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貴自知,自知而後知萬物 - 人人焦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意思是,沒有搞清情報就去盲目實施,結果必然事與願違,不會成功。

只有在「先知」的基礎上,充分掌握情報,才能制定相應的方術。

《鬼谷子》提出掌握情況從 ...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人貴自知,自知而後知萬物 2020-12-04任萬事俱非 我們其實都是很平凡的人,隨著自己知識的增長,也就越來越懂得他人的不易,也越來越懂得所有人也都是各自的平凡人。

衆生平等,沒有高低貴賤,每個人都自在自足,自然圓滿。

無法自知的人是可憐的,因爲他們生在世上卻不知一切,在匆忙而又漫長的一身都無法看清任何一件事、一個物。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性,生而相隨,死而相伴。

但並非每個人都能明白自己,要做到明了自己的本心並不容易,人生就是一場明白自己的修行。

雖然很多人都覺得修行應該是孤獨,也只有孤獨才能修行,但事實並非如此,活著其實就是一場修行。

我們在生活中就會遇到無數的孤獨,也可能是主動孤獨,修行並非是孤獨的,而是在一段「特別」的時間段修行才顯示出更多的結果,而孤獨就是「特別」的時間點。

修行,與孤獨無關,但確實是一種獨處的經歷。

一個人獨處,面對的就是自己,知音是自己,敵人也是自己。

而獨處的時候,若是能放下一切煩惱和牽掛,讓自己看見自己的內心,找到真實的自我,獨處並不意味著孤獨。

人也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在生活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並努力貫徹,堅持到底。

但是人若就算未曾真正了解自己,也能在生活中摸索著找到自己的方向,多次嘗試也大多都能尋找到自己。

修行並沒有一個絕對的套路,只是每個人的悟性不同,所以結果不同而已。

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自我反省、自我檢查,知道自己的長短,就能夠達到像水一樣的境界——利萬物而不爭,至柔而至鋼,豁達寬廣、包容萬物。

一個人若是能夠時刻反省,也就不會有太多的苦惱。

煩惱是心上的塵埃,就像是水底的塵埃一般,如果不搖晃,水是清澈的。

我們活在世上,很多事經歷了就是獲取了,甩是甩不掉的,不如乾脆好好接受,讓它們沉澱在心底。

我們都是會犯錯的,但很少人能夠自省,承認自己的錯誤其實並不容易,這需要勇氣和智慧。

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不難,但是坦誠地面對卻不容易,因爲坦誠地面對之後就只有兩個結果——一個是接受,另一個是改變。

也正因此,我們也就慢慢接受了他人,懂得了他人的不易之處,也懂得了他人之所以會如此的原因。

當我們明白了自己的優缺點和局限性,也就認可了他人在某方面的無能爲力,總是有原因的,只是可能如今不懂。

也只有擁有大智慧,我們才願意明白自己,才能夠坦然接受自己的錯誤,才能夠不爲外物所累。

佛教講究不動心,而當一個人告誡自己要靜心的時候也就意味著動了心。

生活也是如此,當我們一直規勸自己自知的時候也就意味著我們如今確實還不自知,規勸自己寬容豁達的時候,自己確實還不豁達寬容。

但我們依舊需要如此,在一次次提醒之中逐漸領悟大智慧,方能做到「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

在這個物化太過嚴重的年代,我們必須隨時提醒自己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浮躁,認認真真才是處世之道,內心堅定方能不爲物累。

相關焦點 《鬼谷子》掌握情況從了解自身開始: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 《鬼谷子》掌握情況從了解自身開始: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哈嘍大家好,歡迎閱讀空閒時光看文化帶來的精彩內容,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的爲:《鬼谷子》掌握情況從了解自身開始: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

故聖人立事,以此先知而健萬物。

」意思是,沒有搞清情報就去盲目實施,結果必然事與願違,不會成功。

只有在「先知」的基礎上,充分掌握情報,才能制定相應的方術。

《鬼谷子》提出掌握情況從了解自身情況開始,說「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只有了解自己的實際情況,才能接下去獲得別人的真實情況,這與《孫子兵法》中「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情報思想是一致的。

《鬼谷子》反應篇:自知而後知人,知己知彼的深層理解 人與人的言語交流本質上是信息的交流。

我們在與人交流的時候,如何獲得對方內心的真實信息呢?《孫子兵法·謀攻篇》上說:知己知彼,百戰百殆。

這句話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不過,江南易林在學習了《鬼谷子》反應篇之後,對知己知彼有了新的擴展性的認識。

聰明人,貴在自知 老子說:「知人者智,知己者明。

」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聰明。

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

如果一個人沒自知,只是被欲望所牽引,那麼終究會爲自己的貪婪帶來不良的後果。

做人一定要懂分寸,否則不懂得自己幾斤幾兩,盲目越位,很可能犯下嚴重的錯誤。

人情冷暖,貴在自知 人情冷暖,貴在自知,都說人情薄如紙,其實,都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你有能力,沒有人會小看你,就會贏來別人的尊重,贏得別人的認可,從而讓很多的人信任你,反之,你就會讓人遠離你,現實也是有著它一定的道理,勢利的人也是爲了規避風險,所以,不要用人情來度量你的人生,也不要被人情的冷打垮你的鬥志 鬼谷子對「自知」進行了形象比喻,不自知有3種表現,你有嗎? 古今關於「自知」一說的論述很多,如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孫武:「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莎士比亞:「愚者自以爲聰明,智者則有自知之明」。

常言道:「人貴有自知之明」。

鬼谷子關於自知的論述,用了深動而形象的比喻,更容易使人理解。

鬼谷子的自知論是人們不得不學的學問。

爲什麼「自知」比「知人」更難?看看莊子怎麼說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道德經》。

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首先「知人」和「自知」是兩種不一樣的系統,所以要分開來講;其次二者層級有差別,一個體現的是「智」,而另一個代表的是「明」。

