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國)博士課程師資| 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现为广西名中医,广西柳州市中医院肿瘤一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兼任柳州市中医肿瘤研究所所长,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 ... LANGUAGE English (831)476-9424     (408)260-0208 LANGUAGE English 未來學生 在校生 校友 求醫 Menu  ≡ ╳ 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 宗旨與使命 PrivacyPolicy 校長寄語 董事会 行政單位 國際醫療與教育中心 辦學資格認可 消費者信息 加州校園 歡迎參觀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 聖塔克魯斯校園 聖荷西校園 住宿 學校歷史 中醫歷史 今日中醫 何謂五系 優良校風 教學課程 MedicalQigong 中醫碩博士聯讀班 針灸碩博士聯讀班 針灸及東方醫學博士班 推拿培訓班 繼續教育 教學師資 碩博士聯讀班 博士班 繼續教育師資 中醫碩博士聯讀 中醫碩博聯讀班課程 SpecialtyOptions ReviewandAssessment 中醫理論與臨床醫學系 中醫針灸系 中藥系 西醫系 中醫臨床培訓部 輔助課程 復習與評估 證書課程 校外實習 亞洲遊學 針灸碩博聯讀班課程 TCMHerbology Externships StudyAbroad 中醫基礎理論系 中醫針灸系 中醫臨床醫學系 西醫系 中醫臨床培訓部 輔助課程 復習與評估 證書課程 碩博聯讀班師資 中醫碩博士聯讀班師資 系主任 教員(A-L) 教員(M-Z) 入學申請 參觀加州中醫藥大學 申請中醫碩博士聯讀班入學 入學要求 招生流程 國際學生 轉學生 學費與雜費 校歷DTCM/MTCM 中醫碩博士聯讀班與針灸碩博士聯讀班目錄 助學貸款 FinancialAidForms 助學貸款網上申請 助學貸款政策 退伍軍人教育政策 獎學金 助學金資源 問題解答 針灸及東方醫學博士 課程介紹 基礎課程 研究方法學 臨床醫學課程 專科課程 課外實習 畢業論文 國際交流 研究論文 教員師資 國際(中國)博士課程師資 美國博士課程師資 入學申請 參觀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 申請入學 招生流程 國際學生 學費與雜費 轉學生 針灸及東方醫學博士班目錄 助學貸款 Forms 助學貸款 助學貸款政策 助學貸款網上申請 助學金資源 助學金問題解答 博士班資源 博士班CEU 課程日歷 DTCM晉級雙語課程 DTCM/DAcBridge DTCM/DAc學位晉級雙語課程 DTCM/DAc晉級課程入學申請 晉級課程總表 晉級課程常見問答 學生生活 校園生活 在聖克魯斯斯找住處 在聖荷西找房子 學生服務 UsingMoodleonYourMobileDevices MoodleUserGuide(version3.8andup) MoodleGeneralGuidance(Moodle3.2version) 圖書資源 行醫就業 校友 學生 在綫張貼廣告 就業機會 針灸及東方醫學組織 註冊組 中醫碩博士聯讀與針灸碩博士聯讀學術日曆 學術政策 中醫碩博士聯讀班與針灸碩博士聯讀班 針灸及東方醫學博士班 推拿按摩證書班 註冊 考試 畢業與執照 成績單 焦點人物專訪 中醫典範!加州五系資深教授-朱文英中醫師(JulieZhu,L.Ac) 遇見好中醫~加州五系白金級臨床中醫專家-朱文英L.Ac 加州五系中醫志士–霏 AcupunctureSchoolonPoint! 加州五系中醫志士:Debbie 加州五系中醫志士:百會道長,Victor 加州五系中醫志士:Winnie 加州五系中醫志士:海風 加州五系中醫志士:懿婷 中醫典範!加州五系資深教授-胡露茜中醫師 AnInterviewwithSarahHolloway,ND AninterviewwithCarolineWilkerson TheMakingofaTCMDoctor FacultySpotlight:AnInterviewwithJaniceWalton-HadlockDAOM,L.Ac CompassionConnectsMedicalPractitionerswithThoseinNeed,byMargaretShao FacultySpotlight:Po-LinShyuSpecializinginWomen’sHealthandTCMFertility “HowIFoundTCM”withMaryLyell,L.Ac. 教師聚焦:資深教授彭振能 健康中心 診所防疫安全措施 SantaCruzClinic SanJoseClinic 聖荷西中醫健康中心 聖塔克魯斯健康中心 醫療服務 專科治療 醫師陣容和時間表 首頁針灸及東方醫學博士教員師資 課程介紹基礎課程研究方法學臨床醫學課程專科課程課外實習畢業論文國際交流研究論文教員師資國際(中國)博士課程師資美國博士課程師資入學申請入學申請參觀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申請入學招生流程國際學生學費與雜費轉學生針灸及東方醫學博士班目錄助學貸款Forms助學貸款助學貸款政策助學貸款網上申請助學金資源助學金問題解答課程日歷 國際(中國)博士課程師資 汪慧敏王三虎王文全陳澤林鐘政哲李燦東譚興貴楊楨丁一諤杜寧李瑞周逸平周達君郝萬山孫外主馮寧漢黃煌 汪慧敏 醫學博士,客座教授Professor 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中文大學中醫藥學院兼職教授,香港中醫學會會長。

