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邊界問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印邊界,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印度共和國之間的邊界,是中印關係中的敏感議題。

中印邊界總長近2000公里,有總面積超過12萬平方公里區域存在領土糾紛,涉及西段、中段和 ... 中印邊界問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印度與中國之間的領土爭端 中印邊界,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印度共和國之間的邊界,是中印關係中的敏感議題。

中印邊界總長近2000公里,有總面積超過12萬平方公里區域存在領土糾紛,涉及西段、中段和東段三個部分[1]。

中印邊界錫金段為已定邊境,但附近的中不邊界存在爭議,因不丹的外交和國防被印度控制,中不邊界爭議也受印度關注。

中印原則上都同意和平解決爭議[2]。

目次 1歷史背景 2爭議地區 2.1西段 2.2中段 2.3東段 2.4錫金段 3對峙與衝突 4參見 5參考文獻 5.1注釋 5.2腳註 歷史背景[編輯] 更多資訊:中國-印度關係、西姆拉條約和麥克馬洪線 西姆拉會議合影。

前排左三為中國中央政府代表陳貽範,左四為英國代表亨利·麥克馬洪,左五為西藏噶廈代表夏扎·班覺多吉,後排左七為英國隨員阿奇博爾德·羅斯(ArchibaldRose),左八為英國隨員查爾斯·阿爾弗雷德·貝爾。

中國和印度之間存在了一條傳統習慣的邊界線:東段大體上沿喜馬拉雅山南麓與布拉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界線而行,中段大體沿喜馬拉雅山分水嶺走向。

拉達克王國原本向西藏地方進貢。

1834年,錫克帝國派左拉瓦爾·辛格侵佔拉達克。

1846年,不列顛東印度公司贏得第一次英國錫克戰爭,建立了查漠-喀什米爾土邦,占領拉達克地區[3][4]。

1865年印度測量局官員威廉·詹森(英語:WilliamJohnson(surveyor))繪製了一條「詹森線」,私自將包括阿克賽欽在內的近三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了英屬印度,使阿克賽欽變成英印喀什米爾的一部分,但英國政府並未知會當時的中國清朝政府[5][6][7][8][9]。

據榮赫鵬爵士描述,1880年代末的賽圖拉鎮無人定居[10],只有一座可能是由喀什米爾人廢棄的城堡[11]。

1892年,中國派官員李源鋼在喀喇崑崙山口樹立了界碑[12]。

1911年中國辛亥革命爆發,主張「驅逐韃虜」,引發駐藏清軍譁變[13]。

流亡印度的十三世達賴喇嘛藉機策動事變,發布《告民眾書》,宣稱要將漢人「驅除淨盡」[14]。

1914年3月24日,西藏地方與英屬印度劃定「麥克馬洪線」,將面積達9萬多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區劃歸英屬印度。

但參與西姆拉會議的北洋政府代表陳貽範未簽署《西姆拉條約》,歷屆中國政府也都不承認「麥克馬洪線」[15]。

印度1937年版官方地圖以「麥克馬洪線」顯示其「邊界」,但註明「邊界未經標定」。

1947年印度宣布獨立,1950年印度共和國正式建國[a][17];而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在1949年正式成立。

1950年4月1日,中印建交。

建交初期,中國和印度經歷了一段蜜月期,印度總理尼赫魯推廣了泰戈爾提出的「中印是親兄弟」口號(「Hindi-Chinibhai-bhai」)。

但隨著中國政府進入西藏,中印之間的矛盾開始顯現。

印度不斷越過中印傳統習慣線,並建立據點。

1951年,印軍占領達旺並強迫西藏地方政府撤出,而達旺是第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出生地。

到1953年印度全部控制藏南9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後並建立行政區。

1954年印度在侵占區設立「東北邊境特區」。

至1959年,印度將東段實際控制範圍從傳統習慣線逐步向北推進到「麥克馬洪線」附近,並在西段建立據點43處。

1959年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出走印度,更使中印關係進一步惡化。

其後,中國政府在西藏開始實行直接管轄,更為有力的控制西藏地區。

而印度政府至今仍是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及西藏獨立運動的庇護者。

1960年4月,兩國政府為尋求解決領土爭端,由中國總理周恩來與印度總理尼赫魯在新德里會談,謀求和平解決爭端的辦法,但未取得共識[18]。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爆發[19]。

