人口學議題,但缺少專門獨立的人口學訓練系統,政府和國家機構也沒有投入大型研究,是目前亟待補強的研究領域。

圖/研之有物平平都是生育率,有什麼不一樣?拆解PTFR、CTFR東亞家庭與性別文化,交織出臺灣特殊的生育圖像。

一大特色是:相較於西方多數國家,臺灣的生育率持續走低,沒有「回血」的跡象。

媒體報導常提及的探底生育率,指的是「時期生育率」(PeriodTotalFertilityRate,PTFR)。

以2020年為例,計算方式是:將1971-2005年次各年齡的女性生育率加總起來推算,如果女性依循這一系列年齡別生育率,度過可生育階段(15-49歲)後會有幾個孩子,以此推估婦女一生的平均生育數。

這項指標方便快速,能立即呈現生育景況,不過也有盲點。

由於計算方式混合了35個世代,一旦社會急速變遷,大量女性晚婚晚育,讓15-30歲的生育率明顯大幅下降,PTFR便會被低估而失真。

「PTFR適合用來比較全世界的生育概況,描繪出鉅觀的圖像。

但是若一個社會經歷劇烈變化,要精準地分析生育狀況與診斷低生育率成因,世代生育率(CTFR)是比較可靠的指標。

」「世代生育率」(CohortTotalFertilityRate,CTFR)不受生育步調的影響,但必須等到女性年滿49歲(或至少滿45歲),才能計算出同一世代的女性實際平均生育數。

當女性地位提升後,開始大量接受高等教育、進入職場,生育年齡因而逐步後延,會讓時期生育率(PTFR)顯著下滑⸺這是已開發國家都曾走過的路。

例如,20世紀瑞典生育率從3.6到世紀末腰斬至1.5。

不過如同少部分高生育率的西方國家,瑞典CTFR一直維持在平穩的兩個小孩,PTFR雖然看似下降,CTFR卻能撐住在替代水準,主要是那些「行程」延後的瑞典女性最後都有加入生育行列。

這個現象來到東亞,卻明顯不存在!比對臺灣這兩項生育率指標,自2000年初以來,PTFR已近二十年低於1.5,香港、南韓和日本同樣低迷,始終看不到生育率回補逆轉。

進一步觀察1950-1979年出生者的CTFR,東亞是全世界極少數持續下滑的地區。

主要原因是:15–30歲延後未發生的大量生育率,在30–45歲回補力道不足,造成PTFR和CTFR雙雙下跌。

其中關鍵,便在於日益增多的各年齡層未婚人口!單看時期生育率,臺灣1985年已跌至2以下;但世代生育率一直到1965年世代才低於2人。

PTFR呈現的只是單一時點的生育概況,必須同時檢視真實世代的CTFR,才能分析低生育率的形成主因。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鄭雁馨)年輕夫妻不想生?低生育率關鍵:未婚人口越來越多「同時參照PTFR和CTFR,才能掌握低生育率的真實結構,進一步分析為何臺灣或東亞生育率無法回補。