汪慧敏教授為著名中醫婦科流派何氏婦科的第五代弟子,曾跟師何嘉琳教授三年,對中醫調理女性頗有心得。

2015年當選為香港中醫專科委員會工作組成員。

BacktoTop 王三虎 醫學博士,客座教授Professor 毕业于陕西省渭南地区中医学校、南京中医学院和第四军医大学,获伤寒专业硕士学位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医学博士学位。

现为广西名中医,广西柳州市中医院肿瘤一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兼任柳州市中医肿瘤研究所所长,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委员、《世界肿瘤研究》编委等学术职务。

2010年获国际中医药联盟杰出贡献奖和终身成就勋章。

BacktoTop 王文全 理學博士,客座教授Professor 中國醫學科學院協和醫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中國中藥材GAP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中藥材規範化生產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中藥材種苗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生態學會中藥資源生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中藥材GAP認證檢察員,《中國現代中藥》和《中藥材》雜誌編委。

BacktoTop 陳澤林 客座教授Professor 博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天津中醫藥大學針灸系針灸臨床教研室主任,中國針灸學會刺絡與拔罐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天津中醫藥大學“131”人才工程青年學術帶頭人,主要研究方向:針灸標準化及刺絡與拔罐研究。

BacktoTop 鐘政哲 客座教授Professor 天津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針灸局主席,具有多年中醫教育經驗。

BacktoTop 李燦東 醫學博士,客座教授Professor 博士研究生導師,仙人福建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診斷學分會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首席健康科普專家、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診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體質分會副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翻譯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教育部高等中醫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BacktoTop 譚興貴 博士導師,客座教授Professor 世界藥膳與養生產業聯盟主席,世界中聯藥膳食療研究專業委員會會長,國際藥膳食療學會執行會長,中國藥膳研究會常務理事,湖南省藥膳食療研究會會長。

系國內外知名的中醫藥膳養生專家。

BacktoTop 楊楨 Professor 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方藥系副教授、副主任醫師、研究生導師,任教20年,長期從事中醫方劑學的教學。

早年在北京市基層中醫院工作,后于北京中醫藥大學工作,現應邀在國醫堂、同仁堂等多個地點出診,擅長治療老年病、呼吸系統病、消化系統病、婦科病、及部分免疫病。

BacktoTop 丁一諤 Professor2009年以來在校任教 丁一諤教授,現任上海市龍華醫院內科主任醫師,常州孟河醫學傳承學會副會長。

1967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醫療系,1973年參加陝西中醫學院西學中研修班脫產學習一年半,1976年在南京工作期間拜南京中醫學院院長鄒雲翔教授為師追隨鄒老臨診,學習鄒老對孟河費氏醫學的心得體會。

1976年調入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工作后再隨其父丁濟民(上海名中醫)學習,深得孟河醫學好丁門之臨床精粹,丁教授為中國江南中醫界一代宗師丁甘仁的嫡四世孫。

