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 - 维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或称注音第二式、注音二式、國音二式,是中華民國在1980、90年代採用的譯音系統。
注音第二式屬於國語羅馬字拼寫方案,中華民國教育部出面邀集 ...
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3年7月18日)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請協助補充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
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此條目論述以部分區域為主,未必具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請協助補充內容以避免偏頗,或討論本文的問題。
各種漢語的拼音方案
漢語的拼音史
官話
官話拼音史
標準北京音
標準官話拼音對照表
基於英語的拼寫
威妥瑪拼音
郵政式拼音
國語羅馬字
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
普通話拼音
通用拼音
耶魯拼音
使用漢字部件
注音符號
注音第二式
基於英語以外的外語拼寫
法國遠東學院拼音
德國式拼音
小兒經
捷克式拼音
漢語西里爾字母轉寫系統
漢字的蒙文轉寫
中文的韓文轉寫
其他官話
西北官話
小兒經
東干語
西南官話
四川話拉丁化新文字
四川話拼音
柳州話拼音
江淮官話
南京官話拼音方案
揚州話拉丁化字母表
中原官話
??
閩語
閩語拼音史
閩東語
平話字
福州話拼音方案
馬祖閩東(福州)語注音符號
閩北語
建寧羅馬字
莆仙語
興化平話字
海南閩語
海南話拼音方案
海南話白話字
雷州閩語
雷州話拼音方案
閩南語潮汕片
潮州話拼音方案
潮州白話字
閩南語陸海片
海豐話拼音方案
閩南語泉漳片
閩南語拼音對照表
白話字
臺語方音符號
臺語現代文
簡式台語現代文
普實台文
臺灣語言音標方案
臺語通用拼音
臺羅拼音
拉丁化新文字
閩南話拼音方案
東南亞福建話拼音
臺語諺文
吳語
吳語拼音史
通用方案
吳語拉丁化方案
吳語音韻羅馬字
蘇州話
蘇州話羅馬字
蘇州話拼音方案
蘇州注音符號
上海話
上海話拉丁注音
上海話羅馬字
江南話拉丁化新文字
錢乃榮式上海話拼音方案
現代上海話拼音對照表
杭州話
杭州話羅馬字
寧波話
寧波話羅馬字
台州話
台州話羅馬字
溫州話
溫州話羅馬字
溫州話新字甌文
甌嘉話拉丁化新文字
粵語
粵語拼音史
粵語拼音對照表
粵海方言
粵拼(香港語言學學會粵語拼音方案)
教育學院拼音
粵語寬式國際音標
黃錫凌羅馬拼音
劉錫祥拼音
耶魯粵語拼音
廣州拼音
港府方案
澳門政府拼音
Meyer–Wempe
標準羅馬字
粵語羅馬字
粵語注音符號
趙元任粵語羅馬字
粵語點字
越式粵拼
四邑方言
台山話拼音方案
開平話拼音方案
高陽方言
陽江話拼音方案
客家語
客家語拼音史
粵東客家話
客家白話字
客家話拼音方案
臺灣客家話
客語白話字
臺語方音符號
臺灣語言音標方案
客語通用拼音
臺灣客家語拼音方案
廣東語假名
其他漢語
贛語
贛語拼音
湘南土話
女書
中古漢語
中古漢語拼音
跨方言通用方案
教會羅馬字
趙元任通字方案
臺灣方音符號
閱論編
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或稱注音第二式、注音二式、國音二式,是中華民國在1980、90年代採用的譯音系統。
注音第二式屬於國語羅馬字拼寫方案,中華民國教育部出面邀集學者進行修訂,1986年正式公佈。
目次
1施行法令依據
2緣起及研訂經過
2.1緣起
2.2研訂經過
3實際使用
4拼音符號
4.1聲母
4.2韻母
5拼寫方法說明
6外部連結
施行法令依據[編輯]
教育部公告 中華民國七十五年一月二十八日
台(75)社字第〇三八四八號
主旨:公告「注音第二式」,自公告之日起正式使用。
說明:一、本「注音第二式」係修訂民國二十九年所公布之
「譯音符號」。
二、「注音第二式」自民國七十三年五月十日台(73)
社字第一七六九八號公告試用一年,已試用期滿,經檢討
修正,茲公告正式使用。
三、附「注音第二式」於後。
緣起及研訂經過[編輯]
緣起[編輯]
中國自從明朝末葉海禁大開之後,歐西人士紛紛東來,或傳教,或經商,或敦睦邦交;為便於學習中文,採用歐西abcde等字母以拼注中文漢字之讀音,於焉開始。