戰爭之後,中印外交關係發生較大轉變,在冷戰期間,印度一直堅定地站在蘇聯陣營,與中蘇分裂之後的中國對立,而中國則與其宿敵巴基斯坦關係密切,並在冷戰後期與美國合作站在蘇聯及其盟友的對立面。

雖然冷戰結束之後兩國關係恢復友好,至今印度軍方內部仍將中國視作最大假想敵。

1982年,印度將實際佔領的「東北邊境特區」升為中央直轄區,1987年成立「阿魯納恰爾邦」。

1987年兩國在邊境發生一次邊境衝突,並差點導致兩國再次開戰。

2003年6月印度總理瓦傑帕伊對中國進行訪問後,中印關係得到改善。

中國正式承認印度對錫金的主權,雙方首次順利議定疆界並簽署,中方的西藏邊境段獲得印度承認,從此西藏屬於中國一事再無爭議,[20]同時兩國開始著手解決東西部分的邊界爭端。

2005年雙方簽署了《解決中印邊界問題政治指導原則的協定》。

2006年7月6日,中印重新開放乃堆拉山口,這是古代貿易路線絲綢之路的一部分,也是越過喜馬拉雅山脈的一個通道。

兩國官員表示邊界貿易的重新開放將幫助緩和該地區的經濟孤立。

2007年5月,中國拒絕了一名來自阿魯納恰爾邦的印度行政官員的簽證申請。

2013年4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印西段邊界實控線附近斗拉特別奧里地東南部約30公里的天南河谷(RakiNala)建了一個營地。

印度軍隊隨即在中國軍隊營地約300米外建立了自己的營地。

中印雙方進行了長達3個星期的對峙,被稱為2013年斗拉特別奧里地事件。

自2014年起印度對這類的問題以「一個印度」政策來敘述,認為中方應該對印方的國界採取承認的態度[21][22]。

這樣的觀點至2017年逐漸影響到印度對一個中國政策的態度與承諾[23]。

2017年6月18日至8月28日,中印軍隊在洞朗地區發生長達71天的緊張對峙。

[24]2020年5月,中印於錫金北部發生衝突。

2020年6月16日,中印在拉達克的萬河谷爆發軍事衝突,引起人員傷亡。

[25]。

2020年5月,中印雙方在邊境問題上,雙方緊張氣氛日益增高[26],於同年6月發生衝突,造成至少20名印度軍官死亡,之後雙方也不時傳出增派兵力與軍事武器[26][27][28];該年9月,中國指責印度軍隊非法越過有爭議的喜馬拉雅山一處邊界,並對中方巡邏士兵「鳴槍威脅」,印度方面對此予以否認,並反指中國軍隊先鳴槍[29][30][31]。