丁教授對肝病與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治有相當的造詣。

近年來從事中西醫結合老年醫學的臨床與虛證的研究,擅長採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呼吸系統疾病、老年病、內科雜病以及老年虛症的調理。

發表“胎盤製劑治療老年虛證病人的臨床觀察”等多篇論文。

“還精煎延緩衰老的臨床和實驗研究”的科研成果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

此外,丁教授還熱心推動中醫藥學走向世界,有多項交流工作,曾在國外多處合作與講學,包括泰國華僑中醫院,德國不萊梅紅十字會中醫診所等。

2006年受邀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大西洋中醫學院講課,深受國外執業醫師與外國學生的好評。

BacktoTop 杜寧 Professor2009年以來在校任教 教授,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傳統醫學中心主任,前上海沐陽醫院院長,世界手法醫學協會執行主席杜寧教授,主任醫師,曾任上海沐陽醫院院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傷科主任醫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傳統醫學中心主任,上海市骨傷科研究所副所長。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理事,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骨傷科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骨傷科分會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骨傷科分會理事,世界手法醫學會執行主席,《中國骨傷》、《中國中醫骨傷科雜誌》和《世界手法醫學雜誌》副主編,《中西醫結合學報》等雜誌的編委。

杜教授從事骨傷科的醫、教、研工作三十餘年,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各種骨傷科疾病,全面掌握骨折脫位,腰突症,頸椎病,骨質疏鬆症,骨關節病等的保守、微創、開放手術的治療技術。

尤其十多年的正骨手法獨特,無痛無創治療各種關節病療效獨特。

在中醫手法機理研究、中藥促進骨折癒合機理研究、中藥防治骨質疏鬆機理研究以及中藥抗炎作用研究等方面有深入研究。

杜寧教授的專長治療的疾病還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運動損傷性關節炎,膝骨折,椎間盤病變引起的腰腿痛,老年性腰椎退變,腰椎椎管狹窄,退行性腰椎疼痛,頸椎病,骶髂關節損傷,臀中肌損傷,椎間盤滑脫,骨質疏鬆及軟骨退行性病變等。

BacktoTop 李瑞 Professor2009年以來在校任教 教授,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學院,中醫醫史文獻各家學說專業博士,針灸專家李瑞,博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副主任醫師,1986年畢業于天津中醫學院針灸系,任教于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學院,從事中醫、針灸、推拿的教學、臨床和科研工作。

其間于北京中醫藥大學獲針灸學專業碩士學位,中醫醫史文獻各家學說專業博士學位。

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

著作《針灸腧穴彩色圖譜》(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1年獲北京中醫藥大學科技進步三等獎。

李瑞教授多年來一直從事針灸的理論研究及臨床實踐,學術特點是注重傳統中醫理論,致力於繼承傳統理論的精髓,以《內經》等中醫傳統經典理論為圭臬,從中醫古代哲學思維方法入手,對中醫理論溯本究源,去偽存真。

例如對腎為先天之本、腎無實證認識的糾正,闡發命門、命水等中醫傳統理論。

李教授潛心研究經絡腧穴理論,尤對特定腧穴的理論及臨證,腧穴的取穴、定位、穴性功能等有較為系統深入的研究和心得。

注重臨床,認為臨床是中醫、針灸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靈魂,十數年一直堅持臨床診療,採用針灸、推拿、中藥治療各種疑難雜病,對臨床常見的病因病機進行深入分析,提出其治療的宜忌,如面癱的病機為任督失衡,治療當以任督為主,頭為諸陽之會,陽有餘而陰不足,故不可妄用灸法。

腰痛可從經脈、病因等角度辨證,但更應注重從骨傷方面辨證,如此才能達到治本的目的。

將傳統理論應於臨床辨證治療,取得較好的療效。

臨床診療擅長採用針灸、推拿、中藥等方法治療各種疑難雜證。

對頭痛、胃痛、三叉神經痛、頸肩腰腿痛、膝關節病、骨質增生、坐骨神經痛、痛經等各種痛證,以及眩暈、近視、鼻炎、頸椎病、胃下垂、腹脹、便秘、失眠、面癱、半身不遂、陽萎、前列腺炎、痔瘡、脫肛、糖尿病、小兒遺尿、小兒消化不良、肢體麻木發涼等病症,臨床療效顯著。