」鄭雁馨強調。

在東亞各國,未婚人口對生育率的影響異常關鍵,因為東亞的一大婚育特色是:孩子必須出生在婚姻關係中。

以臺灣來說,非婚生育僅2~4%,數十年不動如山。

獨特的「婚育包裹」文化,讓不結婚幾乎等同不會生孩子,因此分析世代總生育率(CTFR)、並對照未婚率,便能拆解生育率的結構。

那麼比對數據,究竟是「誰」不生孩子了?1965年之後出生的女性,同一世代生育率開始低於兩人。

然而,一直到近年,已婚婦女的平均生育數依舊達到兩人,世代生育率下滑,其實是因為越來越多人沒有結婚。

以六年級中段班(1975年出生)為例,世代生育率為1.6人,但已婚人妻平均生育兩名子女,細究來看,原因是有20%未婚女性。

「一窩蜂只關注時期生育率(PTFR)超低,很容易陷入盲點,通通鎖定在『大家不想生孩子』。

實情是,多數夫妻婚後都會生育,甚至逾七成生到兩胎以上。

」換言之,低生育率的關鍵密碼並非不生孩子,更可能是:還沒結婚。

當越來越多人不只晚婚,且最後根本沒有走入婚姻,在東亞文化背景下,也意味著關上了生育大門,西方常見的生育率延後回補,因此失靈。

翻倍增加的單身男女1980年代以前,「不結婚」這個人生選項鮮少出現。

若三字頭還是孤家寡人,左鄰右舍、叔伯阿姨早已爭相出手牽紅線。

當時,40歲仍未婚的比例不到5%。

如今,大齡單身男女不再鳳毛麟角,45-49歲仍未婚的比例已近二成。

鄭雁馨參與的國際研究團隊從模型推估,到了2050年,臺灣40-49歲男性未婚比例很可能將超過30%、女性超過25%。

換言之,假設非婚生育仍不被主流文化接受,幾乎也就預告了生育率一路下滑的劇本。

想要打破冰凍三尺的生育率,進一步理解這些未婚者的生命狀態,至關重要。

「如果因為負擔不起成家壓力,提升薪資水平、生育補助或許有效;如果多數人是不婚主義,經濟政策自然無濟於事。

」未來數十年,東亞單身人口預估會持續攀升,翻倍增加。

臺灣和韓國幾乎是一路走高;日本因為工業化更早,女性婚育延遲、未婚的現象,比其他國家更早出現,因此數據預估較持平。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DemographicChangeandIncreasingLateSinglehoodinEastAsia,2010–2050)為何她/他們還沒結婚?傳統婚育的壓力結婚不好嗎,為什麼這麼多人選擇另一條路?他們是堅持不婚?渴望成家卻找不到另一半?受限經濟壓力不敢「婚頭」?或者,想有孩子但不想結婚?從臺灣社會變遷調查來看,越年輕的世代,越傾向不把婚姻視為人生必選題,認同「未婚也能幸福和享受生活」的比例呈上升趨勢,「敗犬」標籤慢慢被「一個人也很精采」取代。

然而,許多單身者其實並非是不婚主義者。

根據2013年主計處調查,未婚女性裡學歷越高、結婚意願越強,而且45-49歲仍有兩成考慮成家。

那麼,她們單身的原因又是什麼?除了學生族群以外,「尚未遇到適婚對象」在各年齡、學歷都壓倒性勝利,尤其以大專以上最明顯。

顯然,並非徹底拒絕結婚,而是難以找到共度人生的「牽手」,是不少單身女性的難題。

雖然結婚和生育是兩個人的事,但弔詭的是:社會調查很少詢問男性未婚的原因,所以其生命處境是否與女性相似,仍亟待研究。

學歷越高,越不想結婚?實證調查結果恰恰相反。

女性以高學歷者的結婚意願最高,但她們也是遇不到適婚對象的最大未婚族群。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鄭雁馨)「許多人傾向結婚,但沒有找到合適對象。

