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和「哪」之別 - 陳凱文研究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圖:《儒林外傳》中,「那」字用作疑問代名詞使用在網上曾經參與過一場討論,是關於「那」 ... 鄙人舉一個例子便可看到:「那個同學上課時吃東西? 跳至内容 1月9,20161月9,2016陳凱文 圖:《儒林外傳》中,「那」字用作疑問代名詞使用 在網上曾經參與過一場討論,是關於「那」與「哪」字的使用問題。

有人指出,小時候讀書時,「那」字本來便可作疑問代名詞使用,現在用「那」字作疑問代名詞,會被人覺得有錯,而要用上「哪」字。

更有人質疑,將「哪」字用作疑問代名詞,是受到「北方話」影響。

究竟繼續用「那」字作疑問代名詞,有沒有問題? 圖:「那」字在《玉篇》開始有「何也」一解,縣名是指朝那縣,秦代在寧夏固原市,後來東遷至甘肅省平涼市。

誠然,在古代典籍中,「那」字確實可作疑問代名詞使用。

如南朝《玉篇》便有「何也」一解,宋代《廣韻》和《集韻》也載有「何也」一解。

在清代吳敬梓白話小說《儒林外傳》第一回中,那句「快快說在那裏,我好去傳!」,更是非常貼近現代白話文的寫法。

圖:「哪」在宋代《集韻》的解釋,當時未有「何也」一解 至於「哪」字,在宋代《集韻》中只有三種解釋:(一)跳儺舞驅驅鬼逐疫時發出的聲音,粵音讀若「挪」;(二)用作近乎「啦」的語助詞,粵音讀若「啦」;(三)用作人名,粵音讀若「挪」,倒沒有「何也」一解。

在文獻記載方面,「哪」字當作疑問代名詞使用,要到了清末《于公案》第八十六回:「老夫人母子餬口尚且艱難,哪有畢婚之力?」 由此可見,「那」字確曾可當作疑問代名詞使用,「哪」字則是後來才有此義。

問題的關鍵是,何解會出現二字通用,乃至演變成以「哪」代「那」呢?這便牽涉到消除歧義的問題。

在漢字的演變過程中,不少本字有了引伸義時,為免產生歧義,便會衍生出另一個字。

「那」與「哪」字的情況,則是借用了一個同音生僻字以消歧義。

大家或許會問,繼續沿用「那」字作疑問代名詞,又會有何歧義問題?鄙人舉一個例子便可看到:「那個同學上課時吃東西?」,究竟是指「同學中有誰課時吃東西」?還是在確認「那個同學」是否上課時吃東西?如果用「哪」字代表第一個意思,便不會出現歧義了。

至於是否受到「北方話」影響的問題,其實現在大家慣用的書面語,即官話白話文,語法上當然會受到「北方話」影響,正如粵語口語不會用「誰」,只會用「邊個」一樣。

問題的重點,是採用這一方法能否便於溝通。

以「哪」代「那」,的確能夠消除歧義,若我們因「那」字是本字,而拒絕採納現在這套文字分工,便屬詞源謬誤(Etymologicalfallacy)矣。

原文刊於澳門《華僑報》 《華僑報》網站 Sharethis:TwitterFacebook赞过:赞正在加载…… 相关 发布者:陳凱文 平凡的網吧東主﹐熱愛歷史和訓詁﹐中華人文主義者協會會員﹐博客陳凱文研究室作者 查看陳凱文发布的所有文章 文章导航 Previouspost「溫」字考Nextpost「丼」字是和製漢字乎? 《「那」和「哪」之別》有3条评论 抱歉,假如連「那個同學上課時吃東西?」的意思都分不清,怎教中文?語言的意思要看語境,口語說這句就按語氣分辨,文字就看標點,不會弄錯。

回复 如是者,你可以說所有派生字,你都可以說是多餘的 例如:捨棄,本字為舍,不加義符做一個捨字, 也可透過語境理解 回复 「那個同學上課時吃東西?」 其實你中文很差吧…這裡就算有問號,也已經看得出來有兩個意思 1.一是可以用問句再三向對方確認「那個同學上課時吃東西?」意有所指對話中已提過的某人 A:我看到那個同學在課上聊天還吃早餐。

B:那個同學上課時吃東西?? 2就是問是哪一個了「哪個同學上課時吃東西?」是在問誰在吃東西 人家都說了是為了消除歧異,現在是在說用字,字面上看,就是有歧義。

一個人寫東西不能避免開潜在的誤解,不能避免不必要的誤會引伸,就是語文能力差…. 回复 发表评论取消回复 请在此输入您的评论...... Fillinyourdetailsbeloworclickanicontologin: 电子邮箱地址(必填)(Addressnevermadepublic) 显示名称(必填) 网站地址 您正在使用您的WordPress.com账号评论。

( 注销 /  更改 ) 您正在使用您的Google账号评论。

( 注销 /  更改 ) 您正在使用您的Twitter账号评论。

( 注销 /  更改 ) 您正在使用您的Facebook账号评论。

( 注销 /  更改 ) 取消 Connectingto%s 有新评论时通过电子邮件通知我。

通过邮件通知我有新文章。

Δ 搜索: 近期文章 涂謹申讀錯了「鈞」字嗎? 月、⺼不分,只會仲亂 肺字从「⺼」玩殘家長? 張子強個名含「玄機」? 盲目跟從的香港中文教育 归档 2019年4月 2019年2月 2019年1月 2018年11月 2018年10月 2018年9月 2018年8月 2018年7月 2018年5月 2018年3月 2018年2月 2017年12月 2017年11月 2017年10月 2017年7月 2017年6月 2017年5月 2017年4月 2017年2月 2017年1月 2016年12月 2016年11月 2016年10月 2016年9月 2016年8月 2016年7月 2016年6月 2016年5月 2016年4月 2016年1月 2015年12月 2015年10月 2015年8月 2015年7月 2015年6月 2015年5月 2015年4月 2015年3月 2015年2月 2015年1月 2014年11月 2014年9月 2014年8月 2014年7月 2014年6月 2014年5月 2014年4月 2012年7月 2012年5月 2012年4月 2011年9月 分类 神曲 閒話休題 陳凱文詩集選 訓詁學 史 時事點評 功能 注册 登录 条目feed 评论feed WordPress.com 隐私和Cookie:此站点使用Cookie。

继续使用此网站,即表示您同意其使用Cookie。

要了解包括如何管控Cookie在内的更多信息,请参阅此处: Cookie政策 关注 已关注 陳凱文研究室 加入另外42位粉丝 为我注册 已有WordPress.com帐户?立即登录。

陳凱文研究室 自定义 关注 已关注 注册 登录 复制短链接 举报此内容 在阅读器中查看文章 管理订阅 收起此栏   正在加载评论...   撰写评论... 电子邮箱地址(必填) 显示名称(必填) 网站地址 %d博主赞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