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醫地位的轉變(由祖傳行醫到註冊制度及由師徒傳授到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而經歷這些轉變後,香港中醫業除逐漸走上專業化的道路外,中醫的地位亦得以提高,並使巿民對中醫更具信心,至於有關香港中醫業發展的詳情,請參閱本報告【第四章:香港 ... 引言   耕耘守護者──中醫藥與香港情     中醫藥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但在港英政府統治期間,香港中醫藥的發展卻長期被忽視,加以缺乏規管,故使之一直未能走上專業化的道路。

幸然,在這期間,有一批充滿熱誠而抱有濟世之心的中醫或以個別形式,又或以私墊形式開班授徒,且又在傳統煎煮藥材的方法上加以發明,研製出中藥水、中藥粉,乃至中成藥,並鑑於社會經濟不景而舉辦「贈醫贈藥」活動,終令中醫藥業能在香港繼續發展,不致斷絕,且更默默耕耘地守護著居港的每位巿民。

  本報告將集中研究戰後至今香港的中醫藥發展,當中會訪問一位自七十年代起已從事中醫業的香港中醫師公會理事長何家昌醫師,並通過他的現身說法,以剖析近三十年來香港中醫藥業的轉變,而依此再配合實地參觀與資料閱讀,以進一步考證出香港中醫藥業經歷了戰後起的放任自由歲月,到九十年代的規管促進歲月,乃至近年的科研合作歲月等變遷,並從而勾勒出香港中醫藥業由艱苦奮進邁向拓步啟新的歷程。

  第二章:人物訪問   在二零零四年三月十三日(星期六),我們隨蘇偉文老師和王穎老師到香港中醫師公會訪問該會的理事長何家昌先生,以搜集有關香港中醫藥業發展的資料。

  (一)受訪者(何家昌先生)簡介   何家昌先生(詳參【附圖1】和【附圖2】),香港註冊中醫,現任香港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香港中醫藥研究院院長及香港中醫師註冊審核考試主考,從事中醫行業愈三十年。

  【附圖1】 中醫何家昌 【附圖2】 中醫何家昌與本校師生合照   (二)受訪者所屬機構(香港中醫師公會)簡介     香港中醫師公會在一九二九年八月二十八日成立(詳參【附圖3】),而前身為中華國醫學會,至於其首屆的幹事長則為尤列(詳參【附圖4】)。

到一九四一年,香港淪陷,會務停頓。

迄一九四六年,香港重光以後,旋即復會,並正名為香港中醫師公會,且更成立香港中醫藥研究院,以培訓中醫藥專業人才,而現址為香港灣仔莊士頓道一七零至一七二號美華大廈二字樓(詳參【附圖5】、【附圖6】、【附圖7】及【附圖8】)。

〔註1〕此外,鑑於夏季乃病菌滋生的季節,該會又會在每年七月至九月期間,舉辦「贈醫贈藥」活動,以造福社群。

時至今日,根據該會的工作簡報所述,可知在一九九六年舉行的「贈醫贈藥」活動中,求診者達二千七百餘人,而當中則包括內科、跌打及針灸的病人(詳參【附圖9】和【附圖10】)。

〔註2〕   【附圖3】 香港中醫師公會會徽 【附圖4】 香港中醫師公會 (時稱中華國醫學會)首屆幹事長尤列 【附圖5】 香港中醫師公會 外貌 【附圖6】 香港中醫師公會 內部(一) 【附圖7】 香港中醫師公會 內部(二) 【附圖8】 香港中醫師公會 內部(三) 【附圖9】 香港中醫師公會在一九五零年代 舉辦「贈醫贈藥」活動照片 【附圖10】 香港中醫師公會在一九九零年代 舉辦「贈醫贈藥」活動照片   (三)訪問稿   問:請問你因何會從事中醫行業? 答:我從事中醫行業已愈三十年,最初只是業餘性質,未視之為正職,至於入行的原因則跟自己小時多病,故深深體會到患病的苦況有關。

  問:請問你中醫診症過程是怎樣的? 答:中醫診症的過程是所謂的「望、聞、問、切」,「望」是指觀察病人的氣息;「聞」是指傾聽病人述說病情;「問」是指詢問病人的病況習性;而「切」則是指替病人把脈。

有的病人以為中醫僅憑一望便知其所患何病,這當是不大可能的。

  問:請問你香港中醫師公會所舉辦的「贈醫贈藥」活動之發展情況如何? 答:香港中醫師公會每年都會舉辦為期兩個月的「贈醫贈藥」活動,而在五十年代,因香港的經濟情況不甚理想,且巿民亦慣於向中醫求診,故當時參與「贈醫贈藥」的巿民非常踴躍。

不過,在六十年代以後,隨著政府醫院辦得越來越好,西醫治療法又較中醫治療法收效更快,並可取得病假證明書,故參與「贈醫贈藥」活動的巿民便日漸減少。

  問:請問你在入行之時,香港中醫培訓的情況如何? 答:在我入行之時,香港中醫的培訓主要是由兩、三間中醫師公會所開辦的課程,老師為著名的中醫,而學生則是業餘修讀,至於修讀的時間則為期三年,並在晚間進行培訓。

  問:請問你在入行以後,香港中醫藥業的發展有何轉變? 答:在中醫發展方面,過往中醫會在中藥店開診,稱為「坐堂幫」,兼做「把脈」和「執藥」之事,但近十至二十年,有客源的中醫多會「上樓」開診。

此外,過往香港政府對中醫沒有監管,故便出現了僅憑「獨步單方」開診或年長退休而自謂「老中醫」開診的問題。

不過,自一九八九年起,香港政府便開始探討如何發展中醫業,而近年更立法規定在香港執業的中醫必須通過考試註冊才能行醫,且註冊後亦要繼續進修,以防與時代脫節。

    在中藥發展方面,過往中藥要煎煮才能服用,但在我入行之時,已發明了將煎好的藥汁濃縮,然後再加入防腐劑而製成「中藥水」的方法,至於現時又發明了將中藥研製成「中藥粉」,當沖水後便可服用的方法。