那爲什麼「知人」和「自知」會有這麼大的區別呢?關於「知人」,《莊子》有一篇專門寫了「九征」識人術,概括了九種方法來看清別人:其一,遠使之而觀其忠。

最大的無知——不自知 人活在世上要有自知之明。

正確認識自己,才能使自己充滿自信。

聰明的人很清楚自己的短處和不足,愚蠢的人則相反。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不自知者不能正確地評估自己的能力,凡事總覺得自己有把握,覺得自己肯定能做好。

事實上卻恰恰相反。

自知者英自勝者雄 宋人阮逸在注「自知者英,自勝者雄」時說:「自知故能知人,自勝故能勝人。

」能客觀認識自己,才能正確評價他人;能戰勝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才能勝過別人。

「自知」即了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這裡「自知」和「自勝」連文,「自知」應特指了解自己的缺點和不足,「自勝」重點在強調能克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

能自知才能知人,能自勝才能勝人。

自知、自愛 鄒忌自言自語地說:「原來這些人都是在恭維我啊!妻子說我美,是因爲偏愛我;妾說我美,是因爲害怕我;客人說我美,是因爲有求於我。

看起來,我是受了身邊人的恭維讚揚而認不清真正的自我了。

」一個人的明智源於對自己正確的認知和愛護。

《道德經》說: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尊重和愛護自己的名譽,但不會自顯高貴自我推崇。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人貴自知,學之愈多,愈覺知之不足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合乎道而行的人,他的行爲無跡可尋;合乎道而言談的人,不會有瑕疵可以被人指責;合乎道而謀劃的人,不必借用籌策等工具;合乎道的關閉,即使不用栓梢也不能打開;合乎道的約束,即使不用繩索捆綁也不能解開。

不求知人,但求自知 中國有句古話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古人的智慧只能敬佩嘆服,他們總結的這一真理貫通古今。

自知對於人的一生太重要了,不自知的人常常取禍損人害己,有自知之明的人常能避禍利己悅人。

大唐初立之時,長安城風和日麗一片祥和,但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的爭鬥卻愈演愈烈,幾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人,貴在自知(淺度好文) 但是爲什麼我今天想給大家分享的是標題的內容《人,貴在自知》?接著看下去,你就知道答案了。

因爲業務擴張,後續老闆繼續招人,崗位上人就多了起來,開始感受到了,原來自己的工作不是不可替代的,自己不是什麼事情都可以做,有時候別人能做的事情是很多的。

《增廣賢文》:古人的處世智慧——說人貴自知 人貴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就會儘量用個人特有的長處爲自己增光添彩,而不會用自己的短處去和別人的長處作比較,最終當然也就不會有令自己尷尬出醜的事情發生。

「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明明知道前方有自己不能克服的困難,怎麼還能一頭撞上去做無謂的犧牲呢?人貴有自知之明,如何自知?憑什麼確定自己就一定打不過老虎呢? 爲人貴在自知,處世貴在自製 每一個更新動態的人,都帶有某種心情想告訴某個人,可惜某個人不懂。

願你一生努力,一生被愛。

想要的都擁有,得不到的都釋懷。

——八月長安爲人貴在自知,處世貴在自製。

難熬的日子總會過去,不信回頭看看,你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熬過了很多苦難。

人,貴在自知和愛自己 蘇軾回家後將此作爲笑談告訴了蘇小妹,蘇小妹對自己哥哥說道其實你才是那坨屎,佛印心中有佛故而看萬物而成佛,人鬼自知,除了境界的不同,分辨自己的心,才能看得通透。

否則你就是別人眼中的笑話了。

我經常看見女生卑微的挽留男生留下,無論任他如何打罵,下一句總是「你不要走」,很多時候男生可能會無奈地留下來陪你。

老子的自知者明與孔子的知不可爲而爲之有何區別,如何理解? 老子的那句話不難理解,確實主要是知人者則智慧,自知者則高明的意思,因爲其中「知人」與「自知」對舉,顯然表明「知人」之人爲「別人」,而「自知」的對象則爲自己。

當然,對這段話也不妨作更深一層的了解,即聯繫道體,亦即由「自知」的角度進而去了解道體,從而真正達到在自知方面的高明,而不流於僅僅「知人」的小智小慧。

不過,對老子此話的理解也不可忘了道與儒在根本義理上的分際。

我說這話的意思,就是要提醒我們當注意,在對吾人、對道體的了解方面,老子道家相對於孔子儒家,實在有太多的未徹底、未深究之處。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個人最高的修養是「自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了解別人只能說你有智慧,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聰明;能夠戰勝別人只能說你有力量,能戰勝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知道滿足的人也許可以變得富有,但能做到堅持不懈的人才是真的有志氣。

2013高考作文經典素材:知人亦自知的鮑叔 46、知人亦自知的鮑叔  管仲談到他與鮑叔之間推心置腹的友誼時說:「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爲貪,知我貧也。

吾嘗爲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爲愚,知時有利不利也。

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爲不肖,知我不遭時也。

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爲怯,知我有老母也。

有幾人真的讀懂了諸葛亮「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諸葛亮「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一詩,出自明初小說家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戰長江孫氏報仇」。

這一回也是諸葛亮正式粉墨登場的一回,書中是這麼描寫的:張飛大怒,謂雲長曰:「這先生如何傲慢!見我哥哥侍立階下,他竟高臥,推睡不起! 人貴在自知,卻難自知 原創伊麗老子《道德經》裡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其中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靈之明。

智只知其內,明則是內外皆明。

也就是說,一個人了解別人,是智慧,了解了自己,才是高明。

知人且自知,就是明智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