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成小豬-臺灣篇 - 科技報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現今,已有許多臺灣醫學研究與教學單位使用李宋豬進行生物醫學研究,如腦瘤、腦心智、眼角膜與眼球發育、心血管疾病、手汗症和肺移植術後恢復等研究。

4.應用推廣:. 臺 ... 網頁 首頁 科學月刊/科技報導新網站 科學月刊粉絲專頁 育成小豬-臺灣篇 (與《科學月刊》590期共同刊載) 文/李依庭。

圖片來源/朱有田提供。

走進編輯室提及的養豬場遊戲,不只是養豬,更在於品種的蒐集。

圖鑑中的豬部分是根據世界各地真實品種所命名,也可透過配種育成新品種。

美國杜洛克豬、英國約克夏豬和西班牙伊比利豬(Iberian)……,看著圖鑑上一隻隻國外品種豬,不禁想,佔臺灣農業發展大宗的養豬產業,是否也嘗試過新品種的培育? 其實,臺灣曾針對產肉、觀賞或實驗動物而研發新品種,如李宋豬(Lee-Sungpig)、畜試花斑豬(LRIspottylanyupig)、畜試迷彩豬(LRImitsaipig)與畜試黑豬一號(TLRIBlackNo.1)等。

其中,李宋豬更是現今臺灣生醫研究領域廣為使用的實驗動物模式。

李宋豬小檔案 品種|75%蘭嶼豬與25%藍瑞斯(Landrace)豬雜交選育。

目的|臨床試驗、轉譯醫學試驗動物模式。

特徵|白色毛皮,成熟後體長約70公分、體高約40公分、體重約25~35公斤,屬小型豬(miniaturepig)。

1.歷史背景: 有鑑於囓齒動物與人類的差異性、靈長類的飼養成本與倫理爭議下,豬,遂成為研究人體疾病中的最佳動物模式。

然而,一般豬隻的體型大且重,不利科學研究的進行。

因此,1970年代,由臺灣大學畜牧系將具遺傳獨特性的蘭嶼豬與性格溫馴的藍瑞斯雜交,選育出李宋豬,並進行品系保種至今。

2.生物等級與認證: 在醫學應用方面,現已培育出無特定病源(specificpathogenfree,SPF)以及最低疾病(minimumdisease,MD)族群。

前者由農業科技研究院動物科技研究所生產出,能提供疫苗測試、生物醫材與皮膚敷料等對生物安全品質需求較高的研究;後者則是臺大生農學院動科系所所培育,供一般研究與教學使用。

另外,李宋豬也通過ISO9001-2015國際認證,在生產與管理上獲得品質保證,並得以符合畜牧法用於產銷開發。

3.研究發展: 現今,已有許多臺灣醫學研究與教學單位使用李宋豬進行生物醫學研究,如腦瘤、腦心智、眼角膜與眼球發育、心血管疾病、手汗症和肺移植術後恢復等研究。

4.應用推廣: 臺大生農學院與農業科技研究院在網路上建立「李宋小型實驗豬」資訊與銷售平臺,介紹李宋豬的品種發展、生醫應用實例與生理遺傳等資訊,並提供飼養管理等協助。

期望透過此網路平臺,讓更多研究人員認識李宋豬,並作為實驗動物。

5.未來展望: 在其全基因組序列已完成解序後,未來將可利用基因編輯技術產製基因突變的豬隻,進而研究該基因功能。

除此之外,也可利用組織工程技術,客製化生產個人化醫材,以降低異種器官移植所產生的免疫排斥。

臺大動科系的李宋豬。

張貼者: 科學月刊/科技報導 標籤: 201905-449期, 科學文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張貼留言(Atom) 網站啟事 科技報導電子版平台由ISSUU網站提供,瀏覽器的廣告阻擋功能可能會阻擋電子書內容。

若在本站看不到電子書畫面,請確認您的瀏覽器是否有開啟廣告阻擋功能。

於版權問題如有任何疑慮,請洽編輯部。

為尊重著作權,本網站內容請勿任意轉載,若需引用圖文請先與我們連繫。

站內搜尋 科報檔案櫃 科報檔案櫃 六月2019(1) 五月2019(13) 四月2019(15) 三月2019(15) 二月2019(20) 一月2019(17) 十二月2018(18) 十一月2018(19) 十月2018(21) 九月2018(18) 八月2018(13) 七月2018(30) 五月2018(15) 四月2018(15) 三月2018(20) 二月2018(24) 一月2018(17) 十二月2017(22) 十一月2017(15) 十月2017(1) 九月2017(1) 八月2017(1) 七月2017(1) 六月2017(1) 五月2017(19) 四月2017(32) 三月2017(1) 二月2017(1) 一月2017(4) 十二月2016(1) 十一月2016(3) 八月2016(3) 七月2016(14) 六月2016(25) 五月2016(53) 三月2016(2) 一月2016(1) 十二月2015(4) 十一月2015(22) 十月2015(21) 九月2015(15) 八月2015(12) 七月2015(4) 六月2015(21) 五月2015(27) 四月2015(18) 三月2015(10) 二月2015(20) 一月2015(22) 十二月2014(17) 十一月2014(3) 十月2014(92) 九月2014(4) 八月2014(4) 七月2014(5) 六月2014(7) 五月2014(4) 四月2014(10) 三月2014(8) 二月2014(2) 十二月2013(22) 十一月2013(16) 十月2013(17) 科技報導 201601-409期 201602-410期 201603-411期 201604-412期 201605-413期 201606-414期 201607-415期 201608-416期 201609-417期 201610-418期 201611-419期 201612-420期 201701-421期 201702-422期 201703-423期 201704-424期 201705-425期 201706-426期 201707-427期 201708-428期 201709-429期 201710-430期 201711-431期 201712-432期 201801-433期 201802-434期 201803-435期 201804-436期 201805-437期 201806-438期 201807-439期 201808-440期 201809-441期 201810-442期 201811-443期 201812-444期 201901-445期 201902-446期 201903-447期 201904-448期 201905-449期 專欄 目錄 科技產業 科技與人文 科學文摘 時事評析 張昭鼎逝世二十周年紀念研討會專輯 產官學研 焦點話題 新儒林外史系列 追蹤者 本站流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