BacktoTop 周逸平 教授Professor 教授安徽中醫學院經絡腑臟研究中心主任廣州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系博士生導師 BacktoTop 周達君 客座教授Professor 1992年畢業於陝西中醫學院。

現為廣東省中醫院芳村分院,傳統療法科主任,廣東省針灸學會會員。

出生于中醫針灸世家,幼承家教,從小即觀摩外祖父的針灸實踐。

十五歲系統的學習了傳統針灸理論及新針灸學知識。

此後在五年的大學生活中學習經典的學院派中醫理論。

畢業後在陝西省人民醫院中醫科工作。

深入民間,廣泛學習民間傳統中醫理論與知識。

師承多家,曾經得到多位藝人傳授,並傳承於御醫特殊的脈診醫學體系,在廣東省中醫院行醫執教,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可以根據脈象判斷出病人疾病的部位、性質、種類,同時據此處以方藥,在臨床取得非常良好的療效。

于中醫基礎理論陰陽五行臟腑證治及脈診方面多有心得。

近十年,在廣東省中醫院潛心臨床,為求尋找中醫與現代醫學的結合點而苦苦探索。

臨床中強調辨證與辨病相結合,重視以脈以脈測證,審證明因,中西互通。

處方上,中藥方劑與針灸相伍為應用。

強調針藥合治,治療各種疑難雜病。

擅 長:中風偏癱、帕金森氏病等神經系統疾病、睡眠障礙、頭痛、頸肩腰腿痛等各類痛征、乳腺增生症、婦科疾病等,尤其擅長頭皮針療法。

BacktoTop 郝萬山 Professor 郝萬山,男,1944年11月出生,畢業於北京中醫學院。

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

兼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培養專家委員會秘書組成員、中國老教授協會邊緣科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音樂治療學會常務理事。

馬來西亞檳城中醫學院終身客座教授、捷克中醫學院永久客座教授。

 郝教授多年從事中醫教學、臨床和科研工作。

為北京中醫藥大學優秀主講教師、北京市教育創新標兵、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培養專家委員會優秀指導教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經典著作全國示範教學《傷寒論》主講人。

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山東教育電視臺《名家論壇》等主講嘉賓。

多次應邀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法國、捷克、韓國,以及包括臺灣、香港在內的國內多省市講學交流。

  臨床對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的難治病證和精神抑鬱症等的治療有豐富經驗。

  研究方向包括六經辨證的理論和應用研究,經方防治常見病和疑難病的研究,《傷寒論》文獻研究。

個人專著包括《郝萬山傷寒論講稿》、《傷寒論理論與臨證》(臺灣)、《春季飲食養生》、《傷寒論選讀》、《足部按摩保健法教程》。

主編《傷寒論理論與實踐》(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研究生規劃教材)、《傷寒論選讀》(本科教材)、《白話傷寒論》、《中醫學問答題題庫•傷寒論分冊》、《醫宗金鑒•傷寒心法要訣白話解》、《21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教學輔導叢書•傷寒論》等14部著作,副主編或合編有《實用經方集成》、《傷寒論校注》、《傷寒論講解》、《傷寒論詮解》等16部著作,發表《論傷寒學科的確立及其內涵建設》、《傷寒論用方思路》、《傷寒論字詞訓釋劄記》、《柴桂溫膽定志湯治療精神抑鬱症》、《論少陽腑實證和仲景用大柴胡湯》等論文70餘篇。

主講並已出版的VCD或DVD有《郝萬山傷寒論精講》、《亞健康與養生》、《千古中醫故事——張仲景》等。

   BacktoTop 孫外主 教授Professor 1982年畢業於天津中醫學院研究生班。

獲得北京中醫學院碩士學位,擔任天津中醫藥大會針灸部部長,國際康復中心主任。

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於1997年頒授中國國家衛生部、人事部、中醫藥管理局名老中醫藥專家臨床經驗指導老師。