此外,香港政府近年又立法規定在香港製造和銷售的中成藥要進行註冊,標明其成份,不能稱作秘方,以保障巿民的健康。

  問:請問你對香港政府加強監管中醫藥有何意見? 答:香港政府加強監管中醫藥是好事。

在中醫監管方面,透過註冊制度,可給予中醫專業的地位,並提高巿民對中醫的信心。

在中藥方面,透過註冊制度,則可確保銷售的中成藥不僅有效用,且亦無毒性,令巿民能安心服用。

  問:請問你認為香港中醫藥業在未來會有如何的發展? 答:中醫與中藥是相輔相成的,而因「中醫信執藥,執藥信來貨」,故中藥商在「把關」方面一定要做得好,並要選購純正的中藥,以防因失誤而造成中藥中毒事件。

此外,大學會開辦中醫培訓課程,讓新一代的中醫兼通西醫的藥理,創造中西醫合作的空間,乃因西醫善於治療急症,而中醫則長於調理身體,故兩者當可互相補足,至於成立中醫院之事,則仍有待推展,現時實言之尚早。

  透過這次訪問,我們認識到近三十年來香港中醫業的發展有下列的轉變:   (一)從七十年代由中醫師公會負責中醫培訓發展到九十年代加入大學負責中醫培訓;   (二)從七十年代的夜間業餘中醫課程發展到九十年代的全日制中醫學士學位課程;   (三)從過往政府對中醫缺乏規管發展到九十年代政府實施中醫註冊制度;   (四)從七十年代中醫駐中藥店開診發展到八十年代中醫「上樓」開診。

  而經歷這些轉變後,香港中醫業除逐漸走上專業化的道路外,中醫的地位亦得以提高,並使巿民對中醫更具信心,至於有關香港中醫業發展的詳情,請參閱本報告【第四章:香港中藥業的發展】。

  此外,透過這次訪問,我們又認識到近三十年來中藥服用的方法和香港中成藥業的發展有下列的轉變:   (一)                從七十年代發明的濃縮藥汁(即「中藥水」)發展到現時的沖泡藥粉(即「中藥粉」);   (二)從過往政府對中成藥缺乏規管發展到近年政府實施中成藥註冊制度。

  而經歷這些轉變後,除令服用中藥變得方便省時外,更能保障巿民的健康,至於有關中藥的演進與香港中成藥業的發展,請分別參閱本報告【第五章:中藥的演進】和【第七章:香港中成藥業的發展】。

  第三章:實地參觀   在二零零四年三月十日(星期三),我們隨蘇偉文老師和王穎老師到香港歷史博物館參觀,以搜集有關香港中藥業發展的資料。

  (一)中藥店   在中藥店展館內,我們參觀了誠濟堂。

誠濟堂是香港首間中藥店,其門外掛有「誠濟堂上品製藥」的橫匾(詳參【附圖11】),而入口兩旁則寫上「人參鹿茸」和「精製上藥」八字(詳參【附圖12】)。

步入正門後,在右邊可見櫃檯和百子櫃,而在左邊可見玻璃木櫃和藥材價目表(詳參【附圖13】),至於正面盡處則有神檯(詳參【附圖14】)和地主(詳參【附圖15】)。

抬頭一望,又可見五盞吊燈(詳參【附圖16】),並掛有八塊分別寫上「誠濟堂」(詳參【附圖17】)、「為善最樂」(詳參【附圖18】)、「丹成壽○」(詳參【附圖19】)、「玉液神奇」(詳參【附圖20】)、「橘井流芳」(詳參【附圖21】)、「誠心濟世」(詳參【附圖22】)、「以德行仁」(詳參【附圖23】)及「春滿瀛寰」的橫匾(詳參【附圖24】),而店內亦擺放了算盤、分戥、藥盅、鍘刀及刨凳等製藥工具。

  【附圖11】 店外橫匾 【附圖12】 店外標語 【附圖13】 藥材價目表 【附圖14】 神檯 【附圖15】 地主 【附圖16】 吊燈 【附圖17】 店內橫匾(一) 【附圖18】 店內橫匾(二) 【附圖19】 店內橫匾(三) 【附圖20】 店內橫匾(四) 【附圖21】 店內橫匾(五) 【附圖22】 店內橫匾(六) 【附圖23】 店內橫匾(七) 【附圖24】 店內橫匾(八)   (二)涼茶舖   在涼茶舖展館內,我們看到由瓷磚和紙皮石鋪成的場身和地面,配以卡位式的座椅,並擺放了呈葫蘆形的銅壼、收音機及點唱機(詳參【附圖25】和【附圖26】)。

  【附圖25】 店內陳設 【附圖26】 涼茶廣告   透過這次參觀,我們認識到傳統中藥店和涼茶舖的格局與佈置,而有關香港中藥店與涼茶舖的演進,請分別參閱本報告【第六章:香港中藥店的演進】和【第八章:涼茶舖的演進】。

  第四章:香港中醫業的發展   (一)香港中醫地位的轉變   在港英政府統治期間,「中醫」欽定的職稱為「生草藥販賣者」。

〔註3〕在法律上,「中醫」只能使用「中醫」(詳參【附圖27】)、「中醫師」(詳參【附圖28】)或「國醫」(詳參【附圖29】)等名稱,而絕不能稱為「醫生」,這仍可從現時中醫所刊登的廣告中加以印證。

與此同時,中醫亦無權簽發死亡證或病假證明書。

〔註4〕凡此種種,皆可見港英政府對中醫的專業地位未有重視。

          【附圖26】 「中醫」的稱謂         【附圖27】 「中醫師」的稱謂 【附圖28】 「國醫」的稱謂   (二)香港早期的中醫培訓   就中醫的規管措施而言,在早期的香港,若以傳統的醫術行醫,港英政府是沒有立例管制的,故執業中醫是無須向醫務衛生署辦理任何登記,而只須向稅務局辦理商業登記,便可掛牌行醫。

