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書中的道家思想發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3.管子心術內業白心諸篇的思想重點及原典解讀。
參考書目:. 管子今註今譯〔上下冊〕 李勉註譯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 ...
[ 保住瑞氣 ][ 杜保瑞資料 ][ 教學課程 ][ 學術論文 ][ 專書著作 ][ 學術資源 ]
管子書中的道家思想發展
[ 向上 ]
[ 哲學活動的入門認識 ][ 研究方法入門概念 ][ 基本哲學概念介紹 ][ 中國哲學的流派與分期 ][ 哲學與人生 ][ 中國哲學的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 ][ 中國哲學的解釋架構 ][ 儒家傳統簡介 ][ 道家傳統簡介 ][ 老子的領導哲學 ][ 莊子內七篇語解 ][ 莊子的哲學體系與人生智慧 ][ 墨子天志觀 ][ 韓非老學 ][ 管子書中的道家思想發展 ][ 易學傳統簡介 ][ 陰陽家與陰陽五行思想的緣起 ][ 孟子哲學 ][ 呂氏春秋對先秦思想的總結與檢擇 ][ 今文經學 ][ 兩漢經學的今古文之爭 ][ 漢初黃老思想 ][ 董仲舒 ][ 淮南子 ][ 王充思想資料 ][ 牟子理惑論 ][ 四十二章經 ][ 人物志導讀 ][ 裴頠崇有論批判貴無說的義理辯正 ][ 郭象注莊的哲學基本問題探究 ][ 禪宗哲學 ][ 中國傳統文化在台灣 ][ 弟子規講解 ]
檔案下載
教材名稱:<管子書>
管子書中的道家思想發展
學習目標:
1.管子書的形成過程。
2.管子書中各篇的思想屬性。
3.管子心術內業白心諸篇的思想重點及原典解讀。
參考書目:
管子今註今譯〔上下冊〕李勉註譯臺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七十七年七月初版
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 任繼愈主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冊〕馮友蘭
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年十二月出版
參考引文:
管子書及管子各篇的思想屬性:
「管子書經劉向校定,去其重複,共剩八十六篇;四庫全書亦錄八十六篇,列入法
家,即劉向所刪定者。
」(李、上、二、P5)
「心術、內業、白心諸篇,近乎老莊之言。
」(李、上、二、P6)
「羅根澤...心術上下、白心等篇為戰國中葉以後道家所作...管書係龐雜之
書,蘊含各家之言,其心術上下、白心、內業、修身諸篇,道家之言也。
」(李、
上、二、P7)
「管子書有道家之言、有儒家之言、有法家之言、有墨家之言、有名家之言、有兵
家之言、有陰陽家之言、有理財家之言、有政治家之言、有農家之言、有醫家之言
,係龐雜之書而非一人之作,亦非一世之作,其書雖非管仲自為,然多處根據有關
管仲之傳說而作,其傳說或由管仲之賓客,或由其左右,或由其子孫,或由其遺民
,或直接根據管仲當時自己之言論思想而為之追述,所傳說者雖未必全真,但亦未
必全假。
」(李、上、三、P1)
「現存《管子》書是劉向編定的。
郭沫若說:『《管子》書是一種雜膾,早就成為
學者間的公論了。
那不僅不是管仲做的書,而且非作于一人,也非作于一時。
它大
率是戰國及其後的一批零碎著作的總集,一部分是齊國的舊檔案,一部分是漢代開
獻書之令時由齊地匯獻而來的』。
他建議說:『《管子》書當分析成若干類集以進
行研究』。
基于這個看法,他從現存的《管子》書中,考證出《心術》、《內業》
、《白心》、《樞言》為稷下先生宋鈃尹文的遺著。
這四篇是否為宋鈃尹文遺著,
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裘錫圭認為是慎到田駢學派作品,朱伯崑也認為是齊國法家
慎到一派的著作。
這四篇究竟為誰所作,尚需進一步研究,大體上可以確定為稷下
學派的著作。
《管子》書中確實有不少稷下先生的著作。
但是,其中大部分的思想
資料是屬於管仲學派的。
」(任、先秦、P353)
「早在韓非以前,這本《管子》書就已廣為流傳了。
」(任、先秦、P354)
「司馬遷也曾研究過這本《管子》書,并且舉出了篇目。
他說:『吾讀管氏《牧民
》、《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詳哉其言之也
。
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故次其傳。
至其書,世多有之』。
司馬遷也認為這本
書有一個明確的思想體系,他概括這本書的思想特徵和賈誼所概括的是完全一致的
,而且更為完整。
