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全台語生活- 葉阿里(@alisleep) - Matters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里在2018年底開始實行全台語生活,我設定的範圍是,包括工作、消費、家庭,不分時間場域都優先使用台語,但對外國人、客家人、原住民、外省後代當然 ... 我的全台語生活發布於2019年10月22日分佈式入口翻譯 本里在2018年底開始實行全台語生活,我設定的範圍是,包括工作、消費、家庭,不分時間場域都優先使用台語,但對外國人、客家人、原住民、外省後代當然就以英文和中文溝通為主。

這樣的行為到今年底將滿一年,感覺可以來分享一下我的觀察與想法。

為了閱讀上的方便,當我在下文提到台語詞的發音時,我會用在引號內用音相近的漢字來標音,例如這樣:跛腳寫作「掰咖」、吃大便寫作「甲賽」。

當然這不是正確的標音法,但我認為在這篇文章中採用這樣的方式,有助於閱讀。

◎背景介紹本里出生於1980年代的彰化市,現在還依稀有點印象在電視上看過六四的新聞。

小時候家裡邊是講台語的,一些常看的節目如「天天開心」,或是媽祖、濟公的成道故事,都是以台語演出。

所以台語毫無疑問是我的母語,進了學校本里開始學中文。

學得應該還不錯。

我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成長的。

不過顯而易見的,隨著時間推移,中文逐漸成為本里生活中主要使用的語言,我跟高中同學在課堂外的時間還會使用台語,但大學時幾乎只剩下中文環境。

◎為什麼都講台語雖然台語是我的母語,但很明顯地如果一直講台語,還是會被問幹嘛一直講台語。

我的回答一律都是「鼓勵大家講台語」。

這裡的大家指的是以台語為母語的人,理論上來說,我身邊應該多數人都屬於此類。

至於為什麼要鼓勵大家講,因為我覺得再不多講,台語就要死啦。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標準,台語將要進入「嚴重瀕危」階段。

以本里身邊的例子來說,我高中以前的同學人人都可以講流利的台語,不過這些同學,他們之中的絕大多數都跟小孩說中文。

在彰化尚且如此,其他更都會區的城市可想而知。

說得坦白些,依照目前的情勢和語言政策,台語的滅絕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得到的反應本里並不會主動提到「我都要講台語囉」這件事,不過多數人當然都會發現。

我得到的反應有幾種,最友善的是,跟本里說話也都用台語,講得好壞是一回事,但他們很努力嘗試;大部分的情況是,覺得很有趣,於是也試著用台語溝通,不過沒持續太久又回復成使用中文的狀態。

然而,很快地就有問題浮現,問題可能來自我自己,也可能來自我講話的對象。

◎當我開始全台語開始落實全台語生活後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是點餐,這問題主要會是發生在西式餐點,比方說凱薩沙拉,比方說薯條,或是晶球分子料理;這還是比較單純的狀況,有些店家會發揮創意取菜名,像是「唐吉軻德與風車巨人」、「西西里藍色漁夫」之類的,講出來我自己都不好意思了XDDDDD我花了一些時間思考我要怎麼點「無糖微冰」的紅茶拿鐵,最後我說出口的是「紅茶牛奶,不要糖、三分冰」。

即使是中式、台菜餐廳,對我來說也不見得順利。

就拿魚來說好了,大部分的魚我都認不得,更別說知道怎麼用台語稱呼牠們,但走一趟魚市場,我可以確定牠們都是有台語名字的,而且不是漢字直翻的那種。

這兩個情況,前者是台語沒跟上新事物,後者是老台語逐漸失落。

同樣的情況在我的工作場合尤其明顯。

我在整合行銷公司工作,我們的領域包括了活動、影片拍攝、網路行銷等等,這相對來說算是比較新的工作型態。

剛開始全台語時,我就跟同事討論著,「硬碟」怎麼說、「口碑行銷」怎麼說、「遮罩」怎麼說?好,討論了一陣,我們認為硬碟的台語唸作「給嗲」,遮罩唸作「家打」,不過走出我們公司,沒有人聽得懂,甚至有人聽了覺得好笑。