關鍵在於社會高速發展後,新世代對婚姻、家庭角色的期待轉變,而與傳統文化發生衝突,這就形成了婚育配對的困難。

」鄭雁馨分析。

半世紀以來,臺灣的政治、經濟飛躍性成長,躋身先進國家。

女性的教育、就業與社會成就,不斷突破傳統限制,公領域裡女力崛起,但目光移轉至家庭與文化價值,傳統父權力道的鬆動遠不如預期。

拚兒子是其中一個例子。

在臺灣胎次越高,新生兒性別比例的失衡越嚴重。

當媽媽拚到第三、四胎,經常承受非男孩不可的香火壓力,「性別篩選」成為不能說的秘密。

對照 2006年與2016年東亞社會調查,儘管已相隔十年,臺灣男性認為「至少要生下一個兒子來傳宗接代」,始終有堅定不移的44%。

家務分工是另一個東亞共同性別文化。

時至今日,臺灣婦女依舊負擔近八成的家務,家事、小孩一肩扛。

但即便丈夫想共同育兒,性別環境的土壤也未必足夠厚實。

北歐廣泛使用的雙親育嬰假,移植到臺灣,2017年統計76%媽媽申請育嬰假,但爸爸僅8%。

除了傳統文化通常預設母親是優先照顧者,兩性的薪水差異,也讓爸爸休假帶孩子,必須同時承受經濟成本與傳統文化的雙重壓力。

「我們的性別平等改革,在教育、就業率表現很高。

相對來說,文化層面的變化沒那麼明顯,包括婚育、家庭關係,這是東亞文化圈的共性。

」鄭雁馨分析。

因為家庭關係緊密,長輩對下一代婚姻具有高度影響。

新好媳婦除了上網「靠北婆家」,回到現實世界,多半仍得努力和長輩們磨合。

這也意味,在講求孝道與家庭主義的社會,家庭內的傳統性別文化更難動搖。

種種盡在不言中的文化規範,交織出一片無形的婚育壓力,也形成兩性對婚姻家庭的期待落差。

對高社經背景的女性而言,走入家庭、養育照顧孩子,要付出比男性更高的機會成本,可能間接延緩兩性結婚的時程。

大齡女子想結婚?沒那麼容易走入婚姻,需要直面傳統文化壓力,但單身者卻也可能被同一套價值,無情拒於門外。

鄭雁馨研究發現,二字頭的未婚男女,未來結婚的機率兩性相差不大;但若到了35-39歲,往後十年,女性結婚的機率就遠比男性下降許多。

研究突顯了殘酷的社會現實:在婚姻市場裡,大齡是女性的「被扣分項」。

背後不僅隱含父權文化對性別角色、形象的期待,另一個關鍵原因仍是生育——好不好生、生得好不好,經常被歸責在母親身上。

鄭雁馨直言:「十幾年來,我們的公衛體系依然不斷強調『34歲以前是黃金生育年齡』,而且主要針對高齡女性。

但現實是,整個社會有一半女性(和男性)此時還沒有進入婚姻,但她們已經被貼上不好生的標籤。

」隨之而來,也是她們在婚姻市場上將面對的歧視與擇偶困境。

事實上,高齡生育風險不僅存在女性身上,越來越多流行病學研究也指出高齡爸爸對母親生育的影響,但我們的社會選擇忽視後者而強調前者。

35歲以上才晉升新手媽媽的比例快速竄升,2016年已突破25%。

當晚婚、晚育成為常態,35-45的女性勢必將成為臺灣的生育主力,這也考驗公衛與醫學體系是否能因應變遷,提供足夠的檢測照護與論述支持。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鄭雁馨)更多實證研究,更友善彈性的婚育文化當社會結構急速轉變,家庭與文化價值變動緩慢,齒輪時不時被卡絆,凍結的人口成長有機會回溫嗎?「我們必須認清,人口萎縮是必然的。

」鄭雁馨認為,生育率下滑已非一日之秋,現階段只能減緩速度。

綜觀來看,已婚夫妻的生育狀況並不悲觀,了解結婚率下滑的原因是較直接的目標。

但相較於日本早已進行系統性研究,臺灣對未婚圖像的掌握始終蒼白貧乏。

「如果高生育率奠基於昔日女性必須犧牲受教和就業權,人生只有育兒持家一個選項,那當代的低生育率或許沒什麼不好。

」鄭雁馨直言:「但如果很多女性想成家卻無法實現,政策應該更努力解決,包括未婚而想當父母的人,我們能否有更彈性開放的思維,達到生育自主。

」有多少人渴望成家?有多少人因為低薪高房價,不敢組成家庭?又有多少單身者只想要孩子?更多細緻的實證研究,是思考生育政策的重要基礎。

持續推動友善、支持婚育的性別平權社會,更是根本。

「歐洲經驗告訴我們,家戶內的性別平等如果沒有跟上,整體生育率就很難提升。

」鄭雁馨這麼說,「育兒需要成為一整個村莊、社會、國家的事,而不是女性理所當然的天職。

」延伸閱讀:媽媽我不想努力了!想多生一個?研究顯示:爸爸先當「神隊友」,研之有物Yen-hsinAliceCheng,2020,“Ultra-lowFertilityinEastAsia:Confucianismanditsdiscontents”,ViennaYearbookofPopulationResearch,18AlbertEsteve,RidhiKashyap,JoanGarcía-Román,Yen-hsinAliceCheng,SetsuyaFukuda,WanliNie,andHyunOkLee,2020,“DemographicChangeandIncreasingLateSinglehoodinEastAsia,2010–2050”,DEMOGRAPHICRESEARCH,43鄭雁馨、許宸豪,2019,〈臺灣超低生育率的迷思與現實〉,巷子口社會學鄭雁馨,2019〈關於女性生育的二三事:高教﹑遲育與外配〉,巷子口社會學數感宇宙探索課程,現正募資中!相關標籤:傳統單身家庭少子化未婚生育率熱門標籤:大麻NASA女科學家量子力學CT值文章難易度剛好太難所有討論 1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1fierycloud2022/02/21回覆人口密度高的狀況,其實,日常生活工作可能隔牆就是一堆小孩?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8篇文章・ 17位粉絲+追蹤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RELATED相關文章英國「學童」取代「病理學家」?!辨識癌細胞的人工智慧守護飛安沒他們不行!認識航空安全檢查員「如果我們有能力製造疫苗,為什麼要等待其他人?」——《光速計畫》「糖果代碼」如何幫助我們分辨藥品真偽?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英國「學童」取代「病理學家」?!辨識癌細胞的人工智慧220小時前時間是甚麼?國內物理學家與哲學家怎麼看?31天前「糖果代碼」如何幫助我們分辨藥品真偽?21天前為什麼疫苗要打在手臂上?21天前時間是甚麼?國內物理學家與哲學家怎麼看?31天前控制進食時間與熱量,小鼠可以更長命?32022/05/23一生可以聆聽的聲音總量是註定的?戴上你的聽力計算機!32022/05/21你聞過下雨的味道嗎?讓我們一同探究它是怎麼產生的吧!22022/05/10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