他引《管子》,『故其稱曰:『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而知榮辱
,上服度則六親固。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順民心』』。
『故
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這些文句均見今本《管子‧牧民篇》,這確是
管仲學派的思想體系的核心,今本《管子》書有許多篇是體現了這些思想的。
」(
任、P355)
管子書與稽下學派:
「可以推論,《管子》所收的文章都是當時『稷下先生』們所寫的。
他們不是來自
一家一派,所以內容比較複雜。
...《管子》這部書應該是在稷下學宮消失以前
編輯出來的。
它在戰國末期就很流行。
...《管子》裏面沒有管子親筆寫的文章
,但是其中也有可以作為講管仲本人思想和活動的材料。
」(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
冊──馮友蘭著。
p113)
「齊國的國都有一個城門叫稷門。
稷門附近的一個區域就叫稷下。
這是當時的知識
份子(『士』)居住和聚會的地方。
管仲認為士、農、工、商這四民應該各自有一
個居住的區域。
『稷下』可能就是一個『士』之所居住的區域吧。
齊國的國君有一
個尊重知識份子的傳統。
司馬遷說,齊宣王在稷下建築了一些高級的住宅。
稷下的
那些知識份子,有比較出名的,宣王就每人給他一處住宅,給他『上大夫』的俸祿
,叫他們『不治而議論』。
(《史記‧田完世家》)就是說,他對於高級知識份子
的生活特別優待,而且不叫他們做什麼事,只是著書立說,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研
究吧。
有了這樣的優越條件,各諸侯國的知識份子,有資格的都到稷下去講學或學
習。
稷下成了一個國際的學術中心。
在稷下講學或學習的人各家各派都有,但也有一個比較突出的派別,那就是漢朝人
所說的黃老之學。
」(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二冊──馮友蘭著。
P213)
原典導讀:
<心術上第三十六>
1.心之在體,君之位也。
九竅之有職,官之分也。
心處其道,九竅循理。
嗜欲充益
,目不見色,耳不聞聲。
故曰:上離其道,下失其事。
毋代馬走,使盡其力,毋代鳥飛,
使獘其羽翼。
毋先物動,以觀其則。
動則失位,靜乃自得,道不遠而難極也。
與人並處而
難得也。
2.虛其欲,神將入舍。
掃除不潔,神乃留處。
人皆欲智,而莫索其所以智乎。
智乎
智乎,投之海外無自奪,求之者不得處之者,夫正人無求之也,故能虛無。
3.虛無無形謂之道。
化育萬物謂之德。
君臣父子人間之事謂之義。
登降揖讓,貴賤
有等,親疏之體,謂之禮。
簡物小未一道,殺僇禁誅謂之法。
4.大道可安而不可說,直人之言,不義不顧。
不出於口,不見於色,四海之人,又
孰知其則。
天曰虛,地曰靜,乃不伐。
潔其宮,開其門,去私毋言,神明若存。
紛乎其若
亂,靜之而自治。
強不能遍立,智不能盡謀。
5.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當謂之聖人。
故必知不言無為之事,然後知道之紀。
殊
形異埶,不與萬物異理,故可以為天下始。
人之可殺,以其惡死也,其可不利,以其好利
也。
是以君子不休乎好,不迫乎惡,恬愉無為,去智與故。
6.其應也,非所設也,其動也,非所取也。
過在自用,罪在變化。
是故,有道之君
,其處也,若無知。
其應物也,若偶之。
靜因之道也。
7.心之在體,君之位也。
九竅之有職,官之分也。
耳目者,視聽之官也,心而無與
視聽之事,則官得守其分矣。
夫心有欲者,物過而目不見,聲至而耳不聞也,故曰:「上
離其道,下失其事」。
故曰,心術者,無為而制竅者也。
故曰:君,無代馬走,無代鳥飛
,此言不奪能,能不與下誠也。
毋先物動者,搖者不定,趮者不靜,言動之不可以觀也。
8.位者,謂其所立也,人主者立於陰,陰者靜。
故曰動則失位。
陰則能制陽矣,靜
則能制動矣,故曰靜乃自得。
道在天地之間也,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故曰不遠而難極也
。
虛之與人也無間。
唯聖人得虛道,故曰並處而難得。
9.世人之所職者精也,去欲則宣,宣則靜矣,靜則精,精則獨立矣。
獨則明,明則
神矣。
神者至貴也,故館不辟除,則貴人不舍焉,故曰不潔則神不處。
人皆欲知而莫索之
,其所以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
不修之此,焉能知彼,修之此,莫能虛矣。
虛者無藏也
。
故曰,去知則奚率求矣,無藏則奚設矣,無求無設,則無慮。
無慮則反覆虛矣。
天之道
,虛其無形。
虛則不屈,無形則無所位忤,無所位忤,故遍萬物而不變。
10.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