〔註6〕   其時,香港的中醫培訓就只靠祖傳或追隨老師學習,這仍可從現時中醫所刊登的廣告裏略窺一二,如中醫陳章鴻便是中醫陳成永的兒子(即所謂的「授男」,詳參【附圖29】);中醫陳麗芬便是中醫廖華祐的媳婦(即所謂的「授媳」,詳參【附圖30】);而中醫潘覺嶸則是中醫鍾君飛的徒弟(即所謂的「授徒」,詳參【附圖31】)。

至於香港在戰後所開辦的中醫培訓機構則有香港中華國醫學會所附設的香港中醫藥研究院、中醫譚寶鈞所主辦的香港中國國醫學院(詳參【附圖32】)及中醫范兆津所主辦的香港菁華中醫學院(詳參【附圖33】)等,惟它們皆未獲港英政府的承認與資助,這可再次印證出當時港英政府對中醫的專業地位未有重視。

  【附圖29】 「授男」的傳授方式         【附圖30】 「授媳」的傳授方式         【附圖31】 「授徒」的傳授方式 【附圖32】 中醫譚寶鈞 【附圖33】 中醫范兆津   正因早期香港中醫授徒只是個別教授,又或採用私塾的形式教授,故為了方便教師在日間可以照常行醫,而學員亦可以如常上班,數十年來香港中醫的培訓工作都是在晚間進行的,至於學員修讀之目的也多以興趣為主,以求學習更多有關保健的常識,而只有很少的學員是計劃以中醫作為職業的。

〔註7〕   (三)中醫規管與學位課程   可是,踏入九十年代,隨著《中醫藥條例》實施後,對中醫的規管便嚴格得多了。

按《中醫藥條例》規定所有在香港執業的中醫皆必須註冊,而要成為註冊中醫,則要在中醫執業資格試裏取得合格,至於參加中醫執業資格試的人士則必須已完成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中醫組認可的中醫執業訓練本科學位課程,或與該課程相同的課程。

不過,若在二零零零年一月三日前已在香港執業超過十五年的中醫,則可豁免參加中醫執業資格試和註冊審核,而可直接申請成為註冊中醫。

〔註8〕   除規定所有在香港執業的中醫皆必須註冊外,本地的大學亦在九十年代起,相繼開辦了有關中醫藥的課程,如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便率先在一九九一年開辦了中醫藥進修證書課程,而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學院亦在一九九五年開始與四川省成都中醫藥大學聯合開辦了一系列中醫藥專業學歷課程,至於浸會大學持續進修學院主辦的中醫藥專業教育中心則在一九九七年成立,並在同年開辦了全港第一個中醫藥學士學位課程。

〔註9〕時至今日,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浸會大學皆已開辦了全日制的中醫藥學士學位課程,共同培訓中醫藥的專業人才。

〔註10〕   第五章:中藥的演進   (一)中藥巨著與中藥分類     中藥是指中醫開藥方時所用的藥,而我國中藥學的巨著就是《本草綱目》,它是由明朝醫藥學家李時珍所編寫的,全書共有五十二卷,並收藥達一千八百九十二種、藥方達一萬一千零九十六條。

〔註11〕   中藥的種類繁多,並大致可分為三類,亦即植物性質、動物性質及礦物性質,如菊花、茅根、枇杷葉等便屬植物藥;鹿角、蛇膽、珍珠等便屬動物藥,而雄黃則屬礦物藥,至於在三類之中,又以植物藥佔最多,所以古時又稱「中藥」為「本草」。

〔註12〕此外,中藥又有「生藥」和「熟藥」之別。

一般來說,「生藥」是要經過洗、炒、蒸、浸等加工程序製成「熟藥」才會出售的。

〔註13〕除此以外,中藥也可分為西土藥、南北藥及南藥三類。

按西土藥是指廣東和廣西出產的藥材;南北藥便泛指這兩地以外其他省份(如四川、雲南及東北等)所出產的藥材;至於南藥則是指在馬來西亞和印尼等東南亞地區所出產的藥材。

〔註14〕   (二)中藥服用方法的轉變   過往,中藥是要經過煎煮才能服用,而煎藥的器皿則是砂鍋或瓦罐,因若以鐵鍋或其他金屬製造的器皿來煎煮中藥的話,中藥便會容易與金屬產生化學變化,服後會影響身體。

其次,中藥在煎煮前又要先用冷水浸泡一段時間,使其充份吸收水份,才能在煎煮時更容易溶於水中,以發揮藥效。

此外,煎藥時火力的控制也很重要。

按煎一般的藥,應先用大火(又稱為「武火」)煮沸,然後才用小火(又稱為「文火」)煎熬,這樣藥汁就不會溢出,亦不容易煎乾,而煎出來的藥汁療效也較高。

另外,中醫開藥方時,又偶會在藥包上寫上「先煎」、「後下」、「包煎」、「另煎」或「溶化」等字,以表示這些藥在煎煮時要經過特別的處理。

按「先煎」是指必須先煎煮的藥;「後下」是指在藥煎好前五至十分鐘才放進去的藥;「包煎」是指用紗布包起來煎煮的藥;「另煎」是指單獨煎煮的藥;而「溶化」則是指將藥放在碗中,然後再沖入已煎好的藥汁。

〔註15〕     正因中藥是要經過煎煮才能服用,故便不甚方便。

就此,將藥方的藥劑研製成粉末,讓病人改為吞服藥散,又或將之製成方便攜帶的中成藥,便是近數十年來中藥服用方法的轉變。

〔註16〕   (三)中藥治病與中藥補身   另外,在早期的香港,因華人對西方醫藥仍有所保留,故在患病時便會向中醫求診,如在一八七二年成立的東華醫院就一律採用中藥治療。