爭議地區[編輯] 參見: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 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在西段阿克賽欽部份 [點此打開全螢幕互動地圖] TheContestedLACinAksaiChin1喀喇崑崙山口KarakoramPass2斗拉特別奧里地-天文點LACDaulatBegOldi-TianwendianLAC3加勒萬河Galwan_River4空喀山口KongkaPass 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在西段班公錯部份 [點此打開全螢幕互動地圖] TheContestedLACinPangongTso1AneLa2ChineseborderpointnearAneLa3Chineseborderpointnearfinger84ChineseborderpointnearHelmet5Helmet6PT51677Bump(PT5524.5)8TableTop9Camel'sBack10GurungHill11SpanggurGap斯潘古爾山口12MagarHill13MukhpariPeak14神炮山(PT5160.9)15RechinPass熱欽山口16RezangLa熱贊拉 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在中段部份 [點此打開全螢幕互動地圖] ThePasstheContestedLAC1恰爾丁山口ChardingLa2ImisLa3斯諾烏山Seru'UrRi6410m4蓋亞山MountGya6795m5LeoPargial6971m6ReoPurgyil6816m7什布奇山口ShipkiLa5571m8KeobarangPass5642m9塔布龍山口10希姆當山口ShimdangLa11古木朗山口KhimokulPass12YamtangPass13塔加拉山口ThagaLa14桑覺拉山口TsangChokLa15莫林山口16瑪那山口ManaPass17SaraswatiParbatI6940m18SaraswatiParbatII6775m19MukutParbat7242m20AbiGamin7355m21尼提山口NitiPass22東徑拉山口TunjunLa23昆里賓里山口KungribinriPass24達瑪山口DarmaPass25LimpiyadhuraPass26里普列克山口LipulekhPass 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在東段錫金邦部份 [點此打開全螢幕互動地圖] ThePasstheContestedLAC1ChortenNyimaLa5854m2NakuLa納庫拉山口5280m3ChomoYummo6829m4KongraLa5133m5SeseLa(KhungyamiLa)5420m6DongkhaLa東卡拉山口5534m7Pauhunri堡洪里峰7128m8GoraLa9TangkarLa5036m10ChoLa卓拉山口4593m11NathuLa乃堆拉山口4310m12JelepLa則里拉山口4270m13BatangLa巴塘拉山口4545m14DokaLa多卡拉山口4283m15Gipmochi吉姆馬珍雪山4427m 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在東段藏南地區部份 [點此打開全螢幕互動地圖] ThePasstheContestedLAC1ThaglaRidge-HathunglaRidgeLAC2BumLaPass邦拉山口3BumLa(historical)4ThangLa(Pass)5TulungLa6Kangto康格多山7060m7Chiumo8TakpaShiri9JammuPass5485m10雪堆拉11TungLa12博色拉山5746m13DomLa14TungaLa15Kepang_La更巴拉山口16石陽山口17KangriKarpoLa18ZhabuLaPass扎布拉山口19AndraLa安扎拉20YonggyapLa永加拉3876m21TsangKangLa22MulongLa/MulungLa木龍拉23DiphuPass底富山口 西段[編輯] 參見:喀什米爾 喀什米爾地區由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國三方實際控制[32]。

喀什米爾的地理範圍覆蓋由印度控制的查謨-喀什米爾邦(細分為查謨、喀什米爾及拉達克)、由巴基斯坦控制的阿扎德喀什米爾和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以及由中國控制的阿克賽欽和喀喇崑崙走廊[33][34]。

中印西段與中段爭議地區 阿克塞欽地區總面積4萬2685平方公里,其中爭議地區約3萬平方公里,占中印西段邊境爭議地區總面積的3萬3500平方公里的絕大部分。

中國認為阿克塞欽作為固有領土存在,並不屬於喀什米爾地區。

印度對此存在異議。

目前,阿克塞欽絕大部分屬於新疆和田地區管轄,南部很小一部分屬於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管轄。

喀喇崑崙走廊約5800平方公里,主要是沙克思干谷地[35]。

根據196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達成的《中巴關於中國新疆和由巴實際控制其防務的各個地區相接壤的邊界的協定》,巴方承認喀喇崑崙走廊(巴方原劃歸北部地區)屬於中國。