萬曆年間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利馬竇之著「泰西字母」,天啟年間傳教士金尼閣之著「西儒耳目資」,系統漸趨完整。
清朝以後,英國使華外交官威妥瑪著「語言自邇集」,所制訂之威妥瑪拼法,流傳尤廣。
舉凡教會、外交界、郵政、海關、新制學堂及學習華語者,競相採用,今民間所採用之人名地名譯音,仍多為威妥瑪拼法。
民國建立後,教育部有鑒於國語文統一讀音之重要,乃於民國7年(1918年)11月公布國語注音ㄅ、ㄆ、ㄇ、ㄈ等,即今之注音第一式。
嗣復鑒於東西洋交通日漸頻繁,羅馬字譯音之使用範圍日廣,乃於民國17年(1928年)9月由國民政府大學院院長蔡元培另公布國語統一會委員錢玄同、趙元任、林語堂、黎錦熙、劉復、汪怡、周辨明等所制訂之「國語羅馬字」,以資應用。
民國29年(1940年),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決議改「國語羅馬字」名稱為「譯音符號」。
研訂經過[編輯]
「譯音符號」設計精密,但因其四聲拼法變化較為複雜,初學頗感不便,公布雖將近60年,卻未能普遍使用。
教育部為因應外籍人士及華僑子弟學習中國語文之實際需要,乃於民國73年(1984年)1月邀請內政部、國防部、外交部、中央研究院、國語推行委員會以及國內各語文中心與各大學之語音學教授多人,舉行座談會,交換意見。
決定仍以民國政府原先公布之譯音符號為本,予以修訂;並推舉國內實際從事國語文教學及對語音學有研究之專家學者張希文、李壬癸、李鍌、王天昌、張孝裕、何景賢、李振清、吳國賢、陳進成、劉興漢、劉森、陸震來等十二人,於2月28日成立專案研究小組,進行比較分析研究,由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李鍌教授為召集人,王天昌教授負責紀錄整理。
研究小組經多次集會討論,就原公布之譯音符號,分別與威妥瑪式、耶魯式、林語堂式,及國內外可能見到之其他拼法,逐一比較其優劣繁簡,決定下列三點:一、以民國政府原先制訂公布之譯音符號聲母韻母基本拼法為準,略作修訂;二、改用現今通行之四聲調號以表示四聲;三、修訂後之譯音符號,定名為「國語注音第二式」,以與國語注音第一式並行於世,俾應教學所需。
教育部依據研究小組擬訂之草案,先行於民國73年(1984年)5月10日公告試用一年。
試用期間仍陸續蒐集各方意見,交由研究小組審議討論取決,再作修改。
定稿後乃於民國75年(1986年)1月28日正式公告,並與ㄅㄆㄇㄈ等第一式列表對照;另附拼法說明12條供國內外各界人士採用。
實際使用[編輯]
新北市與桃園市及嘉義市曾經在道路標誌上使用,但新路標使用漢語拼音。
國道路標也曾經使用過,但在2003年以後改用通用拼音,2011年以後改用漢語拼音。
微軟注音輸入法可以選擇國音二式。
拼音符號[編輯]
「國語注音第二式」是中文譯音符號的一種,也就是把中文字翻譯成拉丁文字如英文的書寫方式。
它最大的優點是依國語發音直接譯寫,而非意譯,並且加注聲調,讓人一目了然。
空韻(舌尖元音)在國語羅馬字下為y,注音第二式分成2種,翹舌音之後-r,舌齒音之後-z
ㄦ韻在國語羅馬字下為「el」,注音第二式下為「er」。
聲母[編輯]
雙唇音
唇齒音
齒齦音
捲舌音
齦顎音
軟顎音
清音
濁音
清音
清音
濁音
清音
濁音
清音
清音
鼻音
m[m]ㄇm
n[n]ㄋn
塞音
不送氣
b[p]ㄅb
d[t]ㄉd
g[k]ㄍg
送氣
p[pʰ]ㄆp
t[tʰ]ㄊt
k[kʰ]ㄎk
塞擦音
不送氣
tz[ʦ]ㄗz
j[ʈʂ]ㄓzh
ji[ʨ]ㄐj
送氣
ts[ʦʰ]ㄘc
ch[ʈʂʰ]ㄔch
chi[ʨʰ]ㄑq
擦音
f[f]ㄈf
s[s]ㄙs
sh[ʂ]ㄕsh
r[ʐ]ㄖr
shi[ɕ]ㄒx
h[x]ㄏh
邊音
l[l]ㄌl
韻母[編輯]
基本母音
前元音
央元音
後元音
不圓唇
圓唇
舌尖
捲舌
不圓唇
圓唇
閉元音
i/yi[i]ㄧi
iu/yu[y]ㄩü
-z[◌͡ɯ]ㄭ-i
-r[◌͡ɨ]ㄭ-i
u/wu[u]ㄨu
中元音
e[ɛ]ㄝê
er[ɑɻ]ㄦer
e[ɤ]ㄜe
o[ɔ]ㄛo
開元音
a[ä]ㄚa
複合韻母
注音二式
ai
ei
au
ou
an
en
ang
eng
國際音標
[aɪ]
[eɪ]
[ɑʊ]
[ɤʊ]
[än]
[ən]
[ɑŋ]
[ɤŋ]
注音符號
ㄞ
ㄟ
ㄠ
ㄡ
ㄢ
ㄣ
ㄤ
ㄥ
注音二式
iaya
ieye
iauyau
iouyou
ianyan
inyin
iangyang
ingying
國際音標
[iä]
[iɛ]
[iɑʊ]
[iɤʊ]
[iɛn]
[in]