曾先後應邀赴日本東京、澳大利亞悉尼、美國加州三藩市講學。

至今已出版個人專業學術箸作七部(易學4部,針灸學3部);合著十七部;参加全國及國际針灸教材編著2部;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

五年之內完成省部級科研項目;2006年完成在中文大學的《內關、心俞組方治療心肌缺血原理的研究》課題;2010年完成《吞咽困難的針灸臨床研究》課題。

1993赴港後任两届“香港國际針灸學術會議”學術委員會主席,出任香港中西醫學会董事及注冊中醫師學会等十餘家學会顧問。

2003至今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客座教授;担任《針灸學》、《黃帝內經》《五運六氣學說》課程主講。

孫教授數十年在臨床研究及應用的第一線,對神經系統、脊椎關節病、精神心理疾病做過專題研究。

BacktoTop 馮寧漢 教授,浙江中醫藥大學中醫門診部醫師,易經及針灸治療專家Professor2010年以來在校任教 馮寧漢,教授,1948年出身於一個中醫世家,14歲即跟隨其父行醫,之後浙江中醫學院完成4年學習。

馮教授1975-2008年以一直擔任杭州鐵路中心醫院針灸科主任,1998年起任浙江中醫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外籍學生的帶教老師,帶教過來自美國、英國、德國、義大利、瑞典、瑞士、奧地利、以色列、日本等國家的在華留學生500余人,還對港、澳、台的大學生進行帶教。

並多次赴德國、美國作學術交流和講學。

2001年成為德國漢諾威阿瑪拉學院針灸老師。

1990-1991年期間曾參加援外建設擔任阿曼一間中醫醫院的主管醫師。

在近四十年的行醫生涯中,他潛心於“九宮針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並應用於臨床診治,收到了滿意的療效。

目前,馮甯漢醫生正在對“九宮針法”如何發揮“治未病”(即預防將會發生的疾病)以及對已經發生但尚未明確病因的疾病在治療上進行提前介入和干預,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實踐探索,從而實現傳統的中醫針灸療法與現代醫學的完美結合,為人類健康服務。

馮教授主攻針灸,擅長九宮針法。

主治內科雜病。

例如:咳嗽、哮喘、胃痛、呃逆、腰痛、遺精、失眠、心悸、中風後遺、癖症、頭痛、眩暈等。

BacktoTop 黃煌 Professor 黄煌,1954年生于江苏江阴。

1973年开始跟随江苏省名中医叶秉仁先生学习中西医内科,并得到江苏省名中医邢鹂江、夏奕钧先生的指点。

1979年考入南京中医学院首届研究生,攻读中医各家学说专业。

1982年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1989年受国家教委派遣赴日本京都大学进修老年医学1年,1999年赴日本顺天堂大学医史学研究室研究比较传统医学,200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1982年至今供职于南京中医药大学。

历任基础部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讲师、学报编辑部主任、文献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部主任、基础医学院副院长等职。

现任基础医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个世纪80年代主要从事中医学术流派的教学与研究工作,90年代以后则以名中医学术经验的调查整理与经方医学流派的研究为主攻方向,其中尤以经方方证与药证为研究重点。

他编写了我国第一本医案阅读研究的辅导性专著——《医案助读》。

他倡导开展中医历代各家学说的比较研究,《中医临床传统流派》勾勒出中医临床医学的传承脉络。

他在国内首次开展名中医临床经验的问卷调查研究,并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的对全国330位名中医的学术经验调查工作,编成了《名中医论方药》《方药心悟》《方药传真》等当代名中医临床经验集。

他强调中医经典方的研究和应用,重视方证与药证的文献挖掘与现代阐释,提出辨病名结合辨体质的经方应用模式。

《中医十大类方》简约实用,《张仲景50味药证》质朴凝重,《经方100首》丰富翔实,《经方的魅力》轻松全面,他编写的许多著作出版发行以后,均多次重印,并被翻译成日文、韩文、英文以及中文繁体出版。

他长期活跃在中医教学、临床第一线,临床经验丰富,学术观点鲜明且具有新意,学术专著紧密结合临床,可读性强,实用性强,受到国内外中医界的广泛关注,是一位在继承发扬中医学术传统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学者。

BacktoTop [apss-share]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