巴里加斯地區總面積約1900平方公里。

印度控制巴里加斯西南角,位於典角村以西即獅泉河(森格藏布)與卓普河以西大約450平方公里。

中國認為該區域位於傳統習慣線中方一側,屬於阿里地區噶爾縣扎西崗鄉。

印度方則將其劃歸查謨-喀什米爾邦拉達克列城縣。

印度對中國控制的兩片地區聲稱擁有主權。

1962年,中印在阿克賽欽爆發了一場小規模戰爭。

在1993年和1996年,兩個國家簽訂協議表示尊重實際控制線。

[36] 札達縣楚魯松傑鄉西北部另有兩塊較小的爭議區:楚木惹、斯諾烏山爭議區。

印度認為其屬於拉達克列城縣,前者的印方要塞現已回應中方請求拆除。

中段[編輯] 中印邊界中段爭端共有四塊,共約2000餘平方公里,現主要由印度控制,中國亦控制小部分。

巨哇(英語:Gue_(Lahul_and_Spiti))、曲惹(英語:Kaurik)地區:位於札達縣楚魯松傑鄉西南,面積332平方公里[37]。

1954年,印度官方地圖標為已定界,將該地區劃入印度,形成爭議。

1958年6月2日,印軍從江阿爾(Sumdo)進入巨哇、曲惹,並在曲惹修房設卡,從此控制該區,現今由喜馬偕爾邦拉豪爾和斯皮提縣管轄。

什布奇山口地區:Tashigang(英語:Tashigang,_Himachal_Pradesh)位於什布奇山口以西至活不桑河,爭議面積共35平方公里,屬札達縣底雅鄉什布奇村[38]。

1958年4月,印度控制該地,現今由喜馬偕爾邦金瑙爾縣管轄。

桑、蔥莎、波林三多地區:位於札達縣城西偏南,屬於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托林鎮波林村管轄,面積1451平方公里[39]。

1954年印度控制該地,現今由北阿坎德邦北卡什縣管轄。

然沖(Ranchong,印稱Silakang)、烏熱(英語:Barahoti)、拉不底(英語:Lapthal)、上香扎(Sangchamalla)地區:總面積855平方公里,其中烏熱地區面積135平方公里。

屬於札達縣達巴鄉[40]。

印度1956年6月曾控制烏熱。

7月,控制香扎(Sangcha)、拉不底,現今由北阿坎德邦傑莫利縣管轄。

中印邊境在西段(部份)、中段的爭議地點 [點此打開全螢幕互動地圖] IndianArmyloactionsnearthecontestedLACborderinHimachalPradesh1斯諾烏山Seru'UrRi2楚馬要塞ChumarChepzi3巨哇Gue4曲惹Kaulrik5什布奇山口ShipkiLa6蔥莎Nelang7桑_(札達縣)JadhangSang,_Uttarakhand8波林三多PulamSumda9然沖Silakang10烏熱Barahoti11拉布底Lapthal12上香扎Sangchamalla 東段[編輯] 參見:藏南地區和阿魯納恰爾邦 麥克馬洪線示意圖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公布的藏南地區標準地名地圖。

圖中國界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主張的傳統習慣線繪製。

中印東段邊界問題源自英治印度時期。

1914年,英國和西藏地方政府私下進行西姆拉會議,雙方同意劃定「麥克馬洪線」將喜馬拉雅山麓以南地區劃入印度,但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拒絕承認。

這個地域,中方稱之為藏南,中國藏南邊界線最東點,在27°45′06.52″N97°03′36.47″E/27.7518111°N97.0601306°E/27.7518111;97.0601306;最西端,在26°51′17″N92°06′33″E/26.85472°N92.10917°E/26.85472;92.10917(距烏達古里約12.2km)。

在印度獨立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雙方就這個地區的主權歸屬未能達到共識。

於20世紀60年代初期更爆發中印戰爭。

有關地區在1972年被編為印度的「東北邊境特區」,後來又改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

1986年,印度議會兩院通過立法將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升格為邦。

1987年,印度正式宣佈成立阿魯納恰爾邦。

但中國政府則認為阿魯納恰爾邦是中國領土[41]。

印度在邊界附近有駐軍[42]。

錫金段[編輯] 參見:錫金王國、錫金邦和中不邊界爭議 1887年,英國強占錫金王國,次年出兵西藏。

清政府派駐藏幫辦大臣昇泰前去議和。

1890年3月17日,昇泰與英國駐印度總督蘭斯頓(HenryCharlesKeithLansdowne)在加爾各答簽訂了《中英藏印條約》。

主要內容為:清政府承認錫金歸英國保護,以及劃定了中國西藏和錫金的邊界。

雙方在1893年12月5日又簽訂了《中英藏印續約》,解決游牧、通商等問題。

1950年印度建國後,錫金王國成為印度的保護國。

1975年被印度吞併,成為印度的一個邦。

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承認印度對錫金擁有主權[43],同時印度亦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西藏的主權。