不過,自一八八四年通過《醫生註冊條例》後,患病時向西醫求診便逐漸成為主流,而中醫則被迫退居二線。

〔註17〕現在,年輕一代已習慣患病時向西醫求診,故通過中醫處方的中藥銷路便日漸減少。

可是,不需中醫處方的中藥補品,銷量卻能保持穩定的增長,而在眾多的中藥補品之中,又以川芎、當歸、熟地、白芍、黨參、白朮、茯苓及甘草最受歡迎,合稱為「八珍」。

〔註18〕   (四)中毒事件與中藥規管     在港英政府統治期間,除不重視中醫的發展外,亦對中藥缺乏監管,因而便發生了不少中藥中毒事件。

如在一九八八年,便有孕婦因誤服「斑蝥」墮胎而致命。

〔註19〕在一九八九年,又有不法商人以含毒性而價廉的「鬼臼」冒充「龍膽草」出售。

〔註20〕即使到一九九九年,隨著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成立後,中藥中毒事件仍有出現。

根據醫務衛生署的數據顯示,在過去四年中藥中毒個案的總數如下:〔註21〕   年份 中藥中毒個案總數 二零零三年 六宗 二零零二年 二十宗 二零零一年 六宗 二零零零年 三宗   近日,在二零零四年三月十三日,香港又發現有中藥批發商誤將含有可引致腎衰竭和尿道癌的「馬兜鈴酸」之「尋骨風」,當作有抗癌功效之「白英」出售的事件,而這或許跟「尋骨風」和「白英」皆有「白毛藤」的別名所致。

〔註22〕   事實上,要有效地監管中藥並非易事,因不少中藥形色近似,如「鬼臼」和「威靈仙」在曬乾後與小樹枝相差不遠;〔註23〕又如含「馬兜鈴酸」的「關木通」、「廣防己」及「青木香」與不含「馬兜鈴酸」的「川木通」、「防己」及「川木香」在名稱上亦令人容易混淆,再加以不少中藥又有別名,遂令監管甚為吃力。

〔註24〕就此,規定中醫開藥方時用正名而不同別名,並要求中藥批發商和零售商要達專業資格,而中藥的研製又循著現代科學為基礎,詳細地標明成份,乃該是中藥在未來的發展方向。

近日,從報章中更得悉在二零零三年十二月,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及香港浸會大學已跟耶魯大學、北京大學及清華大學等十二所學府組成「中藥全球化聯盟」,旨在統一中醫藥的標準,並銳意將中醫藥發展成為可兼備基本科研和臨床應用的醫學,相信定會為中醫藥的長遠發展帶來很大的幫助。

〔註25〕   (五)中藥治療的最新發現     此外,近日從報章中又得悉中藥對抑制非典型肺炎、調理非典型肺炎病患者的身體及小童濕疹方面均有顯著的成效,真是可喜可賀。

  首先,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系主任袁國勇發現從有清熱解毒功效的中草藥「黃芩」所提煉出來的「黃芩甙」在抑制非典型肺炎病毒方面有良好的表現,且若能將之提煉成針藥以靜脈注射入人體,當有一定的果效。

此外,因「黃芩」的價錢廉宜,一百克僅需數元,而一份「黃芩」抽取的成份,又有兩成屬「黃芩甙」,故實有助日後將療法普及化。

〔註26〕   其次,東華三院又曾斥資三百萬元,就「中醫預防非典型肺炎」和「中西醫結合治療非典型肺炎」等進行科研,結果發現中藥「冬蟲草」能有效地改善非典型肺炎康復者因肺部纖維化而導致功能受損和氣促的問題,且亦有效地減少患者三份之一的類固醇用量,並將其平均往院期縮短四天。

〔註27〕   此外,全港約有五萬名小童患有濕疹。

對此,西醫會採用口服和外塗含有類固醇的藥物以達致止痛和消炎之效,但若長期使用,便會導致病童皮膚變薄,甚至影響肝功能。

就此,香港中文大學中醫藥研究所便揀選了有祛濕功用的中藥「蒼朮」和「黃珀」、有解毒作用的中藥「金銀花」、有驅風療效的中藥「薄荷」及有涼血作用的中藥「丹皮」提煉成膠囊藥丸,以供病童服用。

最後,經過半年的治療,病童受濕疹影響的皮膚面積範圍平均由原來的百份之六十,降低至百份之三十,而痕癢程度亦由服藥後首月的六十五分,下降至服藥後第三個月的二十五分,至於睡眠質素也因病情得到改善而提升,且更未有出現任何副作用的徵狀,這可見以中藥治療小童濕疹是有一定成效的。

〔註28〕   第六章:香港中藥店的演進   (一)香港首間中藥店   香港首間中藥店是在清朝光緒十一年(即一八八五年)於廣州創立的誠濟堂,並取其誠心、濟世之意而命名。

到日本侵華時,誠濟堂乃遷往香港繼續營業。

〔註29〕   (二)中藥店的分類   中藥店大致可分為兩種:一是有中醫駐診的,藉以吸引顧客來購買藥材;二是沒有中醫駐診的,這類中藥店的規模較大,並以售賣優質的藥材來招徠顧客,故亦被稱為「大字號」。

〔註30〕不過,無論屬於那種中藥店也好,香港早期的中藥店皆是古色古香,除有金漆招牌外,更有一個高約十二呎半,並約有一百個抽屜,用作存放藥材的木製藥櫃,稱為「百子櫃」,至於駐診的中醫均穿著長衫,開藥方時則用毛筆書寫,而診症室的擺設更多是酸枝檯椅,並掛有楹聯和字畫等。

〔註31〕   (三)中藥店的架構   其次,中藥店內是嚴分階級的,由低至高分別為學徒、打雜、尾櫃、櫃面、二櫃(又稱幫櫃)及頭櫃。

  學徒多為十多歲的小孩,通常要經人介紹,再通過店主的面試才能入行。

而入行之前,又要進行拜師儀式,即選擇吉日,然後以三牲禮拜「藥王(神農氏)」,繼而再由店主給予一封紅封包便禮成,至於學徒受訓又以三年為期,若未滿三年而離開,學徒的父母則須賠償生活費予店主。

