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维基百科中的醫療相关内容仅供参考,詳見醫學聲明。

如需醫療服務或可靠意見,请咨询专业人士。

拔罐(Cupping therapy;有時在西方的報章只簡單 ... 拔罐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4年6月21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拔罐"—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詳見醫學聲明。

如需醫療服務或可靠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拔罐(Cuppingtherapy;有時在西方的報章只簡單的叫作Cupping[1])是一種替代療法,透過以加熱了的「罐子」產生負壓,吸附在局部皮膚上,使其充血、瘀血或是起泡。

這種治療方法主要流行於亞洲地區,但是在東歐,中東和拉丁美洲亦可見[2][3][4][5][6]。

如同其他替代療法,拔罐亦不時被指責為一種偽科學手段,被指稱採用拔罐的人是庸醫[7][8]。

根據各地傳統醫書所記載,拔罐可用於治療以下各種症狀:發燒、慢性下背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高血壓、痤瘡、異位性皮膚炎、銀屑病、貧血、中風後的復健、鼻塞、不孕及經痛等[2][3]。

海口,路邊攤的拔罐竹杯 目次 1歷史 2功能 3安全 4參考文獻 5外部連結 歷史[編輯] 拔罐在中國古代被稱為角法,應用動物的角作為吸拔工具。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載:「牡痔居竅旁,大者如棗,小者如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頃,而張角」。

其中「以小角角之」即指用小獸角吸拔。

東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卷中》中提到用牛角治療脫腫:「癰疽、瘤、石癰、結筋、瘰癧、皆不可就針角。

針角者,少有不及禍者也。

」 隋唐時期開始用竹筒來代替獸角,王燾的《外台秘要·卷四十》:「遂依角法,以意用竹做作小角,留一節長三、四寸,孔經四、五分。

若指上,可取細竹作之。

才冷搭得螯處,指用大角角之,氣漏不嗍,故角不厭大,大即朔急差。

速作五、四枚,鐺內熟煮,取之角螫處,冷即換。

」即為當今還在沿用的煮拔筒法。

《外台秘要·卷十三》提到先在拔罐的部位「以墨點上記之。

取三指大青竹筒,長寸半,一頭留節,無節頭削令薄似劍。

煮此筒數沸,及熱出筒,籠墨點處按之」。

宋元時期,竹罐已完全代替了獸角。

操作上則進一步由用水煮的煮拔筒法發展為藥筒法。

即先將竹罐在藥物中煮過備用,以發揮吸拔和藥物外治的雙重作用。

元代薩謙齋所撰的《瑞竹堂經驗方》載:「吸筒,以慈竹為之削去青。

五倍子(多用),白礬(少用些子),二味和筒煮了收起。

用時,再於沸湯煮令熱,以筋箕(箝)筒,乘熱安於患處。

」 明代用得較多的是將竹罐直接在中藥中煮沸直接吸拔,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癰疽門》載:「羌活、獨活、紫蘇、艾葉、鮮菖蒲、甘草、白芷各五錢,連須蔥二兩。

預用徑一寸二、三分新鮮嫩竹一段,長七寸,一頭留節,用力划去外青,留內白一半,約厚一分許,靠節鑽一小孔,以柵木條塞緊。

將前藥放入筒內,筒口用蔥塞之。

將筒橫放鍋內以物壓,勿得浮起。

用清水十大碗筒煮數滾,約內藥濃熟為度候用。

再用披針於瘡頂上一寸內品字放開三孔,深入淺寸,約筒圈內,將藥筒連湯用大磁缽盛貯患者榻前,將筒藥倒出,急用筒口乘熱對瘡合上,以手捺緊其筒,自然吸住。

約待片時,藥筒已溫,拔去塞孔木條,其筒自脫。

」這種方法在明清的一些重要外科著作如《外科大成》等以及《醫宗金鑒》都有載述,明申斗垣《外科啟玄》載竹筒拔膿法:「瘡膿已潰已破,因膿塞阻之不通……如此當用竹筒吸法,自吸其膿,乃泄其毒也」。

清代出現了陶土燒製成的陶罐,並出現了「火罐」一詞。

清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述:「火罐:江右及閩中皆有之,系窯戶燒售,小如人大指,腹大兩頭微狹,使促口以受火氣,凡患一切風寒,皆用此罐」,「以小紙燒見焰,投入罐中,即將罐合於患處。

如頭痛則合在太陽、腦戶或顛頂,腹痛合在臍上。

罐得火氣舍於內,即卒不可脫,須得其自落,肉上起紅暈,罐中有氣水出。

」即目前常用的投火法,同時採用吸拔穴位來提高療效,《本草綱目拾遺》云:「拔罐可治風寒頭痛及眩暈、風痹、腹痛等症」,可使「風寒盡出,不必服藥」。

清《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中還提到治瘋狗咬傷的拔罐之法:「急用大嘴砂酒壺一個,內盛於熱酒,燙極熱,去酒以酒壺嘴向咬處,如拔火罐樣,吸盡惡血為度,擊破自落」。