但這件事是可以被習慣的。

語言本來就是這樣的東西,你一直用,它就有生命,它就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前提是「使用」。

◎語言的危機然而,我認為台語最大的危機是沒有新詞。

進一步來說,是因為在這座島上,中文已經全面普及化了,因此,如果有新的事物或觀念,對台灣人來說,不管你是哪種語言的使用者,可以很方便地使用中文發音就好了。

類似的情況在日治時期也發生過,像是當時剛開始發展的機器工業,就有非常多的外來語,例如,螺絲起子(羅賴把)、老虎鉗(片擠)、搪磨(摩令鼓);除此之外,也有直接用台語發音日文的漢字,例如科學、客觀、經濟、電話等等。

不過日治時期的這些新詞進入台灣後,發音產生訛變,而且時間有限(50年),就結果來說是內化到台語系統,已與日語有所區隔。

這些在當時都是新詞,經過了人們的自然演化,現在都變成常見、普遍的台語詞。

而現況是強勢文化(中文)逐漸全面性地取代既有文化(台語),並且在可見的未來仍會持續。

◎不是照著漢字唸就好我想分享一些基本觀念。

很多人會有一個迷思是,對於某些中文詞,我只要照著字面用台語發音就好了,但其實這件事並沒有這麼單純。

雖然台語和中文都可以用漢字書寫,不過反過來說,用漢字寫的中文詞並不是直接把那些字用台語念。

比方說生病、醫院和醫生,用台語的話我們會唸作「破病」、「病院」、「醫生」,在這個例子中,顯然「生病」不唸作「先杯」,醫院也不唸作「伊因」。

所以就實際面來看,「用台語發音唸出漢字」,並不能解決台語沒有新詞的問題,而且若真的只是這麼做,也會使台語失去自己的生命力,變成只是依附在漢字上的語言。

關於新詞這件事,我認為只有「使用者」能夠解決,若使用者遇到不知道的新詞,都直接用中文發音來解決的話,那麼台語的僵化將不會有任何改善。

本里認為台語的使用者應該更勇敢創造、使用新詞,即使只是小團體內的用法也無所謂。

比如說我們拍片的,我就會跟業內的朋友一起討論「空拍機」台語怎麼說,沒人知道,那我們就自己約好了叫它「飛機仔」(pue-ki-a);查不到「霜淇淋」用台語怎麼說,我就跟朋友決定叫它「露螺冰」(lōo-lê-ping)。

◎媒體可以更發揮影響力不過,個人再怎麼講,頂多也只能影響身邊的人。

除了期待政府提出新的語言政策之外,我也認為媒體,特別是影音媒體,應該能更主動地改善台語「沒有新詞」的問題。

只是,我們可以輕易觀察到,無論在新聞,戲劇,娛樂或是任何類型的節目中,前述的「碰到不知道的詞就用中文念」的情況非常普遍,即使是號稱台語節目、台語台,都存在這問題。

這個現象在足英台三聲道磅米芳的影片中有更進一步的說明:坦白說,我能理解,因為實在太習慣了,但若媒體創作者能更勇敢用台語創造新詞(一如使用中文那樣),我相信那影響力遠大於本里在這裡寫文章,也才真正能幫助台語更貼近生活。

媒體或個人用台語創造的新詞發音,也許不正確,也許有更好的說法,但這都可以藉由「使用」來滾動修正。

如果不想自己看著台語滅亡的話,無論如何這都是必須跨出的一步。

最後附上我經常使用的台語查詢網站:https://itaigi.tw/這個網站提供了中文及台語的漢字寫法、羅馬拼音,以及最重要的發音示範音訊,收錄的詞彙是我看過的台語詞典中最豐富的。

雖然還是有許多查不到的詞(多半是新生事物),但正如本里在上面所述,那些查不到的詞,其實是要靠我們這些使用者共同創造的,支持作者喜歡我的文章嗎?別忘了給點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CCBY-NC-ND2.0版權聲明8932看不過癮?一鍵登入,即可加入全球最優質中文創作社區登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