在這三年裏,學徒要學習洗、焙、曬、鍘、刨等加工藥材的技巧。

學徒先要懂得清洗藥材,然後再將之放入焙櫃焙乾或曬乾,繼而便要學習如何鍘藥材,並會先從粗鋤開始,即學習鍘一些下價的藥材,之後就要學習刨的功夫,把藥材刨成薄片。

一般來說,學徒需要經過三、四年才有機會晉升為打雜,處理中藥店的雜務工作,如在店舖休息後,補充藥櫃內的藥材等。

〔註32〕   櫃巷是中藥店內接待客人的櫃檯與存放藥材的「百子櫃」之間的小巷,學徒和打雜皆不能擅進櫃巷內,因它是頭櫃、二櫃、櫃面及尾櫃工作的地方。

  頭櫃是中藥店內年資最高的人,負責買賣藥材、收費及點數(又稱埋櫃);二櫃負責協助頭櫃,並要懂得辨別藥材的優劣;而櫃面和尾櫃則負責配藥(又稱執藥)和打點藥材。

不過,頭櫃、二櫃、櫃面及尾櫃的階級高下立見,因只有頭櫃才能在櫃巷內享有專用的椅子(詳參【附圖34】)。

〔註33〕   (四)製藥工具舉隅   此外,在中藥店內亦放有不同的製藥工具,〔註34〕如用來焙乾藥材的「焙櫃」;用來計算藥材份量的「分戥」(詳參【附圖35】);用來切割藥材的「鍘刀」(詳參【附圖36】);用來將藥材刨製成片狀的「刨凳」(詳參【附圖37】),用來將藥材拍打成肩狀的「藥盅」(詳參【附圖38】)及用來碾製藥散的「研船」(詳參【附圖39】)等。

至於用來存放藥材的「百子櫃」(詳參【附圖40】),因高約十二呎半,故當店員要拿取存放在高層抽屜的藥材時,便會抽出「百子櫃」較下層的抽屜作為梯子,藉以爬到櫃頂取藥(詳參【附圖41】)。

  【附圖34】 頭櫃專用的椅子 【附圖35】 分戥 【附圖36】 鍘刀 【附圖37】 刨凳 【附圖38】 藥盅 【附圖39】 研船 【附圖40】 百子櫃 【附圖41】 百子櫃的抽屜可作為梯子   (五)中藥店的轉變   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富有神秘與階級色彩的中藥店已漸漸引退(詳參【附圖42】)。

現時,新式的中藥店大多不用「百子櫃」存放藥材,而改用玻璃瓶盛載,至於名貴的藥材更會陳列在玻璃櫃檯內,且玻璃櫃檯裏更會放置介紹藥物功能的卡片,以便顧客參閱(詳參【附圖43】)。

與此同時,駐診的中醫亦多改穿便服,開藥方時則用原子筆書寫,而診症室的擺設更與一般家居無異。

另外,單純售賣藥材的中藥店也越來越少,現多兼售其他日用品,採用多元化的經營,且更出現了連鎖店的經營方式。

〔註35〕   【附圖42】 傳統的中藥店 【附圖43】 新式的中藥店   第七章:香港中成藥業的發展   (一)香港首間中成藥店   香港中成藥店歷史最悠久的是在明朝萬曆二十七年前後(即一六零零年)創立的陳李濟藥店(廠),老店位於皇后大道中,現已拆卸,而藥廠則設在西環卑路乍街,至於陳李濟藥廠更首創蠟丸,使藥丸久貯不變質。

〔註36〕   (二)爭鳴下的中成藥店   早期粵穗中成藥店老字號在香港設立分店的有馬伯良藥廠、潘高壽藥廠、位元堂及李眾勝堂等,而早期在香港開設的老字號中成藥店,則有保心安藥廠、崇佛氏藥廠及天喜堂藥廠等,至於我國中成藥業三大名家之一的北京同仁堂亦在一九九三年於香港開設分店。

〔註37〕   中成藥店商標 歷史簡介 產品舉隅     北京同仁堂在清朝康熙八年(即一六六九年)創立,並跟陳李濟藥廠和杭州胡慶餘堂並稱為我國中成藥業三大名家。

到一九九三年,北京同仁堂在九龍尖沙咀東部開設首間海外分店。

  網址: http://www.tongrentang.com/       品名:同仁大活絡丹               馬百良藥廠在清朝道光二年(即一八二二年)創立,而創辦人為馬百良,其前身為設於廣東省佛山市的馬百良藥局。

到一九二八年,馬百良藥廠在香港設立分店。

  網址: http://mapakleung.com/     品名:馬百良安宮牛黃丸     廣州潘高壽藥廠在清朝光緒十六年(即一八九零年)創立,並以生產治咳藥最為馳名。

其後,廣州潘高壽藥廠在香港設立分店,並在一九九三年轉制為廣州潘高壽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網址: http://www.gzpgs.com/     品名:治咳川貝枇杷露       位元堂在清朝光緒二十三年(即一八九七年)創立,並以始創人之一的潘厚存所研製主治肺癆的秘方──扶正養陰丸最為知名。

在一九三零年,位元堂為擴展業務,乃在九龍旺角荔枝角道和油麻地上海街開設分店。

在一九五二年,位元堂更將廣州總部遷到香港。

到一九八零年,位元堂藥廠有限公司更正式成立。

  網址: http://www.waiyuentong.com/       品名:扶正養陰丸         保心安油在一九零七年於香港註冊上巿銷售,而其創辦人為郭柱南,並以「一油傍身,可保全家心安」而命名。

到一九八八年,保心安油正式註冊為保心安藥廠有限公司。

  網址: http://www.posumon.com.hk/         品名:保心安油         李眾勝堂創立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其創辦人是李兆基,而最著名的產品是保濟丸,至於當中的「保」字代表「保護」,而「濟」則代表「人民」。

  網址: http://pochaipills.com/       品名:李眾勝堂保濟丸   東方紅在一九七一年於香港開設分店。

到一九八八年,東方紅更以東方紅藥業有限公司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巿。

  網址: http://www.tfh.com.hk/   品名:東方紅秘製龜苓膏     (三)中成藥的規管   在二零零三年十二月十九日,中成藥註冊制度開始實施,並規定在港製造或銷售的中成藥要符合重金屬、含菌量及農藥殘留等要求,而受影響的中成藥產品繁多,當中包括外服藥和口服藥(如鐵打酒、保健口服丸及藥膏等),但涼茶和龜苓膏則不在此限。

