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譜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光譜儀是應用光學原理,對物質的結構和成分進行觀測、分析和處理的基本設備,具有分析精度高、測量範圍大、速度快和樣品用量少等優點。

因此,其廣泛應用於冶金、地質、石油 ... 光譜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光柵光譜儀原理示意圖 光柵光譜儀內部結構:光從左側入射,經下方凹面鏡準直後到達上方中間的反射光柵,在光柵上按波長分解後到達上方右側的出口。

轉動光柵可改變出口狹縫處出射的波長。

光譜儀(Spectroscope)是將成分複雜的光,分解為光譜線的科學儀器,由稜鏡或衍射光柵等構成。

利用光譜儀可測量物體表面反射的光線。

陽光中的七色光是肉眼能分的部分(可見光),但若通過光譜儀將陽光分解,按波長排列,可見光只佔光譜中很小的範圍,其餘都是肉眼無法分辨的光譜,如紅外線、微波、紫外線、X射線等等。

通過光譜儀對光信息的抓取、以照相底片顯影,或電腦化自動顯示數值儀器顯示和分析,從而測知物品中含有何種元素。

光譜儀是應用光學原理,對物質的結構和成分進行觀測、分析和處理的基本設備,具有分析精度高、測量範圍大、速度快和樣品用量少等優點。

因此,其廣泛應用於冶金、地質、石油化工、醫藥衛生、環境保護等部門。

也是軍事偵察、宇宙探索、資源和水文勘測所必不可少的儀器。

又稱分光儀。

以光電倍增管等光探測器在不同波長位置,測量譜線強度的裝置。

其構造由一個入射狹縫,一個色散系統,一個成像系統和一個或多個出射狹縫組成。

以色散元件將輻射源的電磁輻射分離出所需要的波長或波長區域,並在選定的波長上(或掃描某一波段)進行強度測定。

分為單色儀和多色儀兩種。

將複色光分離成光譜的光學儀器。

光譜儀有多種類型,除在可見光波段使用的光譜儀外,還有紅外光譜儀和紫外光譜儀。

按色散元件的不同可分為稜鏡光譜儀、光柵光譜儀和干涉光譜儀等。

按探測方法分,有直接用眼觀察的分光鏡,用感光片記錄的攝譜儀,以及用光電或熱電元件探測光譜的分光光度計等。

單色儀是通過狹縫只輸出單色譜線的光譜儀器,常與其他分析儀器配合使用。

文獻[編輯] J.F.JamesandR.S.Sternberg(1969),TheDesignofOpticalSpectrometers(ChapmanandHallLtd) James,John(2007),SpectrographDesignFundamental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ISBN0-521-86463-1 Browning,John(1882),Howtoworkwiththespectroscope :amanualofpracticalmanipulationwithspectroscopesofallkinds Palmer,Christopher,DiffractionGratingHandbook,6thedition,NewportCorporation(2005).[1] 參見[編輯] 分光光度法 查看維基詞典中的詞條「光谱仪」。

閱論編光譜學紅外 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 拉曼光譜學 共振拉曼光譜學 分子振動 轉動光譜學(英語:Rotationalspectroscopy) 轉動-振動光譜學(英語:Rotational–vibrationalspectroscopy) 紫外-可見光-近紅外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 螢光光譜 電子振動光譜學(英語:Vibronicspectroscopy) 近紅外光譜學(英語:Near-infraredspectroscopy) 共振增強多光子離子化(REMPI) 雷射誘導 X射線(英語:X-rayspectroscopy)和光電子 光電子能譜(英語:Photoemissionspectroscopy) 原子光譜學 發射光譜 核子 伽馬能譜學(英語:Gammaspectroscopy) 穆斯堡爾譜學 無線電波 核磁共振波譜法 太赫茲 電子自旋共振 鐵磁共振(英語:Ferromagneticresonance) 其他 天體光譜學 俄歇電子能譜學 光腔衰盪光譜 圓二色性光譜 關聯性磁振頻譜 電子自旋共振 傅立葉變換光譜學 高光譜影像 雷射誘導擊穿光譜 穆斯堡爾譜學 光聲光譜 光電子發射光譜學(英語:Photoemissionspectroscopy) 拉曼旋光光譜 分光光度法 熱紅外光譜學(英語:Thermalinfraredspectroscopy) X射線光電子能譜學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光谱仪&oldid=68540662」 分類:​光譜儀信號處理電子測試設備度量儀器實驗室設備隱藏分類:​使用ISBN魔術連結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الدارجةAsturianuAzərbaycancaБългарскиBosanskiCatalàČeština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lego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BahasaIndonesiaIdoItaliano日本語Қазақшаಕನ್ನಡ한국어LëtzebuergeschLietuviųBahasaMelayuမြန်မာဘာသာ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čina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தமிழ்ไทย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