中國在2005年版的地圖上已不再把錫金標示為「主權國家」[44][45]。

由於不丹的外交和國防受印度控制,中不邊界爭議也受印度關注。

中國與不丹之間有爭議的洞朗地區面積約100平方公里,位於西藏亞東縣下亞東鄉,與印度錫金邦交界[46]。

2017年6月18日,印軍稱「接不丹政府求助」,進入本來中印之間並無爭議的洞朗地區,並和中國邊防部隊形成長達71天的緊張對峙,雙方至8月28日撤軍。

[47] 對峙與衝突[編輯] 1959年朗久事件、空喀山口事件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 1967年中印邊境衝突 1987年中印邊境衝突 2013年斗拉特別奧里地事件 2017年中印洞朗對峙事件 2020年中印邊境衝突 參見[編輯] 中國-印度關係 中國領土爭端 中不邊界爭議 西藏問題 參考文獻[編輯] 注釋[編輯] ^印度在1950年1月26日通過共和國憲法。

這一天也被定為印度的共和國日[16]。

腳註[編輯] ^JeffM.Smith.TheChina-IndiaBorderBrawl.theWallStreetJournal.2009-06-24[2017-07-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0).  ^只要双方有诚意,没有解不开的"结".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國際在線.2005-04-13[2017-07-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30).  ^AlfredP.Rubin.TheSino-IndianBorderDisputes.TheInternationalandComparativeLawQuarterly.1960-01,9(1):96–125.  ^Maxwell,Neville.SettlementsandDisputes:China'sApproachtoTerritorialIssues(PDF).EconomicandPoliticalWeekly.2006-09-09,41(36):3876[2006-09-29].(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06-10-01).  ^MohanGuruswamy.TheGreatIndia-ChinaGame.TheRediffSpecial.2003-06-23[2017-07-2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30).  ^Noorani,A.G.INDIA&CHINA:FactofHistory.Frontline.Vol. 26no. 18(Madras:TheHindugroup).2003-09-12[2011-08-2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05).  ^Woodman,Dorothy.HimalayanFrontiers.London:Barrie&Rockliff,TheCressetPress.1969.  ^MuhammadAliSiddiqi.COVERSTORY:TheKashimirDispute:1947-2012byA.G.Noorani.DAWN.2014-06-15[2017-07-2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A.G.Noorani.TheKashmirDispute:1947-2012.Karachi:OxfordUniversityPress. :550pp.ISBN 978-0-19-940018-8.  ^Younghusband,FrancisE.(1896).TheHeartofaContinent.JohnMurray,London.Facsimilereprint:(2005)ElbironClassics,pp.223-224. ^Grenard,Fernand(1904).Tibet:TheCountryanditsInhabitants.FernandGrenard.TranslatedbyA.TeixeiradeMattos.OriginallypublishedbyHutchisonandCo.,London.1904.Reprint:CosmoPublications.Delhi.1974,pp.28-30. ^康民軍.中印边界西段争议历史争议地区总面积为3.3万平方公里.鳳凰網.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12-10-18[2017-07-2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31).  ^李勇軍.清末民初的西藏建省论.《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5期):70—74頁[2017-07-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1).  ^王貴;喜饒尼馬;唐家衛.西藏歷史地位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228.  ^袁世凯三令捍卫西藏主权.黑龍江新聞網.2011-01-24[2017-07-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2).  ^新浪专稿:“魔性”的印度国庆日阅兵典礼.新浪網.2015-01-26[2017-07-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1950年1月26日印度国庆日.人民日報.2003-01-26[2017-07-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31).  ^Fisher,MargaretW.;Rose,LeoE.;Huttenback,RobertA.HimalayanBattleground:Sino-IndianRivalryinLadakh.Praeger.1963–透過Questia. 