功能[編輯] 促進血液循環、增加新陳代謝:產生充血、瘀血、血管擴張,可以讓血液循環加快;有時也會讓人出汗,加上血液循環可以增加新陳代謝。

提高免疫力:微血管破裂後產生的溶血現象,會加強免疫系統的吞噬作用。

舒緩局部問題:若發炎、壓迫等原因造成肌肉、筋膜的組織缺氧、沾黏、痙攣,可以利用拔罐來加強局部循環以舒緩問題。

紓解疼痛:拔罐會造成皮膚底下的淺層肌肉、筋膜也會被一起拉扯,加上促進血液循環,可以舒緩一些軟組織的疼痛、痙攣。

[9] 海口,一名女性接受拔罐子 安全[編輯] 在安全性的問題方面,目前臨床上操作拔罐比較常見的是抽氣式的真空罐,但若是操作傳統的火罐,最常見的問題其實是燙傷。

過往比較有名的就是歌手齊秦臉、背部灼傷的案例。

基本上,齊秦所碰到的意外屬於操作上的疏失,若報導無誤,是操作過程中酒精潑灑被引燃所造成的意外。

2015年《機械技師學刊》所發表的文章,拔火罐的溫度通常介於80~140度之間,若是罐內溫度介於125~150度,則留罐期間內皮膚溫度超過44度的時間會持續150~300秒,這樣的時間很可能會有程度不等的燙傷,但並不會出現更嚴重的細胞凝固性壞死。

這樣的研究一方面某種程度上算是確保了拔罐的安全性,但另一方面仍再一次提醒了臨床醫師,需要對拔罐的「初始溫度」訂定明確的操作標準。

此外,曾有疑似拔罐後造成血腫壓迫神經、動脈剝離的個案,這樣的狀況基本上避免在肌肉不豐厚、重要血管位置較淺的部位(主要指頸部)拔罐多可避免。

若必須在這樣的部位進行治療,請交由專業的醫療人員評估、操作。

[10] 有心臟病、血友病、浮腫、皮膚病、高燒、消瘦者不可拔罐[4]: 參考文獻[編輯] ^Cupping奧運選手愛拔罐但拔完還要做這事否則白拔了.am1430.2021-08-18[2021-08-19].(原始內容存檔於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archivedate=(幫助))(中文及英語).  ^2.02.1Vashi,NA;Patzelt,N;Wirya,S;Maymone,MBC;Zancanaro,P;Kundu,RV.Dermatosescausedbyculturalpractices:Therapeuticculturalpractices..JournaloftheAmericanAcademyofDermatology.July2018,79(1):1–16.PMID 29908818.S2CID 49268995.doi:10.1016/j.jaad.2017.06.159.  ^3.03.1Lilly,E;Kundu,RV.DermatosessecondarytoAsianculturalpractices..InternationalJournalofDermatology.April2012,51(4):372–379.PMID 22435423.S2CID 32407869.doi:10.1111/j.1365-4632.2011.05170.x.  ^4.04.1湧表示:.什麼是拔罐?淺談拔罐(by黃冠維物理治療師).好痛痛Blog-復健科、骨科、物理治療醫療資訊.2018-07-04[2020-09-14](中文(台灣)).  ^AcupunctureOddsandEnds.sciencebasedmedicine.org.[2020-09-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5)(美國英語).  ^Hall,Harriet.InjuredinBattle?AMilitaryAcupuncturistWillBurnYourSkinWithMugwortToFixIt..SlateMagazine.2012-08-21[2020-09-14](英語).  ^Crislip,Mark.AcupunctureOddsandEnds.Science-BasedMedicine.2014-12-243[2016-08-08](英語). 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Hall,Harriet.QuackeryandMumbo-JumbointheU.S.Military.Slate.2012-08-21(英語). 引文格式1維護:日期與年(link) ^M¨uhlherr,Bernhard;Petersson,HolgerP.;Weiss,RichardM.QuadraticFormsofTypeE6,E7andE8.PrincetonUniversityPress.ISBN 978-1-4008-7401-9.doi:10.23943/princeton/9780691166902.003.0008(美國英語).  ^選手瘋拔罐,安全嗎?有效嗎?拔罐前你應該要知道的事!.Joiiup.[2020-09-15].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拔罐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拔罐&oldid=67714971」 分類:治療整復民間療法替代解毒伊斯蘭醫學伊朗傳統醫學偽科學中醫隱藏分類:含有存檔網址錯誤的引用的頁面CS1英語來源(en)CS1美國英語來源(en-us)引文格式1錯誤:日期引文格式1維護:日期與年自2014年6月需補充來源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包含醫學聲明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বাংলাCatalàČeština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eilgeעבריתहिन्दी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doItaliano日本語Қазақша한국어КыргызчаNederlandsNorskbokmålPolski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lovenščinaShqipSvenskaதமிழ்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