〔註38〕   按《中醫藥條例》規定,在一九九九年三月一日前在港製造或銷售的中成藥,只要在二零零四年六月三十日前完成申請手續便等同初步註冊,但須在其後五年內補交化驗資料;而在一九九九年三月一日後始推出巿場的中成藥,則須在二零零四年六月三十日前提交各種化驗報告予中醫藥管理委員會,以待中藥組進行審批,惟在審批期間則仍可繼續進口、製造及銷售產品;至於在二零零三年十二月十九日之後才上巿的新產品,則必須完成所有審批,並領有註冊證明書後才能出售。

〔註39〕隨著中成藥受到規管後,巿民的健康自然更有保障。

  第八章:涼茶舖的演進   (一)涼茶的出現   涼茶是粵港民間常用的複方製藥,故又被稱為「廣東涼茶」,而配方全是土產的生草藥,至於所用藥料有的只用單味,有的則用到二十四味。

而考最為香港人熟識的涼茶舖,便是王老吉涼茶舖,其在清朝道光年間創立,並在一八二一年於香港荷里活道文武廟街開設分店。

按王老吉是廣東土著,原名王澤邦,又名王吉,因他在臨床中發現有不少人受到大暑天氣影響而發熱得病,故便用十多種嶺南草藥熬成藥茶給病人飲用,這乃成為日後所謂的涼茶。

〔註40〕   (二)涼茶舖的經營   正因「廣東涼茶」有清熱解毒、健胃消滯、利尿祛濕的功效,故便成為一種普及的保健飲品。

〔註41〕而在四、五十年代,因香港的消閒娛樂貧乏,故普羅大眾在下班後或空閒時,便愛到涼茶舖喝涼茶,一來既可止渴解熱,二來又有治療功效,且更重要的是所費不多,就可在店內收聽當時屬奢侈品的收音機所播出的廣播劇或粵曲(詳參【附圖44】),於是令當時的涼茶舖經常坐無虛席。

到六十年代,隨著麗的呼聲(即有線廣播)和點唱機的引入(詳參【附圖45】),更令涼茶舖棋門如巿,如香港西營盤大馬路、中環荷里活道、灣仔皇后大道東、油麻地上海街及旺角山東街等,皆是涼茶舖的集中地。

迄七十年代,因收音機和電視機日漸普及化,故「涼茶馬尾飛機頭」的高峰期亦宣告結束。

〔註42〕   而涼茶舖所售賣的涼茶,有苦(如二十四味和水翁花等)有甜(如五花茶、銀菊茶、火麻仁及竹蔗水等),且有些涼茶舖更會附送陳皮梅、嘉應子等涼果,讓客人喝茶後作爽口之用,至於盛載涼茶的銅壺則呈葫蘆形,隱含著中醫「懸壼濟世」的意思(詳參【附圖46】)。

〔註43〕   【附圖44】 收音機 【附圖45】 點唱機 【附圖46】 銅壼   (三)龜苓膏的蛻變   除涼茶外,有的涼茶舖更會售賣龜苓膏。

按龜苓膏是一種民間藥,其主要成份有金錢龜板、連喬殼、土伏苓及甘草等,而因金錢龜野生於毒氣滿佈的沼澤地帶,故屬天生具排毒功能的動物,由是龜苓膏的功效便是清熱解毒,並對治療暗瘡、癬疥等皮膚病最為見效。

〔註44〕   而考香港最早售賣龜苓膏的涼茶舖是在一九零四年於油麻地廟街開店的恭和堂。

不過,當時的龜苓膏卻有另一種功效,就是治療性病。

按廟街在當時乃屬煙花之地,故售賣龜苓膏的恭和堂便選擇在此處開店。

到五、六十年代,隨著由英國人法萊明發明,並對治療性病有功效的盤尼西林之引入,龜苓膏的配方才作改良,成為具有治療皮膚病的藥效。

〔註45〕   第九章:總結   總括而言,九十年代標誌著香港中醫藥發展自戰後至今的一個里程碑。

隨著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的成立和《中醫藥條例》的實施後,中醫的培訓、中醫的執業及中藥與中成藥的規管不僅有法例可循,更有專責部門領導,這自然大大提高巿民對中醫藥的信心,且更有助其長遠的發展。

不過,香港中醫藥的發展仍要面對重重的挑戰,如不少中藥的形色和名稱近似,加以別名繁多,故實有必要先作統一,而中藥來貨的品質保證與加強中藥的科研發展更是刻不容緩,因這些皆是妨礙中醫藥發展的關鍵所在。

若這些問題能得到解決,再配合中醫培訓方面日趨成熟,想必令香港中醫藥的發展有更長足之進,如中醫能簽發死亡證或病假證明書,乃至籌辦中醫院等,屆時當是指日可待,且香港憑藉著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甚或能發展成為國際中醫藥的研究基地呢!   第十章:感想   對我來說,參加這個比賽可說是又驚又喜,喜的是我能夠代表學校參賽,而驚的則是要為一場辛苦的工作揭開序幕。

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到香港中醫師公會訪問何家昌醫師,因透過這個訪問,讓我能聽到在香港從事中醫藥行業三十多年的人之現身說法,這實較閱讀資料更具真實感。

此外,我從前不懂做訪問的技巧,並誤以為訪問是件簡單的事,但原來要做一個成功的訪問,先前要做很多準備的工作,如搜集有關資料和設定訪問題目等。

就此,老師便齊集我們花了整個下午的時間進行討論,而各同學先按自己所閱讀的資料提出問題,以看有甚麼地方仍未清晰,繼而便將題目歸類,然後再作整合,讓所設定的題目能簡明扼要,一針見血。