生知得以職道之精。
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謂所得
以然也,以無為之謂道,舍之之謂德。
故道之與德無間。
故言之者不別也。
間之理者,謂
其所以舍也。
義者,謂各處其宜也。
禮者,因人之情,緣義之理,而為之節文者也。
故禮
者謂有理也,理也者,明分以諭義之意也。
故禮出乎義,義出乎理,理因乎宜者也。
法者
所以同出,不得不然者也。
故殺僇禁誅以一之也,故事督乎法,法出乎權,權出乎道,道
也者,動不見其形,施不見其德,萬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極。
故曰可以安而不可說也。
11.莫人,言至也;不宜,言應也。
應也者,非吾所設,故能無宜也。
不顧,言因
也。
因也者,非吾所顧,故無顧也。
不出於口,不見於色,言無形也。
四海之人,孰知其
則,言深囿也。
天之道虛,地之道靜,虛則不屈,靜則不變,不變則無過,故曰不伐。
潔
其宮,闕其門,宮者,謂心也。
心也者,智之舍也。
故曰宮,潔之者,去好過也。
門者,
謂耳目也,耳目者,所以聞見也。
「物固有形,形固有名」。
此言不得過實,實不得延名
。
姑形以形,以形務名,督言正名。
故曰聖人。
不言之言,應也。
應也者,以其為之人者
也。
執其名,務其應,所以成,之應之道也。
12.無為之道因也,因也者,無益無損也。
以其形,因為之名,此因之術也。
名者
,聖人之所以紀萬物也。
人者立於強,務於善,未於能,動於故者也。
聖人無之,無之,
則與物異矣,異則虛,虛者萬物之始也,故曰可以為天下始。
人迫於惡,則失其所好,怵
於好,則忘其所惡,非道也。
故曰:不怵乎好,不迫乎惡,惡不失其理,欲不過其情,故
曰君子恬愉無為,去智與故,言虛素也。
13.其應非所設也,其動非所取也,此言因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為法者也。
感
而後應,非所設也,緣理而動,非所取也。
過在自用,罪在變化,自用則不虛,不虛則仵
於物矣。
變化則為生,為生則亂矣。
故道貴因,因者,因其能者,言所用也。
君子之處也
若無知,言至虛也。
其應物也若偶之,言時適也。
若影之象形,響之應聲也,故物至則應
,過則舍矣,舍矣者,言復返於虛也。
<內業第四十九>
1.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
流於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於胸中
,謂之聖人;是故民氣,杲乎如登於天,?乎如入於淵,淖乎如在於海,卒乎如在於己。
是故此氣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
不可呼以聲,而可迎以音。
敬守勿失,是謂成德
。
德成而智出,萬物果得。
凡心之刑,自充自盈,自生自成;其所以失之,必以憂樂喜怒
欲利。
能去憂樂喜怒欲利,心乃反濟。
彼心之情,利安以寧,勿煩勿亂,和乃自成。
折折
乎如在於側,忽忽乎如將不得,渺渺乎如窮無極,此稽不遠,日用其德。
2.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
其往不復,其來不舍謀乎莫聞其音,卒乎乃在
於心,冥冥乎不見其形,淫淫乎與我俱生,不見其形,不聞其聲,而序其成謂之道。
凡道
無所,善心安愛,心靜氣理,道乃可止。
彼道不遠,民得以產。
彼道不離,民因以知。
是
故卒乎其如可與索。
眇眇乎其如窮無所。
彼道之情,惡音與聲。
修心靜音,道乃可得。
道
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視也,耳之所不能聽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
人之所
失以死,所得以生也。
事之所失以敗,所得以成也。
凡道,無根無莖,無葉無榮,萬物以
生,萬物以成,命之曰道。
3.天主正,地主平。
人主安靜,春秋冬夏,天之時也,山陵川谷,地之枝也,喜怒
取予,人之謀也,是故聖人與時變而不化,從物而不移。
能正能靜,然後能定。
定心在中
,耳目聰明,四枝堅固,可以為精舍。
精也者,氣之精者也。
氣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
,知乃止矣。
凡心之形,過知失生。
一物能化謂之神,一事能變謂之智,化不易氣,變不
易智,惟執一之君子能為此乎!執一不失,能君萬物。
君子使物,不為物使。
得一之理,
治心在於中,治言出於口,治事加於人,然則天下治矣。
4.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聽,公之謂也。
形不正,德不來。
中不靜,心不
治。
正形攝德,天仁地義,則淫然而自至。
神明之極,照乎知萬物,中義守不忒。
不以物
亂官,不以官亂心,是謂中得,有神自在身,一往一來,莫之能思,失之必亂,得之必治