[iɑŋ]
[iŋ]
注音符號
ㄧㄚ
ㄧㄝ
ㄧㄠ
ㄧㄡ
ㄧㄢ
ㄧㄣ
ㄧㄤ
ㄧㄥ
注音二式
uawa
uowo
uaiwai
ueiwei
uanwan
uenwen
uangwang
ungweng
國際音標
[uä]
[uɔ]
[uaɪ]
[ueɪ]
[uän]
[un]
[uɑŋ]
[uɤŋ]
注音符號
ㄨㄚ
ㄨㄛ
ㄨㄞ
ㄨㄟ
ㄨㄢ
ㄨㄣ
ㄨㄤ
ㄨㄥ
注音二式
iueyue
iuanyuan
iunyun
iungyung
國際音標
[yœ]
[yɛn]
[yn]
[iʊŋ]
注音符號
ㄩㄝ
ㄩㄢ
ㄩㄣ
ㄩㄥ
y,w,yu作為結合音—yan、wan、yuan的開頭使用。
拼寫方法說明[編輯]
聲母符號b,d,g,j(i),j,tz為清音不送氣;p,t,k,ch(i),ch,ts為清音送氣。
舌面聲母與翹舌聲母雖同為j,ch,sh,但舌面聲母僅可與細音韻母(即齊齒呼、撮口呼相拼,j,ch,sh之後必有「i」;而翹舌聲母不可與細音韻母相拼,故j,ch,sh之後必無「i」音。
因此不至於相混淆。
空韻「ㄭ()」在翹舌音之後者,寫作「r」,在舌齒音之後者,寫作「z」。
但若在聲母符號中已有r或z,可省略一個r或z。
ㄦ之拼法用er;但在拼寫兒化韻時,僅需在各該兒化詞韻母符號後,加r尾表示之即可。
「ㄨㄥ」與聲母相拼時為-ung。
非開口呼韻母,無聲母相拼時,
i改y,單獨使用時做yi。
u改w,單獨使用時做wu。
單韻母「ㄝ」符號單獨使用時作「ê」,拼合時則作「e」。
四聲調號:陰平為ˉ,陽平為ˊ,上聲為ˇ,去聲為ˋ,加在韻母之主要元音上端。
不加調號則為輕聲。
採用詞類連書時,若遇前後二音節有相混可能者,以隔音短橫「-」加在其間,作為音節分界線。
人名譯音,依照華人姓名習慣,姓在前,名在後。
凡姓或名的字不只一字者,前後二字音節應加音節線。
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第一個字母應採用大寫。
日常使用上,人名、地名之拼音可不加四聲調號,以茲便捷。
外部連結[編輯]
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注音轉換工具(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各種注音方式之間的轉換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oldid=63804103」
分類:台灣語言現代標準漢語拼音系統隱藏分類:自2013年7月缺少來源的條目部分地區的觀點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含有拉丁語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DeutschEnglishEspañolPolski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Српски/srpski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ㄅㄆㄇBoPoMo發音練習-財團法人國語日報社
回首頁. 財團法人國語日報社版權所有轉載必究Copyright © Mandarin Daily 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 2國語注音符號手冊
國語注音符號第一式,簡稱「注音符號」,自民國二年創制,民國七年公布,其後復經不斷補充修訂,乃臻於完善。民國二十四年,教育部又公布「國字旁注之注音符號印刷體式 ...
- 3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21
教育部國語辭典修訂本字典查詢.
- 4拼音查詢- 中文譯音轉換系統
請輸入欲查詢漢字、注音或拼音(20字為限) ... 若輸入一個中文字,系統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的內容顯示該單字所有的標音;若輸入一個以上的中文字,發音以 ...
- 5國語注音符號 - 線上工具
注音符號舊稱爲“注音字母”,爲漢字注音而設定的符號,1913年由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發佈,共計39個字母,排列以“ㄍㄎ”開頭;1920年改訂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