含有連結內容需訂閱查看的頁面(link) ^Calvin,JamesBarnard.TheChina-IndiaBorderWar.MarineCorpsCommandandStaffCollege.1984-04[2011-10-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11).  ^印度政府首次明确承认西藏是我国领土一部分-东方网.[2020-06-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6).  ^何宏儒.外長會印向陸提一個印度政策.中央通訊社(新德里).2014-06-12[2017-02-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7).  ^印度外長敦促中國重申「一個印度」政策.BBC中文網.[2017-02-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7).  ^印度議員:印視兩岸各自為獨立實體.聯合新聞網.2017-02-27[2017-02-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1).  ^人民日报点名印度:界线即是底线.新浪軍事.2017-07-07[2017-07-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0).  ^西部战区发言人张水利大校就中印边防人员位加勒万河谷地区冲突发表声明.中國軍網.2020-06-16[2020-06-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3).  ^26.026.1【40年第一槍】解放軍指印軍越線鳴槍 被迫採取措施穩控局勢.[2020-09-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中印衝突】邊境45年來首次致命衝突!印官兵增至20死 解放軍傳有43死傷.[2020-09-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中印爆衝突】中國至今避談傷亡數字印軍高官:解放軍正副指揮官陣亡.[2020-09-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中印邊界衝突再升級:雙方就「鳴槍」問題各執一詞.[2020-09-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0).  ^中印邊界械鬥畫面曝光!解放軍武器升級成「中世紀長柄刀」.[2020-09-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中印衝突】印媒刊登照片實證:解放軍持關刀逼近印軍陣地.[2020-09-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Kashmirterritoriesprofile.BBC.[2016-07-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24).  ^Kashmir:region,Indiansubcontinent.EncyclopaediaBritannica.[2016-07-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30).  ^Kashmirprofile—timeline.BBC.[2016-07-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7).  ^PayattentiontothesufferingsofpeopleofGilgitandBaltistan.[2017-07-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1)(英語).  ^India-ChinaBorderDispute.GlobalSecurity.org.[2017-07-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5).  ^关系:巨哇、曲惹地区(2713483).OpenStreetMap.[2017-07-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1).  ^关系:什布奇山口地区(2713485).OpenStreetMap.[2017-07-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1).  ^关系:桑、葱莎、波林三多地区(2713676).OpenStreetMap.[2017-07-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1).  ^关系:乌热、然冲、拉不底地区(2713484).OpenStreetMap.[2017-07-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1).  ^"ArunachalPradeshisourterritory:Chineseenvoy.RediffIndiaAbroad.2006-11-14[2017-07-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8).  ^SubirBhaumik.Indiatodeploy36,000extratroopsonChineseborder.2010-11-23[2017-07-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5).  ^2003年6月24日外交部发言人在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3-06-25[2008-02-12](中文(簡體)). [永久失效連結] ^双方在边界问题上互作调整.國際先驅導報.2005-04-18[2008-02-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4)(中文(簡體)).  ^关于地图上锡金表示方法变更的通知.國家測繪局行業管理司.2005-04-18[2020-12-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錫金」作為印度的一個邦表示,原首都「甘托克」作為一般城市表示。