。
敬除其舍,精將自來。
精想思之,寧念治之。
嚴容畏敬,精將至定,得之而勿捨,耳目
不淫,心無他圖。
正心在中,萬物得度。
道滿天下,普在民所,民不能知也。
5.一言之解,上察於天,下極於地,蟠滿九州。
何謂解之,在於心安。
我心治,官
乃治。
我心安,官乃安。
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
彼心之
心,音以先言,音然後形,形然後言。
言然後使,使然後治。
不治必亂,亂乃死。
精存自
生,其外安榮,內藏以為泉原,浩然和平,以為氣淵。
淵之不涸,四體乃固,泉之不竭,
九竅遂通,乃能窮天地,被四海。
中無惑意,外無邪菑。
心全於中,形全於外,不逢天菑
,不遇人害,謂之聖人。
人能正靜,皮膚裕寬,耳目聰明,筋信而骨強,乃能戴大圜,而
履大方。
鑒於大清,視於大明。
敬慎無忒,日新其德;遍知天下,窮於四極;敬發其充,
是謂內得。
然而不反,此生之忒。
6.凡道必周必密,必寬必舒,必堅必固。
守善忽舍,逐淫澤薄。
既知其極,反於道
德。
全心在中,不可蔽匿。
和於形容,見於膚色。
善氣迎人,親於弟兄。
惡氣迎人,害於
戎兵。
不言之聲,疾於雷鼓。
心氣之形,明於日月,察於父母。
賞不足以勸善,刑不足以
懲過。
7.氣意得而天下服。
心意定而天下聽。
摶氣如神,萬物備存。
能摶乎﹖能一乎﹖能
無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勿求諸人而得之己乎﹖思之思之,又重思之。
思
之而不通,鬼神將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氣之極也。
四體既正,血氣既靜,一意摶心,
耳目不淫,雖遠若近思索生知,慢易生憂。
暴傲生怨,憂鬱生疾,疾困乃死。
思之而不捨
,內困外薄。
不蚤為圖,生將巽舍。
食莫若無飽,思莫若勿致,節適之齊,彼將自至。
8.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
察和之道
,其精不見,其徵不醜。
平正擅匈,論治在心,此以長壽。
忿怒之失度,乃為之圖。
節其
五欲,去其二凶。
不喜不怒,平正擅匈,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憂
患,是故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樂,節樂莫若禮,守禮莫若敬,守敬莫若靜,內靜外敬,
能反其性,性將大定。
9.凡食之道,大充,傷而形不臧。
大攝,骨枯而血沍。
充攝之間,此謂和成。
精之
所舍,而知之所生。
飢飽之失度,乃為之圖。
飽則疾動,飢則廣思,老則長慮,飽不疾動
,氣不通於四末,飢不廣思,飽而不廢。
老不長慮,困乃速竭。
大心而敢,寬氣而廣,其
形安而不移,能守一而棄萬苛。
見利不誘,見害不懼,寬舒而仁,獨樂其身,是謂雲氣,
意行似天。
10.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歡,憂則失紀,怒則失端,憂悲喜怒,道乃無處,愛慾靜
之,遇亂正之。
勿引勿推,福將自歸。
彼道自來,可藉與謀。
靜則得之,躁則失之,靈氣
在心,一來一逝。
其細無內,其大無外,所以失之,以躁為害,心能執靜,道將自定。
得
道之人,理丞而屯泄,匈中無敗。
節欲之道,萬物不害。
延伸文章資訊
- 1管子_百度百科
《管子》一書的思想,是中國先秦時期政治家治國、平天下的大經大法。《管子》基本上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結。即以此為稷下之學的管子學派。《漢書·藝文志》將其 ...
- 2管子思想研究 - 博客來
書名:管子思想研究,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571501055,出版社:台灣學生書局,作者:徐漢昌,出版日期:1990/06/15,類別:宗教命理.
- 3- 管子教育思想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管子教育思想 · 名詞解釋: 管仲名夷吾,春秋齊潁上人;曾為齊相,開創了春秋五霸的局面,而使齊桓公成為五霸之首。 管仲的治國政策強調民生為體,法治為用;管仲所主張的任 ...
- 4《管子》的「道」、「禮」、「法」 政治思想 權力集中與道德 ...
筆者讀《論語》,就對管仲產生了興趣,而《管子》一書,蘊含深. 廣的內容,宛如政治思想的「百科全書」。不僅是對「禮」與「仁」. 之闡述極為豐富,對富國強兵與嚴刑峻 ...
- 5管子思想之綜合研究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本論文之撰寫係以分析歸納方法,參以中外文獻,探討管子書中各方面之思想,依政治、法律、經濟、教育、軍事諸目,分篇論述之,以期有補於今人之為學與治事。