這次的經驗,使我了解到進行人物訪問並不容易,表面上只是數十分鐘的對話,但背後則要負出不少的心力。

【中三級,梁梓琳同學】   書本的資料隨著時間的流逝有時便會脫節,但緊貼報章的消息則能掌握最新的資料,這是我從是次活動中在搜集資料方面學到的第一點。

此外,透過人物訪問,可補足文獻資料的缺漏,甚或可搜集到一些珍貴的資料(如圖片、檔案及個人見解等),這是我學到的第二點。

總括而言,這份專題報告使我明白到何謂「活」的歷史。

【中三級,梁佩君同學】   在製作報告期間,老師曾與我們到香港歷史博物館參觀。

這次的經歷,令我大開眼界,因為我可以親眼看到和親手接觸到一些歷史遺物。

就以中藥店展館──誠濟堂為例,我可伸手摸到堅固的木製櫃檯,又可坐在木製椅子上觀看四壁所掛全跟醫術與藥效有關的橫匾,感受那古色古香的傳統中藥店之風味,而透過聆聽廣播、細閱展板及老師講解,我對誠濟堂的歷史,乃至店內的製藥工具亦有更深入的認識,並深化了我從閱讀中所學到的東西,故真可謂是不枉此行。

【中三級,譚國希同學】   我是第一次代表學校參與歷史文化考察報告比賽。

我真的很緊張,但想到還有八個同學跟我並肩作戰後,心情又放鬆了點。

最初,我只認識當中的四位同學,但大家同舟共濟,漸漸便再無隔膜。

參賽報告較我們平時做功課時所交的專題報告特別及有趣得多,但相對亦要做得辛苦得多,而我最喜歡的則是出外做訪問,並要訪問一位來自香港中醫師公會的大人物──何家昌理事長。

為了這個訪問,老師特意替我和另外幾位同學報名參加了一個名為「口述歷史」的講座。

透過這個課程,我們學會了一些訪問的技巧,並更嘗試在這次訪問中運用出來,終於令訪問成功完成。

此外,我對訪問中成藥店亦印象深刻。

期間,有些中成藥店不甚歡迎我們的「突擊」採訪,但在馬百良藥廠卻有位伯伯很樂意地為我們解答問題,雖時間不長,但卻收獲不少。

【中二級,何經略同學】   在多次的出外考察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訪問香港中醫師公會理事長何家昌醫師。

在訪問的時候,老師拿著攝錄機將訪問過程一一拍下,令我的壓力大增,但這次訪問所得的經驗,使我相信若有機會再做訪問的話,定會做得更好。

此外,這次訪問亦令我知道要成為一個中醫師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因為要將很多藥方和藥材都牢記下來,加上各種中藥的樣子也差不多,故要準確地辨認它們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其後,我們又走訪了幾間香港著名的中成藥店,以搜集藥廠的資料,但有些中成藥店卻拒絕接受我們的訪問,並要求我們先進行預約,這令我知道要成功做訪問真的不易,並使我更珍惜跟何醫師所做的訪問,可謂是得來不易呢!【中三級,李顯揚同學】   這份報告對我來說是有悲有喜。

悲的是我的中文打字速度實在太慢了。

還記得有一次,我將搜集得來的資料輸入電腦時,它突然發生故障,讓我的成果化為烏有,真的令人沮喪。

不過,喜的是可學到很多有關中醫藥的知識,並明白到香港中醫藥的發展經歷了一段頗艱辛的歲月。

此外,在製作報告期間,老師又帶領我們先後到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中醫師公會及中成藥店搜集資料。

我想他們較我們還要辛苦呢!因為除要應付課堂教學外,還要將僅餘的私人時間奉獻出來,故我會努力地完成這份報告,以答謝老師對我們的期望。

【中二級,朱嘉文同學】   這份有關香港中醫藥發展的專題研習,使我學到很多課本以外的知識。

在製作報告初期,每個同學都要看許多有關中醫藥的資料,而我驟眼看去,根本不明白資料的內容,故便想過放棄。

不過,當我看到其他同學能做到老師的要求時,便打消了這個念頭,且當我仔細地閱讀資料後,更發現資料並不難理解,故令我體會到凡事最重要的是勇於踏出第一步。

此外,在製作報告期間,我們又曾訪問一位資深的中醫師──何家昌先生。

最初,我想何需要這樣勞師動眾地出外訪問呢?但訪問過後,就令我完全改觀。

原來,訪問別人是可以搜集到更多書本以外的資料作為補充。

現在,這份報告已接近完成,過程雖然辛苦,但真的令人回味,且讓我明白到要做一份好的專題研習並非易事。

【中二級,黎玳雅同學】   我對中醫藥的認識不多,僅有患病時曾向中藥求診的經驗罷了,而對香港的中醫藥發展更是一無所知。

雖然如此,但我仍努力地到圖書館搜集資料。

當我走到書架前,頓時令我感到有點迷惘,因為有關香港中醫藥發展的書籍實在很少。

經過一段長時間後,我才找到相關的書籍,這種興奮的心情,實在難以形容。

除此以外,我還有機會到香港中醫師公會進行訪問,這是我首次參與訪問活動,故心情既緊張又興奮。

透過這次訪問,我學會了訪問的技巧和訪問時要注意的地方。

不過,當我們到中成藥店位元堂進行訪問時,卻被人婉拒,而那種滋味就像被針刺一樣。

可是,這事卻令我明白到凡事不一定會如己所願,但「嘗試」仍總較「等待」好得多。

【中三級,李婷芳同學】   這份專題報告讓我學會團隊精神,因在製作報告期間,全組同學經常要分工合作,甚至要在放學後或假期中回校整理資料或出外訪問參觀,過程儘管辛苦,但見零碎的資料漸變成具條理的報告,那份滿足感是很難通過筆墨來形容的。

此外,在製作模型期間,跟其他組員有說有笑,確又令人樂在其中,這真是一次難忘的經歷。

【中二級,蔡詠嘉同學】   註釋:   〔註1〕香港中醫師公會編:《香港中醫師公會慶祝復會四十九週年第十四屆會長理監事就職典禮特刊》(香港:香港中醫師公會,1996年),頁3和7;謝永光編:《香港中醫藥史話》(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8年),頁335-339。