  ^关系:洞郎地区(3964647).OpenStreetMap.[2017-07-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8).  ^SudhaRamachandran.ChinatoyswithIndia'sborder.AsiaTimesOnline.2008-06-27[2017-07-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22).  閱論編亞洲領土爭議地區 形態 領土 實際控制方0 主權聲索方 大陸上的土地: 喀喇崑崙走廊(爭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3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中華民國1 · 印度 阿克賽欽(爭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中華民國1 · 印度 巴里加斯2(爭議)  印度 · 中華人民共和國  印度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中華民國1 札達縣部份地區(爭議)(中印中段糾紛:楚木惹、巨哇(英語:Gue_(Lahul_and_Spiti))、曲惹(英語:Kaurik)、什布奇山口、Tashigang(英語:Tashigang,_Himachal_Pradesh)、烏熱(英語:Barahoti)、拉不底(英語:Lapthal)、甲扎崗噶河、蔥莎、波林三多和桑)  印度  印度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中華民國1 長白山12  北韓3 · 中華人民共和國3  北韓 · 南韓1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中華民國1 黑瞎子島12  中華人民共和國3 · 俄羅斯3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俄羅斯 · 中華民國1 原中緬邊界未定界地區(包括江心坡、野人山、胡康河谷、中緬南段未定界等)12  緬甸3 · 中華人民共和國3  緬甸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中華民國1 自由喀什米爾和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省2(爭議)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 · 印度 拉達克2(爭議)  印度  印度 · 巴基斯坦 查謨和喀什米爾2(爭議)  印度  印度 · 巴基斯坦 朝鮮半島及其附屬島嶼2(爭議)  南韓 · 北韓  南韓 · 北韓 中國大陸(含香港及澳門)1(爭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中華民國1 柏威夏寺  柬埔寨  柬埔寨 · 泰國 帕米爾高原12  阿富汗3 塔吉克3 中華人民共和國3  阿富汗 · 塔吉克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中華民國1,4 江東六十四屯1  俄羅斯3  俄羅斯 · 中華民國1 鹿屯島1  俄羅斯3  俄羅斯 · 大韓民國1 阿魯納恰爾邦/藏南(爭議)  印度  印度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中華民國1 中國不丹爭議領土2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不丹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不丹 · 中華民國1 以色列和東耶路撒冷(爭議)  以色列  以色列 · 巴勒斯坦 約旦河西岸2(爭議)  以色列 · 巴勒斯坦  以色列 · 巴勒斯坦 戈蘭高地  以色列  以色列 · 敘利亞 舍巴農場  以色列  以色列 · 黎巴嫩 · 敘利亞 南奧塞梯 南奧塞梯 南奧塞梯 · 喬治亞 阿布哈茲 阿布哈茲 阿布哈茲 · 喬治亞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2 阿爾察赫 · 亞塞拜然 阿爾察赫 · 亞塞拜然 · 亞美尼亞 巴庫達利  亞美尼亞  亞美尼亞 · 亞塞拜然 哈塔伊省1  土耳其  土耳其 · 敘利亞 島嶼及海域: 釣魚臺列嶼(爭議) 無  日本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中華民國 臺灣地區(含東沙群島)(爭議)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 中華人民共和國 爵士灣(英語:SirCreek)1  印度 · 巴基斯坦  印度 · 巴基斯坦 獨島(爭議)  南韓  南韓 · 北韓1 · 日本 白龍尾島1  越南3  越南 · 中華民國1 西沙群島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中華民國 · 越南 南沙群島2(爭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中華民國 · 越南 · 馬來西亞 · 菲律賓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中華民國 · 越南4 · 馬來西亞4 · 菲律賓4 · 汶萊4 · 印度尼西亞5 中沙群島含黃岩島(爭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中華民國 · 菲律賓 蘇岩礁 無  南韓 · 北韓1 · 中華人民共和國5 南千島群島/北方四島(爭議)  俄羅斯  俄羅斯 · 日本 富國島和土珠島1  越南  越南 · 柬埔寨5 納土納群島  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 · 中華人民共和國5 阿布穆薩島  伊朗  伊朗 · 阿聯 大小通布島  伊朗  伊朗 · 阿聯 北賽普勒斯(爭議) 北賽普勒斯 北賽普勒斯 · 賽普勒斯 註記: 0實際控制方是對爭議地區的全部或一部分進行排他性控制,同時聲索該爭議地區的主權1不活躍的爭議2由多個國家分割控制或共同控制3相關方已解決的爭議4僅主張該地區部分區域的主權5不主張島嶼本身的主權,但主張島嶼周圍海域的權利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中印边界问题&oldid=71378945」 分類:​中印邊界爭議中印邊境戰爭中印邊界爭議地區中印邊界隱藏分類:​有圖表的頁面含有連結內容需訂閱查看的頁面CS1英語來源(en)自2017年11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有地圖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EnglishFrançaisहिन्दीBahasaIndonesiaItalianoಕನ್ನಡ한국어मराठीଓଡ଼ିଆਪੰਜਾਬੀPortuguêsSimpleEnglishதமிழ்తెలుగుTürkçeاردوTiếngViệt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