〔註2〕《香港中醫師公會慶祝復會四十九週年第十四屆會長理監事就職典禮特刊》,頁10。

〔註3〕《香港中醫藥史話》,頁2。

〔註4〕《香港中醫藥史話》,〈序〉,頁19。

〔註5〕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http://www.cmchk.org.hk)。

〔註6〕同〔註3〕。

〔註7〕《香港中醫藥史話》,頁114-115。

〔註8〕同〔註5〕。

〔註9〕《香港中醫藥史話》,頁118-124。

〔註10〕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http://www.hku.hk/chinmed/);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http://www.cuhk.edu.hk/scm/);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http://www.hkbu.edu.hk/~scmweb/chi/index.html)。

〔註11〕中華里(http://www.chinalane.org)。

〔註12〕同〔註11〕。

〔註13〕《香港中醫藥史話》,頁74。

〔註14〕《香港中醫藥史話》,頁57。

〔註15〕同〔註11〕。

〔註16〕《香港中醫藥史話》,頁7。

〔註17〕《香港中醫藥史話》,頁3。

〔註18〕《香港中醫藥史話》,頁60。

〔註19〕《香港中醫藥史話》,頁246-247。

〔註20〕《香港中醫藥史話》,頁253-256。

〔註21〕《明報》,〈衛署籲停用中藥白英尋骨風〉(二零零四年三月十四日)。

〔註22〕同〔註21〕。

〔註23〕《香港中醫藥史話》,頁258-260。

〔註24〕同〔註21〕。

〔註25〕《明報》,〈四大學墊支2億合研中醫藥〉(二零零四年二月十六日)。

〔註26〕《明報》,〈廉宜中藥黃芩抗SARS強過甘草〉(二零零三年十一月十二日)。

〔註27〕《明報》,〈冬蟲草可治肺纖維化〉(二零零四年二月二十五日)。

〔註28〕《明報》,〈中藥治濕疹〉(二零零四年三月,頁228;十八日)。

〔註29〕丁新豹編:《巿影匠心──香港傳統行業及工藝》(香港:香港巿政局,1996年),頁65。

〔註30〕《巿影匠心──香港傳統行業及工藝》,頁230。

〔註31〕《巿影匠心──香港傳統行業及工藝》,頁228和230;《香港中醫藥史話》,頁72。

〔註32〕《巿影匠心──香港傳統行業及工藝》,頁228。

〔註33〕《巿影匠心──香港傳統行業及工藝》,頁228和230。

〔註34〕《巿影匠心──香港傳統行業及工藝》,頁228、230及232;中華里(http://www.chinalane.org)。

〔註35〕《香港中醫藥史話》,頁61和72。

〔註36〕《香港中醫藥史話》,頁62。

〔註37〕《香港中醫藥史話》,頁62-63。

〔註38〕《明報》,〈中成藥註冊實施兩年真空期〉(二零零三年十二月二十日)。

〔註39〕同〔註38〕。

〔註40〕《香港中醫藥史話》,頁75和77。

〔註41〕《香港中醫藥史話》,頁80。

〔註42〕《巿影匠心──香港傳統行業及工藝》,頁132;《香港中醫藥史話》,頁80;《飲食男女》第四三二期,〈龜苓膏始祖──恭和堂〉(二零零三年十一月七日)。

〔註43〕《香港中醫藥史話》,頁79;《飲食男女》第四三二期,〈龜苓膏始祖──恭和堂〉。

〔註44〕《香港中醫藥史話》,頁83;《飲食男女》第四三二期,〈龜苓膏始祖──恭和堂〉。

〔註45〕《飲食男女》第四三二期,〈龜苓膏始祖──恭和堂〉。

  參考資料   丁新豹編:《巿影匠心──香港傳統行業及工藝》(香港:香港巿政局,1996年)。

香港中醫師公會編:《香港中醫師公會慶祝復會四十九週年第十四屆會長理監事就職典禮特刊》(香港:香港中醫師公會,1996年)。

爾東著:《香港歷史之謎》(香港: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鄭心墀著:《趣談今昔香港》(香港:萬里書店,2003年)。

魯金著:《港人生活望後鏡》(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7年)。

謝永光編:《香港中醫藥史話》(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8年)。

《明報》,〈廉宜中藥黃芩抗SARS強過甘草〉(二零零三年十一月十二日)。

《明報》,〈中成藥註冊實施兩年真空期〉(二零零三年十二月二十日)。

《明報》,〈四大學墊支2億合研中醫藥〉(二零零四年二月十六日)。

《明報》,〈冬蟲草可治肺纖維化〉(二零零四年二月二十五日)。

《明報》,〈衛署籲停用中藥白英尋骨風〉(二零零四年三月十四日)。

《明報》,〈中藥治濕疹〉(二零零四年三月十八日)。

《飲食男女》第四三二期,〈龜苓膏始祖──恭和堂〉(二零零三年十一月七日)。

  參考網址   http://www.chinalane.org(中華里) http://www.cmchk.org.hk(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 http://www.cuhk.edu.hk/scm/(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 http://www.gzpgs.com(廣東潘高壽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http://www.hkbu.edu.hk/~scmweb/chi/index.html(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http://www.hku.hk/chinmed/(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 http://www.mapakleung.com(馬百良藥廠) http://www.pochaipills.com(李眾勝堂) http://www.posumon.com.hk(保心安藥廠有限公司) http://www.tfh.com.hk(東方紅藥業有限公司) http://www.tongrentang.com(北京同仁堂) http://www.waiyuentong.com(位元堂藥廠有限公司)   組員名單   青松侯寶垣中學   指導老師 蘇偉文老師、王穎老師   組長 梁梓琳同學   組員 朱嘉文同學 何經略同學 李婷芳同學 李顯揚同學 梁佩君同學 黎玳雅同學 譚國希同學 蔡詠嘉同學   〔回主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